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损伤的治疗

头皮损伤的治疗,第1张

1头皮裂伤(1)头皮单纯裂伤  处理的原则是尽早施行清创缝合,即使伤后逾24小时,只要没有明显的感染征象,仍可进行彻底清创并一期缝合,同时应给予抗菌药物及破伤风抗毒素(TAT)注射。清创缝合方法:剃光裂口周围至少8cm以内的头皮,在局麻或全麻下,用灭菌清水冲洗伤口,然后用消毒软毛刷蘸肥皂水刷净创部和周围头皮,彻底清除可见的毛发、泥沙及异物等,再用生理盐水至少500ml以上,冲净肥皂泡沫。继而用灭菌干纱布拭干创面,以碘酒、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对活跃的出血点可用压迫或钳夹的方法暂时控制,待清创时再一一彻底止血。常规铺巾后由外及里分层清创,创缘修剪不可过多,以免增加缝合时的张力。残存的异物和失去活力的组织均应清除,术毕缝合帽状腱膜和皮肤。若直接缝合有困难时可将帽状腱膜下疏松层向周围行分离,施行松解术之后缝合。必要时亦可将裂口作S形、三叉形或瓣形延长切口,以利缝合,一般不放皮下引流条。伤口较大且污染明显者,缝合后应作低位戳口置引流条,并于24小时后拔除。伤后2~3天也可一期清创缝合或部分缝合加引流。术后抗菌治疗并预防性肌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皮试阴性后)。(2)头皮复杂裂伤  处理的原则是应及早施行清创缝合,并常规用抗生素及TAT。清创缝合方法:术前准备和创口的冲洗清创方法如上所述。由于头皮挫裂伤清创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皮残缺,应注意头皮小残缺的修补方法。对复杂的头皮裂伤进行清创时应做好输血的准备。机械性清洁冲洗应在麻醉后进行,以免因剧烈疼痛刺激引起心血管的不良反应。对头皮裂口应按清创需要有计划地适当延长,或作附加切口,以便创口能够一期缝合或经修补后缝合。创缘修剪不可过多,但必须将已失去血供的挫裂皮缘切除,以确保伤口的愈合能力。对残缺的部分,可采用转移皮瓣的方法,将清创创面闭合,供皮区保留骨膜,以中厚断层皮片植皮覆盖之。(3)头皮撕裂伤  由于撕裂的皮瓣并未完全撕脱,常能维持一定的血液供应,清创时切勿将相连的蒂部扯下或剪断。有时看来十分窄小的残蒂,难以提供足够的血供,但却出乎意料的使整个皮瓣存活。清创缝合方法已如前述,原则上除小心保护残蒂之外,应尽量减少缝合时的张力,可采用帽状腱膜下层分离,松解裂口周围头皮,然后予以分层缝合。若张力过大,应首先保证皮瓣基部的缝合,而将皮瓣前端部分另行松弛切口或转移皮瓣加以修补。2头皮血肿(1)皮下血肿  头皮下血肿多在数天后自行吸收,无需特殊治疗,早期给予冷敷以减少出血和疼痛,24~48小时之后改为热敷以促进血肿吸收。(2)帽状腱膜下血肿  对较小的血肿可采用早期冷敷、加压包扎,24~48小时后改为热敷,待其自行吸收。若血肿巨大,则应在严格皮肤准备和消毒下,分次穿刺抽吸后加压包扎,尤其对婴幼儿患者,须间隔1~2天穿刺1次,并根据情况给予抗生素。血肿不消失或继续增大者,在排除颅骨骨折及颅内损伤后,可经套管针置入引流管引流数天,也可切开清除血肿并止血,严密缝合伤口,加压包扎,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血肿合并感染者应切开引流。婴幼儿的帽状腱膜下血肿可导致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必要时尚需补充血容量的不足。(3)骨膜下血肿  早期仍以冷敷为宜,但忌用强力加压包扎,以防血液经骨折缝流向颅内,引起硬脑膜外血肿。血肿较大者应在严格备皮和消毒情况下施行穿刺,抽吸积血1~2次即可恢复。若反复积血则应及时行CT扫描或其他辅助检查。对较小的骨膜下血肿,亦可采用先冷敷、后热敷、待其自行吸收的方法。但对婴幼儿骨膜下血肿,往往为时较久,即有钙盐沉着,形成骨性包壳,难以消散。对这种血肿宜及时穿刺抽吸,在密切观察下小心加压包扎。3头皮撕脱伤首先应积极采取止血、止痛、抗休克等措施。用无菌敷料覆盖创面加压包扎止血,并保留撕脱的头皮备用,争取在12小时内送往有条件的医院清创。根据患者就诊时间的早晚、撕脱头皮的存活条件、颅骨是否裸露以及有无感染迹象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1)头皮瓣复位再植  即将撕脱的头皮经过清创后行血管吻合,原位再植。此仅适于伤后2~3小时,最长不超过6小时,头皮瓣完整、无明显污染和血管断端整齐的病例。分组行头部创面和撕脱头皮冲洗、清创,然后将主要头皮供应血管、颞浅动静脉或枕动静脉剥离出来,行小血管吻合术。若能将其中一对动静脉吻合成功,头皮瓣即能成活。由于头皮静脉菲薄,断端不整,吻合术常有一定困难。(2)清创后自体植皮  适于头皮撕脱后不超过6~8小时、创面尚无明显感染、骨膜亦较完整的病例。将头部创面冲洗清创后,切取患者腹部或腿部中厚断层皮片进行植皮。也可将没有严重挫裂和污染的撕脱皮瓣仔细冲洗,清创,剃去头发,剔除皮下组织,包括毛囊在内,留下表皮层,作为皮片回植到头部创面上,也常能成活。(3)晚期创面植皮  头皮撕脱伤为时过久,头皮创面已有感染存在,则只能行创面清洁及交换敷料,待肉芽组织生长后再行晚期邮票状植皮。若颅骨有裸露区域,还需行外板多处钻孔,间距约1cm左右,使板障血管暴露,以便肉芽生长。覆盖裸露的颅骨后再行种子式植皮,消灭创面。近年来推广应用皮肤扩张技术,将硅胶制皮肤在扩张囊时期埋藏在伤口邻近的正常头皮,间隔几天向囊内注入水,使囊逐渐扩大,头皮随之缓缓扩张。一般经1~2月,利用扩张的皮肤覆盖修复缺损。采用这种方法修复大的头皮缺损效果较好。

