肌肉注射跟皮下注射有什么不同?

肌肉注射跟皮下注射有什么不同?,第1张

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的主要区别表现在注射的部位以及方式,注射的药品类型与剂量,以及药物的吸收效果上。具体见下:

注射部位不同

皮下注射是指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及大腿外侧方。

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

2吸收效果不同

肌内注射(肌肉注射;肌注)由于肌肉内血管丰富,所以吸收比皮下更迅速。

3药物用量不同

因为肌内神经末梢分布较皮下少,因此,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较差。所以肌肉注射可注射油剂、乳剂及水剂药物,一般限5毫升以内。

皮下注射一般只适用于小量药物(2毫升以内),最好是无刺激性药物的水溶液的注射。

4药品适用类型不同

有些针剂如阿托品或肾上腺素针,既可供皮下注对又可供肌内注射。生物制品中的疫苗、菌苗则需特别注意,有的只能供皮内注射,如结核活菌苗只能供皮内注射,误注到皮下、肌肉中都会发生局部脓肿。如炭疽活菌苗、冻干布氏菌活菌苗,都是专供皮上划痕用的,绝对不能用于注射。有的则皮下或肌内注射均可以,如尿路感染菌苗。狂犬病疫苗则只能注射在腹部或两肩脚下缘皮下,而严禁注射到肌内或血管内。

5注射方式不同

肌肉注射需垂直注射,皮下注射针尖应倾斜四十五左右度注射。

1肌肉注射药物传播途径:

药品溶于组织液后,进入毛细血管网再汇入静脉或者直接进入小静脉或者进入淋巴液再汇入大静脉,随静脉血入右房,再入右室,经肺循环后回到左房,再左室,进入体循环,到达肝脏,代谢出活性成分,再随血流达到全身或病灶。若不需代谢即有活性,就不需进入肝脏就能直接到全身。

2注射器发明与使用:

早在15世纪,意大利人卡蒂内尔就提出注射器的原理。但直到1657年英国人博伊尔和雷恩才进行了第一次人体试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1774-1792 年在位)军队的外科医生阿贝尔也曾设想出一种活塞式注射器。但是一般认为法国的普拉沃兹是注射器的发明者。他于1853年监制的注射器是用白银制作的,容量只有1毫升,并有一根带有螺纹的活塞棒。

英国人弗格森第一个使用玻璃注射器。玻璃透明度好,可以看到注射药物的情况。此后有玻璃管金属并用制成的注射器,可用煮沸法消毒,针头也可以磨尖再用和消毒。现在用的注射器用塑料制造,用一次即扔掉,大大减少了注射时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为了保证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当代的注射器多采用塑料质地。

注射时无菌技术十分重要。

参考资料:

百度拇指医生

皮下注射_

肌肉注射_

第一步、洗手

第二步、物品准备

消毒液、棉签和肝素

室温20度以下室内阴凉处保存,如高温天气,如放置冰箱冷藏保存,请提前20分钟拿出来复温,再行注射。

第三步、体位准备

1、取半卧位,用被子垫高,半躺在床上,屈膝位

2、取坐位

第四步、选定位置

最佳注射部位为腹壁脐周皮下,距脐上下左右5cm,避开脐周2cm。每次注射点相距2cm,(以肚脐眼为中心一拳头以内,2-3横指外)。两次注射点最好分居肚脐两边,轮换,减轻疼痛、淤斑和血肿。脐周不易注射的可以更换如大腿内侧,左右腿轮换。皮下需没有硬结、包块、青紫,避开皮肤破损处、手术瘢痕及有斑或痣的部位

第五步、打针部位消毒

消毒皮肤范围为直径5cm

第六步、打针

撕开外包装,取出注射器(已灌装药液),保持注射器直立且针头向下,轻弹注射器的外部,让气泡位于药液的最上方,不用排气!不用排气!不用排气!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取棉签,放于左手的食指与中指之间。尽量保持药品直立或倾斜45度角,拔下针帽,动作要轻柔,不要用蛮力,以免扎伤自己

