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七大松胯方法
一、缩胯
如果你想要练好太极拳,就一定要首先懂得练习太极的缩胯方法。
缩胯是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
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如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矩。
在太极拳的很多招式中,都需要练习这种方法。
缩胯运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后推,及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中。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灵顶劲)。
落胯要沉稳,要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
武当太极拳,太极拳怎么练,太极拳的松垮方法
落胯是是一种能够让你感到放松的招式,它并不是随随便便简单的一个动作。
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会习惯本能地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境界,外力进来时不是被吞入身体,而是被轻松化掉。
太极拳名师林文涛先生应邀在广西钦州太极推手辅导站教学中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中。
三、坐胯
坐胯是在落胯的基础上,臀部再加点下坠的意思。臀部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保持下落,不能挺出去。
坐胯时要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项一点儿,实脚脚尖有回扣之意,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
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坐胯用于揽雀尾、搂膝拗步等动作中。
四、塌胯
塌胯与顶头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
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练塌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
弓箭步的后腿膝关节应微屈,膝关节僵直不对,但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这真是说来容易做时难。
弓箭步后腿粗看似直非直,其实胯根撑开而松沉,后腿似弓膝微屈。松腰塌胯,目的是求得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求得在立身中正下身体的灵活。
小腹是人体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
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有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求得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是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
弓步先落胯,后塌胯。塌胯时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弹弓势。
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极推手教练员学习班上说:发劲时松腰塌胯,对方就跌出去了。塌胯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前推,及搂膝拗步、撇身捶等动作中。
五、开胯
这里说的开胯,不是广义的开胯,而是狭义的开胯,是指左右两胯的对拉松开、膝盖外展。胯的对拉松开是以意气带动形体,是胯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内藏匀劲的搠松,不是松懈式机械的拉开。
开胯后,其势产生一种既沉稳又灵活的弹力,与意念一起形成整体劲。开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开胯用于单鞭掌、扇通臂等动作中。
六、合胯
合胯是指组成胯关节的各部分向命门穴至会阴穴之间聚合,与腰和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做好合胯能使身势整体稳固,若合胯与意、气、劲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稳固。合胯是从外向里合,不是胯关节自身的紧缩和僵死。
合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合胯化劲时则慢些,合至对方来劲化净即可。合胯用于打虎势、弯弓射虎等动作中。
七、转胯
转胯是指前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水平方向由内转外或由外转内的状态,常用于进退行步时中间过渡的提脚动作,或直劲转横劲或横劲转直劲的动作中。
若是行步时转胯,则以胯领起虚脚提起迈出,前实脚转胯的幅度,以后脚跟、后脚掌、后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为准,转多了会使身势歪扭而影响重心,转少了则提脚不自然,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
拳谚说“腰胯微转鸟难飞”,既强调了腰胯在技击发化劲时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部分动作最终的劲力是由身体单侧作用到目标上的。在完成技击过程中,胯关节为了协调整体动作的完成,必须做出相应的转胯动作。
太极拳是调节人体呼吸和平衡的有氧操,它的目的要使身体达到平和而健康,太极拳本质和出肌肉的大重量锻炼完全相反,太极拳认为人在进行大重量的无氧运动时要屏住呼吸使身体内部产生“气”的压力带动肌肉,这样的运动对于内脏,尤其是心脏非常不好,实际也是这样,所以不主张,当然如果没有大重量的肌肉训练,很难出现发达的肌肉。
骨骼健康可以使我们更年轻态,骨骼的兴衰也代表身体健康。专家研究发现, 太极拳 锻炼骨骼肌肉强身健体,太极拳养生对人类有突出贡献,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对骨骼有按摩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锻炼骨骼肌肉强身健体。欢迎阅读!
