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漏谷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漏谷穴的定位 9 取法 10 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漏谷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主治病症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漏谷 1 拼音
lòu gǔ
2 英文参考Lòugǔ SP7 [中国针灸学词典]
lòugǔ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漏谷 汉语拼音 Lougu 罗马拼音 Louku 美国英译名 Leaking Valley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P7 日本 7 法
国 莫兰特氏 RP7 富耶氏 德国 MP7 英国 Sp7 美国 Sp7
漏谷为经穴名(Lòugǔ SP7)[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太阴络[2]。属足太阴脾经[2][1]。漏即漏下,谷指五谷,本穴善治泄泻痢疾,故名漏谷[1]。主治腹胀,脘腹胀满,肠鸣切痛,腹胀腹鸣,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肠鸣音亢进,饮食不化,消化不良,疝气,腹痛,少腹疼痛,泄泻,赤白痢,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下肢湿痹,足胫肿痛,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癔病,脚气,丹毒,偏坠,腿膝厥冷,膝踝肿痛,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精神病等。
4 漏谷的别名太阴络(《备急千金要方》)。
5 出处《针灸甲乙经》:漏谷,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者中。
6 穴名解漏即漏下,谷指五谷,本穴善治泄泻痢疾,故名漏谷[1]。
漏,是渗泄和穴洞的意思。谷即山洼无水之地,又指肌肉之结合处,《黄帝内经素问》谓:“肉之大会为谷。”穴在三阴交上3寸处,胫腓二骨夹隙中。《医宗金鉴》谓:“在夹骨隙中”,故喻之为谷。又以胫骨有漏血孔,与本穴遥相关通,故名之为“漏谷”。[3]
本穴外表部位与足阳明络穴“丰隆”部位相对,或与足阳明经有所沟通,故名“太阴络”也[3]。
7 所属部位小腿[4]
8 漏谷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漏谷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5][6]。
漏谷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正坐或仰卧取穴[1]。
漏谷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后缘处[2]。
漏谷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漏谷穴的位置
漏谷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漏谷穴的位置(肌肉)
漏谷穴的位置(骨骼)
9 取法漏谷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或仰卧位,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连线的中点稍下(05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7]。
正坐或仰卧位,在内踝高点上6寸,胫骨后缘,当阴陵泉和三阴交的连线上取穴。
快速取穴:胫骨内侧缘,内踝尖直上量两个4横指处即是漏谷穴[8]。
10 穴位解剖漏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头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血管、神经分布同三阴交。(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分布著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的脂肪组织增多,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伴行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在小腿三头肌(腱)前方进入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在趾长屈肌的后方有径后动、静脉和胫神经并行经过,营养并支配以上诸肌。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1]。