不排气就不会有药液冒出来,在进针前,如针尖上有药液要等挥发干后再注射,以免残留在针尖上的药液对皮肤造成刺激。

一手捏起皮肤。稍微捏得紧一点儿,表皮张力增大,进针也就不会很痛了。轻柔将针头注入皮下,注意要垂直进针,可最大限度减少皮下出血。将药液轻轻推入皮内,气泡也要一起推入。推药的时间10-30秒。

注射完毕后,针头停留5-10s后再垂直拔出,使药液扩散,皮下组织充分吸收针头前面的余液,也避免拔针时药液返流而刺激皮下毛细血管引起出血。

第七步、按压

按压的力度和时间同样各方不一,建议:

力度上:轻按1cm,一定不要太重

时间上:5-10分钟

不要热敷,禁止揉搓,如果按压10分钟以上还是出血,不要反复查看,一松一压反而容易出血,保持持续按压再10分钟,且注射后的半小时内不要剧烈活动。

第八步、打针后清理

对注射后的物品进行清理,针帽盖回针头,不随意丢弃到生活垃圾箱,放入专门的锐器盒。避免针头刺伤。

上臂三角肌下缘是肩外侧用力时发达肌肉的的下缘,是上臂三角肌的一部分,注射治疗的常用部位。

扩展资料:

1、上臂三角肌上部的起点:是前部肌束起自锁骨外侧半,中部肌束起自肩峰,后部肌束起自肩冈。下缘的止点:是肱骨三角肌粗隆。

2、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剂量注射。

3、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对注射部分的精确定位。

4、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接种的疫苗有:麻腮风疫苗和乙脑疫苗等。

5、前缘借三角胸肌间沟与胸大肌锁骨部相隔。后缘游离,自前而后,遮盖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外侧头和长头的上部小圆肌和冈下肌的外侧部。

6、恰对斜方肌止点而起自锁骨外侧1/3的前缘、肩峰外侧缘、肩胛冈下唇和冈下筋膜。肌纤维向外下方逐渐集中,止于肱骨体外侧面的三角肌粗隆。该肌生理横断面为1960平方厘米。

参考资料:

-三角肌

正确三角肌注射方法如下:

1、首先严格遵守以下注射原则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做好“三查、七对”;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感染;选择合适注射器、针头以及正确的注射部位;正确的注射方法:掌握“二快一慢”无痛注射,注射后观察药物反应。

2、特殊情况下肌肉注射注意事项:

(1)小儿肌肉注射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定位不当易伤及血管及神经,部位是食指尖与中指尖分别置髂前上棘与髂嵴下缘处所构成的三角区内,注射时近距离垂直进针,推注药液稍快,防小儿扭动折断针头。

(2)恶液质病人因极度消耗皮下脂肪及肌肉层较薄,注射时左手捏起穿刺部皮肤,同时缓慢注药防药液积聚。

(3)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如血友病、再障等,由于凝血因子的缺乏及凝血机制障碍致出凝血时间延长,一般尽量避免注射,必要时应在肌注后延长按压穿刺部位时间,勿揉搓。

(4)浮肿病人常见于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时,由于组织间隙积聚过多的液体,致皮肤肿胀发亮,注射时左手食、中指错开向下按压绷紧皮肤,快速进针,注射后用力按压针眼,防渗出。

(5)肥胖者及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肥胖者皮下脂肪层厚,药液注入脂肪层不易吸收,影响治疗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为减少局部刺激,二者均应深部肌肉注射,一般用7号针头注射,抽无回血注入药液。

四肢,指人的双上肢和双下肢的合称。其中上肢可分为肩、臂、肘、前臂、腕和手部,下肢包括臀部、股部、膝部、胫部和足部。

上肢通过肩部与颈、胸和背部相接。其与颈部的分界线是锁骨上缘外侧1/3段和肩峰至第七椎棘突的连线。与胸、背部的分界为三角肌前、后缘上份与腋前、后臂下缘中点的连线。

下肢是指人体腹部以下部分。包括臀部、股部、膝部、胫部和足部。股部分前、内和后区,膝部分为前、后区,小腿部分前、外和后区,足部分踝、足背、足底和趾。

扩展资料:

