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
(1)脊髓震荡 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大体病理无明显器质性改变,显微镜下仅有少许水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未见破坏现象。临床表现为受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迟缓性瘫痪,经过数小时至两天,脊髓功能即开始恢复,且日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2)脊髓休克 脊髓遭受严重创伤和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的暂时性完全抑制,临床表现以迟缓性瘫痪为特征,各种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丧失。其全身性改变,主要可有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
脊髓休克在伤后立即发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 儿童 一般持续3~4天,成人多为3~6周。脊髓损伤部位越低,其持续时间越短。如腰、骶段脊髓休克期一般小于24小时。出现球海绵体反射或肛门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结束的标记。脊髓休克期结束后,如果损伤平面以下仍然无运动和感觉,说明是完全性脊髓损伤。
2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
从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平面来判断损伤的节段。
(1)颈脊髓损伤
1)第一、二脊髓损伤 患者多数立即死亡,能到医院就诊者只有下列神经病学改变:①运动改变 第一、二颈神经发出纤维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当其受伤时,会影响这些肌肉功能。②感觉改变 第一、二颈神经的前支参与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当寰枢推骨折、脱位、齿状突骨折时,患者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检查时可发现有局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三颈脊髓损伤 该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间肌,损伤后不能进行自主呼吸,伤员多于受伤后立即死亡。常见的损伤原因为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颈椎脱位,第二颈椎双侧椎弓骨折。这种骨折脱位亦可因上部颈椎于过伸位受伤引起。
3)第四颈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患者为完全性四肢瘫痪。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颈神经支配,第四颈脊髓节段损伤后,创伤性反应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颈神经,故患者的自主呼吸丧失。创伤性反应消退后,膈肌机能可望恢复而行自主呼吸,但呼吸仍较微弱。②感觉改变 锁骨平面以下的感觉消失,其他如括约肌功能、性机能、血管运动、体温调节机能等均消失。
4)第五颈脊髓损伤 损伤早期因第四至五颈脊髓受到创伤性水肿的影响,患者膈肌功能很差,加之创伤后患者发生肠胀气等更会加重呼吸困难。①运动改变 双上肢完全无自主活动而放置于身体两侧;肩部则因有提肩胛肌、斜方肌的牵拉而能耸肩。②感觉改变 患者除颈部及上臂前方一个三角区以外,所有感觉全部消失。③反射改变 患者除肱二头肌腱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外,其余腱反射全部消失。
5)第六颈脊髓损伤 患者由于脊髓创伤性反应及肠胀气的影响,呼吸功能可受到明显干扰。①运动改变 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三头肌瘫痪,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头肌仍可收缩,因而患者的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头部附近。桡侧伸腕长肌呈下远动单位性损害,而第六颈脊髓节段以下的神经所支配的手指、躯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瘫痪状态。②感觉感变 上肢的感觉,除上臂外侧、前臂背外侧的一部分以外,上肢其余部分均有感觉缺失现象。③反射改变 肱二头肌、肱桡肌反射均正常,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6)第七颈脊髓损伤 伤后膈神经机能正常,患者腹式呼吸。①远动改变 上肢轻度外展,前臂屈曲于胸前,腕可向桡侧偏位。伸指总肌肌力减弱,其中以伸示指肌的肌力减弱尤为明显;旋前圆肌、桡侧屈腕肌、屈指深肌、屈指浅肌、屈拇长肌均显力弱,故手呈半握状态。肱二头肌肌力正常。②感觉改变 躯干、下肢、上臂、前臂内侧、手的尺侧3个手指、有时示指有感觉障碍。③反射改变 肱二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均存在,三头肌反射消失或减退。
7)第八颈脊髓损伤 患者可见有单侧的或双侧Horner氏征;由卧位改为直立位时,可出现血管运动障碍,即位置性低血压,经过锻炼以后,此种现象可消失。①运动改变 屈拇长肌、伸拇短肌、骨间肌、蚓状肌、对掌肌、对指肌肌力减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瘫痪而呈爪形手。②感觉改变 感觉障碍范围包括4—5指、小鱼际及前臂内侧、躯干及下肢。③反射改变 三头肌反射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碍。