太极拳锻炼骨骼肌肉强身健体
太极拳不仅是门 武术 ,也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练习太极拳可提高骨骼韧性,降低摔跌的风险。
现代科学技术对气功的研究资料已不断证明,气功养生术是一门学问,其内容十分丰富,如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八卦掌等,都各具特色。有的以动为主,旨在运动健身,那么气功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有没有帮助呢
专家指出我国的气功养生与治病之术,是中华 文化 遗产的瑰宝。它不是迷信,只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给它冠以神秘的面纱,肆意歪曲它。
练太极拳能打通各个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人体有充分的血液滋润,气色就会提高,还会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对气功的研究资料已不断证明,气功养生术是一门学问,其内容十分丰富,如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八卦掌等,都各具特色。
有的以动为主,旨在运动健身,使人体各部位的关节筋骨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使百脉通畅,气血调和,各系统机能活跃。有的以静为主,主动地炼意、气、形,强调自我的身心锻炼,从而更好发挥其保健抗病的功效。
据说美国有的医学科学工作者,将在少年 儿童 时期的男女和进入老年时期的男女,组织长期打太极拳作为健身的体育锻炼,经数年后,其测得结果表明儿童不缺钙,身体素质高,不易患骨骼上的疾病。
无论男女老少练太极拳都能各取所需,太极拳是一项柔和的全身运动,对身体各处都起着积极影响。
老年人不易患股骨头坏死症, 摔跤 后骨的应力增强,不易骨折等。他们的结论是以打太极拳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养生治病目的,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对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也同样有效。
股骨头坏死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进行适当的锻炼,但锻炼应动静结合,不能勉强,更不要做令股骨头负重的运动。
太极拳能增加骨骼密度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挺起脊梁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可是病情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要想做到,并不容易。这个“静悄悄的流行病”除了让人放松警惕之外,常常在不经意间给身心带来长期的伤痛和负担。
现在都是办公化工作,很多人在上班时坐着,下班就是躺着,长期这样容易引起痔疮等疾病,太极拳对以上这些都有改善。
久坐不动的都市生活方式,是骨质疏松症发生和发展的“帮凶”之一。为此,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在今年“世界骨质疏松日”来临之际,强调运动对骨骼健康的重要意义。
现代都市人上下班以车代步,上下楼以电梯代楼梯,最终可能因“习惯性缺乏运动”而导致日后患骨质疏松症。而适当运动是提升骨骼健康的重要手段,能改善机体的生物力学和全身情况,防止跌倒和创伤,降低骨折率。
研究发现,经常锻炼的青少年进入老年后发生骨质疏松的时间将更晚,症状更轻;常打太极拳的人与不打的人相比较,跌倒的发生率减少47%,髋骨骨折发生率降低25%。
研究发现,腿脚不好的人练习太极拳一段时间后,自己能走路,腿脚不好的毛病也有明显的改善。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参加太极拳活动多年的60岁-90岁的老人血浆睾酮水平大于对照组不常运动的老人,而与健康成年男性相类似。运动可调节睾酮,睾酮能促进代谢,使骨密度增加。
体育运动 对于增加骨质疏松妇女的骨形成是有效的。12名69岁-95岁老人参加实验,经每周3次为期3年的轻度至中等运动量的训练后,骨矿物质增加229%,不运动的对照组则减少328%。
运动还有益钙的利用,增加吸收,而卧床能使尿钙排泄量比正常排出量高3倍之多,因而极易发生骨质疏松;再因长期卧床影响骨血液循环,使骨营养缺乏,加速骨量丢失。长期不运动使骨附属组织缺钙,也同样加速骨丢失。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强烈建议,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应当持之以恒地参加运动锻炼。
防止骨质疏松,练习太极拳是首选
1骨质疏松与人的年龄成正比
医学专家称,骨质疏松是老年人易患的疾病。进入中老年以后,人的骨密度逐渐下降,这种下降在女性绝经后明显加速,因此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而男性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比女性高。
2骨质疏松与练习太极拳频次成反比
著名的养生专家说:美国人做过研究,分两组老年人,一组在健身房锻炼,天天练肌肉;另外一组分文不花,打太极拳,对比结果发现,练拳的这组平衡功能好、脑子好、走路不跌跤,跌跤骨折减少50%。
3练习太极拳是首选
美国人非常佩服中国人的智慧,他们说,预防骨质疏松,练习太极拳是首选,因为不花一分钱的太极拳比现代化的器械效果好得多。
太极拳防止骨质疏松的功效
1练习太极拳,使人“心静”与“体松”
太极拳练习“先在心,后在身”的意识作用,注意“心静”和“体松”两种基本 方法 。“心静”就是在练拳时,思想上尽量排除了一切思虑杂念的干扰,无论动作简单或复杂、姿势高或低,心理上始终保持安静状态。
“体松”就是在练拳时,使其周身协调,全身的骨骼、肌肉关节、韧带和五脏都处于自然舒展状态,有利于骨骼的发育和健康。
2练习太极拳,减少骨矿物质丢失率
据医学专家研究发现,练习6个月太极拳,能减低负荷肢体(胫骨)的骨矿物质丢失率。另外,练习太极拳能显著改善肌肉力量及柔韧性,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
常年从事太极拳运动,可对骨骼肌肉运动系统形成良好刺激,有效减少体内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使骨密度多年保持稳定,有效调节骨钙、血钙平衡。
