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筋膜炎的治疗

跖筋膜炎的治疗,第1张

休息:避免跑步及其它加重疼痛的活动  冰敷:用毛巾包裹冰块敷于足跟和足底,每天4次,1次15-20分钟  药物治疗:口服阿斯匹林或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必要时局部注射类固醇类激素;

支具:夜间睡觉时使用支具保持足于中立位置  矫形器具:使用特殊足垫支持足中弓区域  体疗:按医生建议开始牵拉练习以拉长跟腱和跖筋膜 常用的非手术治疗包括:鞋垫及填充物、矫形鞋、物理因子治疗、牵拉疗法、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压痛点局部封闭、体外冲击波疗法、肉毒素局部注射等。

局部封闭疗法:首先对注射点进行定位,以压痛点为注射点,常规碘酒、酒精消毒,铺巾,左手拇指按压痛点,右手持针刺入,一般局部有酸胀感,回抽无血后,注入2%利多卡因+醋酸强的松龙+维生素B1+维生素12的混合液,每一痛点注射混合液3-4ml,注射后局部按摩5分钟。每周一次,一般注射2-3次为宜,治疗期间避免剧烈活动。

外用膏药:中医学认为,足跖筋膜炎的病因病机为肾虚正气不足,寒湿为患。足居下而多受寒湿,肾阴肾阳的虚损导致正气不足,寒湿之邪乘虚而入,凝滞于下,致筋脉郁滞,瘀血内阻,不通则痛治疗比较理想的方法属外用膏药,外敷膏药贴于足跟肌表刺激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之目的。

神经阻滞:在腓骨头和腓骨颈的连线中点,手指在皮肤表面滑动时,可以触及腓总神经在腓骨颈上滚动。消毒后,术者将腓总神经固定在左手中指与示指中间,右手持3 cm长7号短针向骨质方向穿刺。当刺至腓骨颈时一般会出现异感,如无异感,也可将药物注于此点。然后行踝部胫神经阻滞,于内踝后侧确定胫后动脉。术者左手手指将动脉压在指下,右手持3 cm长7号短针直接沿手指缘向胫后动脉的后缘穿刺。出现异感即可注药,如无异感,可将针一直刺到骨质然后退针0.5~1.0 cm注药。注射药物:布比卡因、曲安奈德、维生素B12。

神经阻滞疗法治疗跖筋膜炎,经临床观察;其特点有:

(1)操作简单易行,可在门诊、师医院、卫生队实施而无需住院;

(2)疗效可靠;

(3)副作用小,安全经济。但要注意以下几点:穿刺位置要准确,不得刺伤神经,更不能将药物注入神经;出现异感要退针少许再注药。

(4)冲击波:已经证实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疗效是确定的.作用机制:有人认为高能鼍冲击波选择性地破坏了无髓鞘的感觉神经纤维;而低能量冲击波则可使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肽类物质的释放.在局部产生神经源性炎症反应,进而抑制了感觉神经末梢的传导。并可引起大脑局部血流的改变,调整疼痛记忆,使对局部疼痛刺激反应的减少,从而起到了长期镇痛作用。

(5)小针刀:小针刀治疗的原理在于骨膜下拨离、松解炎症造成的粘连,以促进炎症的吸收而达到治疗目的。故临床上用此方法治疗可达立竿见影之效,但松解后的骨膜可再次粘连而疼痛复发,临床屡见不鲜。

患者取俯卧位,医者在患者足跟下仔细找到压痛点及条索状反应物后常规消毒,取15寸毫针从跟骨结节条索状反应物的远端和皮肤呈15°角进针,部位务必准确,如刺中条索状反应物,患者应有尖锐酸胀针感;然后将针平刺向跟骨结节,以3-5mm的小幅提插手法把触到的条索状反应物全程刺激1遍即可出针,全过程不应该超过1分钟。针刺后第2天可做推拿手法治疗巩固疗效,1周后检查效果,如不愈便可重复针刺治疗。 要改变穿鞋习惯,不要穿拖鞋,因为拖鞋没有包复性,要穿运动气埝鞋。但有两个重点,一是鞋子的后跟是有包背的,可以像塑腰一样把脚踝底的脂肪组织塑起来;二是鞋底要软,才不会碰到痛点。

