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虱鱼,学名胡子鲶,俗称塘角鱼,因其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且味道鲜美,是广大群众喜欢的水产品之一。
一、塘虱鱼的生物学特性
塘虱鱼是一种喜阴怕阳、群居底栖、以摄食动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它常以水中的小鱼虾、昆虫以及其它动物的腐尸为主要饲料。但人工养殖是利用水蚯蚓、枝角类或蚕蛹、屠场的下脚料等,也可以用鱼粉、花生麸、玉米粉等配合制成人工饲料进行喂养。
二、塘虱鱼的养殖
1、鱼塘要求。塘基四周必须要牢固,检查堵塞漏洞,进排水口要分设,预防雨季塘水漫顶(过基)使塘虱鱼随水而逃。
2、鱼塘消毒。鱼苗放养前,鱼塘必须彻底清除杂物、清理塘底淤泥,每亩用生石灰25公斤或茶籽麸20公斤,或漂白粉5公斤兑水全塘泼洒消毒,一星期后经试水确定安全,才能放苗。
3、鱼苗投放。塘虱鱼的养殖,可分为混养与纯养两种方式。混养是指在养殖“四大家鱼”塘中,每亩混养“五指鱼”(即是每公斤200尾左右)150—200尾,平时不用专门投放饲料,每亩可收获15—25公斤塘虱鱼;纯养是利用塘基坚实,排灌方便,水深能够控制在1·5米左右,面积一般以4—6亩为宜的鱼塘,以每亩放养3厘米幼苗,10000—15000尾。放苗初期,用密网布在塘边围成一个5—8平方米的小水体,先用浅水培育10—15天,随着鱼苗长大,逐日加深水位,最后拉开网布,让其在大水面生长。
4、日常管理。鱼苗放养后,要坚持早晚巡塘,观察塘虱鱼的生长情况。饲料投喂要坚持“四定”,投饲量按鱼体重的8%—10%比例投放,但有些群众是以是否食完进行投饲量增减,尽量做到食完不浪费。在“四防”工作上(即防暴冷暴热、防逃、防敌害、防鱼病)做到有备而战。利用池塘纯养塘虱鱼时,通过科学管理,成活率可保证在45%—55%以上,经过3—4个月的养殖,每亩可收获商品鱼350—500公斤,在种苗配套供应有保障的时候,一年还可以养殖两造。
三、塘虱鱼的病害防治
塘虱鱼混养过程中,由于密度低,发生病害的机率较低,但在高密度纯养生产中,从投苗到收获都会随时发生各种病害。因此,在纯养过程中,病害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上,必须在鱼苗投放时,做好鱼体消毒。常用食盐兑水1:30,即是1公斤盐用30公斤水,把下塘前的鱼苗浸泡20分钟后,才可放苗。鱼苗下塘时,运输过的鱼苗因塘水温度相差大,会出现“痉腰”症状(俗称“硬身”)。鱼苗下塘前,必须用桶将塘水慢慢冲入运鱼苗的桶内,使水温慢慢平衡,才可放鱼苗落塘。
鱼苗下塘后,投喂的饲料与育苗的饲料有改变,经常会在放养几天内出现肠道病,造成大量死鱼。因此,从放苗后第一次投料用6—10克红霉素拌入1公斤饲料中投喂,每天1次,连续五天。
塘虱鱼养殖过程中,危害最大的是病毒性烂皮病。此病多在鱼苗放养一个月后,体重1两左右时出现。病鱼体表出现水泡,鱼鳍基部充血,出现腐烂,严重者全身溃疡,此时会出现大量死鱼直到全军覆灭。因此,要定期用生石灰兑水全塘泼洒,每亩用10—15公斤石灰,连用15天为一次。如果出现此病时,大部分都没办法将病情控制,此病只有在日常管理上定期用药,做好预防为主。
石斑鱼在鱼类分类上属于鲈形目,鮨科,石斑鱼属,因身上长有特殊的条纹和斑纹而得名。它是一种岛礁性底层鱼类,我国主要分布在东海和南海,石斑鱼是名贵海产之一。一般体长7~15厘米,体呈棕色,体侧有6条褐色横带,带间排列整齐,带的宽度大于两带之间的距离。背鳍1个;尾鳍圆扇形,有众多不规则的黑斑白背鳍、臀鳍浅**。它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当地售价较高,在国内外市场上久负盛名, 供不应求,远销港澳、东南亚和日本等。沿海常见的品种有宝石石斑鱼、六带石斑鱼、云纹石斑鱼、青石斑鱼、纵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和鲑点石斑鱼等。
一、生活习性
石斑鱼属沿海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主要栖息在岩礁地带、海底洞穴以及有空隙珊瑚礁。一般不结成大群,性凶猛,是肉食性鱼类,有互相残食现象。尤其在稚幼鱼阶段,个体小的常被个体大的吞食。食物以虾、蟹等甲壳类为主,鱼类和软体动物次之。石斑鱼是雌雄同体,随着个体的成长,可发生性转变,一般先雌后雄,在性腺未成熟之前,不易区别出雌雄。每年从3月起开始产卵,有多次产卵的特性。据研究观察,青石斑鱼摄食周期一年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春季的五月份,第二个高峰出现在秋季的八月份以后。
二、生长分析
