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上各个部位的肌肉叫什么?

人身上各个部位的肌肉叫什么?,第1张

(一)胸大肌

位于胸前皮下,为扇形扁肌,其范围大,分为胸上肌和胸大肌两部分。其功能是使上臂向内、向前、向下和向上;臂部向内旋转。可通过所有角度的卧推;所有角度的飞鸟;双杠臂屈伸;仰卧上拉;俯卧撑;重锤双臂侧下拉来训练。

(二)肱二头肌

位于上臂前面皮下。其功能是弯屈肘部;掌心向上放下前臂;使前臂向前弯起至肩部。训练方法是各种方式的弯举;划船动作。

(三)胸锁乳突肌

这是位于颈部浅层最显著的肌肉,其功能是使头和颈向侧曲;头和颈部旋转,颈向前或后弯屈。可通过戴练颈帽动作;摔角的角力桥;助力和自我抗力动作来锻炼。

(四)前臂屈指肌

位于前臂前面的内侧皮下,能使手屈和外展。采用正缠重锤和正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此肌肉。

(五)斜方肌

位于颈部和背部的皮下,一侧成三角形,左右两侧相合构成斜方形,称为斜方肌。其功能是上举和放下肩带;移动肩胛骨;头部倒向后和侧面。可通过耸肩,力量上举,颈后推举,侧平举,划船动作来训练。

(六)三角肌

位于肩部皮下。它是一个呈三角形的肌肉,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该肌形成。两侧肌肉纤维呈梭形,中部纤维呈多羽状,这种结构肌肉体积小而具有较大的力量。它的功能是使手臂举到水平位置;手臂分别向前、中、后举到一定方向的高度。可通过各种哑铃和杠铃推举、卧推(前束),哑铃上举到前、后和背后;引体向上来训练。

(七)肱三头肌

位于上臂后面皮下。其功能是使手臂伸直和拉向后方。可通过臂屈伸,屈臂下拉,窄握仰推,各种手臂屈伸动作,划船来训练。

(八)肱桡肌

位于前臂肌的最外侧皮下,呈长扁形。近固点时,可使前臂屈。远固点时,可使上臂向前靠拢。采用负重弯举和引体向上等练习可发展该肌肉的力量。

(九)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起于肱骨体下半部前面,止于尺骨粗隆。作用是为屈肘。训练方法同肱二头肌。

(十)背阔肌

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后下侧的皮下,是全身最大的阔肌。上部被斜方肌遮盖。其功能是使手臂拉向下和后;肩带下压;躯干侧向一边。训练动作是各种方式的引体向上重锤下拉;划船动作;仰卧上拉。

(十一)上背肌群(大圆肌,小圆肌,冈下肌,菱形肌)

位于人体上背部。可使手臂向内和向外旋转;手臂向后划;肩胛上升,旋转,向下。训练动作有深蹲,硬拉,划船等。

(十二)前锯肌

位于胸廓的外侧皮下,上部为胸大肌和胸小肌所遮盖,是块扁肌。其功能是使肩胛下转;使肩胛拉向一侧;帮助扩展胸部;帮助两臂举过头部。训练动作为仰卧上拉和站立推举。

(十三)腹直肌(上腹肌+下腹肌)

由上腹肌和下腹肌两部分组成。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侧。其功能是使脊柱向前弯屈;压缩腹部;压迫肋骨训练方法是各种仰卧起坐;直腿上举。

枕骨

斜方肌(上项线内侧1/3、枕骨隆突)、胸锁乳突肌(上项线外侧1/2)、头夹肌(上项线外侧)、头后大直肌(下项线外侧)、头后小直肌(下项线内侧)、头上斜肌(上下项线之间)、棘肌(上下项线之间)

颞骨乳突:

胸锁乳突肌(外侧)、头夹肌、最长肌

棘突

斜方肌(C7-T12)、小菱形肌(C7-T1)、大菱形肌(T2-T5)、

背阔肌(T5-L5)、头夹肌(C7-T3)、颈夹肌(T3-T6)、半棘肌(C2-T4)、头后大直肌(C2)、头后小直肌(C1后弓结节)、头下斜肌(C2)、棘肌(C2-C4、C7-C8、T11-L2)、上后锯肌(C7-T3)、下后锯肌(T11-L3)、多裂肌(C2-L5)、回旋肌(C1-L5)、棘间肌(C2-T3、T12-L5)

横突

肩胛提肌(C1-C4)、斜角肌(C3-C6横突前结节、C2-C7横突后结节、C5-C7横突后结节)、颈夹肌(C2-C3)、半棘肌(C2-T4)、头上斜肌(C1)、头下斜肌(C1横突下结节)、头侧直肌(C1)、髂肋肌(C4-C7)、最长肌(C2-C6、T1-L5)、腰方肌(L1-L4)、多裂肌(C4-L5)、回旋肌(C1-L5)、横突间肌(C1-L5)、腰肌(T12-L5)

