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中黄渤饰演的教练原型是陈忠和。
《夺冠》是由与体育总局联合拍摄,改编自中国女子排球队的真实事件,影片由陈可辛执导,张冀编剧,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等主演。
陈忠和个人简介
陈忠和1957年10月生,1976年6月开始参加工作,有多重身份,曾经是福建省体工队男排运动员,女排陪打教练,后来成为女排主教练,他的学生有惠若琪、刘亚男、徐云丽、宋妮娜、周苏红等。
陈忠和曾带领中国女排夺得2003年世界杯冠军以及2004年雅典奥运会金牌。陈忠和的前妻是王莉莉,之所以是前妻,并不是因为离婚了,而是因为王莉莉在出差途中因车祸而亡。
《夺冠》结局解析
1979年福建漳州排球训练基地,借调到中国女排队的陈忠和第一次见到郎平。当时,郎平体能不达标,被主时任主教练袁伟民要求在场下训练,直到能深蹲举起一百公斤的杠铃。队员的训练相当艰苦,可一天的训练结束后,郎平仍独自留下。作为陪打教练,陈忠和始终陪着她,二人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国足被要求观看《夺冠》是因为国足近年来成绩不佳,而《夺冠》所展现的女排精神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10月6日,在经过了一个上午的技战术训练之后,正在上海集训的国足集体观看了最近正在热映的中国女排题材**《夺冠》。
这也是除了训练之外,本期集训所安排的集体活动之一。10月5日,国家队队员们还上了一堂由裁判讲师所教授的国际足联新规则宣讲课。
按照安排,本期国足集训从10月4日开始到9日结束,时间只有短短六天。由于当下中超正处于两个阶段之间的间歇期,球员普遍疲惫,因此本期集训也没有安排高强度训练,以技战术磨合为主。
扩展资料
国足队员表态
看完《夺冠》**后,不少国足球员都深受触动,吴曦表示,“《夺冠》的背后是‘做好每一天’,作为国家队球员,我们只有刻苦训练,从点点滴滴抓起,才能提高成绩。”
门将颜骏凌则表示,“观看过程中我的情绪一度有些激动,特别是看到年轻时候的郎平每天蹲杠铃,达不到100公斤不能训练,不禁想起了我自己小时候。我会努力学习女排精神,它对于每个运动员都有着强烈的教育意义,对我们参加国家队的比赛会带来很强的促进作用。”
主帅李铁也在社交媒体表示:“下午,全队观看了**《夺冠》,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向中国女排学习!学习女排精神!”
澎湃新闻-体坛联播|国足集体观看《夺冠》,队员:会努力学习女排精神
郎平怎么评价夺冠的呢
随着院线的全面复苏,《夺冠》终于在十一黄金周与观众们见面了。
关注这部作品的筒子们都知道,**原名《中国女排》。
八十年代,
中国女排豪取81、85世界杯,82、86世锦赛以及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金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女排五连冠”。
千禧年后,
中国女排勇夺03、15、19世界杯以及04、16两届奥运会金牌,至此中国女排也正式成为了拥有十冠的“排球女王“。
而这部刚刚在双节上映的《夺冠》,正是记载了女排姑娘们三十年的夺冠之路。
这部影片当初要冲击的是贺岁档的“冠军”,
要“夺冠”的《夺冠》有两大杀手锏:高配置+好题材。
为何说配置高?
导演陈可辛,人送诨号“撸奖狂魔”,拿到手软的大小**奖项足见其功力。
女主巩俐+男主黄渤,一位是“国际巩皇”,一位是“100亿影帝”,合体出镜的票房号召力也无需赘述。
于此同时,影片还力邀2016年女排夺冠阵容强势加盟,跨界助演。
毫不夸张的说,这套班子在文体二界都堪称顶配!
为何说题材好?