  血管瘤及血管畸形

  血管瘤是一种由血管组织构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头、面、颈部,其次为四肢和躯干等部位,除发生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可发生在粘膜、肌肉、骨骼及内脏等深部组织器官。血管瘤局部表现特点各有不同,或表面平坦,或有结节样隆起。有的表面呈均匀一致或色彩斑驳的淡红色、淡紫色的斑块。有的表现为微蓝色,其皮下或深部组织内有可压缩性或有搏动性的肿物。有的可触及血管搏动,闻及血管杂音。有的出生时即已存在,有的出生后不久才被发现,可能随年龄缓慢生长,也有的在幼年时开始逐渐缩小乃至自发消退。因血管瘤所在部位、面积、性质、累及范围不同,病损可导致形态异常和功能障碍,还可并发溃破、出血或继发感染。

  血管瘤的细胞生物学分类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但目前临床上仍可按形态学分类,将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四大类。血管瘤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类型,出现的时间,增长速度,肿瘤的部位、大小、症状和就诊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需行手术治疗者可选用以下方法。

  1 切除缝合术 适用于面颊部范围较小的毛细血管瘤。如切除后可直接缝合者,采取一次性切除缝合术,若范围较大,一次切除不能直接缝合者,可行分次切除缝合术,两次手术间隔为3~6个月。采用瘤体周围正常皮肤下埋植扩张器的方法,应用扩张后获得的额外皮肤修复,也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2.切除皮片移植术 适用于面积较广,病损仅累及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血管瘤,分次切除也难以达到完全切除的病变组织者,或切除缝合后将导致邻近组织、器官畸形和功能障碍者。

  3.肿瘤切除皮瓣移植术 适用于瘤体较大,但范围仍属较局限的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既侵犯皮肤、皮下组织,又累及肌肉或骨骼等深部组织结构者。此种血管瘤多能较彻底切除,但由于切除肿瘤后有大块组织缺损,或深部重要组织结构如血管、神经、肌腱、肌肉、骨骼等裸露,不宜应用皮片移植修复,或虽可行皮片移植修复,但将继发局部凹陷畸形、粘连,影响日后外形和功能效果,故应考虑采用皮瓣移植手术修复创面。

  手术方法:

  以面颊部海绵状血管瘤切除颈部邻接皮瓣转移术为例介绍如下。

  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或静脉麻醉。在血管瘤周围正常皮肤上用亚甲蓝绘出切除范围,并在切缘一侧设计颈部邻接皮瓣,其长轴和横径以转移后能无张力地覆盖整个面颊部缺损创面修复要求为度。如果需要,先结扎输入瘤体的面动脉。按设计切开皮肤、皮下,并在瘤体周围正常皮下组织分离,遇到有进入瘤体的较粗血管予以结扎切断。以锐、钝解剖分离病变组织,注意保护深部的面神经和腮腺导管免受损伤,将血管瘤组织切除,创面仔细止血。按皮瓣设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在颈阔肌深面由远侧向蒂端掀起皮瓣。将皮瓣转移覆盖面颊部创面,与创缘作间断缝合,皮瓣下放置橡皮片引流条或负压引流。颈部供皮瓣区直接缝合,或作辅加切口后缝合。若供皮瓣面积较大,颈部创面不能直接缝合,可采用皮片移植修复。

  注意要点:

  (1)术前须作详细的全身体检,必要的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心电图检查等。进行血管造影或瘤体造影,了解血管瘤范围、深度、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出入瘤体的主要血管情况等。制订各种有效的术中止血措施,备足血源,以防不测。

  (2)海绵状血管瘤或蔓状血管瘤,范围广泛,部位深在,无明确界限,尤其肿瘤已侵入咽喉、颅底、胸腔等重要部位,估计难以彻底切除,或切除术中有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可能危及生命,不宜手术。

  (3)术中应了解血管瘤与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的解剖关系,分离及切除肿瘤时避免受损伤。切除血管瘤组织中如有明显增粗的输入瘤体的动脉存在,宜先行结扎,控制出血,便于瘤体切除并减少失血。

  (4)设计皮瓣应注意长宽比例适当。颈部皮瓣如包括颈阔肌在内,对皮瓣的血供则有更大的保障。

  (5)对于表面平坦,仅为肤色轻度改变,且稳定不继续增长的毛细血管瘤,因皮片移植后很难达到颜色、质地与正常皮肤协调一致,切除皮片移植手术效果恐难理想,故应慎重考虑。

