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境界:上界为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和上项线和枕外隆突的连线,下界为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肩峰至第七颈椎棘突的连线。分区:以斜方肌前缘为界分为前后两部,斜方肌前缘以前的部分为颈前外侧部,斜方肌前缘以后的部分称为颈后部或项部。由胸锁乳突肌分成颈前三角区和颈后三角区。颈前三角区:两边为胸锁乳突肌前缘,底为舌骨体上缘及下颌骨下缘。颈前三角区又分为颌下三角、颏下三角、颈动脉三角、肌三角。颌下三角位于二腹肌前腹、后腹和下颌骨下缘之间,颏下三角位于两侧二腹肌前腹内侧缘和舌骨体上缘之间。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二腹肌后腹及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肌三角位于颈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及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颈后三角区:位于锁骨上缘,斜方肌前缘及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颈后三角区又分为锁骨上三角和枕三角。锁骨上三角位于锁骨上缘,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舌骨肌下腹下缘之间。枕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舌骨肌下腹上缘和斜方肌前缘之间。
这个我觉得大多数来说就是你可以直接进行这个全身心的这样的就是直接进行就可以了,减肥这个事情也是可以的。下面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来源于!!!
胸的上界为颈部下界,下界为骨性胸廓下口,外界为三角肌前后缘,是人体第二大体腔局部。该局部分为胸腔和胸腔内容两部;胸腔又分为胸壁和膈;胸壁借腋前、后线又分为前、侧和后壁,其中后壁称背部属脊柱区内容;胸腔内容又分为中间的纵隔和两侧的肺及胸膜。
胸部的境界,体表标志及胸部标志线的划分。胸壁的浅、深筋膜的特点,浅静脉的配布及交通关系,皮神经的分布,固有胸壁的构成。肺及胸膜反折线的体表投影,心脏及大血管的体表投影及临床意义。
胸部的肉体几乎是脂肪为主,除脂肪外胸部最大的成分是乳腺。
观察胸膜的形态,胸膜腔的构成及解剖特点,胸膜顶及各胸膜窦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2肺根的组成及各管道的排列关系。气管、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
3肺的位置、形态、分叶以及与肺内支气管的关系,肺段支气管的名称和走行,支气管肺段的形态,结构及临床意义。
纵隔
1、纵隔的境界、分布、内容及毗邻关系。
2、上纵隔:胸腺,上腔静脉及其属支的关系,主动脉弓及三大分支的毗邻关系,迷走神经、气管、食管和胸导管的排列关系,动脉韧带与左喉返神经的关系。
3、下纵隔:心包的组成,心包斜窦及横窦的位置与临床意义。心包各大血管的形态,心脏的位置和外形,心的各腔及心壁的构造,心静脉的名称和走行,左、右冠状动脉的行程、分支和分布,主动脉起始部位的解剖特点。心脏、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的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奇静脉、半奇静脉的行程以及与食管静脉间的关系。
胸部的横断面解剖——第7颈椎棘突和两侧肩关节上缘的连线,为颈胸分界线。由于肋骨向前下方倾斜,所以胸骨上缘的位置,低于第7颈椎棘突。颈胸分界面是一个向前下方倾斜的面,而胸部横断面为水平切面,所以在胸部上位水平断面的前半部有颈部的内容。 胸部横断面,以胸骨角为标准断面,以10mm层厚向上、下断层,胸部横断面男性一般有18层左右,女性15层左右。
3.第1横断面或称颈根部的横断面,该断面两侧的肩关节已剖开。断面中央为第7颈椎椎体。该断面可分四部分:椎体前部、椎体侧部、椎体后部和肩胛区。
(1)椎体前部:该部以气管为中心。在气管两侧有甲状腺侧叶的剖面,呈三角形。甲状腺侧叶的外侧有颈动脉鞘的断面,包绕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在气管及甲 状腺侧叶前方有4块肌肉:
①胸骨甲状肌:仅位于甲状腺侧叶的前方。
②胸骨舌骨肌:位于胸骨甲状肌前方,在该肌前方有皮下组织及皮肤。
③肩胛舌骨肌:该肌位于胸骨甲状肌前方外侧,亦覆在甲状腺侧叶的前外方。
④胸锁乳突肌:位于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前外方,肌腹断面为长椭圆形,位于皮下。 气管后方有食管,为一个扁的肌性管,紧贴于气管膜部的后方。
(2)椎体侧部:椎体前外方有颈长肌,该肌后外方有椎动脉。在颈长肌外侧有一较大的肌肉断面为前斜角肌,其后方有中、后斜角肌断面。在前中斜角肌之间为斜角肌间隙,内有白色的臂丛神经断面。
(3)椎体后部:有椎管、椎板、棘突和横突。椎管内有脊髓及其被膜。在横突与棘突之间有竖脊肌,横突外侧接第1肋骨。在坚脊肌后方,棘突末端两侧有横行的菱形肌,其外侧端有前后方向较宽的肌束为肩胛提肌及其外侧的前锯肌。菱形肌后方为横分的斜方肌。
(4)肩胛区:肩关节已剖开,关节腔已显露,在肱骨头前方有肱二头肌长头腱,外侧有三角肌包统,内侧有肩胛骨的喙突,关节盂及肩胛冈。在肩胛冈前方有冈上肌,后方有冈下肌,内侧有斜方肌。在喙突内侧有一近三角形骨的断面,为锁骨,与其相连的肌肉为三角肌。 前锯肌、冈上肌、锁骨及喙突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区域,为腋窝顶。内有臂丛、腋血管的分支及脂肪组织。锁骨断面内侧的血管断面为颈外静脉。
胸部的冠状断面——胸部冠状断面,以腋中线平面为标准平面,以2cm层厚向前、向后断层。
4.第1冠状断面该断面分纵隔区和两侧胸腔及胸壁。
(1)纵隔区:为中纵隔的冠状断面,右心室已切开,在心脏周围有心包及心包腔。右心室及左心室位于膈肌中心腱上面,与膈下的肝左叶相对。
(2)胸腔及胸壁:心脏右侧为右肺,占据右侧胸腔。在该剖面上,可见右肺上叶、中叶。右肺水平裂已显示。右肺上叶与左肺上叶在中线处相邻,仅隔薄层的纵隔胸膜。左肺上叶的舌叶与心包相邻。左肺下叶没有显露。两例胸壁由第2~9肋骨断面及肋间肌构成。第2肋软骨与胸骨柄下缘相对,在胸壁外前方有胸大肌。