对于华语**来讲,体育竞技类作品一直是短板。
乒乓球“无人能赢”,写了剧本恐怕没有戏剧冲突,悬念不够。
足球“无人能赢”,写了剧本恐怕也无人接盘,投资不够。
放眼各条体育战线,中国女排绝对是最完美的创作题材。
兴衰沉浮有噱头,集体个人故事多。这种绝佳题材扔在国外,恐怕续集都拍出五六部了。
纵观《夺冠》全片,陈可辛导演一共展现了三个关键的“女排时刻”。
片中第一个里程碑,即1981年日本女排世界杯,中国VS日本。
上世纪八十年代,彭昱畅饰演的小陈以陪球教练的身份,被借调到了位于福建漳州的中国女排训练基地。
在这里,他结识了女排姑娘们。而年龄最小的球手,正是郎平。
那时,改革开放则刚刚拉开序幕。那时整个中国都被打着落后的标签,体育也不外如此。
所以,女排的姑娘们想赢!
在第一个故事里,《夺冠》相当真实的反映了八十年代中国女排训练和比赛的经历。
当得知国外已经开始利用计算机演练战术的时候,教练直接下令把球网升高了15cm;
为了模拟大赛实战,女排对内直接协调国内最剽悍的江苏男排充当陪练;
全年无休是日常安排,带伤训练是家常便饭。
简单总结起来一句话:别人拼科技,我们拼命。
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女排姑娘们硬是在当年力克如日中天的日本女排,并在1981-1986年实现五连冠。
应该说80年代这几场大赛经历,绝对称得上是中国女排的高光时刻。
《夺冠》的导演陈可辛一直以“镜头写实+故事细腻”著称,而且尤擅典型人物的情感素描。
《甜蜜蜜》、《投名状》、《亲爱的》,虽然各个作品题材和类型差异极大,可是你会发现陈导的剧中人物都会和观众产生激烈的情感共鸣。
而老女排故事里最能调动观众情绪的,则一定是“铁榔头“郎平。
陈可辛非常讨巧的邀请到郎平的女儿白浪来饰演年轻时期的郎平。
可让他和郎平本人都没能想到的是,白浪在和吴刚、彭昱畅两位新老戏骨飙戏时竟然毫不怯场,还把球员时期“铁榔头“的霸气劲头演绎的淋漓尽致。
在这段故事中,有一场郎平成功完成蹲举的戏份。
白浪在拍摄这个桥段时,训练动作和扔下杠铃之后的情感宣泄一气呵成,一条片子就达到了陈可辛的预期,当时整个剧组都被白浪的真实演技打动了。
引用老戏骨吴刚的评价:白浪把她妈妈的那种瞬间爆发的精神已经完全展现了银幕上了。
片中第二个里程碑,即2008年奥运会女排半决赛,中国VS美国。
关注女排的筒子们应该都记得,那年中国队输了。
输在了郎平带领的美国队手下。
当年因为这场比赛,郎平完全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2008年奥运会开在我们的家门口,全国人民都期待着女排姑娘们的完美表现。可这一切都被郎平和美国队击碎了。
一时之间,郎平饱受攻讦。
各种恶评接踵而至,一位体育教练显然背负了与其身份并不相符的骂名。
而在《夺冠》中,导演也如实的复刻了这段往事。
包括赛前中美两队教练的私下沟通,包括了郎平本人的心路历程。
这个段落在《夺冠》中相对简短,却完美的丰满了“郎平“在转型教练之后的人物角色。
不得不说,“巩皇“在片中的台词不多,可表现依然无可挑剔。
寡言少语却能气场全开,身临沙场依旧闲庭信步。纵观整个华语影坛,能把郎平教练这种磅礴气势拿捏到位的女演员,恐怕也就属巩俐了。
除了气场相似以外,巩俐对于“郎平“这个角色的细节拿捏也绝对到位。
郎平全身伤病众多,用片中的话说:她是60岁的心脏,80岁的骨骼。
因为手指有伤,所以郎平在布置战术时,小手指总是向上翘起显得有些僵硬。而这些细节都被巩俐展现的入木三分。
片中第三个里程碑,即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淘汰赛,中国VS巴西。
其实自2013年,郎平就开始担任中国女排的主教练。而刚一接任,郎平就力排众议,提出了三项大型改革方针。
一、扩大女排编制;
二、聘请海外教练;
三、打造不同阵容。
只要谈及改革,肯定会有人跳出来反对,肯定会受到外界的质疑。
而片中的郎平则是把这些都完完整整的经历了一遍。
即使到了里约奥运会前夕,依旧没有人看好女排的姑娘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她们首场比赛就会被淘汰,打道回府。
不过后面的故事,因为年代很近,影迷和体育迷们肯定记忆犹新。