皮肤→皮下组织→胫骺肌[6]。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的分支分布[6]。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为胫神经;并有大隐静脉及胫后动、静脉通过[2]。
11 漏谷穴的功效与作用漏谷有健脾化湿、理气宣痹的作用[1]。
漏谷有健脾和胃,利尿除湿的作用。
《备急千金要方》:“漏谷主久湿、痹不能行,主小便不利。”《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湿痹不能久立”,以该穴有通阳助热、渗湿利尿作用,治肠鸣、逆气、痃癖、冷气在腹、膝痹等症。[3]
12 主治病症漏谷穴主治腹胀,脘腹胀满,肠鸣切痛,腹胀腹鸣,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肠鸣音亢进,饮食不化,消化不良,疝气,腹痛,少腹疼痛,泄泻,赤白痢,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下肢湿痹,足胫肿痛,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癔病,脚气,丹毒,偏坠,腿膝厥冷,膝踝肿痛,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精神病等。
漏谷穴主治腹胀、肠鸣、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6]。
漏谷主治脾胃、肝肾、少腹等疾患:如脘腹胀满、肠鸣切痛、泄泻、赤白痢、饮食不化、小便不利、遗精、疝气、少腹疼痛、下肢湿痹、足胫肿痛等[1]。
现代又多用漏谷治疗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癔病、脚气等[1]。
漏谷主治腹胀腹鸣,消化不良,小便不利,丹毒,脚气,偏坠,腿膝厥冷等[2]。
漏谷穴主治腹痛,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膝踝肿痛,脚气[7]。
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肠胃炎,肠鸣音亢进,消化不良;
运动系统疾病: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
其它:尿路感染,精神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一般直刺05~10寸[1]。
直刺1~15寸[2][6][7],局部有酸胀感[7],可扩散至小腿外侧[7]。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腿外侧。 深刺时须防刺伤胫后动、静脉。
132 灸法可灸[1][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灸。
14 配伍漏谷配曲泉,有活血祛瘀的作用,主治血瘕。
漏谷配阴陵泉、三阴交,有温经通络除湿的作用,治下肢重病[7]。
漏谷配中极、太溪、三阴交,治遗尿[7]。
15 特效以拇指指尖垂直按压漏谷穴,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左右足各揉按1~3分钟,可缓解男性小便不利及前列腺问题[8]。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腹中热,若寒腹善鸣,强欠时内痛,心悲,气逆,腹满,漏谷主之。少腹胀急,小便不利,厥气上头颠,漏谷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痃癖冷气,心腹胀满,食饮不为肌肤,湿痹不能久立。
《类经图翼》:主治膝痹脚冷不仁,肠鸣腹胀,痃癖冷气,小腹痛,饮食不为肌肤,小便不利失精。
住院病历应该保存不少于30年。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2013年版)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可以采用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缩微技术等对纸质病历进行处理后保存。
