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颈椎的事情,应该到医院行影像检查。
颈椎病——亚健康--早衰--情绪不稳--严重影响生活工作质量。
颈椎病——隐袭发作,早中期易被忽视,晚期有致瘫危险。颈椎病——是引起血压不稳、心脑血管病及慢性五官科疾病的重要原因。
颈椎病——引起头痛、眩晕、耳鸣、视物模糊、记忆力差、反应迟钝等。颈椎病——引起心慌、胸闷、气短、呃逆、心率失常、房颤等。
颈椎病——90%以上有更年期综合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各种症状。
颈椎病——可引起慢性胃痛、胃肠功能紊乱。脊柱相关病症多达40余种,约占各类慢性病的80%以上,易被误诊。凡病因不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慢性病"可考虑--脊柱病的可能。
颈椎病的定义
由颈椎骨关节病变或(和)颈椎椎管内外软组织病变引起的各种病症,称之为颈椎病。颈椎病是一综合症,由于病变组织和部位的不同,综合症的内容大不相同。因此颈椎病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的诊断带来了困难,许多颈椎病病人因被误诊而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
颈椎病的病因
颈椎介于频繁活动和重量较大的头颅与缺少活动而比较稳定的胸椎之间,其活动度很大,负重也多,在解剖上又相对比较薄弱,四周缺乏其他骨性保护,易受外力直接打击,尤其是下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容易发生劳损性病变。
1、劳损:长期使头颈部处于单一姿势位置,如长时间低头工作,易发生颈椎病。小于30岁的颈椎病人,多从事低头工种。
2、头颈部外伤:50%髓型颈椎病与颈部外伤有关。一些病人因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膨出、椎管内软组织病变等使颈椎管处于狭窄临界状态中,颈部外伤常诱发症状的产生。
3、不良姿势:如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高枕、坐位睡觉等;卧车上睡觉,睡着时肌肉保护作用差,刹车时易出现颈部损伤。
4、慢性感染:主要是咽喉炎,其次为龋齿、牙周炎、中耳炎等。这些部位的炎症刺激颈部软组织或通过丰富淋巴系统引起颈枕部软组织病变。有人认为,慢性咽喉部感染是颈椎病重要发病因素,这可能与软组织慢性劳损炎症相互影响而加重病情之故。
5、风寒湿因素:外界环境的风寒湿因素可以降低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痉挛、小血管收缩、淋巴回流减慢、软组织血循环障碍,继之产生无菌性炎症。因此,风寒湿因素不仅是诱因,也可作为病因引起病变产生症状。
6、颈椎结构的发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颈椎退变等是一些颈椎病发病基础。国外统计40—50岁有退变者占25%,55岁以上有退变者占855%。颈椎中央椎管、神经根管狭小者颈椎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1倍。
颈椎病目前按临床表现分六型:
一、颈型颈椎病:反复出现的颈部肩背及枕部的疼痛。疼痛多在低头工作或脖子固定某种姿势时间过长后加重,有些表现反复落枕。
二、神经根型:颈部或肩臂部疼痛,向上肢放射样疼痛,手指感到麻木或发凉。
三、椎动脉型:间断或逐渐加重的眩晕、头痛视觉障碍(主要表现眼干、突发性的弱势或失明、视物模糊等)猝倒、记忆力减退、运动及感觉障碍、精神症状等
四、交感型:分为
1、交感神经兴奋性症状,临床表现:头痛、头晕、事物模糊、心律不齐、心跳加速、心前区疼痛、血压升高等。
2、交感神经抑制症状:头昏、眼花、心动过缓、血压下降、胃肠胀气等。
五、脊髓型:此型是最严重的,禁忌牵引和按摩,如力度过大或不当致瘫可能性较高,容易会造成终身遗憾
北京武警中医定向药透疗法潍坊分部:05368928269
肚子痛是有很多种的。
“肚子痛”就是医生说的“腹痛”意思。“腹痛”所包括范围很广,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只包括胃、肠、肝、胆、胰,还包括腹腔里的所有器官、组织以及腹壁的肌肉出了问题都会引起肚子痛。
对号入座疼痛的性质
胀痛:常与气相伴,胃或肠里有很多空气感觉很胀,多为机能性肠胃障碍。
绞痛:多是痉挛在捣乱,好像在把东西绞转的痛,多为结石、肠堵塞、急性肠炎。
刺痛:好像用针刺般地疼痛,多为消化性溃疡。
烧灼痛:往往是胃酸多,像胃里有团火在燃烧。多为消化性溃疡或其前兆。
隐隐作痛:可以忍住,轻微的痛感。
闷痛:像有重物压着,或肚子里有东西而不舒服。
咬痛: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里面啃咬的痛。
感觉疼得厉害不厉害
剧痛:是指痛到令人受不了的程度,不排除:胃或十二指肠穿孔、胆囊(道)结石、阑尾炎及肠梗阻、输尿管结石、嵌顿疝等,女性有下腹部疼痛时,应特别注意子宫外孕或妇科其他急症。
轻痛: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等疾病。如何看病挂号
