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榴弹为什么是椭圆的?

手榴弹为什么是椭圆的?,第1张

没有一定的规范,也有球形,圆柱形的。以圆为基础是因在同等材料基础下内部体积最大,可以提高装药量加大威力(破片只有防御形手雷才采用,且用预制破片实现受形状影响不大)。再就是加工制造方便,且符合手的握持感。所以只是椭圆的较常见到而已。

下面内容我会写的比较细,也是很有效的减肥方法。

直接就讲内容,减肥就分三步。

饮食、运动、休息。

今天就大致分享一下小白如何开始减肥之路。

一般正常导致肥胖的原因是吃的了高热量,高油的东西,简单点就是吃的不注意,吃的比较多,还不运动。

减肥今天我们从3个方面分析和改善

营养饮食规律作息锻炼方式

什么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像一开始我们吃的东西不多,也是慢慢吃的越来越多,而身体又根本不需要这么多食物,同样想要减肥,要一点点减少控制食量,在饮食上,少油少盐,尽量不喝碳酸饮料,不知道喝什么时就喝白开水。

慢慢的减食量,打个比方中午一顿吃2碗米饭,那么下次你可以吃一碗,然后多吃一些蔬菜,大概是先少吃1/3的主食。

有一点很重要的建议,好身材不是靠不吃饭饿出来的,而是要合理搭配营养。

食物的推荐:西兰花,菠菜,芹菜,胡萝卜,芦笋,当然其他蔬菜也可以。

肉食:鸡胸肉,鱼肉,羊肉,牛肉(不推荐猪肉)

奶类:脱脂牛奶

这个问题

知道现在手机的存在,让你在夜晚更加的兴奋,但是,当因为熬夜,长时间玩手机,身体垮掉的时候,你可能就再也不会因为熬夜和玩手机而兴奋。

规律作息时间,就算你跟平时一样的饮食,就单单规律作息时间这一个方面,你一个月也会瘦好几斤。

建议一天一定要保证7个点的睡眠。早睡早起。晚上最晚不要超过11点半睡觉。

刚刚我们说完了饮食和作息时间。关于锻炼方式,一开始会有人运动不了多久就不行了。就会因为这个,觉得健身太难了,选择放弃。

完全没必要,谁也是一点点过来的,一开始哪怕只能运动10分钟,也很不错呀,只要你开始运动了 ,之后再随着身体素质的提高,一点点加运动量就好了。(前期最重要的是养成运动的习惯)

减肥前期最主要的还是靠有氧运动,新手建议练1天休1天或练2天休1天。

分两种情况,一种体重比较大的,其实不太建议跑步,是因为体重大跑步对膝盖的伤害比较大。建议使用椭圆机,动感单车或者游泳。另一种,不是特别胖的,可以选择跑步。

身体条件不错的,建议坚持有氧40分钟左右。这样会消耗的热量多。

其实减肥,一开始就是生活习惯的改变,根本涉及不到其他比较深的知识。更不去问一些,我一个月如何可以瘦20斤,30斤这样的问题,拜托,人的身体是有生长规律的,胖的人也不是一天胖起来的,所以调整好心态,先去坚持。

导语READ筋膜枪行业市场品牌众多,产品质量不同的品牌差异比较大,消费者在选购时可能会面临选择难题,不知道该买什么牌子好。筋膜枪到底该如何选购?筋膜枪什么品牌好?什么更值得买呢?通过由CNPP提供的品牌数据支持,懂视网小编精心整理得出部份值得买的筋膜枪品牌,同时提供相关的筋膜枪选购技巧,给你提供参考,助你挑选到称心如意的筋膜枪品牌产品!筋膜枪什么牌子好?筋膜枪品牌推荐行业推荐品牌HYPERICEHYPERICE是源自美国NBA的伤病预防及运动康复设备制造商,筋膜枪领域开创性品牌,致力于通过一系列设备加速康复、预防受伤、增强身体高效运动能力,旗下拥有筋膜球、筋膜枪、冰敷袋、Venom热敷震动带等康复产品。HYPERICE于2017年正式进入中国,由广东运康实业有限公司代理。麦瑞克家庭健身行业知名品牌,集研发、生产、销售、品牌运营于一体的家用健身器材制造商。麦瑞克主营高科技含量的水阻划船机、家用跑步机、家用椭圆机、动感单车等健身器材和专业的家庭健身解决方案,旗下家用椭圆仪、筋膜枪、高端动感单车等品类销量位于行业前列。云麦YUNMAI云麦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提供智能健康解决方案的科技创新型互联网企业,专注于倡导健康优质的生活方式,以“云麦好轻”智能体脂秤为主打产品,依托智能健康监测管理硬件配合好轻APP、身体健康大数据和健康生活周边产品,服务于健康减肥健身及追求生活品质的人群。菠萝君菠萝君创建于2016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专业品质的运动健康设备及解决方案,是集筋膜枪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品牌,产品矩阵以筋膜枪为核心,同时覆盖电动泡沫轴、腕力球、智能呼啦圈、运动单杆等多个品类。菠萝君现旗下拥有3家子公司和2个生产基地,共有6条生产线,日最大产能15000台。米家MIJIA小米集团于2016年发布的智能家居品牌,以智能硬件为主,由小米生态链在内的近100家智能硬件公司达成合作,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提供家庭服务产品到用户智能生活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旨在给消费者带来集可靠品质、优良设计、合理定价于一身的智能家居产品。野小兽YESOUL国内知名居家健身科技品牌,以运动健身智能硬件为基础,以互联网直播技术加健身的模式为主的创新型企业,是智能居家健身生活方式的引领者,主要提供动感单车、划船机、筋膜枪、跑步机、健腹轮等智能健身硬件及专业教练在线指导、健身课程在内的居家健康管理方案。SKG成立于2007年,专注于可穿戴按摩仪研发、设计、生产的高科技公司,致力于为追求智能科技、时尚健康的消费人群,提供高品质的可穿戴按摩仪产品和服务体验,现已拥有全球599项核心专利,多次获得德国红点大奖、德国IF大奖、美国IDEA设计铜奖、日本GoodDesign国际设计大奖等。云康宝Yolanda伊欧乐科技旗下品牌,专注于研发和生产健康类智能产品,致力于成为减肥瘦身智能设备的领跑者,提供从生产、硬件设计、APP设计、小程序设计到云端设计的一体化服务,系列产品获得超过数十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产品通过BLE,FCC,CE,ROHS,KC等国内外专业认证。Tezewa特泽瓦特泽瓦成立于2002年,知名健康科技品牌,旗下产品分为商用健身、智能健身、运动康复三大系列,产品包含跑步机、登山机、筋膜枪、筋膜轴等。特泽瓦在全球16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分部与分销网络,超过50000家健身中心和近10万个家庭特泽瓦的健身产品。更多筋膜枪品牌推荐>>筋膜枪在哪买比较好筋膜枪品牌店铺买什么Hyperice旗舰店Hyperice旗舰店在线销售品牌的筋膜枪、肌肉松弛仪、肌肉按摩器、冰敷袋、背包、瑜伽柱等产品,Hyperice旗舰店网店所售商关注度:879云麦旗舰店云麦旗舰店在线销售品牌的电子秤、健康秤、智能秤等产品,云麦旗舰店网店所售商品款式种类多样化、不断优化品类,贴合大众需求。在经营中关注度:1555Raynigel旗舰店Raynigel旗舰店在线销售品牌的筋膜枪、计数器、按摩器等产品,Raynigel旗舰店网店所售商品款式种类多样化、不断优化品类关注度:331Oublanc欧宝龙旗舰店Oublanc欧宝龙旗舰店在线销售品牌的健身车、跑步机、划船机等产品,Oublanc欧宝龙旗舰店网店所售商品款式种类多样化、不断关注度:305Merach麦瑞克旗舰店Merach麦瑞克旗舰店在线销售品牌的健身器材、跑步机、划船机等产品,Merach麦瑞克旗舰店网店所售商品款式种类多样化、不断优关注度:749斯诺德旗舰店斯诺德旗舰店在线销售品牌的跑步机、椭圆机、动感单车、健身车等产品,斯诺德旗舰店网店所售商品款式种类多样化、不断优化品类,贴合大众关注度:1100舒华旗舰店舒华旗舰店主营产品包括智能跑步机、按摩椅、综合训练器、运动装备几大类,品种多样齐全,适用于家用、商用、功能场馆等空间,涵盖男女老关注度:22874亿健运动旗舰店亿健运动旗舰店在线销售跑步机、划船机、运动单车、电子秤、跑步机配件等产品,品类多样,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其跑布机采用优质材料,扎关注度:2861Keep旗舰店Keep旗舰店在线销售品牌的瑜伽垫、跑步机、运动服等产品,Keep旗舰店网店所售商品款式种类多样化、不断优化品类,贴合大众需求。关注度:1367筋膜枪选购技巧筋膜枪选购注意事项一、筋膜枪有什么作用

1、放松筋膜的再生练习

筋膜枪利用震动的力学原理,通过筋膜枪将震动传递到深层的筋膜肌肉,达到放松筋膜的作用,降低肌肉张力。因此筋膜枪非常适合经常健身或运动的人群使用。筋膜枪可以刺激筋膜黏性减弱,这样筋膜就不会死死地裹住肌肉,影响肌肉活动,从而减轻肌肉的僵硬和酸痛,增加血液循环和运动范围。

2、缓解肩颈腰背疼痛

另外,许多人长期面对电脑、缺乏身体锻炼,筋膜枪对扩充椎间隙、肩周炎、腰肌劳损、足部按摩、增加血液流速具有很好的疗效;也能够很好的用于预防背部病痛。一方面,深层背部肌肉能够得到强化,另一方面还能够消除背部及颈部表面肌肉的疼痛性绷紧。

