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那些事儿——蚂蚱王的故事

出国那些事儿——蚂蚱王的故事,第1张

老王是东北人,“蚂蚱王”是我对他的称呼。

出国前,老王是东北一家大型钢铁厂的工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大量国企改革重组,老工业基地东北首当其冲,很多工人下岗失业,老王夫妻也在这下岗大军之中。

在国营企业干了二十多年,这一下子失业在家,老王夫妻感到很茫然,打破了既定的生活轨迹,顿时感到手足无措,似乎找不到方向感。

总不能坐吃山空吧,况且上有老下有小,女儿还在上学,干点啥好呢?

手里拿着买断工龄的几万块钱,夫妻俩寻思了好几个晚上,也没想出个头绪,做点小生意吧,万一赔了咋办?要手艺没手艺,要经验没经验。唉!这可咋整?

第二天,老王在街上闲逛,碰上了工友老刘,老刘也是下岗工人,两人便一起来到街边的小吃店喝闷酒。

老王问老刘:刘哥,往后这日子咋过?

该咋过咋过,天无绝人之路,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儿,老刘说。

你这云山雾罩的,整点靠谱的。

老刘嗞溜一声干了杯中酒说道:兄弟,想不想干票大的?

抢银行?

滚犊子!

老王赶紧给老刘满上酒,老刘捏起杯子又嗞溜一声下了肚。

兄弟,虽说富贵险中求,但违法犯罪的事儿咱不能干。

那你说干票大的啥意思?

出国赚大钱去!

到哪边?

韩国,韩国近便还费用低,咱手里这俩钱够了。

好,就这么定了,老王红着眼睛说。

说干就干,于是二人办护照,找中介办签证等等事宜。

两个月之后,一切准备就绪,二人跟着旅行团一起上路了。

到了韩国以后,二人趁机摆脱了旅行团,在当地华人的帮助下,顺利找到了工作,在一处建筑工地做小工。

就这样每天上班下班,两点一线,日子平平淡淡过去了一年,二人省吃俭用,年底每人往家汇了八万块钱。

在九十年代末,这简直就是一笔巨款,他们在工厂干了二十多年也没挣到这么多钱,看来这条路是走对了,老王心里暗喜。

谁知好景不长,那天休息天,二人在街上闲逛,(往常休息天他们是不出门的,买点酒就在宿舍里喝,这一天就算打发了)正碰上警察查身份,这次二人被逮个正着。

韩国的法律很严格,逮到这样的没有身份的黑户,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遣返回国。

就这样,老王和老刘在韩国呆了一年后,双双被遣返回国了。

尝到了出国打工的甜头后,老王的心野了,在国内打工挣那点钱根本没瞧上眼,这不,在国内呆了不到半年,又主动找老刘商量再次出国的事了。

这天,老王到菜市场买了几个硬菜,又买了几瓶好酒,打电话叫老刘晚上到家来吃饭。

老刘晚上来的时候,也没空手,拎了一条大鲤鱼,上炕坐下,二人先喝茶唠嗑,老王老婆在厨房忙活,不一会儿,端上来两热两冷四个菜:小鸡炖蘑菇、红烧鲤鱼、葱拌猪头肉、油炸花生米。

酒过三巡,老王说:刘哥,咱还得出去。

老刘酒有点上头:出去,必须的

我打听了,这回咱到葡萄牙去,这地场儿(这个地方)不往回撵,不光不撵,身份还好办,老王说。

撵咱也不怕……咱有腿……,撵咱就跑,象蚂蚱一样就跳……跳……老刘喝得舌头有点大。

好,就这么定了。

定了,这回赚西洋鬼子的钱去。

就这样,老王和老刘又开始了启动赴葡萄牙的打工计划。

又重复了一遍老程序,三个月之后,二人便登上了去欧洲的飞机。

我遇到老王的时候,已经是他来到葡萄牙的第十个年头了,那是我刚出国的第二年,还没有获得合法身份。

那年夏天的一个休息日,我无所事事,溜溜达达到了海边,夏日的海滩很是热闹,游人如织,以英国和北欧游客居多。海滩上有很多非洲来的打工者在兜售太阳帽和太阳镜,他们也不说话,走到你面前用可怜巴巴的大眼睛盯着你,看着这样的眼神你不好意思不买点什么就走开。

