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鸡打针,在哪个部位打。

给鸡打针,在哪个部位打。,第1张

翅膀底下。

打在皮下组织,常用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大腿内侧等。常用于预防接种。注射方法(以上臂三角肌下缘注射为例,首先常规消毒皮肤,然后将抽吸好药液的注射器与皮肤呈30-40度角快速刺入,刺入针梗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

拔针,用棉球按压针眼,迅速拔出针头。

决定要打哪种是要由医师及药物性质决定的,(在危重病人抢救时,为病人建立静脉输液通路,抽血配血,查血常规等时,可由护士自行决定)通常情况危急的病人都是以IV的注射方式较多。

肌内注射法

部位:应选择肌肉丰厚,且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最常用的是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上臂三角肌。

臀大肌注射定位法:包括十字法和连线法。①十字法:先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侧画一水平线,再从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一侧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即为注射部位。②连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即为注射部位。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横指处。该处方便注射,但肌肉分布较薄,适宜作小剂量注射。

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皮肤,待干。检查排尽空气。用左手拇指和示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以中指固定针栓,如握毛笔姿势,针头与注射部位呈90°角,迅速刺入肌肉内,深度约为针梗的2/3。

松开绷皮的左手,抽吸无回血,即可缓慢推注药液。注射完毕,用无菌干棉签轻按进针处,快速拔针后按压片刻。

自我介绍 按医院要求着装 目的

皮下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1、需要迅速达到药物疗效,不能活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的注射法。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 局部供药: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供药。 3、 预防接种 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

两侧腹壁、后背、大腿外侧上臂三角肌下缘 核对

二人与电脑核对医嘱,核对无误后在治疗单左侧画蓝勾(本操作以皮下注射胰岛素为例) 评估

一、 评估患者的病历:姓名、性别、年龄、病因、病情(诊断、主诉、近期病情变化);近期生命体征情况;各项化验有无明显异常;心电图是否正常。有无药物过敏史、既往史。 二、 到病房评估患者

1、 评估病房环境:光线充足,病房安静、舒适、整洁。 2、 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

3、 自我介绍,反核对患者

4、 向患者告知操作的目的、擦作方法,取得患者的信任及同意。 5、 检查被注射部位的皮肤情况。

6、 如果注射胰岛素,应询问患者是否准备食物。 准备

1、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治疗车、快速手消、棉签、酒精(必要时准备安尔碘)、治疗巾、药液(核对药品药名、剂量、浓度、有效期;检查瓶身有无破损、裂痕;药液有无沉淀浑浊絮状物)、无菌1ml注射器。(如果患者使用诺和灵注射笔,应准备无菌胰岛素注射用针头)并逐一检查。车下放利器盒。 3、铺无菌盘,抽取药液(抽药时瓶签面向自己,以便再次核对药品),抽完再次核对,将注射器放于无菌盘内。

4、胰岛素抽取后,写清起止日期、时间,用输液贴封口放入冰箱,开瓶后有效期为1个月。 操作

一、 核对患者,告知患者操作的方法、注射药物及作用;拉围帘,保护患者隐私;协助患者舒适卧位,松解衣裤,充分暴露注射部位。

二、 选择注射部位后皮肤消毒两次,酒精螺旋式由内向外消毒,直径5CM以上,第二次消毒范围应大于第一次。

三、 再次核对患者核对药液,排尽空气,检查核对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拴,左手掐起皮肤,准备注射。

四、 注射器针尖与皮肤呈30-40度,迅速刺入针梗的2/3,以免进入肌层;抽吸有无回血、推药。推药过程中,讯问患者有无不适。 五、 缓慢推药,注射毕,以无菌干棉签轻压针刺处,迅速拔针。 六、 再次核对,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衣物。 七、 向患者告知注意事项,感谢患者的配合。

八、 洗手,再次核对患者,记录时间,清晰签全名于治疗单上。 操作后

回治疗室,处理用物,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及查对制度

2、针头刺入角度不宜大于45度,以免刺入肌层。

3、注射少于1ml的药液,必须用1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药液剂量准确。 4、注射胰岛素要使用酒精消毒皮肤。

5、要确定患者吃饭时间,一般饭前30分钟注射;胰岛素注射前30分钟由冰箱取出复温,以减轻疼痛,防止皮下局部产生硬结。

6、需长期反复皮下注射者,,应有计划地更换部位,轮流注射,这样达到最大的药量吸收效果。每个针眼间距25cm。

7、长效胰岛素要混匀,将胰岛素瓶在两手掌内轻轻滚动或将胰岛素瓶上下颠倒10次,将胰岛素瓶轻轻摇动。

8、不使用时应储存于摄氏2至8度的冰箱内,避免结冰(不要太接近冰格),避免阳光直射或剧冷剧热。

9.使用诺和灵胰岛素笔,注射时掐起皮肤后,可直接垂直进针,完全按下

注射推键:在注射后,针头应留在皮下十秒钟以上直至针头完全拔出,这样可以确保正确的剂量注入,以免药液未吸收。

10、拔出针头后,用棉球轻压局部,注意不要按摩、不要揉。

11、捏起皮肤注射:使用短细针头,尽可能保证正确皮下注射的有效方法注射应保证在皮下注射。避免误入肌肉层,否则,胰岛素的吸收曲线将不能与血糖吸收峰值相吻合,血糖波动大。注射至表皮层的危害可能导致注射部位胰岛素渗出、疼痛、无菌脓肿及增强胰岛素免疫反应

附表1

胰岛素按作用时间长短可分为:

1、速效胰岛素:赖脯胰岛素(优泌乐) 、门冬胰岛素(诺和锐):餐时或餐前、餐后立即注射,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控制餐后高血糖,每餐剂量占全天总量的10% - 20%

2、短效胰岛素:优泌林R、诺和灵R:餐前半小时注射,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控制餐后高血糖,每餐剂量占全天总量的10% -20%

3、中效胰岛素: 优泌林N、诺和灵N:早餐前及睡前注射,抑制两餐间和夜间血糖的产生;控制空腹血糖,全天约占胰岛素总量的50%

4、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每天任一时间注射一次,提供全天所需要的基础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 5、预混胰岛素:

优泌林70/30、诺和灵30R(50R)、优泌乐25、诺和锐30

附表2:

临床常用的胰岛素注射器、注射笔

1ml注射器 胰岛素专用注射器 胰岛素注射笔 附表3: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

1低血糖、体重增加;2胰岛素性水肿 。 3眼屈光不正 4高胰岛素血症和抗药性;

5胰岛素过敏:6局部反应:注射部位出现皮下组织增生、硬结皮下脂肪萎缩或肥大。

随着医学的进展,疾病谱的改变和新生代抗生素的大量涌现,静脉给药途径也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工作中,但肌肉注射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我们重视不够也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特别是在特殊情况下的肌肉注射。现将本人从事护理工作多年的心得总结如下。

1 首先严格遵守以下注射原则

(1)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做好“三查、七对”;(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感染;(3)选择合适注射器、针头以及正确的注射部位;(4)正确的注射方法:掌握“二快一慢”无痛注射,注射后观察药物反应。

2 特殊情况下肌肉注射注意事项

21 小儿肌肉注射 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定位不当易伤及血管及神经,部位是食指尖与中指尖分别置髂前上棘与髂嵴下缘处所构成的三角区内,注射时近距离垂直进针,推注药液稍快,防小儿扭动折断针头。

22 恶液质病人 因极度消耗皮下脂肪及肌肉层较薄,注射时左手捏起穿刺部皮肤,同时缓慢注药防药液积聚。

23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 如血友病、再障等,由于凝血因子的缺乏及凝血机制障碍致出凝血时间延长,一般尽量避免注射,必要时应在肌注后延长按压穿刺部位时间,勿揉搓。

24 浮肿病人 常见于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时,由于组织间隙积聚过多的液体,致皮肤肿胀发亮,注射时左手食、中指错开向下按压绷紧皮肤,快速进针,注射后用力按压针眼,防渗出。

25 肥胖者及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 肥胖者皮下脂肪层厚,药液注入脂肪层不易吸收,影响治疗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为减少局部刺激,二者均应深部肌肉注射,一般用7号针头注射,抽无回血注入药液。

26 注射部位有瘢痕,皮肤病者 注射时尽量避开瘢痕、皮肤病处,因瘢痕处药液不易吸收,皮肤病处霉菌易被带入 深部组织造成感染。

27 “惧针”心理者 注射前摆正体位,做好解释工作,注射时分散注意力,缓慢推注药物,减少疼痛,防止晕针发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果我们能注意到以上几点,相信会减少不良反应,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肌肉注射部位如果选择在上臂三角肌,进针时的操作为:一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另一手持针以中指固定针栓,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入肌内2.5~3cm(针梗的2/3,消瘦者及小儿酌减)。抽动活塞,无回血,缓慢注入药物。

注意事项如下:

1、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刺伤神经和血管,不能在有炎症、硬节、瘢痕等部位注射。

2、需要2种以上药液同时注射时,须注意配伍禁忌。

3、同时注射多种药液时,应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液,后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液。

4、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进针、拔针快,推药慢)。

5、切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6、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臀大肌注射,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7、长期注射的病人,轮流交替注射部位。

扩展资料: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取上臂外侧,肩峰下 2~3 横指。此部位注射方便,但只能用于小量药液注射。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取大腿中段外侧,成人位于膝关节上10cm、髋关节下10cm,约7.5cm宽处为注射部位。此处范围较广,可供多次注射。

兰州大学护理学院-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P95

在肩部,呈三角形。

扩展资料:

三角肌(deltoid muscle)俗称"虎头肌",是一个底向上尖向下的三角形肌,位于肩部皮下,从前、后、外侧包裹着肩关节,是一块多羽状肌。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此肌所形成。肌束分前、中、后3部。

近固定前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和旋内。中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和旋外。整体收缩,可使上臂外展。此外,该肌对加固和稳定肩关节有一定作用。当手臂处于小于60°角位置时,此肌外展效率相当低,而在90°~180°度之间角度时表现出最大的收缩效果。

参考资料:

-三角肌

上臂三角肌的定位法只需要确定三角肌的起点和止点即可。三角肌的起点与止点具体位置如下:

起点:前部肌束起自锁骨外侧半,中部肌束起自肩峰,后部肌束起自肩冈。止点:肱骨三角肌粗隆。

上臂三角肌的中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和旋外。整体收缩,可使上臂外展。

扩展资料:

上臂三角肌周围组织:

三角肌筋膜深层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有一恒定的较大的黏液囊,叫三角肌下囊。由此囊膨出许多突起,尤其是突入肩峰下面的最明显,称之为肩峰下滑囊。

该囊易产生变性、损伤、粘连,因而引起肱骨头向上移位固定,产生肱骨上举困难。从三角肌深面观察,可发现该肌纤维束为多羽状,因此,该肌比较肥厚而有力。

臀中肌、臀小肌定位

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2、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三角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4467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