根据腹痛轻重缓急,可按以下顺序就诊:
1、普通外科 发生在右上腹和右下腹的急性腹痛,一般首次就诊应挂普通外科。腹部胀痛、伴呕吐、不排气、不排便的病人,应除外肠梗阻,均应去普通外科就诊。
2、消化内科 发生在中上腹、左上腹、左下腹的急性腹痛,或者慢性上腹痛伴反酸或呕吐、腹泻的病人,应去消化内科就诊。
3、泌尿外科 急慢性左、右腰腹痛,伴血尿的,应确诊有无泌尿系统结石、前列腺肥大造成的尿潴留等。
4、妇科 女性病人,在行经期、月经中期或者有停经史的,突发急性腹痛,应去妇科就诊。确诊是痛经还是宫外孕等疾病。
5、儿科 14岁以下的儿童,应该去看儿科。普外科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胃痛发生的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
(病因病理)
1.肝气犯胃 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之疏泄失调,横逆犯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则胃脘头痛正如沈金鳖所说:“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若气郁化火,可致疼痛加重;火郁日久,致肝胃之阴亏耗,则病程每多缠绵;如久痛入络,络脉损伤,则见吐血,便血等症。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伤,食滞中焦,气机不利而产生胃脘疼痛。或因寒凉伤中,胃阳被遏,正邪交争,而胃痛乃作。
3.脾胃虚弱 病后脾胃受损或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从内生,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胃阴素虚或病久阴伤,胃失濡养,胃气不和亦能发生疼痛。
上述病因,既可单独致病,又往往相互影响,而出现寒热互见、虚实错杂、阴阳并损之证候,临证时必须灵活掌握。
(辩证论治)治疗胃痛,首应辨其疼痛的虚、实、寒、热性质及病在气在血,然后审证求因,给于恰当的治疗。大抵新病暴痛,痛势急迫而痛处拒按者多属实证;久病痛缓,病势绵绵而痛处喜按者,多属虚证;寒证疼痛,喜温熨热饮,遇寒则疼增;热症疼痛,喜凉熨冷饮,遇热则痛剧;以胀痛为主,或痛引胸胁,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此多为气滞;痛处固定不移,多为刺痛者,常属久病血瘀;若烦热似饥,舌红无苔或少津者,多属胃阴不足之证。
胃痛的治法,古虽有“通则不痛”的原则,但决不限于“通”之一法,临证之时,应运用四诊八纲,详加审察,根据病者的不同情况,确立恰当的治疗方法。
1.肝气犯胃
本证按其不同情况,可分为气滞、火郁、血瘀三种类型。
(1)气滞
主证 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嗳气频繁,噫气或失气后疼痛稍减,舌苔薄白,脉沉弦。
分析 情志不畅,气郁不舒,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气病多游走,胁为肝之分野,故痛引两胁;胃气上逆故嗳气频繁,噫气失气后,气逆暂缓,故疼痛亦稍减,苔白,脉沉弦为肝郁之象。
治则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中脘、粱门、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与推揉腹部和中法。
若痛甚而噫气呕恶者,可同取双内关、双内庭、以利气止痛;如泛呕酸水,时时嘈杂;且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则胆火上乘,故见口干而苦;苔黄脉弦数乃肝胃郁热所致。
治则 疏肝、泄热和胃。
选穴 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提拿捏背助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揉压阳阴清热法,加用推揉胸胁疏肝法(见发热)。
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别捏拿两侧血海、粱丘、如痛已缓和,肝脾未调,可用双手拇指对揉、对压两侧三焦俞,单拇指按揉中脘,以调理三焦。
(3)血瘀
主证 痛有定处而拒按,多为刺痛,食后更甚,或见吐血便黑,甚则舌紫,脉涩。
分析 久痛入络,络脉损伤,故吐血便黑;瘀血为有形之物,故痛有定处而拒按;食与瘀并,故食后痛剧;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故舌紫、脉涩。
治则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章门、内关、劳宫、粱丘、内庭。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擦摩上腹散寒法;配用揉压阳明清热法,加用远端诱导止痛法(双拇指同取两侧内关、劳宫、粱丘、内庭)。
如呕血便血不止,以药物治疗为主,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施术手法。