肱骨外上髁

肱桡肌(嵴近端2/3)、桡侧腕长伸肌(嵴近端1/3)、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旋后肌、肘肌(髁后面)

锁骨

三角肌(外侧)、斜方肌(外侧)、胸大肌(内侧)、胸锁乳突肌(内侧)

肋骨(背部):髂肋肌(1-12)、最长肌(3-12)、腰方肌(12肋下缘)、上后锯肌(2-5)、下后锯肌(9-12)

颈椎关节突:半棘肌(C4-C6)、最长肌(C4-C7)

项韧带:斜方肌、头夹肌、棘肌、上后锯肌

肩峰:三角肌、斜方肌

肩胛冈:三角肌、斜方肌、冈上肌(上窝)、冈下肌(下窝)

肩胛上角:肩胛提肌

肩胛内缘:大菱形肌、小菱形肌

肩胛外缘:大圆肌(下缘)、小圆肌(上缘)

肱骨大结节:胸大肌(嵴)、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

肱骨小结节:背阔肌(嵴)、大圆肌(嵴)、肩胛下肌

喙突:喙肱肌、胸小肌

肱骨粗隆:三角肌

骶骨(后面):髂肋肌、多裂肌、臀大肌

髂嵴:背阔肌、髂肋肌、腰方肌、多裂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

大转子: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上孖肌、下孖肌

小转子:腰肌、髂肌

胸腰筋膜:最长肌、背阔肌

附着点炎,又称肌腱端炎,是指韧带、肌腱、筋膜、关节囊附着于骨质的部位的炎症。病变初期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伴少数多核细胞,此时病变以关节囊、肌腱、韧带水肿为主要病理表现。随着病程进展,引起附着点的侵蚀,附近骨髓炎症、水肿,进而肉芽组织形成,受累部位钙化、新骨形成,在此基础上,又有新发生的附着点炎和修复,如此反复多次直至韧带骨化。

斜角肌

斜角肌,位于颈椎侧面,止于第1、2肋骨,关联痛误为心绞痛

1、引起广泛疼痛、麻木、上背部(菱形肌处,误为菱形肌引起),肩膀、臂部(该两处的关联痛,误认为神经根的压迫)和手部异常疼痛,有时会发生于后颈部。

2、触发点常常成为胸部、上背部、肩膀和手部疼痛的根本原因。

3、触发点引起的前臂和手部无力可能与神经损伤有关。无法解释的“幻觉痛”实际上是斜角肌的触发点所引起的一种表现。

4、颈部和肩膀的不安是斜角肌触发点引起的经典症状。

5、急性颈扭伤同时损伤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

6、车祸后持续存在的又难以解释的上背肩部、手臂和手部的一些神经症状可推断病源为斜角肌。

7、上半部身体任何一处的肌筋膜可能均与斜角肌有关。

8、重包袱对斜角肌及斜方肌、胸小肌和胸锁乳突肌尤其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9、管乐器演奏者的斜角肌常会出现问

上背部肌肉

一、菱形肌:颈6、胸4棘突——肩胛骨内侧缘

1、引起沿着肩胛骨内侧缘向的疼痛。

2、引起内侧缘关联痛——菱形肌、上后踞肌、肩胛提肌、中斜方肌、斜角肌、冈下肌、前锯肌、背阔肌、。

注意:斜角肌是引起沿肩胛内侧走向的疼痛的最常见的原因,即原发因素。

3、引起菱形肌问题的一个原因是胸肌紧缩,触发点使得胸肌缩短,肩胛向前,在抵抗胸肌的牵拉时,菱形肌延伸到最大长度。菱形肌同胸肌是拮抗关系。

4、紧缩胸肌的牵拉使肩胛突出于背部,形成削肩,扁平胸的姿势。

二、上后踞肌:附着于脊柱,止于第2-5肋骨角的外侧面

1、引起肩胛下的深部痛,肩背部、肘部、手腕部的桡侧也感到疼痛。

2、引起小指的疼痛。

3、手部的关联痛会感到麻木、超过上臂和前臂的背部,达到胸部。

4、按摩时,将手越过肩部而伸向对侧肩部时能使肩胛移开。

肩部肌肉

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不会引起疼痛,邻近肌肉的触发点才是疼痛的真正原因。四块肩袖肌群的触发点是引起肩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及关节内出现咔嗒音的最常见原因,最有有效发法就是按摩这些肌肉的触发点。