3练习太极拳,有助于骨骼、肌肉和关节组织的健康
太极拳是“动无有不动”的全身性运动,全身各大小肌群和关节都参加活动,因此长期练习有助于使关节运动灵活,改善关节韧带弹性,增强肌肉坚韧和伸缩力。练与不练,结果大不相同。
4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降低骨折概率
有些老人咳嗽一下就会骨折,举手提物品也会骨折,老年人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是失去平衡摔倒而导致股骨颈骨折。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这是因为老年人的骨骼钙质减少,骨质疏松而致。
骨质疏松虽然能造成骨痛、肢体缩短等并发症,但目前骨质疏松所造成的最大的危害是骨折,并且已成为我国伤残的主要致残原因之一。
有关医学专家经调查研究后发现,经常练习太极拳可有效地防止骨折。专家将三个练习太极拳团体中的41人与年龄相当而不练习太极拳的86人,进行腰椎、股关节、膝关节及手腕等活动部位的骨质密度比较。
发现经常练习太极拳者的膝盖骨比不练习太极拳者要强壮得多,其骨质密度要高14~40%,而且,经常练习太极拳者的骨质状态也十分理想,基本是接近20岁左右的青年人。
太极拳运动中,有一部分动作专门练习衡能力的,练习者的平衡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练习太极拳时,常常一条腿支撑了全身的重量,腿部受力增加,骨质的含钙量也会增加,骨骼就变得很坚固了。
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不容易会摔跤和骨折。大量的研究证明,老年人在练习太极拳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效改变肢体僵硬、震颤、动作迟缓等状况,跌倒的危险下降了百分之五十以上。
看了“太极拳锻炼骨骼肌肉强身健体” 文章 的人还看了:
1 太极拳运动解剖生理学
2 练习太极拳对骨骼及关节的作用
3 论太极拳的生理保健作用
4 强身健体习练太极
5 太极拳的三个层次
6 常练太极拳的养生功效
7 太极拳与健康长寿
太极拳,其健身价值是在用太极拳练习技击过程中被发现的。那么太极拳的健身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的太极拳的健身作用有哪些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有哪些1一、练习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保健作用
太极拳运动对心脏、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在中枢神经活动支配下发生的,就太极拳的动作组成来说,它包括各肌肉群和关节的活动,同时也包括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隔运动。因为它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淤血现象。习练太极拳有很多动作和姿势都要去气往下沉。即所谓“气沉丹田”。这是一种横隔式呼吸,它在医疗与保健上都有作用,胳肌与腹肌的收缩与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腹压增高,腹腔的静脉受到压力作用,把血液输入右心房;相反,当腹压减低时,血液则向腹腔输入,这样,呼吸运动就可以改变、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加强心肌的营养。此外,横隔的运动又可以对肝脏施加有规律的按摩作用,是消除肝脏淤血、改善肝脏功能的良好方法。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习练太极拳具有明显的控制身体质量,减少体脂的作用。
习练太极拳能够增加能量的消耗,降低血浆中,TC、TG水平,并且可能通过增强胆固醇逆相转运能力,利于外胆固醇向肝脏转运,增加胆固醇的分解,从而纠正脂质代谢的紊乱,改善心血管功能,缓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习练太极拳对血脂异常改善的作用,机制与直接调节载脂蛋白、脂质代谢,脂蛋白酶有关,也和调节胰岛素,细胞因子等间接作用有关。所以,经常习练太极拳,对预防心脑血管系统的各种疾病及动脉硬化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二、练习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保健作用
现代生理学家对神经的研究认识到,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它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神经与器官的枢纽。人类依靠神经系统活动,以适应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人体依靠神经系统活动,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因此,习练太极拳,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增强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对全身来说也就具有了很好的保健意义。太极拳的优点就在于此。习练太极拳,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且讲究“用意”这些都对大脑活动有着良好的训练作用。
此外,从动作上来讲也是如此。习练太极拳时,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照顾毫不散乱,好似行云流水,前后连贯,连绵不断,同时,由于动作的某些部分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能力和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间接的起到训练中枢神经的作用,从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了其他系统与其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
三、练习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关节活动的保健作用
