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么给宝宝拍嗝?

应该怎么给宝宝拍嗝?,第1张

小宝宝打嗝也被称为呃逆,医学上称为膈肌痉挛,打嗝是因为膈肌突然强力收缩,导致吸气时打嗝。引起小宝宝打嗝的原因可能与小宝宝突然吸入冷空气、食用食物过冷或过热、大哭或大笑时腹部压力改变、吃奶时受到干扰等有关,小宝宝出现打嗝时,主要的处理方法如下:

一、拍嗝方式:

1、姿势:家长可以把小宝宝竖抱起来,一只手托着屁股,另一只手托住脖子,把小宝宝的头放在家长的肩膀上,此时可以在家长的肩膀上垫一个纯棉毛巾。也可以让小宝宝坐在家长大腿上,如果未满4个月,家长需要用一只手撑住小宝宝的脖子,如果大于4个月,家长用手扶住宝宝即可;

2、拍嗝手势:家长的手应五指并拢,手指微微弯曲,让手掌处于半空心状态,此时手部力量较轻,拍打时可帮助宝宝缓解症状;

3、拍打方式:家长可以沿着小宝宝的背,从下向上的顺序轻轻拍打后背。拍背的目的是要把胃部胀气的气体拍出来,拍嗝时注意扶好宝宝的头颈部,避免发生颈椎及肌肉损伤,同时拍背的动作要适度,用力太过会伤害到宝宝的身体,用力太轻起不到排出气体的目的。

二、其它方式:

1、如果小宝宝打嗝是由腹部受凉所引起,要注意进行腹部保暖,也可以喝温白开,有利于缓解膈肌痉挛,从而使得打嗝缓解;

2、引导小宝宝关注其它事情,如玩具或音乐,以转移小宝宝的注意力;

3、经常出现胀气、打嗝的小宝宝,可选用防胀气奶嘴、奶瓶。

为了防止宝宝过度打嗝,每次哺乳前妈妈都要调整好姿势,注意保持宝宝头高身体低的姿势,让宝宝充分包含住乳晕,避免进入空气造成打嗝。如果小宝宝是奶粉喂养,家长在冲泡奶粉时,要将奶粉摇匀,以左右摇匀的方式进行,避免上下摇动而增加奶瓶内的气体。宝宝在使用奶瓶时,至少要含住2/3奶嘴,避免吸入过多空气。多数情况婴儿打嗝是生理性原因,适当护理就会缓解,如果婴儿持续不断的打嗝,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进行治疗。

肋间肌、膈肌、腹壁肌、胸锁乳突肌、背部肌群、胸部肌群等。

1、胸部肌群是胸部所有的骨骼肌。主要有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肋间肌。

2、肋间肌(intercostal muscle),起始于爬行类。肺由胸部的肋骨保护,每两根肋骨之间有两组肌肉,分别称为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合称肋间肌。吸气时,肋间肌收缩;呼气时,肋间肌舒张。

3、腹壁肌构成腹腔侧、底壁,左、右两侧的腹壁肌在腹底壁正中线上,以腱质相连,形成一条白线,叫腹白线。腹壁的4层肌肉由外向内分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和腹横肌。

4、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起自胸骨柄前面,锁骨头起自锁骨内1/3段上缘,两头间的三角形间隙恰在胸锁关节上方,在体表即锁骨上小窝。

5、背部肌群是背部骨骼肌的总称,包括浅层的斜方肌、背阔肌和深层的骶棘肌。

扩展资料:

膈肌的形态:

膈肌的张力是通过肌肉厚度和平行于肌束的压力产生的。Troyer等在1981年研究狗膈构筑时,提出膈肌不是单一的功能实体,可分为功能不同的肋膈肌(Costal Diaphragm,Dlcos)和脚膈肌(Crural Diaphragm,Dlcru),它们在发育、解剖和功能上均有很大差别,应认为是两块不同的肌肉。

肋膈肌和脚膈肌在呼吸运动中的作用不同,肋膈肌收缩时胸廓下部扩张,起吸气作用,而脚膈肌相反,收缩时胸廓下部缩小,起呼气作用。肋部膈肌和膈脚及其他吸气肌的作用完全相反,互为拮抗。

肋膈肌的氧化能力高于脚膈肌,有更高的氧化酶活性,两者功能不同决定了其结构和代谢的能力不同。通过实验发现人体膈肌具有长、短两种纤维束,其中以活动幅度最大的肋中部的肌束最长,并推测肋膈肌是发挥膈呼吸肌吸气功能的主要部分。