二、筋膜枪的正确用法

1、背部按摩

首先,要确定开始振动后才开始按摩。按摩背部的方式,在上颈部和上肩部肌肉的位置,上下前后游走按摩。你会感觉到结节,不要用力施加力道在结节上,只要多按摩一段时间,结节就会消散。

2、腰部按摩

首先,要确定开始振动后才开始按摩。主要按摩的是下腰部,建议挑选软式的按摩泡绵头。要注意找出髋关节的位置,在髋关节附近的肌肉花更多的时间按摩,接著按摩到臀部,最后再回到髋关节附近肌肉作按摩。

3、臀部按摩

按摩臀部时,先找出两侧股骨头,和骶骨的位置。从两侧股骨头开始,缓慢游走按摩,按摩到骶骨。臀部这一带很多肌肉纤维,多多花时间来回按摩肌肉纤维。

三、筋膜枪的使用注意事项

1、筋膜枪不能对骨、关节进行击打,不然容易由于对骨和关节的压力过大造成损伤。

2、筋膜枪不能对神经和血管分布表浅的部位进行击打,否则容易造成损伤。

3、筋膜枪不适用于头部,肌肉比较薄的部位和腋下、下腹部,重要器官和主动脉的部位腰窝、脖颈等,否则容易造成损伤。

4、使用筋膜枪,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也不是越痛越有效,长时间使用容易造成组织损伤、水肿等,建议一个局部筋膜经线使用时间以30—60秒为宜。

5、对于急性损伤不宜使用筋膜枪,否则容易造成局部组织更多的组织液渗出、水肿等。

6、使用品质好的筋膜枪。现在的筋膜枪市场出现了很多仿制的、改造的、甚至是山寨的筋膜枪,都属于粗制滥造。因其震动频率和缺乏保护机制极易造成损伤,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心脏骤停以及休克。还有一些因为使用劣质电机、电池导致爆炸等使用危害。所以一定要选择有品质保证的筋膜枪品牌产品。

7、遵循专业人士的指导。对于有身体疾病或者曾经出现过损伤的人士,应该咨询医生、康复师或教练。

筋膜枪知识课堂>>

买收腹机什么牌子好买艾灸什么牌子好买足疗机什么牌子好买额温枪什么牌子好买洗鼻器什么牌子好买拔罐器什么牌子好买耳温枪什么牌子好买吸痰器什么牌子好买按摩垫什么牌子好买雾化器什么牌子好买血氧仪什么牌子好买颈椎治疗仪什么牌子好买足贴什么牌子好买按摩器什么牌子好买按摩披肩什么牌子好结语选购筋膜枪时千万不要因为价格便宜,而盲目跟从购买,选择比较有知名度的品牌,不仅品质有保证,售后服务也有保障。当然追求品牌的东西不一定就是追求价格的昂贵,不同的经济水平我们可以选择不同价位的名牌产品。选择网购商品的朋友要认准品牌的旗舰店铺,这样子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宇宙大爆炸理论

所有的天体都有其诞生和发展变化至直衰亡的历史。按天体物理学家的论断,宇宙空间也是在一次灾变中降生的,在一次绝无仅有的大爆炸中“诞生”的。

在大爆炸时刻,宇宙的体积是零,所以其温度是无限热的。大爆炸开始后,随着宇宙的膨胀,辐射的温度随之降低。大爆炸1秒钟之后,温度降低到了100亿度,这个温度是太阳中心的1千倍。此时的宇宙中主要包含光子、电子、中微子和它们的反粒子(光子的反粒子就是它本身),以及少量的质子和中子。。此时粒子的能量极高,它们相互碰撞并产生大量不同种类的正反粒子对。这些正反粒子对碰到一起时又会湮灭。但此时它们的产生率远大于湮灭率。

顺便一提的是,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之间以及它们和其它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所以它们并没有互相湮灭掉,以致于直到今天它们仍然存在。中微子的质量被认为是零,但1981年前苏联和1998、1999年日本的研究显示,中微子可能具有微小的质量。如果被证实的话,有助于我们间接地探测到它们。它们是“暗物质”的一种形式,具有足够的引力去阻止宇宙的膨胀并使其坍缩。

宇宙继续膨胀,温度的降低使得粒子不再具有如此高的能量。它们开始结合。与此同时,大部分正反电子相互湮灭,并产生了更多的光子。大爆炸100秒后,温度降到了10亿度,这相当于最热的恒星的内部温度。质子和中子由于强相互作用力(核力)而结合。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氚核(重氢);氚核再和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形成氦核。根据计算,大约有四分之一的质子和中子转变为氦核,以及少量更重元素,如锂和铍。其余的中子衰变为质子,也就是氢核。

几个钟头之后氦和其它元素的产生停止下来。在这之后的100万年左右,宇宙什么也没有发生,只是膨胀。当温度降低到了几千度时,电子和原子核不能再抵抗彼此间相互的吸引力而结合成原子。由于宇宙存在着小范围的不均匀,区域性的坍缩开始发生。其中一些区域在区域外物体引力的作用下开始缓慢的旋转。当坍缩的区域逐渐缩小,由于角动量的守恒,它自转的速度就逐渐加快。当区域变得足够小时,自转的速度足以平衡引力的作用,象我们银河系这样的碟状星系就诞生了。另外一些区域由于没有得到旋转而形成椭圆形星系。这种星系的整体不发生旋转,但它的个别部分稳定地绕着它的中心旋转,因而也能平衡引力坍缩。

由于星系中的星云仍有不均匀性,它们被分割为更小的星云,并进一步收缩形成恒星。恒星由于引力坍缩产生的高温引发核聚变,聚变产生的能量又抵抗了继续收缩的趋势,恒星进入稳定地燃烧。质量越大的恒星燃烧的越快,因为它需要释放更多的能量才能平衡自身更强的引力。它们甚至会在1亿年这样短的时间里耗尽自己的燃料。

恒星有时会发生被称为“超新星”的巨大喷发,这种喷发令其它一切恒星都显得黯淡无光。这时一些恒星在晚期产生的重元素就会被抛回到星系中,并成为下一代恒星的原料。我们的太阳就是第二或第三代恒星,它含有大约2%的这种重元素。还有少量的重元素聚集并形成了绕恒星公转的行星,我们的地球也是其中之一。

对于宇宙的起源,我们仍然有很多问题:第一、为什么宇宙在大尺度如此的均匀?背景辐射的温度也一样?除非宇宙的不同区域刚好从同样的温度开始!第二、又为什么我们的宇宙会以如此接近临界的速率膨胀?如果它在大爆炸后1秒钟的时刻其膨胀速率只要小十亿亿分之一,那么我们的宇宙早以坍缩!第三、我们的宇宙非常光滑和规则,而从概率上来讲,紊乱的和无规则宇宙的数量应该占绝对优势,因为宇宙初始状态的选择是随机的。我们为何恰巧遇到这样渺茫的几率呢?

为了解释这些现象,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阿伦·固斯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他认为,早期的宇宙不是象现在这样以递减的速率膨胀,而是存在着一个快速膨胀的时期,宇宙的加速度膨胀使其半径在远远小于1秒钟的时间里增大了100万亿亿亿(1的后面跟30个0)倍。

固斯认为,大爆炸的状态是非常热和相当紊乱的。这些高温表明宇宙中的粒子具有极高的能量。在如此的高温下,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和电磁力都被统一成为一个力;当宇宙膨胀并变冷,力之间的对称性由于粒子能量降低而被破坏,强力、弱力和电磁力变得彼此不同。这就好象液态水在各个方向上性质都相同,而结冰形成晶体后,就变成了各向异性,水的对称性在低能态被破坏了。

当宇宙暴涨时,它所有的不规则性都被抹平,就如同吹涨一个气球时,它上面的皱摺都被抹平一样。

暴涨模型还能解释为什么宇宙中存在着这么多物质。在量子理论里,粒子可以从“粒子——反粒子对”的形式从能量中创生出来。这些粒子和反粒子具有正能量,而这些粒子的质量产生的引力场具有负能量(因为靠得较近的物体比分开得较远的物体能量低),宇宙的总 能量为零,这保证了能量守恒不被破坏。零的倍数仍然为零,在暴涨时期宇宙体积急剧加倍的过程中,可以制造粒子的总能量变得非常之大,以致于我们的宇宙现在大约拥有1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1后面跟80个零)个粒子。固斯是这样形容这件事的:“宇宙是最彻底的免费午餐!”