太极拳运动,对骨骼、肌肉、关节这些部位的影响是突出的,首先,以脊柱为例,练拳时要求含胸拔背、松腰、塌跨。“腰椎为第一主宰”;等,是说习练太极拳无论对脊柱的形态和组织结构都有良好的作用。其次,习练太极拳能促进骨和肌肉的合成代谢和重建,促进骨矿化和骨形成,增强骨强度和肌肉强度,从而减少骨量丢失。此外,习练太极拳能促进性激素分泌,调节全身代谢状态明显的改善肌肉神经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
因此,长期坚持习练太极拳,有助于提高和改善肌腱和韧带的顺应性、延伸性和柔软性,提供平衡能力和灵敏能力,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减少,和骨骼肌不负载会使骨量减少,而习练太极拳而产生的机械负荷使骨量增加,可阻止或逆转老化的骨骼肌表型的变化;习练太极拳时,肌体的血液会重新分布,使骨骼和肌肉的血流量增加。骨血流量的增加也是引起骨形成增加的机制之一。由于运动增加了骨皮质血量,使骨内血液保持中性,防止了骨溶解;同时,骨血量的增加使更多的营养物质运送到骨细胞,使骨细胞活性升高,进而促进骨形成。有研究表明,骨血量增加也可对关节软骨产生节律性挤压作用,促进关节软骨的营养,延缓关节软骨的退变。因此,习练太极拳可改善骨骼和关节的营养代谢,促进骨的重建和修复。
四、练习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保健作用
太极拳运动,可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增强、消化腺分泌活跃、胃肠蠕动加快,减少肠内容物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以软化便快,消除各种消化道症状。例如,人体消化系统,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相互协调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平衡紊乱,胃肠蠕动就会出现异常,就会出现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或者腹部胀满、食欲不振、排便不畅等症状。现代医学研究显示经常习练太极拳,可增加内脏运动,引导内脏之间活动,直接按摩消化管道,使之产生按摩作用,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向自主神经中枢传导,从而调整自主神经,恢复平衡状态,使之恢复正常功能。并通过神经反射,实现胃肠功能的改善,使消化系统功能恢复正常。
怎样才能在习练太极拳时有效的预防伤害呢
太极拳之所以有别于其他拳派或一些体育项目,而广受人们的喜爱,除了具有丰富的哲理、人文性质和技术特性外,更由于它在强身健体,祛病延年方面富有特殊功效。那么为什么还有人提出质疑,也确有事实存在——有些人习练太极拳并未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相反却出现了一些副作用比如,最常见的膝关节疼痛,气色不佳,甚至未到老年就比常人显出了步履蹒跚等衰态。这除了与个人的体质与遗传因素有关外,根据习练太极拳的实践,笔者以为大体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未能正确用力
所谓未能正确用力,即伤力;是指运动过量、过猛,或不均衡等状态所产生的伤害或引起的疾病。如依惯例,练拳之前须先热身,进行一些必要的单式操练或功法练习,使肢体、筋骨活动开,这样就可避免在练拳时动作高低快慢变化而造成肌肉筋骨拉伤或挫伤。另外,运动量的大小和强度要量力而行,不可勉强。如年轻时运动量可大些(下架),兼及中架(中平架)和小架(高架);中年时运动量小些,以中架为主,低架适量;上年纪时运动量则再减,以小架为主,保持中架,低架少练或不练。
练习时间的长短,低架或快架一趟下来以六分钟以内为宜,宜稍歇后再练;中架一趟二十多分钟,以连续两三遍为宜;小架快架一趟三十分钟为宜,少则一遍,多则两遍。视年龄大小或专业与业余而区别对待。总之,运动量的大小要视年龄和体质的状态而定。年轻体质好时,以长功夫体悟为主;年长时,运动量适当减少,以心悟为主。这实际上也是太极拳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修炼的发展过程,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二、未能正确用气
所谓未能正确用气、即伤气。中医认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等都是在强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气”的生成复杂,来源不一,分类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和气化。“气”之为病有气虚、气郁、气滞、气阻等,心气虚、肺气虚,肝郁气滞,肺气阻塞等现象常见。《灵枢口问》对气虚的症状进行过描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伤气主要有两种现象:一是心态不宁、运动量过大、过猛、过急,练完后气喘不止,气色不佳;二是用意太过,过分注重呼吸,式式要与呼吸配合,甚至要让“气”将动作“催”起来,结果导致呼吸不畅,发生气滞、胸闷、头晕等现象。这些皆为练拳过程中的误区,容易引发伤害和疾病,。拳论中:“以心引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太极拳的习练要求,完全是松灵自然,快与慢之间也随劲势气息而动,其功夫也是建立在柔韧的、日积月累的慢功夫上,不是赶出来的;呼吸更是一任自然,以意领势,以势导气,气势相随,互为有益。气之所用,存于松,松仅存于筋,似以一线牵连,此线即为气。将用气之意换至如何去放松,从肌筋血脉如何畅通的角度去理解,才能达到祛病健身之目的。
三、姿势不正、动作不慎造成骨伤
骨伤是因为姿势不正确或动作不慎带来的损伤。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腿部受伤,特别是膝关节。一方面,因腿部力量和运动机能本来就是人体较早退化的部分;另一方面,加上长期半蹲式的运动负荷或过分追求姿势高低变化的难度和强度以达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来提高成绩,如竞技太极拳旋体后单腿落地等,都会对习练者的腿部带来极大损伤,极易造成腿部机能较早的退化、骨伤或后遗症疾病。对太极拳要领掌握不准,在运动中如膝过脚尖,左右转脚时膝部用力、进退步实,腿膝部过低等现象,也都容易形成明显或慢性的骨骼损伤。这些都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对太极拳运动的性质和内涵应给予深刻的思考、研究,并回归和赋予太极拳本来的真实面貌,使之朝着健康的道路传承、创新和发展。