还有几处大的四方太阳伞支起的棚子,棚子里面有按摩床,穿着白大褂的男技师或女技师在为游客按摩,都是亚洲面孔。

在靠近一块大礁石的一个角落,围着一圈人不知道在看啥,我好奇地走过去,只见金黄的沙滩上铺着一块四方的白布单,布单上有大大小小的绿色的草编蚂蚱,摊位后面盘腿坐着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正在用一种什么树的叶子灵巧地编织着,不一会儿,一只活灵活现的蚂蚱就完成了。

围观的老外纷纷伸出大拇指:OK!OK!

有个大洋妞问:哈噢蚂蚱?

老人伸出五个指头。

洋妞拿出10欧元递给老人,蹲下身去挑了一个蚂蚱放在手心里欣赏:姑的,姑的,歪嘴姑的!

老人从旁边脏兮兮的布包里找出5个硬布给洋妞,洋妞连连摆手:NO!NO!

老人赶紧说:三克油,三克油歪嘴蚂蚱。

这个卖手编蚂蚱的老人就是前文说的老王。其实老王并不老,那年他才五十刚出头,只是岁月的沧桑过早地在他脸上刻下了痕迹。

后来我和老王熟悉了,他就给我讲起了他来到葡萄牙后的一些经历。

当年,老王和老刘来到葡萄牙后,老刘就到了一个温州人开的农场里种菜,老王则到了一家青田人开的餐馆里做洗碗工,凭着他的吃苦耐劳和勤学苦练不到一年时间,他就能掌勺炒菜了,老板对他很信任,让他做起了大厨。

第二年,正碰上葡国大赦,老板帮他办好了合法身份。

就这样他在这家餐馆又干了三年,见多识广了,心里就开始有想法了,心想打工是永远也赚不了大钱的,要想赚大钱就得像南方人那样开店,可自己这两年攒的这点钱也不够呀,于是他想到了朋友老刘。

然后他就给老刘打电话说了自己的想法,老刘说这样吧,我们两个合伙开店吧,赚了咱哥俩一人一半,赔了呢两个人顶着。

说干就干,二人都辞了工,开始找店面,店面找到后装修,进货,请工人,两个月后,餐馆顺利开张,店名“好运来”。

店开起来后,生意不温不火,月底一结帐,去掉水电煤气,人工,原材料,还没有以前打工挣得多。

常言道,买卖好做伙什难搭,二人经常意见不合,老王说要这样,老刘偏说那样,两人勉强维持了一年,矛盾越来越深,最后闹得不欢而散,把店一卖,钱一分,当初为进货买的一辆厢式货车折价给老王开走,从此二人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屋漏偏逢连阴雨,老王和老刘散伙后,家里的朋友打电话和他说了一件更严重的事情,老婆在家里耐不住寂寞经不起诱惑,红杏出墙了,给他戴了一顶结结实实的绿帽子。

叔可忍,婶不可忍,不是,婶能忍,叔不能忍。老王彻底崩溃了,我在国外辛辛苦苦打拼,省吃俭用,挣的钱都寄给你,你在家偷汉子,太伤一个男人的自尊了,离婚,必须离婚。

快刀斩乱麻,老王果断买了机票回国,和老婆办了离婚手续。

这次回国,和老婆离婚后,老王到街上闲逛,看到手编工艺品在国内很受欢迎,他深受启发,把这东西带到国外,老外肯定很喜欢,于是他拜师学艺,学会了编蚂蚱这一手绝活。

这完全是个无本买卖,棕榈树在葡萄牙到处都是,唯一的秘密就是树叶要用一种特制的药水浸泡才能经久不褪色。

每年的夏天,老王都会开着他的小货车到南部各个海滨小城,在游客穿梭的海滩上摆摊,他吃住都在车上,这个生意简直就是个无本万利的买卖,不用交税,就地取材。老王说他一个夏天就能挣到两万欧元。