胸部的矢状断面——胸部矢状断面以正中矢状面为标准平面,以层厚2cm,向左右两侧断层。自左向右逐层描述每一个断面内的结构。
5.第1矢状断面该断面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胸腔及胸壁,另一部分为肩胛区。
(1)胸腔及胸壁:胸腔内有左肺上叶和下叶,左肺上叶位于前上方,呈梯形;左肺下叶位于后下方,呈三角形,位于膈肌之上,与脾及胃的贲门部相对应。上、下叶之间有斜裂分隔。 胸壁由第3~11肋骨及肋间肌构成。胸壁前方有胸大肌和胸小肌,胸壁后方有前锯肌。
(2)肩胛区:肩胛骨位于该区中央,肩胛骨前方有肩胛下肌,肩胛骨后方有向后上突起的肩胛冈。冈上窝内有冈上肌,其浅面有斜方肌及锁骨的断面;同下窝内有冈下肌、小圆肌和大圆肌等。冈下肌浅面有部分三角肌断面。肩胛骨下缘与第3~9肋之间,有呈放射状定行的前锯肌剖面,其后方有肩胛下肌、肩胛骨及背阔肌。 腋窝位于肩胛下肌、胸大肌和胸小肌以及第3肋骨之间,以诸结构围成尖向上的三角形腔隙,上部有腋动脉及其周围的臂丛断面,腋静脉位于二者的下方,其余部分有脂肪及淋巴结等。三角肌与胸大肌之间有一沟,为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内有头静脉及脂肪。
考试科目: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考试要求: 一、掌握上述学科中最主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出判断和评价。 三、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人体解剖学》考试大纲 基本要求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学科。在人体解剖学的复习中,要以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关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来掌握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关系和配布规律。要求考生: 一、掌握运动系统(骨学、关节学和肌学)总论及各部骨的形态特征、重要关节的结构特点及主要肌肉的功能作用。 二、掌握内脏学(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结构特点。了解其临床意义。 三、掌握脉管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的组成和循环的概念,掌握心的重要结构,动脉的主要分支和静脉的重要属支。了解局部淋巴结的位置。 四、掌握视器和前庭蜗器的组成,相关重要结构(眼球、中耳和内耳)的形态特点。了解眼球的神经支配和声波传导途径。 五、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周围神经(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的走行特点、重要支配及损伤后的表现,中枢神经的组成、外形特征、相关核团及传导束配布规律、大脑皮层功能分区。了解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的概念。 六、掌握上、下传导通路,包括行程、交叉部位,了解其损伤后表现。 七、掌握脑脊髓的血管和被膜及脑脊液循环。 第一部分 骨学 一、总论 (1)骨的形态和构造。 (2)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二、躯干骨 (1)躯干骨的组成。 (2)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3)胸骨的分部、胸骨角及其临床意义。 (4)肋的一般形态。 三、颅 (1)颅的组成和各分离颅骨的名称。 (2)颅底内、外面与血管、神经有关的重要孔裂的名称。 (3)眶、骨性鼻腔的构成、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 4.上肢骨 (1)上肢骨的组成。 (2)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的形态特点,腕骨的组成和排列顺序。 5.下肢骨 (1)下肢骨的组成。 (2)髋骨的组成以及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形态特点及跗骨的组成。 第二部分 关节学 一、总论 (1)关节的主要结构和辅助结构。 (2)关节的分类和关节的运动。 (3)关节的血管和神经。 二、脊柱 (1)脊柱的组成和分部。 (2)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3)前、后纵韧带和黄韧带的位置。 (4)环枕、环枢关节的构成和运动。 (5)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 (6)脊柱的运动。 三、胸廓 (1)肋与胸椎的连结和运动。 (2)肋与胸骨的连结。 (3)胸廓的构成、形态和运动。 四、颅骨的连结 (1)颅骨的连结形式。 (2)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及运动。 五、四肢骨的连结 (1)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的组成及运动。 (2)骨盆的组成及重要的解剖标志。 (3)髋关节、膝关节、距小腿(踝)关节的组成及运动。 (4)髋髂关节和耻骨联合的形态结构特点。 第三部分 肌学 一、总论 (1)肌的配布规律及其与运动的关系。 (2)肌的辅助装置。 二、背肌 斜方肌、背阔肌和竖脊肌的位置和功能。 三、胸肌 (1)胸大肌和前锯肌的位置和功能。 (2)膈的位置、形态、功能及其三个裂孔的名称和穿行结构。 四、腹肌 腹肌的名称、层次以及腹肌形成物(腹直肌鞘、腹白线、腹股沟韧带、腹股沟管)。 五、颈肌 (1)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和功能。 (2)斜角肌间隙的位置和通行结构。 六、面肌 (1)咀嚼肌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2)面肌的名称、位置和一般功能 七、上肢肌 (1)上肢肌的配布和分群。 (2)三角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和功能。 (3)前臂前群和后群各肌的名称、位置。 (4)腋窝、腕管以及肩袖的概念。 