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看看有多少太极拳高手过着不规律的生活,喝酒抽烟,奋力拼搏,高歌猛进,争名夺利,两只耳朵听不到最起码的声音,不是吗,窄脑袋像三寸莲花,这样的“太极拳”高手离“太极拳”还很远。你的事业也是条件之一。筋疲力尽又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怎么能成功呢?因此,太极拳不能强求,条件没有困难,反而适得其反。
反复练习,肌肉会形成一个固定的节奏和速度,一种缓慢而大规模的拳击练习,但人们认为在实战中它可以快速起步,突然变得快速。它不符合搏击的原则。缓慢而缓慢。在平行拳击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空脖子和上身力量,适度舒适,肩肘沉重,腹股沟松弛和腹股沟圆,互相跟随到CIMA和down,这是太极拳的一般模式,而上面所做的,是可以保持健康的。
这样就失去了太极拳“中正安神”的基本原理,必然导致身体某些部位的僵硬,影响气在全身的渗透,太极拳无论如何也不能练,所以1+1so怎么能等于2,我自己的事就是说我想等于多少。没人能控制你,但你不能和别人说话。
没有一个好的老师来教,对绝大多数太极拳练习者来说,练太极拳几乎是不可能的。锻炼身体,不要奢望,这是一种合适的心态,大多数人学太极拳主要是为了养生,很难掌握格斗技巧。另外,如果他们练的是不打的,他们就会在战斗中被打败。练正宗的太极拳可以参加,但不是必须的。如果你不具备条件,就不要想太多。静下心来,持之以恒地练太极对你的健康有好处。
一个练习者应该有一个师傅来教和讲解,然而,即使你把太极拳练得很好,也只是形式上的相似而已。这只是表面现象,很难理解其中的奥秘,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健康长寿!健康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主要保证,这与财富不一定有关;长寿是生命的延伸,是享受幸福生活轴心的延伸。
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太极拳不仅在外形上是独特的,而且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练太极拳时,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极拳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则是神气鼓荡运动,也就是说既要练意,又要练气。这种意气运动的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并统领着太极拳的其他各种特点。此外,练太极拳时全身放长和顺逆缠丝相互变换之下,动作要求表现出能柔能刚,且富弹性。它的动态,要求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它的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间。它的力量,要求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它的立身与动作,要求中正不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具备了这些条件,太极拳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在体育保健上,不仅能增强运动器官与内脏器官,并能锻炼和增强意识的指挥能力,亦即“用意不用力”的能力,可以顺利地指挥着气活跃于全身。这样就既练了气,也练了意,意气相互增长与强旺,身体自然强壮。同样,在技击上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以轻制重,以慢制快,克制自然,并掌握自然,动作起来可以一动全动,“周身一家”,达到知己知彼和知机知势的懂劲功夫。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第三特点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第四特点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第五特点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第六特点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第七特点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第八特点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结语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拳谱规定: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着来提高意气运动。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拳谱规定:(1)“需领顶劲,气沉丹田”;(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3)“松腰圆铛,开胯屈膝”;(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需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铛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到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铛松腰和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外表看,是腿的缠丝劲的表现,其实内部促进了腿的放长。这一系列的放长,又促进了全身的放长;使身肢不特产生了弹性,形成棚劲,而且因全身放长,促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因此,只要具备了放长的姿势,就不容易发生努责鼓劲(拙力)的毛病,为自然的松开和身手放长提供了条件。