据试验显示,青石斑鱼在水温22-30℃之间时,鱼活跃,摄食量大,生长快;当水温下降到22℃以下19℃以上时次之;水温下降到19℃以下时,摄食量明显减少,生长速度减慢,活动情况随着水温的下降而减弱;在室内水池越冬时还观察到,水温降到10℃以下再不捕食死饵,但对活的甲壳类仍能选食;当水温下降到75℃以下时,停止摄食,鱼处于静止不动状态;水温低于55℃时,出现死亡。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11‰-41‰之间都能生存,最适在30‰左右。
三、生长期
在浙闽沿海是5月~11月,两广和香港、台湾省沿海是4月~11月,海南是3月~12月。石斑鱼从体长10厘米生长到商品鱼体重500克~750克需要 16个月~24个月,可采用两种养殖周期安排生产。一种是从第一年3月~5月份投放体长10厘米的鱼种,养到入冬,体重达150克~200克,在网箱内越冬,一直养到第二年冬前上市。另一种是3月份~5月份投放体重200克的大规格鱼种,到入冬前可养到500克~700克上市,或者养到第二年冬前体重 15公斤左右上市。赤点石斑鱼和鲑点石斑鱼的生长速度比青石斑鱼和点带石斑鱼慢,所以青石斑鱼和点带石斑鱼的上市规格要大些。
石斑鱼养殖技术:
石斑鱼是沿海常见的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常栖息的地方为沿海岛屿附近水质清澈、底质多岸礁、水深10~20米的 石缝间。近年来,随着“科技兴渔”战略的实施和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的调整,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相应地对水产品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石斑鱼目前是广大 群众所喜爱的鱼类品种之一,我国南方沿海各省把石斑鱼视为席上珍品,加之近几年来鱼价一直保持在较高的价格,出口市场的不断扩大,大大地刺激了石斑鱼养殖 业的发展。
第一节 石斑鱼的生物学特性
石斑鱼体椭圆形,侧扁,头大,吻短而钝圆,口大,有发达的铺上骨,体披细小栉鳞,背鳍强大,体色可随环境变化而改变。成鱼体长通常在20-100厘米。
石斑鱼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生性凶猛,喜吞食鱼类和虾类。捕捞期为4-11月,以端午至中秋这段期间为旺季。栖息水层随水温变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于水深10-30米处,盛夏季节也会在水深2-3米处出现;秋冬季当水温下降时,则游向40-80米较深水域。适温范围为15-34℃,最适水温为22-28℃。适盐范围广,可在盐度10‰以上海域生存。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以突袭方式捕食底栖甲壳类、各种小型鱼类和头足类。
石斑鱼为雄雌同体,具有性转换特征,低龄鱼多为雌性,高龄鱼多为雄性,繁殖季节在3-10月份,繁殖盛期为4-9月份。首次性成熟时全系雌性,次年一部份再转换成雄性,因此,雄性明显多于雌性。一周龄性可成熟,怀卵量随鱼体大小而异,如青石斑鱼怀卵量约50-80万粒,分多次产卵,产浮性卵,圆形,具油球。孵化后,幼鱼就在沿岸索饵生长。石斑鱼生长迅速,如鲑点石斑鱼,一年可长到500-600克,二龄鱼体重可达1000-1500克,三龄鱼体重达2000-3000克;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一龄鱼体重达400-500克,二龄鱼体重800-1000克,三龄鱼体重达2000-3000克。
石 斑鱼肉质肥美鲜嫩,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赞誉,活鱼运销港澳市场,被奉为上等佳肴,供不应求。其价格昂贵,经济价值高。据有关资料显示,石斑鱼肉中的蛋白 质含量高于一般鱼类,特别是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除含人体所必须的各种氨基酸外,还含有无机盐、铁、钙、磷以及维生素等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
第二节 石斑鱼育苗方法
我国养殖石斑鱼的苗种以前主要从自然海区钓捕,浙江沿海至海南沿海有赤点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和鲑点石斑鱼等苗种分布。随着石斑鱼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自然苗种已供不应求。所以,近些年石斑鱼的人工繁殖已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现以点带石斑鱼(俗称青斑)为例介绍一下人工育苗技术:
一、亲鱼选择与培育