八、下肢肌 (1)下肢肌的分群与配布。 (2)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和作用。 (3)股三角和腘窝的概念。 第四部分 消化系统 一、总论 消化系统的组成。 二、消化管 (1)口腔 ①口腔的分部。 ②腭扁桃体的位置。 ③牙的形态构造、牙式和牙周组织。 ④舌的形态和粘膜;颊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 ⑤口腔腺的位置和腺管的开口部位。 (2)咽 ①咽的位置和分部。 ②咽淋巴环的概念。 (3)食管 ①食管的形态、位置。 ②食管的狭窄处及其临床意义。 (4)胃的形态、位置。 (5)小肠的分部。十二指肠的形态和分部。空肠、回肠的位置。 (6)大肠的分部及形态学上的特点。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直肠、肛管的形态、位置和构造。 三、消化腺 (1)肝的形态、位置和主要毗邻。 (2)胆囊的形态、位置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输胆管道的组成和开口部位。 (3)胰的位置和分部。 (4)腹膜、腹膜壁层和脏层、腹膜腔的概念。小网膜、大网膜、肠系膜的位置和分部。 (5)直肠膀胱陷凹、膀胱子宫陷凹、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第五部分 呼吸系统 一、总论 呼吸系统的组成。 二、呼吸道 (1)各鼻旁窦的位置、开口及其临床意义。 (2)各喉软骨的名称及其连结。喉腔的解剖特征。 (3)气管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三、肺和胸膜 (1)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 (2)肺段的概念。 (3)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及胸膜隐窝的位置。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四、纵隔 纵隔的概念。 第六部分 泌尿系统 一、总论 泌尿系统的组成。 二、肾 (1)肾的形态、位置。 (2)肾的被膜及固定装置。 三、输尿管 (1)输尿管的形态、位置。 (2)输尿管的狭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四、膀胱 (1)膀胱的形态位置。 (2)膀胱三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五、尿道 女性尿道的形态特征及开口部位。 第七部分 男性生殖系统 一、总论 男性生殖系的分部及各部所包括的器官。 二、生殖腺和生殖管道 (1)睾丸的形态和位置。 (2)输精管的行程、分部和特点。 (3)射精管的合成和开口部位。 (4)精索的组成及分部。 三、附属腺体 精囊腺、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及主要毗邻。 四、外生殖器 (1)阴囊的形态、构造。 (2)阴茎的分部及其构成。 (3)男性尿道的分部。男性尿道的三个狭窄、两个弯曲及其临床意义。 第八部分 女性生殖系统 一、总论 女性生殖系的分部及各部所包括的器官。 二、生殖腺 卵巢的形态、位置。 三、生殖管道 (1)输卵管的位置、分部。 (2)子宫的形态、分部、位置、主要毗邻和固定装置。 (3)阴道穹及其临床意义。 四、外生殖器 阴道前庭内阴道口和尿道口的位置。 五、会阴 (1)会阴的境界和组成。 (2)尿生殖膈和盆膈的构成。 (3)坐骨肛门窝的位置。 第九部分 脉管系统 一、总论 (1)脉管系统的组成。 (2)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3)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 二、心 (1)心的位置和外形,心各腔的形态结构。 (2)心传导系统的组成。 (3)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分支和分布。 (4)心包及其临床意义。 (5)心的体表投影。 三、动脉 (1)肺动脉、动脉导管索(动脉韧带)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2)主动脉的分部。升主动脉的分支和主动脉弓的分支。 (3)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行径和分布。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的位置。 (4)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的走行、主要分支和分布。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 (5)胸主动脉的行径及主要分支、肋间后动脉的行径及分支。 (6)腹主动脉主要分支。腹腔干与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分支和分布。 (7)肾动脉、精索内动脉(卵巢动脉)的分布。 (8)髂总动脉、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 (9)子宫动脉的行径及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 (10)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走行和分布。 四、静脉 (1)左、右肺静脉的行径。 (2)上腔静脉、头臂静脉的组成和属支。 (3)上肢浅静脉及其临床意义。 (4)奇静脉的行径和收受范围。 (5)肾静脉和睾丸静脉(卵巢静脉)的行径。 (6)下肢浅静脉及其临床意义。 (7)肝门静脉的组成、行径及属支。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间的吻合途径。 五、淋巴系 (1)淋巴系的组成及配布特点。 (2)胸导管的起始、行径及其收受范围。 (3)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和收受范围。 (4)局部淋巴结的概念。 (5)脾的位置和形态。 第十部分 感觉器官 一、总论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二、视器 (1)眼球的组成、眼球壁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 (2)眼球的折光装置。 (3)房水循环。 (4)眼睑、结膜、泪器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5)眼肌的名称和作用。 (6)眼动脉的起始、行径和分布。 (7)眼的神经支配。 三、前庭蜗器 (1)前庭蜗器的分部及各部的机能。 (2)外耳道的位置、分部和弯曲。 (3)鼓膜的形态特征、位置和分部。 (4)中耳的组成。 (5)鼓室各壁及其临床意义。 (6)咽鼓管的分部、开口以及幼儿咽鼓管的特点。 (7)内耳的位置和分部。 (8)骨迷路的分部。 (9)听觉和位置觉感受器的位置。 (10)声波传导的途径。 第十一部分 周围神经系统 一、总论 (1)神经系统的区分和神经元的分类。 (2)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二、脊神经 (1)脊神经的组成和纤维成分。 (2)颈丛的组成和皮支的浅出部位。膈神经的组成、行程和分布。 (3)臂丛的组成。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的行程和分布情况。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在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主要表现以及肌皮神经和腋神经损伤的主要表现。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的行程和分布。 (4)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行程÷分布及其皮支的节段性分布。 (5)腰丛的组成。股神经的行程及其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6)骶丛的组成。坐骨神经的行程及分布。胫神经、腓总神经(腓浅、腓深神经)的行程和所支配的肌群及其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三、脑神经 (1)脑神经的名称、序号、连接的脑部和进出颅部位。 (2)动眼神经的纤维成分、支配及其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3)三叉神经的纤维成分、三大主支在头面部皮肤的感觉分布区。 (4)面神经的纤维成分、行程、主要分支及其损伤后的表现。 (5)前庭蜗(位听)神经(蜗神经、前庭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6)舌咽神经的纤维成分、主要分支(舌支、颈动脉窦支)和分布。 (7)迷走神经的纤维成分、主干行程及其各种成分纤维的分布。 (8)副神经主干的行程和分布、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9)舌下神经的分布、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四、内脏神经 (1)内脏神经的区分、分布和机能。内脏运动神经的结构特点。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 (2)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交感干的位置和组成。腹腔神经节的位置和性质。 (3)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和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及节后纤维分布。颅部副交感神经节的名称。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双重分布概念及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第十二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1)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2)脊髓灰质的主要核团的位置和机能。 (3)脊髓主要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的行程和机能;损伤后的功能障碍。 (4)脊髓主要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的行程及其损伤后的功能障碍。脊髓的主要功能和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二、脑干 (1)脑的分部和各脑部的分界以及脑干的组成。 (2)6个脑神经核机能柱所属各核团的位置、纤维联系和功能。 (3)脑干网状结构的解剖特点和主要机能。 三、小脑 (1)小脑位置、分叶和机能分区。 (2)小脑核及小脑脚。 (3)小脑功能及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四、间脑 (1)间脑的位置及分部。 (2)背侧丘脑的主要核团。 (3)特异性中继核团的主要纤维联系及功能。 (4)非特异性中继核团和联络性核团。 (5)下丘脑位置、分区、纤维联系及功能。 五、端脑 (1)大脑半球的主要沟裂和分叶。 (2)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3)侧脑室的位置和分部。 (4)内囊的位置、分部和通过的主要纤维束及其临床意义。 (5)纹状体的组成、各核团的位置关系、纤维联系和机能。 (6)大脑皮质细胞分层概念 (7)边缘系统的概念。 六、传导通路 (1)躯干和四肢本体感觉(深部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及纤维束的位置、丘系交又部位、皮质投射区以及此通路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2)躯干和四肢以及头面部的痛温觉(浅部感觉)的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位置、纤维交叉越边的部位、皮质投射区以及此通路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3)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位置、纤维交叉越边的部位、皮质投射区以及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视野变化。