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剧毒药、麻醉药必须加锁、登记并交班。
2内服药标签为蓝色边,外用药为红色边,剧毒药为黑色边。
3易氧化和遇光变质的药物,应放入有色瓶或避光纸盒内;易挥发、潮解或风化的药物,应装瓶盖紧;易被热破坏的药物,应冷藏保存;易燃、易爆的药物,应单独存放于阴凉低温处,远离明火。
4固体药用钥匙取药;药液不足1ml应用滴管吸取(1ml=15滴);油剂要先加少许冷开水,再滴入药液。
5配药时应先配固体药,再配水剂。
6发药时要等病人服下后再离开;因故不能服药者,应将药取回并交班;危重患者应喂服;鼻饲患者须将药碾碎、溶解后从胃管灌入。
7健胃药,饭前服;助消化药及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饭后服;止咳糖浆,服用后不宜饮水;磺胺类药和解热药,服用后多饮水;铁剂,用饮水管服用药液;强心苷类药物,服用前应测脉率及节律,脉率低于60次/分或节律异常,应停服并报告医师。
8超声波雾化吸入法的药物:①控制呼吸道感染,用抗生素类,如庆大霉素。②解除支气管痉挛,用氨茶碱、沙丁胺醇。③稀释痰液、帮助祛痰,用α-糜蛋白酶、乙酰半胱氨酸。④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用地塞米松。
9超声雾化吸入法中,雾化罐内药液应稀释至30-50ml;嘱患者紧闭口唇深吸气;治疗完毕,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水槽和雾化罐内只能加冷蒸馏水。
10氧气雾化吸入法时,湿化瓶内勿放水;调节氧流量为6-8L/min;吸气时按住出气口,呼气时松开出气口,防止药液丢失。
11静脉注射必须见回血后方可推注药液;皮下、肌内注射抽吸无回血,方可推注药液;注射时要做到“两快一慢”,即进针快,退针快,推药慢;一般先注射无刺激或刺激性弱的药物,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
12注射器空筒内壁、乳头、活塞必须保持无菌,不得用手接触。
13皮内注射:①部位:前臂掌侧下段,预防接种则在三角肌下缘。②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角进针。③针尖斜面完全进入皮内。④忌用碘酊消毒。⑤注射部位不得按揉。
14皮下注射:①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②与皮肤呈30-40°角进针。不超过45°角。③药液少于1ml时,用1ml注射器吸药。
15肌内注射的定位:①臀大肌注射包括两种定位法:十字法,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滑一水平线,然后从髂棘最高点做一平分线,取外上1/4处(避开内角)为注射部位;连线法,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②三角肌注射定位法: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横指。
16肌内注射:①体位: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弯曲。②执笔式持针与皮肤呈90°角刺入针梗的1/2-1/3处。③两岁以下婴幼儿,选臀中肌和臀小肌。
17全血标本包括血糖、肌酐、尿素氮、肌酸、尿酸、血氨的含量。
18血清标本包括测定肝功能、血清酶、脂类、电解质等。
19静脉注射:①在穿刺部位上方约6-8CM处扎止血带。②针尖斜面向上与患者皮肤呈15-30°角进针。③对于肥胖患者,进针角度为30-40°角。
20动脉注射后应局部加压止血5-10分钟。
21皮内注射01ml含青霉素20-50U。
22青霉素阳性是指皮丘隆起发红,直径大于1CM或周围出现伪足、发痒。阳性者禁用青霉素。
23青霉素过敏反应:①过敏性休克: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由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和肺水肿引起,表现为胸闷、气促、哮喘、呼吸困难等;出现循环系统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发绀、脉细、血压下降等;急救措施为首选盐酸肾上腺素,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②血清病型反应:一般在用药后7-12天发生症状,表现为发热、关节肿痛、皮肤瘙痒、荨麻疹、腹痛、全身淋巴结肿大。
24停药3天或改用不同生产批号的青霉素制剂,需要重新做药敏实验。
25曾用过破伤风抗毒素(TAT)者,超过一周则需要重新做药敏试验。
26皮内注射01ml含TAT共15U。
27TAT阳性是指硬结大于15CM,红晕超过4CM。阳性者使用TAT,需用脱敏注射法,即分为4次注射,剂量递增。
28 皮内注射01ml含链霉素250U。链霉素过敏时用10%葡萄糖酸钙溶液或5%氯化钙溶液。
29阴道栓剂给药时药物要送到阴道穹隆。
30冠心病患者舌下给药时,应采取半卧位。
3120%甘露醇,利尿脱水。
32低分子右旋糖酐,降低血液粘稠度;中分子右旋糖酐,扩充血容量。
33静脉输液:①长期输液从远端小静脉开始注射。②输液速度一般是成人40-60滴/分,儿童20-40滴/分。
34小儿头皮静脉:①输液的优点:浅表易见,不易滑动易于固定。②常用静脉:包括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枕静脉等。
35颈外静脉的定位:下颌角与锁骨上缘中点连线的上1/3处。
36需24小时输液的患者,应每天更换输液器。
37输液时间(h)=[输液总量(ml)点滴系数]/[每分钟滴数60(min)]
38输液时溶液不滴:①针头处:针头滑出血管外,另选血管重新穿刺;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可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针头堵塞,感觉有阻力且无回血,则表示针头已堵塞,应更换针头重新穿刺。②压力不够。③静脉痉挛。
39茂菲式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检查滴管上段输液管和滴管内有无漏气或裂隙,必要时更换输液器。
40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①发热反应:输入致热物质引起。②急性肺水肿: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可闻及湿啰音;立即停止输液,取端坐位,两腿下垂,高流量氧气吸入,同时给予20%-30%乙醇溶液湿化吸氧,目的是减轻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③静脉炎: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患肢抬高制动,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溶液热湿敷。④空气栓塞:听诊心前区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音”;取左侧卧位并头低足高位,有利于气泡移至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