2.病邪阻滞
(1)饮食阻滞
主证 胃脘胀痛,嗳腐,厌食或呕吐,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实。
分析 食停胃中,传化失常,故胃脘痛胀;饮食停滞,胃气不降而反上逆,故嗳腐或呕吐;吐后积滞去而痛减;食浊熏蒸故苔厚腻;胃气与宿食相搏,故脉滑实有力。
治则 消食导滞。
选穴 脾俞、三焦俞、粱门、天枢、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提拿捏脊健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拿揉抖颤导滞法,配用按压背腰镇痛法与揉压阳明清热法。
胀痛甚者,可双拇指同按双侧天枢,以行气导滞;食滞化热,可晃拨两侧大肠俞。
(2)寒伤胃阳
主证 因受凉饮冷而胃痛暴作,痛势较剧,喜温熨热饮,泛吐清水,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紧。
分析 突受寒邪,胃中阳气不得宣通,正邪交争,故胃痛暴作;恶寒发热,苔白为寒邪外袭所致;脉紧主寒主痛。
治则 温胃散寒止痛。
选穴 胃俞、脾俞、中脘、粱丘、内庭。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捏拿背肌利气法,搓擦胃俞温中法,推揉腹部和中法。配用提拿捏背健运法与擦摩上腹三寒法。
3.脾胃虚弱
(1)脾胃虚寒
主证 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缓无力。
分析 脾胃虚弱,寒气凝滞,故胃痛隐隐;中阳不运,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珐吐清水,喜暖喜按;脾阳虚故四肢欠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缓无力。
治则 温脾健胃。
选穴 肝俞、脾俞、三焦俞、粱门、中脘、章门、手三里、足三里。除拿揉抖颤导滞法和揉压阳明清热法不易使用,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
痛发之时,可拿搓胃俞,双拇指同按粱门,以温中止痛,痛止后,可按基本手法施术。如脾胃虚寒,而肝有郁热,除胃痛外,尚见泛铉呕吐,时觉饥嘈,食则不舒,四肢欠温,舌边红绛,苔白中黄,脉弦细者,可用双拇指同取双章门、立拳滚上腹部寒热并投,肝胃同治。
(2)胃阴不足
主证 胃痛隐隐,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苔少或剥脱,舌光红少津,脉细微数。
分析 胃阴不足,胃络失养故胃痛隐隐;阴虚生内热,故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花剥,脉细微数皆为胃阴不足之征象。
治法 养阴益胃。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可重用提拿捏脊健运法,推揉腹部和中法,捏脊法反复施术十次。
食欲不振者,重用开三门、运三脘、大便隐血,腹部手法慎用。
胃痛一证,除用按摩等法治疗外,注意饮食调节,心情舒畅,亦属必要。
(基本手法)
1.按揉背腰镇痛法 在单掌推背部膀胱经路线的基础上,叠掌揉,双掌根或双拇指交替按压膈俞至三焦俞一段膀胱经内侧线,注意局部重点取穴。
2.晃拨俞穴行气法 单掌根着力,依靠脘关节作手掌晃动动作,带动掌根晃拨,分别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压力要适度,晃拨频率均匀。
3.提拿捏脊健运法 双手拇、食指沿督脉路线自上而下反复提拿(大椎穴至命门穴一段),施术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
4.捏拿背腰肌理气法 在肩胛内移的基础上,拇、食指捏拿骶棘肌上段(肩胛间区段,轻拿轻放),亦可加用中指作捻转动作。
5.搓擦胃俞温中法 单掌根或小鱼际肌快搓两侧胃俞穴,搓后缓缓揉动,使热感渗透。
6.推揉腹部和中法 两拇指开三门、运三脘,单掌或双掌于左胁肋部快速推抚,称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脉路线;掌根轮状顺时针推脘腹;叠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为主。
7.擦摩上腹散寒法 用单掌反复擦上腹部,频率要快以温热为度;改用掌摩以上部位。
8.按揉腹部消积法 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及两侧胃经路线,双掌重叠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双掌扣脐轮状揉腹部。
9.拿揉抖颤导滞法 在两掌波形揉脘腹的基础上,多指捏拿腹肌作抖颤动作。
10.按揉阳明清热法 用拇指或小鱼际肌分别揉手足阳明经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里穴为主。
腰部力量不够引发“肾痛”
最近,很爱运动的袁**有了点麻烦,她发现自己在运动后,脊柱后面靠近腰部的左右两块经常隐隐作痛,有时连睡觉都要在腰下垫个枕头。这个地方是肾脏的位置,不会是自己的肾出了什麼问题吧?