所以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太极拳主要是练习棚劲,棚劲生于弹性,弹性则生于身肢的放长,因此要注意身肢的放长。(2)身躯及上部的放长,必须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和含胸拔背。(3)手足的放长,必须是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的旋转。(4)练习棚劲时,先求绵软以去掉旧力(拙力),同时放长以生长弹性的新劲。(5)只有神聚气敛地练拳,才是加强绷劲的内在因素。第三特点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拳谱规定:(1)“运劲如抽丝”;(2)“运劲如缠丝”;(3)“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4)“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从上列四项规定中可以看出,太极拳运动必须如抽丝的形状。抽丝是旋转着抽出来的,因为直抽于旋转之中,自然就形成一种螺旋的形状,这是曲直对立面的统一。至于缠丝劲或抽丝劲都是指这个意思。因为在缠的过程中伸缩其四肢同样会产生一种螺旋的形象,所以拳论说,不论开展的大动作或紧凑的小动作,千万不可离开这种对立统一的太极劲。练纯熟之后,这种缠丝圈就越练越小,达到有圈不见圈的境界,到那时就纯以意知了,所以顺逆缠丝对立统一的螺旋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缠丝劲为太极拳命名的由来,没有缠丝劲就不能使劲环绕着身肢节节上升,达到完整一气。(2)须知“贯串”的要求,不仅是运动须通过关节部分,而且还须使它通过整个关节上下的肌肉部分,这是螺旋缠丝的作用。(3)太极拳有一对基本缠丝和五对方位缠丝是教和学太极拳的最好的工具。(4)运劲如缠丝,只有在轻灵贯串条件下才能实现;同时,神气方面必须鼓荡和内敛。(5)缠丝劲的运用不可产生缺陷、凹凸和断续等三个缺点。第四特点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拳谱规定:(1)“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2)“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3)“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上下相随人难侵”。(4)“尾闾正中神贯顶”,“上下一条线”。上列四项规定可以说明,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地转换,就可耐久不疲,这是最经济的一种动力活动。因此,练太极拳时双手要有虚实,双足也要有虚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随地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这是调节内劲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环节。此外,形成落点的虚中有实,实中要有虚,从而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使内劲处处达到中正不偏。初学时,动作可以大实大虚,以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有虚实的境界,这是调整虚实的最深功夫。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分清主要的三个虚实,即脚的虚实、手的虚实和一手一脚的虚实。(2)注意调整左手左足和右手右足——手与脚的虚实,这是“上下相随人难侵”的主要关键。(3)要根据轻重浮沉的原则,经常检查自己划分虚实中的缺点。(4)要做到双轻、双沉和半轻半重这三个无病的虚实,这要刻刻留心,久久锻炼才能养成。(5)推手时不要忘却“隅手对待隅手”的原则。四正手与四隅手要相互转换,两者具练。第五特点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拳谱规定:(1)“腰脊为第一主宰,一动无有不动”;(2)“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3)“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4)“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从以上四项规定可以看出,为了达到一动全动,必须以腰脊为中心,因为腰是左右平行转动的中轴,脊是上下弯曲的根基。太极拳动作既要一动全动,那么在运动线路上就不能单纯地左右平旋,也不能专在上下、前后做弯曲动作,而必须将腰脊联合起来,使运动的路线形成一条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空间曲线,以建立一动全动的基础。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腰脊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九个主要的运动关节(颈、脊、腰、胯、膝、踝、肩、肘和腕)依次贯串起来。此外,还要做到周身无缺陷,贯串如九曲圆珠,这样功夫才可以进展到周身一家的地步。所以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五个特点。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腰脊联合作中轴,手臂动作要有倾斜度(45度左右);(2)由中轴而产生的“动分”和“静合”,是运用离心力达到贯串的中心关键;(3)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是节节贯串和旋转自如的具体表现;(4)发劲的节节贯串是加强运劲贯串的手段;(5)减小腕关节的动度,为提高身法作用的必要手段。