41静脉输血用于休克等患者。
42血液种类:①新鲜血:适用于血液病病人。②库存血:大量输注时可引起高血钾和酸中毒。③冰冻血浆:-30℃保存,有效期为1年。④白细胞浓缩悬液:4℃保存,48小时内有效,用于粒细胞缺乏伴严重感染的患者。⑤浓缩血小板:22-24℃保存,保质期为24小时。
43取血后,勿剧烈震荡,不能将血液加温;输血时不得随意加入其他药品。
44输血四禁:“禁加热”、“禁加药”、“禁振荡”、“禁直接输”。
45输血的“三查八对”:“三查”是指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是指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血液剂量。
46输血前要双人查对。
47输血速度一般成人40-60滴/分,儿童酌减。
48输血前后及输两袋血之间应输入少量09%生理盐水。
49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①发热反应。②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轻度血管性水肿,如眼睑、口唇水肿;重者因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两肺闻及哮鸣音,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③溶血反应: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④枸橼酸钠中毒反应:与大量输血后血钙下降有关;表现为手足抽搐;输入库存血1000ml以上时,需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ml。
50溶血反应:①症状:初期出现头胀痛、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继而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后期患者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衰竭症状。②处理:立即停止输血,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
51葡萄糖酸钙的应用:①每输入库存血1000ml,遵医嘱给予10%葡萄糖酸钙10ml。②发生链霉素过敏时,遵医嘱静脉缓慢推注10%葡萄糖酸钙10ml。③高钾血症时,可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以拮抗高钾对心肌的抑制作用。④甲状旁腺误切引起抽搐时,可遵医嘱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⑤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可在镇静的同时给予钙剂。⑥硫酸镁中毒出现膝反射消失时,可静脉缓慢推注10%葡萄糖酸钙。⑦小儿腹泻引起低钙抽搐时,可静脉缓慢推注10%葡萄糖酸钙。
52继发效应:指用冷或用热超过一定时间,产生与生理反应相反的作用。
53冷热疗法的时间为20-30分钟。
54湿冷、湿热的效果优于干冷、干热;冷热疗法的效果与面积大小呈正相关;对昏迷、血液循环障碍、血管硬化、感觉迟钝等患者,要注意不要烫伤或冻伤。
55冷疗的目的:①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适用于局部软组织损伤的初期、扁桃体摘除术后、鼻出血等。②减轻疼痛:冷疗能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③控制炎症的扩散:适用于炎症早期。
56冷疗的禁忌症:①血液循环障碍。②慢性炎症或深部化脓病灶。
57冷疗的禁忌部位:①枕后、耳廓、阴囊处:以防冻伤。②心前区:以防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③腹部:以防腹泻。④足底:以防引起一过性冠状动脉收缩。
58使用冰帽应维持肛温在33℃左右。
59冷、热敷的部位若为开放性伤口,按无菌技术处理。
60温水擦浴或乙醇擦浴时,患者的体温低于39℃,即可取下头部冰袋。
61热疗的目的:①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②减轻疼痛。③减轻深部组织的充血。
62热疗的禁忌症:①未明确诊断的急性腹痛。②面部危险三角区的感染:因该处血管丰富且与颅内海绵窦相通,热疗可造成严重的颅内感染和败血症。③各种脏器内出血、出血性疾病。④软组织损伤或扭伤的早期(48小时内)。
63热水袋的水温成人为60-70℃,昏迷、老人、婴幼儿、感觉迟钝、循环不良等患者,水温应低于50℃。
64烤灯的灯距为30-50cm,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
65温水浸泡的水温为43-46℃,时间为30分钟。
66心性水肿,多表现为下肢水肿;肾性水肿,多为晨起眼睑、颜面水肿。
67热水坐浴:①用于会阴部、肛门疾病及手术后。②水温为40-45℃,时间为15-20分钟。③女性患者经期、妊娠后期、产后两周内、阴道流血和盆腔急性炎症不宜坐浴。
68稽留热:24小时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
69弛张热:24小时体温差在1℃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70间歇热: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等。
71不规则热:常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72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
73嗜睡:能被言语或轻度刺激唤醒,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地回答问题。
74意识模糊:思维和语言不连贯,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完全或部分发生障碍。
75昏睡:强刺激可被唤醒,醒后答非所问。
76昏迷:①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对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缘)可有痛苦表情及躲避反应。②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
77正常瞳孔的直径为2-5mm。
78瞳孔直径小于2mm,为瞳孔缩小;小于1mm,为针尖样瞳孔。双侧瞳孔缩小,常见于有机磷农药、氯丙嗪、吗啡等药物中毒;单侧瞳孔缩小,提示同侧小脑幕切迹疝早期。
79瞳孔直径大于5mm,为瞳孔散大。双侧瞳孔散大,常见于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颠茄类药物中毒及濒死状态。