北京宣武医院泌尿科的孙玉成主任介绍,这种症状其实可能是由於长期保持一个姿势造成的腰肌组织痉挛,“肾痛”并不一定都是肾出了问题,所以不必太惊慌。
一般来说,除了输尿管结石会让人感到剧烈的疼痛之外,肾脏的其他疾病发生疼痛的可能性并不很高。有人认为肾部发酸、发胀似的疼痛多半都是由於长时间采取坐姿或是走了很长的路之后,不够强壮的腰部肌肉跟人体提出的“抗议”。如果是肿瘤等恶性疾病反而在初期没有什麼特别的感觉。
对於这样的“肾痛”,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坚持做“小燕飞”的动作:面部向下俯卧在床上,然后在膝盖保持伸直的情况下,将双臂向后背,然后上身向后仰,腿部则往上抬,让身体的两端都离开床,并保持一段时间。孙主任说这样的练习最重要的是坚持,如果能每天做两次,每次保持几分钟的话,两三个月后就会见到效果。
==========================
腰虚肾痛 病证名。《灵枢·经脉》有“足少阴之别,其病虚则腰痛”之记载。《医碥》卷三。阐述此证时认为:“而肾虚之所患尤多。腰肢痿弱,小体疲倦,腰膝酸软,脉或洪细,细皆无力,痛亦悠悠隐隐不甚,是其候也。”参见腰痛、肾虚腰痛条。
=========================
疾病名称: 肾痛
疾病介绍: 肾痛是肾皮质化脓性感染,为葡萄球菌经血运进入肾脏皮质引起,形成脓肿时称为肾皮质脓肿式化脓性肾炎,几个脓肿融合则称为肾痛。
发病机理: 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葡萄球菌,细菌可以由其他部位化脓病灶经血液进入肾脏、例如疖、痛、脓肿、感染伤口、上呼吸道感染、及肾邻近组织感染等。初期病变局限于肾皮质形成多发微小脓肿,继之可集合成多房性脓肿,部分病人可由小脓肿融合成大脓肿,成为肾痛,少数病人到晚期,近皮质肾痛可穿破包膜,发展成为肾周脓肿,近肾盏的脓肿可穿孔向肾盂引流,则尿中可找到细菌。
临床症状: 早期可无症状,原发感染灶可能已愈而被忽视,后期出现肾区痛,突然发病,伴寒战,高烧、食欲不好等菌血症或毒血症表现,患侧肾区痛、压痛、叩压痛,有时因腰痛影响腿部活动不适,可触及肿大的肾脏,腰部肌肉肾张。
诊 断: 有感染灶病史,如上呼吸道感染、疖、脓肿、伤口等。高热,塞战,菌血症的表现、腰痛、腰部压痛、叩击痛、并可摸到肿大的肾脏,辅以尿血检查、B型超声及CT检查可以诊断。
辅助检验: 血白细胞增多,分叶核细胞增多,血液细菌培养可呈阳性;
尿内可有脓细胞,尿培养有细菌生长,尿沉渣涂片染色可找到细菌;
腹部X光平片显示患肾增大,肾影模糊;
静脉尿路造影显示病变区肾盏受压变形;
B超显示出不规则的脓肿轮廓,脓肿为低回声区;
CT肾扫描显示出圆形无血区,CT值介于囊肿和肿瘤之间。
治 疗: 应用足量的抗生素:例如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先锋霉素,早期常能治疗,确诊之后早期引流,能使全身症状减轻,减少病人消耗,肾痛引流不畅,肾脏破坏严重必要时行肾切除术,并发肾周围脓肿,应行肾周围切开引流,肾痛扩创引流术。
肚子痛是有很多种的。
“肚子痛”就是医生说的“腹痛”意思。“腹痛”所包括范围很广,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只包括胃、肠、肝、胆、胰,还包括腹腔里的所有器官、组织以及腹壁的肌肉出了问题都会引起肚子痛。
对号入座疼痛的性质
胀痛:常与气相伴,胃或肠里有很多空气感觉很胀,多为机能性肠胃障碍。
绞痛:多是痉挛在捣乱,好像在把东西绞转的痛,多为结石、肠堵塞、急性肠炎。
刺痛:好像用针刺般地疼痛,多为消化性溃疡。
烧灼痛:往往是胃酸多,像胃里有团火在燃烧。多为消化性溃疡或其前兆。
隐隐作痛:可以忍住,轻微的痛感。
闷痛:像有重物压着,或肚子里有东西而不舒服。
咬痛: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里面啃咬的痛。
感觉疼得厉害不厉害
剧痛:是指痛到令人受不了的程度,不排除:胃或十二指肠穿孔、胆囊(道)结石、阑尾炎及肠梗阻、输尿管结石、嵌顿疝等,女性有下腹部疼痛时,应特别注意子宫外孕或妇科其他急症。
轻痛: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等疾病。如何看病挂号
