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构造周期性的活动,岩浆随之多期多阶段喷溢和侵入(表1-2),即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
(一)四堡期岩浆岩
表1-2 南岭地区各期岩浆演化和岩性特征表
四堡期岩浆岩分布零星,主要为喷出岩和超基性、基性、中酸性小岩体。
1.火山岩
主要见于广西融水县和罗城县,赣西北及东北部、湖南益阳、醴陵、浏阳等地亦可见到。
广西早期喷发为四堡群细碧-角斑岩系[8],有细碧岩、角斑岩、熔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和集块岩等。产于元古宇四堡群九小组上部和鱼西组内,下部以熔岩为主,上部两层主要为火山碎屑岩。各层火山岩一般厚数十米至百余米。属海底喷出岩,以裂隙型喷发为主,局部尚有中心式喷发,且多次喷溢或喷发,早期以喷溢为主,形成下部四层熔岩;晚期喷发为主,形成两层火山碎屑岩。
湖南冷家溪群中有玄武岩、安山岩、角斑岩等,火山岩系总厚度大于1000m,有两个喷发旋回[9]。
江西西北和东北部中元古界双桥群[10],下部为超基性、基性岩组合,中部为钙碱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组合,上部为凝灰质泥砂细屑岩组成的浊流沉积岩组合。岩性有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及变玄武岩等。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等夹于双桥山群中,属海底喷发。
2.侵入岩
岩浆喷溢或喷发之后,随之侵入。
早期有超基性—基性侵入岩,它们是一套与基性火山岩有着成因联系的变橄榄岩、变辉石岩、变辉长辉绿岩为主的深至浅成岩类组合。除少数岩体呈岩盆、岩盖外,多数为岩床状岩体。大多数岩体集中于文通组细碧-角斑岩建造内及其下伏九小组类复理式建造中。丹洲群沉积覆盖在岩体之上。早期侵入岩主要分布在桂北九万大山和元宝山一带,共有岩体500余个。
晚期中酸性侵入岩,为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呈岩株状零星分布于罗城大坡岭、融水本洞等地。岩体出露总面积约80km2。岩体侵入于四堡群及早期超基性—基性岩体之中,并被丹洲群沉积覆盖。本洞花岗闪长岩体经湖北地质局科研所用铀-铅法测定年龄为1422~1340Ma,铷-锶年龄为1063Ma。
(二)雪峰期岩浆岩
雪峰期岩浆岩分布比四堡期广泛,五省(区)内都可见到。
1.火山岩
分布广,五省(区)内都有不同程度发育。岩性有细碧岩、橄榄玄武岩、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等,有些地方受变质作用。以海相喷出岩为主,也有陆相火山岩。
雪峰早期火山岩发育于新元古代。广西火山岩分布于龙胜和三门两复式背斜轴部,呈北北东向线状排列,分别长达数十公里,宽约20km,往北断续延伸至湖南境内。火山岩赋存于丹洲群合桐组中,由细碧岩、角斑岩、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等组成。经历三个喷发旋回,第一旋回为基性溢流;第二旋回活动增强,除广泛溢流外还伴随有强烈的爆发活动。由火山角砾岩-细碧岩或细碧岩、角斑岩组成1~7个喷发韵律;第三旋回大为减弱,以间歇性喷溢为特征,有细碧岩、角斑岩等。湖南益阳、隆回等地的板溪群中有安山质—英安质火山角砾岩,呈不规则椭圆状岩锥产出,属中心式喷发。另外还有角砾状玻基玄武岩、玄武质熔岩。江西新元古界下部有海相和陆相火山岩。海相火山岩主要分布于萍乡寒寨—戈阳迎山村等地,为东西向转向北东向细碧-石英角斑岩带,赋存于神山群、上野群下部;陆相火山岩分布于江西北部,由杏仁状安山玄武岩、安山玢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熔结凝灰岩等组成,赋存于上野群上部。而在赣北九岭山地区的落可 群则是一套火山-陆屑建造,沿“赣东北深断裂”平行叠加在晋宁(四堡)运动第一幕形成的隆起带上。与上覆早震旦世硐门组、志棠组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陆相火山岩以裂隙式和中心式爆发,以后者为主。
雪峰期晚期火山岩赋存于震旦系下统。火山岩受北北东、北东向等构造带控制。湘、桂、粤三省交界的鹰阳关地区,为一套呈北北东向带状展布的变质基性—中酸性海底火山喷出岩,以角斑岩及其相应的火山碎屑岩为主,细碧岩及石英角斑岩较少。可划分三个喷发旋回,各旋回由2~5个以上的火山角砾岩—凝灰岩或火山角砾岩—熔岩的喷发韵律,即属间歇性喷发,以强烈的爆发继而出现微弱的岩浆溢出为特点。湖南境内震旦纪火山活动微弱,出露面积仅2km2左右,皆为玄武岩。而江西中南部火山活动较强,多为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拉斑玄武岩和细碧角斑岩建造。赣江以东的武夷山—雩山地区分布较为广泛,赣江以西的武功山、井冈山、诸广山一带分布则比较零星。广东除鹰阳关地区外,在信宜—罗定—云浮和连平—和平一带的震旦系云开群第二亚群中夹变火山岩,为变中基性火山岩、变安山岩、变中酸性凝灰岩、流纹岩等。