80心搏骤停的临床诊断为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
81心肺复苏(CPR)的步骤包括胸外心脏按压(C)、开放气道(A)、人工呼吸(B)。
82胸外心脏按压(C):①部位:胸骨中、下1/3处。②深度:胸骨下陷5-6cm。③频率:100-120次/分。④按压与放松的时间比为1:1。⑤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为30:2。⑥有效指标:大动脉可扪及搏动。⑦为避免患者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心肺复苏抢救开始的时间不超过6分钟,抢救中断时间不超过5-7秒。
83开放气道(A):打开气道是解除呼吸道阻塞的重要技术。
84人工呼吸(B):①方法:抢救者捏住患者鼻孔,吸一口气,双唇包住患者口部用力吹气,吹气毕,松开口鼻。②有效指征:患者胸部起伏,且呼气时听到或感到有气体溢出。③频率:成人为14-16次/分;每次吹气量约为800ml。
85缺氧的分类:①低张性缺氧: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②血液性缺氧: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③循环性缺氧:组织血流量减少。④组织性缺氧:组织细胞利用氧异常。
86用氧的指标是机体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6kPa。
87氧疗方法:①单侧鼻导管给氧插入长度为鼻尖至耳垂的2/3。②面罩法给氧流量为6-8L/min。③氧气头罩法主要用于小儿。④氧气枕法用于家庭氧疗、危重患者的抢救或转运途中。
88用氧的注意事项:①做好“四防”,防震、防火、防热、防油。②氧气筒应放在阴凉处,至少距明火5m,距暖气1m。③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后再使用。停用氧气时,应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④氧气筒内氧气勿用尽。⑤悬挂“满”或“空”的标识。
89避免长时间、高浓度氧疗,以免氧中毒。
90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多咳嗽和经常变换卧位、姿势,预防肺不张。
91吸氧前一定要先湿化再吸入,以减轻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92Ⅱ型呼吸衰竭应给予低浓度、低流量(1-2L/min)吸氧。
93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94电动吸痰器吸痰的负压为40-533KPa。小儿吸痰时,压力小于40KPa。
95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吸痰时从深部向上提拉,左右旋转。
96吸痰时患者痰液粘稠,可采取口拍胸部、超声雾化吸入、缓慢滴入生理盐水或化痰药物,使痰液稀释,便于吸出。
97服毒后4-6小时内洗胃最有效。
98口服催吐法适用于清醒而能合作的患者。
99电动吸引器洗胃的负压宜保持在133KPa。
系统解剖学 第三章 肌学(书本详细知识点+习题)

羟基磷灰石
九江学院 口腔医学 在读
来自专栏系统解剖学详细知识点
肌学知识要点如下:
一、肌可看作神经系统的一个窗口,神经系统病变通过肌的症状来表现。如肌张力增高或降低、颤抖、瘫痪等。因此,什么动作不能做就说明什么肌组瘫痪,而什么肌组由什么神经支配等就成了诊断有关疾病的重要基础知识。
二、临床上的经验教训表明,对肌组瘫痪的病人护理不当,会造成关节畸形。因而能阐明畸形发生原因的肌肉配布规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推拿按摩是对瘫痪肌组作康复护理的有效手段。肌组位于何处?按摩范围多大?不仅护理人员应自己明白,还应教会病人,让其能自行按摩操作。
四、局部结构的名称,如腋窝、肘窝等,临床常用,应能摸认。
第八节 肌学总论
人体的肌依据构造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运动系统中的肌均属骨骼肌,一般附着于骨骼,少数附着于皮肤,骨骼肌直接受人的意志控制,故又称随意肌。骨骼肌分布广泛,全身有600多块,约占体重的40%。每块肌可视为一个器官,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辅助装置,执行一定的功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并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骨骼肌通过收缩,以关节为枢纽,牵引骨产生运动。故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器官(图1-1-42)。
图1-1-42 全身肌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肌的形态各异,按其外形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阔肌)和轮匝肌4种(图1-1-43)。长肌多分布于四肢,收缩时肌显著缩短,可产生大幅度的运动。短肌多位于躯干深层,较短小,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幅度较小。扁肌多位于胸腹壁,扁薄呈片状,除运动功能外还有保护内脏的作用。轮匝肌位于孔裂的周围,多呈环形,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
图1-1-43 肌的形态和构造
每块骨骼肌都包括肌腹和肌腱构成。肌腹主要由肌纤维组成,色红柔软,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肌腱由平行致密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色白、强韧并附着于骨骼、本身无收缩能力,起力的牵引作用。长肌的肌腱呈索条状,扁肌的肌腱呈薄膜状称腱膜。
二、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一)肌的起止
肌通常以两端附着于骨面上,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肌收缩时使两骨彼此距离改变而产生运动。运动时,通常有一块骨位置相对固定,而另一块骨相对移动。一般把接近身体正中面或四肢部靠近近侧的附着点作为肌肉的起点或定点;把另一端作为止点或动点。肌肉的定点和动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二)肌的配布和作用
配布在关节周围,与关节的运动轴有关。每条运动轴的两侧配布有两组运动方向完全相反的肌或肌群,这些在作用上相互对抗的肌或肌群称为拮抗肌。每一个关节至少配布一组拮抗肌。拮抗肌在功能上既相互对抗,又相互协调。此外,关节在完成某一动作时,由同一方向的若干成群的肌共同完成,这些作用相同的肌称为协同肌。