宇宙形成之初的景象

梦想家 ( 99/11/1,10:18 )

我们往往以为,要看到过去,就必须乞灵于时光隧道旅行。其实,这是误解:由于光的传递需要时间,所以只要在晚上仰望穹苍,那么所见从远距离来的星光就已经是过去的景象。例如银河系核心离太阳大约3万光年,因此目前所见的银核光谱是在3 万年前,亦即新石器时代出现之前的情况;同样,距离为5,000万光年的M87星云在望远镜中所显示的,则是5,000万年前,即远在人类出现之前,甚至非洲和南美洲大陆板块还未分离之时的景象。两年之前,我们曾在本栏报导,对一个约16亿光年之遥的星云的观测显示,在16亿年前宇宙的背景温度高达74 K,远远超过目前银河系附近的27 K。

宇宙从「大爆炸」(the big bang)形成至今,年龄估计约130亿年左右。那么有没有可能观察更遥远,譬如说100亿光年以外(亦即100亿年以前)的天体,以测定宇宙混沌初开之时的景象呢?以沙弗(PAShaver)为首的一组英国天文学家最近证实,“类星体”在远距离开始变得稀少,到了相当于宇宙年龄65%左右那么远的距离,它就根本不存在了。类星体是星云互相碰撞或者星云核心塌缩而产生的异常规象,因此必须先有星云才会有类星体出现。但早期宇宙是一个高密度而相对均匀的质球,它需要相当时间才会由于微细的密度涨落和重力作用而产生空间不均匀结构,亦即前星云结构。所以,在宇宙早期类星体不可能存在。沙弗的研究结果,多少从实际观测上证验了这一构想。

其实,在过去二十年间,已经有不少这一方面的工作,但都受到下列问题困扰:远方星云(包括类星体)以极高径向速度运动,且速度与距离成正比——这就是由于大爆炸而造成所谓宇宙膨胀。这径向速度造成了星云光谱的红移(见方块中的解释),但那同时又使得星云所发的光变为红光,从而论弥漫在星云之间的微尘吸收。因此,见不到极遥远的类星体很可能是由于上述吸收作用造成,而并非其不存在。

沙弗等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大部分类星体会同时发出可见光和无线电波,可见光的红移程度是测定距离所必须的,但它可能被微尘吸收,而无线电波却不会被吸收。因此,倘若能为每一个可能是类星体的无线电源找到相应的可见光源,并且由是确定其距离,那么就可以有信心确定最远的类星体距离有类星体(quasars)是1968年发现的特异天体。令人惊诧的是,它亮度(luminosity,即每秒所发出的幅射能量)极高,相当于甚至超过整个星云(每一星云包含10的9次方至10的11次方颗星)。亮度是这样推算的:由于类星体的谱线显示了极高的红移系数z,由是可以推断它有极高的后退速度;但根据哈勃定律,星体的距离与后退速度成正比,因而又可以推知它有极远的距离,并且因而可以从它的表观(apparent)亮度算出它的惊人本有(intrinsic)亮度。另一方面,类星体显示出极迅速的闪烁。也就是说,它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大幅改变亮度。由于合它表面任何两点产生同步变化的讯号不能快过光速,所以又可以从它闪烁的特徵时间估计它表面直径的上限。这样,就发现类星体的表面积远小于星云,只和一颗恒星相若。其所以称为类星体,就是由于其亮度近于星云,大小则像恒星,所以无从简单判断其性质和构造。

类星体的本质,曾经今天文学家长期感到迷惑。现在他们多少趋向于同意,类星体是所谓活跃星云的核心,亦即是由于星云相撞或者其中心由于重力塌缩而形成巨大黑洞之后,又不断吸人大量物质所造成的现象。类星体是宇宙进化的产物,所以它出现的高峰,集中在宇宙目前年龄大约20%,亦即宇宙形成之后大约25忆年的时代。在这之后(也就是说,在较接近太阳的距离)类星体密度大大减少,那是早已研究清楚的;至于在此之前类星体密度的减少,则是本文讨论的题目。多远和属于甚么年代,而不必担心由于微尘的吸收而有所遗漏了。这一需要有系统和大量高度精密观测的工作,正就是沙弗小组最近完成的。

他们首先将整个南半球天空所有已知具有类星体无线电波谱型的射电源加以精确定位,然后在其位置一一寻找到了相应的可见光源,并且辨明这些光源的形态、红移程度和距离。这样所得结果是:最遥远的类星体的红移系数是z = 446,那说明它发光的时间离宇宙形成之初只有89亿年,亦即目前宇宙年龄的65%左右。在更远的距离(相当于z>5和更早的年代)尽管还有许多其他发光星体,但具有其特殊无线电谱型的类星体则并不存在。由是证明,早期宇宙是没有发射强无线电波的类星体的。他们并且认为,有理由相信同样结果还适用于所有类星体。

倘若这一结论可以站得住脚的话,那未我们对星云开始形成的年代也得到了一个估计,即不迟于大爆炸之后89亿年。

再现宇宙诞生

在纽约长岛的沙林深处,物理学家正准备进行一项返回宇宙诞生那一刻的实验。今年5月,物理学家埋藏在美国能源部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内的“时间机器”将开始把黄金原子内的电子分隔出来,并把它们加速至光速的99.995%,然后将一对对的原子猛力撞击在一起,撞击力度之大足以产生比太阳酷热1万倍的气温。但这些都不会构成危险,因为每次撞击所产生的总能量只像蚊子降落到屏风般大小。

科学家们相信,第一批原子约在宇宙诞生后一秒钟才出现,因此把它们撕开来就会重新创造宇宙诞生前的状况。物理学家可以想象得到那个领域,有如一个高温的小粒状等离子体大锅,里面既不存在原子,也没有质子和中子。参与这次研究的耶鲁大学物理学家哈里斯称:“我们希望能制造出小粒状等离子体,然后切实地去探索及了解它的特性。”

大爆炸理论:拼凑起来的故事

[美国《纽约时报》3月8日文章]题:从前有个大爆炸理论

曾几何时。有个似乎十分简单的设想,即宇宙始于一次大爆炸。

宇宙诞生的故事慢慢拼凑起来。“大爆炸”方程式甚至还可以用于预测宇宙历史早期形成的质量较轻元素(氢、氢和锂)的相对数量。而且“大爆炸”理论还与观测结果十分吻合,这真是不可思议。

但是这种理论上的乐园已经难有好日子过了。最近几年,“大爆炸”理论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接踵而来,宇宙不再那么循规蹈矩了。

最新打击

最新的打击是上个月出现的。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星系彼此之间的引力与宇宙扩张相抗衡,向心引力刚好与离心张力形成平衡,使宇宙得到控制。理论学家们看到2月27日一期的《科学》杂志时肯定会深感震惊,因为这期杂志报告了宇宙在加膨胀的证据,这表明存在某种尚无法解释的与引力作用相反的斥力。

虽然还未成定论,但是它却是理论学家一直绞尽脑汁要弄明白的一系列惊人结论中最新出现的一个。由于天文学家们的观测工具越来越灵敏,所以就必须不断往原始的“大爆炸”理论中塞进一个又一个用心良苦的假设——先是宇宙诞生大爆炸之后随即出现过短暂的“膨胀期”、存在大量看不见并无法解释的“暗物质”,现在则可能是正使宇宙加速扩张的某种神秘的东西。

理论起源

爱因斯坦是最先模模糊糊领悟到后来称为“大爆炸”的人之一,他对这种设想深恶痛绝。1917年,他意识到他的广义相对论意味着宇宙或者在收缩,或者在膨胀。他给他的方程增加了一个项,后来称之为宇宙常数,这是一个附加因素,可以使宇宙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

后来,天文学家们收集到了确凿的证据,表明星系的确在膨胀,离开地球的距离以及彼此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爱因斯坦因此有个著名的论断,认为其宇宙常数是他的“最大错误”。

“大爆炸”理论几乎从问世以来就一直命运多舛。

通过间接测量星系之间的距离以及星系漂移的速度,著名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得出结论认为,宇宙大爆炸距今已有20亿年历史了。但是地质学家利用铀衰变为铅的速度却计算出地球本身的年龄为40亿年。

这一矛盾很快得到了解决。星系的移动速度是根据星系光线红移量测定的,这有点像远去的轮船汽笛声,音量急剧下降。对星系距离的测量甚至就更不确切了。人们不得不进行这样的推理,即如果能够在某个天体附近并一览无余地盯着看的话,该天体的亮度该有多大。通过将这种假设的固有亮度与实际上抵达地球的光线亮度相比较,我们就能估算出该天体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了。直到1965年前后,该理论的拥护者还没有怀疑者多,当时天文学家阿尔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发现了无处不在的背景辐射,这是最初大爆炸留下的余光。再加上对最初大爆炸后形成丰富轻元素的预言得到验证,大爆炸理论似乎可以盖棺定论了。

不断修正

但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得到解 释。例如,为什么无论在哪里出现 的背景辐射都有完全一样的温度 呢这种吻合似乎过于完美,而显得不真实自然。还有更令人不可思议的,那就是宇宙匪夷所思的形状。一个“封闭”的宇宙是弯曲的,所以宇宙万物最终会崩溃。而一个“开放”的宇宙则将无限扩张。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自己的宇宙似乎是“平的”,介乎这两者之间。

除非存在宽厚仁慈的独裁者,否则宇宙中一切怎么能够如此和谐呢

1979年时出现了一个答案,当时物理学家艾伦·古思提出了—个假设,认为在最初大爆炸之后,宇宙紧接着进入超高速疯狂扩张期,宇宙体积成倍成倍地膨胀。该膨胀期只持续远远不到一秒钟的刹那间。但是计算结果表明,这就足以使辐射变得均匀,并使弯曲展平——消除了大爆炸留下的波纹,于是又恢复了宇宙常数。

但是宇宙学家们随后又开始感到不安了,因为宇宙辐射过于均匀;这表明宇宙最初是均质单一的,后来莫名其妙地演化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不规则的宇宙,中间点缀着恒星、星系和巨大星系团。要想让这么多的物质凝结起来,似乎宇宙的年龄还不够大,引力也不够强。于是就出现了另一次修正。宇宙学家们已经发现,理论上存在的暗物质可以让“大爆炸”理论自圆其说。如果宇宙中存在足够多的这种看不见的物质,那么这种物质就可以产生额外的引力,促使形成巨型结构。

“大爆炸”理论变得不再简单明了,现在甚至似乎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以正在发生爆炸的恒星超新星作为测量距离的信标(因为可以用超新星闪烁的速度来估计它们的实际亮度),天文学家们最近几周很不清愿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宇宙可能正在莫名其妙地加速扩张。

还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光学错觉让天文学家看走了眼。与此同时,理论学家们又在忙着修补漏洞

美专家最新测量结果表明 宇宙大爆炸理论需要修正

新华社今日上午专电 美国科学家对银河系中央区域氘元素含量的最新测量结果表明,目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标准模型可能需要一些修正。

美国物理研究所的唐·路博维希等科学家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究了距银河系中心仅32光年的射手座星云的光谱,结果发现氘的丰度比按照大爆炸理论标准模型计算出的结果高出约10万倍。

科学家对这些氘的来历进行了多种猜测。例如,如果在过去数十亿年里银河系中央曾经存在过一个类星体,它消亡后会留下大量氘元素。或者在宇宙射线的作用下,碳等重元素会崩解产生氘。但计算表明,类星体残留的氘应当比现在多得多,而银河系中央区域的宇宙射线密集程度又不足以使碳产生这么多氘。这样,就只剩下一种解释,即这些氘是从银河系外部区域跌落到银河系中央的,它们产

生于宇宙刚刚诞生后不久。新测量结果表明,宇宙大爆炸理论参数需要修正。

宇宙中有多少个星系从来都没有一个准确数字,即使到现在我们观测过的都不超过可观测宇宙的千分之一,但根据我们观测过的天区的星系平均密度普适到可观测宇宙,那么我们将得到一个庞大的数字,大约存在数万亿个星系,那么这个概略的数字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大概来了解下哈勃观测深空的历程,也许这将给大家一个启发!