2.侵入岩
侵入岩分布范围较火山岩小,主要出露于桂北和赣北等地。桂北主要有元宝山和三防(摩天岭)花岗岩体,赣北主要为九岭杂岩体。
九岭杂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组成的复式杂岩体。沿九岭复式背斜轴部侵入,形成近东西向的岩基,出露面积为2500km2(图1-13)。花岗岩至少分三个阶段侵入,第一阶段为堇青石富斜长花岗岩;第二阶段为富斜长花岗岩;第三阶段为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该岩体侵入中元古界双桥群,而又被下震旦统硐门组沉积覆盖。钾-氩法同位素年龄值805Ma。
元宝山和三防(摩天岭)花岗岩体,分别产于北东向雪峰隆起构造带轴部,呈岩基状(图1-13),出露面积总计为1448km2。系复式岩体,至少可分四次侵入。一次侵入形成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基,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片麻状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第二次侵入形成中粒二云母花岗岩岩基。岩体相变明显,边缘相为细粒二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斑岩,并有团块状伟晶岩发育。过渡相为不等粒二云母花岗岩,中心相为中粒二云母花岗岩;第三次侵入形成不等粒黑云母花岗岩,侵入于第一次侵入的片麻状斑状花岗岩体;第四次侵入形成含电气石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多为岩株状或岩脉状小岩体。岩体侵入四堡群中,北京第三研究所、宜昌地矿研究所和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根据铀-铅和铷-锶同位素年龄变化在712~808Ma,取值为760Ma,定为雪峰期。
(三)加里东期岩浆岩
分布较广,南岭各省(区)均可见到(图1-14)。以侵入岩为主,火山活动极微弱。
1.火山岩
仅在广西和广东局部地区见到加里东期火山岩。广西地区只在大明山和岑溪局部地区的下奥陶统有角斑岩和下志留统有细碧角斑岩。在广东罗定分界的下志留统连滩群的变质砂页岩中,夹一层变质流纹岩,厚649~25m[11]。在开平马山上志留统有中酸性火山岩,为流纹岩、英安岩和安山岩,呈岩穹状和岩钟状。
2.侵入岩
侵入岩与火山岩大不相同,分布广,活动较强,仅次于燕山期侵入岩。其中又以广西境内岩浆侵入活动最强,赣中南地区加里东期岩浆侵入活动也频繁。
加里东期侵入岩以花岗岩为主,其次有混合岩、花岗闪长岩,也有少量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岩等。这些岩体侵入于下古生界,部分岩体被中泥盆统沉积覆盖,并取得同位素年龄值为355~548Ma可资佐证。
花岗岩体出露广泛,各省区内均可见到,往往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基,部分为岩株等。尤以桂、湘交界处较发育,如越城岭、苗儿山、白马山等花岗岩基。花岗岩主要为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片麻状细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另外还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等。片麻状花岗岩中,片麻理方向与区域构造方向基本一致。
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主要分布于武夷—云开隆起带及其两侧,构成南北-北北东向的岩带。这类岩石有片麻状斜长花岗岩、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等。
花岗闪长岩分布零星,除桂、粤交界的大宁岩体为岩基外,其他地区见到岩株状小岩体。多出露于北东向或北北东向等深断裂带与东西向等构造带交汇部位。大宁岩体为北西向岩基,主体为花岗闪长岩,但岩体边缘常过渡为石英闪长岩(或石英二长岩、或二长花岗岩)。该岩体侵入震旦系和寒武系,而被中泥盆统桂头组沉积覆盖。
(四)海西期岩浆岩
海西期火山岩分布较侵入岩广,侵入岩则以小岩体为主,但总的来说,海西期岩浆活动不强。
