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四川高考三州可加分不

2007年四川高考三州可加分不,第1张

录取照顾政策

适用于在川招生所有院校的录取照顾政策:

1退役军人、残疾军人、因公牺牲军人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子女,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部队现役军人子女,残疾人民警察、因公牺牲人民警察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人民警察子女,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2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下同)奥林匹克竞赛获全国决赛一等奖者加10分,获全国决赛二、三等奖及省赛区一等奖者加5分。

(1)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名称为:①中国数学奥林匹克;②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③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④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⑤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2)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竞赛名称为: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②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级赛区);③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④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⑤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

3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全国一、二等奖者以及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加20分。

4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加10分;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加20分。

5对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可享受以下录取照顾政策:

(1)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及国家有关部委授予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的考生加10分;

(2)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省教育厅表彰的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加10分,省级优秀学生加20分;

(3)县(市、区)人民政府表彰的“见义勇为公民”考生加10分,市(州)人民政府表彰的“见义勇为勇士”考生加15分,省人民政府表彰的“见义勇为英雄”考生加20分;

(4)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其他突出事迹者,经省录取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可在20分以内加分。

6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加10分。

7烈士子女加10分。

8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在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围棋、艺术体操(女)、武术、射击、射箭、举重、赛艇、皮划艇、摔跤、曲棍球、跆拳道、棒球、垒球、柔道、健美操、无线电测向、定向越野等二十七项运动中的任一项运动成绩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标准,经省统一测试与认定合格,可加20分(具体要求和办法另文规定)。

符合以上第2至第7条规定的考生,加分后达到学校调档分数线的,向学校投档,供学校审录。

9下列少数民族自治州、县和攀枝花市东区、西区的考生及少数民族聚居县的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后达到学校调档分数线的,向学校投档审录。请招生学校充分考虑四川民族地区由于受历史、经济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其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特殊性,从促进民族大团结、促进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发展的政治高度,给予理解和支持。

三州、七县、两区(三州、七县、两区 (共57县)

三州: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

七县:峨边县、马边县、米易县、盐边县、石棉县、北川县、平武县。

两区:仁和区、金口河区。

)的少数民族考生,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含提前批执行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本科院校,以下简称本一院校)加25分,其他院校加50分;其汉族考生,本一院校加10分,其他院校加25分。汉源、宝兴二县的彝、藏、羌族考生,本一院校加25分,其他院校加50分。攀枝花市东区、西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本一院校加10分,其他院校加25分;其汉族考生,本一院校加5分,其他院校加10分。古蔺、叙永、珙县、屏山、兴文、筠连六县的苗、彝族考生,本一院校加10分,其他院校加25分。

上述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的散居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适用于省内院校的录取照顾政策:

1下列考生报考省内院校,录取时,加分后达到学校调档线的,向学校投档审录:

(1)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全国三等奖及省一等奖者和“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获全国提名奖及省一等奖者加10分。

(2)对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的艺术尖子考生,经省统一测试,成绩达到优秀的加15分,良好的加10分,合格的加5分(测试办法另文规定)。

2我省地方属农、林院校(含由农、林院校合并而成的高校)的农、林专业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第一志愿录取不满额时,可对线下10分以内的第一志愿考生从高分到低分向学校投档,学校从中选录有农、林专业志愿的考生。

3对少数民族自治州、县和攀枝花市东区、西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考生,在我省地方属院校录取时加5分,达到学校调档分数线的,向学校投档,供学校审录。

若考生可享受多项加、降分照顾政策,仅取其中分值最高的一项,不再累加。

六、关于定向、民族班和预科招生

(一)关于定向就业招生

1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均须经教育部批准并正式下达。

2定向就业招生生源范围为全省,其档案与该校非定向就业招生计划档案同时投放;若在该校调档线上不能录取满额,可在其线下20分以内、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向学校补投有定向志愿的考生档案。

3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学生工作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内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学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教民〔2005〕7号)规定,经教育部批准的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毕业后到西藏就业的定向生,其报考条件为参加普通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标准不得低于各有关高等学校在我省本科相应批次学校调档分数线以下40分;报考定向西藏就业招生计划志愿的考生须亲笔填写《四川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报考定向西藏就业志愿申请书》并由考生家长或监护人签署意见;录取的考生须与西藏自治区人事厅(定向教师培养计划与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招生学校分别签订“定向西藏就业协议书”,已录取考生到学校签订“定向西藏就业协议书”后,方可办理新生报到和注册手续。拒签“定向西藏就业协议书”者,学校将不予办理新生报到和注册手续,取消其入学资格,其责任由考生自负。