女排姑娘们在险胜东道主巴西女排之后,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取得了奥运会女排的金牌。
在番茄看来,第三个女排故事是最为振奋人心的一场。16年女排原班人马集体出镜,真实还原了和巴西队的比赛经历。
不仅如此,惠若琪、张常宁、朱婷、丁霞等主力队员还将当时比赛的心路历程完整的呈现给了观众。
《夺冠》,豆瓣评分73,截至目前票房已经破五。
客观的讲,目前这部**在网上的风评有着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方面,女排故事震撼人心且极具泪点。陈可辛导演选择以丰碑人物郎平为视角,在她的见证下,女排兴衰的三十年往事被徐徐拉开序幕。
可另一方面,有网友吐槽全片缺乏有效的情绪递进和情感共鸣,导演略显急迫的“炒旋律,熬鸡汤“引发不少影迷不满。
其实在番茄看来,陈可辛导演有自己说不出的苦衷。
在《夺冠》上映之前,更名、撤档、署名的风波一直都没断过。
但番茄愿意相信:如果没有外因的干扰,陈可辛导演或许会贡献出一部更有质感的体育**。
即使是这样,《夺冠》依然称得上是国内体育题材的新高度。
因为“中国女排”在国人眼里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竞技队伍,而是一种引以为豪的强者精神。
最后要提一下,《夺冠》中有一个桥段把番茄看哭了。
在1981年中日女排对决中,当时的女排7号在那场比赛中因为发力不慎导致腰伤复发。
可当比赛进行到白热化时,主教练需要向郎平布置战术。
而这个时候,前一秒还俯卧在场边的女排7号,下一秒已经顶替郎平出战,坚韧的站到了赛场上。
这位女排7号,名叫陈招娣。
陈招娣出生于杭州西子湖,虽然名字起的软糯,可她的性子却是出了名坚韧。
在队里她有一个比“铁榔头“还响亮的绰号——独臂将军。
据郎平回忆,当时以陈招娣的腰伤情况,恐怕稍有不慎就会让整个职业生涯报销,更严重的话会直接瘫痪。
可为了赢,
陈招娣,还是毅然决然的站在了赛场上。
在**后半段,巩俐有一句台词:我们为什么那么在乎输赢,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
这句台词可能是郎平本人的原话,也可能是陈可辛导演的个人意志,可是番茄觉得说的一点没错。
另外,番茄想说:或许我们的内心可能不够强大,但是我们的内心足够坚定。
“中国女排”不是某一个人的不是一个人的意志,而是集体力量的最好彰显。
在这个集体中,除了“铁榔头”郎平、“独臂将军”陈招娣,还有“铁姑娘”曹慧英、“怪球手”张蓉芳、“场上灵魂”孙晋芳、“钢铁将军”陈亚琼、“天安门城墙”周晓兰、“功勋主帅”陈忠和、“五冠教练”袁伟民、“小苹果”袁心玥、“常公主”张常宁、“北长城”颜妮、“MVP收割机”朱婷等等。
就是在中国女排几代人的拼搏下,才铸就并传承了这闪光、坚定、不朽的女排精神。
输赢不是比赛的全部,
但是女排要赢,中国要赢。
1
大国家队
这是国际上很多国家队的作法,但是一直以来离中国女排甚远。
从“五连冠”时积累的成功经验使得中国女排一直相信亚洲队伍的优势在于高度的粘合默契,因此打球的队员不适宜多而在于精,需要长期训练配合。多少年来我们一直都是六七个主力队员打球,替补能上场比赛机会很少,主力替补差距非常之大。
郎平回归后在组队方面最大的改变就是组建大国家队。
2
超级替补
中国女排从“五连冠”到“黄金一代”,国家队的主力阵容基本是一个奥运周期一成不变,除非是主力队员出现伤病。相比较美国女排等打球队员很多,我们一直感叹替补队员能力不够,但一直也不愿让替补多打比赛,这么一来,替补与主力的差距越来越大。
现在郎平要突破这种主力与替补的严格界限,明确提出,以后只有首发与非首发队员,这个理念是对过去主力替补的一个很大冲击。但要让替补成长为超级替补,除了训练,必须要让替补能有上场打国际比赛的机会。2014年大奖赛总决赛,郎平果断带半替补出战,为年轻球员提供积累比赛经验机会的做法就很值得赞赏。
3
尊重科学 更新观念
过去从国家队到地方队,男女排队员都特别喜欢蹲杠铃,因为这样的训练对于大肌肉群尤其是大腿肌肉的训练好像非常见效,但却忽视了训练方式的合理性,很多队员因此早早的腰部和膝关节受伤。