1.火山岩
由于地壳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海西期火山喷发亦处于相对微弱状态。仅在广西、广东和福建等省区局部地段的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见到火山岩。主要为间歇性的海底喷发和溢流,形成一套层位多、厚度小,中—基性为主的火山岩。
泥盆纪火山岩。在桂西、桂南和桂中等地,系一套偏碱性的中—基性海底喷发岩,以熔岩为主,火山碎屑岩次之。产于下泥盆统莫丁组下部为玄武岩,分布于田林县八步地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上部、中部,在龙州局部地段有火山角砾岩、凝灰熔岩、玄武玢岩,粗面斑岩等;上泥盆统底部、中部,在龙州县板旺、岜都至武德一带,产于融县组底部的气孔-杏仁状粗面岩。广西泥盆纪火山岩产于上述五个层位,组成五个喷发旋回。在广东中上泥盆统中,分布在恩平—开平一带鼎湖山群底部的流纹岩、流纹质凝灰熔岩等;上泥盆统的火山岩,在平远东石一带双头群有凝灰岩、凝灰质砂页岩等,在开平金鸡一带大乌石组上部有酸性火山碎屑岩、沉凝灰岩。在福建上泥盆统桃子坑组中,局部有中基性火山岩。
石炭纪火山岩,仅广西、福建零星见到。在广西靖西等地有早石炭世火山岩,零星发育,产于岩关阶中下部,为玄武岩、角砾熔岩及凝灰岩等。而广东则为中晚石炭世壶天群中夹火山岩,在连平大顶见到辉石安山岩、安山岩、钾长霏细岩、流纹岩、安山质凝灰岩、火山碎屑岩等。
二叠纪火山岩局部见到。早二叠世童子岩组火山岩,见于粤东兴宁、河源、连平等地,呈夹层产于煤系地层中,主要为安山岩、中性含火山角砾凝灰岩和酸性凝灰岩,厚度为05~3m;晚二叠世火山岩仅在广东的连县九陂石塘、莲塘,广州郊区花山,广西的隆林、崇左—宁明、钦州、柳州等地局部地段出露,以玄武岩为主,以及深灰色凝灰岩呈夹层产于乐平阶煤系的上部。这些火山岩厚度薄、延续性差,显示先喷发后溢出的特点。
2.侵入岩
海西期侵入岩的地层依据较少,主要以年龄数据来确定其时代。就目前区内1:50万地质图及各省区域地质志等资料来看,有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等。这些岩体分布零星,粤北、桂西、福建 埔、真峰顶、江西高家田、麦斜等地。岩体以岩基、岩株或岩脉产出。
广东仁化漂塘坳和南雄上龙云辉二长岩都侵入于中泥盆统。它们又被印支期蛇离二长花岗岩体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云辉二长岩测得的锆石、角闪石年龄分别为311Ma、240Ma。
福建境内分布于三明的夏茂、真峰顶,清流的 埔,连城的四堡和龙溪的溪坪,以及广东南雄棉土窝等地的花岗岩体,目前尚未取得侵入关系的资料。如 埔岩体侵入于上泥盆统石英岩中,被下白垩统覆盖,据其年龄数据(196~273Ma)而暂定为海西期。
(五)印支期岩浆岩
该期岩浆活动局部发育,零星分布。
1.火山岩
活动微弱,主要发育于桂、粤、闽局部地区。
早三叠世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广西那坡地区为一套基性火山岩,由细碧岩、凝灰角砾岩、角砾熔岩等组成,呈层状产于罗楼群中、上部。凭祥地区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由角砾熔岩-中酸性熔岩-凝灰熔岩组成。广东连县九陂石塘的下三叠统大冶群中有一层厚15m的玻屑凝灰岩。
中三叠世酸性、中酸性火山岩,产于桂西、桂中和桂西南的百逢组中,在那坡县百合一带河口组中部尚夹酸性凝灰岩。在那关山地区火山岩之下有一套石英斑岩(可能为次火山岩)。
上述三叠系下、中统为海相沉积,火山岩为海底喷发或溢流。
晚三叠世广西板八组中有流纹斑岩、珍珠岩、凝灰熔岩和熔凝灰岩,属陆相喷发。闽北和闽西南晚三叠世有安山岩、安山质凝灰熔岩,偶见流纹岩,还有凝灰岩等火山碎屑岩,产于焦坑组和文宾山组中。文宾山组为湖相,焦坑组为内陆山间盆地沉积,因此火山岩属于大陆喷发。
从两个地区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发展史来看,印支早、中期是海底喷发,晚期变为大陆喷发类型。
2.侵入岩