4对按上述办法投档录取后仍未完成的定向就业招生计划,转为非定向计划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录取。

(二)关于民族班招生

按照教育部教民〔2005〕7号文件规定,民族班招生对象为参加今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少数民族考生,其录取工作安排在有关招生学校本(专)科相应批次内进行,其录取标准不低于各有关高等学校在我省本、专科相应批次学校调档分数线以下40分。

(三)关于预科招生

1少数民族预科

按照教育部教民〔2005〕7号文件规定,中央部门所属院校和外省属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对象为参加今年普通高考的少数民族考生,其录取工作安排在有关招生学校本(专)科相应录取批次内进行,本科预科录取标准不低于各有关高等学校在我省本科相应批次学校调档分数线以下80分,专科预科录取标准不低于各有关高等学校在我省专科相应批次学校调档分数线以下60分。

省属院校举办的少数民族预科班,可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下降100分,招收三州、七县、两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和汉源、宝兴两县的彝、藏、羌族考生。

2总装备部边远基地本科预科

总装备部边远基地本科预科班招收总装备部边远基地的职工及其子女,其降分标准按原国家教委教学司〔1995〕72号文的规定执行。

3藏文、彝文一类模式预科

藏文、彝文一类模式预科招生按照省招考委、省教育厅《做好藏文、彝文一类模式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工作的通知》(川招考委〔2007〕20号)文件执行。

预科生不享受任何政策照顾。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藏语称为“卓”。人们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千人锅庄舞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

编辑本段分类  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编辑本段特点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称锅庄为“擦拉”(意为玩艺),在部分地方称锅庄为“卓”(意为舞蹈)。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编辑本段历史起源  锅庄舞起源于西藏,分布于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藏族,约有人口5416021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

锅庄舞

区)。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主要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 、 《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编辑本段风格特色

锅庄舞的传承人徐桂莲

  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千人锅庄舞

  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人大都比较喜欢此调,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院》、《银光闪烁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啊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

  新锅庄的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多反映生产劳动,和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活动,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新锅庄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比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编辑本段舞蹈流派昌都锅庄  昌都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川、藏、滇三省交汇处,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锅庄”发祥地。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来分析,昌都锅庄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

  在西藏,昌都锅庄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男性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舞者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拟声)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换动作。男性动作幅度很大,伸展双臂犹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显现出健美、明快、活泼的特点。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达,舞毕由长者或组织者敬献美酒、哈达,兄弟姐妹

那曲锅庄舞

情谊藉此得到升华。

  昌都锅庄可分为农区锅庄(包括城镇)、牧区锅庄、寺庙锅庄三大类,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蹈热烈奔放。昌都锅庄的动作多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

  昌都锅庄的节奏在表演中前后有三次变化,序舞时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脚步缓慢地交替迈步即可,步伐很轻,力度也不强;序舞过后逐渐进入慢板舞蹈,最后进入最能体现卓舞粗犷奔放特征的快板舞蹈阶段,这时,舞蹈者的情绪达到高潮,场面极为热烈。

  昌都锅庄艺术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2001年,昌都县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锅庄艺术之乡”。

迪庆锅庄  迪庆藏族锅庄舞,广泛分布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根据从丽江石鼓轿子村出土的唐代藏文画像碑中的舞蹈形象推测,锅庄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盛大庆演活动

  迪庆藏族锅庄舞以德钦县奔子栏镇和香格里拉市沾塘镇、小中旬镇的最有代表性。奔子栏在待客时以锅庄歌舞形式表现系列礼仪程序,有“祝福锅庄”、“逐客锅庄”、“赞颂锅庄”、“相会锅庄”、“辞别锅庄”、“挽留锅庄”、“送别锅庄”、“祈福锅庄”等种类,在全国各藏区十分罕见。其曲调分“吆”、“卓金”、“霞卓”、“卓草”四个部分。

  香格里拉锅庄分古、新两种,“擦尼”是古锅庄,歌词内容、舞步形式都较古老,具有浓厚的祭祀性质,有专门的动作和歌词,多为宗教界和老年人喜爱;“擦司”是新舞,系随着不同时代而新编的歌舞。迪庆藏族锅庄的歌、舞、词都很丰富,唱词以三句为一段。凡遇喜庆佳节、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们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个通宵,表示欢庆和祈福。