老王说,有一年一个葡萄牙报社的记者还采访过他,给他拍了照片,他还把当年的报纸拿给我看,照片是黑白的,有些模糊。

每当老王转到我打工所在的城市时,我都会抽空去看他,给他带点吃的喝的,有时带他到我的住家,让他洗个热水澡。

和老王熟了以后,我说王哥你收不收徒弟,我给你做徒弟吧。

老王说兄弟,你干不了这活儿,你能忍受十天半个月不洗澡吗?你看我这头发乱糟糟的,你看我这衣服……五块钱一个蚂蚱,老外给你十块甚至二十快,他们更多地是看你可怜兮兮的样子……

后来,再没见过老王,我曾向在里斯本做工的老乡打听过,他说:

这个人废了,吃喝嫖赌样样都沾,挣得多挥霍得也多,钱都送给葡萄牙赌场了。

唉!一声叹息!一地鸡毛!

      1老王中的句子赏析哦

      转转折折,折折转转。终于,我们到达了十字路口,正面向未来做出选择和迈跃;终于,我们不再年幼!终于,我们要结束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本属于我们的决定性节日!

      终于要告别童年了!——那个梦般美妙的天堂!

      前辈说,你要告别幼稚,去追求成熟;

      强者说,你要告别柔弱,学会坚强与独立;

      学者说,你要告别无知,去接收更多的知识;

      伟人说,你要告别从前的人生观,去拥抱真理;

      过去,是那样清晰、透彻而耐人寻味;而未来,却是那样朦胧、虚渺而神秘。

2初二《老王》课文中的句子赏析 秒采

      1、1他送的冰比他前任大一倍,冰价相等。

      2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2、1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2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3、1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2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在门框里。答案:第一组:1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第二组:1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第三组:1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3要《老王》的佳句速度20分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

      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

      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

      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

      当今社会,许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幸运者更是对不幸者不屑一顾。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每个人的待遇都不同,有的人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有的人则受尽命运的捉弄。

      但社会不可能顾及到每个人,所以我们这些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让像老王这样的人越来越少。

4要《老王》的佳句速度20分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

      当今社会,许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幸运者更是对不幸者不屑一顾。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每个人的待遇都不同,有的人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有的人则受尽命运的捉弄。但社会不可能顾及到每个人,所以我们这些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让像老王这样的人越来越少。

5《老王》中描写老王形象的语句,并说说老王是怎样的

      老王的肖像、神态描写:“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老王的主要品质特点是善良,表现在“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决,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老王是一个身份卑微、孤苦无依,生活穷苦,年老体衰,身患重病的不幸者,又是一个非常老实善良、真诚厚道,知恩必报,有情有义的人。

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他们改变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到愧作,3,

举报 didar3

学滴好慢呀

shoucang2001 举报

早就学完了,是练习

举报 didar3

上课没记吧 嗯,这句话表示了作者对老人深深的歉意,很愧疚,也写出当时作者的家境比老王好一些,所以作者。作者一家有责任,去帮助老王。但在文章中作者,并没有尽责的去帮助老王,连老王什么时候死的作者一家都不知道!当作者,当老王拿着鸡蛋给作者,作者要给钱给老王,这一举动,就深深地侮辱了老王。感谢你的细致回答,我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多谢大家的帮助哦!,3,