目前仅在广西东南部酸性—中酸性侵入岩中找到可靠地层依据,其他地区侵入岩主要依据同位素年龄而定。桂东南酸性侵入岩以大容山花岗岩体为代表,可分两个亚期。第一亚期为呈岩基产出的混染花岗岩,这一亚期分四次侵入。第一次为堇青石黑云母花岗岩,普遍具强烈的同化混染作用,呈巨大岩基产出,出露面积6450km2。相变明显,边缘相窄,有时有花岗斑岩,过渡相发育。侵入于古生代地层,较宽的角岩化带。第二次侵入岩多呈小岩株零星分布于大容山岩体西北侧或侵入其中,岩性为石榴子石黑云母花岗岩、堇青石紫苏辉石花岗斑岩、堇青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堇青石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等。第三次侵入岩为小岩体,主要由紫苏辉石花岗斑岩组成,混染现象明显,捕虏体较多。本次台马岩体侵入第二次侵入的大寺岩体。第四次侵入岩为小岩体,稔稳岩体由文象黑云母紫苏花岗岩组成,另一岩体那洞岩体呈北东向长条状产出。主要由文象黑云母花岗岩组成。这一岩体侵入于第三次台马岩体中。第一至第三次侵入的岩体均被下侏罗统沉积覆盖,第一次侵入的大容山岩体侵入最新地层为上二叠统,但同位素年龄值多在238~289Ma之间,数值偏高,因而宜昌地矿研究所、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认为属海西期。然而第三次侵入的台马岩体侵入下三叠统,又被上三叠统、下侏罗统沉积覆盖(图1-16),即为早三叠世之后,晚三叠世之前的印支期侵入岩体,但取锆石测定年龄为285Ma,与地质现象不吻合。并且台马岩体与第一、二次侵入的大容山岩体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相当(表1-3),都有特征矿物堇青石和石榴子石等,这些岩体应为同期同源岩浆不同阶段侵入的产物。尤其是这些侵入岩体的成分(表1-3),与三叠纪的火山岩成分(表1-4)相当,而与晚三叠世以玄武岩为主的火山岩差异较大,故认为三叠纪火山岩与大容山侵入岩体为同期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基于上述因素,以及依据侵入关系确定大容山岩体为印支期侵入体。
图1-16 印支期台马岩体被上三叠统沉积覆盖图
(防城教西l00m小河边,广西地矿局资料)
印支期岩体( ):1—紫苏花岗斑岩;2—古风化紫苏花岗岩。上三叠统(T3):3—花岗质砾岩;4—长石质粉砂岩;5—岩屑质中—粗粒砂岩;6—细中粒长石砂岩;7—粉砂质泥岩
第二亚期侵入岩多呈岩株产出,零星分布于桂东南和桂东北一带,主要有牛庙、南渡、西山等岩体。岩性复杂,除黑云母花岗岩外还有花岗闪长岩、石英正长岩、石英二长岩,多侵入于晚古生代地层中,而被白垩系覆盖,时代划分依据不足。另外还有辉绿岩、辉长辉绿岩、橄榄岩—辉长辉绿岩等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侵入最新地层为下三叠统。
(六)燕山期岩浆岩
南岭地区燕山期岩浆岩分布最广,活动频繁而又强烈,是本区岩浆活动鼎盛时期。以侵入岩为主,但火山岩也十分发育。其中又以晚侏罗世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最强,分布最广,南岭从东至西均有分布。
1.火山岩
燕山期岩浆喷发活动是空前的,从早侏罗世开始间歇性喷发,至晚侏罗世岩浆喷溢和火山喷发达到鼎盛时期,进入早白垩世其规模和强度才大为减弱,到晚白垩世基本结束。
(1)早侏罗世火山岩
分布广,但零星,即各省区内局部地段发育。湖南省两江口酸性火山岩,汝城横山及桂东贝溪基性火山岩,常宁老盟山安山岩,桂阳月亮村中酸性火山岩。而广西仅见于北流县六麻盆地西侧边缘,下侏罗统顶、底均为凝灰碎屑岩和沉凝灰岩,中部为沉火山角砾岩或中—酸性凝灰岩。广东早侏罗世火山岩出露于粤东北蕉岭—梅县—大埔。粤中惠阳—河源,粤西阳春三个地区。并可分为下部金鸡组火山喷发亚旋回和上部桥源组火山喷发亚旋回。金鸡组为浅海相喷发的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火山活动较强;桥源组为海陆交替相碎屑岩夹酸性火山岩建造,火山活动较弱(图1-17)。
表1-3 印支期花岗岩类岩体岩石化学成分表(wB/%)
据广西区域地质志资料编。
表1-4 三叠纪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wB/%)及数值特征表
据广西区域地质志资料。
图1-17 粤东早侏罗世火山岩系喷发韵律图
(据广东省区域地质志)
J3gj—上侏罗统高基坪群;J1q—下侏罗统桥源组;J1j—下侏罗统金鸡岭组;T3gn—上三叠统艮口组
(2)中侏罗世火山岩
分布范围较窄,局部见到,且主要见于粤、赣、闽局部地区。广东中侏罗世有漳平组和马梓坪群火山岩。漳平组中有陆相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夹层,主要出露于粤中深圳、惠阳、惠东,粤东北连平、梅县、大埔等地,并以梅县—大埔一带最发育,呈北东向带状分布。马梓坪群火山岩出露于粤北曲江马梓坪、仁化黄坑。
(3)晚侏罗世火山岩
晚侏罗世是火山岩活动极盛时期,南岭东部活动最为强烈。主要受北北东或北东向断裂控制,为裂隙式或裂隙-中心式喷出,形成北北东或北东向火山岩带。