  迪庆藏族锅庄包含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内涵,形式完整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中蕴含着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有较高的艺术和社会价值。

昌都锅庄  昌都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川、藏、滇三省交汇处,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锅庄”发祥地。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来分析,昌都锅庄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

  在西藏,昌都锅庄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男性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舞者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拟声)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换动作。男性动作幅度很大,伸展双臂犹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显现出健美、明快、活泼的特点。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达,舞毕由长者或组织者敬献美酒、哈达,兄弟姐妹情谊藉此得到升华。

  昌都锅庄可分为农区锅庄(包括城镇)、牧区锅庄、寺庙锅庄三大类,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蹈热烈奔放。昌都锅庄的动作多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昌都锅庄的节奏在表演中前后有三次变化,序舞时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脚步缓慢地交替迈步即可,步伐很轻,力度也不强;序舞过后逐渐进入慢板舞蹈,最后进入最能体现卓舞粗犷奔放特征的快板舞蹈阶段,这时,舞蹈者的情绪达到高潮,场面极为热烈。

  昌都锅庄艺术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2001年,昌都县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锅庄艺术之乡”。

玉树卓舞  玉树卓舞流传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带。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玉树卓舞种类繁多,其内容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同时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整的演出分祭奉神佛的序舞、表现广泛内容的正部、祝福吉祥的尾声三个部分。玉树卓舞按功能可分世俗性较强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很浓的“法”卓(藏语称“曲”卓)两类,整体结构由从慢到快两部分组成,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玉树卓舞的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表演时常常有

玉树卓舞

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参与。舞者的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旋转自如,运动路线变化多样。

  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需要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移动,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性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性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的特性。

  卓舞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貌、精湛的技艺、强烈的个性为广大群众所称誉,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显著的典型性,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卓舞蕴有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价值。它所具备的凝聚力和激发力,在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玉树依舞  玉树“依”的产生比“卓”早。旧石器晚期原始人为了表达内心情感、传递住处根据日常劳动呼声、

玉树依舞表演现场

劳动节奏,发现原始音乐,随藏族语言的出现和发展,继而产生了歌,后又有谣,随着它们的发展和完善,便产生了“依”这种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依”是歌必舞,舞必歌,二者不可分割。

  其唱词内容多为赞美自然、宗教、劳动,歌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产资源,赞颂勤劳智慧的人民,以及歌颂党、歌颂社会。“依”的舞蹈动作和技巧都来源于生活,从骑马、狩猎、赶羊、打场、挤奶、剪毛、打酥油等生产劳动姿态中吸取动作发展提炼而成,是反映玉树藏族人民生活风貌的百科全书,有笛子、牛角胡等器乐简单的伴奏,亦可无器乐伴奏。

  “依”是歌舞结合的形式,舞姿轻快活泼,生活气息浓郁,有歌必舞,有舞必歌。舞蹈动作和技巧来源于生产生活,涉及骑马、狩猎、赶羊、打场、挤奶、剪毛、打酥油等活动,富有典型的高原特色。玉树依舞形式活泼自由,不仅在喜庆节日中跳,还在日常休闲男女群众欢聚一起时舞蹈,对舞蹈者的人数、年龄、性别、服饰、场合无特殊要求,老少皆宜,具群众基础。

白龙卓舞  称多县白龙村,白龙卓舞,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宾和寺庙宗教活动

称多县白龙村 白龙卓舞

时表演的舞蹈。

  藏族民间古典舞蹈“白龙卓舞”主要发源和流传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镇白龙村的空格、布热、上、下开哇和东郭四个村寨里。“白龙卓”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白龙卓”作为一种藏族民间传统的古典舞蹈,早在远古时期它只在祭祀、迎宾和寺庙节庆上演出,并且只允许成年男子参加。

  白龙卓舞以诗体的语言,通过唱和舞的形式,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宾和寺庙宗教活动时表演的舞蹈。白龙卓舞存世约有30多种,以诗体的语言,通过唱和舞的形式,反映自然万物。白龙卓舞舞姿粗犷飘逸,曲调庄重饱满,蕴涵了藏民族对精神、信仰、价值的取向,地域特色鲜明,极具美学价值。