骨骼肌牵引骨产生运动,其作用与杠杆装置相似,有平衡杠杆、省力杠杆和速度杠杆三种基本形式。平衡杠杆运动,其支点在重点和力点之间;省力杠杆运动,其重点位于支点和力点之间;速度杠杆运动,其力点位于重点和支点之间。
三、肌的命名原则
肌按形状、构造、大小、位置、肌束方向、组成部分、起止点或功能等命名。如菱形肌等是按形状命名的;冈上肌、肋间肌等按位置命名的;股四头肌等是按肌的组成部分和位置综合命名的;腰大肌等又以大小和位置综合命名;胸锁乳突肌等按其起止点命名的;旋后肌等是按功能命名的;桡侧腕长伸肌是根据位置、长短和功能综合命名的;腹横肌是根据位置和肌束方向综合命名的。了解肌的命名原则有助于肌的学习和记忆。
四、肌的辅助结构
在肌的周围有辅助结构协助肌的活动,它们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具有保持肌的位置、减少运动摩擦和保护等功能(图1-1-44)。
(一)筋膜 遍布全身,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
1浅筋膜 位于真皮之下,又称皮下筋膜,包被全身各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含脂肪组织、浅动脉、皮下静脉、皮神经、淋巴管等。浅筋膜具有维持体温和保护深部结构的作用。
2深筋膜 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它包被体壁、四肢的肌和血管、神经等。深筋膜随肌的分层而分层,形成肌间隔。深筋膜能保护肌免受磨擦,约束肌的活动,分隔肌或肌群,有利于肌群活动。
(二)滑膜囊
滑膜囊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囊,形扁壁薄,内有滑液,多位于腱与骨面相接触处,以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
图1-1-44 肌的辅助结构(左小腿横断面) 图1-1-45 腱鞘
(三) 腱鞘
腱鞘是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存在于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处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它使腱相对固定并减少腱与骨面的摩擦。腱鞘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两部分。腱鞘的纤维层位于外层,又称腱纤维鞘,它对肌腱起滑车和约束作用。滑膜层位于腱纤维鞘内,又称腱滑膜鞘,由滑膜构成,呈双层圆筒形,包在肌腱表面的称为脏层,贴在腱纤维层内面的称为壁层。脏、壁两层之间为一密闭腔隙,内含少量滑液,使肌腱能在鞘内自由滑动(图1-1-45)。
临床联系 腱鞘炎:为常见多发病之一,若不恰当地作长期、过度而快速的活动,可导致腱鞘损伤,产生疼痛,影响肌腱的滑动,称为腱鞘炎。
第九节 头颈肌
一、头肌
头肌可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一)面肌 又称表情肌,大多起自颅骨,止于面部皮肤,为扁薄的皮肌,位置浅表,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周围,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起闭合或开大孔、裂的作用(图1-1-46)。
1枕额肌 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肌腹位于前方额部和后方枕部皮下,分别称额腹和枕腹,两肌腹间由帽状腱膜连接而成。额腹收缩时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枕腹收缩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
2眼轮匝肌 环绕于眼裂周围,收缩时使眼裂闭合。
3口周围肌位于口裂周围,包括辐射状肌和环形肌。辐射状肌位于口裂周围能提、降口唇或拉口角向上、下、外;环绕口裂的环形肌称口轮匝肌,收缩时可使口裂闭合。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颞肌、翼外肌和翼内肌四对,是运动颞下颌关节的肌肉(图1-1-47)。
1咬肌 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止于下颌支和下颌角外面。
2颞肌 起自颞窝,肌束如扇形向下会聚,经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冠突。
3翼内肌 起自翼突窝,止于下颌角的内面。
4翼外肌 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和翼突的外侧,止于下颌颈。
咬肌、颞肌和翼内肌收缩时可上提下颌骨,使上、下颌牙咬合。两侧翼外肌同时收缩使下颌向前助张口;一侧翼外肌和翼内肌同时收缩,使下颌骨向对侧移动;两肌交替收缩,可作研磨运动。
图1-1-46 面肌 图1-1-47 咀嚼肌
二、颈肌
颈肌可依其所在位置分为颈浅肌群、颈前肌群和颈深肌群(图1-1-48)。
(一)颈浅肌群
1颈阔肌 为一皮肌,位于颈部浅筋膜中,薄而宽阔,收缩时牵拉口角向下、并使颈部皮肤出现皱褶。
2胸锁乳突肌 斜列于颈部两侧,大部分为颈阔肌所覆盖。起自胸骨柄和锁骨的胸骨端,止于颞骨的乳突。一侧收缩可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可使头后仰。
(二)颈前肌群
1舌骨上肌群 在舌骨与下颌骨之间,每侧有二腹肌、下颌舌骨肌、茎突舌骨肌和颏舌骨肌4块肌。舌骨上肌群收缩时可上提舌骨,使舌升高,协助吞咽。若舌骨固定,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均能拉下颌骨向下而张口。
2舌骨下肌群 位于颈前部正中线的两旁,居喉、气管、甲状腺的前方,在舌骨和胸廓上口之间。每侧有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4块肌。舌骨下肌群收缩时可下降舌骨和喉。甲状舌骨肌在吞咽时可提喉使其靠近舌骨。
(三)颈深肌群
颈深肌群主要有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它们起自颈椎横突,前、中斜角肌止于第1肋,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三角形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一侧斜角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肌同时收缩可上提第1、2肋,助深吸气;肋固定时,使颈前屈(图1-1-49)。
图1-1-48 颈肌 图1-1-49 斜角肌
案例1-1-3
病孩,女,两岁,发育正常,运动自如,无神经系统疾病。因发热就医。医务人员经右侧臀部肌肉注射退热药后,热退,但注射后该病孩不能行走,随后发现其右腿无力,跛行。再次就诊,检查发现:右侧大腿后群肌、小腿肌肌张力。肌电图显示右下肢神经损伤、肌肉轻度萎缩。临床诊断:坐骨神经损伤。
问题:1为何首选臀部作为肌肉注射部位?
2臀大肌深面有哪些重要结构?
3为何下肢肌会出现萎缩?