 腰椎退变性疾病,尤其是腰椎管狭窄的治疗常涉及脊柱的减压、固定、融合。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多数脊柱融合的患者可获得即刻的脊柱稳定性。着使得早期开展康复训练成为可能。

  术后早期开展过剩肌和股四头肌以及腰背肌的牵拉训练是很重要的,这有助于防止神经根粘连和瘢痕形成。每次牵拉动作可持续30秒,重复3次,左右侧分别进行。若患者耐受性良好可每2小时重复一次。

  神经牵拉训练可以仰卧位进行,将下肢伸直,慢慢抬离床面,直到大腿后部感觉到张力为止。可用手于膝下辅助抬腿,同时注意保持膝关节伸直,踝关节背屈。股四头肌牵拉需仰卧位进行,使足跟尽可能靠近臀部。

  一、术后1-9周:术后静态稳定训练

  之所以称之为静态稳定训练是因为此期的训练只包括肢体,而应尽量避免躯干下部的旋转或屈曲。具体内容如下:

  1、骨盆倾斜训练,俯卧位,膝关节屈曲,使腹部向脊柱倾斜。

  2、相同体位,下肢交替抬起约3-4英寸,保持骨盆水平。

  3、提髋,使躯干升起,自肩到髋关节保持直线,也称搭桥训练。

  4、俯卧位,双手背后,将头和肩膀轻轻抬离床面1英寸,注意始终保持视线向下。

  5、俯卧位,膝关节伸直,双髋关节交替后伸,注意保持骨盆水平。

  6、牵拉弹力带,作划船的动作,保持肩关节和胸廓固定,训练躯干上部的力量。

  手术后的最初6周训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患者的耐受能力。6周后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训练量和训练项目。动态训练开始的具体时间要根据患者脊柱的稳定情况以及医生的临床经验来决定。

  二、术后6-12周:增加动态稳定性训练

  这一阶段的训练要求活动躯干部,因此需训练球辅助训练。具体内容简介如下:

  1、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将头和一侧肩膀抬向另一侧的髋关节方,通过此动作训练腹部肌肉力量。

  2、四点跪位,将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交替抬起,以后伸背部。

  3、上肢保持固定,躯干部后仰以牵拉阻力带。

  4、双脚分开与肩同宽,阻力带一端固定于地面,双手抓住阻力带另一端自左下向右上方向牵拉,同法训练另一侧。

  使用训练球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关节活动度,而非最大限度的扩大关节活动度,这点对那些不熟悉训练球的患者尤为重要。每次训练强度以出现疲劳感或难以维持平衡为准。具体内容如下:

  1、坐于训练球上,交替抬起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

  2、坐于训练球上,以腰部为支点移动训练球,注意保持肩关节水平。

  3、腹部卧于训练球上,双上肢支撑并向前移动躯干,直到训练球移动到大腿下方,交替抬起大腿。

  4、跪位腹部卧于训练球上,利用上肢向前移动躯干,注意保持躯干平直。

  5、仰卧位,将训练球置于双小腿下方,抬起髋部,臀部和躯干下部,使腹肌保持紧张。

  三、9-12周:在轻度载荷下开始强化训练

  在此阶段常规有氧训练对促进融合具有重要作用。常规有氧训练可增加血供和氧供,保持体重,减少脊柱的所承受的载荷。训练时间可从每天几分钟增加到每天30分钟,以不出现疼痛为准。推荐的有氧训练项目包括散步、游泳、蹬车等。但不推荐跑步、跳舞和体育运动等。

  因害怕融合失败而放弃训练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尽管医生对训练的方法和强度有不同的观点,但研究表明良好的术后康复训练对提高融合率和手术效果是十分有利的。具体的训练项目应根据患者术后的不同阶段和植骨融合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加以选择。

防止肌肉萎缩在饮食上注意要合理饮食,选择低盐饮食,多吃一些如鱼、豆腐等富含维生素的高蛋白食物,以增强肌力,增长肌肉。要帮助患者做按摩,按摩时手法应轻柔、缓慢。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刺激神经营养机能,放松痉挛的肌肉,有效的预防肌肉萎缩。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活动肢体,动作尽量轻柔,避免过度牵拉。

腰椎压缩性骨折如果采取保守治疗,起床活动是需要佩戴支具保护腰椎,或者是骨折术后,起床活动时,也需要佩戴支具保护腰椎。

腰椎压缩性骨折,愈合期要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促进康复。支具佩戴的时间一般要三个月左右。