南岭东部沿海地区,即闽东和粤东地区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特别强烈,火山岩遍布全区。岩性具有明显的中性—酸性岩浆演化喷发旋回。福建上侏罗统几乎全为火山岩组成,底部长林组砂岩中夹有安山岩和凝灰岩,构成了一个岩浆演化系列;中部南园组以火山岩为主夹砂岩和页岩,由下而上可分四个岩性段;第一段主要为安山岩、英安岩夹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及少量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等。第二段为流纹质晶屑熔岩、流纹岩、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等,夹砂页岩。第三段为英安岩、英安质凝灰岩、流纹英安质凝灰熔岩,熔结凝灰岩,常与中酸性碎斑熔岩过渡,夹薄层砂泥岩等。第四段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凝灰熔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及石泡钾长流纹岩、流纹岩,夹凝灰质粉砂岩、砂页岩、硅质岩、豆状沉凝灰岩。形成由中性—酸性、中酸性—酸性的两个半岩浆演化喷发旋回。上侏罗统上部小溪组以酸性火山岩为主: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石泡流纹岩等。闽东火山岩带向南西延伸为粤东火山岩带,亦沿北东至北北东向断裂带发育,形成长500~600km的北东向粤东火山岩带。其中尤以莲花山带和南澳—潮安带规模最大。晚侏罗世火山岩赋存于高基坪群中,是一套陆相及陆相湖泊相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建造,形成一套巨厚的中性—中酸性、酸性熔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夹少量沉积岩。可划分为四个喷发亚旋回:第一亚旋回为安山质碎屑岩夹中性火山岩;第二亚旋回为中性火山岩类夹沉积层及铁矿层;第三亚旋回为酸性火山岩类夹沉积岩层(图1-18);第四亚旋回为中酸性、酸性火山岩类夹沉积岩及铁矿层(图1-19)。其中以第三喷发亚旋回最发育,不仅在粤东,全省都有零星出露,而第一、二喷发亚旋回仅分布在莲花山断裂带以西,第四喷发亚旋回仅分布在莲花山深断裂带以东。所以,在时间空间上呈现西部层位偏低,东部层位齐全,由西往东由老到新渐变规律。
南岭中部地区,赣东北、赣南、粤中、粤西,晚侏罗世火山岩零星分布,主要沿北北东向深断裂带与东西向等多组构造交汇部位喷溢,大致有河源—寻乌、新丰—连平—龙南、吴川—四会、郁南—连县几个北东向火山岩带,火山岩沿着这些带零星出露。岩性组合和岩石类型较复杂,变化大,均属钙碱性火山岩系列的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且一般可划分2~4个喷发旋回。
南岭西部目前尚未发现晚侏罗世火山岩。
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的同时或稍后,伴随有潜火山杂岩的活动。一类与喷溢的火山岩有逐渐过渡关系的次火山岩,其岩性有英安玢岩、石英闪长玢岩、安山玢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正长斑岩;另一类为超浅成—浅成侵入体,均具有隐爆的特点,不仅有岩浆胶结的隐爆角砾岩,其周围裂隙中也有火山岩或次火山岩脉。
(4)白垩纪火山岩
是燕山晚期喷出活动,已接近尾声,大的火山岩浆喷溢已为数不多。岩浆多沿几组构造交汇部位,尤其是切穿地壳的北北东向深断裂带与东西向等构造交汇部位喷发侵入,以中心式喷发为主。这些火山机构沿北北东或北东向排列,呈串珠状分布(图1-15)。由西向东分为若干个北北东向岩带,主要有:湖南的江永回龙圩至浏阳西楼的北东向构造带中零星出露的玄武岩带,云开北东向深断裂带的博白—岑溪北东向次级深断裂带中的中酸性火山岩带,恩平—新丰和莲花山的北东向深断裂带的酸性火山岩带。
2.侵入岩
燕山期侵入岩,分布最广,规模最大,同火山岩一样,活动强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为鼎盛时期。岩石类型比较复杂,变化较大,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和碱性岩类均有出露,而以花岗岩类占绝对优势。
燕山期侵入岩为多期次、多阶段侵入的产物,可分为早晚两期。
早期侵入岩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侵入岩,以花岗岩为主,其次为基性—超基性岩类。岩体多呈岩基、岩株产出;第二阶段侵入岩,主要为花岗岩,其次为基性岩等;第三阶段侵入岩,主要为花岗岩类,其次尚有基性、中性和碱性岩类等。本阶段花岗岩浆侵入活动,其强度和规模达到极盛程度。大部分形成巨大的花岗岩基,部分呈岩株、岩墙产出。
图1-18 从化、梅县地区晚侏罗世高基坪群火山岩系第一、二、三岩性段韵律图