  并发症及防治:

  (1)血肿:多系术中止血不彻底所致,应对肿瘤切除后创面及皮瓣创面严密止血,并置放引流条。

  (2)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多因设计皮瓣长宽比例失当,或转移过程中有较大的扭曲或张力,以及血管瘤表面的皮肤较薄,血供不足。

  4.血管瘤摘除术 适用位于皮下、范围局限、体积较小或有完整包膜的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

  手术方法:

  局部浸润麻醉或局部阻滞麻醉,儿童用基础麻醉。仰卧位或侧卧位,

  用亚甲蓝绘出血管瘤体表投影范围,以其纵轴为切口线,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向深部解剖至瘤体包膜。用鼠齿钳夹提瘤体包膜及其周围的纤维组织,用锐、钝性结合法分离包膜外纤维组织。遇有进入瘤体的血管一一予以切断结扎,将整个瘤体摘除。分层缝合切口,置橡皮片引流条或负压引流。

  注意要点:

  (1)血管瘤的壁组织较薄,钳夹提拉时需包括部分周围的纤维组织,且提拉要轻,以免撕裂壁组织引起过多出血。

  (2)对于与血管瘤连通的动静脉,在切断后都需行妥善缝扎、结扎,以免术后继发出血。

  (3)在切除血管瘤手术中,为了减少出血,完整切除,解剖分离宜从较正常的组织处着手,在血管瘤包膜外形成一个清晰的解剖平面,并沿着包膜外进行分离。

  并发症及防治:

  主要并发症为血肿、感染、切口裂开及继发出血。应以预防为主,即术前就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问题,采取严密细致的相应措施。

  5.血管结扎术 在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切除术中作为减少失血的一项辅助性措施。对瘤体广泛、部位深在、切除困难的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血管结扎术可使输入瘤体的主要血管嵌闭,以达到使瘤体缩小之目的。

  手术方法:

  头面部血管瘤多选用气管内插管麻醉。仰卧位或侧卧位。以右颈外动脉结扎术为例介绍如下。

  自下颌角的平面起,向下沿胸锁乳突肌前缘作一长约6~7cm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和颈筋膜,将胸锁乳突肌拉向外后方,显露斜行的面静脉和舌静脉或甲状、舌静脉干。结扎切断面静脉和舌静脉,再将切口上部的二腹肌后腹和舌下神经向上方牵开。在切口内侧即可摸到舌骨大角。然后在舌骨大角的下方分离出动脉鞘,予以剪开,即可显露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分叉点。细心推开与颈外动脉并行的颈内静脉,用纱布垫好后以小圆拉钩轻轻地将之向外侧拉开。辨认颈外动脉的起始部,略向上方内侧即可看到颈外动脉的第一个分支甲状腺上动脉,再上方便是舌动脉。在甲状腺上动脉的远端,仔细分离颈外动脉。待整个血管周径分离完毕,在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之间,用动脉瘤针或小直角钳带过粗丝线,并加以结扎。分层缝合切口,置橡皮片引流条。

  注意要点:

  (1) 术前应行血管造影以了解血管瘤与输入血管的关系,输入血管的部位、走向、口径等。头面部血管瘤有结扎颈内动脉指征时,术前应行颈总动脉压迫训练,待可耐受达30min以上始可进行手术。

  (2) 避免误扎颈内动脉的危险。在解剖分离时,应了解以下局部解剖特点:①颈外动脉位于浅部,颈内动脉位于深部;②在颈部,颈外动脉位于内侧,颈内动脉位于外侧;③在颈部,颈外动脉有很多分支,而颈内动脉是不分支的。此外,在结扎前,用手指压迫颈外动脉,同时触摸面动脉或颞浅动脉,如果没有搏动,更可确认是颈外动脉。

  (3)颈外动脉结扎点应选择在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之间,而不选在甲状腺上动脉与颈总动脉分叉点之间。因为在结扎处术后易有血栓形成,甲状腺上动脉和颈总动脉分叉点距离很近,颈外动脉结扎处若一旦有血栓形成,极易扩展到颈总动脉,甚至扩展到颈内动脉,以致造成该侧脑部血循环障碍。而在甲状腺上动脉分出处远侧结扎,使颈总动脉至甲状腺上动脉血流保持通畅,即使有血栓形成,也不会延至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

  并发症及防治:

  误扎颈内动脉可以引起同侧脑部血循环的障碍,以致发生偏瘫或死亡。掌握正确的结扎部位可以避免此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楼主早日康复! 谢谢!