关于数星系这件事只能从哈勃开始说起,从1990年发射的哈勃望远镜由于磨制误差导致了比较严重的球差,哈勃是一个比较严重的近视眼,当然这个误差后来被修正了,随后则开始了哈勃的辉煌生涯,在将近三十年的历程中,哈勃留下了无数经典的照片!相信很多天文爱好者甚至是从事天文工作的朋友都是看着哈勃的照片长大的!但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留意过,在这些海量照片中,有三张令人震撼或者说令人深思的照片,分别是在1995年12月的HDF以及2003年9月到2004年1月的HUDF和2009年拍摄的XDF!下面我们来见识下也许是哈勃拍摄过的最伟大的照片!

一、哈勃深空场HDF的由来

哈勃空间望远镜恢复正常观测以后,其中有10%时间是哈勃项目主任可以决定观测任务,这就是所谓的“主任裁量时间”,时任空间望远镜科学研究主任罗伯特·威廉斯决定把1995年的“主任裁量时间”用于研究遥远星系!支配时间决定以后,目标选择就成了最大的难题,因为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处在银道面上,遥远的天体会被银道面密集的恒星所影响,而地球南北天极指向是远离银道面!因此全天数十个候选区中都北半球或者南半球方向,但为方便后续北半球地面天文台观测,最终选择了大熊座附近的一小块区域!

目标选定后,哈勃在1995年12月18日至28日间总共拍摄了342张照片,在多个波段(滤光镜)下获得了影像,最终处理成如下照片!

上图中每一个亮斑都代表一个星系,每个星系都如银河系有着数千亿颗恒星,这些星系最远可达100亿光年!

二、哈勃南天深空(HDFS)

哈勃望远镜使用第二代广域和行星照相机在1998年9月至10月间南天区杜鹃座:赤经22h32m5622s,赤纬-60°33'0269"这个位置拍摄了数百张照片叠加合成。

与哈勃大熊座的HDF类似,杜鹃座这个区域看起来空无一物的“太空”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星系!

三、哈勃超级深空场(HUDF)

哈勃超级深空场是哈勃在2003年9月24日至2004年1月16对天炉座的一小块区域累积曝光113天的数据累计而成(注意是累积哦),它是在2006以前可见光波段最远距离的宇宙深处照片!

哈勃超级深空场拍摄的天区位置

哈勃超深空照片显示的范围为3平方角分,只有全天空12700000分之一的面积!照片中的部分天体位于130亿光年外,估计大约有10000个星系!

四、哈勃极深空(HXDF)

哈勃极深场是哈勃超深场的升级版!

上图是人类看到宇宙的最远极限,超过1335亿光年外宇宙的秘密。其实细心的各位可能会发现上图跟超深空场差不多,但似乎细节更丰富一些,没错,因为处理了更多同一天区的照片,让宇宙更深远的星系让我们用最常见的方式了解!

天文学家发现星系在遥远的距离上分布是均匀的,并不存在方向差异!而从星系数量上来估计,整个宇宙似乎有高达数万亿个星系!这些照片在围观群众看来似乎只是凑个热闹,但它所揭示的宇宙是我们未曾预料到的,哈勃的这些深场照片犹如一个时间隧道,穿越到了宇宙最初的那个时代,我们知道宇宙的年龄是1382亿年,而哈勃极深场(HXDF)至少探索到了1335亿年前!也许还有一步之遥就能摸索到宇宙最初诞生的时刻,但从此之后,每前进一步都将极为困难,因为更遥远的宇宙,将无法用可见光波段,甚至超脱红外波段,最终可能连电磁波段都无法利用,也许探测宇宙的终极,需要用引力波!

未来的引力波探测能让我们获知宇宙诞生的秘密吗?也许这是我们最期待的结果之一!

球形闪电,俗称“滚地雷”,以一种比较罕见的现象,通常人们看到它是一个漂浮在空中的发光球体,移动速度不定,甚至可能出现静止的状态,球形闪电一般维持数秒,也有几分钟的记录,颜色则非常丰富有橙色、红色、**、紫色、蓝色、绿色和白色等。

球状闪电因为刘慈欣写过的一本同名小说而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是人们对球状闪电的了解依然非常少,它对人类来说还是非常神秘。

首先,球状闪电被人目击到的情况就比较少,因为它的持续时间并不长,而且它的出现是没有任何预兆的,甚至有目击报告显示,在没有雷暴甚至没有下雨的天气,它都会出现,而且球状闪电的出现一般时间比较短,短的也就几秒,很多目击者从震惊中清醒想要拿相机把球状闪电拍下来的时候,它已经消失了。

其次,球状闪电太过诡异了,它呈球形,而且温度很高,五颜六色,行动起来还很随心所欲,有的静止不动,有的到处乱飘,而根据一部分目击者的描述,球状闪电还会穿墙,鉴于这些太过怪异的描述,半个世纪之前,球状闪电一直不被科学界所认可,知道后来,有了更确凿的证据,球状闪电才被科学界所承认。

但是,对球状闪电的 探索 是非常艰难的。一个科研人员把球状闪电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就如同小说里写的那样,你虽然是一个研究球状闪电的,但是,你却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亲眼见到球状闪电一次,试想,让你去研究一个你可能一生都没法亲眼看到的东西,你会如何?

所以,要想研究球状闪电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再实验室创造出一个人造的“球状闪电”,这样研究才能继续,你的研究结果才能让 社会 大众所信服。

事实是,已经有一些实验室无所畏惧的开展了对球状闪电的研究,并在实验室尝试模拟出球状闪电。

马科斯普朗克研究所通过在水箱中释放高压电产生了类似球状闪电的效果,但他们也承认说,这也只是类似球状闪电而已。

伊莱·杰比和弗拉基米尔·迪克蒂亚在实验室中,用微波炉制造了一个等离子球,同样的,这也只是类似球状闪电,因为大自然中并没有微波炉那样的环境。

巴西的两位科学家用电焊蒸发一块硅片,产生了在地上弹跳的小火球,而这和中国研究人员2012年6月所观测到的现场情况较为相符,根据光谱分析,球状闪电中,硅元素占比最高,科学家认为,闪电在几种土壤时,会瞬间蒸发里面的二氧化硅,得到硅蒸汽,硅蒸汽和空气中的氧结合产生热量,并发光。

但是这解释不了为何球状闪电会有穿墙的现象,而且很多球状闪电的目击在高空,可高空中又没有硅。

有科学家提出了更加大胆的一种设想——黑洞假说。

这种设想认为,球状闪电很可能是原初黑洞又称太初黑洞(这种原初黑洞不是因为恒星的坍缩形成的,而是从宇宙大爆炸遗留至今,根据大爆炸模型,大爆炸之后又一段时间极高的压强和高温,这种情况下就会形成原初黑洞。),这些神秘的黑洞就是球状闪电!

当然,这种没有详实论述与证据的假想并不能为科学界广泛认可,但是面对着完全不把物理定律当回事的球状闪电,我们似乎脑洞就得开的大点才好。

球状闪电现在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未解之谜,真心希望有一天我们能解开球状闪电之谜,到时候说不定会有颠覆我们世界观的发现呢

先说结论:球状闪电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很多人都目击过球状闪电,但目前,权威的目击报告全球只有一例,那就是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了 2014 年 1 月出版的著名的物理学权威期刊《物理学评论快报》上的文章。

-------------------以下是正文-----------------

关于球状闪电的目击报告非常多,我能查到的最早的一份官方报告是 1960 年美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学部第二届年会的纪要文件。这份文件中说,地球上有大约 5% 的人口报告说曾目睹球状闪电,2007 年 4 月份的《科学美国人》的一篇文章中也援引了这个数据[1]。 我们姑且不去较真这个数据是不是可靠,但至少可以证明一点,关于球状闪电的目击报告非常多。

我们来看维基百科网站提供的几个典型的目击报告:

类似这样的目击报告,大家还可以在网上搜索出来一大把,我 选择的几个还是相对来说不算太离奇的目击报告,有很多目击报告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可思议。 如果是科幻迷,应该知道刘慈欣先生还根据球状闪电的种种奇闻,创作过一篇长篇科幻小说,书名就叫《球状闪电》。小说中描述的球状闪电那比我前面选择的几个例子要离奇的多了。

对球状闪电的描述,差异很大

球状闪电的外形被认为和输电线有关,这些输电线可能有 300 米甚至更高,雷暴等破坏性天气的程度也会影响它的外形。对球状闪电的描述五花八门:透明的、不透明的、多色的、发光均匀的、射线状的火焰、细丝、火花,形状也是千奇百怪:球状、椭圆状、泪滴状、棒头状、圆盘状。