亲鱼可用人工养殖的成鱼或自然海区捕捞的成鱼。雌鱼选择体重5公斤~8公斤、腹部膨大而柔软者;雄鱼选择体重8公斤以上、轻压腹部能流出精液者。雌雄亲鱼按3∶1~8∶1的比例搭配。点带石斑鱼是雌性先熟的雌雄同体鱼体,其6龄才转化为雄鱼,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自然海区的生殖群体中存在雌多雄少的性比失调现象,而且养殖条件下培育高龄大个体雄性亲鱼的时间长且 费用也高,所以,亲鱼选择中的难题是性腺成熟的雄鱼不易获得。为了解决人工繁殖中的雄性亲鱼不足,可用外源性激素17-α不仅可以抑制卵黄生成,而且还可影响卵原细胞增殖和分化。对2龄~4龄鱼投喂50天药饵,每次剂量约5毫克/千克体重(累积量2413毫克/千克体重),可使性转变的雄性亲鱼流精率达935%,授精率达811%,胚胎发育正常。为解决雄性激素药饵投喂法因摄饵量不均造成的“性转变”效果不稳定和每天投饲费工、费时等问题,也可采用将17-α植入鱼体的雄性激素埋植法来诱导石斑鱼提早“性转变”。17-α可一次性埋植到3龄~7龄成熟的点带石斑鱼雌鱼内,40天~50天后雌鱼就转变为雄鱼鱼体,使石斑鱼“性转变”过程提早3年~5年。用它们的精液得到的受精卵的受精率达73%、孵化率97%,仔鱼发育正常,能达到人工繁殖的目的。在相同的处理条件下雌性高龄鱼的“性转变”时间比低龄鱼短,且较易获得释精的变性雄鱼。因此,在人工繁殖中应尽量选择较高龄的、个体较大的雌鱼作变性处理,效果较好。
为了解决人工繁殖中性成熟的雄鱼比较难得的问题,还可应用超低温冷冻法保存精液,在液氮罐中冷冻保存5个 月后的精液仍具有相当于鲜精的活力,不影响人工繁殖的效果。人工繁殖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鱼性腺的成熟度,所以在诱导产卵前,加强亲鱼的培育,促其性 腺发育至关重要。在室内水泥池中蓄养或暂养石斑鱼亲鱼,通过人工强化培育,每日换水和吸污,亲鱼不用激素催产就能自然产卵受精,可获得优质的受精卵。
二、催产
选择好的雌性亲鱼,用细塑胶管或挖卵器自产卵孔插入约3厘米~5厘米深吸出卵粒,置于载波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成熟程度,卵粒若易分离、卵浅**、饱满均匀、卵径03毫米~05毫米、加透明固定液后核已偏向动物极,则成熟度较好。雄性亲鱼轻轻压腹部有少许精液流出者成熟良好。石斑鱼精液量少,检查雄鱼成熟度时切勿挤压太重。催产剂有鲤鱼脑垂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LRHA+PG的混合物等4种。雌鱼用PG10毫克/千克体重~12毫克/千克体重或LRHA 60微克/千克。以上剂量一般分两次胸腔或背肌注射,第一次注射量占总量的2/3,两次间的间隔时间在水温25℃~26℃度时为24小时左右。雄性亲鱼注射剂量是雌鱼的一半,均在雌鱼第二次注射的同时进行。注射用水为06%氯化钠溶液,将催产剂溶解或制成悬浊液,注射液量为每尾亲鱼一次注射1毫升~2毫升为度。
三、人工授精和自然产卵受精
点带石斑鱼人工授精宜采用干法授精法。亲鱼注射第二针催产剂后10小时~13小时即可产卵,由上而下轻压雌鱼腹部,将成熟鱼卵挤入消毒过的白瓷碗中,反复5次~6次后即可将亲鱼轻轻放回亲鱼蓄养池中。随即再用同样方法将雄鱼精液挤入白瓷碗的卵堆上。石斑鱼精液很少,连挤5次~6次总计也不过1毫升~2毫升,但已足够用了。待最后一次挤精完成后,即用消毒海水浸湿过的洁净羽毛将碗中卵和精液搅拌均匀,约1分钟~2分钟后加入少量消毒海水,继续搅拌5分 钟后倾倒在消毒过的小脸盆中,加消毒的海水轻轻搅匀,静置片刻。所有受精卵都漂浮在水的中上层,死卵或未受精卵沉淀于底部。用消毒过的海水洗净受精卵,除 去多余的精子,以避免多精受精,然后将受精卵移入孵化器中孵化。人工授精时,应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杀死精子。由于石斑鱼属分批产卵鱼类,有连续多次产卵的 生殖特点。
如 果为亲鱼创造在产卵池中自然产卵受精的环境条件,就可以避免因人工授精时经常出现的卵子过熟或不够成熟的弊端,也可以减少因捕捞和挤卵、挤精液造成的对亲 鱼的伤害。所以,也可采用强化培育石斑鱼亲鱼的方法,促进亲鱼分泌激素,不用注射催产剂而能自然产卵受精,从而获得了优质受精卵,提高了仔鱼成活率,降低 了畸形率。自然产卵方式优于人工催产授精。产卵时适宜水温25℃~27℃,海水盐度32~35‰,pH78~85,产卵池面积50平方米,水深约15米,池上方用遮光幕遮光,水流量40升/分钟~50升/分钟。
四、孵化
石斑鱼产浮性卵,孵化应在环道孵化器或孵化缸中进行。孵化时鱼卵密度为50粒卵/升海水~100粒卵/升海水,水流速度以能使鱼卵或仔鱼漂浮为度。孵化用水必须清新,需经过沙滤和紫外光杀菌。水温保持在25℃左右,盐度30~33‰,并保持稳定。孵化过程中需适度充气,充气量太大或太小都不好,使海水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孵化中尽量清除死卵,以防水质变坏。点带石斑鱼和青石斑鱼卵在以上条件下,自产卵受精后经过24小时可以孵出鱼苗。
第三节 石斑鱼成鱼养殖技术
一、养殖方式
