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二头肌短头的位置是偏向手臂的正面和内侧,而长头是偏向外侧,其跟腱连接肩膀三角肌。肱三头肌的起端有3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的盂下粗隆,外侧头和内侧头都起自肱骨的背面,向下,3个头共续于一个腱,止于尺骨鹰嘴。主要功能是伸前臂和伸肘。
锻炼肱三头肌长头时,做各种臂屈伸为主,比如双杠臂屈伸、坐姿或站姿哑铃或杠铃臂屈伸,附身龙门架或哑铃臂屈伸。力量较强的锻炼者可以将双杠臂屈伸作为热身或锻炼结束后增加肌肉发力感的动作,如果作为正式锻炼中的一个动作,可以适当增加负重。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同一部位的肌肉不宜每天都锻炼的,增长肌肉的原理是将肌肉纤维破坏后让其重新生长,肌肉需要时间来休息恢复才能增长,每天练肱三头肌,不仅不会长肌肉,还可能造成肌肉疲劳、拉伤等损伤。
2、过度的肱三头肌锻炼会导致肌肉疲劳,甚至出现拉伤的现象,肌肉周围出现剧痛,用手可摸到肌肉紧张形成的索条状硬块,触疼明显,局部肿胀,活动受限制,甚至疼痛难耐。
3、本身肱三头肌在胸部和肩部的训练中,都会受到强度很大的附带刺激,也会对肱三头肌产生刺激,如果再每天专门安排肱三头肌的训练的话,会出现过度锻炼,最终使得肱三头肌无法充分恢复和增长。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躯干肌
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和会阴肌。
背肌分为浅、深两层。背浅层肌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
背深层肌分为背长肌和背短肌。背长肌包括竖脊肌和夹肌。背短肌包括横突棘肌、棘间肌和横突间肌(包括半棘肌、回旋肌和多裂肌三部分)。
胸肌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等。胸固有肌包括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胸横肌等。
腹肌包括腹前壁的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和腹后壁的腰方肌。
●上肢肌
上肢肌包括肩带肌、上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肩带肌起自锁骨和肩胛骨,止于肱骨。包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和大圆肌。其中,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构成一种叫做“肌腱袖”(又称“肩袖”)的结构,有加固和保护肩关节的作用。
上臂肌包绕肱骨周围,分前、后两群。前群(屈肌群)包括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后群(伸肌群)包括肱三头肌和肘肌。
前臂肌分化程度较高,多为具有长腱的长肌,分为前后两群,每群又分为浅深两层。前群肌位于前臂前面及内侧,后群肌位于前臂后面及外侧。前群肌的浅层主要有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等。后群肌的浅层主要有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等。
●下肢肌
下肢肌包括盆带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盆带肌分前后两群。前群起自骨盆内面,后群起自骨盆外面。前群(内侧群)有髂腰肌、梨状肌。后群(外侧群)有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
大腿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后群和内侧群。前外侧群有股四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后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三块肌合在一起称为腘绳肌或股后肌群。内侧群有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小腿肌分前群、后群和外侧群。前群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后群有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跚长屈肌、胫骨后肌。外侧群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头颈肌
头颈肌中,头肌可分为表情肌和咀嚼肌;颈肌分浅、中、深三群,颈浅肌群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
肌肉注射部位如果选择在上臂三角肌,进针时的操作为:一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另一手持针以中指固定针栓,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入肌内2.5~3cm(针梗的2/3,消瘦者及小儿酌减)。抽动活塞,无回血,缓慢注入药物。
注意事项如下:
1、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刺伤神经和血管,不能在有炎症、硬节、瘢痕等部位注射。
2、需要2种以上药液同时注射时,须注意配伍禁忌。
3、同时注射多种药液时,应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液,后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液。
4、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进针、拔针快,推药慢)。
5、切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6、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臀大肌注射,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7、长期注射的病人,轮流交替注射部位。