四、对太极拳运动的本质认识不足
人的健康长寿秘诀是因时循序,合乎自然的四季生息劳作;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应符合人性和伦理的生发和平息,既不是放纵,也不是压抑。其身体的锻炼也应与人的生长规律相适应,超负荷的锻炼,逆势而为强求奇效,虽能一时得到体能极限的闪光点,但同时也将给身体带来重创和戕害生命;还要不断完善个人心态修养,不以功成而懈怠,不以名就而骄奢,保持生活锻炼之常规,则疾病可远离,衰老可延缓。太极拳运动机理,正是因循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大自然规律,融汇了太极阴阳动静互养的生机,成为内外兼修,养生与技击融为一体的运动方式。
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只要我们真正按照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去体悟和实践,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有规律的习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可以走出误区,从而避免因习练不当而带来的损伤和疾病。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达到锻炼的初衷——技击、锻炼、养生、健康、益寿的最终目的。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有哪些2“书法太极拳是肩负上下五千年汉字书法艺术与太极拳养生文化完美结合的历史使命而问世的。不仅可以保健养生和陶冶情操,还能体验汉字书法笔划的艺术魅力,加深理解太极拳八法的劲路所至,大有“随字写形画天空,龙飞腾马书法意的太极功夫之势。书法太极拳的作用及其养生价值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拓宽对汉字笔画含义的理解
汉字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工具。习练汉字主要是动笔写和脑海意想的结合,但是,由于书写者忽略身法的端正与放松,从而导致积劳成疾者不在少数, 如很多人由于书写姿势不当而患上手腕键翘炎、近视眼、驼背、探头等病症。从养生保健学来讲,建立符合身体生理规律、促进气血自然循环的体姿架子非常重要, 运动保健养生的核心首先就是要端正身姿, 在练书法太极拳时,一笔一划地临摹,能有效地修复动笔写字后余留的不良后果;其次,运动保健养生时要求静心养气,在练书法太极拳时能够体会出运劲如抽丝的美妙感受(尤其是毛笔字),这无疑对身体气血循环是一个好的推动, 身法正了、气血循环好了,自然身体健康,尤其为脑清目明创造了非常好的先决条件。
对热爱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先通过书法太极拳笔画动作的比划,再在纸张上写,会学的'更快,而且还可保健身体,真可谓一举两得。
对学生来说,学生在学校学习紧张时,可在课间练习书法太极拳,这样既可调节一下紧张的神经,又能开发智力、保健身体,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对书法艺术的兴趣,促进传统汉字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以及对中华武术攻防含义劲路的理解与阴阳辨证哲学思想的感悟。
再如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削减了动手写字的能力和增加了电磁辐射对身体的伤害, 如果在对着电脑工作的期间,隔一段时间就站起来练练书法太极拳,则有助于强化对汉字笔划与汉字临摹的记忆,并降低电磁幅射对身体的伤害,更能有效地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告别亚健康。
不用墨,不沾水,不用纸,不拿笔,运劲用意画天空,既练汉字又锻炼了身体,和乐而不为呢当然, 它是不可取代笔的,只能是学习书法的一种特殊辅助手段,也是培养运动保健习惯的一种方法。
第二、为生命质量增加能量
在中国, 人人享有一个属相, 它也是本人年轮的象征。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易经学认为“属相是人类生命命理的安排,它承载着自己一生的命运。
人类出生的年份与地球的时间轴,有着与自己属相相匹配的先天特殊能量(现代科学称之为暗物质),这是一种恒定的属于自己的基础能量。从另一个角度讲, 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需要以后天的不懈努力和感恩之情来给自己的命运不断增加能量。
研究发现, 增加能量最直接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通过太极运动(不仅仅是书法太极拳,凡是与太极有关的合理运动项目都可以),以心用形来不断地锻炼自己,意在告诉自己:“我在乎我的属相!我正在用行动为自己增加能量, 我要让自己更健康!太极是一阴一阳两个极端,而太极拳走的是阴阳之中的中庸之道,刚柔相济之路,其劲路无楞无角,所以它是很圆滑的,像充满气的球体,既有弹性还能承载重物…… 比如属相是属鼠的人,在锻练太极子鼠拳时就会自然增加暗物质中的正能量。
第三、能够获得康复、保健和养生效果
书法太极拳刚柔相济, 外柔内刚。每个完整的动作都是由多个小细节组合而成,在练习时动作越小、越慢、越易获得气感(场)效应。
无论气在体内运行, 还是气涌体表转成卫气都直接关联者身体健康程度。所以练太极拳获得气效应是很重要的。在练习中健康状况越差,越敏感,越容易得到气效应。气感越大,经络不畅存在的因素也越大。但是,往往身体健康者却较难得到很明显的气感, 不过,一旦练出气感,表现的是健康的气场。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大部分病症源于气与经络之间的故障。上下五千年的养生文化始终注重自然治愈力,道教、佛教主动采用通经活络的练气方法来捍卫健康,中医用草药的能量来通经活络,这些方法一直延续到21世纪,它是最早成为抗击污染的传统绿色养生疗法。
在太极拳中首先要建立符合身体生理规律的运动架子,这一架子称为规范的拳架。拳架至关重要,它关系到:第一、能否为自身的气血循环建立一个畅通的渠道;第二、能否为自身脏腑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场所;第三、自身每日的能量摄入是否与能量消耗成正比时采用的运动量;第四、运动锻炼中由于自身不良姿势与动作对身体产生的负面影响等。