上肢是由骨、肌肉、血管神经及浅、深筋膜和皮肤形成的多层次鞘状局部。可分为浅、深二层结构。浅层结构由皮肤和浅筋膜构成,在浅筋膜内有丰富的浅静脉、淋巴管和皮神经。

深层结构由深筋膜、肌肉、血管神经和骨构成,并以血管神经及其行径形成了若干重要的局部结构及局部核心结构。

最后一节骶椎的位置,臀部髋骨突出部分。

注射,指的是借助注射器一类的医疗器械将液体或气体注入人体,以达到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的目的。其与吃药不一样。药剂经注射后可迅速到达血液并产生作用。药剂经注射后可迅速到达血液并产生作用。但万一误用则药物不易清除,注射时有疼痛感,注射部位有时发生局部不良反应。皮内注射用量小,多为01ml,常用于各种过敏试验(包括破伤风类毒素、抗生素等药物、血清等的过敏试验)、预防接种(如卡介苗等)以及局部麻醉。

因真皮组织较密,神经末梢多,麻醉药吸收慢,故局麻起始的先作皮内注射局部呈现桔皮样血疹后,再皮下注射,以减少疼痛。一般皮内试验选择前臂掌侧,但卡介苗接种于左上臂三角肌中部皮内。皮下注射为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由于皮下组织疏松、神经、血管、淋巴液丰富,药物易吸收,但注射时有疼痛感。故常用于疫苗和菌苗预防接种、局部麻醉以及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通常选择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肩胛下缘或腹部(狂犬病疫苗)、大腿外侧等。

一般针头刺入15~2cm,回抽无回血即可将药液推入。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去甲肾肾腺素等,不宜皮下注射。对少数心功能不全或重度脱水的病人,也可采用皮下输液,以长针头刺入大腿内侧皮下,连接输液器将液体缓缓滴入,吸收也比较满意。

前面已经介绍了胸部的肌肉,我们训练也是根据肌肉的功能去训练,只有了解清楚肌肉的功能,才能更好的去训练。简单讲胸部分为上胸,中胸,下胸,知道这些后我们根据相应的功能进行训练。

这张图划分的比较清楚,大家一看就很清楚的了解训练胸部的构造,胸部的形状更多是天生基因决定的,有的人是圆胸有的人是方胸,大家不必去纠结这些。只要你把胸部练大,视觉冲击是一样的。

先从上胸部开始:

上胸部是很多人在训练时容易忽略的一个区域,一般来说,我们的上胸部都是较弱的,而下胸部的力量相对较大,所以我们需要考虑优先进行上胸部训练,当然下胸也不能忽视,下胸的体积大小直接决定了胸型是否好看。

1:正确的热身过程可以比较大限度的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也能比较大化你的训练效果。正确的热身应该以关节为主导,重视关节功能,关节是产生动作比较关键也是比较脆弱的结构。 2:从上斜训练开始

上斜卧推,可以使用杠铃、哑铃、史密斯机。以上斜开始,这样可以用比较大重量来刺激使用频率较低上胸部肌肉纤维,以使其获得比较大增长。

3试着在卧推时顶峰收缩2-3秒

在上斜卧推的时候,推举到比较高点后顶峰收缩时候停留2-3秒,更多的去刺激,可以在卧推动作中,手臂始终保持内收状态。

4使用哑铃

哑铃活动轨迹相对比较灵活,可以不用局限于一个角度,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变换角度,多做离心收缩,目标肌肉刺激更好,注意不要让肩关节肘关节锁死。

训练建议动作:

上斜杠铃卧推:

目标肌肉:胸大肌上束以及整体面积

协同肌肉:肱三头肌三角肌前束

起始姿势:坐于斜板櫈上,双脚自然分开踩实地面,骨盆保持中立位,腹部核心收紧,腰背挺直,肩胛骨收紧,肩带下沉,双眼位于杠铃的正下方,双手全握杠铃,握距是肩宽的15倍。