第六特点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拳谱规定:(1)“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2)“收即是放,放即是收”;(3)“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4)“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不以一动全动为满足,还要求在练全趟架子时能够进一步做到一气呵成,内劲不断。这是加大运动量的又一方法。其具体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迭;在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当然,这个特点同特点五一样,是在螺旋式缠丝运动的辅助下来实现的。如果在发劲之后出现了断劲现象,就要将这种发劲的余意接续下去。万一意也断了,就要运用意、劲的余神接续下去。为了做到这点,劲要有折迭转换,动作要用意不用力,借使收放统一的身法如同长江水滔滔不绝,中间无卸劲的余地,亦无意驰的时候,这样就自然可以达到一气呵成的要求。因此,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就可作为太极拳的第六个特点。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遇到动作有往复时,必须嵌有折迭--这是在手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2)遇到身体有进退时,必须嵌有转换--这是在步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3)劲断了,要有意在,意不到时,要有神在,这是补救断劲的方法。(4)能神气鼓荡地走架子,就可证明已将意贯注于动作中了。意在,为内劲不断的标志。(5)太极劲的方圆相生,是从“呼为开展、为方”和“吸为紧凑、为圆”中产生出来的。第七特点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拳谱规定:(1)“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极柔软,然后极坚刚”。(2)“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3)“太极拳决不可失之绵软。周身往复,以精神意气为本,用久自然贯通焉”。(4)“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极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学习,首先要摧毁人们动作中原有的坚硬劲,使它化为柔软,这是化柔的时期,这个时期愈长,则愈可把僵硬摧毁得彻底。此时的要点是仍须不失绵软,在柔软之下,向着更有弹性的坚刚上迈进。这个刚,不是从努责和鼓劲而产生的“生铁”的刚,而是由松开和放长而产生的弹性的刚。因为身肢放长,并不断螺旋式地绞来绞去,就可产生这种弹性。因此,又可名为“棚劲刚”。只有这种具有弹性的刚,才能达到“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的要求。这种刚柔的变换是由精神意气的隐显来掌握的。所谓“隐则柔”、“显则刚”,就是这个道理。功夫精进后,劲可内隐得极深,使外形显得极柔,使人感到好象又回复到柔上去了,其实内在的质量却更加刚了。因此,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七个特点。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初期要化去原有的僵硬劲,越柔软越好;这段时间也是愈长愈好,一般要一、二年的时间。(2)全身练到绵软后,即可进而具体地练习全身的放长,以练习刚劲。(3)行气用柔,落点用刚,是太极拳划分刚柔的界限。(4)心意结合神气的忽隐忽显和呼吸,是太极拳对于刚柔变换的法则。(5)刚柔同样达到高级水平,是太极拳妙手称号的标准。陈鑫《总论发明》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这是陈式对于太极拳刚柔度的标准。第八特点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拳谱规定:(1)“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2)“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3)“初学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4)“形抗五岳,势压三峰,由徐入疾,由浅入深”。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在初练太极拳套路(一趟架子)时,动作应该越慢越好,可将时间放长。动作慢了,才有修改的机会,才能检查出不顺遂的地方。但是,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缩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时间。但由慢转快,同样也要有一个限度,即要做到随快,但动作仍能沉着,仍能表现出劲别来,并不发生浮漂与错乱现象。这是指练习一趟架子所需时间的长短而言的。在这种能慢能快的总前提下,用到每个拳式时则须将这种快慢的对立面统一于一个拳式中,即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就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以后复转慢,如此周而复始。所以太极拳的每个拳式都要经过能慢能快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推手时,“彼微动,己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并能达到快慢相间的统一。所以,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八个特点。