-呼吸肌

-膈肌

什麽是打嗝?医学上称打嗝为“呃逆”如果受到寒冷刺激、饱餐、吃饭过快、吃进干硬食物后,都可能出现暂时性的呃逆,这不能算病,所以也不必要看医生

为什么会打嗝呢?在我们的胸腔和腹腔之间,有一个像帽子似的厚厚肌肉膜,称为膈肌,将胸腔和腹腔分隔开和身体其他器官一样,膈肌也有神经分布和血液供应当引起打嗝的诱因刺激传导给大脑以后,大脑就会发出指令,使膈肌出现阵发性和痉挛性收缩,于是就出现打嗝

连续性或顽固性的呃逆,常因脑病、尿毒症、糖尿病并发酮中毒等紧急情况引起还有许多严重疾病也可引起顽固性嗝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病情危重的人出现顽固性嗝逆,常常提示预后不良

一般说来,打嗝可以自行消失,如不消失,可用以下方法来解除。

1.吃一匙粉末状的白糖。

2.将一小张软纸搓成细捻,伸入鼻孔轻轻捻转,刺激鼻粘膜打个喷嚏,可使打嗝停止。闻一下胡椒粉,也有同样的效果。

3.喝热水或深吸一口气,憋气片刻,再用力呼出,可使打嗝中止。

4.用中等大的信封或塑料袋,面对袋内呼吸2~3分钟,可以使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多而抑制打嗝。采用此活要注意安全,要有其他人在旁边才能采用。

一、发声者是否获得了稳定的心理状态,具有较强的精神控制能力。二、发声者是否建立了较坚实的发声基础,具备了对发声器官主动支配能力。三、声音的表现力是否以到丰富和提高,达到与表情统一的境界。四、练声前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纠正。

关于发声训练的原则是每一个练声者必须首先注意的。训练的原则包括:一、练声要在具体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说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二、要结合练声者的具体发声条件。三、要结合有声语言艺术和普通话语音特点的规律,要强调以字带声,不能音声背字。四、训练的幅度要大于使用的幅度,五、训练中要做到状态积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除此,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基本功训练与实践应用紧密的联系起来。要通过练功和播音、朗诵、演讲实践两方面来提高嗓音质量和发声能力,不可以失之偏颇。

首先是练声的时间和地点问题,时间和地点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练声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做一个简要的说明。一般都认为早晨练声比较好,实际上练声时间的选择和练声效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什么时间练可以因人而异,只要能把它作为正常作息安排的一部分,天天去练,不间断就可以了。如果在睡眠过后练声需要注意到:要经过一些轻缓的运动,先把身体活动开,特别要使大脑由抑止转入兴奋状态。关于练声时间的长短,应该根据嗓子的承受能力和练声的效果来定。对于初学者来说,时间尽宜短,比如说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就可以了;次数呢,宜多,每天练上三到四次为好,逐渐地随着嗓子承受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步加强时间和减少次数。另外每次练声不必强求时间划一,也就是说不用我每次都练四十分钟或者三十分钟。这里跟什么有关系呢,和感觉有关系,感觉比较好的时候,效果明显的时候时间可以适当的延长。相反呢,感觉不好,一时不见效果的时候,就可以停下来另辟时间再练。这样做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样做有助于稳定练声时的心态,对提高练声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于练声的地点,应该选择在噪音比较小混响短,也就是没有明显回音的地方,比如田野,河边,播音室等等,在这些地方练声都是可以的。由于发声环境影响听觉反馈,所以最好不要频繁地更换练声地点。天气不好气温比较低的时候,应该选择在适当的室内场地练声。

练声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常规练习和特殊练习两个部分。所谓常规练习就是每天都要进行的,针对发声各方面控制能力的发展所编排的练习。所谓特殊练习呢,是针对发声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所进行的练习。

谈谈练声的具体内容。把它分成四节来讲。

第一节锻炼膈肌、腹肌和咽壁;

第二节磨练口齿;

第三节改善音色;