足踝L型支具主要是起到固定作用,经常用于偏瘫,脑瘫等,成品支具主要用来固定脚的内外翻等,踝关节损伤骨折的回复也可用踝足支具来固定。对于更服贴的手工踝足支具用来控制偏瘫患者的步态和控制不自主痉挛等。使用方法很简单,直接套上去把上面的带子绑紧即可。

1 呼吸内科护理常规

1、执行呼吸内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 3、喘息者给予半坐卧位。

4、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忌辛辣 性、产气性食物。指导病人多饮水。

5、观察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血氧饱和度,必要时监测血气分析,观察痰液的颜色、量、气味、病人的喘息情况。 6、保持呼吸道通畅,痰多不易咳出者指导有效咳嗽、雾化吸入、翻身叩背,必要时行 引流;呼吸困难者给予氧疗,流量1~3L/min,>15h/d。

7、遵医嘱及时准确应用抗生素及平喘祛痰药,茶碱类药应观察有无恶心、心律失常症状。 8、保持皮肤、口腔清洁,痰多者及使用激素类喷雾剂者注意及时漱口。

9、鼓励病人树立长期治疗疾病的信心,防止焦虑悲观心理。 10、指导病人避免诱发因素,戒烟,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11、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康复训练: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指导其坚持长期低流量氧疗,提高生活质量。活动时注意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宜。

2 呼吸内科护理常规

一、自发性气胸的护理常规病情观察 1观察患者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的程度,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相应措施。

2观察患者呼吸、脉搏、血压及面色变化。 3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应观察创口有无出血、漏气、皮下气肿及胸痛情况。

护理措施 1尽量避免咳嗽,必要时遵医嘱给止咳剂。 2减少活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屏气,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排便措施。

3胸痛剧烈患者,可遵医嘱给予相应的止痛剂。 。

4根据病情准备胸腔穿刺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的物品及药物,并及时配合医生进行有关处理。胸腔闭式引流时按胸腔引流护理常规。

5给予高蛋白,适量粗纤维饮食。 6半卧位,给予吸氧,氧流量一般在3L/min以上。

7卧床休息。 健康指导 1饮食护理,多进高蛋白饮食,不挑食,不偏食,适当进粗纤维 素食物。

2气胸痊愈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避免抬、举重物,避免屏气。 3保持大便通畅,2 d以上未解大便应采取有效措施。

4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剧烈咳嗽。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常规病情观察 1注意体温的变化及呼吸形态。

2注意有无并发症症状,如头痛,耳鸣,胀涕等。护理措施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次,每次15—30min。

2保证病人适当休息,病情较重或年老者应卧床休息。 3多饮水,饮水量视病人体温,出汗及气候情况而异。

给予清淡,易消化,含丰富的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的饮食。 4体温超过385摄氏度给予物理降温。

高热时按医嘱使用解热镇痛片。观察降温后的效果。

出汗多的病人要及时更换衣物,做好皮肤的清洁护理。 5寒战时,要注意保暖。

6按医嘱用药。健康指导 1注意呼吸道隔离,预防交叉感染。

2保持充足的营养、休息、锻炼,增加机体抵抗力。 3忌烟。

4坚持冷水洗脸,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三、肺炎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 1定时测血压、体温、脉搏和呼吸。

2观察精神症状,是否有神志模糊、昏睡和烦躁等。 3观察有无休克早期症状,如烦躁不安、反应迟钝、尿量减少等。

4注意痰液的色、质、量变化。 5密切观察各种药物作用和副作用。

护理措施 1根据病情和医嘱,合理氧疗。 2保证静脉输液通畅、无外溢,必要时置中心静脉导管压了解血容量。

3按医嘱送痰培养,血培养。 4高热护理见高热护理常规。

5胸痛、咳嗽、咳痰可采取对症处理。6饮食护理,给予高营养饮食,鼓励多饮水,病情危重高热者可给清淡易消化半流质饮食。

7注意保暖,尽可能卧床休息。健康指导1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

2季节交换时避免受凉。 3避免过度疲劳,感冒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

4尽早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四、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神志、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皮肤色泽等。