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初学时要慢,为的是有一个检查纠正的机会。(2)求慢必须以精神提起和意气灵换为前提。(3)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应逐渐缩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时间。但求快,必须以动作沉着和能表现出劲别为前提。(4)快慢相间的原则是转关折迭处慢,过了转关后,渐渐加快,过方点后再转慢。同时,转关时行气要慢,尽头的落点要快。(5)在整趟架子中,快慢相间的变化幅度要求做到匀清。结语太极拳的八个特点是从太极拳拳谱中一再经过提炼而精选出来的。前人留下的宝贵的练拳经验,早已成为现时练习太极拳的原则,也是人们练太极拳所一致遵循的准则。另外应该指出,特点随分八个,但其实质是一个,因此在练习走架子或推手时,不可孤立地对待这些特点,务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逐渐做到符合这些特点。因为任何一个拳式或是动作,都必须运用集中的意识来指挥整个动作过程(特点一),使身肢在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具有弹性(特点二),并在虚实灵活变换(特点四)与顺逆螺旋缠丝中(特点三),促成内外相合,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节节贯串(特点五)和相连不断的一气呵成(特点六),表现出刚柔相济的质量(特点七)和有慢有快的速度(特点八),这是太极拳应具备的特色。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特点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因此,如果孤立对待,企图贯彻一个特点而放弃另外的特点,则不但损害了后者,同时也影响了前者。所以这些特点不是为一个特定动作所特有,更不是某一个动作仅有某一个特点,而是构成整个太极拳套路的每一个拳式皆应具有的特点。现在流行的太极拳,不论是哪一式,也不问姿势是开展还是紧凑,更不管这趟架子内多几个拳式还是少几个拳式,只要细心观察,这些外表随有差异的太极拳架子,内中或多或少都具有这些共同特点。所不同的,仅是有的是明显的表现于外,而有的则以暗劲方式隐藏于内。这也说明了太极拳流行数百年不为其他武术所同化,而仍能独具一格,皆是这些共同的特点作了中流砥柱。因此,学习太极拳时,不可把它当作等闲视之。
第一、关键是找好老师
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首先是模仿,老师路子不对,学生模仿的动作自然就走偏。经过我市体育部门认证确有教学资格的老师,您可以看到他(她)在练拳的时候,意念、呼吸和形体方面密切配合,动作有一种美感。就像现在比较热门的郑多燕减肥舞一样,将节奏、动作配合起来,收到很多人的热爱。
一位优秀的太极拳老师有以下特点:
1、轻松柔和:架势平稳舒展,动作柔和。
2、连贯均匀:从起势到收势的整套动作都紧密衔接,没有明显停顿的地方,身体重心始终在一个平行线上前后左右移动。
3、圆活自然:在打太极拳过程中手臂的动作带有弧形。
4、协调完整:整套动作上(手)下(脚)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一体,以腰为轴,用腰部力量自然带动四肢。
5、刚柔相济:既轻灵又稳重、既柔和又有力。
第二、人到心到
学习时要保证内心的宁静,找到与老师能互动的感觉。边聊天或者边看别人扭秧歌边打拳是毫无效果的。注意力不集中,自己内心不能安静下来是学不好太极拳的。
第三、准备活动
正规的老师有一套规范的准备活动,大约需要30分钟。它吸收现代运动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结合太极拳的项目特点又重点突出。首先从颈椎的小关节开始,严禁快速旋转颈部的活动。要慢慢进行,以防有颈动脉型颈椎病的发作(头晕甚至导致跌倒)。
肩部关节是我们身体内可以做动作方向最多的关节,但生活方式和老化使得很多方向的活动退化了,因此肩部动作都要拉开到位,并停留几秒钟。在做上肢肌肉活动时,心率开始跳得快一点,身上开始发热。然后腰部脊柱关节缓慢左右旋转,接着髋关节、膝关节都分别进行旋转牵拉。接下来是四肢和全身较大范围和力度的活动以及整理活动。做完后全身发热,肌肉韧带拉开,以保证习拳中不受伤。
第四、动作到位
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每一个定势动作先做到位,然后搞清楚定势之间的过程走向。与做广播体操不大一样的是学习过程要长得多,前者可能只需要一周就能大致比划的做下来。后者例如最简单的太极拳简化24式至少需要2个月能比划到位就不错,真正掌握精髓还需要长期演练。
第五、马步适度
很多人中年以后开始学习太极拳,总有一部分人因为膝关节疼痛而退出,一方面马步不宜过低,保持在100度以上,膝关节不要超过足尖的高位马步即可。还要注意足(脚尖)、膝、肘相对,意即膝关节与脚尖保持一致方向,以免膝关节扭曲受伤。
第六、坚持不懈
习练太极拳至少保证每周34次,最好每天一次。坚持数年必有效果。锻炼虽不能返老还童,但到老年后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人人想要达到的最基本的目标。
第七、重内轻外
李连杰的师傅吴彬原来是北京武术队的总教头,他有一句精辟的话“走内不走外”。对于那些已经掌握基本武术动作的人,要体会身心放松的感觉,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动作姿势上,看起来好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无论对于防身还是健体作用不大。这也是针对现在大多数打拳的健身者的忠告。
骨骼健康可以使我们更年轻态,骨骼的兴衰也代表身体健康。专家研究发现, 太极拳 锻炼骨骼肌肉强身健体,太极拳养生对人类有突出贡献,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对骨骼有按摩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锻炼骨骼肌肉强身健体。欢迎阅读!