天水手足外科医院坐落在风景秀丽,有天然氧吧之称的旅游景点“南廓寺”山门东侧50米。背靠密布翠柏苍松的南山,面朝碧水荡漾的藉河风景线,门口有310国道通过。医院环境优雅,交通便利。是西北唯一一所以手足外伤及各类血管神经损伤为主的专科医院。

医院拥有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多普勒血管超声仪,肌电图仪,全自动血球仪,全自动电解质仪,全自动心电图机,全自动尿十项机,高清B超机,四台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数台监护仪,谊安麻醉机,两台高频电刀,四台气压止血带,高清全自动X线机与手术CB机等一大批高精医疗设备。

手足外科是近几年来的外科领域新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高科技医学学科。它借助显微镜应用精细的手术器械和材料进行异常精细和准确的手术。使过去无法在肉眼下进行的手术获得成功,大大提高了疗效,减少了伤残率。自建院以来我院已完成臂丛神经损伤显微修复手术,背阔肌皮瓣,胸脐皮瓣,上臂外侧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小腿内、外侧皮瓣,筋膜蒂皮瓣等大型皮瓣手术。同时已完成数十例长指再造,游离第二足趾再造拇指等手术。添补了陇东南在该类手术的空白。

疼痛与康复理疗科为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及术后关节强直功能差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的专业科室。该科十多台高低频电刺激仪及神经重建仪治疗各种肌肉萎缩及神经损伤;蜡疗机,中药浸泡机,上下肢关节电动康复机为各类关节僵硬患者带来了无法想象的效果。

可开展各种类型断指(趾) 、断肢、断掌、断足、断耳、多指离断的再植、不同形式的拇手指再造、各种类型皮瓣移植、肌皮瓣移植、带血管骨游离移植、肌腱修复、神经修复术、四肢先天性手足畸形(手畸形、足畸形、手足畸形)、臂丛神经损伤及神经卡压的诊治。拥有国内先进的显微镜、C型臂、X光机等医疗设备,重大手术能给予全程监护。在断指再植、拇手指再造的时限、技术等方面,有突出的创新,在组织组合移植治疗手部大面积复杂创伤、全手皮肤撕脱伤,重建手功能的技术方面,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治疗范围:

1、手、足部位的创伤与疾病。

2、全身各部位的创伤与疾病需行显微外科修复者。

3、各类断指(趾、肢)者,足趾移植再造手指。

4、手部畸形矫正、手功能重建、手功能康复。

5、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瘢痕挛缩需矫形植皮或瓣转移者。

6、四肢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需行显微修复或功能重建者。

7、四肢皮肤软缚织严重脱套伤。

8、骨缺损或骨不连需行带血管骨移植者。

9、慢性骨髓炎经久不愈可和肌皮瓣填塞修复。

10、烧伤及烧伤后需整形的患者。

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监测、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游离皮瓣移植术中发生的8例血管危象,以及采取的术后监测方法、危象皮瓣的抢救措施。结果8例发生血管危象的皮瓣中6例经抢救成活,2例失败。结论严密监测,及时发现皮瓣血管危象,根据引起血循环障碍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可以有效防止皮瓣坏死。

 关键词游离皮瓣组织移植血管危象

 随着显微技术的`不断提高,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术在修复与创伤重建领域应用日益广泛。但是各种原因导致的皮瓣血运障碍,即血管危象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时发现皮瓣血管危象,防止皮瓣坏死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临床遇到的游离皮瓣血管危象8例,总结血管危象监测和处理的经验与教训。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共移植游离皮瓣51例,其中8例发生血管危象,修复部位包括前臂3例,小腿2例,足部3例,移植的组织瓣中背阔肌皮瓣3例,骨前外侧皮瓣2例,肩胛皮瓣2例,前臂皮瓣1例。

 12血管危象的临床表现:动脉危象:术后1~3h内多见,主要表现为皮瓣苍白,皱纹加深,皮温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或消失,针刺皮瓣远端渗血减少或不出血。静脉危象:术后10~24h内多见,主要表现为皮瓣发紫,肿胀,边沿渗血较多,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缩短,继而皮瓣青紫、发黑,逐渐加重,表面起水泡等。

 13血管危象的处理办法:8例发生血管危象的患者中动脉供血不良3例,其中2例及时行手术探查修复后皮瓣成活,1例皮瓣移植后远端坏死,切除坏死的皮瓣,采用游离植皮覆盖创面。手术后静脉回流障碍5例,1例经保温、静脉滴注毒花碱30mg、止痛处理后血供改善。1例为移植皮瓣下血肿形成压迫皮瓣致使皮瓣静脉回流受阻,马上于床边拆除缝线,清除血肿,钳夹结扎活动性出血点,彻底止血、抬高患肢后皮瓣很快恢复正常。2例经再次手术探查血管等处理后成活。1例进展缓慢,2天后出现颜色和质地的改变,因经验不足,未能及时探查,最终无法挽救,皮瓣坏死。

 2讨论

 21游离皮瓣血管危象发生机理

 皮瓣在移植后如果发生长期缺血,将会激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导致氧自由基释放,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受伤的内皮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产生急性炎症反应并诱发血小板凝集。细胞因子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在微循环内聚集,使炎症反应加重,毛细血管床堵塞,持续缺氧和能量化合物耗竭使Na-K泵失灵,内皮细胞肿胀,血管腔闭塞。最后,由于内皮细胞的纤溶活性丧失,加上血液瘀积,凝血链反应被激活,皮瓣微循环完全栓塞,最终坏死。22游离皮瓣血管危象发生原因

 血管危象以静脉危象居多。静脉管壁弹性差,容易受到损伤,吻合难度相对较高,受压后容易形成血栓,是静脉危象远多于动脉危象的根本原因。危象常见病因分别为:血管床不佳,血管蒂过长发生迂曲,受区血管质量不佳,吻合质量不过关导致血管内膜损伤,皮瓣设计不合理,动脉压迫静脉或神经压迫血管,因情绪紧张造成血管顽固性痉挛,血管粥样硬化等。