第四节扩展音域和调节响度。

先讲第一节锻炼膈肌、腹肌和咽壁。锻炼膈肌、腹肌和咽壁的目的是使它们有力而灵活,在发声当中提供稳定充足的动力,保证声道的畅通。具体锻炼要领和方法是这样的,首先是膈肌咽壁的锻炼,可以通过发HEI音合并进行,也就是说膈肌和咽壁的锻炼在这里是合并进行的。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步,深吸气以后,用这一口气发出两三个扎实的HEI音,不断重复坚持数日。做一次,深吸一口气,发出两三个扎实的HEI音,“HEI HEI HEI”“HEI HEI HEI”“HEI HEI HEI”这是第一步。在做好第一步的基础上要增加弹发次数,进入第二步,一直到一口气能够弹发七八次。这里需要注意,在弹发的过程当中,这个,气的力度应该均匀,声音要保持一定的音高和音量,音色也要始终一致。做一下,“HEI HEI HEI HEI HEI HEI HEI”“HEI HEI HEI HEI HEI HEI HEI”,这样来做。第三步,第二步练习坚持数日以后就可以获得自动进气的感觉,这以后呢,要由慢到快,稳健轻巧的连续弹发HEI音,最后达到要慢就慢要快就快的程度。我来做一下“HEI HEI HEI HEI HEI HEI ……”

朗诵的运气发声训练

运气发声是学习朗诵的基础练习。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正确的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共鸣控制、声音弹性与色彩变化。在实践练习中,主要是指导学生①进行气息深(吸得深)、匀(呼得匀)、通(气通畅)、活(用灵活),稳定、持久、自如的基本功训练;②进行口腔控制打(打开牙关)、提(提起颧肌)、挺(挺起软腭)、放(放松下巴)和吐字归音字头(要叼住、弹出)、字腹(要拉开、立起)、字尾(要归音、到位)“枣核型”的基本功训练;③进行声音纯正朴实、明朗大方、圆润集中、刚柔井济、纵收自如、色彩丰富、感染力强、优美动听的基本功训练; ④进行用气发声状态积极、松驰、集中的基本功训练。通过学习和训练,要使自己的用气发声状态达到:“气息下沉,喉部放松,不挤不僵,声音贯通;字音轻弹,如珠如流;气随情动,声随情走。”的要求。

说到朗诵或歌唱用气发声,人们很喜欢用传统的说法“运用丹田之气”,好多同学可能会理解成“要把‘丹田’的气从口腔中发出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丹田”是我国传统气功理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一种“意念”,并非有一个具体实在的“穴位”或部位。笔者的经验,如果朗诵者在用气时能把控制呼吸的着力点,意守在“丹田”的位置确能起着放松上半身的发声器官的效果,使声音持久而有韧性。

第一章 气息控制训练

声音的发出是与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四个环节紧密相连的。肺部呼出的气息通过气管,振动了喉头内的声带,发出微弱的声音。这种声波经过咽腔、口腔、鼻腔等腔体共鸣得到了扩大和美化,再经过口腔唇、齿、舌、牙、腭的协调动作,不同的声音就产生了,这就是朗诵发声的简单原理。

“气者音之帅也”。没有气息,声带就不能颤动发声。呼出的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动力,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大小及共鸣状况,与呼出气息的速度、流量、压力大小都有直接关系。气流的变化关系到声音的响亮度、清晰度、音色的优美圆润、嗓音的持久性。也就是说,只有气息得到控制,才能控制声音。因此,在诸多发声控制训练中,气息控制训练是学习发声中最重要的根本一环。

朗诵用声的特点决定了对气息控制的要求——掌握胸腹联合呼吸法:一要有较持久的控制能力,二要保持较稳定的气息压力,三要呼气时间长,四要对气息的控制收纵自如,五要学会短时无声吸气;要能掌握“深、匀、通、活,稳定、持久、自如”的气息控制本领。在实际播音创作中,气息的作用不仅仅限于作发声的动力,它还是一种极重要的表达手段,气息是“情动于内”与“声发于外”的中间过渡环节,是情与声之间必经的桥梁。只有在“气随情动”的情况下,声音才能随情而变化。例如:气势汹汹、气息奄奄、气冲霄汉;有气无力、气急败坏、忍气吞声、气贯长虹、怒气冲天等等:这些成语涉及到情感的复杂变化,如果用一种声音形式,一种气息状态去表达,那是不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气息控制是由情及声,由内及外的贯穿性技巧。要想使声音能自如地表情达意,必须学会气息的控制与运用。