太极拳锻炼骨骼肌肉强身健体
太极拳不仅是门 武术 ,也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练习太极拳可提高骨骼韧性,降低摔跌的风险。
现代科学技术对气功的研究资料已不断证明,气功养生术是一门学问,其内容十分丰富,如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八卦掌等,都各具特色。有的以动为主,旨在运动健身,那么气功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有没有帮助呢
专家指出我国的气功养生与治病之术,是中华 文化 遗产的瑰宝。它不是迷信,只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给它冠以神秘的面纱,肆意歪曲它。
练太极拳能打通各个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人体有充分的血液滋润,气色就会提高,还会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对气功的研究资料已不断证明,气功养生术是一门学问,其内容十分丰富,如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八卦掌等,都各具特色。
有的以动为主,旨在运动健身,使人体各部位的关节筋骨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使百脉通畅,气血调和,各系统机能活跃。有的以静为主,主动地炼意、气、形,强调自我的身心锻炼,从而更好发挥其保健抗病的功效。
据说美国有的医学科学工作者,将在少年 儿童 时期的男女和进入老年时期的男女,组织长期打太极拳作为健身的体育锻炼,经数年后,其测得结果表明儿童不缺钙,身体素质高,不易患骨骼上的疾病。
无论男女老少练太极拳都能各取所需,太极拳是一项柔和的全身运动,对身体各处都起着积极影响。
老年人不易患股骨头坏死症, 摔跤 后骨的应力增强,不易骨折等。他们的结论是以打太极拳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养生治病目的,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对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也同样有效。
股骨头坏死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进行适当的锻炼,但锻炼应动静结合,不能勉强,更不要做令股骨头负重的运动。
太极拳能增加骨骼密度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挺起脊梁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可是病情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要想做到,并不容易。这个“静悄悄的流行病”除了让人放松警惕之外,常常在不经意间给身心带来长期的伤痛和负担。
现在都是办公化工作,很多人在上班时坐着,下班就是躺着,长期这样容易引起痔疮等疾病,太极拳对以上这些都有改善。
久坐不动的都市生活方式,是骨质疏松症发生和发展的“帮凶”之一。为此,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在今年“世界骨质疏松日”来临之际,强调运动对骨骼健康的重要意义。
现代都市人上下班以车代步,上下楼以电梯代楼梯,最终可能因“习惯性缺乏运动”而导致日后患骨质疏松症。而适当运动是提升骨骼健康的重要手段,能改善机体的生物力学和全身情况,防止跌倒和创伤,降低骨折率。
研究发现,经常锻炼的青少年进入老年后发生骨质疏松的时间将更晚,症状更轻;常打太极拳的人与不打的人相比较,跌倒的发生率减少47%,髋骨骨折发生率降低25%。
研究发现,腿脚不好的人练习太极拳一段时间后,自己能走路,腿脚不好的毛病也有明显的改善。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参加太极拳活动多年的60岁-90岁的老人血浆睾酮水平大于对照组不常运动的老人,而与健康成年男性相类似。运动可调节睾酮,睾酮能促进代谢,使骨密度增加。
体育运动 对于增加骨质疏松妇女的骨形成是有效的。12名69岁-95岁老人参加实验,经每周3次为期3年的轻度至中等运动量的训练后,骨矿物质增加229%,不运动的对照组则减少328%。
运动还有益钙的利用,增加吸收,而卧床能使尿钙排泄量比正常排出量高3倍之多,因而极易发生骨质疏松;再因长期卧床影响骨血液循环,使骨营养缺乏,加速骨量丢失。长期不运动使骨附属组织缺钙,也同样加速骨丢失。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强烈建议,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应当持之以恒地参加运动锻炼。
防止骨质疏松,练习太极拳是首选
1骨质疏松与人的年龄成正比
医学专家称,骨质疏松是老年人易患的疾病。进入中老年以后,人的骨密度逐渐下降,这种下降在女性绝经后明显加速,因此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而男性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比女性高。
2骨质疏松与练习太极拳频次成反比
著名的养生专家说:美国人做过研究,分两组老年人,一组在健身房锻炼,天天练肌肉;另外一组分文不花,打太极拳,对比结果发现,练拳的这组平衡功能好、脑子好、走路不跌跤,跌跤骨折减少50%。
3练习太极拳是首选
美国人非常佩服中国人的智慧,他们说,预防骨质疏松,练习太极拳是首选,因为不花一分钱的太极拳比现代化的器械效果好得多。
太极拳防止骨质疏松的功效
1练习太极拳,使人“心静”与“体松”
太极拳练习“先在心,后在身”的意识作用,注意“心静”和“体松”两种基本 方法 。“心静”就是在练拳时,思想上尽量排除了一切思虑杂念的干扰,无论动作简单或复杂、姿势高或低,心理上始终保持安静状态。
“体松”就是在练拳时,使其周身协调,全身的骨骼、肌肉关节、韧带和五脏都处于自然舒展状态,有利于骨骼的发育和健康。
2练习太极拳,减少骨矿物质丢失率