晚侏罗世火山岩系:第三岩性段(J3gjc);第二岩性段(J3gjb);第一岩性段(J3gja);下侏罗统(J1)
燕山晚期侵入岩,主要为花岗岩,其次为基性—超基性、中性和碱性岩类。
(七)喜马拉雅期岩浆岩
岩浆活动不但微弱,分布局限,规模很小,而且主要为基性岩浆的溢出和喷发,也有以流纹岩为主的酸性岩浆喷溢。岩浆喷溢后紧接着侵入。
1.火山岩
分布于南岭东南部局部地区,主要见于福建的漳浦佛昙,明溪雪峰、屏南下村,广东河源、三水、连平,以及广西合浦新圩等地。以橄榄玄武岩喷溢为主,安山岩、粗面岩和流纹岩次之,间夹火山碎屑岩。一般发生在第三纪,部分发生在第四纪更新世或全新世。喷溢活动具多旋回特点,一般2~4个旋回。广东三水走马营粗面岩为47Ma,三水小塘玄武岩为64Ma。
图1-19 莲花山地区晚侏罗世高基坪群火山岩系第三、四岩性段韵律图
晚侏罗世火山岩系:第四岩性段(J3gjd);第三岩性段(J3gjc);下侏罗统(J1)
2.侵入岩
零星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局部地区。以岩株、岩脉(墙)产出。主要有辉长岩,其次有辉长辉绿岩、辉绿(玢)岩;但在江西南丰县白含境内有欧龙和郭家山两个花岗岩体,为细—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侵入于第三系新余群中,年龄值为37Ma。
大部分岩体侵入于上白垩统或第三系中。
不是,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扩展资料: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探险者和地理学家深入青藏高原进行考察活动,他们也曾到达河源地区搜集自然、人文资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国人窦脱勒、敖伦,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士纳可、科兹洛夫,德国人费士勒、台裴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组织对黄河源头进行考察。1952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在项立志、董在华率领下,对黄河河源进行了数月勘查。河源勘查队认定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雅合拉达合泽山是它的源头,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
这一结果与前人考察结果不相吻合,在学术界引起争论,但黄河发源于约古宗列曲的说法广为流传。1978年,青海省邀请中央和地方有关科研专业人员,再次对黄河源头和扎陵、鄂陵两湖进行实地勘查,确认卡日曲为黄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
1981年—1982年,学者杨联康徒步考察了黄河全程。他认为黄河最远源流是始于巴颜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长于约古宗列曲305公里,长于卡日曲119公里。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标志。
楚霸王自刎的乌江在长江西岸江东的乌江镇。
楚霸王自刎乌江,但是他的名声却比胜利者刘邦还大,楚霸王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
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领军灭亡秦国。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
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彭越不断后方破坏楚军补给。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公元前202年自刎于乌江旁。
扩展资料:
秦王朝被推翻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数年战争,史称“楚汉相争”。在近五年的楚汉战争中,项羽由强大转为弱小,最后被刘邦的军队包围,项羽带着几十人突围,逃到乌江边,最后被迫自刎身亡;
而在江东乌江镇,霸王祠是为纪念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而建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位于马鞍山江对岸的和县乌江镇;