  目前,许多白龙卓舞艺人相继去世,断层严重,文化空间越来越小,陷入消亡的境地,亟待抢救和保护。

编辑本段历史传承  近日,西宁市的中小学生开始利用课间操时间学习青藏高原特色舞蹈锅庄舞。锅庄是藏语“果卓”的

锅庄舞

谐音,即圆圈歌舞的意思,一般在节日或农闲时跳。锅庄舞进入校园,既能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又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目前,西宁市所辖四区三县的中小学已全部开展了锅庄舞活动。

  资料:2008年3月24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藏族小学师生在课间跳锅庄舞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词条(10张)

开放分类:

舞蹈,习俗,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来完善“锅庄舞”相关词条:

热巴舞弦子舞藏戏热巴舞弦子舞藏戏中的词条正文与判断内容均由用户提供,不代表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侧平耸肩 4、颈胯拍打 4、曲臂抓手 3、直臂下摆 4、垂臂耸肩走 2、垂臂摆跨走 2、侧举抓手 第四节 扩胸运动 舞步扩胸走 凤凰飞 第五节 体转运动 东北东北 1、踢腿侧步走 2、上下交叉 4、叉腰摆跨 第二节 肩部运动 杵歌 1、腰腹拍打 3、曲轴体转 3、曲臂体转 4、踢腿捶膝 4、叉腰体转 第六节 伸展运动 激情广场舞 1、曲臂耸肩 第三节 腰腹运动 草原醉 1、平曲体转走 2、体前拍打走 2、曲直下摆走 2、单手平移 3、体前伸展 4、直臂下摆 4、曲臂侧平走 2、交叉挥手 3、点脚侧平 3、曲臂下摆 3、曲直下摆 第九节 下肢运动 士兵的桂冠 1、叉腰摆跨 3、上举伸展走 2、曲臂击掌 2齐之韵快乐舞步健身操歌曲歌词 第一节 热身运动 女兵走在大街上 1、侧曲前伸 第七节 摆跨运动 我祝祖国三杯酒 1、侧曲抬腿 3、绕臂耸肩 3、交叉拍肩 第十一节 跳跃运动 拍手跳跃走 火辣辣的情歌 第十二节 整理运动 二十年后再相会 1、背手摆跨 第八节 抓手运动 爱情专属权 1、点脚摆臂 第十节 拍打运动 火火的姑娘 1、拍手行进走 2

中国历史上最为有名十大公主

第一名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不仅仅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而且几乎真的成了“武则天第二”。太平公主一生很不太平,从小骄横放纵,长大后变得凶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觊觎着那高高在上的皇位,梦想像她母亲那样登上御座,君临天下。太平公主虽不乏心机和才干,也曾纵横捭阖得意于一时,但终未能承传母志,位列九五,只是在史书上留下许多五颜六色的斑痕而已。

第二名文成公主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第三名高阳公主

高阳公主,帝王血统。高阳公主乃唐太宗李世民之十八女,美丽温柔之玳姬所生,素为太宗所锺爱。帝王深宫之威严华贵,使其养成民间女子绝无仅有之傲慢骄横;大唐盛世之生活熏陶,使其具有无可比拟之雍容才情。高傲之公主,叛逆之性格,或许奠基其艳丽哀婉之悲剧,或许埋下其无法摆脱之祸根

第四名 平阳公主

 历史上有两个平阳公主,一个是汉武帝最亲的姐姐,一生命运坎坷,她是最善良的,也是最英勇的,还有一个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之第三女,是一个巾帼将军,豪气干云,为唐王朝建立立下卓著之功勋。

第五名长平公主

 阿九,令人哀怜;身世悲凉,幻影人间。她是一位传奇式的女子,她贵为崇祯皇帝的公主,却喜欢在武林中行走,找到挚爱后还不顾礼法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可是命运捉弄人,最后国破家亡,痛失一臂,背负国仇家恨,出家为尼,好可怜。长平公主,史书记载常有难言之隐;或许民间传闻多寓美好希冀;或许文学作品关注乱世情缘;或许国破家亡之美丽公主,英年早逝灵魂不散。

第六名 和硕公主

和硕长公主,是顺治的妹妹,康熙的姑母。她也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公主,做为一个政治棋子作为安抚工具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因吴三佳反叛清廷,吴应熊同其子吴世霖皆被清廷处死。她因为公主身份免死,但是,一个女人悲惨的一生已经注定。