据医学专家研究发现,练习6个月太极拳,能减低负荷肢体(胫骨)的骨矿物质丢失率。另外,练习太极拳能显著改善肌肉力量及柔韧性,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
常年从事太极拳运动,可对骨骼肌肉运动系统形成良好刺激,有效减少体内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使骨密度多年保持稳定,有效调节骨钙、血钙平衡。
3练习太极拳,有助于骨骼、肌肉和关节组织的健康
太极拳是“动无有不动”的全身性运动,全身各大小肌群和关节都参加活动,因此长期练习有助于使关节运动灵活,改善关节韧带弹性,增强肌肉坚韧和伸缩力。练与不练,结果大不相同。
4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降低骨折概率
有些老人咳嗽一下就会骨折,举手提物品也会骨折,老年人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是失去平衡摔倒而导致股骨颈骨折。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这是因为老年人的骨骼钙质减少,骨质疏松而致。
骨质疏松虽然能造成骨痛、肢体缩短等并发症,但目前骨质疏松所造成的最大的危害是骨折,并且已成为我国伤残的主要致残原因之一。
有关医学专家经调查研究后发现,经常练习太极拳可有效地防止骨折。专家将三个练习太极拳团体中的41人与年龄相当而不练习太极拳的86人,进行腰椎、股关节、膝关节及手腕等活动部位的骨质密度比较。
发现经常练习太极拳者的膝盖骨比不练习太极拳者要强壮得多,其骨质密度要高14~40%,而且,经常练习太极拳者的骨质状态也十分理想,基本是接近20岁左右的青年人。
太极拳运动中,有一部分动作专门练习衡能力的,练习者的平衡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练习太极拳时,常常一条腿支撑了全身的重量,腿部受力增加,骨质的含钙量也会增加,骨骼就变得很坚固了。
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不容易会摔跤和骨折。大量的研究证明,老年人在练习太极拳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效改变肢体僵硬、震颤、动作迟缓等状况,跌倒的危险下降了百分之五十以上。
看了“太极拳锻炼骨骼肌肉强身健体” 文章 的人还看了:
1 太极拳运动解剖生理学
2 练习太极拳对骨骼及关节的作用
3 论太极拳的生理保健作用
4 强身健体习练太极
5 太极拳的三个层次
6 常练太极拳的养生功效
7 太极拳与健康长寿
练太极拳过程当中要掌握哪些要领
练太极拳过程当中要掌握哪些要领,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的老人家会在广场打太极拳,很多人都练习太极拳养生,太极拳是极富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态。那么练太极拳过程当中要掌握哪些要领呢?
练太极拳过程当中要掌握哪些要领1基本要领一、关于太极拳的松沉
太极拳中的“松沉”要求始终贯彻、体现在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中,但如何做到松沉,本人体会首先应该是意识上的松沉。也只有在意识上(精神)放松了,肢体才能够放松。
基本要领二、肢体放松不等于瘫软
有些人误认为放松就是软,其实不然。太极拳的松与喝醉酒的瘫软截然不同,瘫软之力的方向只有一个下垂的方向,全无了精神,而太极拳中的松沉除具有向下的垂直力外,头部还有与之自然形成的向上的张力,这就是太极拳经所讲的“虚领顶劲”。
大家可以尝试做这样一个验证,随便搬一件较重的东西时,头顶有什么样的感觉;这个感觉一定是向上的力,此时你脚下的力是不是正好与之相反,形成一个垂直的竖形。我们锻炼的目标就是没有重负时也可以感觉到这种张力。
基本要领三、身体前后左右如伞状的二张力
在掌握了上述要点后,练习中试想你身体以胸腹部为中心的前后下方、左右下方也和上下的力一样,各有一个张力,自上而下看应该是一个带箭头的“”字,平视如同伞状。这就如同意识在纵向松落的同时,伴随着横向的滑落。
力度的大小就好像一个水泡一样,水泡内是空气,表层则是你的身体肌肤,太极拳所要求的张力就是水泡的张力。这就是太极拳所说的“硼”劲和“松沉”。
太极拳的五大养生功效
1、对神经系统的调节
练习武式太极拳要求做到心平气和,精神内守,用意念引导动作,处处柔缓圆活,速度均匀而有规律。
这就需要在与人体各个肌群相应的运动神经中枢之间,以及运动神经中枢与植物神经中枢之间达到高度的协调。这种有规律的调节过程,能改善各种器官的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得出,长期练习武式太极拳者,脑电波的清醒波占主导地位,大脑处于良好的觉醒状态,这种状态能增强人体的内脏功能及免疫能力。
因此,坚持武式太极拳锻炼,对神经衰弱、失眠、头晕、记忆力弱,以及由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造成的其他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对循环系统的调节
常言道:“人身血脉似长江,一处不到一处伤。”这形象地说明了人体气血畅活对健康的重要性。
武式太极拳是一种螺旋式的弧形运动,这种运动过程对血管与淋巴管能起到良好的机械按摩作用,促使阻塞的或狭小的动脉两侧的小血管分支得以扩张,保持气血畅活。
同时,武式太极拳的练习又要求全身肌肉的放松,从而反射性地引起血管舒张,最终减轻心脏负担,使高血压得以下降。
因此,经常练习武式太极拳可以明显提高心肌的机能,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降低血管阻力和血黏度,从而对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
3、对呼吸系统的调节
武式太极拳运动中的开、合、虚、实动作,要求与呼吸相结合,即实为呼,虚为吸。练习武式太极拳时,要气向下沉,即“气沉丹田”。
这样可以保持胸宽和腹实的状态,使得胸部舒适、自然,腹部松沉,从而能有效地放松紧张的呼吸肌,改善肺通气量,增强肺脏的代偿功能,延缓肺腑呼吸系统的衰老。