8)第一胸脊髓损伤 Horner氏征阳性,面部、颈部、上臂不出汗。①远动改变 拇收肌、骨间肌、蚓状肌部分瘫痪,拇展短肌完全无功能,肋间肌及下肢瘫痪。②感觉改变 感觉障碍发生在上臂远端内侧、前臂之内侧、躯干及下肢。③反射改变 上肢无反射改变,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碍。
(2)胸髓损伤 仅影响部分肋间肌,对呼吸功能影响不大,交感神经障碍的平面也相应下降,体温失调也较轻微。主要表现为躯干下半部与两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以及相应部位的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功能紊乱。
1)上胸段(第二至第五)脊髓损伤 患者仍可呈腹式呼吸。损伤平面越低,对肋间肌的影响越小,呼吸功能就越好,除有截瘫及括约肌失控症状以外,尚有血管运动障碍,患者坐起时常因位置性低血压而出现晕厥。①运动改变 损伤平面以下的肋间肌、腹肌、躯干及下肢麻痹,呈截瘫状。②感觉改变损伤平面以下感觉消失。③反射改变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发生障碍。
2)下胸段(第六至第十二)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在第六至第九胸脊髓受伤时,上段腹直肌的神经支配未受损害,具有收缩功能,而中段的和下段的腹直肌则丧失收缩功能。在第十胸脊髓节段以下损伤时,由于腹内斜肌及腹横肌下部的肌纤维瘫痪,患者咳嗽时腹压增高,下腹部向外膨出。下肢呈截瘫状态。②感觉改变 第六胸脊髓受伤时为剑突水平,第七、第八胸脊髓为肋下,第九胸脊髓为上腹部,第十胸脊髓平脐,第十一胸脊髓为下腹部,第十二胸脊髓为腹股沟。③反射改变 上、中、下腹壁反射中枢分别为胸7-8、胸9-10、胸11-12节段。
(3)腰髓及腰膨大损伤
1)第一腰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腰部肌肉力量减弱;下肢肌肉瘫痪,其中包括提睾肌、髂腰肌、缝匠肌以及髋关节的外展肌;膀胱、直肠的括约肌不能自主控制。②感觉改变 整个下肢、腹股沟、臀部及会阴部均有感觉障碍。③反射改变 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均消失。
2)第二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 髂腰肌及缝匠肌肌力减弱,股薄肌隐约可见有收缩,下肢其余肌肉瘫痪。肛门、直肠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 除大腿上1/3感觉改变以外,整个下肢及会阴部鞍区均有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提睾反射、腹壁反射阳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障碍。
3)第三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 下肢呈外旋畸形;股直肌力弱导致伸膝力量弱,膝关节以下肌肉瘫痪。②感觉改变 大腿中下1/3交界处平面以下及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消失或明显减退,跟腱反射及跖屈反射阴性,提睾反射可引出
(4)第四腰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患者可勉强站立、行走,但由于臀中肌力弱,患者步态不稳,极似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鸭步,上楼困难;足的跖屈和外翻功能消失,但背屈和内翻功能存在;膀胱括约肌和直肠括约肌没有功能。②感觉改变 鞍区及小腿以下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消失或减弱。
(5)第五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 因髂腰肌及内收肌没有拮抗肌,故患者髋关节呈屈曲内收畸形,严重者可脱位。又由于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的肌力弱或瘫痪,可出现膝过伸畸形或者膝反弓弯曲畸形。此外,由于阔筋膜张肌及臀中肌力弱,患者行走时呈摇摆步态。胫前肌及胫后肌力量较强而腓骨肌、小腿三头肌瘫痪,可导致马蹄内翻足。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 足背、小腿外侧及偏后方、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消失。
(6)第一骶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小腿三头肌及屈趾肌瘫痪而伸肌有力;大腿的股二头肌瘫痪或有少许肌力;半腱肌、半膜肌肌力减弱;膀胱括约肌及直肠括约肌仍无功能。②感觉改变 跖面、足外侧、小腿外侧、大腿后侧及鞍区感觉减退。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存在,跟腱反射消失。
(7)第二骶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屈趾长肌及足部小肌肉瘫痪,患者不能用足尖站立。由于足之内在小肌肉瘫痪,足趾呈爪状。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 小腿后上方及大路后外侧,足之跖面及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跟腱反射可能减弱。
(8)脊髓圆锥损伤 骶髓3-5和尾节称脊髓圆锥。损伤后,会阴部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呈马鞍状分布。由于膀胱逼尿肌受骶2-4支配,可引起逼尿肌麻痹而成无张力性膀胱,形成充盈性尿失禁。大便也失去控制。有性机能障碍。肛门反射和球海绵体反射消失。腰膨大在圆锥以上,故下肢功能无影响。