“书法太极拳非常适合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贫血、假性近视、结膜炎、迎风流泪、胃癌、肠癌、肝肿瘤、发育迟缓、身体协调性差等病症。它虽然不是万能的, 但它一定是可行的。当然有些疾病还需要配合医学手段来治疗,但药物是利弊相间的, 一些疾病不可拒绝药物, 也不能过分依赖药物, 即使依赖了药物, 也应该主动参与合理的运动, 这样不但可以降解化学药物污染渗入到身体组织细胞间的不良成分,还可通过汗腺穴位的张开而排泄掉一部分不良成分,从而达到通经活络、提高免疫力的特殊效果。
近年来,保健方兴未艾,养生深入人心,如何更好地将文化与养生保健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人们在文化娱乐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则是“书法太极拳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即使是散打运动员也需要辅助的力量练习才能保证爆发力和柔韧性,所以单纯的太极拳练习是不能有健美运动员的体型的。同时这又涉及到运动方式的问题,如果你有一身的疙瘩肉的话 你的爆发力会受到限制,你可以做个体会,专门练一段时间健身器械,然后再练习武术中的发放开合动作 还是会肌肉酸痛,武术运动中的肌肉要求的是弹性,健美是粗壮。所以武术运动的 都是大团的肌肉群 不是一根根明显的肌肉丝。
太极拳的十三种松胯状态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整个放松功夫最难练的部位应是中、下盘,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因为胯是一般人习惯承载力量的地方,可能是倚赖骨盆大的缘故吧。为此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太极拳的十三种松胯状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先要明白胯的部位。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来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分叫做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圆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这样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如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同时右胯荡起,既而有右胯落时尾闾己经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脚下涌泉。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亦起到较大作用。另外注意放松胯关节和放松臀部、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松胯起码要达到二个目的: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胯关节的各骨关节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的使意气劲合一,能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对形体而言;坚持科学、系统的锻炼,长期活动可使胯范围诸如骶骼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软骨增厚,肌腱、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通过放松伸展性练习,即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抗肌的伸展性提高,与此同时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了关节的运动幅度,太极拳运动的重心变换离不开胯关节的有效活动。
对修炼太极拳内功而言: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胯裆之运转,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称推手)的练习,在内则是丹田的运转,最后练就心意合一,由丹田统帅整个身体的运动。劲力的基础在脚下,起动能的来源是腰胯。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
裆圆胯撑(中级阶段)和松胯活裆(高级阶段)这二句话,似乎不难明白,但如何练到位却是不易练好的。为了让太极拳爱好者有利于体悟松胯,我在这里抛砖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练法与经验粗略整理,供同道参考,本文运用举例指杨氏115式太极拳,兹简单介绍以下:
一、缩胯
缩胯是由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从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于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距。缩胯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后推、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它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落胯亦叫沉胯,太极名师孙以昭在《杨式太极真功》一书中说:“沉胯之法,在于先抽胯,其方法是如出左步时,左胯微向后抽,同时右胯微向前挺。反之亦然。这样不仅可使步子大小一致,而且抽胯后再向下落沉也极为容易,做时注意肩与胯合即成。做到了松竖脊柱,松腰沉胯,就能做到上下成为一个整体,即周身一家,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就能上下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开合有致,收发有心了。”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灵顶劲)。要落胯沉稳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落胯应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习惯本能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外力进来不是被吞入身体,就抑或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名师林文涛先生应邀在广西钦州太极推手辅导站教学中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