一、背肌
位于躯干背面,可分为浅、深两群(图1-1-50)。
(一)背浅层肌
1斜方肌 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单侧为三角形的扁肌,两侧合在一起则呈斜方形。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止于锁骨的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收缩时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提肩胛骨向上,下部肌束则可下降肩胛骨。若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图1-1-50 背部肌肉(浅层) 图1-1-51 竖脊肌
2背阔肌 位于背部的下半部及胸部的后外侧,属扁肌,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和髂嵴后部,以扁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嵴。收缩时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并被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二)背深层肌
竖脊肌 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又称骶棘肌,是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沿途止于椎骨、肋骨,并到达颞骨乳突。单侧收缩时,使脊柱侧屈;两侧收缩时,使脊柱后伸和仰头(图1-1-51)。
(三)胸腰筋膜
被覆于斜方肌和背阔肌表面的深筋膜较薄弱,而在竖脊肌周围的筋膜特别发达,称为胸腰筋膜。胸腰筋膜包裹在竖脊肌和腰方肌周围,在腰部明显增厚,并分浅、中、深三层,分隔包裹竖脊肌和腰方肌。三层筋膜在腰方肌外则缘汇合而成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点。剧烈运动时,因腰部活动度大,胸腰筋膜常可扭伤致腰背劳损。
二、胸肌
胸肌可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图1-1-52)。
(一)胸上肢肌均起自胸廓,止于上肢骨。
1胸大肌 位于胸前外侧壁浅层,呈扇形。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下方。收缩时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前屈。若上肢固定,可上提躯干,提肋助吸气。
2胸小肌 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起自第3~5肋骨,止于肩胛骨喙突。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下。若固定肩胛骨,可提肋助吸气。
3前锯肌 位于胸廓侧壁,以数个肌齿起自上8个或9个肋骨,经肩胛骨前面,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并使其紧贴胸廓;下部肌束可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臂上举。
图1-1-52 胸部肌肉
(二)胸固有肌
参与构成胸壁,主要由位于肋间隙内的肋间内、外肌构成。
1肋间外肌 位于各肋间隙浅层。起自肋骨下缘,肌束行向前下,止于下一肋骨的上缘。在肋软骨间隙处,移行为肋间外膜。收缩时可提肋助吸气。
2肋间内肌 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起自下位肋骨的上缘,肌束行向后上,止于上位肋骨下缘。后部肌束到肋角处移行为肋间内膜。收缩时可降肋助呼气。
三、膈
膈为向上膨隆呈穹窿形的扁肌,是胸腔和腹腔的分界,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图1-1-53)。膈的肌纤维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前面,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上2~3个腰椎。各部肌纤维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故膈的外周是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
图1-1-53 膈
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是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平第10胸椎水平,是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平第8胸椎水平,有下腔静脉通过。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增大,有助吸气;舒张时,膈穹窿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有助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协助呕吐、排便及分娩等活动。
四、腹肌
腹肌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图1-1-54)。
图1-1-54 腹肌 图1-1-55 腹肌形成结构
(一)前外侧群
构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直肌。
1腹外斜肌 为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扁肌。起自下8个肋骨的外面,肌纤维由外上斜向前下方,后部肌纤维向下止于髂嵴前部,上中部肌纤维向内移行于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至腹正中线终止于白线。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近似三角形的裂孔,称腹股沟管浅环,又称皮下环。
2腹内斜肌 在腹外斜肌深面,起于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半,肌纤维呈扇形,大部分肌纤维向前上,于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腱膜并分为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在腹正中线终止于白线;下部肌纤维行向前下,跨过精索后延为腱膜,与腹横肌腱膜汇合形成腹股沟镰,又称联合腱,止于耻骨梳的内侧端。男性腹内斜肌的下部发出一些细散的肌束,向下包绕精索和睾丸,称提睾肌,收缩时可上提睾丸。
3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较薄弱。起自下6个肋软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3,肌束横行向前,延为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愈合并经腹直肌后方终止于腹白线。腹横肌最下部肌纤维和腱膜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腹股沟镰的构成。
4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被腹直肌鞘包裹,上宽下窄,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止于剑突和第5~7肋软骨。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