霸王祠位于和县乌江镇东南侧的凤凰山上,左濒滔滔长江,乃西楚霸王项羽垓下兵败,溃退至乌江自刎处,史书记载霸王祠最盛时有厅、殿、厢、室99间半,千年香火不断;
十年浩劫,霸王祠被夷为平地,改为一所农中。文革后,和县政府于1984年、1992年两次拨款重修扩建,游人一踏进乌江镇,便遥遥可见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题书的“霸王祠”的牌坊和青玉石汉阙门楼;
西楚霸王灵祠正中为享殿,殿中竖仿青铜项羽立像,高2.6米,显得骄矜刚愎,神武剽悍,双目怒视,似乎在诉说这位悲剧英雄的穷途末路的悲懑:“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享殿后是墓区,通往墓台的石板神道为古松掩映,旁立4对石人石兽,粗犷简约,典型的明代雕塑风格,墓台四周有仿白玉栏杆,中立“西楚霸王衣冠家”碑石一方,墓成椭圆状,左侧有地下墓道。
-乌江镇
-项羽自刎乌江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亦为世界著名的大面积黄土覆盖的高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位于北纬34°~40°,东经102°~114°,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 000~2 000米。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均为世所罕见。
高原上主要山脉太行山、吕梁山和六盘山把高原分隔成3部分:①山西高原。吕梁山以东至太行山西麓,有许多褶皱断块山岭和断陷盆地,山岭多呈北北东走向,主峰海拔均超过2000米,山地下部多为黄土覆盖。主要的河谷盆地有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忻县盆地、运城盆地、榆社盆地、寿阳盆地等。②陕甘黄土高原。吕粱山和六盘山(陇山)之间黄土连续分布,厚度很大,其堆积顶面海拔一般在1 000~1 300米。地层出露完整,地貌形态多样,是中国黄土自然地理景观最典型地区。③陇西高原。六盘山以西,高原海拔约2 000米,黄土厚度逐渐增大,成为波状起伏的岭谷地形。
黄土高原沟间地地貌
塬是黄土堆积受流水侵蚀残留的高原面,地表平坦,坡度1°~3°,如泾河上游的董志塬、洛河的洛川塬等。塬面被沟谷强烈侵蚀后称为破碎塬。在大的地堑断陷谷地里,断裂往往呈复式阶梯状。覆盖其上的黄土塬称为黄土台塬。黄土台塬通常保存较完整,如汾渭断陷谷地里的黄土台塬。粱在平面上呈长条形,顶部宽度不大,多数仅长几十米到数百米至数千米,面积约2平方千米。梁的横剖面略呈穹状,坡度多在1°~5°,梁顶以下有明显的坡折。峁是孤立的黄土丘,平面上呈椭圆或圆形,峁坡多成凸形坡,坡度可达20°左右,面积约025平方千米。黄土梁峁区亦称黄土丘陵沟壑区。
塬、梁、峁的形成常受黄土堆积前基岩古地形控制。塬的基底多在开阔盆地中,地势较平坦,各时代的黄土呈连续堆积,黄土厚度较大,古土壤层较平坦,因而塬面甚为平缓;梁、峁地貌多分布于古盆地的边缘或隆起的高地,受流水切割,地形起伏较大,后期覆盖黄土遭侵蚀成为丘陵地貌。梁、峁在同一地区内往往交替出现,或以梁为主,或以峁为主。两峁之间地势显著凹下的分水鞍称为墕。若两沟头相向溯源侵蚀成长脊状,称为崾崄,崾崄也常出现于塬和梁间。
此外,尚有黄土墹。主要分布在陕北白于山和甘肃省东部的河源地区。马兰黄土充填了古河沟长条凹地,尚未被现代沟谷切开,宽几百米至数千米,长达几千米至数十千米,成树枝状格局组合。黄土墹受现代流水侵蚀沟的破坏,谷坡两侧仍保存着局部平坦地形,则称黄土坪。
黄土高原沟谷地貌
黄土高原沟谷发育,沟道密度达235~109千米/平方千米,一般塬面及四周切割密度小于3千米/平方千米,广大丘陵沟壑区切割密度达4~8千米/平方千米,切割最严重的黄河峡谷的河曲黄道沟一带达109千米/平方千米。黄土高原主干沟谷切割深度一般都在200~300米。黄土覆盖的流域面积和沟谷面积之比均已超过25%,最严重者可达567%,即被沟谷蚕蚀的面积已达黄土覆盖面积的1/2。
沟谷地貌按其大小、形态特征和发育过程,可分为细沟、浅沟、切沟、冲沟和河沟等。
沟谷的发育是流水下切、溯源侵蚀和谷坡块体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切加深沟谷,溯源侵蚀延伸沟长,块体运动展宽了沟谷。每当暴雨,溯源侵蚀速度加快,沟坡块体运动活跃,其主要方式有泻溜、崩塌和滑坡等。泻溜多发生在35°~40°的坡面上,土层因受干湿、寒冷和冻融交替而松动,受重力影响顺坡下溜。崩塌是谷缘陡崖因雨水和径流沿垂直节理下渗,通过潜蚀作用,使土体失去稳定而致。滑坡是谷坡上大量土体沿一定滑动面整体滑下的现象,谷坡上造成圆弧形的陡崖和坡脚庞大杂乱的滑坡体。滑坡体积达数百万乃至成千万立方米,有时堵塞沟谷,截断水流,形成天然湖,称为“聚湫”。黄土高原沟谷重力侵蚀占一定比例,大量物质补给流水,黄土泥流非常活跃。