尽管球状闪电已经有了海量的目击报告, 但是,大家看了我那么多章真假世界未解之谜的内容,应该能体会到科学界对于各种奇异自然现象是非常谨慎和保守的,没有可靠的证据,再多的目击报告也不足以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

UFO 现象同样也是属于那种有海量目击报告的奇异现象,但现在科学界已经把 UFO 现象基本认定为各种自然现象给人导致的错觉。

由于球状闪电的很多目击报告显得特别的诡异,会不会也有可能是各种已知的自然现象导致的错觉呢?比如把着火的气球或者反光的云朵、烟雾看成了是球状闪电呢?科学界对于球状闪电的真实存在性是有着很大争议的。 不过,好运气落在了我们中国人头上,2012 年发生的一件事情,终于为球状闪电真实性的百年争议画上了句号。

事情是这样的:

这项研究发表在了 2014 年 1 月出版的著名的物理学权威期刊《物理学评论快报》[2]上, 这被认为是有史以来第一份球状闪电的科学证据,证实了球状闪电的真实存在性,并提供了球状闪电产生原因的重要线索。

既然这个现象被证实了,那么对于科学家们来说,接下去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揭示球状闪电形成的原因。

球状闪电的成因

实际上,关于球状闪电的成因,在 2014 年直接证据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不少论文探讨了。

例如,2012 年 10 月SCI 核心期刊《地球物理研究期刊》就发表了一篇论文[3],探讨了球状闪电可能的一种成因。这篇论文是由澳大利亚的一个科研小组发表的,领衔的科学家洛克说:

闪电袭击会留下一条由带电粒子或离子形成的长长的尾巴。洛克称,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带正电或者带负电的离子会在瞬间结合在一起,剩余离子会迅速移向地面。洛克的理论认为,其中一些离子会聚集在玻璃窗等没有传导性的物体外表。

但是,要想证明这个理论非常困难,因为它需要一个能够产生高达 1 亿伏电压的设备。

实验室模拟

首次在实验室中生成疑似球状闪电的现象 2013 年发表在了 SCI 核心期刊《物理化学期刊》上[4]。 美国科罗拉多州空军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部分浸没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极来产生高功率的电火花,结果产生了明亮的白色的等离子体状态的球。 从外形上来看,非常像传说中的球状闪电。

假说

关于球状闪电的假说多如牛毛,我排除掉那些明显不太靠谱的,比如什么微型黑洞之类的,至少还有十多种有待科学进一步 探索 的假说。

其中汽化硅假说是最受重视的假说之一, 该假说认为硅可以被高温汽化,所带的电荷会形成光球,2007 年在实验室中实现了寿命为几秒钟的发光球,而 2014 年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的那次发现也为这种假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此外,还有很多个候选假说,例如

说实话,很多英文名词我都不知道怎么翻译,就是直接采用的谷歌翻译的结果,我也实在没有力气去弄懂每一种假说都具体是什么意思。我想,作为我们这些科学爱好者来说,只要知道球状闪电确实存在,但它的成因依然是一个世界未解之谜就够了吧。

参考资料:

[ 1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ll_lightning

[ 2 ] https://wwwlivesciencecom/42732-ball-lightning-videohtml

[ 3 ]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29/2012JD017921

[ 4 ]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p400001y

球状闪电,我在科普杂志看到的。是一种等离子体放电。不一定在下雷阵雨时才可以发生,晴天、无雨的夜晚都可以发生的。儿时有幸在夏天纳凉时看见一次,真是很幸运。一个巨大的红色火球从西边的天空而降,听大人说,是火神菩萨降临人间,预示某个区域有火灾发生。现代科学研究球状闪电的特性,可以无孔不入,可以游荡在巷子里,可以从窗户进入人家。有些自然界中的火灾与球状闪电有关。

特斯拉从三十岁开始就能轻松的制造出一大堆球状闪电在实验室内到处漂浮,也能拿在手上把玩,或者塞到你的怀里,甚至干脆装进一个木头盒子里。

1899年,在科泉的实验中,特斯拉不止一次地无意中制造出球型闪电,这些火球炸碎了他实验室中的立柱并破坏了仪器。他说,这些火球也随着这些不可思议的破坏一同消失了。特斯拉了解球形闪电的威力:“由于这些电磁震荡的干扰,真真正正的火球会突然一跃而出,如果有人在其轨迹范围之内或附近,就会遭受灭顶之灾。像我所用的这样一台机器,能在顷刻间消灭三十万人。我观察到,我的助手们承担了极大的压力,有好几个人因为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而差点崩溃。”

现代物理学家们虽有设备精良的实验室,但仍然无法像特斯拉那样控制球形闪电,关于球形闪电更多的还只是存在于科幻小说中。

球形闪电是金属态氢离子——等离子体。

金属态氢离子聚合形成新元素的同时伴生电磁波。有研究发现球形闪电里出现二氧化硅的光谱。

球状闪电又叫滚地雷,通常在雷暴时发生,是一种圆球形状的闪电。很多人认为球状闪电是假的,因为它存在的时间太短了,通常只有几秒钟的时间,所以很多时候别人都会认为只是看错了,然而,球状闪电却是真实存在的物理现象。球状闪电十分的亮,几乎就是个圆球的形状,通常情况下维持时间只有几秒钟,但也有维持1至2分钟的记录。它们的颜色通常是红色和橙色,但有时候也会有**、紫色、蓝色、亮白色、幽绿色等。

球状闪电听起来很酷,但是它的危害是很大的,它可以随着气流的起伏在接近地面的空中飘飞甚至能逆风而行。它可以通过开着的门或窗进去室内,最常见的是通过烟囱进入(以为自己是圣诞老人吗?),有时候还会顺着导线滑行,有时会悬停在那儿,有时候会悄无声息的消失,但最麻烦的是,有时候它碰到障碍物会发生爆炸。

球状闪电的温度很高,能把周围的树木烤焦,偶尔也有关于人类因为球状闪电而不幸身亡的案例。

球状闪电很亮,有时候在白天也能被看见。2012年6月,甘肃省兰州市的中国科学家在青海省一个雷暴天气中绘制辐射地图时,拍到一个发光的球体,被认为是球状闪电,而它的视频和光谱,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自然界球状闪电的首次科学记录。而这项研究的详细内容,发表在2014年1月出版的《物理学评论快报》上。

当然,关于球状闪电的目击事件还有很多,但大多是没办法证实的。

我看过·也接触过·

虽然我没亲眼见过球状闪电,但看过一些视频和资料。球状闪电是最奇怪的现象之一。暴雨期间,它通常被视为一个西瓜大小的光球,亮度大约为40W灯泡。它以大约人类步行的速度移动,离地面大约一米,持续大约十秒钟。

数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有数百人看到它——但它仍然是个谜。简而言之,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是什么提供了它的能量,或者它为什么移动。

有资料认为球状闪电只是雷击产生的热空气——热空气球冷却得很慢,给了它几秒钟的寿命,而不是雷击持续的几分之一秒。但是“热空气”理论有一个问题:热空气上升,球状闪电一般不会上升。

虽然许多球状闪电是在室外看到的,但在室内也能发生。资料显示最近在法国的350次观测中,发现室内球状闪电比室外多得多(181:94次)。

更可怕的是,球状闪电会出现在飞机内。

幸运的是,出现在屋内和飞机内部的球状闪电似乎是无害的,没有受伤的报道。我看过一个报道,一个球状闪电沿着飞机的中央过道飞行时,正好穿过或绕过一名空姐。

相比之下,户外的球状闪电被认为会引发破坏性极大的雷击。

那么这些闪电球是如何进入房屋和飞机的呢?为什么球状闪电几乎总是在移动?

人看到球状闪电通过一扇关闭的玻璃窗进入房子,但随后对窗户的检查没有发现玻璃损坏甚至变色。

资料显示已经有数百篇论文发表在科学期刊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推测,将球状闪电的能量来源分为核能、反物质、黑洞、微波……不知道哪个对?

关于球状闪电的最新理论是2000年约翰·亚伯拉罕森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球状闪电是一团燃烧的硅绒毛枝晶(分支突起),是雷击蒸发地面物质后形成的。

但这种机制似乎不可能在房子或飞机内引发球状闪电。

球状闪电最让人接受的解释是由离子(带电粒子)在大气中形成的,特别是由闪电形成的,其中几公里长的闪电是由雷击产生的“电离空气路径”。

这样,球状闪电就不会“穿过”封闭的玻璃窗,而是由聚集在窗户内表面的离子形成在窗户的表面。

玻璃外表面(电绝缘体)上堆积的离子会增加玻璃内部的电场,并会引发电离–即带电粒子的产生。

与窗户外面的相反的电荷将被吸引到窗户的内部,留下一个带电的等离子体球自由离开窗户。这种放电是球状闪电。

利用电场中电子和离子运动的传统方程,科学家能够从撞击玻璃的离子流中预测出这种球状结构。

这样,科学家就解释了球状闪电的主要秘密。能量来源是雷击后留在大气中的离子。球状闪电大约10秒的寿命可以解释为离子扩散到地面所需的时间。

球状闪电由于聚集在绝缘体上其他离子的电力而移动,例如房间或飞机墙壁上的离子。例如,球闪电放电产生的离子会聚集在塑料或木头表面,如果球状闪电接触到它,就会排斥球状闪电并呈现“弹跳”的现象。