3横向定位(脊髓不全性损伤)
(1)中央性脊髓损伤综合征 这是最常见的不全损伤,症状特点为:上肢与下肢的瘫痪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轻,或者单有上肢损伤。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也可能人触觉障碍及深感觉障碍。有的出现膀胱功能障碍。其恢复过程是:下肢运动功能首先恢复,膀胱功能次之,最后为上肢运动功能,而以手指功能恢复最慢。感觉的恢复则没有一定顺序。
(2)脊髓半切综合征 也称Brown-Sequard综合征,损伤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运动瘫痪和深感觉障碍,而对侧痛觉和温度觉障碍,但触觉功能无影响。由于一侧骶神经尚完整,故大小便功能仍正常。如第一至第二胸脊髓节段受伤,同侧颜面、头颈部可有血管运动失调征象和Horner综合征,即瞳孔缩小、睑裂变窄和眼球内陷。此种单侧脊髓的横贯性损害综合征好发于胸段,而腰段及骶段则很少见。
(3)前侧脊髓综合征 可由脊髓前侧被骨片或椎间盘压迫所致,也可由中央动脉分支的损伤或被压所致。脊髓灰质对缺血比白质敏感,在损伤、压迫或缺血条件下,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较易发生选择性损伤。它好发于颈髓下段和胸髓上段。在颈髓,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的痛觉、温觉减退而位置觉、震动觉正常,会阴部和下肢仍保留深感觉和位置觉。在不全损伤中,其预后最坏。
(4)脊髓后方损伤综合征 多见于颈椎于过伸位受伤者,系脊髓的后部结构受到轻度挫伤所致。脊髓的后角与脊神经的后根亦可受累,其临床症状以感觉丧失为主,亦可表现为神经刺激症状,即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有对称性颈部、上肢与躯干的疼痛和烧灼感。
(5)马尾—圆锥损伤综合征 由马尾神经或脊髓圆锥损伤所致,主要病因是胸腰结合段或其下方脊柱的严重损伤。临床特点:①支配区肌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为弛缓性瘫痪;②因神经纤维排列紧密,故损伤后其支配区所有感觉丧失;③骶部反射部分或全部丧失,膀胱和直肠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因括约肌张力降低,出现大小便失禁。马尾损伤程度轻时可和其他周围神经一样再生,甚至完全恢复但损伤重或完全断裂则不易自愈。
4神经功能分级
(1)Frankel分级 1969年由Frankel提出将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存留情况分为五个级别,该方法对脊髓损伤的程度进行了粗略的分级,对脊髓损伤的评定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但对脊髓圆椎和马尾损伤的评定有其一定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约肌功能判断,尤其是对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状况表达不够清楚。
(2)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 1982年美同脊髓损伤协会(ASIA)提出了新的脊髓损伤神经分类评分标准,将脊髓损伤量化,便于统计和比较。1997年ASIA对此标准进行了进一步修订,使之更加完善。该方法包括损伤水平和损伤程度。
1)脊髓损伤水平 ①感觉水平检查及评定 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感觉功能(痛觉、触觉)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区的关键点,在每个关键点上检查2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3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0为缺失;1为障碍;2为正常。不能区别钝性和锐性刺激的感觉应评为0级)。检查结果每个皮区感觉有四种状况,即右侧针刺觉、右侧轻触觉、左侧针刺觉、左侧轻触觉。把身体每侧的皮区评分相加,即产生两个总的感觉评分,即针刺觉评分和轻触觉评分,用感觉评分表示感觉功能的变化。正常感觉功能总评分为224分。②运动水平的检查评定 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运动功能(肌力3级以上)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10对肌节中的关键肌。检查顺序为从上向下,各肌肉的肌力均使用0-5临床分级法。这些肌肉与相应节段的神经支配相一致,并且便于临床做仰卧位检查(在脊髓损伤时其他体位常常禁忌)。按检查结果将两侧肌节的评分集中,得出总的运动评分,用这一评分表示运动功能的变化。正常运动功能总评分为100分。③括约肌功能及反射检查 包括肛门指检、肛门反射、尿道球海绵体反射,测试肛门外括约肌。该检查用于判定脊髓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损伤。
2)脊髓损伤程度 鞍区皮肤感觉的检查应环绕肛门皮肤黏膜交界区各个方向均仔细检查,任何触觉或痛觉的残存均应诊断为不完全性损伤。临床医生需行肛门指检后才能作出完全性脊髓损伤的诊断,肛门指检应注意肛门深感觉有无和外括约肌有无自主收缩。脊髓休克期确定完全性脊髓损伤是不可能的。即使说脊髓休克期已结束,仍须对骶区功能仔细检查后才能确定脊髓损伤完全与否。