第一节 气息基本状态练习

进行基本状态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体会和掌握胸腹联合呼吸的基本动作要领,形成新的、符合于朗诵发声要求的呼吸方式。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进行练习;第二,要在破与立的过程中重视量的积累,否则多年养成的习惯是难以改掉的;第三,从训练的角度讲,只知道理不行;只有抓住符合要领的实际感觉,并在反复的练习中稳定了这种感觉,才能掌握并使用。

一、吸气

在做吸气练习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肩胸放松是很重要的,要做到“兴奋从容两肋开,不觉吸气气自来。”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宋体会:

①以衣襟中间的钮扣为标记,把气缓缓吸到最下面一颗钮扣的位置。

②坐在椅子的前沿,上身略向前倾,“沿着后背”将气缓缓吸人体内。这种方法排除了单纯的胸部用力吸气的可能,容易获得两肋打开的实际感觉。

③闻花,远处飘来一股花香,闻一闻是什么花的味呢此时,气会吸得深入、自然。用这种方法体会降膈和开肋。

④调整意念,觉得气是从全身的毛细孔吸人体内的。这会使你的两肋较充分展开;

⑤抬起重物和“倒拔垂杨柳”。在抬起重物和“倒拔垂杨柳”时,总要深汲一口气,憋住一股劲儿.此时,腰部、腹部和感觉的胸腹联合呼吸时吸气最后一刻的感觉相近。

⑥“半打”哈欠。不张大嘴地打哈欠,进行最后一刻的感觉和胸腹联合呼吸吸气最后一刻的感觉相近。

二、呼气

作呼气练习时心里应自然松弛,不能为了延长使用时间而憋气、紧喉。

用练习吸气的方法吸气至“八成”满……

①以叹气方法呼出,并不带出任何语音,体会喉部如何放松。

②缓缓持续地发出“ai”的声音。

③均匀、缓慢地吹去桌面上的尘土;吹歪蜡烛火苗,使其既不直也不灭。

④发出纯净的、音高自然一致的“a”的延长音。

⑤数数儿以每秒二个的速度数: I、2、3、4……”。

⑥数葫芦。清晰地发出“一口气数不了二十个葫芦, 一个葫芦,两个葫芦,三个葫芦,四个葫芦……”

三、四声的用气练习

就声音形成而言,汉语语势变化的基础是四声。因此,进行四声的气息控制练习是相当重要的。要领如下:

阴平宇高而平,可以“铺满地面”的感觉发音;

阳乎宇取中而升,可以“下一层楼梯”的感觉发音;

上声字先降而后升,降时要“托”住气,升时“上楼梯”;

去声字取调高而降到底,要“托住下楼梯”。

1.同声韵夸张(音程长,声调全)

巴拔把爸 搭答打大 非肥匪费 些鞋写泄 出除椅处 汪王枉忘

2.四声组合练习

①顺序组合一一阴、阳、上、去

兵强马壮 阶级友爱 山穷水尽 山明水秀 山盟海誓 千锤百炼 飞檐走壁

风调雨顺 心怀匣测 心直口快 心明眼亮 瓜田李下 发凡起例 光明磊落

妖魔鬼怪 优柔寡断 安常处顺 阴谋诡计 花团锦簇 鸡鸣狗盗 鸡鸣犬吠

妻离子散 呼朋引类 金迷纸醉 积年累月 孤云野鹤 孤行己见 轻袭缓带

胸无点墨 高文典册 膏梁子弟 深谋远虑 窗明几净 思前想后 身强体健

身强体健 心毒手辣 翻然改进 翻然悔悟 知情感义

②逆序组合一一去、上、阳、阴

逆水行舟 妙手回春 热火朝天 兔死狐悲 驷马难追 信以为真 背井离乡

遍体鳞伤 步履维艰 万古流芳 倒果为因 地广人稀 调虎离山 奋起直追

叫苦连天 救死按伤 具体面微 刻骨铭心 量体裁衣 镂骨铭心 墨守成规

木已成舟 暮鼓晨钟 弄假成真 弄巧成拙 破釜沉舟 剩水残山’视死如归

四海为家 痛改前非 万古长青 万里长征 万马齐暗 物腐虫生 下笔成章

象齿焚身 袖手旁观 耀武扬威 异口同声 众寡悬殊

第二节 呼吸肌的锻炼

呼吸肌的力量和灵活程度是呼吸得以控制并达到“自动化”运动的物质条件。象腹肌、膈肌等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充分活动的肌肉。应该列为锻炼的重点。