腹前外侧群肌构成腹前外侧壁,保护和固定腹腔脏器及维持腹压。当腹肌收缩时,可增加腹压,以协助咳嗽、呕吐、排便和分娩等,降肋助呼气,使脊柱前屈、侧屈与旋转。
(二)后群 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腰大肌将在下肢肌中叙述。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起自髂嵴的后部,止于第12肋和第1~4腰椎横突。收缩时下降和固定第12肋,并使脊柱侧屈。
(三)腹肌形成的结构
1腹直肌鞘 是由腹前外侧壁三块扁肌的腱膜分前、后两层包绕腹直肌形成的腱膜鞘。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4~125px以下,鞘的后层完全转至腹直肌的前层,使后层缺如,其上缘形成凸向上方的弧形游离缘,称弓状线或半环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图1-1-55)。
2白线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由左、右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而成。上方起自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白线坚韧而少血管,上宽下窄,中部有脐环。
3腹股沟管 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肌和腱之间的一条斜行裂隙,长约4~125px,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该裂隙,有两口、四壁。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又称皮下环;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又称腹环,在腹股韧带中点上方约375px处,为腹横筋膜形成。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部分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图1-1-56)。
4腹股沟三角 又称海氏三角,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构成,位于腹前壁下部。
临床联系 斜疝:腹股沟管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若经腹股沟管腹环进入腹股沟管,经皮下环突出,降入阴囊,构成腹股沟斜疝。
图1-1-56 腹股沟管
五、会阴肌
是封闭小骨盆下口的诸肌,主要有肛提肌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等(图1-1-57)。
(一)肛提肌 是位于骨盆底的成对扁肌,两侧汇合成漏斗状,封闭骨盆下口的大部分。肛提肌起自耻骨后面、坐骨棘和肛提肌腱弓,止于会阴中心腱、直肠壁、尾骨尖和肛尾韧带。肛提肌靠内侧肌束左、右结合形成“U”形袢,从后方包绕直肠和阴道。肛提肌承托盆腔器官,并对肛管和阴道有括约作用。
肛提肌的上、下两面分别被盆膈上、下筋膜覆盖,形成盆膈,有直肠通过。
(二)会阴深横肌 位于尿生殖膈上、下两层筋膜之间,肌束横行,张于两侧坐骨支之间,肌纤维在中线上互相交织,一部分纤维止于会阴中心腱。收缩时可加强会阴中心腱的稳固性。
图1-1-57 会阴肌
(三)尿道括约肌 在尿生殖膈上、下两层筋膜之间,位于会阴深横肌前方。在男性,环绕在尿道膜部周围,是尿道的随意括约肌;在女性,环绕尿道和阴道,称为尿道阴道括约肌,可紧缩尿道和阴道。
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以及覆盖在两肌上、下两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尿生殖膈。它略呈三角形,与前下方封闭小骨盆的下口,其中部在男性有尿道通过;在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盆膈和尿生殖膈共同封闭小骨盆下口,其承托骨盆腔脏器的作用。
第十一节 上肢肌
上肢肌可按不同的部位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图1-1-58 肩肌和臂肌
一、肩肌
肩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能运动肩关节,又能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图1-1-58)。
(一)三角肌 位于肩部,呈三角形。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收缩时使肩关节外展;三角肌的前部肌束可以使肩关节屈和旋内;而后部肌束相反,能使肩关节伸和旋外。
(二)冈上肌 位于斜方肌深面,起自冈上窝,止干肱骨大结节。收缩时使肩关节外展。
(三)冈下肌 位于冈下窝内,起自冈下窝,止于肱骨大结节。收缩时使肩关节旋外。
(四)小圆肌 位于冈下肌的下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止于肱骨大结节。收缩时使肩关节旋外。
(五)大圆肌 位于小圆肌的下方,下缘被背阔肌包绕。起自肩胛骨下角背侧面,止于肱骨小结节。收缩时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后伸。
(六)肩胛下肌 起自肩胛下窝和肩关节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收缩时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二、臂肌
臂肌覆盖肱骨,形成前、后两群,前群主要为屈肌,后群为伸肌(图1-1-66)。
(一)前群
1肱二头肌 位于臂部浅层,呈梭形,起端有2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穿过肩关节囊,经结节间沟下降;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在臂的下段汇合成一个肌腹,以一个圆腱止于桡骨粗隆。收缩时使肘关节前屈;当前臂处于旋前位时,能使其旋后。此外,还能协助屈肩关节。
2喙肱肌 在肱二头肌短头的后内方,起自肩胛骨喙突,止于肱骨中部内侧。收缩时协助肩关节前屈和内收。
3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起自肱骨下半部的前面,止于尺骨粗隆。收缩时使肘关节前屈。
(二)后群
肱三头肌 位于肱骨后方,起端有三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的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的内下方的骨面。向下汇合后以一个坚韧的腱止于尺骨鹰嘴。收缩时使肘关节后伸。长头尚可使肩关节后伸和内收。
三、前臂肌
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分为前、后两群。
图1-1-59 前臂肌(前群)
(一)前群 位于前臂骨的前面和尺面,共九块,分四层排列(图1-1-59)。
1第一层(浅层) 有5块,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其中肱桡肌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桡骨茎突;其它四肌共同起自内上髁及其附近的深筋膜,分别止于腕骨和掌骨。收缩时可屈肘、屈腕、屈指和使前臂旋前。