 23游离皮瓣血管危象的处理原则

 术后及时的观察和处理是防止血管危象造成严重后果的关键。危象皮瓣能否抢救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微循环障碍的早期发现和对受损血管的及时探查。有学者通过长认为术后72小时内是皮瓣最易发生血管危象的时期,而在血管危象发生后4~6小时内再次手术,挽回的希望最大。术后24小时内定期观察(半小时1次)皮瓣颜色、温度、紧张度、毛细血管充盈反应、针刺出血等指标是判断皮瓣是否存在血运障碍的有效手段。一旦确定皮瓣发生血管危象,应立即探查、抢救。盲目等待观望将增加手术难度,甚至可能失去抢救成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KhouriRK,CooleyBC,KennaDMThrombosisofmicrovascularanastomosesintraumatizedvessels:fibrinversusplateletsPlastReconstrSurg,1990,86:110

 [2]任志勇,杜玲,黄现峰,等游离组织瓣移植血供障碍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附305例报告)[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32(10):1075—1076

 [3]杨建荣,秦涛,李宏卫游离皮瓣血管危象处理的实验研究[J]口腔医学杂志,2002,22(4):172—173

 [4]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87,1032

 [5]毛驰,俞光岩,彭歆,等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后的血管危象及其处理[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415-418

 [6]SantamariaE,GranadosM,BarareraFraneoJLRadialforearmfreetissuetransferforheadandneckreconstruction:versatilityandreliabilityofasingledonorsite[J]Microsurgery,2000,20(4):195 ;

植皮恢复后的效果图

植皮恢复后的效果图,植皮手术又叫皮肤移植手术,是一种针对各种各样原因导致的皮肤破损所采用的一种整形手术,植皮是有一定的恢复时期的,下面分享植皮恢复后的效果图。

植皮恢复后的效果图1

植皮的恢复期一般很长。目前常用的植皮手术方法有两种,主要包括植皮和皮瓣。如果创面的伤口较深,创面处已暴露骨头、关节、神经、肌腱等组织,此时必须要进行皮瓣移植,所以植皮后的恢复时间就会比较久,大概需要2周-2个月才能恢复。建议:植皮后的恢复期一定要注意保持植皮部位干燥,避免伤口感染,同时要保持好心情,有助于恢复。

植皮手术是一种针对皮肤问题的美容手术,一般会在自身健康皮肤处取下一部分皮肤,用来覆盖切除疤痕的区域,对于那种大面积疤痕组织或者局部纹身不易清洗掉的情况比较有效,手术后,伤口周边会有缝合的印记,取皮的部位会留有疤痕,如果选择皮肤很接近的皮肤植皮,加上缝合技术很好,皮肤成活,那效果比较之前的疤痕要好很多。所以术前的判断和手术效果预期一定要提前确认好,以免移植后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植皮手术主要适用于烫伤,烧伤等各种情况留下的疤痕。

植皮手术的手术体位、麻醉方法、消毒、铺单等准备就绪,安装好手术刀片,调节两端旋钮,将滚轴与刀片间的距离调整到即将取皮的厚度,固定旋钮。刀片和供皮区涂抹液体石蜡,并且要将供皮区两侧压紧绷平。

植皮手术者以优势手握住刀柄,将取皮刀压在皮肤上,宽度根据需要而定。植皮手术下刀时刀片和皮肤表面呈40角,然后角度可调小到20左右,也可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植皮手术将滚轴作拉锯式、前后幅度不大的移动,由一端向另一端滑动,直至取得所需要大小的皮片,然后将皮片切取下。

植皮手术后可能会有静脉注射点滴、导尿管伤口引流管等留置,请注意维持良好之固定及管路之通畅;患肢可以枕头抬高,避免植皮部位受压,维持适当固定及支托位置,植皮手术在补皮区可能会有石膏固定,请勿随意拆除。

传统的面部皮肤植皮手术存在两大弊病:

首先,虽然移植来的皮肤极薄,细小的血管往往会发生堵塞,患者经常需要再经过多次痛苦的手术;

其次,这些分批移植到面部的皮肤(含表皮和部分真皮)往往在“搬家”之后不久便因起皱而隆起。由此产生病人不能合眼、眼球干涩、不能合嘴、整天流口水等。

植皮恢复后的效果图2

植皮后如何护理

植皮手术以后一般2-3天的时间要观察植皮包扎的外面有没有渗血渗液,可以闻一下有没有异味的情况。一般要早期发现伤口出现的感染情况,观察伤口有没有血肿的出现。其次要按时对伤口换药,防止伤口感染,可以适当的应用抗生素或者是活血的中药,有助于提高植皮的成活率。其次要避免伤口沾水,一般在两周左右可以观察植皮是否成活。建议一定到正规三甲医院皮肤科去做,避免出现其他症状,术后要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恢复期间不要触碰伤口,不要化妆,注意饮食清淡,戒辛辣烟酒,少熬夜。

植皮手术后修复疤痕工作中如何做?