当然,任何理论的决定性证据都是实验。科学家需要的是一个实验,以可控的方式重现球状闪电。

飞机上的一些观察是在没有明显雷暴的时候进行的。假设这种情况下的离子是由飞机的无线电天线产生的。

如果这是真的,这种球状闪电的生产实验应该是可能的,与自然闪电的电源无关,自然闪电通常产生高达1亿伏的电压。

如果这些实验取得成果,在不久的未来,球状闪电这个由来已久的谜团很有可能最终得到解决。

要想了解球形闪电,必须知道闪电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怎么解释都是没有根据的,只能是猜想、假设。

闪电有几种,强对流下雨闪电、火山闪电、沙尘暴闪电、核爆炸引起闪电、木星上也观测到闪电现象。

闪电是怎么形成的?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科学家解释说是摩擦起电。如:强对流天气时候,水滴相互摩擦,使云端上部带正电荷,云端下部带负电荷,当电荷量聚集达到放电条件时候,就会形成闪电现象。闪电有云与云放电,也有云与大地放电,大多是云与云之间的放电。火山闪电、沙尘暴闪电、核爆炸引发闪电,这些科学家认为都是摩擦产生的。但是有些说的有矛盾,如:现在我们国家这方面的权威专家认为是冰晶颗粒起电说,我就想问一下冰晶颗粒起电说,你解释不了火山闪电,它没有冰晶颗粒参与活动怎么还会有闪电呢!沙尘暴闪电也是,冰晶颗粒也没有参与活动也有闪电现象!但是有一个现象,凡事有闪电发生的时候这些都离不开浓密的云团,火山爆发闪电也是这样,火山灰浓密的时候才发生,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有闪电现象, 沙尘暴闪电不是很多,但是只要达到一定浓度会有闪电现象出现。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的闪电形成机制理论是个错误的理论,科学家找不到合适的解释觉得这个比较靠谱,才有这些理论存在。

没有把闪电形成正确理论搞明白,就不要想再把球形闪电搞清楚。

我个人对闪电形成机制有自己理论,闪电是一种高能带电粒子在满足它的释放条件后,产生的自然现象。但是还没有去实验证明,还没有说服力。就不叙述了,等实验证明了再分享给大家。

这就是闪电球

世纪发现·大爆炸宇宙学

碧声

创生之爆炸

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和能量。大约150亿年前,在这片四大皆空的“无”中,一个体积无限小的点爆炸了。时空从这一刻开始,物质和能量也由此产生,这就是宇宙创生的大爆炸。

刚刚诞生的宇宙是炽热、致密的,随着宇宙的迅速膨胀,其温度迅速下降。最初的1秒钟之后,宇宙的温度降到约100亿度,这时的宇宙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形成的一锅基本粒子汤。随着这锅汤继续变冷,核反应开始发生,生成各种元素。这些物质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并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在个别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然后,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终于诞生了。

这幅大爆炸图景,是目前关于宇宙起源最可能的一种解释,被称为“大爆炸模型”。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40年代得到补充和发展,但一直寂寂无闻。直到50年代,人们才开始广泛注意这个理论,不过也只是觉得它很好玩,并不信服。人们更愿意认为,宇宙是稳定的、永恒的。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爆炸模型在科学上有强大的说服力,至少现在没有比它更好的理论。我们不得不相信,宇宙有一个开始,也将有一个终结。它产生于“无”,或许也终将回归于“无”。

沉寂的永恒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有关创世的问题,一向是留给神去解决的。宇宙起源于何处?终点又在哪里?生命如何产生?人类怎样出现?对这些疑问,许多宗教都能给出一份体系完备的答案。至于上帝从哪里来,这种问题是不该问的。直到最近几个世纪,人们才开始学着把神撇开,以超越宗教的角度,去思考世界的本源。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重大的原则性问题需要解决:宇宙是永恒存在的,还是有起始的?

这个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更不用说普通人。不同版本的宗教和神话都认为世界是有起始的,并把创世的时间定在不太遥远的过去——一般是几千年前。这当然不足为信,因为后来地质和天文观测都表明,地球和其它天体年龄大到在以亿年来计。如此长的时间实在难以想象,因此很多人倾向于认为宇宙一直存在,在时间上没有起源,即宇宙的年龄是无穷大。无穷大这个概念,一听就让人头昏脑胀:既然已经过去了无穷久的时间,我们的“现在”又是什么呢?而如果说宇宙是有起始的,那么它是怎样从“无”中突然产生的呢?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创世的上帝吗?

以人类短暂生命中获得的知识,要完全弄明白这些是很难的。不过,我们可以从科学上寻求一些佐证,来尽量靠近真理。大爆炸模型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宇宙的年龄有限,这个说法令人信服的直接理由,来自物理学中一条最基本的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条科学史上最令人伤心绝望的定律,冥冥中似乎早已规定了宇宙的命运。

简而言之,第二定律认为热量从热的地方流到冷的地方。对任何物理系统,这都是显而易见的特性,毫无神秘之处:开水变凉,冰淇淋化成糖水。要想把这些过程颠倒过来,就非得额外消耗能量不可。就最广泛的意义而言,第二定律认为宇宙的“熵”(无序程度)与日俱增。例如,机械手表的发条总是越来越松;你可以把它上紧,但这就需要消耗一点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你吃掉的一块面包;做面包的麦子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吸收阳光的能量;太阳为了提供这些能量,需要消耗它的氢来进行核反应。总之宇宙中每个局部的熵减少,都须以其它地方的熵增加为代价。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熵总是增大的,一直大到不能再大的程度。这时,系统内部达到一种完全均匀的热动平衡的状态,不会再发生任何变化,除非外界对系统提供新的能量。对宇宙来说,是不存在“外界”的,因此宇宙一旦到达热动平衡状态,就完全死亡,万劫不复。这种情景称为“热寂”。

宇宙正在缓慢地、但坚定不移地走向这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几代智者为此怀疑人类的存在是否有意义。暂且抛开这种沮丧的情绪,作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就可以发现,宇宙不可能有无限的过去。很简单,如果宇宙无限老,那它早就已经死了。以有限速率演变的东西,是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的。换句话说,宇宙必然是在某个有限的时间之前诞生的。

星辰远去

第二定律明示了宇宙有起始,19世纪的一些科学家曾模模糊糊地谈到过这个结论,如英国科学哲学家威廉·杰文斯在1873就曾提出应该有一个“创世”的时刻。不过大多数科学家都忽视了这个推论,它只是在后来成为大爆炸模型的佐证之一。该模型的提出,最早的理论基础是爱因斯坦广议相对论,实证基础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天文观测。

大家都非常熟悉多普勒效应,最常见的例子是火车通过的汽笛声:当火车快速接近我们时,汽笛的音调升高,远去时音调则降低。音调的变化是由于声波相对于我们的频率发生了变化。

多普勒效应不仅适用于声波,也适用于光波。当运动光源的光波到达我们的眼睛时,光波的频率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果光源向着我们运动,我们看到的光就会向光谱的高频端(紫端)偏移;反之,如果光源离我们远去,光波就会向光谱低频端(红端)偏移。

多普勒效应是奥地利天文学家多普勒在1842年首先发现的。它首先被用于观察太阳和行星的自转。1968年,英国天文滂学家W·哈金斯首次应用此原理测量了天狼星的视向速度,并宣布它正以每秒47公里的速度离我们远去。这一数字不算精确,但基本结论是对的。此后,各国天文学家对其它恒星乃至河外星系进行了大量类似的观测。结果发现,星系光谱有普遍的红移现象。除了几个最近的星系外,所有的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

1929年,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提出,这些星系的退行速度在有规律地增加,一个星系的退行速度与其距离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哈勃定律,它很快就为天文观测所证实。

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去得越快,为什么为这样呢?设想一个表面涂满小点的气球,当气球膨胀时,小点便各自远离。假设有个小人站在任一点上,在它看来,其它所有的点似乎都在离它远去,而且离它越远的点远离得越快。不论它站在哪个点上,效果都是一样的。(这也意味着,哈勃定律决不表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星系这种远去的行为使人们觉得宇宙仿佛是在膨胀,就像膨胀着的气球一样。天文学家现在大都承认了宇宙膨胀这一事实。而且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场方程”的解释,能够与膨胀宇宙相符合。

爆炸的起点

既然宇宙一直在不断地膨胀,那么可以合理地设想,它在过去应该比现在小。如果能把宇宙史这部影片倒过来放,我们应该会发现,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个时候,所有的星辰都是聚合在一起的,宇宙最初是一个致密的物质核。

1922年,苏联数学家A·A·弗里德曼首先提出这种可能性。当时哈勃定律还没有提出,弗里德曼完全是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此结论的。在此之前,爱因斯坦已经发现自己的方程只能描述一个膨胀或收缩的宇宙。但这位科学巨匠缺乏敢于预言宇宙并非静止的自信心,遂强行在方程中引入一个斥力,描述了一个静态宇宙。

弗里德曼指出,爱因斯坦静态宇宙是极不稳定、不可能维持的,一个膨胀的宇宙虽然听上去有些古怪,却更为合理。爱因斯坦被说服了。年轻的弗里德曼率先预言了宇宙膨胀。可惜天妒英才,弗里德曼未能看到他的理论被哈勃所证实。1925年他因伤寒去世,终年37岁,其成果鲜为人知。

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独立研究出了类似的膨胀宇宙说。由于宇宙一直在膨胀,所以它在过去某一时刻会体积非常小而密度非常大,这东西被勒梅特称为宇宙蛋。他还提出,宇宙一直在膨胀,并且是从过去的一次超级爆炸开始的;今天的星系就是宇宙蛋的碎片;而星系相互退行,就是很久以前那次爆炸的回波。

勒梅特的成果在当时也未受人注意,直到更有名望的英国大科学家爱丁顿阐述膨胀宇宙论,才引起科学界的普遍关注。到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俄国血统的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才真正普及了宇宙起源于爆炸的观念。有趣的是,“大爆炸”(BIG BANG)这个词,是一位大爆炸理论的反对者造的。这位叫霍伊尔的天文学家认为,认同大爆炸模型等于“公然邀请创世理论”,与上帝妥协,不是严肃的科学态度。