一、冈上肌:起自冈上窝,止于肱骨大结节上方

1、引起肩部外侧的深度疼痛,可传导上臂和前臂外侧,达到手腕深部。常误诊断为滑囊炎。

2、引起肘外侧的疼痛(关联痛——网球肘),常被疏忽。

3、触发点位于肌腹和V字形骨性结构内。

二、冈下肌:位于冈下窝,止于肱骨大结节上方

1、引起前肩疼痛,深感疼痛位于关节深处,传送到肱二头肌。

2、传送到肩部外侧,转送到后颈部肩胛内侧缘,沿整个上臂和前臂向下传送,可达整个手的尺侧。

3、引发肩膀和手臂的无力和僵硬,变得很容易疲劳,无法向后伸手够到后背。

4、冈下肌引起其他肩袖肌群的代偿性收缩,按摩肩袖肌群的触发点就能够成功治愈“冻结肩”,右冈下肌较左冈下肌更易损伤。冈上肌肩胛下肌是拮抗关系。

三、小圆肌

触发点和关联痛区域

1、引起其与肱骨头附着处的背侧非常局限的疼痛。

2、引起无名指和小指麻木或针刺感,肩背部疼痛(注意:胸小肌触发点也能引起类似的表现),只有无名指和小指的麻木而不感到疼痛,提示疼痛可能来自于背阔肌的触发点。

四、肩胛下肌:位于肩胛下方,止于肱骨头,具有手臂内旋的功能。

1、引发后肩部深处严重疼痛,手腕背侧的疼痛。

2、肩关节想活动自如,四块肌肉的牵拉须保持平衡。触发点使肩胛下肌肌力减弱,使冈上肌失去对手,向上提拉肱骨头,与肩峰对抗,当你活动肩部时听到有咔嗒音或爆破声时,说明肩胛下肌或冈上肌内或两者同时存在触发点,它们是主动肌与拮抗肌关系,影响肌肉的伸长而减少肩关节的活动范围。

3、引起的疼痛和僵硬所带来的功能障碍常误诊为滑囊炎、关节炎、肱二头肌腱炎、肩袖损伤和粘连性囊炎。

4、肩胛下肌是引起肩痛的最关键的问题。

五、三角肌群(起自锁骨肩胛冈、肩峰,止于三角肌粗隆)

触发点和关联痛区域

1、活动手臂时疼痛,反之不痛。

2、触发点不会单独存在,常与斜角肌、胸大肌或肩袖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次级触发点,这些肌肉的触发点引起三角肌不同部位的疼痛——肩部的前、后和侧方。

3、臂部有损伤可推测三角肌内会有触发点形成

上臂肌群

一、大圆肌和背阔肌

大圆肌:

1、引起后三角肌的锐痛。

2、引起以肩胛下角为中心的中部后背的疼痛。

背阔肌

1、引起腹部两侧的疼痛,疼痛延伸至手臂内侧并向下至手的尺侧或桡侧和无名指和小指。

2、背阔肌边缘前方的肋骨处触痛的区域,是前锯肌的一个触发点,引起身体侧面产生可怕的疼痛。

二、喙肱肌:位于上臂内侧、肱二、三头肌之间,内收上臂

1、引起三角肌前部、肱三头肌、前臂背侧,手背这些区域的疼痛。

2、引起疼痛转移到达中指末端。

3、引起喙肱肌缩短,挤压养营手臂的神经,进而引起肱三头肌前臂和手的麻木。

三、肱二头肌(肩胛骨喙突——盂上粗隆)

1、触发点位于肩膀前方(误诊为腱鞘炎或活囊炎)和肘关节的皱翼处。

2、两个头的中间区域均可找到触发点。

3、按摩前肩部时,注意肱二头肌也会引起这个区域的关联痛。

四、肱三头肌

1、1号触发点:引起后肩部和外肘部疼痛。

2、2号触发点:引起肘部外侧的疼痛,使“网球肘”的原因之一。

3、3号触发点:引起上臂背侧的局部疼痛,使外侧头紧缩继而压迫桡神经,引起前臂和桡侧的麻木。

4、4号触发点:引起肘部内侧的关联极端的触痛。

5、5号触发点:引起肘部内侧和关联痛,还会累及前臂内侧称作“高尔夫肘”。

6、引起无名指和小指的疼痛(胸小肌也可能引起)

腓深神经: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和第1,2趾相对缘的皮肤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脊柱附近的部位·夹脊 5 经外奇穴·夹脊 51 拼音 52 代号 53 出处 54 夹脊穴的别名 55 夹脊穴的定位 56 夹脊穴取穴方法 57 夹脊穴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夹脊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夹脊穴主治病证 510 夹脊穴的配伍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特效 513 文献摘要 514 夹脊穴研究进展 5141 调节植物神经作用、改善血液循环 5142 夹脊的镇痛作用 5143 对反流性胃炎的影响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夹脊 1 拼音

jiá jǐ

2 英文参考

jiájǐ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B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jiájǐ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B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夹脊:1指脊柱附近的部位;2针灸穴位。