石斑鱼成鱼养殖的方式主要有网箱养殖、池塘养殖两种,以网箱养殖较为普遍。网箱养殖石斑鱼是一种集约化的养殖方式,放养密度高,便于管理,生产效益较高,所以发展很快。在介绍成鱼养殖技术时,以网箱养殖为主,池塘养殖和室内水泥池养殖可参考网箱养殖。
二、养殖场地选择
养殖海区的环境应具备如下条件:避风条件好,波浪不大,不受台风袭击;沙质底、砾质底、礁石质底为好,低潮时水深应在4米以上;潮流畅通,流速适中,网箱内流速保持在020米/秒~075米/秒为好;冬季最低水温不低于15℃,22℃~28℃水温天数不少于200天;水质清新,适宜盐度25~32‰,pH=7~9,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不受工农业废水、城镇污水的污染,暴雨季节无大量淡水流入,盐度不低于16‰,透明度在15米以上;交通条件好,活鱼运输、饲料供应方便。
三、养殖季节
石斑鱼的生长期,在浙闽沿海是5月~11月,两广和香港、台湾省沿海是4月~11月,海南是3月~12月。石斑鱼从体长10厘米生长到商品鱼体重500克~750克需要10个月~12个月,可采用两种养殖周期安排生产。一种是从第一年3月~5月份投放体长10厘米的鱼种,养到入冬,体重达500克~600克,在网箱内越冬,一直养到第二年冬前上市。另一种是3月份~5月份投放体重200克的大规格鱼种,到入冬前可养到500克~700克上市,或者养到第二年冬前体重15公斤左右上市。赤点石斑鱼和鲑点石斑鱼的生长速度比青石斑鱼和点带石斑鱼慢,所以青石斑鱼和点带石斑鱼的上市规格要大些。
四、养殖密度
海水网箱养殖石斑鱼的放养密度在水温25℃的条件下,以60尾/立方米~70尾/立方米为好。生产实践中,在3米×3米×3米的网箱内饲养成鱼500尾左右。结果表明,放养密度为15尾/立方米和30尾/立方米时石斑鱼的生长较快,当放养密度提高到60尾/立方米时生长速度与前者相近,没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当放养密度增大到120尾/立方米,尾增重量减小,饲料系数大大增加,存活率明显下降。证明60尾/立方米的成鱼放养密度是比较适宜的。浙江象山港海区网箱养殖赤点石斑鱼,尾重100克~150克的放养密度以90尾/平方米~70尾平方米为宜。
五、饲料与投饵技术
石斑鱼属肉食性鱼类,投喂用的主要饲料是鲜度较高的小杂鱼。一般根据石斑鱼的大小,用切鱼机将小杂鱼切成适宜的大小后喂养。因饲料鱼的种类不同,投喂系数波动在5~10。 以蓝圆鱼参作饲料的投喂系数较低,而眼睛鱼的投喂系数较高。随着石斑鱼网箱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饲料鱼的供应日趋紧张,推广人工配合饲料喂养石斑鱼势在必 行。实践表明,石斑鱼对饲料的软硬程度、颜色和口味等适口性要求较高,喜食软颗粒、色浅且明亮的饲料,颗粒过硬则有吐食现象,其对软颗粒饲料的适应性明显 优于硬颗粒饲料。从投喂小杂鱼到改喂人工配合饲料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投喂配合饲料前要进行摄食驯化。在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中粗蛋白的适宜含量为40%~50%;青斑鱼配合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51%~55%,脂肪适宜含量为987%左右。如果在饲料中适当提高脂肪含量,能够使更多的蛋白质用于鱼体的生长,而不作为能量物质被消耗,可以起到节约蛋白质、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作用。以鱼粉为主要蛋白原配制成的湿性团状饲料喂养鲑石斑鱼小鱼和鱼苗,当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0%~50%和54%时生长最好。以鱼粉及酪蛋白为蛋白原制成干性配合饲料喂养鲑石斑鱼,蛋白质最佳含量为50%。石斑鱼肌肉氨基酸组成的种间变异不大,10种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模式为赖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缬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组氨酸∶色氨酸=98∶91∶77∶52∶50∶49∶48∶31∶26∶10。此氨基酸组成模式可为石斑鱼配合饲料配置提供参考。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对丙氨酸刺激的电生理阈值分别为10摩尔/升~99摩尔/升和10摩尔/升~96摩尔/升,明显低于其他鱼类。这可能与它们生活于底层岩礁间、视觉机能退化而嗅觉机能相对发达有关。它为石斑鱼的嗅觉诱食剂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前景。石斑鱼对饲料颗粒大小有特殊的要求。投喂成鱼时,颗粒饲料的粒径不宜小于6毫米或口径的一半大小,颗粒太小食欲不高。