一、腹肌的锻炼

3.仰卧起坐一—仰卧,双手枕干头下.屈身坐起。持续练习,逐步提高。起码应达到男可连续做40次,女可连续做30次的标准。

2。端坐举腿一—端坐在椅子的前部(不能倚靠椅背),双腿伸直并拢,脚跟离地举起,无力放下后休息数秒再重复上述动作。

3.负重挺腹一—仰卧床上,将几本厚书放在腹部,腹肌力量向“丹田”位置集中,吸气顶起,呼气放下。

4.“丹田绕脐”——用双手推拿按摩,把腹肌力量集中于丹田,以肚脐为中心、左绕数圈。右绕数圈,反复进行。

二、膈肌的锻炼

1.锻炼腹肌的传统方法是“狗喘气”,即开口松喉,展开下肋,用笑的感觉(不出声)使腹肌作有节律的颤动。由于这种练习使气流在喉部急速摩擦,容易造成对发声器官的不良影响,因此被后人认为是得不偿失的练习方法。经过改良的办法有二:一是变开口为闭口。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喉部一次直接挡气变为鼻孔和喉的两次挡气,从而减轻了气流对喉部的摩擦。另外气流经过鼻道时可以适当提高吸入空气的湿度.这样也减少了对喉部的刺激.避免了嗓音发干、发涩;二是变无声为有声。在呼气的同时。弹发“hei”音。这样做不仅可以减轻气流对声音的摩擦,而且可以通过声音来鉴定练习的效果。

下面详细讲一下带有“hei”音的“狗喘气”的练习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深吸气后,用此一口气,发出两个扎实的“hei”音。不断重复,坚持数日。

第二步:在做好第一步的基础上,增加弹发次数,至一口气发七、八次。弹发过程中给气的力量应该均匀,声音保持一定音高,音量、音色也要始终—致。

第三步:第二步坚持练习数日后,就会获得“自动,,进气的感觉。此后要由慢到快,稳健、轻巧地连续弹发“hei”音,最后达到要慢即慢、要快即快的程度。

第四步:在做好第三步的基础上,做改变音高、音量和音色的练习。

在开始做这个练习的一段时间里,可能会感到下肋,膈肌和腹部的动作不能协调一致,也会感到动作与声音“不同步”,练久了还会腰酸腹痛。这些都是常现象。如能按照上述步骤坚持练习,就能获得动作与声音的和谐与统一。膈肌的力量和灵活程度也会在练习中得到明显的提高。

2.吸好气,弹发“I、2、3、4”再吸气,弹发“2、2、3、4”,如喊广播操—样的状态。

3.吸好气,弹发“ha”音,先馒后快,如同京剧老生大笑一样的状态。

4.反复弹发“ya” 、“ye” 、“ha” 、“hei”、“huo”、“hou”。

第三节 气息的综合适用练习 :

朗诵创作的内容是千变万化的,如果不会掌握控制气息的基本方法,或不按作品内容调节气息,那么作品中感情色彩的变化就会失去依托,有声语盲的表现力就会被创弱。运用中,首先遇到的是补换气息的问题。补是补充,一日气的使用长度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无休止地用下去,因此要补;换是转换,补充气息不能依前而就,自始至终状态如一,因此要换。这里的一个主要原则是依情取气,即依照感情的发展变化决定换气的位置(气口)、方式、进气量等等。突出了感情的需要和作用,才可能获得“自动化”的、本能的呼吸状态。

气息的补换是在语言的停顿处进行的。补换的基本方式为偷气、抢气、就气三种。进气量要依表达需要而定。

先用下面的练习来体会:

①阿毛是你的小弟弟,只有四岁。这天你放学回到家里,妈妈正在厨房做饭……

a.阿毛在屋里玩,你放下书包说“阿毛,你过来,我给你讲个故事。”

b.阿毛没在屋,你边找边喊“阿毛,阿毛……”

c.阿毛经常到邻院去玩,你隔墙减“阿毛、阿毛……”

d.跑到院外,忽远忽近地喊“阿毛、阿毛……”。忽然看到远处的大河,脑子里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喊“阿毛、阿毛……”。转身向家里跑,边跑边喊“妈妈,妈妈;阿毛不见了。”