其实在清朝公主都应该叫格格,公主只是汉族人对皇帝女儿的称呼 格格是满州八旗贵族女儿的尊称,在满族大军入关建立起清王朝后为了区分皇族直系子女和贵族子女称呼上的区别才有公主一词。韦小宝的女师父 独臂神尼、帝女花

第七名 馆陶长公主

  馆陶长公主刘嫖,历经西汉文景武三朝。她是汉文帝有史料记载的两个女儿之一,窦皇后的唯一的亲生女儿,汉景帝唯一的同母姐姐,同时也是汉武帝的姑母兼岳母。刘嫖的封邑在馆陶县,所以称馆陶公主,于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嫁给堂邑侯陈午为妻,故《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又称其堂邑大长公主。汉文帝即位时封长女刘嫖为长公主;汉武帝时,尊称窦太主。有二子一女。

  

  公元前153年,景帝立庶长子刘荣为太子。刘嫖于是为女儿陈氏向刘荣生母栗姬请求联姻。不料栗姬因厌恶刘嫖屡次给景帝进献美女而拒绝。刘嫖转而和王夫人王娡联姻。并且屡次在景帝面前污蔑栗姬,王娡暗中派人催促大臣奏请立栗姬为皇后。一次朝会上大行官奏道“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请封太子母亲栗姬为皇后。景帝非常生气,竟论罪处死了大行官,并废了太子,改封他为临江王。栗姬由此完全失宠,不能再见到景帝,最终忧郁而死。不久,皇帝正式册封王娡为皇后,王娡之子刘彻立为太子。

  

  前141年,刘彻即位,立刘嫖女儿陈氏为皇后,三年后的建元二年(前138年),刘彻在平阳侯家遇到了他后来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建元三年卫子夫怀孕,刘嫖不敢对孕中的卫子夫下手,于是绑架了卫子夫的弟弟卫青欲杀之,卫青好友公孙敖等人及时赶到,救下卫青。刘彻大怒,大肆封赏卫家众人。

  

  元光五年(前130年)陈皇后指使女巫楚服行巫蛊之术被废,并被赶出长安居住在长门宫,因为刘嫖和陈家并不知晓巫蛊之事,刘彻在刘嫖请罪之时表示不会牵连到她和堂邑侯陈家。

  

  陈皇后失位后第二年,刘嫖的丈夫陈午过世。刘嫖有个面首名叫董偃。虽然《汉书》称董偃是在陈午过世后才到馆陶身边,但陈后被废所居的长门宫,正是董偃为讨好皇帝(按汉律,男仆与女主人私通是死罪)才劝刘嫖送给刘彻的,由此可知,陈午在世时,董偃已经得宠了。

  

  刘彻曾经亲临公主府邸,对姑母说:“我想拜见一下主人翁。”刘嫖和董偃一起请罪,刘彻并没有怪罪董偃,还赏赐给董偃衣服、帽子。公主摆筵,请汉武帝入席,亲自为皇帝奉食进觞。当时,董偃见皇帝不自呼己名,而自称为“主人翁”。刘彻听了大笑,饮宴甚欢。宴罢,董偃贵宠之名,天下皆知。

  

  一天,武帝在宣室设酒宴款待窦太主和董偃。当他们要进入宣室时,东方朔执戟上前阻拦,对武帝说:“董偃有三个罪名可杀:他以臣下的身份,私侍公主,这是第一条死罪。败坏男女风化,搞乱婚姻礼制,有伤先王的制度,这是罪二;陛下正当壮盛之年,须积思放六经,留心于王事,追慕唐虞的政治,仰敬三代的教化,而董偃却不知依经书劝学,反而以靡丽为重,奢侈为称,尽狗马之乐,极耳目之欲,行邪枉之道,径*辟之路,这是国家之大贼,社会之大害,这是他第三条死罪。”

  

  武帝听后,默不作声,过一会说:“我已经摆好酒宴,下次再改吧!”