因此,练习武式太极拳能有效地防治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
4、对消化系统的调节
练习武式太极拳,要求做到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这样能增加膈肌和腹肌的活动幅度。
对胃肠等器官起着一定的按摩作用,进而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等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最终提高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因此,长期练习武式太极拳,对消化不良、便秘、慢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的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5、对运动系统的调节
练习武式太极拳时要求做到松静安舒,以意领气,用意念引发劲力。
这种劲力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呈螺旋式运动时产生的,它发源于腹部,并通过腰部运至四肢,最后到达手指和足尖。
这种螺旋式运动过程,能诱发机体内部的自动按摩,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因此,长期练习武式太极拳,不但能保持骨骼、肌肉应有的弹性和韧性,使各关节周围组织的营养状况得以改善,而且还对关节变形、肌肉萎缩等病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练太极拳过程当中要掌握哪些要领2(1)虚灵顶劲
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2)含胸塌腰
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3)松腰养气
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此亦为演练太极拳务必遵循的基本要领。
(4)分清虚实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
(5)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
(6)以意行气
以意行气是指气受意的指挥,在体内运行,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为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以意行气,用意不用拙力,在太极拳最重要的特征。
(7)上下相随
陈氏太极拳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指,周身心须上下相随,一气贯通。由腿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达于手指。“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手、眼、身法、步一齐俱到,缺一不可”。
(8)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外形动作与内气运动互相一致,密切配合。
(9)招势相连
招势相连是指打一整趟太极拳不仅一动全动,周身相随,而且招势之间不丢不顶,圆转自如,一气呵成,内劲不断,滔滔不绝,浑然而成。
(10)动中求静
陈氏太极拳是在绝对、永久的运动中进行的,但它要克服外家拳术以跳跃为本、用尽气力去拼搏、练过之后气喘吁吁的弊端。
为此,就必须在绝对的、永久的动之中求得相对、暂时的静,并于短暂的体形静态之中继续完成意念运动,调理身体内部因外部变化而带来的短暂的不协调,使自己在倾刻之间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以应御外来之动,克制对方于不协调的短暂瞬间,一举制敌。
练太极拳过程当中要掌握哪些要领3一、动作连贯,柔和缠绕,劲力完整
太极拳要求手、脚、头、眼神配合一气,保持上下相随,节节贯穿,连续圆活,轻松自然地做好每一个动作。
在每一个动作的转换过程中不能有停顿和断续的感觉。似停而非停,在似停的一瞬间,动作表现得极缓,但仍要保持所有的动作能缠绕不断地进行。
太极拳的动作讲究节节贯穿,这需要我们熟练每一个基本动作。
整个一套太极拳的劲力配合也较讲究,自始至终尽力均匀。动作的速度须保持大致相等,不能妄动拙力,要快均快,慢均慢。尤其是初学者开始速度要慢,反复练熟后,再逐渐加快。
二、呼吸配合,意念集中,以意导动
太极拳在准备开始时,首先要调整呼吸,初练时用自然呼吸,循序渐进后用腹式呼吸。练习中呼吸应配合动作。
一般呼气时间稍短,此时动作均在推、展等末段部分;吸气时间稍长,此时动作处于收、提等动作的开始阶段。
所以说,呼吸的作用在太极拳的学习中是不可忽视的,当呼吸与动作相统一了,自然可以达到行云流水的境界。
三、保持体位,以身带臂,自如舒展
起势后,架式的高低根据练习者的身体条件和掌握程度决定。初学者可略高点,熟练后可把身体逐渐放低,越低运动量越大。动作以腰为轴,带动四肢。腰用力得当,可加强发力,提高发力的速度。腰部须竖直,才能坚强有力。
四、动作协调,刚柔相济,柔中寓刚
一般来说,动作的终点,定势为“实”,动作的转变过程为“虚”。实的动作和做动作的部位,用力要求沉着、充实,各动作体现出松沉、稳定、有力;虚的动作和做动作的部位,要求轻灵、含蓄。
手劲怎么练?讲究,手腕的劲道要足才行,那么太极拳手劲怎么练呢?下面为您介绍太极拳手劲怎么练,看看吧。
太极拳手劲影响因素
手劲的大小主要决定与前臂和手部肌肉的力量,而且也是全身肌肉一个协调性的体现。手劲大小受三个因素影响:
1屈指肌肉在等张收缩时产生力量,叫动力性握力,是握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2屈指肌肉等长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叫静力性肌力。它能通过用力,使手指维持一定姿势,各小肌肉群间保持合力。
3正确的握姿,它对那些在握持动作中起对抗、协同和固定作用的手部小肌群起协调作用。
太极拳手劲怎么练?