4 脊柱附近的部位·夹脊

夹脊指脊柱附近的部位[1]。古人认为,其位置既不在表,亦不在里,属半表半里,为温疫之邪所居留之处[1]。《温疫论》上卷:“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之处是也。”

5 经外奇穴·夹脊

夹脊(jiájǐ EXB2)为经外奇穴名[2][3]。亦称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脊旁等[4]。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2]。夹脊穴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二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5]。

51 拼音

jiájǐ

52 代号

EXB2

53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夹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54 夹脊穴的别名

华佗夹脊(《中国针灸学》)

华佗穴(《针灸学简编》)

佗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脊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

55 夹脊穴的定位

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2][5]。

夹脊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3]。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痛也。”《华佗别传》:“又有人病脚躄不能行,……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匀调如引绳也。”即指脊椎旁05寸处为穴位[4]。近代诸书多同此说[4]。即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共34穴[4]。亦有以第一颈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1寸为穴者,计48穴(见《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4]。

经外奇穴——夹脊的位置

夹脊穴的位置

56 夹脊穴取穴方法

患者俯伏或俯卧位,当脊柱棘突间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

俯卧位,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相应腧穴[6]。

快速取穴:低头,颈背交界椎骨高突处椎体,向下推共有17个椎体,旁开半横指处即是夹脊穴[7]。

57 夹脊穴穴位解剖

夹脊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竖脊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后支的肌支,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肌浅层(斜方肌、菱形肌、胸腰筋膜、后锯肌)→背肌深层(竖脊肌)[5]。

572 穴区神经、血管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胸或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或腰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腰动脉分布[5]。

58 夹脊穴的功效与作用

夹脊穴有调节脏腹机能的作用。

夹脊穴位于脊柱旁,取之可用于治疗全身疾病,尤以小儿捏脊疗法治疗儿科疾病效果为佳。

59 夹脊穴主治病证

夹脊穴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二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5]。

夹脊穴主治咳嗽、喘息、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神志病及一切慢性疾患、中枢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3]。

夹脊穴主治表(表格出自《中医大辞典》)

胸1~4夹脊:治疗肺脏及上肢疾病[6]。

胸4~7夹脊:治疗心脏疾病[6]。

胸7~10夹脊:治疗肝胆疾病[6]。

胸10~12夹脊:治疗脾胃疾病[6]。

腰1~2夹脊:治疗肾脏疾病[6]。

腰3~5夹脊:治疗腰,骶,膀胱,大、小肠,子宫及下肢疾病[6]。

510 夹脊穴的配伍

选穴和配穴可根据经脉的分布、神经根和节段的分布、腧穴的压痛、反应点等,每次宜选择其中2~4个腧穴[6]。

胸1~4夹脊配大椎、肺俞、天宗,治肩背部疼痛[6]。

胸4~7夹脊配心俞、内关,治心痛彻背[6]。

胸8~腰2夹脊配胆俞、肾俞、三阳络、阳陵泉,治胸胁痛[6]。

腰3~5夹脊配关元、膀胱俞、环跳、足三里,治下肢麻痹[6]。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5]。

一般斜刺05~10寸[3]。

向内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胸腹部放散[6]。

注意:因本穴深部有脊髓和胸腹腔脏器,故针刺时应注意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且出现麻胀感应立即停止进针。

5112 灸法

可灸[5][6]。

512 特效

经常捏脊穴,可强身健体,消除疲劳[7]。

夹脊穴分布在脊柱两侧,数量多,部位长,多用刮痧法治疗疾病[7]。

513 文献摘要

《后汉书》:华佗别传曰,有人病脚蹙不能行。佗切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分),从邪不相当。言灸此各七壮,灸创愈即行也。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匀如引绳。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主治神经衰弱、肺结核、支气管炎、虚弱羸瘦。

《针灸经外奇 谱》:主治风湿性脊柱炎、腰背酸痛。

514 夹脊穴研究进展 5141 调节植物神经作用、改善血液循环

据报道,从古代文献中已证实夹脊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病变。现代研究论为夹脊穴能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故采用该穴治疗与植物神经功能相关的一些病:①治疗血管性头痛;②肢端感觉异常症;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头晕、肢凉、半身麻木、多汗等;④中风(中经络);⑤红斑性肢痛症;⑥高血压等。收到良好效果。其机理是通过调节植物神经作用,调节了血管功能,改善了血液循环。

针刺夹脊等能调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IgA、IgG、C反应蛋白,以及微血管形态、流态和总积分值,提示本疗法有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减轻和消除炎症的作用。

5142 夹脊的镇痛作用

电针腰3~5夹脊能提高脊髓中5HT、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降低脊髓中NA、DA的含量,起到镇痛作用[6]。

5143 对反流性胃炎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5711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