第二十九条 门(急)诊病历由医疗机构保管的,保存时间自患者最后一次就诊之日起不少于15年;住院病历保存时间自患者最后一次住院出院之日起不少于30年。
扩展资料: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2013年版)第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编号制度,为同一患者建立唯一的标识号码。已建立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应当将病历标识号码与患者身份证明编号相关联,使用标识号码和身份证明编号均能对病历进行检索。
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应当标注页码或者电子页码。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变更名称时,所保管的病历应当由变更后医疗机构继续保管。
医疗机构撤销后,所保管的病历可以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或者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指定的机构按照规定妥善保管。
攀岩运动的伤害与预防
由于攀岩是项强调手部力量的运动,因此手指、手腕、手肘及肩部的伤害几乎占了绝大多数。然而,攀岩者对于这些运动伤害的类型及防处往往一知半解,甚而忽略其严重性或延误就诊时机,最终被迫结束攀岩生涯。下面是攀岩运动的伤害与预防,欢迎阅读了解。
攀岩运动伤害之类型
依照1995年一项针对‘美国运动攀登协会(ASCF)’42名职业攀岩选手的医学调查报告指出,攀岩者最常见的运动伤害包含下列11种手部、肩部及肘部之损伤。接着,我们将针对前八项伤害之病因、症状及诊疗作进一步的分析与介绍。
(一) 手部运动伤害
1。 手指侧副韧带伤害:手指侧副韧带之扭伤或断裂是攀岩最常见的运动伤害,其中以中指、食指或无名指的‘近端指骨间关节’和姆指的‘掌骨与指骨间关节’损伤为主。当攀岩者以动态动作去抠一个岩穴(pocket)时,中间三指的‘近端指骨间关节’将在x那间承受极大施力及大幅弯曲;而捏点(pinch)的动作则易使姆指的‘掌骨与指骨间关节’扭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关节的肿涨、僵硬、慢性疼痛、及运动受限,若对患部施压时手指呈现弯屈及不稳定,则表侧副韧带已完全断裂;如果患者仅感到疼痛,但患部仍稳定,则可能只是扭伤。至于治疗方法,倘若韧带仅是扭伤,须使患部休息并施以冰敷及消肿。接着,可以‘邻指合并固定法’将患指及邻近手指缠绑在一起,并对关节变形部位背侧施予轻压,以引导其整复。固定两周后,便可让手指作试度运动。患部的肿胀及疼痛将持续数月之久,但仍可攀岩。倘若韧带完全断裂,患者便须就诊作进一步诊疗,评估手术治疗的可行性。若采非手术方式治疗,痊愈后手指可能会有难以施力的情形发生。
2。 屈肌肌腱伤害:每一根手指皆有两条屈肌肌腱(姆指除外),其中‘屈指浅肌’可将‘近端指骨间关节’及‘掌骨与指骨间关节’弯曲;而‘屈指深肌’则可将‘远程指骨间关节’、‘近端指骨间关节’及‘掌骨与指骨间关节’弯曲。攀岩时,闭锁型抓法(close)容易导致‘屈指浅肌’的肌腱撕裂;而抠岩穴(pocket)则易使‘屈指深肌’肌腱撕裂。当‘屈指浅肌’肌腱撕裂时,‘近端指骨间关节’将难以弯曲;当‘屈指深肌’肌腱撕裂时,‘远程指骨间关节’则难以弯曲,患部的疼痛、肿胀与握力和捏力消失则是两者共同的症状。检查时,可先将‘近端指骨间关节’伸直,并尝试弯曲指尖,若患指无法将‘远程指骨间关节’屈曲,则表示‘屈指深肌’肌腱发生伤害;至于‘屈指浅肌’肌腱的检查,则可将手掌朝上置于桌面,将患指外之四指维持伸展姿势并令患指弯曲,若无法屈曲则表该指的‘屈指浅肌’肌腱受伤。至于诊疗,受伤后患者应迅速就诊以正确判断病情,并评估手术修复的可能性。倘若决定采手术治疗,则须在两周内进行。
3。 第二环状滑车(A2 pulley)伤害:每一根手指内皆有5个环状滑车用以连接、固定骨指与肌腱(姆指除外),而肌腱的经常弯曲便会与滑车发生摩擦,并导致其撕裂。‘第二环状滑车’位于‘近端指骨’近‘掌骨与指骨间关节’处,攀岩者常因闭锁型抓法(close)时过度用力而导致其撕裂,其中以中指及无名指最常见。据统计,约有40%的职业攀岩者患有‘第二环状滑车’伤害之病历。严重时,第二环状滑车将完全断裂,导致屈肌肌腱无法再贴进指骨,并呈现弓形弯曲,即所谓的‘弓弦现象’(bowstringing)。第二环状滑车伤害之诊断较为不易,须藉由核子共振或计算机断层方能正确察出病因。至于治疗,倘若仅是滑车裂伤,可将患指以胶布缠裹,并停止攀岩2-3个月;但如果环状滑车已完全断裂,则须以手术来整复。
