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跖屈的拮抗肌是?

踝关节跖屈的拮抗肌是?,第1张

影响踝关节跖背屈的原因:① 关节卡压,可能是崴脚后踝关节(由远端胫腓关节、距骨组成)的距骨的滑动不足,也可能是远端胫腓关节空间缩小,导致距骨不能向后滑动,从而产生活动度受限;

② 可能是小腿三头肌过于紧张,从而导致踝关节背屈活动受限

③ 也可能是下肢周围神经受到卡压的影响,从而导致下肢肌力不足,导致跖屈或背屈的角度不足

④ 还有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或脊髓从而导致下肢肌力下降,导致踝关节跖屈或背屈角度不足

踝关节康复及力量训练

 踝关节康复及力量训练,踝关节的康复锻炼与力量训练 与踝关节相关的病症,我们熟知的有扁平足、高弓足、外翻足、内翻足、马蹄足等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踝关节康复及力量训练方法。

踝关节康复及力量训练1

  训练器械:一条弹力带

  1、脚踝内翻训练

 长坐式(腿部伸直,坐在床上,上身略向后倾,双手为身体提供支撑)踝部内翻训练。

 使患者处于长坐式坐姿,将训练带缠在脚上。向内翻转健肢一侧的脚(内翻)。不要向外旋转膝部。

  2、脚踝外翻训练

 长坐式(腿部伸直,坐在床上,上身略向后倾,双手为身体提供支撑)踝部外翻训练。使患者处于长坐式坐姿,将训练带缠在脚部外侧,用另一只脚固定。向外翻转健肢一侧的脚(外翻)。不要向外旋转膝部。

  3、脚踝斜角训练

 踝部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D1斜角弯曲训练(开始姿势)。坐在床上,腿部伸直,使患者处于足底曲、外翻和旋前的开始姿势。

 踝部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D1斜角弯曲训练。在承受弹性阻力的情况下,做(脚)背屈、内翻和旋后(反掌)动作。不要让膝部向内旋转。

 踝部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D2斜角弯曲训练(开始姿势)。坐在床上,腿部伸直,,使患者处于足底曲、内翻和旋后(反掌)的开始姿势

 踝部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D2斜角弯曲训练。在承受弹性阻力的情况下,做(脚)背屈、内翻和旋前动作。不要让膝部向外旋转。

  4、脚踝足背屈训练

 长坐式踝部背屈训练。让患者处于长坐式坐姿,将训练带套在脚背上。保持膝部伸展,脚部向上弯曲(脚背屈)。

 坐式踝背屈训练。坐姿,将训练带套在脚背上。将训练带的另一端绑在另一只脚上。向上抬起患侧的脚(脚背屈)。

 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收缩舒张训练。将训练带套在一只脚上。先让脚部处于自然姿势,足底曲。弯曲膝部来隔离比目鱼肌;伸展膝部来隔离腓肠肌。

 踝部背屈训练(结束姿势)。向头部拉动脚的前部,使脚尖向上。

 踝部背屈训练(结束姿势)。坐在椅子上,膝部完全伸展,踝部靠在地面上,将训练带固定在踝部前方。将训练带套在脚尖周围和正在训练的脚的脚底圆形部位。

 踝部背屈训练(训练胫前肌)。坐姿,一脚放在矮凳上。将训练带系在固定物体上,然后套在脚上。在承受弹性阻力的情况下踝部背屈,并保持不动。返回开始姿势。提示:把脚尖向鼻子方向拉

  5 、脚踝足底屈训练

 长坐式踝部足底曲训练(训练腓肠肌)。先处于长坐式坐姿,将训练带套在脚的上前方。保持膝部伸展,向下压脚(足底曲)。

 坐式踝部足底曲训练(训练比目鱼肌)。坐姿,将训练带套在脚底。双手抓住训练带的两端。向下蹬患侧的脚(足底曲)。

 踝部足底曲训练(训练腓肠肌)。坐姿,双脚下放置矮凳提供支撑。将弹性训练带套在脚底的圆形部位。踝部足底弯曲并保持不动。返回开始姿势。提示:让腓肠肌用力。

 小腿上提(蹬起脚尖)训练(开始姿势)。站姿,将训练带中央踩在脚底圆型部位。双手抓住训练带两端,保持双肘伸直

 小腿上提(蹬起脚尖)训练(结束姿势)。提起脚跟,越高越好。不要通过拉动手臂来拉伸训练管。变动:偶尔可利用单腿进行训练,可使用椅子或桌子提供支撑。

踝关节康复及力量训练2

  关节活动度

 正常的踝关节可以进行各个方向的活动,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是背伸(同背屈)和跖屈、内翻和外翻的动作。由于在踝关节手术术后,很多患者都会被石膏固定一段时间,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踝关节活动度受限的情况。那么在拆掉石膏之后的早期,就要进行关节活动度的练习。下面介绍一些关节角度练习的方法。