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在20岁至40岁的青年人,并且男士占多数,患病率相对性而言许多并且表现也相对性略轻。据调查,约有9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最开始呈现的全是骶髂关节的发炎,临床医学上的体现也的确如此,很多人对这一部位,痛疼并非很确立。骶髂关节炎的患者会体现出腰骶部的显著肌肉僵硬感,有时候会导致一侧的屁股或是是两侧屁股的痛疼,有一部分患者会放射性到大腿,可是没有神经系统卡压的有关体检呈阳性。较为重要的是,即使是患者自己轻按自身的腰骶部也有 显著的疼痛感。
强直性脊柱炎会导致患者的脊椎骨关节中间产生结合,就好似锥体被混凝土相互之间凝在了一起一样,变病假如发展到椎间盘患者便会发生显著的椎间盘转动、伸屈作用的受到限制;发展趋势到腰椎会导致患者发生明显的腰椎形变,呼吸不畅。有极少数患者也会进步到颈椎骨,导致患者发生头颈的痛疼,假如比较严重的会导致颈椎骨主题活动的显著受到限制,有一些患者乃至不可以仰头侧视。
不断发生的腰痛,腰骶部肌肉僵硬感,间断性或更替性发生腰痛和两边臀部疼痛,可放射性到大腿,但但是膝盖骨。腹部活动受到限制,初期腰背阔肌焦虑不安,末期腰后背肌萎缩。腰椎受累可发生背疼,胸口和侧胸口疼痛,痛疼有束紧感,呼吸困难,干咳,打喷涕可发生“气背”。中后期发生弯腰驼背畸型。极少数患者发病从劲椎逐渐,先有颈部酸痛,沿头颈向顶部及胳膊放射性。
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于20-40岁男士,是漫性渐行性后轴骨关节受累为主导的风湿性疾病。如果不积极主动医治,会导致生活品质大大的降低。炎症性腰背部疼痛,患者的腰背部疼痛和机械设备痛不一样,这类痛疼是静止不动时显著,主题活动后缓解。屁股和大腿后侧痛疼。腿部风湿病,如膝关节肿痛,虹膜炎等。
目录 1 拼音 2 简介 3 先天性高肩胛症 4 先天性锁骨假关节 5 先天性桡尺骨骨性连接 6 桡骨缺如 7 尺骨缺如 1 拼音
shàng zhī gǔ jī xíng
2 简介上肢骨先天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并不多见。部分畸形为遗传性疾病或多发性畸形的一种表现。
3 先天性高肩胛症先天性高肩胛症又称Sprengel畸形,较少见。系肩胛带下降不完全所致。胚胎期第三个月,两侧肩胛带应自颈部下降到胸廓后上部。当子宫内压力过高,肩背部肌肉发育缺陷,肩胛骨与脊椎间有异常软骨或骨性连系均可能影响其下降。部分病儿伴有颈椎、肋骨畸形。本症有遗传性。
临床表现与病变程度及伴发畸形有关。病儿双肩不对称,患侧肩胛骨较小,横位增宽,位置高,靠近脊柱,甚至接近枕骨。在肩胛骨与脊柱间可触及发育缺陷的肌肉所构成的束带,或异常软骨和骨胳骨桥,也称肩胛脊椎骨。这种肩胛脊椎骨自肩胛骨上缘向内上侧伸展,附着于下部颈椎的棘突、椎板或横突的软骨或纤维组织上。患侧上臂上举时肩胛骨向外移动和旋转受限,妨碍肩部外展,肩胛骨不能在胸廓上正常滑动。如畸形为双侧性,则颈部显得短粗,颈椎前突增加,双肩外展均受限制。如伴有颈椎、肋骨畸形,则有相应的症状。部分病儿肩胛带的肌肉也有缺陷,如斜方肌下部缺如或减弱;菱形肌和肩胛举肌发育不全或部分纤维化;前锯肌减弱,胸大肌、胸小肌、背阔肌和胸锁乳突肌可有软弱、缺如、纤维化、发育不全等病变。
两侧肩部不对称。患侧肩胛骨较小,向上方和前侧凸出,并有旋转;位置高于腱侧1~12cm(平均3~5cm)。肩胛骨上角可达第4颈椎平面,其下角可达第2胸椎平面。患侧颈部较丰满且变短,颈肩胛线缩短。于锁骨上区可摸到肩胛骨的岗上部分。锁骨向上方和外侧倾斜,并与水平线构成约25°角 (立位)。X线片对比两侧肩部可显示患侧肩胛骨高位以及各种伴发畸形。
轻型病儿适于保守疗法,加强锻炼,促进肩关节活动。重型病人可作矫形手术,切除纤维束带或肩胛脊椎骨,剥离肩胛骨,使下降至正常部位,也可行肩胛骨部分切除术。手术目的是改善肩关节外展功能,但效果不满意。锁骨、颅骨发育不全 锁骨、颅骨发育不全的特点是锁骨发育不良和颅骨骨化延迟,也可累及其他骨,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原因不明。可能因双亲生殖细胞原生质先天缺陷、干扰骨胳正常骨化。
本畸形易确诊。典型体征为头大、面小、肩下垂和胸部狭窄。畸形为单侧或双侧,锁骨的胸骨端或肩峰端部分缺如,但完全缺如者极少。畸形为双侧时,两肩有异常活动,可于胸前彼此靠拢。患侧肩胛骨较小,呈翼状。有时伴肱骨头半脱位,锁骨缺损伴相邻肌肉异常时,三角肌前部或斜方肌锁骨部缺如。臂丛被畸形锁骨 引起疼痛和麻木。
颅骨骨缝闭合推迟或不闭合。前囟门增大,甚至可达眶上嵴、蝶骨部和乳突部。病变严重者大部分颅顶未骨化,额窦和副鼻窦缩小或缺如。鼻骨、泪骨和颧骨可部分或完全缺如,上颌骨发育不全而下颌正常,形成下颌凸出,腭弓高而窄。恒牙生长延迟与发育不良。
此外,尚可有骨盆、脊柱、胸廓、手足等多方面的骨胳发育畸形。
畸形虽多,但很少影响功能,一般不需治疗。锁骨外端 臂丛时可切除部分骨端,解除压迫。
4 先天性锁骨假关节先天性锁骨假关节罕见。因锁骨骨化异常所致。大都发生于右侧。出生后于锁骨中段外侧部出现一无痛性肿块。肿块是假关节部锁骨近侧增大的断端,可活动,无疼痛。近侧断端较大,向上方和前侧倾斜。远侧断端较近侧断端小,并位于下方。由于受上肢重量牵拉,远侧断端随肩部向下垂,并向前侧移位。
畸形随小儿生长发育而逐渐加重,假关节部位活动性增加时畸形愈显著。畸形对功能影响很少。一般不合并其他畸形。
无功能障碍者不需治疗。局部明显突出时可手术削平畸形骨质。功能影响较大时可作植骨手术。
5 先天性桡尺骨骨性连接先天性桡尺骨骨性连接比较少。桡骨和尺骨近端先天融合,将前臂固定于不同角度的旋前位。病变可为一侧或双侧。
畸形有遗传性。胚胎时桡、尺两骨同起源于中胚层组织衍化的软骨枝。第五周左右,成熟后软骨枝发育成桡、尺骨,位于旋前、旋后间的适中位。如软骨枝不分离或两骨近端间隙充满骨化的中胚层组织,则发生骨性连接。胚胎后期尚可发生桡骨头脱位而构成另一畸形。
典型病例的桡、尺骨近端紧密融合,松质骨间无骨皮质隔开。桡骨头与尺骨融合或完全缺如形成“无头型”。桡骨骨干比尺骨长而粗,弧度加大。少数病例两骨远端也融合。另一种类型伴发桡骨头脱位,桡骨近端与尺骨骨干上部融合,或由增厚的骨间膜连接,阻碍前臂旋转运动。
病儿的前臂丧失旋转功能,固定于中度或过度旋前位,而由肱骨旋转动作代偿。肘关节和腕关节可自由活动,但手掌旋后受阻。前臂的日常功能,如旋转门柄、扣衣钮、拿餐具等均有一定困难。患臂较正常细,因桡骨头移位或缺如,该部可扪及凹陷。
治疗应根据病儿需要而定。手术分开骨性联接的效果不满意。过度旋前畸形时可行桡尺骨上1/3切骨术,矫正畸形后将前臂固定于功能位置。