根据腹痛轻重缓急,可按以下顺序就诊:
1、普通外科 发生在右上腹和右下腹的急性腹痛,一般首次就诊应挂普通外科。腹部胀痛、伴呕吐、不排气、不排便的病人,应除外肠梗阻,均应去普通外科就诊。
2、消化内科 发生在中上腹、左上腹、左下腹的急性腹痛,或者慢性上腹痛伴反酸或呕吐、腹泻的病人,应去消化内科就诊。
3、泌尿外科 急慢性左、右腰腹痛,伴血尿的,应确诊有无泌尿系统结石、前列腺肥大造成的尿潴留等。
4、妇科 女性病人,在行经期、月经中期或者有停经史的,突发急性腹痛,应去妇科就诊。确诊是痛经还是宫外孕等疾病。
5、儿科 14岁以下的儿童,应该去看儿科。普外科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胃痛发生的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
(病因病理)
1.肝气犯胃 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之疏泄失调,横逆犯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则胃脘头痛正如沈金鳖所说:“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若气郁化火,可致疼痛加重;火郁日久,致肝胃之阴亏耗,则病程每多缠绵;如久痛入络,络脉损伤,则见吐血,便血等症。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伤,食滞中焦,气机不利而产生胃脘疼痛。或因寒凉伤中,胃阳被遏,正邪交争,而胃痛乃作。
3.脾胃虚弱 病后脾胃受损或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从内生,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胃阴素虚或病久阴伤,胃失濡养,胃气不和亦能发生疼痛。
上述病因,既可单独致病,又往往相互影响,而出现寒热互见、虚实错杂、阴阳并损之证候,临证时必须灵活掌握。
(辩证论治)治疗胃痛,首应辨其疼痛的虚、实、寒、热性质及病在气在血,然后审证求因,给于恰当的治疗。大抵新病暴痛,痛势急迫而痛处拒按者多属实证;久病痛缓,病势绵绵而痛处喜按者,多属虚证;寒证疼痛,喜温熨热饮,遇寒则疼增;热症疼痛,喜凉熨冷饮,遇热则痛剧;以胀痛为主,或痛引胸胁,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此多为气滞;痛处固定不移,多为刺痛者,常属久病血瘀;若烦热似饥,舌红无苔或少津者,多属胃阴不足之证。
胃痛的治法,古虽有“通则不痛”的原则,但决不限于“通”之一法,临证之时,应运用四诊八纲,详加审察,根据病者的不同情况,确立恰当的治疗方法。
1.肝气犯胃
本证按其不同情况,可分为气滞、火郁、血瘀三种类型。
(1)气滞
主证 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嗳气频繁,噫气或失气后疼痛稍减,舌苔薄白,脉沉弦。
分析 情志不畅,气郁不舒,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气病多游走,胁为肝之分野,故痛引两胁;胃气上逆故嗳气频繁,噫气失气后,气逆暂缓,故疼痛亦稍减,苔白,脉沉弦为肝郁之象。
治则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中脘、粱门、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与推揉腹部和中法。
若痛甚而噫气呕恶者,可同取双内关、双内庭、以利气止痛;如泛呕酸水,时时嘈杂;且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则胆火上乘,故见口干而苦;苔黄脉弦数乃肝胃郁热所致。
治则 疏肝、泄热和胃。
选穴 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提拿捏背助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揉压阳阴清热法,加用推揉胸胁疏肝法(见发热)。