②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彩;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慨。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甘甜的乳计、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纯洁的清泉,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学会了动作要领并不等于掌握了正确的呼吸,实际运用之中也不仅是个补换问题。呼吸控制能力的发展、生理规律和朗诵需要的统一:要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发声实践才能运用自如。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膈俞穴的定位 9 膈俞穴的取法 10 膈俞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膈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膈俞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膈俞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膈俞穴临床研究 161 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162 对血压的影响 163 对心脏的影响 164 对肺功能的影响 165 对血糖的影响 166 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67 治疗脑血管意外 168 治疗头痛 169 治疗荨麻疹 1610 提前纠正贫血状态 1611 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 1612 催乳 1613 治疗青光眼 1614 治疗偏头痛 1615 治疗痤疮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膈俞 1 拼音

gé shù

2 英文参考

Géshū BL17 [中国针灸学词典]

gé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膈俞 汉语拼音 Geshu 罗马拼音 Keshu 美国英译名 Diaphragm Locus 各

号 中国 BL17 日本 17 法

国 莫兰特氏 V17 富耶氏 V17 德国 B17 英国 B17 美国 BI17

膈俞为经穴名[1](Géshù[2]BL17)。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1]。膈俞是八会穴之血会[1][2]。膈指横膈,俞即输注,本穴是横膈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膈俞[1]。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证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胃脘痛,咳嗽,潮热,盗汗,胃痛,气喘,瘾疹,胸满,胁痛,咳血,贫血,脊背痛,现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荨麻疹,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心动过速,心脏肥大,食道癌,淋巴结结核,哮喘,小儿营养不良等。

4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膈俞在七焦(椎)之间。

5 穴名解

膈指横膈,俞即输注,本穴是横膈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膈俞[1]。

膈,指横膈膜,又,格拒也。此穴内应横膈膜,而为之俞,可以开通胸膈之关格及格拒否塞诸病之处也,故以为名。[3]

6 特异性

膈俞穴为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7 所属部位

背部[4]

8 膈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膈俞穴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八会穴之血会[2]。

膈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膈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 膈俞穴的取法

膈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俯伏坐位,第7胸椎棘突下与后背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5]。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膈俞穴[6]。

10 膈俞穴穴位解剖

膈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著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六、七、八胸神经后支内侧支重叠分布。背阔肌由臂丛后束发出的胸背神经支配,该神经沿肩胛下肌腋窝缘下降,与肩胛下动脉的延续部,胸背动脉伴行至该肌。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7]。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7、第8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胸背神经、第7和第8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的分支分布[7]。

布有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8]。

11 膈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膈俞穴有活血化瘀、宽胸利膈的作用[1]。

膈俞穴有理气宽胸,活血通脉的功效。

膈俞穴位于背部第7胸椎旁,邻近于膈膜,又为上焦和中焦升降之枢纽,胸膈以上藏于心肺,胸膈以下归于胃,故本穴以治疗肺、胃疾病为主[9]。

膈俞穴具有补血化瘀、调理血脉的作用,故可治疗一切血证及皮肤病[9]。

膈俞穴为血之会,故诸经之血皆从膈膜而上下,心位膈上,肝位膈下,在上的为心俞,心主血,在下为肝俞,肝藏血,故取之可交通于膈膜治疗血证[9]。

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膈俞穴是治疗皮肤病的常用穴[9]。

凡膈肌有病,均可取此[3]。

膈俞穴意为血之会穴,因动脉血管贯膈下行,静脉血管贯膈上行,全部膈肌与血液循环大有关系,故膈俞穴治吐衄、血晕诸病,有补血化瘀之功[3]。

食道下行,亦由膈肌穿过,故膈俞穴治胃脘痛、反胃、积气、食不下,胀满,支肿、周痹[3]。

凡有关膈肌及血证者,俱可取膈俞穴。以其有关瘀血,故亦治脏毒便血等症。[3]

12 膈俞穴主治病证

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证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胃脘痛,咳嗽,潮热,盗汗,胃痛,气喘,瘾疹,胸满,胁痛,咳血,贫血,脊背痛,现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荨麻疹,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心动过速,心脏肥大,食道癌,淋巴结结核,哮喘,小儿营养不良等。

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证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等[1]。

膈俞穴主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饮食不下、咳嗽、吐血、潮热、盗汗[7]。

膈俞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咳嗽,气喘;吐血,便血;瘾疹[5]。

膈俞穴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胸满,胁痛,胃痛,癫狂,咳血,吐血,贫血,脊背痛等[8]。

现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荨麻疹等[1]。

1.消化系统疾病:神经性呕吐,胃炎,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

2.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心脏肥大,心内外膜炎;

