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是文献期刊,读起来会有点晦涩,请耐心一点。
一直以来,俯卧撑都被作为一种评估局部上肢肌耐力的方法。各种各样限时与不限时的俯卧撑测试通常也被用来作为健身评估的一个部分,并且这些测试已经在广泛的人群中得到验证(23)。此外, 研究显示俯卧撑能力与平板卧推的重复次数(以自身体重的百分比来完成)相关性非常高[1], 因此俯卧撑可作为一种有效且不昂贵的自由重量测试选择。
在健身计划中,俯卧撑被广泛用来发展上肢力量、爆发力以及肌耐力,可谓是计划中的主要动作。俯卧撑也被力量与体适能专业人士用来训练棒球运动运(10)、拳击运动员(22)以及武术运动员(13),并且也是美国军事基础训练计划中的主要动作(18)。超等长俯卧撑(增强式训练的一种)也被认为能够最优化上肢牵张缩短循环带来的适应。
虽然俯卧撑中的负重会由于个体的体重和人体测量学而受到限制,但是该动作有很多生物力学上的变式,可以通过给目标肌群带来较少或者较大的刺激来改变肌肉活性。这些变式通常包含了改变手和脚的位置,这就会影响肌肉募集模式以及关节压力(3,15)。其他的变式还有使用不同的工具,比如不稳定平面,悬挂设备以及特殊制定的俯卧撑器械。然而,就个体需求以及客户目标而言,这些变式的影响通常都没有被很好地理解。因此,本专栏的目的有两点:首先,查阅有关俯卧撑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其次,对其在运动表现上的应用给出实际的建议。
标准的俯卧撑要求从头到脚膝关节,髋关节,骨盆以及脊柱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同时屈曲和伸展肩膀和手肘来使身体上下活动,并且肩胛骨前伸后缩来加大盂肱关节的活动范围。
下表展示了在文献中发现的标准俯卧撑动作中的生物力学数据:
俯卧撑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完成,以此带来不同的肌肉募集模式。跪姿俯卧撑缩短了力臂,在顶部负重降低至自身体重的54%,在底部负重降低至自身体重的62%(19),并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主动肌(9)和核心肌群的要求(11)。
可能最流行的变式就是改变手的位置了。虽然可以有很多种手的位置, 但是最常见的分类是宽距(150%肩宽)、正常握距(肩宽)、窄距(50%肩宽)(9) 。通常都认为宽距会比其他的位置对于胸大肌的激活程度更高,而窄距最大化了肱三头肌的激活程度(8)。这与应用解剖学的基础原则是一致的。胸大肌是主要的水平屈肌,将手肘打开就会改善肌肉的长度张力关系,因此提高产生更大力量的能力(12)。另一方面,窄距并且手肘靠近身体会让胸大肌处于生物力学的不利位置,这样就会对肱三头肌的要求更高。然而,评估俯卧撑中肌肉募集模式的肌电图(EMG) 研究发现窄距俯卧撑不仅比宽距对于肱三头肌的激活更高,而且同样对胸大肌的胸骨部激活更高 (4,9)。
在这些研究中还不太清楚的是动作是在水平面(手肘打开)进行的,还是矢状面(手肘靠近身体)。与常规认知相反的是,当手处于非常窄的位置时,手肘就比较容易打开,将动作导向至水平面。如果这些研究确实发现了在矢状面内胸大肌胸骨部激活更高,那么就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解释这个悖论。此外,由于胸大肌锁骨部是主要的肩膀屈肌(17),我们就能猜测在矢状面内的俯卧撑能最大化的激活这块肌肉。就作者所了解的知识而言,这还没有被研究过。
此外,将躯干相对于手向前或者向后也会影响肌肉募集模式。将躯干相对于手向前移会增加胸大肌的激活程度并且降低肱三头肌的激活程度;将躯干相对于手向后移会导致胸大肌和肱三头肌的激活程度轻微提高(9)。
脚的位置通常也被用来改变肌肉募集模式。Ebben et al(5)评估了俯卧撑变式的垂直于地面的峰值反应力,包含了标准俯卧撑,跪姿俯卧撑,脚分别抬高305cm和605cm的俯卧撑以及手分别抬高305cm和605cm的俯卧撑。脚抬高式俯卧撑比其他的俯卧撑变式产生了更高的地面反应力。当以全身体重百分比来表达时,负重从最低到最高的顺序是手抬高605cm的俯卧撑(自身体重的41%)、跪姿俯卧撑(49%)、手抬高305cm的俯卧撑(55%)、常规俯卧撑(64%)、脚抬高305cm的俯卧撑(70%)、以及脚抬高605cm(74%)的俯卧撑。
另外一种俯卧撑变式就是使用不稳定平面。与标准俯卧撑相比,BOSU球俯卧撑能够提高一些肩胛骨稳定肌的激活程度,有斜方肌上中下束,但是前锯肌的活性却降低了(20)。Lehman et al(15)的研究发现脚的位置比手的位置高的俯卧撑与将手放在不稳定平面上(稳定球)的俯卧撑相比,对于肩胛胸椎稳定肌群的刺激更大。从训练的角度来看,与手放在稳定球脚放在地上做俯卧撑相比,做脚抬高式的俯卧撑对于肩带稳定肌的挑战以及要求更大。