  背伸(背屈)

 背伸即踝关节向上的活动,由于后方有跟腱的存在,所以这个角度是术后最容易出现活动受限的角度,也是比较难练的角度。术后早期可以利用毛巾或任何长条带子进行向上的牵拉。

 也可以让家属帮助练习,练习的过程中,可在膝关节下垫一个小枕头,这样有利于使小腿三头肌处于放松的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踝关节所能耐受的强度的增加,今后就可以利用自己体重来进行角度的练习了,比如下面 几个方法:

 “弓箭步”——患肢在后,脚尖自然向前,膝关节伸直,下压脚踝。这样可以充分牵拉小腿三头肌和跟腱。解决因小腿三头肌和跟腱造成的踝关节活动度受限。

 “蹲”——

 蹲的时候注意脚尖自然向前,膝关节和臀部不要歪斜,即使脚后跟没落地也没关系。主要解决因踝关节内部原因造成的关节活动度受限。

  跖屈

 跖屈即踝关节向下的活动,属于术后比较容易练习的角度,早期可以把踝关节伸出床外让家属协助下压即可,后期随着角度加大,可以利用“跪”的方法,让臀部下压踝关节。

  内翻

 内翻其实就是常见的“崴脚”的动作,如果是外踝韧带损伤术后的患者,早期是不建议练内翻的,通常是在术后复查时,主刀大夫认为患者内翻活动受限的时候才进行内翻的练习。早期练习内翻角度,可以在跷二郎腿的姿势下,

 自己用手来进行内翻的牵拉。

  外翻

 外翻与内翻的方向相反,由于踝关节的结构本身就可以限制外翻,所以正常踝关节外翻的角度都不会太大,

 而且通常外翻受限的情况也较少,主要出现在内踝损伤或骨折的情况,如果出现活动受限,可以采用与外翻相反方向的练习方法。

腓肠肌、跖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胫骨前肌,拇长伸肌,拇长屈肌,趾长伸肌,趾长屈肌,腘肌

腓肠肌

起点:内侧头:股骨内上髁;外侧头:股骨外上髁

止点:跟骨结节

作用:屈膝关节、足跖屈(胫神经L4-S3)

跖肌

起点:股骨外上髁、膝关节囊

止点  :跟骨结节

作用:足跖屈(胫神经L4-S3)

比目鱼肌

起点——腓骨上部后面、胫骨比目鱼肌线

止点:以跟腱止于根骨结节

作用:跖屈踝关节

胫骨后肌

起点——胫、腓骨后面及骨间膜;

止点:足舟骨粗隆、内侧、中间和外侧楔骨

作用:足内翻、跖屈

胫骨前肌

起点——胫、腓骨上端骨间膜前面

止点:内侧楔骨内面、第1跖骨

作用:足背屈、内翻

拇长伸肌:

起点——胫、腓骨上端骨间膜前面

止点——拇指末节趾骨底

作用:伸第2-5趾、足背屈

拇长屈肌

起点:胫腓骨后面及骨间膜

止点:拇指远节趾骨

作用:屈脚拇指、足跖屈(胫神经L4-S3)

趾长伸肌

起点:胫腓骨上端骨间膜前面

止点:第2-5趾趾骨背腱膜

作用:伸第2-5趾,足背屈(腓神经L4-S2)

趾长屈肌:

起点——胫、腓骨上端骨间膜前面

止点——第2-5趾趾背腱膜、止于第5跖骨底者为第3腓骨肌

作用:伸第2-5趾、足背屈。

腘肌

起点 :股骨外侧髁的外侧面上缘

止点 :胫骨比目鱼肌线上的骨面

作用:屈膝关节、内旋小腿(胫神经L4-S3)

总结:主要功能——跖屈踝关节、背屈、足内翻、伸趾、小腿内旋和外旋

当这些肌肉局部紧张或过度拉伸,将会

一、影响足踝关节的稳定性,向上继续衍生影响2膝关节——3髋关节——4腰椎脊柱!