植皮手术又叫皮肤移植手术,是一种对于各种各样原因造成的皮肤破损所采用的一种整形手术,关键适用烫伤,烧伤等各种各样状况留有的疤痕。一般来说,术后,创口附近也有缝线的印痕,取皮的位置会留出疤痕。植皮手术后出现疤痕该怎么办,何修补

一位病人讲到:“2009年手术治疗植皮手术后产生增生疤痕,显著突起,鲜红色,痒,疼痛。想到医院开展修复疤痕,可是不清楚哪样方式 比较好”植皮手术假如挑选皮肤很贴近的皮肤植皮手术,再加缝线技术性非常好,皮肤种活高,实际效果较为以前的疤痕好些许多。

因为缝线不光滑,加上个别差异,使植皮手术周边留有相近贴纪念邮票样的环形疤痕,不仅硬实凸凹不平,并且有缝线印痕,导致植皮手术区与一切正常皮肤中间血液循环系统欠佳,以致于植皮手术区有显著头发增生,病人没办法寻找到好的方式 开展医治。由于植皮手术多因缝线不光滑导致,因而,以便防止植皮手术后出现显著的疤痕,病人在植皮手术前一定要挑选靠谱的医院门诊开展植皮手术。

植皮手术修复疤痕关键处理多功能性阻碍和色调不一问题。运用充压及变软疤痕的'综合性医治,使疤痕区组织重构和改构,皮肤再造趋向整平、绵软,慢慢与一切正常皮肤的颜色贴近一致。低温等离子诱发消融术还可将移殖皮肤上的头发及色素永久性除去,使皮肤光洁、清洁、最后看不出来移殖皮肤的显著印痕。使我们的病人获得令人满意的实际效果。

以便合理的改进术后,再一次出现副作用的状况,建议大伙儿一定要用心的选择专业能力的医院门诊,它是我们一再强调的问题,这一点却可以给我们产生更强的改进。

植皮手术后修复疤痕以后防止刺激性食物,火锅、串串香、麻辣干锅这类食材要在你的莱单以外,多服用一些有益于身体恢复的食物。注意休息,降低健身运动,争得在最短期内内修复哪个最信心的自身。

植皮恢复后的效果图3

植皮后需要多久才能恢复正常

植皮后具体的恢复时间是不确定的,主要与皮肤的损伤程度以及个人体质等因素来决定。 植皮如果只是小范围,表浅皮瓣移植,术后恢复就会比较快,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就可以让皮肤恢复到正常状态。但如果移植皮瓣过大、手术创伤也就会比较大,在术后恢复时间上相对就会比较长一些。 建议不用过于担心,做好护理工作,在移植后短期内尽量不要沾水,以免感染。

一、植皮手术前一天:

1、需填写手术同意书。

2、将全身清洗乾净,预备取皮处以肥皂或消毒液清洗乾净,必要时取皮区会先剃净毛发。

3、如手术行全身或半身麻醉者,晚上9时需行灌肠。

4、晚上12点后禁食、水[行局部麻醉者依医嘱可进食]。

5、勤加练习护理人员教导您的深呼吸及咳嗽方法,预防手术后肺部合并症。

二、植皮手术当天:

1、继续禁食、水[行局部麻醉者依医嘱除外]。

2、除去身上饰物、活动假牙、义眼、蔻丹等。

3、去除身上内衣裤,换上手术衣,等候手术室通知。

4、必要时,会先打上点滴。

5、开刀房工作人员来接您时,请先排空膀胱。

三、植皮手术后护理:

1、手术后可能会有静脉注射导管[点滴]、导尿管、伤口引流管等留置,请注意维持良好之固定及管路之通畅。

2、伤口若有疼痛或不适时,请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3、患肢可以枕头抬高,避免植皮部位受压,维持适当固定及支托位置。

4、在补皮区可能会有石膏固定,请勿随意拆除,并限制活动。

5、若补皮区在下肢者,须卧床休息,不可任意下床活动,须经医师许可方能采渐进式下床活动。

6、若补皮区在臀部,可采俯卧位,翻身亦需注意。

7、依所教导之深呼吸咳嗽方法练习,必要时会使用蒸气吸入帮助痰液排出。

8、营养补充: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蛋。

9、绝对禁止抽烟与喝酒[含二手烟]。

10、一般正常伤口所植之皮肤,会在一周后存活,但仍须继续以弹纱或石膏固定,并限制活动二至三周,以确保植皮之愈合。

11、对有慢性疾病或老年患者,伤口愈合较慢,需要较长时间之固定。

12、植皮伤口愈合后,皮肤较乾燥可使用润肤油涂抹。

13、取皮区所覆盖之皮肤代用敷料,乾燥后将慢慢自行脱落,不可以自行勉强撕去,以免造成皮肤损伤。

14、发现取皮区或补皮区有异常肿胀、疼痛、渗血,请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15、若有问题可随时请教医护人员。