6 桡骨缺如桡骨缺如系桡骨先天不发育或发育不全。可伴发手畸形。本症有遗传性。病因不明。
桡骨部分或完全缺如,后者约占50%。半数病例为双侧缺如。单侧缺如多发于右侧。桡骨远端未发育,残存的近端发育不全并与尺骨或肱骨融合,则形成桡骨部分缺如。偶见桡骨近端或骨干部分缺如。患臂尺骨短缩,增粗和弯曲。手向桡侧偏斜,畸形随生长发育加重,严重者手与前臂形成90°角。甚至手的桡侧缘接近前臂。屈肘时手靠著上臂或与上臂平行。桡骨缺如可同时并发桡侧的腕骨和掌指骨缺如或发育不全。患臂肌肉常有病变,如肌肉缺如、纤维性变,互相融合或止点异常,神经血管同时受累。桡神经终止于肘部,桡侧部分感觉神经支与尺神经感觉支吻合后, 分布于前臂桡侧的浅层与手本畸形可为多发性畸形的一种表现,病儿可同时发生唇裂、腭裂、畸形足、肺发育不全,半椎体和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出生后即应治疗。防止手向桡侧偏斜和肌肉、软组织挛缩。先用被动手法牵伸桡侧和掌侧缩短的肌肉,再用石膏矫形。畸形矫正后,用一轻便夹板维持其位置。3~6个月婴儿可手术松解挛缩的肌肉、肌腱或韧带。较大几童可行尺骨远端、腕骨融合术,或作尺骨切骨术,使手能握持物体。有人主张不予治疗。
7 尺骨缺如颈肩保健操治疗颈椎病、肩周炎
颈椎病、肩周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在临床中常见到两种疾病 并存。其中不少患者反复发作,饱受病痛折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颈肩操是根据颈椎 病、肩周炎的病因病机创编的一套增强颈肩活动功能、疏通局部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消除 局部疼痛的体操锻炼动作。易学易练又方便,省时省钱疗效好,而且学会颈肩操后,既不必 住院,又不需要配合牵引、药物、理疗等治疗,也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只要持之以恒,利用 工作间休或晚上看电视广告时坚持每天练1—2遍,就能收到满意疗效。
颈肩操作简介 颈肩操共八节,每节做1—4个8拍,自由选择。
预备动作:双脚站平行11字与肩同宽,全身自然放松,上肢自然下垂,双眼向前平视。
1 四面侧颈:(1)头颈向前向下低垂,尽可能将下颏弯向胸骨上凹。(2)头颈缓缓回预备位 。(3)头颈尽量向后侧仰。(4)头颈缓缓回预备位。(5)头颈向左侧侧屈到最大极限。(6)头颈 缓缓回预备位。(7)头颈向右侧侧屈到最大极限。(8)头颈缓缓回预备位。
2 地上寻珠:(1)头颈缓缓向左肩方向转动。(2)头颈转向左后下方最大极限,双眼看向左 后下方地上(3)继续转向左后下方,直至颈肩部有酸胀感。(4)头颈 放松缓缓转回预备位。( 5)、(6)、(7)、(8)拍头颈转向右后下方做相似动作。
3 天上望月:(1)头颈缓缓向左肩方向转动。(2)头颈转向左后上方最大极限,双眼看向左 侧后上方天空。(3)继续转向左后上方,直至颈肩部有酸胀感。(4)头颈放松缓缓转回预备位 。后4拍向右后上方做相反向动作。
4 运转颈椎:注意点是头颈肩要完全放松,双肩不要上抬,转圈要到位,用力要均衡。(1) 头颈向左侧转动。(2)向后侧转。(3)向右侧转。(4)向前转。每4拍转1圈,动作要连续,转 动时双眼不要闭上。先逆时针转4圈再顺时针转4圈。
5 夹脊牵颈:预备动作再加上屈双手肘关节,双手握实心拳置于腰侧。(1)双拳紧握与肘关 节同时向身体后侧用力牵拉,同时夹紧大椎及脊柱旁的竖脊肌群,头颈向身体前方平行牵伸 至最大极限,直至颈肩部有酸胀感。(2)缓缓放松回预备位。后面每2拍重复上述动作一遍。
6 双手托天:预备动作,再把双手十指交叉置于小腹前。(1)交叉的双手掌心向上平托胸 部前,肘关节与手掌成水平线。(2)双手心向外翻转,双手掌心向上尽力伸托于头顶上方, 头颈尽最大极限后仰。(3)双手分开侧举与肩平高,同时双手掌心朝向身体后侧,大拇指与 其余四指分开朝向下方,其余四指并拢向上方竖起,头颈转向左侧,双眼看向左手竖起的手 指尖。(4)手及头颈回预备位。第5—8拍动作同前4拍,仅在第7拍时头颈转向右侧,双眼看 向右手竖起的手指尖。
7 搭手转肩:预备动作是将右手从右肩上方伸向左背侧,左手从腰背侧伸向右肩上方,掌 心向外,双手手指相对搭,如果手指搭不到的也要将双手指尖尽力伸向相对方向。(这个动 作是自我鉴定练操效果的观察方法之一,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练操后双手对搭距离均会明显改 变)(1)下肢保持平行站立,同时缓缓将腰、肩、头颈向左后侧转动。(2)继续向左后侧转至 最大极限,双眼看向身体后方。(3)略放松后再向左后侧做最大限度的转动。(4)放松回预备 位。5~8拍重复上述动作,连续做二个8拍后对换双手对搭的位置,向相反方向转动二个8拍 。
8 按摩颈肩:(1)回第一节预备位,以双手十指按压颈部的天柱、颈百劳、大椎等穴位或痛 点,手指可上下移动按压,重复做2~4个8拍均可。(2)搓热双手手掌心,再以双手手掌心轮 流摩按上述相同部位2~4个8拍。(3)以右手按压左侧肩井、天 、月需俞、秉风等穴位或痛点,第1、2、3拍分别各按1下,第4拍以右手掌心从左肩 井穴沿手臂外侧向下疏通经络至左手背。第5~8拍以左手按右肩与上述相同部位动作。做4 个8拍后,再手轻拍颈、肩、肘、手。
如何进行只增力量不长肌肉的训练
力量是肌肉舒张或收缩产生的力,没有肌肉维度,力量很难增长。看看那些扳手腕大赛的选手,他们可没有一条只有力量没有肌肉的胳膊。
如何进行腿部肌肉的力量训练?1负重踮脚
2负重深蹲
3高抬腿
4短跑+长跑 交叉来
最主要的还是跑步 + 力量训练为辅
女生进行力量训练会长肌肉吗其实在健身房有很多女生都不敢做器械训练,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个问题。当时健哥增肌的时候那是天天锻炼完鸡蛋牛肉牛奶不离嘴,都长得这么慢。做这么一两次力量训练真的会长肌肉吗,答案是真的不会,你真的想多了。
其实撑起人体大部分的都是骨骼肌,也就是肌肉,其余是骨骼。任何人做力量训练都会使自己的体型越来越好。局部的力量训练可以使身体匀称度更加流畅。
除了这些,力量训练的好处还可以增肌新陈代谢,让你容颜永驻,肌肉量充足了,你吃得多也不会胖,因为都被你的骨骼肌给消耗掉了。所以这个力量训练不但好处多多,还可以不用忌嘴啦,你还害怕它吗?