Lehman et al(14)还发现手在稳定球上做俯卧撑会显著提高肱三头肌的激活程度。与相同角度在板凳上做俯卧撑相比,稳定球俯卧撑还能提高胸大肌、腹直肌、腹外斜肌的激活程度,而与脚放在相同角度板凳上做俯卧撑相比,脚放在稳定球上做俯卧撑并不影响肌肉活性。另外,Marshall和Murphy(16)发现在稳定球上做俯卧撑会比稳定平面有更高的肱三头肌和腹部肌电图活性。这些结果表明只有当不稳定平面是主要支撑点时才会增加动作中的肌肉激活程度。从肌肉激活的角度来看,只要躯干角度保持一致并且手(而不是脚)放在不稳定平面设备上,做稳定球或者BOSU球俯卧撑似乎就会比稳定平面俯卧撑更高效。
俯卧撑还能在悬吊设备上完成,并且专门用来改变手的位置。Beach et al(2)发现悬吊俯卧撑比标准俯卧撑对于核心肌群的刺激更大。有一种设备,就是我们常见的俯卧撑把手,被认为能从生物力学上给俯卧撑带来更好的结果。Youdas et al(24)做研究调查了该说法的有效性,他用肌电图检测了在宽距、中等距离和窄距下用这种把手做俯卧撑和标准俯卧撑的肌肉活性。被研究的肌肉有肱三头肌、胸大肌、前锯肌以及三角肌后束。两组之间的肌电图分析并没有什么显著性差异,因此研究者们认为这种把手与标准俯卧撑相比似乎不能增加肌肉的募集。
最后,还可以调整动作的速度来改变俯卧撑的生物力学。就胸大肌和肱三头肌活性而言,击掌俯卧撑比标准,慢速离心,一手在药球上,手一前一后,手在两个球上,两只手在一个球上,单臂,交替增强式的俯卧撑变式都要好(6)。进阶形式的增强式俯卧撑对背部有问题的人可能不太好,因为使用药球的交替增强式俯卧撑被发现能够给腰椎带来6224N的压缩力(6)。
也还有其他的方法能用来降低或者提高动作的难度。比如,墙壁俯卧撑(手放在墙上做)和跪姿俯卧撑对于上肢力量有限的人就比较合适,而单臂或者单腿俯卧撑就可以让动作挑战性变高。另外,负重背心、弹力带、铁链以及各种不稳定平面也可以被用来进一步挑战上肢肌肉。下表展示了一些俯卧撑变式,以动作难度水平来分类:
俯卧撑可以是改善上肢力量和耐力非常好的动作,但是从业者对于不同俯卧撑的变式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没有动作变形以及受伤风险下去最优化刺激目标肌群。这里提到的生物力学信息能够作为设计合理进阶和退阶来达到预期结果的指南。
参考文献:
#2019我要瘦!#
阿诺德推举动作要领讲解
阿诺德推举动作要领讲解,相信对于喜欢做运动的人肯定知道阿诺德推举这个运动,但是人们在做这个运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动作不正确的情况,下面分享阿诺德推举动作要领讲解。
阿诺德推举动作要领讲解11、 坐在有靠背的练习凳上,双手各持一只哑铃,放在大腿上,掌心相对。然后用大腿将哑铃顶起,放到肩部前方。手臂弯曲,掌心朝向自己。这是动作的起始位置。
2、 将哑铃向上推举,同时呼气。上推的过程中旋转手腕,使掌心向前。直至手臂自然伸直,哑铃停留在头部上方。
3、 在顶端稍适停留,感受肩部的收缩,然后慢慢将哑铃放回起始位置,同时吸气。
4、 以上是一次完整动作,重复动作至推荐次数。
阿诺德推举常见错误
错误:耸肩,肘关节在上举顶端超伸锁死,推举时手臂未从身体前侧转向身体两侧。
解决:保持肩关节稳定,肘关节要保持微屈,手臂要从身体前侧转向身体两侧。
阿诺德推举注意事项
1、 推举尽量不要推到双臂完全伸直的最高点,否则肘关节完全伸直被锁住,三角肌就不怎么用力了,几乎完全靠骨骼支撑重量。如果在肘关节伸直前就停下来,开始下放哑铃,则练习效果会大大加强;
2、 动作需要严格完成,保证哑铃完全在你的控制之下;
3、 不要太过专注于将哑铃举过头顶,否则你的臂部就会开始摇晃并倾向于借力;本动作由半个平举动作和半个推举动作组成,三角肌的前头和中头都能借此得到彻底的锻炼。是一个绝佳的三角肌训练动作。
阿诺德推举动作要领讲解2阿诺德推举动作详解
(一)动作描述
如果你熟悉坐姿哑铃推肩这个基础动作,那么想要掌握阿诺德推举就显得容易多了,毕竟它的动作模式,只是在肩上推举过程中,加入了一个肩部外旋的动作,我们以传统哑铃推肩为例进行说明。
阿诺德推举(Arnold Press):
1、按照传统哑铃坐姿推肩的轨迹完成一个肩上推举,依旧下落至大臂平行于地面,此时掌心向前
2、肩部不要卸力,保持小臂全程垂直于地面,然后以肩关节为轴,大臂肱骨为直径,整体移动负重,带动小臂内旋,此时掌心向后
3、保持肩部持续紧张,而后再以肩关节为轴,大臂肱骨为直径,整体移动负重,带动小臂外旋,回到肩上推举的起始姿势,此时掌心向前