黄土高原黄土微地貌
黄土微地貌是地表水沿着黄土中的裂隙下渗,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的结果,破坏了黄土结构,形成洞穴,并引起地面沉陷,造成黄土特有的潜蚀地貌。常见者有黄土碟、陷穴、黄土桥和黄土柱等。黄土碟分布在平缓地面,形似碟状凹地,一般深2~3米,直径10~20米,深与直径之比约1:10。由于地表水下渗,溶解了黄土中可溶矿物,并把粘土微粒带到土层下部,破坏了土层结构,在重力作用下,土层围绕中心缓慢下沉压实。陷穴是一种较深的圆形或椭圆形洼地,当地表水汇集到节理裂隙中,由潜蚀作用形成洞穴,称陷穴,按其形态可分为竖井状、漏斗状和串珠状。黄土桥是溶蚀和侵蚀形成的地下洞穴受重力作用发生崩塌,残留的洞顶形如拱桥,故称之。黄土柱是地表水沿着黄土垂直节理溶蚀和侵蚀,残留柱状或塔状的黄土土体,一般高数米或十余米。
黄土高原属暖温带半湿润至半干旱气候,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雨量稀少,变率大,目光充足,日照时数多,热量条件较优越。高原从西北向东南,年均温变化在8~14℃,全区日均温l0℃以上活动积温为2 000~3 000℃,无霜期120~200天。气温日较差平均在10~16℃。降水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东南多于西北。年降水量200~700毫米,其中65%以上集中于7、8、9三月。降水强度大,多暴雨和冰雹,往往一次暴雨即占全年降水量的30%甚至更多,最大降雨强度每分钟可达24毫米,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区域水系以黄河为骨干,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河流较多,约有200条,较大的有洮河、祖厉河、清水河、黄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北洛河、渭河、沁河、汾河等,河川径流不丰,不包括黄河干流,年径流总量185亿立方米。大多数河流汛期受暴雨影响,洪峰急涨猛落,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以上。含沙量很高,往往一次洪水含沙量占全年70%~80%以上。高原浅层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贫乏,埋藏很深,多在50~60米以下,有的达100~200米。
高原土层富含碳酸钙和磷、钾、硼、锰等元素,土壤反应多偏碱性,腐殖质和氮素养分贫乏。主要土类有褐色土、灰褐土、栗钙土、灰钙土和漠钙土。水土流失严重,熟化土壤不断流失,生土裸露,肥力瘠薄。
黄土高原因长期滥垦滥伐,土地利用不合理,自然植被残留较少,分布零散。目前森林覆盖率仅5%。植被由东南向西北为森林草原、干草原和荒漠草原。森林主要分布于吕梁山、子午岭、黄龙山、六盘山等地,为落叶阔叶林及少量针阔混交林。沟谷和荒坡上,草本植物多旱生种类,如白草、委陵菜、狼尾草、碱草、甘草、酸枣、荆条、沙柳、柠条、沙草、沙蒿、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等。高原农业垦殖条件最好的地区,如关中盆地、晋中、晋南盆地等,是中国著名的小麦和棉花产地。陕北、甘肃和晋西北条件差,一般仅能种植耐干寒的莜麦、荞麦、糜子、胡麻、薯类等。
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其中最严重流失面积有11万平方千米。高原大部分侵蚀模数在4 000吨/平方千米,窟野河神木至温家川区间达357万吨/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冲走耕地的熟化土层,降低蓄水保墒能力,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低而不稳。大量泥沙下泄,造成渠道、水库淤积和河流淤塞,增大了流域开发治理的困难。陕县三门峡站每年下泄泥沙约16亿吨,年最大输沙量391亿吨(1933),90%来自黄土高原。水流平均含沙量376千克/立方米,最大达666千克/立方米(1971年7月27日),黄甫川曾出现过1 570千克/立方米的高含沙水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开展了群众性的水土保持工作,设立了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总结历代劳动人民水土保持的经验,根据土壤侵蚀特点和沟道的输沙特性,创造出许多有效的办法。水土保持的方针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