大致说起来,大爆炸模型是这样的:宇宙是不断膨胀的,而且由于引力的作用,膨胀的速度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万有引力作用于宇宙一切物质与能量之间,起到刹车的作用,阻止星系往外跑,从而使膨胀速度越来越慢。在诞生初期,宇宙从高密度状态迅速膨胀,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体积越来越大,膨胀速度越来越小。将此过程回溯到宇宙创生的那一刻,可以发现当时宇宙体积为零,而膨胀速度为无限大。这就是大爆炸。

大爆炸是空间、时间、物质与有量的起点。这些概念都不能外推到大爆炸之前。大爆炸之前是什么、什么引起了大爆炸,这些问题在逻辑上就是没有意义的。那以前所有的,只是“无”。

这个结论让人接受起来很不容易。1948年,两位奥地利天文学家邦迪和戈尔德提出另一种理论,承认膨胀宇宙但否认大爆炸。后来英国天文学家霍伊尔发展并普及了这一被称为“连续创生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是稳恒态的;在星系散开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星系从空间中产生出来;形成星系的物质是无中生有的,而且运动速度非常缓慢,用现有技术无法测出。结论是,宇宙总是保持着同一状态,在没有限度的过去和没有限度的未来中,它一直是这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大爆炸和连续创生论和争论非常激烈,但没有实际的证据来裁决到底哪一个对。在这段时间里,“大爆炸”这个词是一种贬义用语,引申含义是“不严肃”、“可笑”。

光焰的余辉

热寂、宇宙膨胀等理论,似都不足以令大多数人信服大爆炸的存在。如果过去某个时候曾发生过一次大爆炸,如此惊天动地的力量是否在今天的宇宙结构上留下了某种印迹?既然有那么多宗教考古学家热衷于寻找伊甸园的旧址、亚当夏娃的文物,科学家是否该去发掘一下宇宙创生的遗迹呢?

1948年,伽莫夫指导的一位年轻研究生R·A·阿尔弗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出,宇宙源于约14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并详述了宇宙诞生的最初几分钟里,基本粒子结合成为元素的过程。论文的题目是“化学元素的起源”,发表于《物理评论通讯》杂志上。在这篇文章里,伽莫夫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将对此项研究并无贡献的物理学家H·贝特的名字添入论文中。这样,论文的三位作者阿尔弗、贝特、伽莫夫的名字,念起来与希腊字母表中头三个字母阿尔法、贝塔和伽马颇为相似。这对一篇谈论宇宙起源的论文来说,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篇论文给出了大爆炸理论的第一个数学模型。此后不久,阿尔弗与另一位科学家赫尔曼一道,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另一篇论文,提出了一个证实大爆炸理论的方法。

按照大爆炸理论,最初的几分钟里,宇宙是一个炽热的火球,到处充满温度高达几十亿度的光辐射。由于此时的宇宙处于热动平衡中,这种辐射具有独特的光谱特征,称为“黑体谱”。随着宇宙的膨胀,辐射的温度不断下降,但仍保留着黑体谱的特征,以及总体均匀性。按照推算,现在的宇宙应存在着温度约为5K的背景黑体辐射。

这个杰出的预言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而被埋没在浩瀚的物理学文献之中。在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的1948年,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无法与今天同日而语。阿尔弗与赫尔曼不是射电天文学家,没办法自己设计出合适的探测器来在太空中搜索大爆炸的残留辐射——即使他们愿意那样做,在那个时代也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而且,在40年代和50年代,在多数物理学家看来,再现宇宙早期史的细节并不是一种严肃的学术活动。

多年以后,即1965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两位无线电工程师A·彭齐亚斯和R·威尔逊,在为跟踪一颗卫星而校准一具非常灵敏的天线时偶然发现,接收器中存在着某种无法消除的噪声。这表明宇宙浸润在一种辐射当中,它相当于在电磁波谱微波波段波长735厘米的某种无线电信号,以相同的强度从空间各个方向射向地球,在大尺度上分布非常均匀。其温度约为3K,谱线有完美的黑体谱特征。与此同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R·迪克领导的一个科学家小组,独立地重新发现了阿尔弗和赫尔曼早先作过的预言,并着手设计一台探测器供搜索大爆炸的残余辐射。他们听说了贝尔实验室发现的这种辐射之后,立即将它解释为大爆炸后原初宇宙高热的遗迹,即大爆炸火球黯淡下去的最后光芒。

由于这种背景辐射频率集中在微波波段,因此被称为微波背景辐射。大多数天文学家都认为,它的发现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结论性的依据。大多数人因此而接受了大爆炸曾经发生的说法,抛弃了连续创生论。因为这项发现,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最早对微波背景辐射作出预言的阿尔弗和赫尔曼,却未因此获得荣誉,甚至在许多总结大爆炸理论发展史的文献中被遗忘。

还应当提及的是,在1983年,人们开始获悉苏联无线电物理学家什茂诺夫或许早在1958年就发现了这种辐射,并用俄文公布了这一事实。什茂诺夫建造了一具对微波信号敏感的天线,并报道探测到了某种在天空中各个方向上均匀的信号,与之相当的辐射具有的温度在1K到7K之间。当时无论是他本人或是其他任何人都不清楚这项发现的重要性。事实上,什茂诺夫直到1983年才闻知大爆炸的预言及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发现,这已是他们两位获得诺贝尔奖五年后的事情了。像阿尔弗和赫尔曼一样,什茂诺夫亦未能获得应有的荣誉,科学史上往往颇多此种遗憾。

最初三分钟

大爆炸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由于红移容易测量,所以我们相当确切地知道星系退行的速度。但确定宇宙的年龄,我们还必须确定星系的距离。距离越大,星系退行到现在位置所需的时间也越长。但距离并不容易确定出来。科学界对宇宙的年龄有不同说法,大体在100-200亿间之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150亿年。我们并不确切地知道大爆炸已经过去了多久,倒是对大爆炸刚刚发生之后1秒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发生的事了解得更多。

最初的1秒钟是宇宙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在此时刻以后,宇宙的温度已降到一定程度,能用我们现有的物理知识来描述,从而获得一幅大致准确的宇宙鸟瞰图。而在1秒钟之前,致密、高热的宇宙是一堆人类尚无力了解其行为的粒子,现有的物理规律不足以描述其行为。这是黑箱式的1秒钟。

在1秒钟之前,宇宙中应该存在着等量的质子和中子,因为弱相互作用会使质子与中子相互转化,维持其数目的平衡。但到了1秒钟时,膨胀速度变得太大了,弱相互作用不能再维持质子与中子数的平衡。由于中子比质子稍重一些,质子转变为中子需要消耗较多能量,比中子转变为质子困难一些。然后,弱相互作用停止,中子和质子不再大量互相转换,留下的中子与质子相对数目有一个确定的比值——大概是1比6。

在最初1秒过后、3分钟之内,中子和质子进行剧烈的聚合反应,形成氘核、氦核和锂核,主要是形成氦核。这个过程用完了所有的中子,余下的质子就成了氢原子核。3分钟过后,宇宙的温度降到10亿度以下,物质密度也迅速下降,这类核反应遂告中止。计算表明,最初三分钟里大约有22-24%的物质形成的氦4,剩下的物质几乎全部保持氢的形式,仅有十万分之几成为氦3和氘,还有百亿分之几成为锂。

因此,大爆炸模型预言宇宙中应有22-24%的物质为氦,余大绝大部分为氢。最初三分钟里形成的氢和氦,构成了宇宙中99%以上的物质。形成行星和生命的丰富多彩的重元素,只占宇宙总质量的不到1%,它们大部分是在大爆炸之后很久于恒星的内部形成的。

对宇宙各处的氦、氘及其它元素等的观测,极好地证实了上述丰度值的普适性。简单的大爆炸模型与严格的天文观测间形成了美妙的一致。这一预言是大爆炸图景最大的成功。

时空尽头

大爆炸模型并不是终极真理。它只是现有宇宙起源理论中最好的,但仍有许多难题未能解决。例如最初三分钟过后的许多年里,物质如何聚集成团形成星系、恒星,依旧是一个模糊的过程。此外,把“大爆炸之前是什么”简单地归为逻辑上不合理的问题而不予回答,虽然很高明却似乎有点不负责任。

对于大爆炸模型,科学界目前存在的一个主要分岐在于,宇宙是“开放”的,抑或是“闭合”的。这个问题关联到宇宙的终结。

根据推断,宇宙的形成距今约100-200亿年。天文观测表明,各种天体的年龄均小于200亿年,这与大爆炸理论符合得很好。我们的地球大概是50亿年前形成的,至于人类出现的历史便短得不值一提了。宇宙现在还算得上年轻,担忧末日来临,对单个人来说是十分无聊的事。然而,为全人类的命运想一想这个问题,还是有必要的。

按照大爆炸模型,宇宙在诞生后不断膨胀,与此同时,物质间的万有引力对膨胀过程进行牵制。如果宇宙的总质量大于某一特定数值(临界质量),那么总有一天宇宙将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缩,造成与大爆炸相反的“大坍塌”,这样的宇宙是“闭合”的。如果宇宙总质量小于这一数值,则引力不足以阻止膨胀,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下去,即“开放”的。

开放宇宙和闭合宇宙两种理论都很流行,且相持不下。这是因为给宇宙过磅实在过于困难,无论从实际观测或理论推导上都不易实现。最近几年,天文观测结果似乎更多地支持开放理论,即宇宙总质量太轻,达不到引起收缩的临界质量;甚至有人声称发现了造成宇宙加速膨胀的“反引力力”。不过,这些结果没有一项是决定性的。