动作过程:吸气准备,呼气将杠铃推起至锁骨正上方,注意肘关节不要锁死,腕关节保持中立位,吸气胸大肌控制大臂将杠铃下放至胸部上方2-4指高度,大臂平行或者略低于背部,小臂垂直地面,呼气胸大肌发力将杠铃推起至起始位置,肘关节不要锁死,腕关节保持中立位,重复动作,呼吸速率保持2-4秒。

错误动作:含胸耸肩,身体晃动,腰背挺起过高,腕关节保持中立位,小臂不垂直。

上斜哑铃卧推:

目标肌肉:胸大肌上束和厚度

协同肌肉:肱三头肌三角肌前束

起始姿势:坐于斜板上,双脚分开,踩实地面,俯身双手拳握杠铃,将哑铃放至大腿前侧,身体缓慢躺下,顺势将哑铃放至胸前位置,骨盆保持中立位,腹部核心收紧,腰背挺直,肩胛骨收紧,肩带下沉,保持挺胸。

动作过程:吸气准备,呼气将哑铃推起到锁骨正上方,肘关节不要锁死,腕关节保持中立位,拳眼相对,吸气胸大肌控制大臂将哑铃打开身体两侧的位置,注意大臂平行于地面或略低于背部,肘关节略低于肩关节,小臂垂直于地面,腕关节保持中立位,拳眼相对,哑铃平行于地面,呼气胸大肌发力将哑铃推至起止位置,重复动作,呼吸速率2-4秒。

错误动作:含胸耸肩,身体晃动,腰背挺起过高,腕关节保持中立位,小臂不垂直。

上斜哑铃飞鸟:

目标肌肉:胸大肌上束内外侧线条以及轮廓

协同肌肉:肱三头肌三角肌前束

起始姿势:坐于平板凳上,双脚自然分开踩实地面,俯身双手拳握哑铃,呼气将哑铃放至大腿前侧位置,保持挺胸,肩胛骨收紧,肩带下沉,慢慢躺下,顺势将哑铃提至胸前位置,骨盆保持中立位,腹部核心收紧,腰背挺直。

动作过程:吸气准备,呼气将哑铃放至锁骨正上方位置,注意肘关节不要锁死,腕关节保持中立位,拳心相对,哑铃不要相碰,同时平行于地面,吸气胸大肌发力将哑铃向身体两侧打开,主要大臂平行于地面或略低于背部,肘关节略低于肩关节,肘关节夹角100-140度,腕关节保持中立位,哑铃平行于地面,呼气胸大肌发力将哑铃向上环抱至锁骨正上方位置,肘关节不要锁死,腕关节保持中立位,拳心相对,重复动作,呼吸速率保持2-4秒。

错误动作:含胸,耸肩,身体晃动,腰背挺起过高,肩外旋,

三角肌支配神经:发自脊神经臂丛的腋神经。

前缘借三角胸肌间沟与胸大肌锁骨部相隔。后缘游离,自前而后,遮盖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外侧头和长头的上部小圆肌和冈下肌的外侧部。

近固定前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和旋内。中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和旋外。整体收缩,可使上臂外展。

此外,该肌对加固和稳定肩关节有一定作用。当手臂处于小于60°角位置时,此肌外展效率相当低,而在90°~180°度之间角度时表现出最大的收缩效果。

扩展资料:

三角肌前束的方法:

1、直臂前平举:是锻炼锻炼三角肌前束的基本动作,一般采用站姿容易发力和保持平衡,当然也有斜躺靠椅的前平举,器材可以选用杠铃和哑铃。

2、哑铃交替前举:哑铃交替前平举是锻炼三角肌前束基本而经典动作,它可以冲击大重量。

3、拉力器前平举:也是针对三角肌前束的,只能举起中小重量,多用来刻画前束的肌肉线条。

4、杠铃立正划船:类型多样,偏向练大肌肉,对三角肌的前部、中部和斜方肌均有效。

-三角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820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