投饲技术对石斑鱼养殖的效果影响较大。在水温25℃的环境条件下,石斑鱼的消化速度约为20小时~24小时。所以,在南海海域5月~10月对石斑鱼每天投喂一~二次,一般在上午9时~11时下午5~6时进行。11月~12月、3月~4月每两天投喂一次,冬季海水温度降至20℃以下3天~4天投喂一次。每次的投喂量约占体重的3%~6%, 水温适宜时投饲量大些,水温较低或过高时投饲量减小。在生产中,一般视石斑鱼的摄食状态来决定投饲量,以食欲减弱时为度。每次投喂时,应分批缓缓遍洒,等 抢食完前批饲料后再洒下一批,直至喂饱不抢食为止,决不可将饲料一次倾倒入网箱,以免造成饲料浪费和污染环境,石斑鱼决不吃沉底的食物。投饲还应讲究定 质、定量、定时原则。池塘养殖中还应注意搭设饲料台,进行定点投饲,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便于清理残料,保持水质的良好。
六、科学管理
选 择合理的网箱和鱼排密度,防止缺氧事故的发生。定期清除网箱上附着的污损生物,以保持网箱内外水流畅通。可以采用污损生物预防剂、机械清理和化学处理、搭 配饲养污损生物的天敌等方法清除之。定期筛分,保持同一网箱内石斑鱼鱼体规格的一致。因为鱼类具有大鱼压倒小鱼生长的作用和饥饿时自相残食现象,所以应定 期筛分,使网箱内石斑鱼大小均匀。混养少量鲷科鱼类和杂食性鱼类。这样,一是可清除底部残食和网箱上污损生物;二是因鲷科鱼类抢食性强,可激发石斑鱼食 欲;三是可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饲料资源,提高养殖效益。加固铁锚和缆绳,定期检查网箱的破损情况,确保安全生产。特别是台风到来之前,更应加强防御,做好 安全工作。定期监测水质,保护养殖环境。按国家颁布的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来监测养殖用水,利于石斑鱼正常生长和肉质鲜美,预防因水质恶化而造成的事故。
第四节 石斑鱼病害的防治
一、寄生性疾病
1白斑病(又叫瓣体虫病) 体表出现形状不规则的白斑,严重时白斑扩大连片,头部、皮肤、鳍和腮表面粘液明显增多,游动迟缓,呼吸困难,死亡后胸鳍向前后僵直,几乎紧贴在腮盖上。致病体是石斑鱼瓣体虫,寄生于赤点石斑鱼的腮、体表和鳍上。用2×10-6浓度的硫酸铜海水溶液浸洗2小时,次日重复一次,疗效显著。或用淡水洗澡20分钟或更长时间,也可杀灭石斑鱼瓣体虫,治疗白斑病。
2白点病(又叫小瓜虫病) 病鱼体表出现直径05毫米~1毫米的白色斑点,粘液增多,鳞片脱落,厌食,体色变黑。小瓜虫在腮部寄生破坏腮小片,致鱼呼吸困难,直至死亡。在水温30℃左右,白点病传染很快,几天内整个网箱或鱼池的石斑鱼都会被感染。致病体是刺激隐核虫。用淡水浸浴30分钟~60分钟,或用100×10-6浓度的甲醛海水药浴30分钟~1小时,3~5天一次。有条件的最好能搬移到别的地方,避免重复感染。
3回旋病(又叫粘孢子虫病) 病鱼在海面呈不正常的回旋游泳,下不了深水层。致病体是脑粘体虫。预防方法是鱼种放养时用034×10-6浓度的高锰酸钾药浴10分钟,保持水质清新。
4指环虫病 病鱼体表失去光泽,食欲不振,游泳迟缓。有的鳍条溃烂,体表和腮部粘液增多,局部鳞片脱落,一侧或两侧眼球突出、发炎、坏死或脱落,游泳失去平衡,打转转。致病体是指环虫。用淡水浸洗5~1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2~3天,疗效较好。
5吸虫病 吸虫大量增生时,可引起病鱼游动缓慢,腮上粘液增多,腮部有的部位淤血,有的部位贫血呈淡红色,严重时会因呼吸困难而致死。致病体是石斑双鳞盘吸虫、分性双吸虫、石斑鱼异性双吸虫等。治疗方法可参考指环虫病。
6隐鞭虫病 病症与吸虫病相似,病原体是隐鞭虫,可用淡水或015×10-6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20分钟杀灭。
7鲺 病 鲺寄生在鱼体表和腮部,用吸盘吸取鱼体养分,造成腮组织的完整性受破坏,导致呼吸功能受损,最终使患病鱼体死亡。鲺繁殖和传染很快,特别是在海水温度 较高的季节。目前还没有既不污染环境又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养殖生产中应注意保持水质清洁,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淀粉卵加藻、锥体虫、角孢子虫、车轮虫等寄生虫对石斑鱼危害也较大。此外,线虫病是石斑鱼较常见的寄生虫病,感染率很高。特别是在网箱养殖条件下,饲料鱼的线虫对石斑鱼的感染甚为严重。有时体腔内出现数十条,因病症不明显而未引起重视。
二、细菌性疾病
1烂尾病 尾部体表充血发炎,皮肤溃烂,鳞片脱落。鱼病灶边缘充血发红,中央浮肿溃烂,严重时肌肉和骨骼外露,鱼体失去平衡,数十天死亡。多发生在4~10月份,死亡率很高。主要的病原体为弧菌。预防可用034×10-6浓度的高锰酸钾药浴20分钟,还可用抗生素缓解病情。严重时可背肌注射消炎抗菌类的注射液等。