郎平执教中国女排以后,队员已经很少做高强度负重深蹲练习了,老队员徐云丽就曾说整个2014年她一次杠铃都没有蹲过,从中可以看出郎平对于身体素质训练理念的改变和影响。
但要改变中国女排落后的身体素质训练,绝非一朝一夕。除了聘请国外高水平的体能教练长期为国家队、国家青年队、国少队等提供系统性的身体素质训练,更新深植于基层教练意识当中的落后的训练方法更是重中之重,而这也的确需要国家队成功经验和带动。
4
国际化教练团队
2013年郎平执教国家队,立即引入了美国康复师和医生,组建一个国际化的团队。这样做不仅仅是引入国际化人才,也是对过去陈旧训练和康复理念的一次颠覆性改变。
2014年魏秋月的康复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郎平回归前,小魏基本处于伤重想要退役的边缘。2014年郎平重新召入魏秋月,集训的前三个月,一直是派从美国请来的康复师带魏秋月训练,康复师为她专门设计了肌肉锻炼计划,并伴有护理,直到魏秋月的伤病情况经过康复师评估可以参加全队训练。之后郎平逐步让魏秋月有节制地参加了一些国际比赛,确保了她能在世锦赛上较好地控制伤病,发挥水平。
5
学会战略性放弃
过去中国女排三大赛之外的几乎所有国际比赛,都是几个主力队员在打,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认为“熟能生巧”,老队员也要不停锻炼提高,另一个原因,源自于中国球迷对冠军和金牌的巨大渴望,只要有一个国际比赛不拿冠军或成绩较差,国内指责之声立刻铺天盖地。
郎平上任以后,首先决定放弃带国家队参加之前必须参加的瑞士女排精英赛,改由备战世青赛的国家青年队参赛。结果那次比赛既锻炼出了朱婷,也为国青队后来夺得世青赛冠军创造了很好的热身机会。
6
立体高速的打法
郎平在执教恒大女排的五年中不断引入欧美外援主攻和强力接应,让联赛各队看到了立体进攻的效果和打法,如今中国女排联赛队伍已经不再把后攻作为偶然的偷袭,而是把后攻作为战术体系的有机组合。
目前中国女排的双主接应“立体三角”也已经初步建立,但是我们的后攻还需要提升,尤其是隐蔽性和速度不如美国巴西等队。国家队的后三战术速度已经有所改善,但接应后二强打色彩较多,由于国家队中没有真正意义的世界级强力接应,后二速度慢的话会遭遇对方有效拦网,所以后二的战术性速度必须提高。当然提速一方面是攻击手要改变节奏,另外一方面二传手的跳传和出手要更快更隐蔽。
东京奥运会赛程如今已经进行过半,看到来自各个国家的奥运健儿在赛场上努力拼搏的那一刻,深刻的认识到奥林匹克的竞技精神,但是竞技不只有竞争,还有在比赛过程中那些令人动容令人震撼的画面。盘点奥运会十大感人画面!郎平哽咽道歉,刘诗雯夺银伤心落泪。
最可爱:杨倩甜美比心
00后小将杨倩为中国代表团在东京奥运会上夺得首金,在颁奖台上的杨倩展现了她的青春活力,做出最甜美最可爱的比心动作。值得一提的是杨倩取得首金后并没有骄傲自满,在下一场10米气步枪团体混合赛中又拿下一金,虽然杨倩仅有21岁,但在赛场上的从容淡定和生活中的青春可爱,杨倩却展现的淋漓尽致。
最自信:张雨霏笑容甜美为自己加油
女子100米蝶泳的决赛上,张雨霏与金牌仅差了005秒,设想如果是自己可能会恼羞成功懊悔至极,但23岁的张雨霏不仅不气,还用最甜美的笑容为自己加油。张雨霏用事实证明“心态决定成败”,此后张雨霏在女子200米蝶泳和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赛中都取得了金牌,张雨霏在东京奥运会上我中国队拿下2金2银,地位直接超越孙杨,张雨霏一路走来心态都非常好非常自信。
最伤感:丘索维金娜告别赛场泪流满面
八次奥运33年,人生能有几个33年,这位46岁的女子体操传奇丘索维金娜在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落下了帷幕,但东京奥运会却没能得到圆满的结局,首先是被取消了旗手资格,其次跳马项目也没能进入决赛,最终丘索维金娜在告别赛场是泪流满面,虽留有遗憾,但也非常感谢丘索维金娜曾经在奥运赛场上留下的精彩瞬间。
最振奋:谌利军惊天一举逆转夺冠
本届奥运举重比赛中,中国选手谌利军在落后第一名6公斤的情况下,奋力举起187公斤的杠铃,大力士谌利军逆转夺冠,看到了奥运赛场上一切皆有可能,同时也向世界见证了中国力量。
最霸气:石智勇怒喊“还有谁?”
