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器材名称及图片

健身器材名称及图片,第1张

健身器材名称:

1、跑步机

所有健身房的标配,功能也不必多说,自然是以有氧训练为主,不管是暴汗还是核心训练前的热身,跑步机都是不错的选择。

2、椭圆机

椭圆机又叫太空漫步机,同样也是有氧为主的器械,与跑步机不同的是椭圆机可以有效的把手臂与腿部的运动结合起来,椭圆机的斜坡设计、阻力抵抗调节功能、编排好的运动模式以及专门对下肢一些组织肌肉进行锻炼的能力要比跑步机更加充满了科学性。

3、划船机

划船机的动作有点模拟水上赛艇,可以测出运动者在过程中消耗的力量和运动频率,所以又称测功仪。划船机每划一次,身体的上肢、下肢、腰腹部、背部等都会随着完成一次完整的收缩与伸展,属于一个全身参与的有氧训练器械,尤其对腰腹部和上臂部脂肪较多的人群比较适用。

4、动感单车

动感单车实际上就是改良后的室内自行车,和所有的有氧运动一样,动感单车也是在充分激活身体的运动细胞后,在消耗能量的同时达到减脂的目的。

5、史密斯架

史密斯架的特征是限制了杠铃的滑动轨迹,不管是做深蹲还是推举的时候训练者都不用担心杠铃的前后突发摆动,最常见的就是深蹲以及不同姿势的卧推(上斜、平板、下斜),除此之外,史密斯架还可以做俯姿划船,肱二头弯举、举踵等等,可以说史密斯架是一台综合性健身器材。

6、大龙门架

龙门架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横梁、底盘、立柱、导梁和支点,这五个部分能够让龙门架拥有把重物升降移动的作用,正因为设备的外形特征很像两条龙柱搭建而成所以称之为龙门架。

7、单双杠引体向上器

喜欢做单双杆引体的朋友应该对这款器械不陌生,横梁有不同宽距的单杠引体向上抓手,器械中间位置根据人体高度设有双杠臂支撑,该器械除了最常用的双杠臂屈伸和单杠向上引体外,还可以借助器械的靠背和两边支撑及扶手做抬腿吸腹或卷腹动作。

8、多功能仰卧板

所谓的多功能,就是比单纯的简易仰卧起坐板多了除仰卧起坐外的其它健身功能,比如拉绳运动、弹簧助力、俯身挺背、上斜反向卷腹等。

9、哑铃

哑铃和杠铃基本是所有健身房的标配,都是以锻炼上下肢为主的器械,而哑铃的应用场景似乎更广一些,相比杠铃而言,哑铃也更适合家用。

10、壶铃

壶铃更像是带把柄的铅球,可以做各种推、举、提、抛和蹲跳等练习,壶铃和哑铃有很多应用场景相似之处,两者都可以做深蹲、硬拉、推举等动作,但壶铃的把手结构使其还有哑铃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比如双手甩壶铃、单手甩壶铃、壶铃抓举等。

11、健腹轮

玩健腹轮一般也是实力的象征,对腰腹核心的考验非常大,推荐那种纯橡胶轮的健腹轮,使用起来很有弹力顺滑感,不容易打滑回收也不会因地面原因感觉特别难以控制。

分两种情况: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R^3/T^2=常量(R:轨道半长轴,对于圆运动R为圆半径,T:公转周期)分析即可

1如果是远地点加速变轨,周期将变大,一般发生在发射过程中;

2如果是近地点减速变轨,周期将变小,一般发生在回收过程中。

摘天上的星星,曾是多少童话中的幻想。但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却成了活生生的事实。

1984年11月12日和14日,美国航天飞机“发现”号,真的从地球轨道上“摘下”两颗“星星”——两颗人造地球通信卫星,并把它们运回地面。

这两颗“星星”,一颗是印尼的“帕拉帕B——2”,另一颗是美国西方航空公司的“西联——6”通讯卫星。它们从航天飞机上发射后,由于自身的定位火箭提前灭火,没有进入轨道。

九重天外摘星星的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是“追赶”,然后是“捕捉”和“搬运”。

这两颗卫星由于火箭发动机失灵,进入了一条“无用”的椭圆形轨道。而航天飞机的圆形运行轨道一般离地面300公里左右。为了“捕捉”卫星,从1984年5月到10月,美国地面站的工程师们利用遥控讯号,把卫星的椭圆形轨道变成了圆形并且把它们的远行轨道的高度降低到接近航天飞机的运行轨道。“发现”号11月8日发射进入的运行轨道,比卫星的轨道低约48公里,比卫星落后约10000公里。“发现”号用了4天时间“追赶”上了这两颗卫星,把航天飞机和卫星之间的距离缩短不到11米。