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别捏拿两侧血海、粱丘、如痛已缓和,肝脾未调,可用双手拇指对揉、对压两侧三焦俞,单拇指按揉中脘,以调理三焦。
(3)血瘀
主证 痛有定处而拒按,多为刺痛,食后更甚,或见吐血便黑,甚则舌紫,脉涩。
分析 久痛入络,络脉损伤,故吐血便黑;瘀血为有形之物,故痛有定处而拒按;食与瘀并,故食后痛剧;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故舌紫、脉涩。
治则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章门、内关、劳宫、粱丘、内庭。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擦摩上腹散寒法;配用揉压阳明清热法,加用远端诱导止痛法(双拇指同取两侧内关、劳宫、粱丘、内庭)。
如呕血便血不止,以药物治疗为主,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施术手法。
2.病邪阻滞
(1)饮食阻滞
主证 胃脘胀痛,嗳腐,厌食或呕吐,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实。
分析 食停胃中,传化失常,故胃脘痛胀;饮食停滞,胃气不降而反上逆,故嗳腐或呕吐;吐后积滞去而痛减;食浊熏蒸故苔厚腻;胃气与宿食相搏,故脉滑实有力。
治则 消食导滞。
选穴 脾俞、三焦俞、粱门、天枢、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提拿捏脊健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拿揉抖颤导滞法,配用按压背腰镇痛法与揉压阳明清热法。
胀痛甚者,可双拇指同按双侧天枢,以行气导滞;食滞化热,可晃拨两侧大肠俞。
(2)寒伤胃阳
主证 因受凉饮冷而胃痛暴作,痛势较剧,喜温熨热饮,泛吐清水,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紧。
分析 突受寒邪,胃中阳气不得宣通,正邪交争,故胃痛暴作;恶寒发热,苔白为寒邪外袭所致;脉紧主寒主痛。
治则 温胃散寒止痛。
选穴 胃俞、脾俞、中脘、粱丘、内庭。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捏拿背肌利气法,搓擦胃俞温中法,推揉腹部和中法。配用提拿捏背健运法与擦摩上腹三寒法。
3.脾胃虚弱
(1)脾胃虚寒
主证 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缓无力。
分析 脾胃虚弱,寒气凝滞,故胃痛隐隐;中阳不运,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珐吐清水,喜暖喜按;脾阳虚故四肢欠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缓无力。
治则 温脾健胃。
选穴 肝俞、脾俞、三焦俞、粱门、中脘、章门、手三里、足三里。除拿揉抖颤导滞法和揉压阳明清热法不易使用,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
痛发之时,可拿搓胃俞,双拇指同按粱门,以温中止痛,痛止后,可按基本手法施术。如脾胃虚寒,而肝有郁热,除胃痛外,尚见泛铉呕吐,时觉饥嘈,食则不舒,四肢欠温,舌边红绛,苔白中黄,脉弦细者,可用双拇指同取双章门、立拳滚上腹部寒热并投,肝胃同治。
(2)胃阴不足
主证 胃痛隐隐,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苔少或剥脱,舌光红少津,脉细微数。
分析 胃阴不足,胃络失养故胃痛隐隐;阴虚生内热,故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花剥,脉细微数皆为胃阴不足之征象。
治法 养阴益胃。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可重用提拿捏脊健运法,推揉腹部和中法,捏脊法反复施术十次。