躯干肌是指人体躯干上的肌肉群,包括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和会阴肌。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躯干肌 包括 :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和会阴肌 背肌 :分浅、深两层 斜方肌 :位于项、背部的浅层 躯干肌在腰椎稳定性中的作用:,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肌,胸上肢肌,胸固有肌,膈,腹肌,前外侧群,后群,肌间结构,腹部筋膜,会阴肌, 躯干肌在腰椎稳定性中的作用: 1、椎旁肌群: 在椎旁肌群中,浅表的大肌群,如最长肌、髂肋肌等产生的运动主要对抗外在负荷,维持整个脊柱的姿势;深层节段间肌群,如回旋肌、多裂肌、棘间肌等接近腰椎的中心,力臂相对较短,在产生运动时需较大的收缩力,因而有利于稳定腰椎,同时因其接近腰椎中心,肌肉收缩时长度变化较小,反应时间较短,有利于神经肌肉控制系统快速有效地调节腰椎的稳定。Panjabi等对新鲜尸体腰椎标本分别作前屈、后伸、侧曲、旋转运动,施加模拟回旋肌、多裂肌、棘间肌收缩所产生的力,结果减少了椎体间各个方向的移动,证实深部肌群在腰椎稳定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深部肌群中,回旋肌和棘间肌较小,作用也较小,多裂肌起自骶骨背面、胸腰椎横突,向上内方斜行,浅表部分止于上方3~4个椎骨的棘突,稍深的止于上方2~3个椎骨的棘突,最深的肌束连于其上方相邻椎骨,在腰部比较发达,对腰椎稳定性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很多学者对多裂肌进行的研究发现,多裂肌肌梭内本体感觉传入信号传至中枢引起一系列的反射活动,使肌肉协同收缩,从而稳定脊椎。 棘上韧带能引起多裂肌的收缩,使1~3个腰椎节段紧张性增高,增加稳定性。可能引起棘上韧带损害的负荷可引起多裂肌的强力收缩,但循环负荷可引起多裂肌疲劳,肌力减退,增加腰椎不稳的危险因素。腰背痛患者腰骶椎本体感觉差,多裂肌肌梭传入纤维或中枢处理这一感觉的传入信号发生改变,导致腰椎的部分节段过度移位,引起损伤。 浅层与深层肌群在腰椎运动中的作用不同。Dofferhof等发现,与无负重行走相比,一侧负重行走时同侧多裂肌收缩时间缩短,髂肋肌的收缩在不同的个体表现不同,有的收缩时间缩短,有的则无收缩,而对侧髂肋肌收缩时间增长,多裂肌收缩无增长,故认为髂肋肌在腰椎侧弯中的作用较多裂肌更为重要。Wilke等对尸体腰椎模拟施以5对肌肉收缩产生的力(多裂肌向尾端、头端的力、髂肋肌和最长肌、腰大肌作用于横突、腰大肌作用于椎体),测量腰椎活动度的变化,发现多裂肌对腰椎活动度的影响最大。Danneels等发现正常人群在非对称性举重物的过程中多裂肌存在对称性收缩,而腰部髂肋肌的收缩两侧不对称。另有学者认为,多裂肌与髂肋肌在脊柱平衡中的作用不同,多裂肌主要对抗矢状面上的外力,而髂肋肌主要是对抗额状面的外力。 22、腹部肌群: 腹肌作为椎旁肌群的拮抗肌在腰椎稳定性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先天性腹肌发育不全的患者因失去了矢状面平衡可出现脊柱侧弯。腹肌收缩间接作用于脊柱增加脊柱稳定性的机制可能是:①增加腹内压,增加腰椎的紧张性,减轻椎体间的压力,如举重、跳跃等躯干背伸运动时;②增加了附着于腰椎棘突、横突上的胸腰筋膜的张力。前者作用点较弥散,后者则较局限,两者协同作用以维持腰椎的平衡。胸腰筋膜后层主要为背阔肌筋膜,附着于棘突,只维持矢状面的平衡;胸腰筋膜中层附着于横突,可维持冠状面及矢状面的平衡,特别是侧弯、举重物时。 各腹部肌群在腰椎稳定性中的作用不尽相同。Richard等认为在维持腰椎轴向旋转的稳定性中腹直肌起主要作用,其次为腹外斜肌。Chiang等的研究表明,腹直肌与腹内斜肌在避免脊柱侧方移位时的作用大。有的学者则认为仅有腹内斜肌起作用。另有学者认为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为躯干旋转肌,且互为拮抗肌,同时收缩对腰椎起稳定作用。也有很多学者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腹横肌的研究上。腹横肌为腹部深层肌肉,自上而下起自第7~12肋的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前部的内唇、腹股沟外侧1/3,肌纤维向内横行移行于腱膜,参加腹直肌后鞘的构成,止于白线。虽然腹横肌为腹部阔肌中最薄者,但其纤维环绕腹部,经胸腰筋膜与各个椎体的横突、棘突相连,它的收缩增加了胸腰筋膜的紧张性。Hodges等记录了下肢活动时各躯干肌的肌电活动情况,发现腹横肌最早收缩,该收缩不因下肢活动方向的改变而改变。Gresswell等的研究也发现腹侧载荷突然增加时,腹肌收缩早于竖脊肌,其中腹横肌最早收缩。 当然,在腰椎的稳定性中,腹部肌群和背部肌群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作为腰部结构的组成部分,与腰椎形成一完整的整体,互相协调,共同保持腰椎的稳定性,以利于腰椎在各向面上的平衡。也有观点认为,正常人围绕中立位进行缓慢屈伸运动时,有些人表现为多裂肌的收缩贯穿全过程,保持一恒定的肌电活动,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竖脊肌的肌电活动随脊柱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有些人则表现为腹内斜肌贯穿全过程的收缩。Cholewicki等认为,不同个体可能利用不同的肌肉来稳定腰椎。 综上所述,与活动有关的躯干肌群对脊柱外源性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维持腰椎平衡需要椎旁肌群和腹部肌群的共同作用。躯干肌群的功能减退引起的腰椎不稳是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躯干肌在腰椎稳定性中的作用,对腰背痛的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斜方肌 位于项、背部的浅层,一侧呈三角形,两侧合起来为斜方形。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止于肩胛冈、肩峰和锁骨外侧1/3,收缩时使肩胛向脊柱靠拢。该肌瘫痪时产生塌肩。 背阔肌 为全身最大的扁肌,位于背下部、腰部和胸侧壁。起自第6胸椎以下的全部椎骨棘突和髂嵴后份,肌束向外上方集中,止于肱骨的小结节嵴,收缩时使臂内收、内旋和后伸,如背手姿势。临床上常利用背阔肌制作肌皮瓣或肌瓣修复大面积缺损或用于心肌成形术,此时不会对正常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竖脊肌 位于背部深层,棘突两侧的纵沟内,为两条强大的纵行肌柱。