4。 板机指:是一种手指屈肌腱鞘发炎的病况,最常发生在中指、无名指或姆指内的‘第一节环状滑车’(A1 pully)。正常的肌腱会在维持活动空间的滑车内前后滑动,但若肌腱因发炎而产生结节,手指弯曲时结节仍可通过滑车,但在伸展时却会卡在滑车的掌侧。轻微时,须靠外力方能将手指拉开,且在结节挤过滑车时产生如扣板机的响声。严重发炎及肿胀时,手指甚至会卡在弯曲处动弹不得。至于检查,一般可直接在患部摸到具压痛性的结节,且多位于‘掌骨及指骨间关节’。严重的话,‘近端指骨关节’亦会发生伸展或弯曲受限的情形。至于治疗方法,初期可以夹板固定‘掌骨及指骨间关节’使其呈伸展姿势(约两周)、施用短期非类固醇消炎剂(NSAIDs)或局部注射类固醇。不过,因反复注射类固醇可能导致屈肌肌腱断裂或伤及手指的感觉神经,故病情若在一个月内或注射两次类固醇后仍未好转,则应考虑开刀将粘连的腱鞘剥离或切除。
(二) 肩部运动伤害
一般所谓的肩关节,是介于肱骨与肩胛骨之盂唇所形成的关节,而锁骨则横于其上,与肩峰形成肩锁关节。盂肱关节是一种球窝关节,肱骨像球状被包在浅浅的盂唇窝中,以主动性的盂唇、关节囊韧带及被动性的三角肌、‘旋转带’(rotator cuff)来提供稳定。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关节、肌腱、韧带与滑囊间的经常性的磨擦与碰撞,将引起诸如:旋转带撕裂、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肌腱炎、棘上肌肌腱炎等肩部伤害,我们称之为‘夹击症候群’(Impingement Syndrome)。夹击症候群常见之病况包含以下三种:
1。 旋转带腱炎:旋转带是由肩胛下肌、棘上肌、棘下肌、小圆肌所组成,这些肌肉包围覆盖住肱骨,在肩关节稳定与手臂移动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但由于旋转带紧邻由肩峰及啄突所构成的弓形突起组织,经常性的摩擦将造成旋转带破裂,其中尤以棘上肌肌腱的伤害最常见。
2。 滑囊炎:旋转带与‘肩峰-啄突’间尚有另一组织,称为滑囊,其功能在于减少上述两者间的摩擦碰撞。经常性的撞击将使滑囊发炎,其中尤以肩峰下滑囊炎最常见。
3。 肱二头肌肌腱炎:旋转带之破裂、肿胀及发炎将造成肌腱供血异常,进而加速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之磨损,甚至断裂。
夹击症候群的患者一般会有肩部前方和外侧疼痛、肩部运动范围变小(特别是手臂无法高举过头)、手臂肌肉无力等症状。治疗初期的目的为降低疼痛及肿胀,并调整训练方式以使患部休息。接着,可采肌力强化运动(如:下斜方肌、前锯肌之训练)及肩关节伸展牵张运动等物理治疗,必要时亦可施用短期非类固醇消炎剂或局部注射类固醇。
(三) 肘部运动伤害
攀岩者最常见的肘部伤害是所谓的‘上髁炎’。上髁炎依肇因及受伤点不同,可分为‘肱骨内上髁炎’(即俗称的高尔夫球肘)及‘肱骨外上髁炎’(即俗称的网球肘)。其中,肱骨内侧上髁是屈指浅肌及侧腕屈肌的起端,而肱骨外侧上髁则是伸指肌及侧腕伸肌的起端,以攀岩着重屈肌力量的特性而言,罹痪内上髁炎的机率因而较高。上髁炎是指前臂屈(伸)肌的`牵拉,而引起附在肱骨内(外)上髁起点处的撕裂、发炎、肿胀等病状,其症状包含:肱骨内(外)上髁中心之压痛、屈(伸)指肌及屈(伸)腕肌之广泛压痛等。至于治疗,患者因让患部肌肉适当休息、施以局部热敷或超音波等物理治疗及进行患部肌肉之拉筋与肌力训练,倘若疼痛复发,则可考虑施行筋膜切开手术。
攀岩伤害预防措施
(一) 基本原则
以下几点原则将协助攀岩爱好者辨视运动伤害之警讯,并将其防范于未然
1。 逐步提升训练强度,给予身体足够的适应期
2。 倘若把点非在指力负荷范围内,切勿逞强
3。 培养正确的训练方式、改正易受伤的攀登风格或习惯
4。 在受伤时须尽快变更计画,勿因求好心切而使病情加重
5。 尽量将攀登动作做到平衡,使压力由各肌群平均分担
6。 勿因观众之压力或期许,做出超出体能负荷之动作
7。 避免将关节伸展至极限,否则将对周围肌腱或组织造成伤害
8。 确实依照个别能力决定训练强度
9。 为使肌肉平衡发展,须同时训练拮抗肌之力量
10。 对锻炼中之肌肉施以柔软度训练,可避免伤害
11。 勿忽略发炎肿痛之征状,否则将延缓患部之复原
12。 勿过度依赖止痛剂,因在消肿止痛的同时,亦将掩饰患部所发出之警讯,并减少自我免疫力
13。 无论症状多细微,皆须保持警觉和积极防范。
(二) 实施方式
1。 热身与整理运动:运动前热身是预防运动伤害的首要之务。就攀岩而言,可先在横渡墙上攀爬简单路线2-3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直至身体些微出汗为止,但须以手臂不至硬化(pump)为原则。接着,为了增加肌肉弹性、避免拉伤,可进行20分钟的柔软操。伸展运动的原则如下:每个动作静态维持10秒;勿在肌肉拉紧后用力弹压;肌腱有被拉扯的感觉,但非疼痛;进行时保持轻、慢之原则,且不停地深呼吸;重复每个动作2-3次。攀岩后的整理运动则旨在刺激血液循环、带走代谢物,并减少肌肉疼痛,实施步骤与热身时相同。