1、武术爱好者
1很多武术爱好者为了练习手劲,学插绿豆,一盆里放大半盆绿豆,手指缝把绿豆夹起来,每天练习半个小时,不能让手的表皮受伤,然后再擦药酒。
练习两个月后,把混有药酒的铁砂炒滚热,用手插铁砂,长期练习,每次练习后要抹药酒擦手,长期练习后,手的表皮打死,手指变硬,手上痛感神经就会麻痹,久而久之手上的力道变得很强,加上长久用药酒,手上就有了毒性,攻击力很强。
2除了插铁砂还要吊铁球,练功者蹲马步,用手抓住一把铁筷子,筷子上吊著一个铁球,放下去,吊上来,反反复覆,有的人刚开始只能吊起20来斤,练习一段时间后就增加一些重量,后来能吊起100斤重的铁球。
3找一个老菜坛子,坛子口可以用五指张开抓住正适合,在坛子里面装上适量沙子,然后用两只手来回抓提二十次,这样坚持三组。以上一整套动作下来,估计手指累的够呛,休息一下,稍微活动一下手指。
4用塑料盆装一盆钢珠,不要太小,要和玻璃球大小差不多,也可以用玻璃球代替,但是效果不好。用手抓握盆中的钢珠,每次抓一把紧紧握住,一个个挤出来。这样两只手大概抓握二十到三十次。持续三组。
5用五指撑在墙上,一直挺住大概一分钟,休息一下缓口气,然后继续,这样每天三组。
2、体育爱好者
1通过弯举双臂上臂,可以加一些俯卧撑,作为辅助训练。
2练习一下杠铃来增加十指的抓取力度,将杠铃抓起举过头顶,然后向前砸下去,注意不要砸到自己的脚。
3通过,跑步等来增加自己全身肌肉的协调性。
4张开十指作爪状做指卧撑,每组十个,分3~5组来做,每组时间间隔为一分钟。在间隔的一分钟内可做一些甩臂,扩胸的放松动作。
5身体平坐,把手放在膝盖上,掌心朝上,手握哑铃以两秒左右的频率做屈脘,只不过改为把手放在自己膝盖上。注意每个动作幅度都尽量做到最大,手臂不可以离开大腿。用适合自己的重量(一般2公斤即可),每组15次,左右手做3组,中间休息一分钟,可十指相扣揉动以放松腕部。
6用握力器手指力量:握力器相信大家都见过,用它锻炼手指。每组20次,每次两秒左右,分3组来做,间隔依旧是一分钟,活动手指以放松。
7平时没事的时候手里可以握一个握力球来玩,左手捏完右手捏,锻炼手指力量的利器。
8提重物可以选择购买哑铃。平时可以多做一些提东西的,这些看似好像对腕力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提高自己的握力是为将来发展强大的腕力的基础。
9双手侧握举体。即用双手握住一个垂直于地的杠子,将身体举起,至与地面平行。初听觉得,其实不难,大约能一口气做指卧撑的时候,就有能力做双手侧握举体了,时间越长锻炼强度越大,此法是锻炼腕部爆发力的。
太极拳手劲怎么练,以上就是养生之道网为您总结的内容,供参考。
太极拳、手劲、太极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