食欲不振者,重用开三门、运三脘、大便隐血,腹部手法慎用。
胃痛一证,除用按摩等法治疗外,注意饮食调节,心情舒畅,亦属必要。
(基本手法)
1.按揉背腰镇痛法 在单掌推背部膀胱经路线的基础上,叠掌揉,双掌根或双拇指交替按压膈俞至三焦俞一段膀胱经内侧线,注意局部重点取穴。
2.晃拨俞穴行气法 单掌根着力,依靠脘关节作手掌晃动动作,带动掌根晃拨,分别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压力要适度,晃拨频率均匀。
3.提拿捏脊健运法 双手拇、食指沿督脉路线自上而下反复提拿(大椎穴至命门穴一段),施术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
4.捏拿背腰肌理气法 在肩胛内移的基础上,拇、食指捏拿骶棘肌上段(肩胛间区段,轻拿轻放),亦可加用中指作捻转动作。
5.搓擦胃俞温中法 单掌根或小鱼际肌快搓两侧胃俞穴,搓后缓缓揉动,使热感渗透。
6.推揉腹部和中法 两拇指开三门、运三脘,单掌或双掌于左胁肋部快速推抚,称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脉路线;掌根轮状顺时针推脘腹;叠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为主。
7.擦摩上腹散寒法 用单掌反复擦上腹部,频率要快以温热为度;改用掌摩以上部位。
8.按揉腹部消积法 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及两侧胃经路线,双掌重叠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双掌扣脐轮状揉腹部。
9.拿揉抖颤导滞法 在两掌波形揉脘腹的基础上,多指捏拿腹肌作抖颤动作。
10.按揉阳明清热法 用拇指或小鱼际肌分别揉手足阳明经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里穴为主。
回答者:MOTO威廉二世 - 高级经理 六级 12-11 15:21
其他回答共 1 条
www120800com
如果你想把肠胃调理好的话最好的还是用食疗的方法!这样可以持之以恒!
] 脾胃是人体纳运食物及化生气血最重要的脏腑,对脾胃病患者来说,食疗亦不可缺少,但必须根据病人平素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来选择饮食,即所谓“辨证施食”。
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
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
若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
若气机阻滞的病人,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兹将与脾胃病有关者,择要叙述。
药点�药饭
名词解释:药点、药饭是将谷物与某些食物和药物一起制作成饭、糕、饼、包子、馒头等主食或点心,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1、橘红糕:鲜橘皮10克,打碎成细粒后用糖浸渍,再和入面粉制成糕点。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方2、豆蔻馒头:白豆蔻粉6克,撒入适量的面粉内,再蒸煮成馒头,适用于腹胀、食欲不振。
●方3、红枣益脾糕:红枣30克、白术10克,干姜1克,鸡内金10克。先煮熬取汁,再将汁与面粉500克及适量的糖制成糕,适用于胃呆纳减,大便溏薄。
●方4、山药饭:山药、莲肉、米仁、扁豆各30克,洗净切碎,莲肉去皮,芯后煮烂,再与粳米一起煮饭,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5、八仙糕:黄芪、白术、山药、山楂、茯苓、陈皮、湘莲末、党参各5克。先将上述药物煎煮取汁,再与适当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6、砂仁藕粉:砂仁5克,三七2克,藕粉30克,白糖适量,将砂仁、三七研为细末,拌匀即成。适用于胃胀痛、呕吐纳呆。