像什么马甲线,都需要高强度的卷腹锻炼,或者仰卧起坐,举腿什么的才能练出来,所以力量训练根本不会长肌肉,而且会越练越好看,但是记住一点,练完后不要吃东西,因为锻炼完之后是人体肌肉恢复吸收营养的高峰期,所以这样可能会长一点肌肉的,切记。
好了,介绍到这里小伙伴们都懂了么,现在就赶紧放心大胆的加强你的重量吧。
绕神经损伤如何进行主要相关肌肉的肌力训练神经不能得到正确治疗获得再生修复锻炼是无用的,若受累神经会缺血时间过久而发生萎缩变性,恢复无望,能否恢复在于及早的治疗。治疗本病必须兴奋激活神经,营养神经,软化瘢痕。需帮助发来肌电图为你指导。
如何训练力量 ?肌肉的强度 。(详细)13岁呀,做做引体向上和俯卧撑就够了,做太多力量锻练有可能阻碍你的身高发展。等你差不多长定了,再去练力量比较好。
女人进行力量训练会长肌肉吗?女人容易长肌肉吗?
女人可以适量的做力量训练,可以让身体紧实,有线条。只要不是过份的力量不会出现大肌肉群的。注意是适量!配合有氧!
如何简单训练增长肌肉和提高力量?1、手臂识重弯曲(半握拳头慢慢像肩弯曲速度不要太快,匀速就可以每次做4组;1组和第4组在3到8次;23组可在8到14次之间)没有器械可以用矿泉水、书本等代替 2、扩胸运动:(针对,胸肌、背阔肌等肌肉群) 3、俯卧撑:(针对,胸肌等肌肉群) 4、仰卧起坐:(腹部肌肉群 5、深蹲:(腰部、腿部 6、立正抬腿:(脚尖伸直前后运动) 要是不知道针对的肌肉群(最简单的,什么地方有酸痛感那就证明该部位得到了锻炼) 组数和次数和第1像相仿就行 自己慢慢去琢磨琢磨。祝你好运
减脂期间进行力量训练,能降低肌肉的损失吗首先减脂的时候力量训练是不能减少的,那样减脂效果也会打折扣。
还有肌肉的损失主要原因的身体能力不足,自行分解肌肉蛋白造成的。
维持科学的饮食习惯和训练方法,肌肉损失也会降低。
如何涨力量而不长肌肉推荐力量训练方法:
1. 大重量、低次数:健美理论中用RM表示某个负荷量能连续做的最高重复次数。比如,练习者对一个重量只能连续举起5次,则该重量就是5RM。研究表明:1-5RM的负荷训练能使肌肉增粗,发展力量和速度;6-10RM的负荷训练能使肌肉粗大,力量速度提高,但耐力增长不明显;10-15RM的负荷训练肌纤维增粗不明显,但力量、速度、耐力均有长进;30RM的负荷训练肌肉内毛细血管增多,耐久力提高,但力量、速度提高不明显。可见,5-10RM的负荷重量适用于增大肌肉体积的健美训练。
2. 多组数:什么时候想起来要锻炼了,就做上2~3组,这其实是浪费时间,根本不能长肌肉。必须专门抽出60~90分钟的时间集中锻炼某个部位,每个动作都做8~10组,才能充分 肌肉,同时肌肉需要的恢复时间越长。一直做到肌肉饱和为止,"饱和度"要自我感受,其适度的标准是:酸、胀、发麻、坚实、饱满、扩张,以及肌肉外形上的明显粗壮等。
3. 长位移:不管是划船、卧推、推举、弯举,都要首先把哑铃放得尽量低,以充分拉伸肌肉,再举得尽量高。这一条与"持续紧张"有时会矛盾,解决方法是快速地通过"锁定"状态。不过,我并不否认大重量的半程运动的作用。
4. 慢速度:慢慢地举起,在慢慢地放下,对肌肉的 更深。特别是,在放下哑铃时,要控制好速度,做退让性练习,能够充分 肌肉。很多人忽视了退让性练习,把哑铃举起来就算完成了任务,很快地放下,浪费了增大肌肉的大好时机。
5. 高密度:"密度"指的是两组之间的休息时间,只休息1分钟或更少时间称为高密度。要使肌肉块迅速增大,就要少休息,频繁地 肌肉。"多组数"也是建立在"高密度"的基础上的。锻炼时,要象打仗一样,全神贯注地投入训练,不去想别的事。
6. 念动一致:肌肉的工作是受神经支配的,注意力密度集中就能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加工作。练某一动作时,就应有意识地使意念和动作一致起来,即练什么就想什么肌肉工作。例如:练立式弯举,就要低头用双眼注视自已的双臂,看肱二头肌在慢慢地收缩。
7. 顶峰收缩:这是使肌肉线条练得十分明显的一项主要法则。它要求当某个动作做到肌肉收缩最紧张的位置时,保持一下这种收缩最紧张的状态,做静力性练习,然后慢慢回复到动作的开始位置。我的方法是感觉肌肉最紧张时,数1~6,再放下来。
8. 持续紧张:应在整个一组中保持肌肉持续紧张,不论在动作的开头还是结尾,都不要让它松弛(不处于"锁定"状态),总是达到彻底力竭。
9. 组间放松:每做完一组动作都要伸展放松。这样能增加肌肉的血流量,还有助于排除沉积在肌肉里的废物,加快肌肉的恢复,迅速补充营养。
10. 多练大肌群:多练胸、背、腰臀、腿部的大肌群,不仅能使身体强壮,还能够促进其他部位肌肉的生长。有的人为了把胳膊练粗,只练胳膊而不练其他部位,反而会使二头肌的生长十分缓慢。建议你安排一些使用大重量的大型复合动作练习,如大重量的深蹲练习,它们能促进所有其他部位肌肉的生长。这一点极其重要,可悲的是至少有90%的人都没有足够重视,以致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因此,在训练计划里要多安排硬拉、深蹲、卧推、推举、引体向上这5个经典复合动作。
11. 训练后进食蛋白质:在训练后的30~90分钟里,蛋白质的需求达高峰期,此时补充蛋白质效果最佳。但不要训练完马上吃东西,至少要隔20分钟。
12. 休息48小时:局部肌肉训练一次后需要休息48~72小时才能进行第二次训练。如果进行高强度力量训练,则局部肌肉两次训练的间隔72小时也不够,尤其是大肌肉块。不过腹肌例外,腹肌不同于其他肌群,必须经常对其进行 ,每星期至少要练4次,每次约15分钟;选三个对你最有效的练习,只做3组,每组20—25次,均做到力竭;每组间隔时间要短,不能超过1分钟。
13. 宁轻勿假:这是一个不是秘诀的秘诀。许多初学健美的人特别重视练习重量和动作次数,不太注意动作是否变形。健美训练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负重的重量和动作次数,而且还要看所练肌肉是否直接受力和受 的程度。如果动作变形或不到位,要练的肌肉没有或只是部分受力,训练效果就不大,甚至出偏差。事实上,在所有的法则中,动作的正确性永远是第一重要的。宁可用正确的动作举起比较轻的重量,也不要用不标准的动作举起更重的重量。
如何不长肌肉却增加力量做大重量少次数的运动,大概重复4次就竭力的,注意!注意!热身代表人物---李小龙
1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
(1)脊髓震荡 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大体病理无明显器质性改变,显微镜下仅有少许水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未见破坏现象。临床表现为受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迟缓性瘫痪,经过数小时至两天,脊髓功能即开始恢复,且日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2)脊髓休克 脊髓遭受严重创伤和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的暂时性完全抑制,临床表现以迟缓性瘫痪为特征,各种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丧失。其全身性改变,主要可有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