2。 柔软度训练:柔软度训练可加强肌肉的伸展性,对于增加关节运动幅度及防止肌肉拉伤十分重要。此外,伸展度愈好的肌肉,肌力增加的幅度愈大,而柔软度差的人罹痪肌腱炎的机率亦较高。为了防止手部、肩部及肘部的伤害,上半身的柔软度训练应包含:颈关节、肩关节、二头肌、三头肌、三角肌、屈指肌、伸指肌及背部群肌等部位之伸展。
3。 肌力训练:肌力发展不健全往往是许多运动伤害的肇因,如某些攀岩者的肌腱炎便是由于二头肌之强度远大于其拮抗肌-三头肌,而使三头肌肌腱撕裂所致。对于攀岩者而言,拮抗肌的训练应着重于前臂伸肌、三头肌及背肌之强度,以与前臂屈肌、二头肌及腹肌之发展相称。其次,为减少肩部‘夹击症候群’的罹痪率,则须强化旋转带肌群、下斜方肌、前锯肌等,以增加肩关节的稳定度。
4。 训练计画的排定:正确的训练计画不仅可避免运动伤害的发生,受伤后,训练计画的适度调整更可协助患部的复健。为了使生理状况得到充分复原,须在一连串的攀登日中安插休息日,原则上爆发力训练须隔两天,力量耐力训练可连续两天,但须有等量的休息日。肌耐力训练则可连续3~6天后,再休息1~2天。其次,攀爬时每条路线之间亦须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一般而言是5-10分钟。此外,训练时应避免反复尝试同一动作或选择固定型态的路线。
5。 避免尝试危险动作:除微创伤外,有时候一些如:动态、倒扣、闭锁型抓法、抠岩穴之危险动作,亦可能引起肌肉、肌腱拉伤或韧带扭伤等急性运动伤害。原则上应尽量以静态及平衡动作攀爬、避免将肢体伸展到极限、且在感到些许疼痛时即得选择放弃。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阴脉·阴经 5 归属于六脏的经脉·阴经 6 经穴别名·阴经 61 阴经的别名 62 出处 63 穴名解 64 所属部位 65 漏谷穴的定位 66 取法 67 穴位解剖 671 层次解剖 672 穴区神经、血管 68 漏谷穴的功效与作用 69 主治病症 610 刺灸法 6101 刺法 6102 灸法 611 配伍 612 文献摘要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阴经 1 拼音
yīn jīng
2 英文参考YIN meridi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òugǔ SP7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阴经:1阴脉;2归属于六脉的经脉;3经穴别名。
4 阴脉·阴经阴经又称阴脉[1]。指经脉之中属阴者[1]。包括手足三阴经、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蹻脉等[1]。
5 归属于六脏的经脉·阴经
阴经指归属于心、肝、脾、肺、肾、心包六脏的经脉[2]。
太阴经:有阴气旺盛之意义,因为其位于三阴经之最表层,故有太阴为开之称。
少阴经:有阴气减弱之意义,其位置在太阴与厥阴之中间,故有少阴为枢之称,亦即本经在两阴经之间,起著枢纽之作用。
厥阴经:是阴气发展之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之方面转化过程,亦即是在太阴和少阴两经阴气交尽之际,其位置在太阴与少阴之里面,故有厥阴为合之称。
在中医学上五脏属阴属里故为内,六腑属阳属表故为外,有相互表里配偶之意,而阴经属阴、属内,阳经属阳、属外相对,所以阴经和阳经同脏腑表里关系一样,配成一对一对,其配对情形如下:
手太阴肺经(里) 配对 手阳明大肠经(表) 足阳明胃经(表) 配对 足太阴脾经(里) 手少阴心经(里) 配对 手太阳小肠经(表) 足太阳膀胱经(表) 配对 足少阴肾经(里) 手厥阴心包经(里) 配对 手少阳三焦经(表) 足少阳胆经(表) 配对 足厥阴肝经(里) 6 经穴别名·阴经阴经为经穴别名[2]。见《针灸学》(南京)。即漏谷[2]。
穴位 漏谷 汉语拼音 Lougu 罗马拼音 Louku 美国英译名 Leaking Valley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P7 日本 7 法
国 莫兰特氏 RP7 富耶氏 德国 MP7 英国 Sp7 美国 Sp7
漏谷为经穴名(Lòugǔ SP7)[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太阴络[4]。属足太阴脾经[4][3]。漏即漏下,谷指五谷,本穴善治泄泻痢疾,故名漏谷[3]。主治腹胀,脘腹胀满,肠鸣切痛,腹胀腹鸣,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肠鸣音亢进,饮食不化,消化不良,疝气,腹痛,少腹疼痛,泄泻,赤白痢,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下肢湿痹,足胫肿痛,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癔病,脚气,丹毒,偏坠,腿膝厥冷,膝踝肿痛,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精神病等。