有趣的是,科学家发现,无论宇宙是开放或闭合的,它都必须非常接近临界质量。如果质量太大造成引力太大,宇宙便会在膨胀后不久就开始收缩,活不了太长。这样,恒星还来不及形成,生命和人类就更不用提。如果宇宙质量太小,宇宙就会膨胀得太快,物质很快就变得非常稀薄,不足以聚集成恒星、星系,生命也不会产生。在这两类宇宙里,都不会产生人类这种对宇宙起源寻根究底的麻烦东西。或许在某些地方存在着与临界质量相距很远的宇宙,但既然眼前这个宇宙里有我们的存在,那末它的质量必须与临界质量相差不大。这个事实无形中使确定宇宙是开放或闭合更为困难——我们需要非常精确的数据来确定宇宙的质量到底是大于或小于临界质量。

因此,我们不得不对两种未来都进行一下预言。

如果宇宙永远膨胀下去,在非常遥远的将来——譬如1亿亿亿年以后,所有的恒星都已燃烧完毕,茫茫黑暗中,潜伏着一些黑洞、中子星等天体。宇宙的尺度已经膨胀到今天的1亿亿倍,而且还在扩张下去。在这个系统里,引力不足以使膨胀停止,但不动声色地消耗着系统的能量,使宇宙缓慢地走向衰亡。黑洞在霍金效应的作用下释放出微弱的辐射,最终全都以光和热的形式蒸发掉。足够长的时间之后,连质子这样稳定的基本粒子也衰变、消亡了,宇宙最终变成一锅稀得难以置信的汤,其中有光子、中微子,越来越少的电子和正电子。这些粒子缓慢地运动,彼此越来越远,不会再有任何基本物理过程出现。这是寒冷、黑暗、荒凉而空虚的宇宙,它已经走完了自己的历程,面对的是永恒的生命,抑或永恒的死亡。这种情景,与传统意义上的“热寂”并不相同,荒凉程度却甚为相似。

如果宇宙质量大于临界质量,终有一天开始收缩,又将何如呢?在大尺度上,收缩过程与大爆炸后的膨胀是对称的,像一场倒放的**,收缩的过程起初很慢,随后越来越快。在从膨胀到收缩的转折点过后,宇宙的体积开始缩小,背景辐射温度上升。漆黑寒冷的宇宙变成一个越来越热的熔炉,生命无处可逃,全都被煮熟烤焦。最后,行星、恒星也毁灭了,分布在如今浩瀚空间里的物质被挤进一个很小的体积中,最后三分钟来临了。

温度变得如此之高,连原子核也被撕毁,宇宙又成了一锅基本粒子汤。然而这种状态也只能生存几秒钟的时间。在最后的1秒钟里,质子和中子也无法区分,挤成一堆由夸克构成的等离子体。在最后的时刻里,引力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作用力,它毫不留情地把物质和空间碾得粉碎,时空曲率不断加大。在这场“大坍塌”中,所有的物质都不复存在,一切“存在”的东西,包括时间和空间本身,都被消灭。剩下的只有一个时空奇点。

这就是末日。它是一切事物的末日。大爆炸中诞生于无的宇宙,此刻也归于无。多少亿年的辉煌灿烂,连一丝回忆也不会留下。

碧声注:从前给《环球》杂志写过一篇较短的同题目文章,蒙诸位网友青眼四处转载。后经补充成为现在这篇,算是20版。不过其中仍颇有些地方经不起推敲,如热寂问题与宇宙的结局等。正在努力读书,也许有一天会拿出一个更好的版本来罢。

田园将芜,雨雪载途,胡为乎泥中。

小学很长一段时间我步行回家。通常走上一个钟头。后来有一天回到家,父亲拿出一张深**带绿色花纹的纸片跟我眼前晃,说看看这是什么。我登时欢喜不已,抢了来摩挲。一眼便知道那是公共汽车月票。其时,小孩都觉得家长给买张月票是件顶牛逼的事情,拿着这纸片在司机和售票员跟前一晃说声月票,就可以免去买票查票种种麻烦,着实潇洒。从那时候起,我就坐公共汽车上下学了。

往来在家和小学之间的公共汽车是拾六路,长的掰两段那种,中段颇像手风琴。车身白漆底,腰上有绿色的杠杠,车头和屁股上的“16”字样是用朱红漆刷的。乘客椅垫还有靠背覆着同样的革子,日子久了就微微发硬,而且油光发亮。靠背卯在漆皮脱落,黝黑锈蚀的钢管上,有股奇怪的腥味。

尽管从学校走到车站等车,下车再步行大概两钟才能到家,算起来并没轻省太多,我却觉得这是莫大的进步,每天出门或者放学时都心情良好。如今有点记不得当时为什么觉得坐公共汽车这般的有趣了。大概和周围的小孩都坐有关。记得司机旁边巨大的发动机盖上覆着赭石色的人造革,用棕线钉出菱形的格子。

九零年初夏的一个傍晚,放学早,记得是想快点回家赶完作业出去玩,所以推掉了同学打沙包的邀请,屁颠颠地跑向车站。在车上的时候我喜欢透过车门长椭圆形的窗洞死瞅着外头的地面向后滑行,时间过得颇快,也不爱和人交谈。下车头也不回朝家跑,到家时天还亮着。我清楚记得那天的天气,典型成都初夏的闷热,空气好象止息着。脑子里空荡荡的只听见蝉鸣和楼下叫卖豆腐脑的商贩。那时候我家背后是苗圃,正面是大院儿,很安静。天是橘红色的,伸到那头有点发青,昏沉沉的朝下压。写着作业我爸说,该下雨了罢。

约莫到家两三分钟后,西南角上一声巨响,桌上的杯子都震了。那时成都没什么噪音,所以回响持续了很久还依稀可辨,却说不清具体是什么方位,大抵多远。我爸说:XX,出什么事了,哪家放炮仗呢吧。我站到窗口看了又看也摸不出究竟,便没有当回事走开了。

到得第二天事情就闹得有些沸沸扬扬了。说是一个人身上绑满炸弹,在一辆南行的拾六路公共汽车上拉开引线爆炸了。那辆车恰好是在当时市中心人民广场上爆炸的,各种版本的传闻跟着来上学的同学炸锅了。说得最多的是当时的情形何其惨烈,据说有人的碎肢飞出,砸在路人的身上,挂在街边的树上,还砸中了当时成都最高大的两块写着八十年代典型口号的广告牌。虽然心有不甘,我却没能亲睹,更没听到街坊邻居间有何说道,只能听着,偶尔指出同学明显吹牛的描述。说是炸弹一炸开,整个路都断了,血流成河,喷到妇女的脸上,小孩的头上,大爷的衬衫上。等晚上回到家,街坊邻居就都在谈了,还拉住我们几个小孩说你们回家不就坐拾六路?我跟我爸说了这事,他说他们学校里都在说。那时候成都难得有什么大新闻,这样的事情哪能不抓住机会狠狠说一通。最后的结论是:没有结论。大家既不知道是谁干的,也不知道他拉开引线前是否喊着什么口号。死了多少人,碎了多少玻璃,断了多少树丫。这些全都没人知道。时间长了就淡了。这事没见报,也没上电视,都是坊间流传。

唯独我们小孩不肯放弃。也恰巧几天后听说,那辆爆破后的公共汽车残骸就拖放在小学一墙之隔的市武警总队操场。小孩那精力,要找到办法溜进去却也不难。听说这事那天中午我们说干就干了。远处看去那辆破车还是那么长,只是手风琴不见了。车上歪歪扭扭的摊在操场的草地上,反倒觉得安详,像个没人知道的所在。因为知道是爆炸,还死了人,上车时多少有些战战兢兢。走上去就呆了。手风琴靠车头几米的地方估计是爆炸中心,所有的东西都被吹飞了,车窗自然是一扇不剩。这片地方倒干净,只有些碎玻璃和残渣。远离些的地方就有些可怕了,椅子靠背那曾革子基本都碎了,露出像被耗子啃过的碎棉渣,血浸在上面,凝成一块块的挂着。有的地方还有些粉绿色或者土蓝色的衣服碎片。不过车上显然已经打扫过一次,否则应该能看见更多东西。我们是从后门上的,跳过断掉的手风琴朝前走,越靠近司机的位置血越多,看轨迹确实是喷射出去的。那是初夏的午后,很安静,耳朵里好象能听到血拍到座位上扑的一声。司机右手边的发动机盖上的人造革也是破败不堪,菱形花纹再不齐整,露出的碎棉絮里也是结着血块,看上去感觉凉凉的发硬。有些地方也还凝着类似肉块的东西,怕是凝结时间太长,打扫的人再无法从上面撕扯下来。更多的是分不清什么物品的碎片,不知道是从哪个乘客身上散落下来的。我呆在那半分钟,完全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忽然鼻子里一股腥甜的味道向上冲,我猜我那时脸色惨白,赶紧退了出去。

下午回到学校大家都在说这个事情,我不能落了后,当然也要谈谈自己的感想,唯说话有点咬舌头。但回到家我什么都没对父亲说。我害怕。那天晚上,一分钟也没睡过去。小时候我常一个人望着空洞想这些可怕的事情,不爱对人说。这事烦扰我很久,却是在亲见那破碎的残骸之后。直到好几年后才淡忘。

这是我对拾六路公共汽车爆炸事件的全部印象。之后我又改回步行上下学了。

长大之后和父亲谈起这个事情。我们算算时间,假如我没能赶上前面一班拾六路回家,那么我当时就在爆炸的那辆车上。父亲说,孩子,我们家命好呵。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小时候总去想象的是那些薄命的人。想象中他们的怨恨让我不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2078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