  

  东方朔说:“不可以。宣室是先王的正殿,不是议论正当的国事,不能进去!正是这样,的事情才渐渐消除下去。不要弄到这样的境地:竖貂教桓公,后来终究和易牙一同为患;庆父缢死于莒国,鲁国方得安宁;管蔡诛灭了,同室方得治安。”

  

第八名 建宁公主

历史上建宁是顺治的妹妹,康熙的姑母。 皇太极诸女: 皇十四女(1641一1703):和硕长公主。皇太极之第十四女。其母为皇太极庶妃察哈尔部蒙古奇垒氏。初号和硕公主。顺治十年(1653)13岁时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十四年晋封为和硕长公主。十六年(1659)十二月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吴应熊与公主婚后,顺治十年(1654)授三等子,十四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七年(1668)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十四年因其父吴三桂反叛清廷,同其子吴世霖皆被清廷处死。吴应熊死后,康熙皇帝经常下诏慰藉公主,谓其“为叛寇所累”。四十三年(1703)公主去世,时年63岁。历史上皇太极的共有十四个女儿,建宁公主是最小的,年纪比康熙大十三岁。她生母是庶妃,因此可能不太得宠,皇太极二女马喀塔、四女雅图、五女阿图都有留下名字来,建宁却没有留下名字。又嫁给清廷深为忌惮的吴三桂之子,那时她才13岁,这一辈子就注定是悲剧了。  武帝听罢便下诏停摆酒宴于宣室,改摆在北宫。让董偃从东司马门进去,后又把它改称东交门。赏赐给东方朔黄金三十斤。从此,董偃逐渐失去了宠爱,三十岁就去世了。过了几年,馆陶也去世,董偃与她一起合葬在霸陵。馆陶和董偃也被认为是往后公主贵人做越礼之事的开始。

公主坟(还珠格格)

  北京有个著名的地方叫公主坟。自从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映播后,人们对京西公主坟内埋葬的公主是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乾隆义女,有的说是金泰之妻,有的说是奇女孔四贞等。

  

  其实公主坟内的公主是谁,早在1965年修地铁时,文物部门就对公主坟进行了考古挖掘,并参考历史资料考证,谜底早已揭开。在复兴门外,复兴路和西三环路交界处的街心花园,因过去曾葬有清仁宗嘉庆皇帝的两位公主而得名公主坟,两位公主分别葬东西两边,东边葬的是庄敬和硕公主,她为嘉庆第三女,为和裕皇贵妃所生,生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她于嘉庆六年(1801年)十一月,下嫁蒙古亲王索特纳木多布济。嘉庆十六年(1811年)三月卒,年三十一岁。西边葬的是庄静固伦公主,为嘉庆四女,为孝淑睿皇后所生,生于乾隆四十九年。她于嘉庆七年(1802年)下嫁蒙古族土默特部的玛尼巴达喇郡王。嘉庆十六年五月卒,年二十八岁。

  

  因清朝的祖制,公主下嫁,死后不得入皇陵,也不能进公婆墓地,必须另建坟莹,故北京郊区有很多公主坟,有的地方现仍叫公主坟。因庄敬和硕公主和庄静固伦公主是同年而亡,仅隔二个月,所以就埋葬在同一处了。公主坟的墓地原有围墙、仪门、享殿等地面建筑,四周及里面广植古松、古柏和国槐、银杏等树木,显得古色古香。地宫均为砖石结构,非常坚固。双墓均为夫妻合葬墓,陪葬品有兵器、蒙古刀及珠宝、丝绸等物。

  

  清太宗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仿明制,皇帝的女儿称“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为“固伦公主”,“固伦”满语意为天下、国家、尊贵、高雅;妃子所生之女或皇后养女称为“和硕公主”,“和硕”,满语,意为一方。两种封号强调了嫡庶之别,但偶尔也有例外。公主不能称为格格,格格是皇家贵族**婚前的统称,顺治17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为格格。公以下之女称为宗女。若为侧室所生,均依次降二等。

  

  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还珠格格》至少3点违背了历史:一是公主坟下埋着两位公主,而不是一位;二是公主坟下埋着的是乾隆的孙女,而不是女儿;三是乾隆的女儿是公主,而不是格格。

  

  至于传说最多的公主坟埋葬的是降清明将孔有德之女孔四贞。是因明将孔有德降清后屡立战功(注:清朝对明朝降将采取利用政策,如范文程、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等),如取南京、攻江阴、征贵州、战广西等,顺治六年被封为“定南王”。在顺治九年,孔有德在桂林被明将李定国围困,受伤后自杀身亡。顺治母亲孝庄皇后收养其女孔四贞为义女,并封为和硕公主,成为清朝唯一的汉族公主。她武艺高强,经历富有传奇色彩。因此就以讹传讹地流传开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4455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