中国举重选手石智勇在在东京奥运会上完美一举,直接打破了三项奥运纪录,石智勇让对手都感到恐惧,在拿到金牌后更是怒喊还有谁?三个字把中国举重的自信完美展现。
最动容:刘诗雯混双摘银落泪道歉
在乒乓那女混双的决赛上许昕/刘诗雯遗憾输给日本队,赛后接受采访时忍不住落泪给球迷道歉,这一幕实在令人心酸动容,如今刘诗雯又因伤无奈退赛,她为中国乒乓球付出太多,而本届奥运会也可能是刘诗雯的最后一届奥运之旅。
最热血:拉脱维亚三人男篮队员崴脚后缠绷带上阵
拉脱维亚35岁的老将克鲁明斯在比赛的过程中不幸扭伤了脚,但克鲁明斯并没有停止比赛,而是缠上绷带后立刻又上场比赛了,并带领球队拿下了那场比赛,赛后克鲁明斯真的骨折了,但他热血硬汉的形象留在了奥运赛场上。
最破防:开幕式伊拉克代表团仅4人参加
伊拉克作为一个长期处于战乱的国家,人身安全都是个很大的问题,更别说有专门的场地无备战奥运了,虽然仅有4人但伊拉克代表团还是来了,向世界证明了这个国家依然存在,不管伊拉克能否拿到奖牌,这份精神值得敬佩。
最泪目:郎平哽咽向全国球迷道歉
中国女排在此次东京奥运会上遗憾出局,虽然最后3-0战胜了意大利女排但也无法挽回局面,赛后郎平一度哽咽向全国球迷道歉并主动揽责,无论是年轻时作为女排球员的郎平还是现在作为教练的郎平,她的一生为中国女排付出的太多了,女排失利她也已经尽力了,我们的郎指导无需道歉,看到郎指导一度哽咽真的泪目了。
最激动人心:五星红旗在东京赛场升起
奥运会赛程已过半截止到8月1日,中国奥运军团已取得23金14银13铜的优异成绩,这些都是中国奥运健儿在赛场上努力的成果,每当五星红旗在东京赛场升起的时候,就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这里也继续为没有登场的中国奥运健儿们加油打气,希望他们能取得好成绩。
书中告诉我们那些光彩照人的成功者背后的付出,不平凡的成绩是建立在一次次看似平凡的训练之中。“眼泪不能战胜敌人。”这是刻在郎平心底的誓言。不甘心坐冷板凳的郎平,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机械扣球,技巧吊球,单人防守,
还有各种动作训练:倒地、翻滚、蹲起跳,循环往复,每天重复无数次这样看似简单的动作。一天的训练下来,郎平的运动服被汗水浸透了,身上多处贴着创口贴。
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年复一年的痛苦煎熬,她都咬牙坚持着,终于成为最厉害的女排运动员,被称为“铁榔头”。
是什么支撑着她数年如一日地不断挑战自我呢?是执着的信念!是顽强的毅力!这是每一位中国女排运动员身上最闪耀的光芒。
在赛场上,时间就是生命,倒地翻滚,多花一秒钟就有可能与球失之交臂,每一位女排运动员要努力把自己所有的动作都控制在规定的秒数内,为自己的进攻动作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是呀,无论做什么事,既然定下了目标,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要咬紧牙关,努力前行。
扩展资料:
女排精神需要传承、需要融入新的内涵,但关键的内核不能说变就变。中国女排恰恰是做到了刻苦训练、顽强拼搏,恰恰是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融入了新内涵,这支队伍从胜利走向了胜利。当然,中国女排能有今天的胜利,郎平的主心骨作用不可或缺。如果没有郎平的精心调教,这支队伍的表现不会如此亮眼。
一支队伍身上不能没有精气神,一支运动队身上就更不能没有精气神。学习中国女排,就要学习这支队伍刻苦训练、敢打敢拼,就要学习这支队伍胜不骄、败不馁,就要学习这支队伍在实战中不断将科学、理性、与时俱进的因素不断融入女排精神。