2第二层 只有一块指浅屈肌。起自肱骨内上髁、尺骨和桡骨前面,肌束往下移行为4条肌腱,经腕管至手掌,分别进人第2~5指的屈肌腱鞘。每一腱在近节指骨分为2脚,止于中节指骨体的两侧。收缩时可屈肘、屈腕、屈掌指关节和近侧指间关节。
3第三层 有2块肌,位于桡侧的拇长屈肌和位于尺侧的指深屈肌。两肌起自桡、尺骨的上端的前面和骨间膜,拇长屈肌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收缩时屈拇指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指深屈肌向下分成4个腱,经腕管入手掌,在指浅屈肌腱深面,分别进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在鞘内穿经指浅屈肌腱二脚之间,止于远节指骨底。作用:屈第2~5指的远侧指间关节、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屈腕。
4第四层 为旋前方肌,贴在桡、尺骨远端的前面,起自尺骨,止于桡骨。收缩时使前臂旋前。
临床联系 临床应用:前臂肌浅层中的肱桡肌由于位置表浅,有较恒定的血供和神经支配,又为非主要的作用肌,切除后可由其它协同肌代偿而不影响前臂功能,因此是良好的移植肌瓣供体。
(二)后群
位于前臂的后面,共10块肌,分为浅、深两层(图1-1-60)。
图1-1-60 前臂肌(后群)
1浅层 5块,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共同起自肱骨外上髁,分别止于第2、第3掌骨底、小指和第5掌骨底;指伸肌向下分为4条肌腱,经手背向远侧分为3束,分别止于2~5指中节和远节指骨底。收缩时可伸指和伸腕,还可协助伸肘。
2.深层5块,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旋后肌起自肱骨外上髁和尺骨外侧缘的上部,止于桡骨前面的上部。收缩时可伸肘和使前臂旋后。另4块肌均起自桡骨和尺骨的后面以及骨间膜。止于第一掌骨底、拇指近节、拇指远节指骨底和示指的指背腱膜。收缩时可伸拇指、食指和使拇指外展。
临床联系 腕管综合症:腕管由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和腕骨沟围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足母 长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当出现狭窄时,产生正中神经受压症状称为腕管综合症。
四、手肌
手肌短小,集中在手的掌侧,分为外侧、中间和内侧3群(图1-1-61)。
图1-1-61 手肌
(一)外侧群
较为发达,在手掌拇指侧形成一隆起,称鱼际,有4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拇短展肌位于浅层外侧;拇短屈肌位于浅层内侧;拇对掌肌位于拇短展肌的深面;拇收肌位于拇对掌肌的内侧。收缩时可使拇指作展、屈、对掌和收等动作。
(二)内侧群
在手掌小指侧,也形成一隆起,称小鱼际,有3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小指展肌位于浅层内侧;小指短屈肌位于浅层外侧;小指对掌肌位于上述两肌深面。收缩时分别使小指作屈、外展和对掌等动作。
(三)中间群 位于掌心,包括4块蚓状肌和7块骨间肌,共11块肌。
1蚓状肌 为4条细束状小肌,起自指深屈肌腱桡侧,经掌指关节的桡侧至第2~5指的背面,止于指背腱膜。可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
2骨间肌 位于掌骨间隙内。可分为骨间掌侧肌3块,收缩时可使第2、4、5指向中指靠拢(内收);骨间背侧肌4块,能外展第2、3、4指。
临床联系 腋窝:位于胸外侧壁和臂上部之间由肌肉围成的锥形腔隙。腋窝内有脂肪、淋巴及分布于上肢的血管和神经等结构。为体温测量常选部位。
第十二节 下肢肌
下肢肌比上肢肌粗壮,这与维持直立姿势、支持体重和行走有关。下肢肌可分为髋肌
前几天我去健身房练胸等龙门架时,看到一位老兄在做绳索面拉的动作,当时第一反应就是:真的好久没看到有人做这个动作了,那场面既温馨又动人,但那位老哥似乎做错了……
绳索面拉这个动作的确练的人并不多,但这确确实实是一个超级给力的动作,所以我必须安利给大家!
绳索面拉的优势在哪里?
先说我们为什么要做绳索面拉这个动作?毕竟龙门架如此抢手,我总得知道为什么去排队吧?
很多人可能听过这个动作,但没怎么去实践过,而且也知道这是一个可以加强三角肌后束的动作。但我想说,绳索面拉绝不仅仅是一个练后束的动作。在练绳索面拉时,你的三角肌后束,斜方肌,肩袖外旋肌,菱形肌,还有背阔肌都会有所参与,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绳索的高度来实现某块肌肉参与最大化。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采取与眼睛平齐的高度进行,这时候我们的三角肌后束能够较多参与发力。当然也有很多人会采用低位或高位进行,并不是不可以,只是训练的肌群不同罢了。
当绳索的滑轮处在较低位置时,肩袖发力会更多,背部发力会大大减小,而且这时候本质上几乎和招财猫动作相同。
当绳索的滑轮处在较高位置时,背部发力会更多参与其中,看起来有点像站姿版本的划船动作。
所以,如果你的目的是加强三角肌后束和上背部,请把绳索的高度调整至与眼睛齐平的高度范围。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绳索面拉的常见错误有哪些?
学动作第一步,避错少走弯路。
1为什么练绳索面拉时小臂先酸了?
这是因为手腕没有保持在中立位置造成的,可以试着回顾一下自己练哑铃弯举时的样子,手腕如果向内弯曲那么小臂很快就会酸胀,所以正确的解决方法就是保持你的手腕处于中立位。
2为什么我练绳索面拉时感觉站不稳?
这和在练龙门架夹胸一样,你可以保持双脚并拢,或者双脚一前一后站立。总之双脚不要打开过宽,否则就会出现很难站稳的状态。
3为什么练完绳索面拉,脖子酸了?
做绳索面拉动作时,一定要保持我们的身体和头部处于稳定状态。即让绳索去向面部靠拢,而不是让面部主动去靠近绳索,不要去做假动作,因为毫无意义。
4拉动过程中没有让肘关节和肩部平行。
绳索面拉这个动作其实就是一个负重肩外展的姿势,如果拉动绳索过程中肘关节处于身体的前方,那么这就成了一个弯举的动作,也就无法实现刺激三角肌和背部肌群的效果。
5不要耸肩,不要耸肩,不要耸肩!
和做大部分动作一样,请安放好你的肩膀,不要去做耸肩的小动作。
下 面我们来看一遍,正确的绳索面拉如何做?
首先调整龙门架滑轮的高度至眼睛处,然后选择合适的重量(12-15RM即可)。对握双头绳,双手握紧绳索两头,保持站姿稳定,腰背挺直,双脚并拢上身向前倾斜或略微后仰均可。保持收紧腰腹,然后外展肩部使其带动肘部向外将绳索往面部方向拉,拉到底端时上臂平行于地面,顶峰时感受收缩,然后缓缓收回。
如果你所在的健身房太过火爆,实在抢不到器械时,我们可以找到一根立柱,用弹力带进行这个动作也是可以的。(弹力带的磅数不同,负重也不同)
只是了解到这个动作远远不够,还需要无数次实践,才能更加灵活地掌握这个动作。
好了,这一期的分享就是这样了,如果你有想要了解的方法,可以在文末给我留言或者直接私信我。
我是波普董,每日分享健身知识,让你我更有型。
1、健身基础理论的重要性
如果你想在健身上有所建树,或者只是拿来做为谈助,那么一些基础的健身理论知识是要懂得的。比如我们身体的肌肉组成,以及脂肪是怎么“没”的,都需要我们了解了解。
了解足够的健身知识,使我们不至于成为健身圈里的莽夫。健身者们不能只想着练出肌肉,还要懂得健身的门道,否则会被人讥笑为“傻大个一枚”。如果你不懂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那么你很可能把自己练伤,严重的“练残”。
2、常见的健身理论
肌肉第一种分类
大家都知道健身的目的之一是练肌肉,那么,肌肉有哪些呢!