2溃烂病 病鱼主要症状是行动迟钝,游出水面,各鳍及基部溃疡,甚至遍体鳞伤。溃疡面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溃烂面会加深,最终死亡,死亡率很高。致病菌是创伤弧菌。发病季节为4~11月份。用FU(一种药物)浸洗3分钟~5分钟,内服抗生素,可控制病情。利用创伤弧菌强毒菌株植被的福尔马林灭活疫苗、热灭活疫苗和创伤弧菌中提取的粗制脂多糖,通过肌肉注射接种青石斑鱼和鲑点石斑鱼都能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
3细菌性白斑病 病鱼体两侧最初出现指印状红斑,少数情况下可在头部和尾部发生,病灶部位稍有隆起。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转为白斑,此时鳞片稍有竖起,较易脱落。鳞片脱落后白斑更为清晰。病鱼食欲丧失,死亡率高达90%以上,流行在冬季。预防措施是避免鱼体损伤。用中草药类和消炎药物可缓解病情,但效果不明显。
三、其他病害
1营养性障碍综合症:病鱼鳔内充气,腹部鼓胀,失去平衡,在水面或网箱底部打转,所以俗称“膨胀病”“打转病”。组织切片可见肝脂肪变性、坏死、空泡化、细胞核溶解。病鱼鳃和内脏器官出现局部或全身炎症,在水面浮游数天后死亡,死亡率较高。流行季节5~10月份,用药物“清胀宁”防治,效果较好。
2增生性肾脏病 病鱼有不同程度腹胀、倒浮或侧卧,鳍和体表溃烂,一侧或两侧眼球突出、瞎或瘸,体表发黑或发白,即为石斑鱼养殖中严重流行的“胀膘症”。血白细胞平均占4809%,单核细胞占282%,明显高于正常值。病原体是一种原生动物粘体虫,发病率较高,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制的药物“鱼宝散”投喂,效果显著。
石斑鱼苗土池培育前的准备
1、池塘的选择。进行石斑鱼种苗生产以面积1-3亩,沙泥质底,保水性好,不渗漏,池底平坦可干晒的池塘最好。但也可在10亩左右,基本可排干的池塘中进行。选择的池塘要求位于取水方便,盐度稳定,污染少的海区。另外,交通、电力、生活要便利,周边治安好。
2、清塘。目的是杀死对石斑鱼仔鱼有害的动物和争食对象,如野杂鱼、虾、蟹等,清塘一定要彻底。
清塘前一般要排干水,使塘底暴晒一段时间,然后注入海水20-30厘米,以晶体敌百虫、漂白粉和茶籽饼作为清塘药物,使用的敌百虫浓度为3ppm,漂白粉为40ppm,茶籽饼为25公斤/亩。如不能排干则选用带水清塘,但要将水位降到最低,以节省清塘药物。
清塘时间:使用敌百虫在投放早期仔鱼的前15天进行,洒药时间安排在晴天的上午9点到下午3点之间进行,准确计算水体,洒药后保持7天;漂白粉清塘可以随时进行,加水调成糊状全塘均匀泼洒。
3、肥水。目的是培养基础饵料生物,为早期仔鱼提供足够、适宜的生物饵料。时间安排在产卵的当天或是敌百虫清塘后一个星期或漂白粉清塘后第二天进行。用60-80目的滤水网袋扎住进水管口,进水60-80厘米,施肥培养水色。
肥料采用化肥,用量为尿素5公斤/亩,过磷酸钙1公斤/亩,溶解后全塘均匀泼洒;四天后根据水色决定是否追肥,追肥使用复合肥,用量视透明度大小而定。
检查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要检查适合仔鱼开口的饵料生物的数量,若较少,可接种轮虫入塘1-2个/升。
怎样繁殖泥鳅育苗
(一)泥鳅亲鱼的选择和培育
泥鳅亲鱼的来源:一是从池沼、稻田、湖泊等天然水体中捕捉;二是从水产收购部门购买;三是专池培养。三种方法都要求对泥鳅进行选择。
1亲鳅的选择亲鳅除了要求体型端正,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色正常等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雌鳅1冬龄的雌鳅已达性成熟。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繁殖的鳅苗质量好,生长快,因此要选择2—3冬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是15—20厘米;体重18克以上,最好是30—50克,腹部膨大且柔软有弹性,体色呈桔**具有光泽,腹部白色明显的个体。
(2)雄鳅也要选择2—3冬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是15—20厘米;体重12克以上,最好是20—40克,行动敏捷的个体。
2亲鳅的培育选择泥鳅亲鱼后应设专池培育。培育前可以用20ppm的四环素液浸泡,以杀灭病原体,培育时每666平方米(即1亩)放养量不宜超过200公斤。应加强施肥。保持水质中性或微碱性,水色呈黄褐色或绿褐色。可投喂蚯蚓、蝇蛆、畜禽下脚料或豆粕、麦麸等饵料。适当添加酵母粉及维生素。在水温15—17℃时,饲料中的动物蛋白含量控制在10%左右,植物蛋白在30%左右;水温在20℃以上时,动物蛋白量增至20%,植物蛋白含量减至20%。日投饵为泥鳅体重的5—7%。