2有无肺性脑病症状及休克。 3尿量及粪便颜色,有无上消化道出血。

4各类药物作用和副作用(尤其是呼吸兴奋剂)。 5动脉血气分析和各项化验指数变化。

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安置胃管患者按胃管护理常规)。 2保持呼吸道通畅 (1)鼓励患者咳嗽、咳痰,更换 和多饮水。

(2)危重患者每2~3h翻身拍背一次,帮助排痰。如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加强气道管理,必要时机械吸痰。

(3)神志清醒者可做雾化吸入,每日2—3次,每次10—20min 3合理用氧 对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予低浓度(25%一29%)流量(1~2L/MIN)鼻导管持续吸氧。如何配合使用呼吸机和呼吸中枢兴奋剂可稍提高给氧浓度。

4危重患者或使用机械通气者应做好特护记录,并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预防发生褥疮。 5使用鼻罩或口鼻面罩加压辅助机械通气者,做好该项护理有关事项。

6病情危重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应按人工气道护理要求。 7建立人工气道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时应按机械通气护理要求。

8用药护理 (1)遵医嘱选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 。

(2)遵医嘱使用呼吸兴奋剂,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以防药物过量;对烦躁不安、夜间失眠病人,慎用镇静剂,,以防引起呼吸抑制。

健康教育 1教会患者做缩唇腹式呼吸以改善通气。2鼓励患者适当家务活动,尽可能下床活动。

3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暖、季节交换和流感季节少外出,少去公共场所。4劝告戒烟,如有感冒尽量就医,控制感染加重。

5严格控制陪客和家属探望 谢谢 希望能采纳我。

3 求内科护理学 第二章呼吸系统的重点笔记,详细点最好了,非常感谢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第一节 呼吸系统相关知识要点一、解剖、生理、病理要点: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通气、清洁、温暖、湿润空气)肺:(气体交换的主要部分)呼吸系统作用:摄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确保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和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二、常见症状护理要点:(一)咳嗽咳痰 1护理评估:(1)了解病史;(2)观察咳嗽咳痰特点:咳嗽的性质,音色,节律,痰的色,质,量,气味,是否容易咳出;(3)了解伴随症状和体征:与 关系,有无发热、胸痛、呼吸困难、啰音等。(4)了解治疗及相关检查情况:用了哪些祛痰、镇咳药物;(5)了解病人心理状态;(请思考:痰液颜色、气味与疾病的关系?)2护理诊断:(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无效咳嗽、痰液粘稠、疲乏、胸痛、意识障碍有关;(2)有窒息的危险:与意识障碍、无力排痰、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阻塞呼吸道有关 ;请思考:如何对有咳嗽、咳痰症状的病人进行护理?3护理措施:(1)湿化气道;(2)翻身、扣背;(3)指导有效咳嗽、咳痰;(4) 引流;(5)机械吸痰;请思考:对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的病人可采取哪些方法稀化痰液?为什么要翻身、扣背?(二)咯血1护理评估:(1)了解病史;(2)了解咯血量、色、性状:小量咯血:<100ml/d; 中等量咯血:100ml-500ml/d; 大量咯血:>500ml/d或300毫升/次;(3)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窒息;(4)了解治疗及相关检查情况;(5)了解病人心理状态;思考:如何及时发现病人窒息征兆?2护理诊断:(1)有窒息的危险:与意识障碍、大量咯血引起气道阻塞等有关;(2)有感染的危险:与血液潴留在支气管内有关;3护理措施:(1)休息与 :小量咯血:静卧休息;大量咯血:绝对卧床休息。

协助病人平卧位,头偏一侧;(2)避免用力排便,稳定病人情绪。(3)保持清洁舒适:及时为病人漱口,擦净血迹;(4)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咯血特点,注意有无窒息先兆;[窒息先兆:胸闷、气憋,唇甲发绀,面色苍白,冷汗,烦躁等。

](5)预防窒息:告知病人咯血时不能屏气,保持呼吸道通畅,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吸引器,气管插管等急救物品)。(6)窒息抢救护理:1)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积血:▲立即取头低足高俯卧位;▲轻拍背部促进病人将积血咯出;▲迅速鼻导管吸痰,或气管插管或气管镜直视下吸痰;2)高流量吸氧;3)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用药(止血、镇静、止咳); 4)稳定病人情绪;[注意:大咯血使用垂体后叶素时,要控制滴速;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和孕妇禁用]5)密切观察病情,警惕再次窒息: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咯血的量、色、性质及出血速度等。