扩展资料: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取上臂外侧,肩峰下 2~3 横指。此部位注射方便,但只能用于小量药液注射。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取大腿中段外侧,成人位于膝关节上10cm、髋关节下10cm,约7.5cm宽处为注射部位。此处范围较广,可供多次注射。
兰州大学护理学院-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P95
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因为我老坐着不动,所以脂肪就容易堆在屁股上大腿上,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根据现象就得出结论:身体哪里不动,脂肪就真的容易堆积在哪里,实际上是不对的。
对减肥的人来说,很关注身体脂肪的量,但脂肪的分布同样也很重要,却被很多人忽视。有些人可能上身很瘦,但肚子大,觉得不好看,所以就想瘦肚子,还有的人是下肢比较胖,因此只想要瘦腿。
脂肪的分布,为什么在每个人身上会有不同的分布特点呢?有些人想了一下:脂肪看来容易往不活动的地方堆积,你看你屁股那么胖,不就是因为久坐不动,脂肪就堆积在屁股上。虽然从经验上来说的确是这样,如果你这段时间老坐着,屁股就大了,要是不老坐着,经常站着,经常活动,屁股就小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因为坐着脂肪就往屁股上堆积,而是因为久坐使人发胖,而女性一胖了脂肪本身就容易堆积在臀部,所以屁股上肉就多了。改变久坐的习惯,多活动,屁股小了,是因为脂肪被消耗了,人瘦了而已。
人的脂肪往那儿长,是有自己的规律的。
1、这个规律首先跟遗传有关系。
这个观点,通过孪生子育肥实验和一些对健康普查的数据研究,基本上可以明确。这里说的孪生子育肥实验,就是找几对双胞胎,让他们使劲吃,给他们都养肥了,然后看一下,胖了以后他们的肥肉都长在哪儿了。发现孪生兄弟姐妹之间胖的特点非常类似,要胖哪儿都胖哪儿。
而一对孪生子和其他孪生子之间的对间变异性就要高得多,也就是这一对双胞胎跟那一对双胞胎相比,胖法就不一样了。后来的一些研究认为,脂肪的分布,遗传效应能占到25%~50%。所以,人体的脂肪分布特点跟遗传首先有不小的关系。
2、人体的脂肪分布特点还受到种族、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1)总的体脂率方面,相同的BMI,中国人和高加索人,也就是中国人和白人相比,体脂率一般比较高,也就是说我们的肥肉更多一些。
脂肪分布方面,BMI相同的中国人和白人相比,中国人躯干脂肪含量更高一些,也就是说,中国人有中心性肥胖的特点,其实亚洲人普遍都有这种体脂分布特点。
(2)从性别上说,大家都知道,男性脂肪的分布特点是中心性肥胖,大肚子,内脏脂肪比较多。而且,颈背、上臂、三角肌、三头肌表面,也是男性脂肪分布较多的位置。女性则是下肢肥胖,脂肪更多堆积在臀部和股部,也就是屁股和大腿上。一般认为这跟激素有关系,因为女性在闭经后,雌性激素水平降低,雄性激素优势增强,就会逐渐呈现出一些男性的脂肪分布特点。
杠铃卧推训练部位:三头肌、三角肌、胸大肌。
卧推主练胸大肌,胸小肌,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和肘肌,兼练前锯肌,肱二头肌,喙肱肌及前臂肌群等。卧推参与的骨肉多,尤其对发展上肢伸肌和胸大肌有显著作用,是其它动作(除俯卧撑外)无法比拟的,也是力量举比赛的一个规定动作。
平躺在卧推凳上,双脚自然地放在地上。调整身体的前后位置,使眼睛位于卧推架上杠铃的正下方。握距比肩稍宽,从卧推架上取下杠铃。慢速下放杠铃,直到上臂与地面平行为止。然后推起杠铃回到起始姿势,如此重复。
扩展资料:
注意:
一是以胸大肌的突然收缩力,将杠铃向上推起;
二是在推举过程中,躯干始终保持“桥形”;
三是推起杠铃两臂伸直时,胸部要挺起,两肩要下沉,切忌“含胸耸肩”,否则锻炼效果会大打折扣。
呼吸方法是,举较轻重量时,推起时吸气,还原时呼气。如果举大重量或最后几次感到很累时,则采用直臂支撑时先呼吸两三次,接着吸半口气(即闭住气)的同时,使杠铃慢慢下落胸上。当杠铃触及时,立即以胸大肌的收缩力推起杠铃,直至两臂伸直时在呼吸,随即进行深呼吸。
进行上斜卧推时,大都采用宽握距,将横杠置于锁骨处。直臂支撑时,杠铃中心应处在肩关节的垂直线上。下斜卧推时,横杠应置于乳头下的第六或第七肋骨处。
采用哑铃做上斜卧推时或下斜卧推时,哑铃分别置于胸部外侧,拳眼相对持铃。初练者一定要掌握好哑铃的中心,勿使前后晃动。
-卧推
斜方肌(Trapezius)位于项部和背部的皮下,一侧呈三角形,左右两侧相合成斜方形。斜方肌将肩带骨与颅底和椎骨连在一起,起悬吊肩带骨的作用。
纤维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止于锁骨外侧1/3、肩胛冈和肩峰。近固定时上部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后缩;中部纤维收缩,使肩胛骨后缩、上回旋;下部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下降、上回旋。
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和向对侧回旋;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直。在少年儿童时期发展此肌,可预防和矫正驼背。
扩展资料斜方肌明显的原因
1、圆肩
圆肩就是双肩往前面垮塌,双肩无力,使得斜方肌经常处于紧绷状态,久而久之,就练就了一副粗壮的斜方肌。
2、探颈
随着越来越多的伏案工作和学习,长时间让头部处于前倾状态越来越普遍。脖子前倾也会让斜方肌处于紧张状态,也会让斜方肌看起来明显。
-斜方肌
练胸部三束分别在胸肌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三个部分组成,还有内沿和外沿。上斜卧推,上斜哑铃卧推是练胸肌上沿的。平板卧推,平板仰卧哑铃推胸是练胸肌中部的。下斜卧推,下斜哑铃卧推是练胸肌下沿的。仰卧哑铃飞鸟是练胸肌外沿的,龙门架飞鸟夹胸,蝴蝶夹胸是练胸肌内沿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