三、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础上,臀再加点下坠的意思。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持着落,胯不能挺出去。坐胯时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尖有回扣之意。要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坐胯用于揽雀尾、搂膝拗步掌等动作。
四、塌胯
塌胯与顶头悬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练塌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弓箭步的后脚,膝关节应力微曲,但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但膝关节僵直也不对。这真是说来容易做时难,对于初学考者的确是非师指难明的事。粗看后脚似直非直,其实胯根撑开而松沉,后脚似弓膝微屈。松腰塌胯,在求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在立身中正身体下的灵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没有终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运用弓步时前落胯,后塌胯。塌胯时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弹弓势。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极推手教练员学习班上说:发劲时松腰塌胯,对方就跌出去了。塌胯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前推、搂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动作。
五、开胯
它不是指广义的开胯,而是狭义的开胯,是指左右两胯的对拉松开,膝盖外展。胯的对拉松开是以意气带动形体,是胯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内藏匀劲的绷松,不是松懈式机械的拉开。开胯后,其势产生一种既沉稳又灵活的弹力,与意念一起形成整体劲。开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开胯用于单鞭掌、扇通臂等动作。
六、合胯
合胯是指组成胯关节的各部分向命门穴至会阴穴之间聚合,与腰和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做好合胯能使身势整体稳固,若与意、气、劲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稳固。合胯是从外向里合,不是胯关节自身的紧缩和僵死。合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合胯化劲时则相机慢些,合至对方来劲化净即可。合胯用于打虎势、弯弓射虎等部动作。
七、转胯
转胯是指前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水平方向由内转外或由外转内的状态,常用于进退行步时中间过渡的提脚动作,或在直劲转横劲一或横劲转直劲的动作。若是行步时转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迈出,前实脚转胯的幅度以转至后脚跟、后脚掌、后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之时为准。转多了会使身势歪扭而影响重心,转少了则提脚不自然,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拳谚说:“腰胯微转鸟难飞”,既强调了腰胯在技击发化劲时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部分动作最终的劲力是由身体单侧作用到目标上,在完成技击过中,胯关节为了协调整体动作的完成,必须作出相应的转胯动作。
八、旋胯
旋胯是指虚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立圆方向由下转上的状态,用于横向行步中间过渡时的提脚、收脚动作。譬如云手、十字手等动作。旋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横向移步靠拢或迈出,虚脚旋胯的幅度以旋至脚跟、脚掌、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之时为好。旋多了会使身势变形而影响重心的稳定度,旋少了则提脚不顺。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
九、脱胯
脱胯是指髋臼和股骨头好似脱开一样的感觉,故有“胯松欲脱”之说,常用于右左分脚、踢脚、蹬脚等动作。太极拳的起脚击打动作主要是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的髋关节来完成,又有胯关节周围的韧带、髂骨股韧带、耻骨囊韧带、坐骨囊韧带等和腰肌、腹肌、盆带肌、大腿肌等辅助完成,不同的脚打动作是一个复杂的协调工作。踢脚或蹬脚时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脚尖或脚跟,以脚的末端上领,这样做法可以减少胯关节的支配意识,无意间就把胯关节放松了。还要做好整个身势的虚实变换,若能配合丹田内气发放则效果更好。
十、提胯
提胯是指实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下松沉,同时虚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争的松胯状态。用于提手上势、金鸡独立等动作。提胯利用上下折叠的劲道,能较好的传递地面反座力,达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来打击对方。
十一、送胯