4、最后,就是你熟悉的坐姿推肩模式,注意在向上推的时候,可以想象大臂紧贴耳根的感觉。
(二)功能详解
其实肩部训练的动作看似千变万化,但正如阿诺德所总结的那样,它有着两种基础的动作模式:即平举与推举。而两者之间区别显而易见:
平举是单关节动作,前平举锻炼前束、侧平举锻炼中束、后平举(肩后伸)锻炼后束,因为排除了肱三头肌的参与,所以对于肩部三束肌群的孤立训练格外有利,但同时也意味着负荷量不能太大。
推举是多关节动作,肱三头肌与肩部肌群协同发力,可以推起较大的重量,如果做颈前推举,则前束发力较多;如果做颈后推举,则后束发力较多,而在动作推起阶段,整个肩部肌群都在持续发力。
我们以阿诺德三个阶段的推举过程,简单分析一下肌肉功能的参与情况:
Step1:此时双手掌心面对自己,大臂平行、小臂垂直于地面。这是动作的底部姿态,在这个过程中,肱二头肌屈肘、肩膀前束与后束拮抗发力,因此,大部分肩部肌肉处于等长收缩的起始状态。
Step2:在继续保持大臂平行、小臂垂直的状态下,将大臂从胸前打开至身侧,这一过程中肩部肌肉做等长收缩的同时,肩袖肌群(冈下肌和小圆肌)开始大幅度参与,当然肩后束也做稍微外旋。
Step3:此时双手掌心向正前方,在向上推举的过程中,前束发挥部分的前屈功能、中束发挥外展功能、肱三头肌发挥肘伸功能。整个过程,中束与肱三主导发力,至于肩部后束则参与程度较低。
(三)利弊分析
我们从动作轨迹以及肌肉功能角度,简单分析了阿诺德推举的整个过程之后,就发现了它相较于传统肩上推举的优势之处:
首先,阿诺德推举过程中,兼顾了平举与推举的动作模式,并增加了肌肉等长收缩的训练内容;
其次,阿诺德推举过程中,加入了肩袖肌群的内旋与外旋训练,有助于维持肩部前、后束肌力平衡。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结构复杂、覆盖全面“理想模式”下的'肩部训练动作。其实,大部分时候在训练过程中,总是容易混淆刺激的肌肉部位以及自己的主观感觉,以至于让我们产生:“调动肌群越多的动作越好,练得多就是赚到了”这样一种错觉。
实际上,如果你发现做阿诺德推举比以往传统推举肩部肌肉更容易疲劳,或者并不是因为肌肉的针对性刺激更多,而极有可能是因为在肩上推举之前,维持了太多的肌肉等长收缩。另外,平日里基本不参与的外旋肌群,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你的注意力与精力。
(四)训练建议
正因为如此,阳Sir以为阿诺德推举其实应该属于典型的健美动作,而且是一种高阶的肩部训练,因为它不仅动作结构极为复杂,而且需要强有力的肩袖肌群维持稳定,以及精神与意念的精准控制发力。
所以,相比于全程的阿诺德推举,即图示从A到B的动作模式,如此大幅度地运动轨迹(肩部外旋90°,手腕外旋180°)显然对于肩部有损伤以及外旋功能差的人极为不友好。
所以改良版的阿诺德推举,完全可以从A与B的中间状态,即表现为手掌对握的姿势作为动作的起始姿态,从而完成后半程的推举。
从第二步开始
除了动作模式方面的变通之外,在重量上显然要以低于传统肩上推举的重量进行,可以采取8-12RM的重量做4-6组的训练,直观点就是比如你平时采用15kg做哑铃推肩,换成阿诺德推举就可以用12kg做组。不可否认,这是一个黄金肩部训练动作,完全可以纳入你的常规训练中以增加训练趣味,但大重量的肩部基础训练,依旧是重中之重。
(1)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在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共同完成的.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2)肱二头肌两端是乳白色的肌腱,属于结缔组织,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主要由肌肌肉组织构成,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能够收缩和舒张.
(3)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如屈肘动作,是在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共同完成的.
故答案为:(1)收缩; 舒张
(2)肌腱; 肌腹; 肌腹
(3)神经
肱二头肌位于上臂前侧,整肌呈梭形肱二头肌有长,短二头故名。
肱三头肌在上臂后面延伸,可伸直或伸展该臂,它有三个头:一个附着在肩胛骨上,另两个附着在肱骨上。肌肉的远端有一条有力的腱在肘处附着在尺骨上。如果你尽量伸直手臂,就会感到这条腱绷紧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