3 外科系统疾病:食道癌,胃癌,食道狭窄,淋巴结结核,胸膜炎;

4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支气管炎;

5 其它: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膈肌痉挛,荨麻疹,小儿营养不良。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斜刺03~05寸[8]。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1][7][5],局部有酸胀感[5],可向两肋间放散[5]。

注意:膈俞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132 灸法

可灸[1][5][7]。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8]。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4 膈俞穴的配伍

膈俞配中脘、内关,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胃痛,呃逆,呕吐,肠炎。

膈俞配肺俞、膻中,有调理肺气,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肺炎。

膈俞配肝俞、脾俞,有健脾统血,和营补血的作用,主治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膈俞配曲池、三阴交,有祛风清热,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

膈俞配肝俞、中脘、内关,治膈肌痉挛[5]。

膈俞配气海、肺俞、关元,治自汗、盗汗[5]。

膈俞配大椎、血海、脾俞、足三里,治贫血、慢性出血病[5]。

特效 :每天饭前按揉膈俞穴3次,每次200下,可治中风病人进食难、吃饭呛、喝水呛等症[6]。

15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热病气穴,七椎下间主肾热。

《针灸甲乙经》:凄凄振寒、数欠伸,膈俞主之。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不下、呕吐多涎,膈俞主之。咳而呕、膈寒、食不下、寒热、皮肉骨痛、少气不得卧……心痛,膈俞主之。癫疾,膈俞及肝俞主之。

《类经图翼》:此血会也,诸血病者,皆宜灸之,如吐血衄血不已、虚损昏晕、血热妄行、心肺二经呕血、脏毒便血不止。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咳而呕逆,膈胃寒痰,胸满支肿,两胁痛,腹胀胃脘暴痛。

《针灸大成》:主吐食翻胃。

《鑫鉴》:更治一切失血症。

16 膈俞穴临床研究 161 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针刺膈俞对血液系统有特异性作用,针后能有效地阻止血液黏滞性的增高。灸膈俞能改善微循环障碍,缓解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流加快,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5]。对人工放血造成的贫血状态的家兔,针刺“膈俞”、“膏肓”后,可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恢复[5]。

162 对血压的影响

膈俞有一定的降压作用[5]。

163 对心脏的影响

对实验性家兔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针刺“膈俞”后有加速恢复的功能[5]。

164 对肺功能的影响

对肺功能有调整作用,当一侧呼吸功能障碍时,两侧呼吸不平衡,针刺膈俞后可使患侧呼吸受限的呼吸功能增强,使健侧因代偿而增加的呼吸功能降低,使两侧不平衡的呼吸功能达到平衡[5]。

165 对血糖的影响

正常人服用大量食用糖后,针刺膈俞可使血糖下降,对血糖偏低者又可使之上升,因此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5]。

据报道34例阴虚阳盛型针刺膈俞、脾俞,用泻法,有一定疗效。血糖逐渐下降,血液粘滞度降低,血流加速,微循环改善;对环核苷酸的含量有调整作用;对血清胰岛素有良好调节作用;T3、T4均有所下降。

166 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取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瘀血型为佳[5]。方法:膈俞穴向脊柱方向斜刺1~15寸,泻法,下肢穴直刺1~15寸,得气后留针30 min,中间行针2次,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5]。结果:40%的患者痊愈,总有效率在86%左右[5]。

167 治疗脑血管意外

针刺膈俞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半身不遂36例,属脑出血者配太冲透涌泉,脑梗死者、血栓者等配水沟、合谷、三阴交。结果:基本治愈28例,显效6例,有效1例,无效1例[5]。

168 治疗头痛

基本治愈7例,显效2例,有效1例;治愈79例,显效35例,有效20例,无效3例[5]。

169 治疗荨麻疹

用针刺膈俞穴治疗慢性荨麻疹68例,膈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每5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治愈47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65%[5]。

1610 提前纠正贫血状态

针刺膈俞穴可提前纠正贫血状态[1]。

1611 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

针刺膈俞穴可改善膈肌的运动幅度,提高部分慢性气管炎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1]。

1612 催乳

针刺膈俞穴可有一定的催乳作用[1]。

1613 治疗青光眼

针刺膈俞、肝俞等,治疗青光眼合并高血压者120人次,治疗后眼压、血压均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1614 治疗偏头痛

三棱针点刺膈俞,然后拔罐放血,治疗38例,有很好疗效。

1615 治疗痤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050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