61 阴经的别名太阴络(《备急千金要方》)。
62 出处《针灸甲乙经》:漏谷,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者中。
63 穴名解漏即漏下,谷指五谷,本穴善治泄泻痢疾,故名漏谷[3]。
漏,是渗泄和穴洞的意思。谷即山洼无水之地,又指肌肉之结合处,《内经》谓:“肉之大会为谷。”穴在三阴交上3寸处,胫腓二骨夹隙中。《医宗金鉴》谓:“在夹骨隙中”,故喻之为谷。又以胫骨有漏血孔,与本穴遥相关通,故名之为“漏谷”。[5]
本穴外表部位与足阳明络穴“丰隆”部位相对,或与足阳明经有所沟通,故名“太阴络”也[5]。
64 所属部位小腿[6]
65 漏谷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漏谷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7][8]。
漏谷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正坐或仰卧取穴[3]。
漏谷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后缘处[4]。
漏谷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漏谷穴的位置
漏谷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漏谷穴的位置(肌肉)
漏谷穴的位置(骨骼)
66 取法漏谷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3]。正坐或仰卧取穴[3]。
正坐或仰卧位,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连线的中点稍下(05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9]。
正坐或仰卧位,在内踝高点上6寸,胫骨后缘,当阴陵泉和三阴交的连线上取穴。
67 穴位解剖漏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头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血管、神经分布同三阴交。(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分布著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的脂肪组织增多,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伴行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在小腿三头肌(腱)前方进入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在趾长屈肌的后方有径后动、静脉和胫神经并行经过,营养并支配以上诸肌。
67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3]。
皮肤→皮下组织→胫骺肌[8]。
67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的分支分布[8]。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为胫神经;并有大隐静脉及胫后动、静脉通过[4]。
68 漏谷穴的功效与作用漏谷有健脾化湿、理气宣痹的作用[3]。
漏谷有健脾和胃,利尿除湿的作用。
《备急千金要方》:“漏谷主久湿、痹不能行,主小便不利。”《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湿痹不能久立”,以该穴有通阳助热、渗湿利尿作用,治肠鸣、逆气、痃癖、冷气在腹、膝痹等症[5]。
69 主治病症漏谷穴主治腹胀,脘腹胀满,肠鸣切痛,腹胀腹鸣,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肠鸣音亢进,饮食不化,消化不良,疝气,腹痛,少腹疼痛,泄泻,赤白痢,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下肢湿痹,足胫肿痛,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癔病,脚气,丹毒,偏坠,腿膝厥冷,膝踝肿痛,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精神病等。
漏谷穴主治腹胀、肠鸣、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8]。