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份,向上分别止于椎骨、肋骨和颞骨乳突。竖脊肌收缩时使脊柱后伸,是维持人体直立的重要肌。 胸腰筋膜分前、后两层包绕竖脊肌,形成该肌的鞘;后层在腰部显著增厚。 胸肌 胸肌一部分起自胸廓,止于上肢骨,运动上肢,称胸上肢肌;另一部分起、止均在胸廓上,收缩时运动胸廓,称胸固有肌。 胸上肢肌 (1)胸大肌:位于胸前壁的浅层。起自锁骨内侧份、胸骨和第l~6肋软骨,肌束向外汇集,止于肱骨大结节下方。收缩时使肩关节内收、内旋和前屈,如上肢固定,可上提躯干。 (2)胸小肌: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可牵拉肩胛骨向前下。 (3)前锯肌:紧贴胸廓外侧壁,起自第1~8肋,肌束斜向后上,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紧贴胸廓,其下部肌束拉肩胛骨下角外旋,助臂上举。 胸固有肌 位于肋间隙,主要包括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肋间外肌起自上位肋下缘,肌束斜向前下,止于下位肋上缘,作用是提肋助吸气;肋间内肌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起止和肌束方向恰与肋间外肌相反,作用是降肋助呼气。 膈 膈(diaphragm)为分隔胸、腹腔的一块扁肌,封闭着胸廓下口。膈向上膨隆,呈穹窿状;周围部为肌性部分,附于胸廓下口;中央部为腱膜,称中心腱。膈,可分三部:胸骨部较薄弱,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肋内面;腰部以左右膈脚起自第2~3腰椎前面和第1腰椎横突。膈上有三个孔;在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裂孔;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约在第十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在食管裂孔的右前方约在第8胸椎水平有腔静脉孔,各孔分别通过同名结构。 膈是重要的呼吸肌。它收缩时,膈的膨隆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舒张时,膈的膨隆部升复原位,胸腔容积缩小,引起呼气。若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使腹压增加,有协助排便、分娩等功能。 腹肌 腹肌参与组成腹腔的前壁、侧壁和后壁,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 前外侧群 (1)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的一对长带状肌,表面被腹直肌鞘包裹。该肌被3~4陈横行的腱划分隔成多个肌腹。 (2)腹外斜肌:为一宽阔的扁肌,位于腹前外侧壁的浅层。肌束自外上斜向前内下方,在近腹直肌外侧缘处和髂前上棘水平以下移行为腱膜,经过腹直肌的前面,参与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其下缘张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间,增厚并向后卷曲形成腹股沟韧带。 (3)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上部肌束行向前上与腹外斜肌的肌束交叉。全部肌束行至腹直肌外侧移行为腱膜,并分为两层,包绕腹直肌,终于白线。 (4)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内横行,延为腱膜,经腹直肌后面终于白线。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游离,呈弓形跨过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弯向后下止于耻骨梳。在男性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最下部发出一些细散的肌束随精索降入阴囊,包绕睾丸,称提睾肌,收缩时可上提睾丸。 腹前外侧群肌有保护和固定腹腔器官的作用,收缩时缩小腹腔,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和分娩。腹肌收缩时还可使脊柱作前屈、侧屈和旋转等运动。 后群 为位于腹后壁的两块肌:腰大肌和腰方肌,前者后述。腰方肌位于腹后壁腰椎两侧,呈长方形,收缩时使脊柱侧屈。 肌间结构 (1)腹直肌鞘:是腹前外侧群三块扁肌的腱膜包裹腹直肌而成的腱膜鞘。其中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结合构成鞘的前层,腹横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结合构成鞘的后层。 (2)白线:为腹前壁正中线上的一条腱膜带,由三对扁肌的腱膜在中线相互交织而成。 (3)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为腹前壁三层扁肌间的一条斜行裂隙。该管长约4~5cm,有内外两口,内口称腹股沟管深(腹)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突出而成;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皮下)环,为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孔。此管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为腹壁的薄弱区,是疝的好发部位。 腹部筋膜 包括浅筋膜和深筋膜。浅筋膜富含脂肪,肥胖者脂肪更多,为人体脂肪贮存的主要部位;深筋膜包被腹壁各肌,其中紧贴于腹横肌和腹直肌鞘深面者,称腹横筋膜。。 会阴肌 会阴肌是指封闭小骨盆下口的诸肌,主要有肛提肌,会阴浅、深横肌,尿道括约肌等。肛提肌呈漏斗形,封闭小骨盆下口的大部分。肛提肌及覆盖于其上、下面的盆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盆膈,膈内有直肠通过。肛提肌承托盆腔脏器,并对肛管、 有括约作用。会阴浅、深横肌及尿道括约肌为封闭盆膈前下部缺口的肌,其中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及其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形成尿生殖膈。膈内男性有尿道、女性有尿道和 通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5681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