邱少云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跨过了鸭绿江……不久,他随部队开赴平康前线,参加了攻击敌人“三九一”高地的战斗。 “三九一”高地是方圆几十里的制高点,工事坚固,火力严密,12道密麻麻的铁丝网,以及星罗棋布的地堡和地雷。为了出其不意地攻击“三九一”高地,我军派500名志愿军战士利用黑夜作掩护先秘密地运动到“三九一”高地外围,潜伏在一片开阔的草丛里,待到第二天黄昏突然向敌人阵地发起冲击。邱少云接受了任务,与战士们一起秘密地潜伏在草丛里,他们班埋伏在整个部队的最前头,距离敌人工事只有20米,不能互相说话,不能站起来坐起来,一直伏在草丛中,屏声息气,注视着高地上敌人的动静。 到第二天早晨,他们已埋伏了一个夜晚,觉得十分疲乏,腰腿酸痛得厉害,露水全打湿了衣服,大家坚强地坚持下去,一动也不动。大约中午时分,狡猾的敌人对阵地的情况有所警觉,几架敌机尖叫着飞到草丛地上空,在不断盘旋,接着扔下一排燃烧弹,落在潜伏区附近,一时间黑烟滚滚,大火熊熊。“不能动!一定要严守潜伏纪律!”战士们暗暗下决心,用目光互相鼓励。500名英勇无畏的战士纹丝不动,阵地依然像没有一个人那样平静。敌机又一阵疯狂扫射,临走又扔下一排燃烧弹。一颗燃烧弹在邱少云身后爆炸了,燃烧着的汽油溅到邱少云身上,身上的伪装、衣服立刻烧着了。“哇——哇!”他的左侧,传来了急促的蛙叫声。“叽——叽!”他的右侧,传来了紧迫的鸟叫声。这是战友们用暗号发出的呼唤,他们不住地向邱少云示意,赶快将大火弄灭。但邱少云却异常平静,他向战友们摇摇头。 他当然知道,身后就是一条流水的小沟,滚进去,火马上就会熄灭;或者,踢开腿上的伪装物,就地一滚,也能将火熄灭。但他心里清楚:此刻,山上山下正有几十架望远镜向燃烧点了望,自己只要出现一丝动静,敌人的万门火炮就会在顷刻之间把潜伏地炸成一片焦土。自己的战友就会全部牺牲,攻击“三九一”高地的战斗任务就不能完成。他安静地卧在那里,任凭火舌爬上自己的脊背,爬上自己的双肩,任凭火舌燃烧着他的眉毛、头发……他没有呼喊,没有流泪,只是使劲咬着嘴唇。他慢慢地将爆破筒递给了附近的战友,将冲锋枪、弹夹,还有一份入党申请书递给了附近的战友。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滴下来,他的双眼被烟火烤得睁不开,呼吸急迫。他的双手深深地插入泥土里,像一尊巨大坚硬的石像横卧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火慢慢地熄灭了。 复仇的烈火随着邱少云这个光辉的名字,在同志们的胸膛里燃烧着。大家在等待着,等待着,等待着那用火和血祭奠英雄的时刻。 下午5时30分,攻击“三九一”高地战斗开始了,在我军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埋伏的战士们勇猛地发起冲锋,打得敌人乱成一团,终于全歼守敌,夺下了高地。

9 老王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应该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练习说明

一、以善良去体察善良。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本题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二、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1.①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2.①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 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3.①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本题揣摩语言,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1.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2.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3.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三、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本题就文取材,进行练笔,借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教学建议

一、把握课文内容,既要注意老王的“善”,又要注意老王的“苦”。

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善”,二曰“苦”。文章的精神是说,这样好的人却这样苦,幸运者应该感到“愧怍”。为什么在新社会里,老王还处在那样苦难的状态,而且每况愈下,社会应该怎样关心不幸者,作者提出了这些问题让读者思考。把握内容要力求全面,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善”字上面,忽视了老王的苦境。

二、意味深长的语句要好好咀嚼。

课文在好几个关键地方说得很含蓄,淡淡地说明情况,不发议论,其实作者是有自己的感慨的,应该深入领会。

例如:“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学生会奇怪“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干嘛啊。就此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当时受什么思想支配,连蹬三轮的都要组织起来?这种政策好不好?

又如:“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可让学生查一查“取缔”是什么意思(明令取消或禁止),想想当时为什么要取缔。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年极“左”思潮的荒唐。再读作者所写的改装后的平板三轮怎样送客,可以体会作者对极“左”思潮的深恶痛绝,可以了解老王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

又如:“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她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而感到愧怍?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

二、杨绛文学语言的特点(林筱芳)

杨绛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把词序变换一下,不符合常规,反倒更显别致耐读。如《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有一句话:“登台就有高帽子戴。”通常也许会说“登台就得戴高帽子”,因这分明是被迫。但杨绛这句话说得有点喜气洋洋的气氛,令人想起“拜年就有压岁钱”之类。这与当时的环境完全不合拍,只好当成一句反话来读:不仅表现出作者身处其境的哭笑不得的无奈心情,也隐含了她对待那时环境的解构态度。平平八个字,平静中有抗议,调侃中有悲哀,很有韵味。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节选自《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2242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