漏谷主治脾胃、肝肾、少腹等疾患:如脘腹胀满、肠鸣切痛、泄泻、赤白痢、饮食不化、小便不利、遗精、疝气、少腹疼痛、下肢湿痹、足胫肿痛等[3]。
现代又多用漏谷治疗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癔病、脚气等[3]。
漏谷主治腹胀腹鸣,消化不良,小便不利,丹毒,脚气,偏坠,腿膝厥冷等[4]。
漏谷穴主治腹痛,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膝踝肿痛,脚气[9]。
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肠胃炎,肠鸣音亢进,消化不良;
运动系统疾病: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
其它:尿路感染,精神病。
610 刺灸法 6101 刺法一般直刺05~10寸[3]。
直刺1~15寸[4][8][9],局部有酸胀感[9],可扩散至小腿外侧[9]。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腿外侧。 深刺时须防刺伤胫后动、静脉。
6102 灸法可灸[3][9]。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灸。
611 配伍漏谷配曲泉,有活血祛瘀的作用,主治血瘕。
漏谷配阴陵泉、三阴交,有温经通络除湿的作用,治下肢重病[9]。
漏谷配中极、太溪、三阴交,治遗尿[9]。
612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腹中热,若寒腹善鸣,强欠时内痛,心悲,气逆,腹满,漏谷主之。少腹胀急,小便不利,厥气上头颠,漏谷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痃癖冷气,心腹胀满,食饮不为肌肤,湿痹不能久立。
《类经图翼》:主治膝痹脚冷不仁,肠鸣腹胀,痃癖冷气,小腹痛,饮食不为肌肤,小便不利失精。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消泺穴的定位 8 消泺穴的取法 9 消泺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消泺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消泺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消泺穴的配伍 14 特效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消泺 1 拼音
xiāo luò
2 英文参考Xiāoluò TE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xiāoluò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消泺 汉语拼音 Xiaoluo 罗马拼音 Hsiaolo 美国英译名 Melting River 各
国
代
号 中国 TE12 日本 12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2 富耶氏 德国 3E12 英国 T12 美国 TB12
消泺为经穴名[1](xiāoluò[2]TE12)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1]。消即消除,泺为泊名,此穴如清凉之水,能清热消渴,故名消泺[1]。消泺穴主要用于头项疾患等:如寒热,头痛,齿痛,头晕,颈项强急,肩背拘急,肩周炎,项强,臂痛,上肢麻痹,肩背痛,癫痫,偏头痛,颈项痛,背部肿痛,颈椎病,颈项强痛,背肿等。
4 出处《针灸甲乙经》:消泺,在肩下臂外开腋斜肘分下胻。
5 穴名解消即消除,泺为泊名,此穴如清凉之水,能清热消渴,故名消泺[1]。
消,散也;泺,《集韵》音“历”,药名即贯众也。按泺字,音义尚多。泺,水名,《说文》:“齐鲁间水也,从水乐声,春秋传曰,公会齐侯于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二阳结谓之消。”注:“二阳,阳明胃气也。消,消渴也。盖阳明气结,则水谷津液不生,以致消渴为病也。”《释名·释疾病》:“消,渴也。肾气不周于胸,胃中津液消渴,故欲得水也。”阳热炽盛,取之消泺,则将如入清凉之水而消渴得以消除矣。与清泠渊可以互观。此穴在上臂,于清冷渊穴上3寸之凹陷中。本经在臂之穴多以水名之,至此后乃无,如水之消尽,故名消泺。[3]
6 所属部位上臂[4]
7 消泺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消泺穴在臂外侧,当清冷渊与臑会连线的中点处[2]。