送胯亦俗称跟胯,指对应前脚膝关节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应意念命门穴把胯侧前送去,或者想着骶骨托起胯关节向侧前推去,有如太极拳名家叶大密先生所说:“尾闾如行舟之舵”的意思。此时注意放松会阴穴和腹股沟、膝关节,让腰、胯、腿的肌肉、韧带恰到好处。送胯前脚是虚脚有虚脚的用法,是实脚亦有实脚的用法,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但中间过渡动作不一样。由胯将劲力传达至腰部,以爆发内劲将对方击打、发放,如果在送胯动作做成缩胯(除了用于引化的缩胯之外)会使胯关节本身及附着在胯关节上的腰、大腿的某些肌肉、韧带出现负功,将起于脚的部分气力在胯关节处被抵消或改变方向,错失机会和势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击打、发放效果。恰到好处的送胯,是得机得势的表现。送胯用于斜飞势、白蛇吐信、边化边发的动作等等。
十二、抽胯
抽胯是指左胯部或右胯部用意向前送出一点(但是不能着意用力向前挺),同时髋关节向上翻的松胯状态。有如水泵抽水吸上之意。抽胯能把虚脚从脚跟、脚掌、脚趾很自然的带起离地,用于进、退行步的虚实转换。
十三、扣胯
实脚的胯根内收,俗称扣胯。扣右胯时如把右手拇指放在右腿腹股沟,拇指就会有被胯含咬的感觉,故有老师称“扣胯”为“咬胯”。实脚胯根内扣能带动虚脚掌、虚脚趾离地(虚脚跟先由实脚转胯带动离地),比如用于掤手上势与揽雀尾中间的过渡动作,单鞭掌与提手上势中间的过渡动作等等。初学者扣胯的常见毛病是凸臀,扣胯的的要领是胯根内扣时,放松腹股沟,放松臀部和腰背的肌肉,做到含胸拔背、垂臀,放松大椎穴往上领,同时放松腰背、臀部往下沉。扣胯时,实脚沉稳,虚脚轻灵。
以上介绍了十三种松胯状态,便于习拳者在盘拳架、练推手时对号入座自查。这个动作哪个势是否松开了胯太极拳特有松活的感觉是否良好起落犹似猫行的太极步包含落胯、塌胯、转胯、扣胯、抽胯、送胯等,多练太极步,练好太极步,对于体悟松胯很有帮助。十三种松胯状态中,落胯、塌胯、转胯、扣胯较为重要。
;分类: 体育/运动 >> 武术搏击
问题描述:
暗暗
解析:
太极拳对健身的作用
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搏击技艺的双重性,尤其是它的医疗保健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下面将太极拳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影响分述如下:
1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我们知道,人类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以适应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练太极拳时,首先要求精神贯注,“意守丹”,不存有杂念,即要“心静用意”。这样,在意识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终集中在动作上,排除了大脑其它思绪的干扰,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其次,练习动作需要“完整一体”,从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不散,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由于某些动作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与平衡能力,因此要求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间接训练作用,从而达到强化大脑的调节目的。
2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影响:
就太极拳动作的组成来说,它包括各组肌肉、磁节的活动,也包括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隔运动。因此它能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淤血。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血液回流,呼吸运动同样也加速静脉的回流。太极拳的动作舒展,且要求有意识地使呼吸与动作适应,这就能更好地加速血液与淋巴的循环。
3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
太极拳螺旋式的弧形动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地缠绕绞转,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长年累月如此绞转,一张一弛,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并增加收缩能力。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也变坚固,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不易发生变形和畸形。
4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太极拳对脂类、蛋白类及无机盐中钙、磷的代谢得良好的。有报道说,老年人锻炼5~30分钟后,血内的胆固醇含量会下降,而血中蛋白含量增加,这样动脉硬化的症状也会大大地减轻。
5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由于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他系统的职能活动,因此它可以预防并治疗某些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运动、分泌、吸收的紊乱)。此外,呼吸运动对胃肠道起着机械 的作用,也能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
综上所述,练太极拳是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运动,它要求“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是合乎生理规律的。由此从医学的观点上来看,它是一种很好的医疗保健体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