瞳孔对光反射的路径。 (4)听觉传导通路。 (5)锥体束的组成;行程及损伤后的表现。 (6)上运动神经元与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 七、脑、脊髓的被膜和血管 (1)脑、脊髓的三层被膜、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与腰麻、硬膜外麻醉的关系)。 (2)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其形成物的名称和位置,主要硬膜窦的名称、位置和连通。脑蛛网膜及蛛网膜下腔的概况。 (3)脑的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行程及其主要的分支分布。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和机能意义。 八、脑脊液的循环 脑脊液的产生部位循环路径。 《人体解剖学》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 人体解剖学,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材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版 本: 第四版(2000年) 主 编: 吴先国 《生理学》考试大纲 基本要求 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熟悉或了解各系统的重要生理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第一部分 绪论 基本要求 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基本概念。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及控制系统。 第二部分 细胞的基本功能 基本要求 了解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掌握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掌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兴奋的引起和传导的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 血 液 基本要求 了解体液和血量的概念,血液的组成和主要功能。掌握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熟悉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及生理功能,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和调节。了解生理性止血。掌握ABO血型系统和输血原则。 第四部分 血液循环 基本要求 掌握心肌生物电现象和心肌生理特性,心脏射血的过程,心泵功能的评价及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了解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微循环、组织液的生成、回流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熟悉冠脉循环的特点。 第五部分 呼 吸 基本要求 了解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的三个环节。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掌握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掌握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第六部分 消化和吸收 基本要求 了解食物在消化道各段中进行消化的基本过程,以及神经、体液对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的调节作用,了解食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和三种主要营养物质吸收的形式和途径。 第七部分 能量代谢和体温 基本要求 了解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的概念;影响机体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掌握基础代谢率的概念。掌握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掌握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了解体温调节机制。 第八部分 肾脏的排泄 基本要求 了解排泄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掌握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及其影响因素。了解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尿的浓缩和稀释,肾清除率,排尿反射。 第九部分 感觉器官 基本要求 掌握视觉器官的折光和感光功能,听觉器官的传音和感音功能。了解前庭器官的主要功能。 第十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 基本要求 了解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掌握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系统。掌握突触传递。了解中枢抑制。掌握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了解脑的高级功能和脑基本概念 第十一部分 内分泌 基本要求 了解内分泌系统和激素的概念,激素的运输方式和作用。掌握激素调节的下丘脑—腺垂体—靶腺关系。掌握人体内几种主要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了解其他激素的生理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