消泺穴位于臂后区,肘尖(EXUEl)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上5寸[1]。
消泺穴位于肘尖(尺骨鹰嘴)与肩髎穴连线上,当清灵渊与臑会穴连线之中点处,前臂尽力旋前,在肱三头肌外侧头隆起的下缘[5]。
消泺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消泺穴在上臂的位置
消泺穴在上臂的位置
消泺穴在上臂的位置(肌肉)
消泺穴在上臂的位置(骨骼)
8 消泺穴的取法正坐垂肩,前臂旋前,先取三角肌后下缘与肱骨交点处的臑会穴,当臑会与清冷渊之间的中点处是该穴。
消泺穴位于臂后区,肘尖(EXUEl)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上5寸[1]。
正坐垂肩,前臂旋前,先取三角肌后下缘与肱骨交点处的臑会,当臑会与清泠渊之间的中点处是穴[6]。
快速取穴:先取肩髎(外展上臂,肩膀后下方凹陷处即是肩髎穴),其与肘尖连线上,肘尖上7横指处即是消泺穴[7]。
9 消泺穴穴位解剖消泺穴下是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的内侧头。有中侧副动、静脉。分布著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皮神经分布。皮较厚,移动性大。在皮下组织内除臂后皮神经外,还有臂外侧皮神经(腋神经的分支)。臂后区只有一块强大的肱三头肌,其长头和外侧头在表面,内侧头大部分隐藏在外侧头的深面。肱三头肌与肱骨桡神经形成桡神经管,桡神经与肱深动脉及其两条伴行静脉一起进入桡神经管。该处桡神经体表投影在:自腋后襞下缘外侧端与臂的连接点处,经臂后方,至肱骨外上髁的斜行连线。由于桡神经与肱骨的桡神经沟紧密相贴,故在肱骨中段骨折是容易伴发桡神经损伤。所以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臂后深筋,深刺肱三头肌长头与内侧头时,应尽量避开桡神经管内的血管神经束。
9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长头→肱三头肌内侧头[1]。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8]。
9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臂背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本干经过,并有肱深动脉分布[8]。
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和中侧副动、静脉[5]。
10 消泺穴的功效与作用消泺穴具有清热安神,活络止痛的功效。
消泺穴有清头散风、通经活络作用[1]。
消泺穴有疏经活络、清三焦热之功。主要功能在于消解。至于消解寒凝,或消解灼热,则在人手法善用耳。[3]
11 消泺穴主治病证消泺穴主要用于头项疾患等:如寒热,头痛,齿痛,头晕,颈项强急,肩背拘急,肩周炎,项强,癫疾,臂痛,上肢麻痹,肩背痛,癫痫,偏头痛,颈项痛,背部肿痛,颈椎病,颈项强痛,背肿等。
消泺穴主要用于头项疾患等:如寒热、头痛、齿痛、头晕、颈项强急、肩背拘急、肩周炎等[1]。
消泺穴主治头痛,齿痛,项强,癫疾,臂痛,上肢麻痹等[5]。
消泺穴主治头痛、齿痛、项强、肩背痛[8]。
消泺穴主治癫痫;偏头痛,头晕,齿痛;颈项痛,臂痛,背部肿痛,颈椎病,肩背痛[6]。
头痛头晕,颈项强痛,臂痛背肿,癫痫牙痛。
12 刺灸法 121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6]。
直刺1~15寸[8]。
122 灸法可灸[1][8][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3 消泺穴的配伍消泺穴配四渎、合谷治头痛、牙痛[1]。
消泺穴配窍阴治项痛[1]。
消泺穴配肩髑、曲池治肩臂痛[1]。
消泺配风池、天柱,治颈项强痛[6]。
消泺配风府、风池、头维,治头痛[6]。
消泺配大椎、肩井,治肩臂痛[6]。
消泺配大椎、肩井,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肩臂痛。
消泺配天柱、风池,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消泺配四神聪、大椎,有安神醒脑活络的作用,主治癫疾。
14 特效四指并拢向消泺穴施加压力,一压一松,持续3~5分钟为宜,可治头痛、颈项强痛、臂痛、牙痛等疾病[7]。
15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头痛,项背急,消泺主之。
《针灸资生经》:项痛,消泺、窍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