二、体态:

1、典型的O或X型腿——进一步恶化影响全是体态

2、小腿肚粗大影响美观

三、生活影响:容易崴脚(绝大多数人崴脚为外侧受伤)

四、腰痛。

万丈高楼平地起,人也是一样。足踝为人体站立的根基,这些小腿肌肉群的平衡发力对在足踝的平衡受力很重要,平时的功能性训练在强调核心的同时,这些肌肉都是不可忽略的。

引用3Dbody,文章为自我学习资料笔记整理,错误难免,仅供参考。

足部解剖 

      足位于踝关节以远部位,由跗骨7 块(跟骨、距骨、足舟骨、骰骨及内侧、中间、外侧楔骨)、跖骨5 块、趾骨14 块等26块骨以及肌肉、血管和神经等构成的一个统一体。26 块骨之间形成众多关节,包括距小腿关节(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距下关节、距舟关节、跟骰关节、楔舟关节、舟骰关节、楔骰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趾间关节、拇趾跖籽关节等。骨关节之间连接牢固,除关节囊外还有许多韧带加强。足部肌肉包括足内在肌及外在肌,能运动足关节、维持足弓。足部神经来自胫后神经及腓深和腓浅神经,支配足部肌肉活动及皮肤感觉。足部的血管主要来自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

        按照足的功能解剖分类,足分为 前足 、 中足 和 后足 。前足由 5 块跖骨 和 14 块趾骨 组成;中足由 3块 楔骨 、 足舟骨 和 骰骨 组成;后足由 跟骨 和 距骨 组成。

足弓构成

        足弓 是由所有跗骨和跖骨被坚固的韧带连接而成的拱形结构。人站立时,足仅以跟骨、第1跖骨头到第5 跖骨头着地,足心成窟窿状。每侧足有两个纵弓和一个横弓。两足并拢时构成一个完整的横弓。纵弓又可分为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

        内侧纵弓 :如图1所示,内侧纵弓的骨性结构由后向前,依次由跟骨、距骨、足舟骨、3 块楔骨和第1 、2 、3 跖骨头构成。

    弓的最高点为距骨头,前端的承重点主要在第1 跖骨头。此弓曲度大,弹性强,有缓冲震荡的作用。维持内侧纵弓结构的肌肉有胫骨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足底的小肌,跖腱膜及跟舟跖侧韧带等。检查内侧纵弓可以测量内弓角。

      外侧纵弓 :如图2所示,外侧纵弓骨性结构由后向前依次由跟骨、骰骨和第4 、5 跖骨构成。

      弓的最高点为骰骨,前端的承重点在第5 跖骨头。此弓曲度小,弹性弱,主要与维持身体的直立有关。维持外侧纵弓的肌肉有腓骨长肌、小趾的肌群、跖前韧带及跟、骰、距侧韧带等。检查外侧纵弓可测量外弓角。

        横弓 :如图3 所示,横弓的骨性结构由后部内侧、中间、外侧楔骨及骰骨与前部5 块跖骨基底构成。

      此弓作拱桥,跖面形成一个很深的凹,全体作为横弓。横弓最高点在中间楔骨。维持横弓结构的肌肉有腓骨长肌及拇收肌的横头等。骨性结构和韧带的支持点极为稳固。横弓尚无直接测量方法,通过CT 检查,可以进行定性观察。

足弓功能

        内、外侧纵弓和横弓在人体的足部形成了一个力学性能非常合理的拱形弹力结构,能够使足底应力分布均匀,足弓和维持足弓的肌肉、韧带共同协调能够充分吸收能量、缓冲震荡,有利于持久站立、行走、跑跳、负重等活动;有保护足底通过的神经、血管及维持足部以上关节的作用;有防止内脏损伤的作用。

        当足弓维持因素的相应排列的骨组织、足底韧带、足底筋膜损伤时,均可影响足弓结构,引起足弓塌陷、破坏。足弓破坏以后,不能做长距离行走,同时也难以维持长时间的直立。

伤残鉴定

        遵循医学科学原理和法医临床学理论与技术,全面了解案情,详细审查、摘抄鉴定材料,对被鉴定人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听取专科专家会诊意见,综合判定。

      资料摘录重点应包括:(1)明确的踝足部外伤史;(2)损伤(如跟骨骨折、距骨骨折、距舟关节骨折、Lis-franc损伤、胫后肌腱损伤、撕裂伤、弹簧韧带损伤等)当时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见和治疗经过;(3)损伤后遗留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动态变化;(4)既往病史中曾否有过踝足部外伤、有无后天获得性或先天性、遗传性平足等。

询问:

        检验时应对受检者进行详细询问,包括:(1)遭受外力作用致踝足部损伤情况(包括致伤工具、致伤方式等);(2)损伤治疗经过及损伤后是否遗留久立或劳累后感觉足部发酸、发热或足部浮肿;重者,足部疼痛、不能久立,行走、跑跳更感困难,丧失吸收震荡的能力。自己发现足弓降低或消失。

查体:

      应嘱受检者取坐位和立位,进行包括望诊、触诊、动诊、量诊等全面检查,且应注意双足比对记录。

    (1)坐位检查: 受检者坐在床边,观察其足弓和足的外观,确定最明确压痛点。对比伤、健侧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范围,背屈正常范围20°~30°,跖屈正常范围40°~50°,应于屈膝及伸膝位分别测量。对比伤、健侧足内翻和外翻活动范围,正常内翻30°,外翻 30°~35°。对比伤、健侧跖趾关节运动范围,拇趾正常背屈45°,跖屈30°~40°。测量背屈、跖屈、内翻、外翻的肌肉力量,同时检查髋、膝关节的活动范围。

    (2)立位检查:受检者站立,面向检查者,观察其足弓和足的外观,注意前足有无内收和外展,检查时,跟骨保持中立位,采用被动活动,前足外展或内收,正常各约25°。背向检查者,观察其有无后足内翻、前足外展;前足和后足关系改变;双足跟抬起时,跟骨内、外翻情况及出现乏力、疼痛情况。在负重和不负重时,分别观察足弓和足的外形改变。检查赤足和穿鞋时步态以及鞋底的磨损情况。站立时外侧纵弓几乎全着地,内侧纵弓并不着地,作足印检查。同时检查脊柱和神经系统肌力、感觉、反射等。平底足特征是前足外展,后足内翻,内踝特别隆起。站立时尤为明显。鞋跟内侧磨损特别多。足印可清楚看出足弓消失或降低。   

X 线片足弓测量

        投照方法是立位(双足平立)水平侧向投照,中心线对准外弓顶点。可测量下列诸角(图 4 )。1 距骨头最低点;2 跟骨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 3 第1跖骨头最低点;4 跟骰关节最低点;5 第5跖骨头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6 跟距关节后上缘;7 跟骨后上缘;8 跟骨前突上缘。

    (1)内弓角(A角):表示内侧纵弓。由以下三点构成:①距骨头最低点;②跟骨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③第1跖骨头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即∠③①②。参考值:113°~130°。

    (2)后弓角(B角):表示后弓。由以下三点构成:④跟骰关节的最低点;②跟骨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⑤第5跖骨头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即∠⑤②④。参考值:16°~20°。

    (3)外弓角(C角):表示外侧纵弓。由以下三点构成:②跟骨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④跟骰关节的最低点;⑤第5跖骨头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即∠②④⑤。参考值:130°~150°。

    (4)前弓角(D角):表示前弓,由②⑤④三点构成。即∠②⑤④。参考值:13°以上。

    (5)跟距角(E角):由跟距关节的后上缘经跟骨的后上缘引一直线,再由跟距关节的后上缘至跟骨前突起上缘引一直线,此两线相交即成跟距关节角。参考值:25°~42°。

足弓结构破坏的判定

条件:

        前提条件:有足弓静态维持因素:骨、关节、腱膜、关节囊、韧带等和/或动态维持因素:胫后肌腱、足内在肌等损伤。

      基本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一项以上:

    (1)身体的重力线不能正确地落在第1 、2趾之间,通过腘窝中点的垂直线不能落在足跟中点;

    (2)骨骼、肌肉和韧带不能保持均衡状态。

重要条件:

足部侧位 X 线片足弓测量存在以下情况:

    (1)伤侧内弓角比未受伤侧内弓角>10%,提示内侧纵弓损坏;

    (2)伤侧外弓角比未受伤侧外弓角>10%,提示外侧纵弓损坏。

    (3)伤侧后弓角比未受伤侧后弓角<3%,提示后弓(横弓)损坏。

    (4)伤侧前弓角比未受伤侧前弓角<3%,提示前弓(横弓)损坏。

破坏程度:

        一足足弓结构破坏1/3以上:是指足三弓(内侧纵弓、外侧足弓、横弓<前弓、后弓>)中任一弓的结构破坏。

        一足足弓结构破坏:是指一足三弓结构均有损坏。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结构同时破坏时,必然会影响横弓结构。

        一足足弓结构完全破坏,另一足足弓结构破坏1/3以上:是指一足足弓结构全部损坏(内弓角>130°、外弓角>150°、后弓角<16°、前弓角<13°),另一足三弓中任一弓的结构破坏。

        双足足弓结构完全破坏,是指双足足弓结构全部损坏。

测试你的足弓类型

1 往空盘中倒入少量的水;

2 浸湿脚掌;

3 将浸湿的脚掌踩到一个购物袋或者一张空白厚纸板上;

4 将脚拿开,并开始观察吧。

平(低)足弓——如果你几乎能看到整个脚印,那么你的足弓很平,意味着你极有可能过度内旋;

正常(中等)足弓——如果你能看到约半个足弓,那么你是最普遍的足型,旋前肌也正常;

高足弓——如果你只能看到脚跟、前脚掌以及脚外缘,那么你是高足弓,十分少见的一种足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5999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