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带气旋ⅤS热带气旋谁更胜一筹?

温带气旋ⅤS热带气旋谁更胜一筹?,第1张

一)赤道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也称赤道雨林气候)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这些地区位于赤道低压带,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水汽凝结致雨的机会多,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超过60毫米,且多雷阵雨;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全年长夏,无季节变化,年较差一般小于3℃,而平均日较差可达6°~ 12℃在这种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长,树种繁多,植被茂密成层 (二)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干湿季气候(也称热带草原气候)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即南、北纬5°~15°左右(有的伸达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其主要特点,首先是由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北移动、交替影响,一年之中干、湿季分明当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海洋气团,且有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湿季,潮湿多雨,遍地生长着稠密的高草和灌木,并杂有稀疏的乔木,即稀树草原景观当受信风影响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与赤道多雨气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个月的干季其次是全年气温都较高,具有低纬度高温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6°~18℃以上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后、雨季之前,因此,本区气候一般年分干、热、雨三个季节气温年较差稍大于赤道多雨气候区 (三)热带沙漠(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也称热带荒漠气候)它分布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以外,大致在南、北纬15°~30°之间,以非洲北部、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热带干旱气候区常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炎热、干燥成了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高,有世界“热极”之称降水极少,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且变率很大,甚至多年无雨,加以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更加剧了气候的干燥性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热带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其主要特征:一是有一短暂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毫米;二是向高纬一侧的气温不如向低纬一侧的高

如果靠人类自己制造的最高速度,跨越一光年也许需要30000年;如果靠人类飞行器曾创造的最大飞行速度,跨越一光年也需要2000年左右,人类还不具备跨越光年的能力。

目前人类主要的运载设备就是运载火箭,以至于有些人认为火箭的作用是一路驮着探测器飞到目的地。不是的,火箭的主要作用是将探测器送到轨道上,然后就结束使命了,而探测器一般携带不了多少燃料,它们的飞行主要是靠无动力的惯性飞行,在计算好的、星际引力场内特定轨道上奔向目的地。大家都知道,在地球对轨道上无动力运行,飞船的最低速度是第一宇宙速度—79km/s,要使飞船脱离地球向其它天体飞去,至少需要112km/s的第二宇宙速度。

火箭的作用就是发射过程中不断地抛洒燃料给星箭结合体加速,在停泊轨道附近脱离最后一级火箭,此时飞船的速度就已经接近入轨速度。此时由于距地面数百公里,大气摩擦很低,飞船减速很慢,在特定的轨道点启动探测器或者星箭结合体的推进器机动变轨,最终将探测器送到轨道上,在飞行期间的最快速度也就是达到预定轨道所需的最低速度。

人类目前的火箭以化石燃料为动力,效率比较低,能达到的最高速度顶多也就是167公里的第三宇宙速度,一光年是光行进1年,一秒光行30万公里,167公里每秒接近30000年才能飞跃1光年。加上引力弹弓效应,旅行者1号创造过40公里左右的速度,飞跃1光年夜大约需要万年。

典型的是旅行者1号、2号,沿着弯弯曲曲的轨道飞了40多年,才刚跨越柯伊柏带不久,大约也就光行16小时的距离。但人类曾创造的最快飞行速度却不止167km/s。探测器维持椭圆的轨道,是靠引力势能和动能不断转化达到的,最高点时动能小势能高,最低点时动能大势能低,相较于其它行星也是这样的。

美国曾发射过太阳探测器,太阳占据着太阳系99%以上的质量,在近太阳轨道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十分迅速,因此探测器近日点运行时速度非常快,美国去年发射的帕克太阳探测器,在轨道上运行时最高速度可以达到200km/s,是第三宇宙速度的十几倍,那么跨越1光年所需的时间就是十几分之一,大约也需要2000年左右的时间,对于现代人类来说跨越1光年还相当不现实。

所以,现在中美俄日等航天大国都在搞霍尔推进器,这种无工质推进器靠向后喷射等离子体产生推力,这种推进器的推力并不大,因此还不能使飞行器脱离地球引力,但是霍尔推进器的好处是不需要携带多重的燃料却能产生持续的推进力,可以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对探测器加速,假以时日能使飞行器达到非常快的速度,那么跨越1光年的距离将更为容易。

另外,人类要跨越光年,能源模式也需要改变,至少以核能尤其是聚变能为主,也能使飞船以相对小的体积携带更多高密度的能量,能持续加速飞船的话,飞跃1光年就更容易。

但相较于宇宙,这类手段大约还不是正途。银河系的等级都是至少10万光年的直径,一旦踏上星途就是绝了后路,甚至没办法和地球联系,一光年之外信号来回就需要两年,无法形成有效的联系。所以最终决定人类步子迈多远的因素是基础科学的发展,要么找到引力子、要么证实虫洞的存在能源级别可以实现折叠空间,或者其它人类现在还不知道跨星域的交通通讯方式,要不然星辰大海就只能是梦想。

由于中国到美国的距离非常远,很少有人会选择坐船,而是选择乘坐客机前往。但是非常让人不理解的是,中美两国之间往返的航班却不走直线,而是要绕白令海峡一大圈子才能抵达目的地。这实在太奇怪了。因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中美两国隔了一个太平洋,直接飞反而是比较近的距离,如果绕道白令海峡则会耗费更多的燃油。

  难道是因为飞机上的燃油撑不到美国,需要在中途进行补给吗?

实际上,目前洲际航班的客机续航里程能够轻松达到15000公里以上,所以燃油并不是什么关键的问题。从地理位置上看,如果从北京穿越太平洋再抵达美国本土的话,大概距离为14000公里,而自东向西穿越亚欧大陆和大西洋的话则是15000公里,洲际航班的续航里程是可以满足条件的。

  实际上,绕白令海峡才是正确的做法,我们以为的绕太平洋反而是不正确的。这就涉及到一些几何学方面的知识了。

我们知道,地球是个椭圆形,并不是个正圆,所以我们直观上认为的最短距离,其实不一定是最短的。因为这个距离实际上是要将整个地球平铺开来才能计算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的概念,那就是大圆航线。在椭圆形球面上两个点可以画出无数个连接线,而能够得到的圆周长最大的哪一条,就是在两点之间最远的航线。在航程路线的安排上,也都基本遵循着大圆航线的定理,短距离走等角航线的办法。

  所以我们从中美航班中看到的航线一般都是走白令海峡一线。

 除此之外,太平洋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海洋,想要从太平洋中间横穿过去,其实这是非常不适合的,因为海上的气候复杂多变,很容易受到风雨天气的影响,一旦飞机出现故障,连降落的地方都找不到,所以太平洋上空的航线基本没有直接穿越太平洋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3023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