唯其如此,更多运动队、更多队伍才能学到真经、才能开启用胜利鼓舞斗志之路。如果只是强调外在环境变化带给女排的改变,便难以做到女排精神的有效传承,便难以把队伍从胜利引向新的胜利。
人民网-中文观潮:女排精神传承不息
郎平执掌中国女排教鞭。她到底施展了什么“魔法”,让中国女排能够再次崛起?
新人 板凳厚度大大加强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女排给球迷留下的印象就是几乎所有国际比赛,都是几个主力队员在打。
郎平上任以后,首先决定放弃带国家队参加之前必须参加的瑞士女排精英赛,改由备战世青赛的国家青年队参赛。此外,郎平回归后在组队方面最大的改变就是组建大国家队,每次集训的名单都在20人以上,有时甚至超过30人,在联赛中表现出色的年轻球员几乎都获得了到国家队一试身手的机会,也让她们得以迅速成熟。以1996年12月出生的袁心玥为例,2013年时还是国家少年队队员的她,得益于郎平的大国家队理念,有幸到国家队进行了一番历练,如今她已成为国家队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人的迅速成熟,大大增加了中国女排的板凳厚度。
战术 也许会成为最先进的
中国女排传统的风格就是小快灵,但郎平并不满足于此,她在执教恒大女排的5年中不断引入欧美外援主攻和强力接应,让联赛各队看到了立体进攻的效果和打法,如今中国女排联赛队伍已经不再把后攻作为偶然的偷袭,而是把后攻作为战术体系的有机组合。
目前中国女排的双主接应“立体三角”也已经初步建立。如果“立体三角”的速度起来了,加上后四以及副攻的后攻开发,那中国女排的战术体系将是最先进的。
国际化 老式训练理念整治改变
2013年郎平执教国家队,立即引入了美国康复师和医生,组建一个国际化的团队。这样做不仅仅是引入国际化人才,也是对过去陈旧训练和康复理念的一次颠覆性改变。
过去从国家队到地方队,男女排队员都特别喜欢蹲杠铃,因为这样的训练对于大肌肉群尤其是大腿肌肉的训练好像非常见效,但却忽视了训练方式的合理性,很多队员因此腰部和膝关节受伤。郎平执教中国女排以后,队员已经很少做高强度负重深蹲练习了,老队员徐云丽(微博)就曾说整个2014年,她一次杠铃都没有蹲过。从中可以看出,郎平对于身体素质训练理念的改变和影响。
率队去漳州集训之前,郎平要求医生和康复师对每一个队员的身体情况做细致的医学测试,然后根据每个运动员的指标制定相关的训练计划,这种个人定制训练的理念和实践,也是首次在国家队出现。
思维 “要让球员有个性”
北京奥运会上带领美国女排夺得亚军后,郎平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谈到中、美排球的不同。其中她特别谈到了中美两国球员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我们(中国)的球员很少问why(为什么),她们应有自己的观点。”
在执教中国女排后,郎平将这些东西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潜移默化地灌输给球员,比如在训练中,她不会大声斥责某一位球员,而是鼓励球员要勇于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要让球员有个性,首先你就要尊重她。”比如到香港比赛之余,郎平会带着队员们到处购物,“我觉得没什么不好,整天关住她们,除了排球就是排球,这样不行,反正她们不会玩一整晚,累了自然会回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