这时,宇航员穿上“航天喷气包”,手持6米长的杈杆“飘”上去,插入卫星尾部的火箭“喷气管”,杈杆前部像雨伞一样,自动张开固定在卫星尾部;然后航天飞机上的机械手臂伸出去,由另一个宇航员将卫星顶部的天线夹住,接着把被揪住头尾的卫星拖进货舱指定位置,拿下杈杆,截去天线,用一个A型框架盖上锁住。

这次摘的第一颗“星星”是印尼的“帕拉帕”,最先出马的那个宇航员叫艾伦。由于准备用来夹住卫星圆形天线的框架窄了05厘米,而不能使机械手臂发挥作用,结果艾伦像抱着一个哭闹踢打的孩子,与另一个守候在货舱里的宇航员加德纳一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卫星拖进货舱里锁定。整个“捕捉”和搬运过程花了6小时又10分,比原定时间延长了10分钟。

11月14日,摘第二颗“星星”先由加德纳出征,这次接受了前次的教训,艾伦骑在机械手臂的顶端工作台上,抓住顶端不放,按照同伴吩咐翻动它的位置。加德纳将卫星尾部锁住,女宇航员还是像头一次一样在舱内操纵机械手臂,这样把第二颗失控卫星终于连拖带拽地拉进货舱里固定。

这次航天飞机“摘星星”成功,被认为是“航天史上最雄心勃勃和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从经济上讲,收回卫星每颗花500万美元,修理后,可以6000万美元再度出售;从商业竞赛上,可以消除航天飞机发射卫星连连失败的“沮丧情绪”;从航天发展上,这次行动表明可以利用航天机队在地球轨道上构筑永久性太空站,在军事上还告诉人们:既然可以在轨道上抓回自己的卫星,难道不能在太空捕捉或破坏敌方的通讯卫星吗?

摘天上的星星,曾是多少童话中的幻想。但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却成了活生生的事实。

1984年11月12日和14日,美国航天飞机“发现”号,真的从地球轨道上“摘下”两颗“星星”——两颗人造地球通信卫星,并把它们运回地面。

这两颗“星星”,一颗是印尼的“帕拉帕B——2”,另一颗是美国西方航空公司的“西联——6”通讯卫星。它们从航天飞机上发射后,由于自身的定位火箭提前灭火,没有进入轨道。

九重天外摘星星的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是“追赶”,然后是“捕捉”和“搬运”。

这两颗卫星由于火箭发动机失灵,进入了一条“无用”的椭圆形轨道。而航天飞机的圆形运行轨道一般离地面300公里左右。为了“捕捉”卫星,从1984年5月到10月,美国地面站的工程师们利用遥控讯号,把卫星的椭圆形轨道变成了圆形并且把它们的远行轨道的高度降低到接近航天飞机的运行轨道。“发现”号11月8日发射进入的运行轨道,比卫星的轨道低约48公里,比卫星落后约10000公里。“发现”号用了4天时间“追赶”上了这两颗卫星,把航天飞机和卫星之间的距离缩短不到11米。

这时,宇航员穿上“航天喷气包”,手持6米长的杈杆“飘”上去,插入卫星尾部的火箭“喷气管”,杈杆前部像雨伞一样,自动张开固定在卫星尾部;然后航天飞机上的机械手臂伸出去,由另一个宇航员将卫星顶部的天线夹住,接着把被揪住头尾的卫星拖进货舱指定位置,拿下杈杆,截去天线,用一个A型框架盖上锁住。

这次摘的第一颗“星星”是印尼的“帕拉帕”,最先出马的那个宇航员叫艾伦。由于准备用来夹住卫星圆形天线的框架窄了05厘米,而不能使机械手臂发挥作用,结果艾伦像抱着一个哭闹踢打的孩子,与另一个守候在货舱里的宇航员加德纳一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卫星拖进货舱里锁定。整个“捕捉”和搬运过程花了6小时又10分,比原定时间延长了10分钟。

11月14日,摘第二颗“星星”先由加德纳出征,这次接受了前次的教训,艾伦骑在机械手臂的顶端工作台上,抓住顶端不放,按照同伴吩咐翻动它的位置。加德纳将卫星尾部锁住,女宇航员还是像头一次一样在舱内操纵机械手臂,这样把第二颗失控卫星终于连拖带拽地拉进货舱里固定。

这次航天飞机“摘星星”成功,被认为是“航天史上最雄心勃勃和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从经济上讲,收回卫星每颗花500万美元,修理后,可以6000万美元再度出售;从商业竞赛上,可以消除航天飞机发射卫星连连失败的“沮丧情绪”;从航天发展上,这次行动表明可以利用航天机队在地球轨道上构筑永久性太空站,在军事上还告诉人们:既然可以在轨道上抓回自己的卫星,难道不能在太空捕捉或破坏敌方的通讯卫星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3147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