根据锻炼部位的不同“上肢、躯干、核心、下肢”,我们把肌肉分为肱肌、肱二头、肱三头、三角肌、胸肌、背阔肌、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横肌、臀肌、股四头、腘绳肌、内收肌群、腓肠肌、比目鱼肌、等等,因数量多“正常健康的人全身肌肉一共639坨”,很难全部罗列出来。
一般我们在做哑铃弯举的时候,主要锻炼的是肱二头;在进行哑铃推举的时候,主要锻炼的是胸肌。当然,一种健身项目往往并不只针对某一部位的肌肉,比如杠铃卧推的时候,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胸肌,还能同时锻炼肱三头。而且同一种器械,握法不同“正反握”、握距不同“宽窄握”它所刺激的肌肉部位也不同。
肌肉的第二种分类
人体的肌肉按其功能和形态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心肌,位于心脏,负责心脏的各种工作;第二种是平滑肌,不受机体直接控制;第三种是骨骼肌,附着在骨骼表面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肌肉、需要我们锻炼的部位。
脂肪的代谢
脂肪代谢是体内重要且复杂的生化反应,指生物体内脂肪,在各种相关酶的帮助下,消化吸收、合成与分解的过程,加工成机体所需要的物质,保证正常生理机能的运作,对于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脂肪在人体代谢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水、还有很多的含氮物质,比如氨、所以排泄物会发臭喽。
宽肩绝对是每个健身者都梦寐以求的,尤其是三角肌中束,它可以在视觉上有效拓展我们的肩宽和身体比例。要知道哪怕中束只增长1公分的宽度,那么对视觉上的改变都是巨大的。
说起训练三角肌中束的动作,哑铃侧平举绝对少不了。但这个动作做错的人也很多,比如我们总是能看到有些小伙伴在用很大的重量做侧平举,每次动作都会让身体前后剧烈晃动着。还有很多人练完中束之后斜方肌倒是十分的酸爽,另外练完侧平举导致肩膀疼痛的人也是不在少数。
本期,我就来聊聊在做哑铃侧平举时有哪些常犯的错误,希望大家能有效避免!
错误1:负荷太大,借力过多。
其实关于借力的说法褒贬不一,有时候我们看一些大神在训练时都会借力,但大神对肌肉的控制能力要比我们强得多。
另外还有句我们无法反驳的话: 大神怎么做都是对的,因为他大!
虽然有些动作借力也能获得不错的效果,但是能不借力还是不借力为好。
对于大多数健身爱好者来说,宁轻勿假才是根本。
侧平举重量过大会导致身体来回摆动身体借力,过快地抬起以及过多地使用爆发力并不能有效刺激三角肌中束,只会让斜方肌参与过多,还容易加大肩部受伤概率,得不偿失。
切记不要用爆发力来做侧平举这个动作,正确的方式应该全程用慢速发力去找感觉,要知道运动感受才是训练中最重要的。
错误2:平举过程中手掌翻动
其实很多人在做这个动作时,下意识地会让手掌翻动,几组动作做下来而不自知。
这样改变运动轨迹会把更多的力传给小臂,肱二头肌以及三角肌前束,三角肌中束受力会大大降低,同时也加大了训练难度。
正确的做法是要始终保持手掌朝下,过程中不要去翻动手掌。
错误3:侧平举时手臂完全伸直
当我们做哑铃侧平举时,如果将手臂完全伸直,那么你的腕关节,肘关节以及肩关节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导致没有办法缓冲,肌肉更无法受力,这时候基本上是在练你的骨头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保持手肘适当弯曲,大致在150度夹角左右,同时锁定这个角度不要在动作中发生变化。
如果从侧面来看,手臂始终应该保持在身体的前方,而不是和身体呈一条直线。
错误4:抬起越高并不是越好
很多人做侧平举时会出现肩膀疼痛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你抬起的幅度太高了。
想让动作幅度更大,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当我们的肘部高于肩膀过多时,我们的肱骨和肩峰突(肩关节上方有块突起的骨头)之间肌腱就要遭受夹击,继而容易引发肌腱发炎,从而致使肩膀疼痛的发生。
我们应该保持哑铃抬起的最高点和肩部水平线平齐或者低于肩部,因为高于肩水平线之后参与发力更多的其实是斜方肌,再高一些就是在伤害关节了。
正确的哑铃运行轨迹应该在外展30度-90度之间进行,记得全程不要让哑铃触碰到自己的身体,这样可以保持三角肌中束的全程紧张,便于带来更好刺激。
下面来看一遍正确的哑铃侧平举完整流程:
首先选择合适重量的哑铃(通常2kg-10kg以内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然后保持略比肩窄的站距,挺胸直背,双手执握哑铃置于身体两侧并固定好手腕。保持膝关节微曲,并收紧核心,让手臂稍微向前且肘部微曲固定角度(150度左右),然后用肩部力量带动大臂向上缓慢抬起至与肩膀同高或略低的位置,注意感受三角肌中束紧张,然后缓慢控制地下放哑铃,不要让哑铃碰到身体,然后再次抬起哑铃,依次进行。
如果你找不到这个动作发力的感觉,请将注意力移到你的肘部,想象肘部带动大臂。有点类似于蝴蝶机夹胸,不过前者是胳膊肘往外拐,后者是胳膊肘向内夹。
好了,这一期的分享就是这样了,如果你有想要了解的方法,可以在文末给我留言或者直接私信我。
我是波普董,每日分享健身知识,让你我更有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