脊髓休克在伤后立即发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儿童一般持续3~4天,成人多为3~6周。脊髓损伤部位越低,其持续时间越短。如腰、骶段脊髓休克期一般小于24小时。出现球海绵体反射或肛门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结束的标记。脊髓休克期结束后,如果损伤平面以下仍然无运动和感觉,说明是完全性脊髓损伤。
2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
从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平面来判断损伤的节段。
(1)颈脊髓损伤
1)第一、二脊髓损伤 患者多数立即死亡,能到医院就诊者只有下列神经病学改变:①运动改变 第一、二颈神经发出纤维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当其受伤时,会影响这些肌肉功能。②感觉改变 第一、二颈神经的前支参与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当寰枢推骨折、脱位、齿状突骨折时,患者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检查时可发现有局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三颈脊髓损伤 该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间肌,损伤后不能进行自主呼吸,伤员多于受伤后立即死亡。常见的损伤原因为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颈椎脱位,第二颈椎双侧椎弓骨折。这种骨折脱位亦可因上部颈椎于过伸位受伤引起。
3)第四颈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患者为完全性四肢瘫痪。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颈神经支配,第四颈脊髓节段损伤后,创伤性反应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颈神经,故患者的自主呼吸丧失。创伤性反应消退后,膈肌机能可望恢复而行自主呼吸,但呼吸仍较微弱。②感觉改变 锁骨平面以下的感觉消失,其他如括约肌功能、性机能、血管运动、体温调节机能等均消失。
4)第五颈脊髓损伤 损伤早期因第四至五颈脊髓受到创伤性水肿的影响,患者膈肌功能很差,加之创伤后患者发生肠胀气等更会加重呼吸困难。①运动改变 双上肢完全无自主活动而放置于身体两侧;肩部则因有提肩胛肌、斜方肌的牵拉而能耸肩。②感觉改变 患者除颈部及上臂前方一个三角区以外,所有感觉全部消失。③反射改变 患者除肱二头肌腱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外,其余腱反射全部消失。
5)第六颈脊髓损伤 患者由于脊髓创伤性反应及肠胀气的影响,呼吸功能可受到明显干扰。①运动改变 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三头肌瘫痪,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头肌仍可收缩,因而患者的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头部附近。桡侧伸腕长肌呈下远动单位性损害,而第六颈脊髓节段以下的神经所支配的手指、躯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瘫痪状态。②感觉感变 上肢的感觉,除上臂外侧、前臂背外侧的一部分以外,上肢其余部分均有感觉缺失现象。③反射改变 肱二头肌、肱桡肌反射均正常,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6)第七颈脊髓损伤 伤后膈神经机能正常,患者腹式呼吸。①远动改变 上肢轻度外展,前臂屈曲于胸前,腕可向桡侧偏位。伸指总肌肌力减弱,其中以伸示指肌的肌力减弱尤为明显;旋前圆肌、桡侧屈腕肌、屈指深肌、屈指浅肌、屈拇长肌均显力弱,故手呈半握状态。肱二头肌肌力正常。②感觉改变 躯干、下肢、上臂、前臂内侧、手的尺侧3个手指、有时示指有感觉障碍。③反射改变 肱二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均存在,三头肌反射消失或减退。
7)第八颈脊髓损伤 患者可见有单侧的或双侧Horner氏征;由卧位改为直立位时,可出现血管运动障碍,即位置性低血压,经过锻炼以后,此种现象可消失。①运动改变 屈拇长肌、伸拇短肌、骨间肌、蚓状肌、对掌肌、对指肌肌力减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瘫痪而呈爪形手。②感觉改变 感觉障碍范围包括4—5指、小鱼际及前臂内侧、躯干及下肢。③反射改变 三头肌反射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碍。
8)第一胸脊髓损伤 Horner氏征阳性,面部、颈部、上臂不出汗。①远动改变 拇收肌、骨间肌、蚓状肌部分瘫痪,拇展短肌完全无功能,肋间肌及下肢瘫痪。②感觉改变 感觉障碍发生在上臂远端内侧、前臂之内侧、躯干及下肢。③反射改变 上肢无反射改变,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碍。
(2)胸髓损伤 仅影响部分肋间肌,对呼吸功能影响不大,交感神经障碍的平面也相应下降,体温失调也较轻微。主要表现为躯干下半部与两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以及相应部位的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功能紊乱。
1)上胸段(第二至第五)脊髓损伤 患者仍可呈腹式呼吸。损伤平面越低,对肋间肌的影响越小,呼吸功能就越好,除有截瘫及括约肌失控症状以外,尚有血管运动障碍,患者坐起时常因位置性低血压而出现晕厥。①运动改变 损伤平面以下的肋间肌、腹肌、躯干及下肢麻痹,呈截瘫状。②感觉改变损伤平面以下感觉消失。③反射改变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发生障碍。