3亲鳅的雌雄鉴别在泥鳅的生殖季节,雌雄之间有许多不同特征,可以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用肉眼来鉴别:
(1)体型雄鳅较小,背鳍末端两侧有肉质突起;雌鳅较大,背鳍末端正常,无肉质突起。产过卵的雌鳅腹鳍上方身体还有白色斑点的产卵记号,未产卵的则没有。
(2)胸鳍雄鳅胸鳍较大,第二鳍条最长,前端尖形,尖部向上翘起,雌鳅胸鳍较小,前端圆钝呈扇形展开。
(3)腹部产卵前雄鳅腹部不肥大且较扁平,雌鳅产卵前,腹部圆而肥大,且色泽变动略带透明黄的粉红色。
(二)泥鳅的繁殖
1繁殖前的准备工作
(1)产卵池的准备家鱼人工繁殖用的产卵池,或者选择稻田、池塘、沟渠,水深保持在15—20厘米。也可用网片或竹篱笆围成3—10平方米的水面作为产卵场所。若能保持微流水则更佳。另外,水泥池、大塑料盒、桶、水缸或其它容器均能作为产卵用设施。产卵场所使用前都要消毒,水深20厘米时用生石灰消毒,每平方米施15—20克。也可以用漂白粉消毒,每平方米施4克。
(2)鱼巢的准备鱼巢宜选用质地柔软,不易腐败,能漂浮在水中的材料,如:棕榈片、杨柳根须、金鱼藻、聚草等,近年来也有用柔软的绿色尼龙编织带,织成宽5厘米、长80厘米的人工鱼巢。用前都要经过消毒处理:用2%浓度的食盐水浸泡20—40分钟,也可用20ppm浓度的高锰酸钾浸泡20分钟左右;还可用10ppm孔雀石绿浸泡20—30分钟,浸泡后吊在池中离水10厘米处,上方用芦席或草包遮荫。
2泥鳅的繁殖方式泥鳅的繁殖有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
(1)自然繁殖分完全自然繁殖和半自然繁殖两种方法。
完全自然繁殖,又叫诱集繁殖,是利用泥鳅的自然资源,人工诱集其产卵群体并获得受精卵的方法。首先在产卵季节,利用泥鳅喜在岸边水草丛中产卵的习性,选择环境僻静的水草区,先在浅水处投施两筐草木灰,然后在诱产区每平方米施06—08公斤的猪、牛、羊等畜粪。这样能诱集大量泥鳅到此区域的水草丛中产卵繁殖。但对此自然区域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敌害等)。也可利用人工鱼巢收集自然水域中的受精卵,移到特定的容器中孵化,这样可提高孵化率。
半自然繁殖是在人工条件下,让成熟的泥鳅自行交配产卵的方法,需要建造产卵池和孵化设施,繁殖之前,产卵池与孵化设备都要消毒备用。亲鳅的雌雄配比,如雄鳅个体较大按1∶2或1∶3,若雄鳅体长仅10厘米左右,则雌雄比可调整为1∶4,增加雄鳅的数量。每平方米可放7—10组,保证正常繁殖。水温稳定在18℃以上才能进行。将鱼巢绑扎在竹竿上,悬吊在产卵池的中间或四角,使鱼巢浸没在水面下。因泥鳅卵粘性差,要注意检查和清洗沉积在鱼巢上的污物,以免影响受精卵的粘附效果。
泥鳅一般在睛天的早晨产卵,上午10点钟左右产卵结束。当产卵基本结束后,就立即将粘有卵粒的鱼巢移到孵化池或其它孵化设施中进行孵化,并更换和补充新鱼巢放到产卵池中,以收集尚未产完卵的亲鳅的卵。最后一批泥鳅产卵后,可以就在产卵池内进行孵化,但一定要将产卵池内的亲鳅全部捕出,以防亲鳅吞食鱼巢上的卵粒,影响出苗率。
(2)人工繁殖分半人工繁殖和完全人工繁殖两种方法
半人工繁殖采用人工催产自然繁殖的方法。选择成熟亲鳅,雌、雄比例按1∶2或1∶3组成。注射催产药物:鲤或鲫脑垂体(简称PG),每尾用1—2个;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简称HCG)每尾注射800—1000国际单位,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简称LRH-A)。每尾注射5—8微克,以上药物无论用哪一种,均要溶解在生理盐水中,雄鳅的剂量减半。
由于泥鳅的个体小,每尾泥鳅注射液的量应不超过05毫升,以02—03毫升为宜,以免发生身体肿胀或药液溢出。注射用4号不锈钢针头,1毫升的玻璃注射器,(用前煮沸消毒)。为了有效地控制针的深度,可把针头用锉刀锉短到02—03厘米长,或在针头的基部套上胶管,使针头仅露出02—03厘米的针尖,防止进针过深,刺伤内脏。注射部位以背部肌肉为好,其次腹部中线,胸、腹鳍之间也可。
泥鳅身体粘液多、很滑,为不损鳅体,要用湿纱布包住进行注射。进针角度:注射器与鳅体呈30°为佳。可用可卡因01克溶于50公斤水中配制成麻醉液。催产的亲鳅在麻醉液中,仅需2—3分钟即被麻醉,这时注射较为方便,放入产卵池中,很快即可苏醒。
人工催产后,将亲鳅放回产卵池中。亲鳅在水温20℃时,约经18小时左右开始产卵、受精;水温在25℃时,约需12小时左右,若水温27℃时,只需9小时左右即能产卵、受精,其后的操作与半自然繁殖方法相同。
完全人工繁殖:是在半人工繁殖的基础上,进行人工采卵授精的一种方法。
3泥鳅的孵化受精卵的孵化在室内或室外都可进行,有静水孵化和流水孵化。孵化前将巢与附在上面的卵一起放在10ppm的孔雀石绿液中浸泡20—30分钟。不可用浓食盐液浸泡。捡出未受精卵。
(1)静水孵化把粘有受精卵的鱼巢,放入孵化池、孵化箱或产卵池内孵化,水质要求清新。每升水可放400—600个受精卵,要注意防止受精卵挤压在一块,若发现受精卵相互挤压,要用搅水的方法或用吸管使之分离开来,以避免因缺氧而影响孵化率。