6)必要时配血、输血;(三)肺源性呼吸困难(请思考:肺原性呼吸困难的类型及病因)1护理评估:(1)病史;(2)呼吸困难特点:起病情况、类型 、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变化。评估呼吸困难和缺氧的程度,了解伴随症状;(3)治疗及相关检查情况:使用抗生素、祛痰药情况,胸片、痰液检查、动脉血气分析情况;(5)病人心理状态、睡眠情况;2护理诊断:(1)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部病变使呼吸面积减少,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使气道狭窄或肺气肿有关;(2)低效性呼吸形态: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使气道狭窄有关;3护理措施:(1)休息与环境:采取合适的 ,如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设置跨床小桌,方便病人休息;(2)协助病人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3)按医嘱正确氧疗:▲ 一般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者:可用一般流量(2~4L/min)、浓度(29%~37%)给氧。

▲ 严重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者:可用面罩短时间、间歇高流量(4~6L/min)、高浓度(45%~53%)给氧。▲ 缺氧而有二氧化碳潴留者(PaO250mmHg):可用鼻导管或鼻塞法持续低流量(1~ 2L/min)低浓度(25%~29%)给氧;(4)及时观察氧疗疗效:及时调整吸氧浓度和流量;(5)注意湿化氧气:定时更换消毒吸氧装置,防治交叉感染;(四) 胸 痛 1护理评估:(1)了解病史;(2)了解胸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3)观察伴随症状和体征:是否伴有发热、咳嗽、咯血、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等不适。

(4)了解治疗及相关检查情况:如用镇痛药情况、胸片、痰液情况。(5)了解病人心理状态;2护理诊断:(1)疼痛 与胸壁病变、胸腔内脏器疾病有关;(2)焦虑 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3护理措施:(1)休息与 :采取合适 ,保证病人良好的休息;(2)稳定病人情绪;(3)指导缓解疼痛方法;请结合已学知识思考:如何指导病人缓解疼痛?课堂小结:1 呼吸系统常见症状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咯血、胸痛 2 呼吸系统症状的主要护理措施有:(1)促进排痰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2)窒息抢救护理;(3)正确实施氧疗等;第二节 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思考:1、你生活中有无患感冒的经历?有何表现?病程多长? 2、患感冒的病因有哪些?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评估病人: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 病毒(多数由病毒引起)2 细菌:机体抵。

4 医学常识中呼吸科低效性呼吸形态护理计划及评价有哪些

呼吸科低效性呼吸形态护理计划及评价。

护理目标:①患者气道分泌物减少,呼吸顺畅。②患者不发生痰液阻塞气道影响通气的情况。

③患者维持正常的呼吸频率及节律。2)护理措施:①评估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使用辅助呼吸机呼吸的情况,呼吸困难的程度。

②监测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和心律失常的情况。③观察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的症状和体征。

④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呼吸机的重要性,嘱其勿擅自调节呼吸机参数。⑤协 助患者取半卧位,以增加辅助呼吸机的效能,促进肺膨胀。

⑥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缓解焦 虑,以缓解呼吸困难,改善通气。⑦按医嘱及时准确给药,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⑧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抢救,迅速备好相关抢救物品,及时准确做好各项抢救配3)效果评价:①患者未发生痰液阻塞气道影响通气的情况。②患者气道分泌物进行性减少。

③患者可维持自主呼吸,节律及频率正常。

5 呼吸系统感染疾病怎样护理

1环境:温湿度适宜,避免烟尘、冷空气的 。

2补充营养与水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饮水1500ml/d,以利痰液稀释。 3促进排痰:除按医嘱使用祛痰药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 (1)指导有效咳嗽:适用于神志清醒、尚能咳嗽的病人。

(2)拍背与胸壁震荡:适用于长期卧床、久病体弱、无力排痰者。 (3)湿化呼吸道:雾化吸入,适用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

(4) 引流:适用于痰量较多,呼吸功能尚好的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病人。 (5)机械吸痰:适用于痰量多而咳嗽反射弱的病人,尤其是昏迷或已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的病人。

每次吸引。

如果是全天支具的话,每天最好佩戴22个小时以上(具体请听医嘱),每天八个小时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夜间支具可以就晚上睡觉的时候戴。

亲戚孩子用的支具是中山一院的,改良过的,效果很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5475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3
下一篇2023-1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