●方7、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30克,玉米粉、红糖适量,将火麻仁研末、芝麻洗净,放入玉米粉拌匀,再加入红糖用水和面做成糕。适用于脾虚名血亏损引起的便秘。
●方8、姜糖山芋:山芋500克,生姜2片,蜂蜜适量同煮。适用于肠燥便秘。
药茶
名词解释:药茶是指应用某些重要或具有药性的食物,经加工制成茶剂或汤、饮、乳、露、汁、浆等饮料,用于防治相关疾病的一种疗法。
●方1、酸梅汤:乌梅20克,陈皮5克,煎煮后加糖适量饮用。
适用于伤食腹胀,胃纳减少。>>酸梅当零食可抗衰老
●方2、山楂露:新鲜山楂200克或山楂干20克,用水煎煮后去渣,加糖适量饮用,适用于进食油腻过多,食欲不振。
●方3、大麦茶:焦大麦50克,用开水冲泡后代茶饮用,适用于食欲不振,夏季暑热,口渴等。
●方4、葱椒饮:葱10克,生姜3片,胡椒粉少许,用开水泡后趁热饮服,适用于腔腹胀冷痛、恶心呕吐。
●方5、姜韭牛乳饮:鲜韭菜200克,生姜10克,鲜牛奶250克,先将韭菜、生姜榨汁加入牛奶内。隔水炖热后服用,适用于胃寒疼痛,噎嗝反胃,恶心呕吐。
●方6、番泻叶茶:番泻叶5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适用于实热证的便秘。
●方7、蜂蜜决明子饮:决明子15克,用开水冲泡去渣,加入适量的蜂蜜后代茶饮用,适用于内热便秘,目赤肿痛。
●方8、首乌玉竹饮:生首乌30克,玉竹15克。煎煮后代茶饮用。适用于老年体弱者的便秘。
药菜
名词解释:药菜是指应用具有药性的食物及药物,经过烹调成菜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1、豆蔻猪肚:豆蔻仁5克,猪肚一只(去杂洗净),将豆蔻放入猪肚内,用文火炖煨,待熟后调味食用,适宜于胃寒冷痛。
●方2、丁香鸭:丁香5克,肉桂10克,白鸭1只(去毛杂、洗净),将丁香、肉桂放入鸭腹内后加酒、盐、姜、葱,用文火煨煮至酥即可。适宜于胃寒疼痛,腹胀痛。
●方3、陈皮鸡:陈皮25克,母鸡1只(去毛杂、洗净),将陈皮纳入母鸡腹内,再加姜、盐、酒等调料后,用文火煨煮即成。适宜于胃胀痛、食欲不振。
●方4、糖醋萝卜:小萝卜250克,将萝卜洗净,切片压碎,用适量的糖、醋、盐、麻油等浸渍即成。适用于脘腹作胀,食欲不振。>>教你几招 养生萝卜菜
●方5、萝卜豆腐汤:萝卜250克,豆腐300克,先将萝卜切丝,与豆腐同煮汤,再加入味精、盐等调料,适用于腹胀、食欲不振。>>萝卜治病的小偏方
●方6、炒扁豆:扁豆500克,摘去筋洗净,再起油锅炒煸,并加酱油、糖等调料,适用于脾虚所致的腹胀、泄泻。
●方7、山药鱼汤:怀山药500克,河鱼一条(约250克,去杂洗净),加适量的盐、酒、姜、葱等调料一起煮汤。适用于脾虚所致的腹胀、泄泻。
●方8、芝麻菠菜:菠菜250克,捡洗干净,芝麻25克,先将菠菜在沸水中烫透后切碎,再撒上炒熟的芝麻、盐、味精、麻油等调料即成。适用于阴虚内热所致的便秘。
●方9、木耳黄瓜:黄瓜250克(洗净、切片),水发木耳50克,先将切成的黄瓜切成条状,用盐腌一下,挤去水分,再将木耳及酱油、味精、麻油等一起挑勾,适用于阴虚内热所致的便秘。
●方10、荠菜香菇:鲜荠菜300克(捡洗干净),水发香菇50克,起油锅煸炒,并加盐等调料即成,适用于便血。
药粥
名词解释:将中药和米同煮为粥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1、佛手粥:新鲜佛手1只,切片或以中药佛手柑15克煎汤去渣,再入粳米100克,冰糖少许,同熬为粥。适用于恶心呕吐、腹胀、纳呆。
●方2、生姜粥:鲜生姜10克,切成薄片,粳米100克,葱5克,同熬为粥,适用于呕吐、感冒。
●方3、砂仁粥:粳米100克熬粥,粥成后加入砂仁细末3克,再煮1-2沸即可。适用于胃痛、嗳气、腹胀等。
●方4、山药粥:新鲜山药100克(或干山药片50克),洗净切片,同粳米150克煮粥,适用于慢性泄泻。
●方5、白扁豆粥:白扁豆60克或鲜白扁豆120克(粳米100克,同熬为粥,适用于脾虚腹胀,泄泻)
●方6、荠菜粥:新鲜荠菜250克,洗净切碎,同粳米150克熬粥。适用于老年体弱的便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