(2)流水孵化用流水或微流水孵化,是把受精卵放在孵化缸、孵化箱或孵化环道中进行孵化。
①附巢流水孵化受精卵附在鱼巢上,放入孵化设施中进行微流水孵化,水流速度以不冲落附在巢上的卵为宜,每升水可放800—1200粒卵。
②去巢流水孵化受精卵脱粘或不脱粘掌握好流速放入孵化设施中孵化。一般孵化环道、孵化缸等流水孵放卵密度为每升水放800—1200粒卵。
孵化期间为防备寒潮与暴风雨的袭击,可以在寒潮来临之前用塑料薄膜将孵化设施盖上,但要留下气孔。也可以采用其它保暖方法进行处理。孵化用水的水温变化要控制在±3℃以内。泥鳅受精卵孵化水温范围为18—31℃,适宜水温为20—28℃,最适水温为24-2℃。所用孵化时间随水温高低而不同,呈负相关关系。孵化率的高低,以同一批卵进行对比,水温15℃时为80%;20℃时为94%;25℃时为98%。
(三)苗种培育
1鳅苗培育刚孵出的泥鳅,身体透明,不能自由活动只能用头部的吸附器附在鱼巢或其它物体上,以腹部的卵黄为营养。经过三天左右,卵黄被吸收完,苗体才能游动并开始摄食,此时应将其转移到鳅苗池饲养。培育泥鳅苗种土池比水泥池更好,因土池能更好地培育浮游生物,可为泥鳅苗种提供更适口的开口饵料,土池水质比水泥池更加稳定。
(1)清塘放苗鳅苗培育池面积20—50平方米,水深30—40厘米。鳅苗下塘前15天左右,排干池水,曝晒4—5天,再用生石灰消毒(每平方米用50—75克),然后注入约20—30厘米深的新水。在施生石灰后约7天药性消失,放入牛粪、猪粪等畜粪肥,每平方米2公斤左右。过3—5天,即可放鳅苗入池。静水池每平方米1000尾左右,微流水或网箱饲养每平方米2000尾左右,放养规格要齐整。
(2)投饵施肥鳅苗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或豆饼粉糊,一日3—4次。饲养3—5天后改喂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待鳅苗稍长大些,每天上下午各投一次。开始时每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5%,以后日投喂量可增加到放养总体重的10%。
泥鳅苗放入池塘后要勤施肥。水温低时,每立方米水每次施速效硝酸铵2克;水温较高时,每立方米水施尿素25克。一般隔天施一次,连续施2—3次,以后则根据水质肥度调节施肥浓度与间隔时间。在施化肥的同时,结合施有机肥,效果更好。
2鳅种培育鳅苗经过一个月时间的培育,长到3厘米以上时,就要分池进行鳅种饲养。
(1)池塘培育面积20—60平方米,池水深30—40厘米,有良好的防逃设施,放养前除野消毒,施好基肥。投放鳅苗后,每天投喂米糠(煮熟)、饼类、蚕蛹粉等。日投喂量及投喂次数同鳅苗培育后期管理。每平方米放养500尾,饲养当年可达10厘米左右。每平方米放养1000尾密养当年也可长到5—6厘米,部分可达8厘米。
(2)稻田培育先用较小面积的稻田(100平方米以下),放养前施基肥,每100平方米施50公斤,放养后在傍晚注新水时投饲料每100平方米75—10公斤,施肥、投饵交替每周进行一次。5周后可每隔2周施一次。到7月份水田除草时,稻苗隔行敷入干或烂稻草,以培养鳅的天然饵料。
3苗种培育管理鳅苗种培育管理,均要注意以下方面:
(1)要配备专人管理,每天检查防逃、吃食情况。
(2)经常保持良好的水质。注意防止缺氧,因为鳅苗在孵化后半个月左右才开始进行肠呼吸。
(3)要勤观察水质变化,确定施肥数量
每年的11月中旬可以从成鳅养殖池或集贸市场上进行优选体质健壮、体形丰满、无伤、单体规格在30~150克的2龄雌雄成鳅作为后备亲本进行强化培育,可以根据单位及个人来年的生产计划进行统筹。
为了提高亲鱼的培育质量,亲鳅放养密度上要尽量稀放,建议每平方米 投放5~10尾。要定期投喂新鲜的野杂鱼肉、螺蛳肉以及专用全价饲料等高蛋白质饵料。
越冬过后,翌年的二月中下旬要及时进行雌雄亲鱼分养,并加强饲喂和经常换水,确保水质清新无污染。同时,还要经常进行流水刺激,以促进雌雄亲鱼的性腺发育。
扩展资料:
每亩投放规格整齐、体表光滑、无病无畸形、300尾/公斤的泥鳅苗种280~300公斤,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在水温10~15℃时,浸泡消毒15~25分钟。
池水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并适时用田螺、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
要求配合饲料蛋白质,水温15℃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2%,水温20~28℃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3%~4%。每天投喂3次,,投喂饲料时遵循“四定”投喂原则。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