2)下胸段(第六至第十二)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在第六至第九胸脊髓受伤时,上段腹直肌的神经支配未受损害,具有收缩功能,而中段的和下段的腹直肌则丧失收缩功能。在第十胸脊髓节段以下损伤时,由于腹内斜肌及腹横肌下部的肌纤维瘫痪,患者咳嗽时腹压增高,下腹部向外膨出。下肢呈截瘫状态。②感觉改变 第六胸脊髓受伤时为剑突水平,第七、第八胸脊髓为肋下,第九胸脊髓为上腹部,第十胸脊髓平脐,第十一胸脊髓为下腹部,第十二胸脊髓为腹股沟。③反射改变 上、中、下腹壁反射中枢分别为胸7-8、胸9-10、胸11-12节段。
(3)腰髓及腰膨大损伤
1)第一腰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腰部肌肉力量减弱;下肢肌肉瘫痪,其中包括提睾肌、髂腰肌、缝匠肌以及髋关节的外展肌;膀胱、直肠的括约肌不能自主控制。②感觉改变 整个下肢、腹股沟、臀部及会阴部均有感觉障碍。③反射改变 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均消失。
2)第二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 髂腰肌及缝匠肌肌力减弱,股薄肌隐约可见有收缩,下肢其余肌肉瘫痪。肛门、直肠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 除大腿上1/3感觉改变以外,整个下肢及会阴部鞍区均有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提睾反射、腹壁反射阳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障碍。
3)第三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 下肢呈外旋畸形;股直肌力弱导致伸膝力量弱,膝关节以下肌肉瘫痪。②感觉改变 大腿中下1/3交界处平面以下及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消失或明显减退,跟腱反射及跖屈反射阴性,提睾反射可引出.
(4)第四腰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患者可勉强站立、行走,但由于臀中肌力弱,患者步态不稳,极似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鸭步,上楼困难;足的跖屈和外翻功能消失,但背屈和内翻功能存在;膀胱括约肌和直肠括约肌没有功能。②感觉改变 鞍区及小腿以下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消失或减弱。
(5)第五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 因髂腰肌及内收肌没有拮抗肌,故患者髋关节呈屈曲内收畸形,严重者可脱位。又由于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的肌力弱或瘫痪,可出现膝过伸畸形或者膝反弓弯曲畸形。此外,由于阔筋膜张肌及臀中肌力弱,患者行走时呈摇摆步态。胫前肌及胫后肌力量较强而腓骨肌、小腿三头肌瘫痪,可导致马蹄内翻足。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 足背、小腿外侧及偏后方、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消失。
(6)第一骶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小腿三头肌及屈趾肌瘫痪而伸肌有力;大腿的股二头肌瘫痪或有少许肌力;半腱肌、半膜肌肌力减弱;膀胱括约肌及直肠括约肌仍无功能。②感觉改变 跖面、足外侧、小腿外侧、大腿后侧及鞍区感觉减退。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存在,跟腱反射消失。
(7)第二骶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屈趾长肌及足部小肌肉瘫痪,患者不能用足尖站立。由于足之内在小肌肉瘫痪,足趾呈爪状。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 小腿后上方及大路后外侧,足之跖面及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跟腱反射可能减弱。
(8)脊髓圆锥损伤 骶髓3-5和尾节称脊髓圆锥。损伤后,会阴部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呈马鞍状分布。由于膀胱逼尿肌受骶2-4支配,可引起逼尿肌麻痹而成无张力性膀胱,形成充盈性尿失禁。大便也失去控制。有性机能障碍。肛门反射和球海绵体反射消失。腰膨大在圆锥以上,故下肢功能无影响。
3横向定位(脊髓不全性损伤)
(1)中央性脊髓损伤综合征 这是最常见的不全损伤,症状特点为:上肢与下肢的瘫痪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轻,或者单有上肢损伤。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也可能人触觉障碍及深感觉障碍。有的出现膀胱功能障碍。其恢复过程是:下肢运动功能首先恢复,膀胱功能次之,最后为上肢运动功能,而以手指功能恢复最慢。感觉的恢复则没有一定顺序。
(2)脊髓半切综合征 也称Brown-Sequard综合征,损伤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运动瘫痪和深感觉障碍,而对侧痛觉和温度觉障碍,但触觉功能无影响。由于一侧骶神经尚完整,故大小便功能仍正常。如第一至第二胸脊髓节段受伤,同侧颜面、头颈部可有血管运动失调征象和Horner综合征,即瞳孔缩小、睑裂变窄和眼球内陷。此种单侧脊髓的横贯性损害综合征好发于胸段,而腰段及骶段则很少见。
(3)前侧脊髓综合征 可由脊髓前侧被骨片或椎间盘压迫所致,也可由中央动脉分支的损伤或被压所致。脊髓灰质对缺血比白质敏感,在损伤、压迫或缺血条件下,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较易发生选择性损伤。它好发于颈髓下段和胸髓上段。在颈髓,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的痛觉、温觉减退而位置觉、震动觉正常,会阴部和下肢仍保留深感觉和位置觉。在不全损伤中,其预后最坏。
(4)脊髓后方损伤综合征 多见于颈椎于过伸位受伤者,系脊髓的后部结构受到轻度挫伤所致。脊髓的后角与脊神经的后根亦可受累,其临床症状以感觉丧失为主,亦可表现为神经刺激症状,即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有对称性颈部、上肢与躯干的疼痛和烧灼感。
(5)马尾—圆锥损伤综合征 由马尾神经或脊髓圆锥损伤所致,主要病因是胸腰结合段或其下方脊柱的严重损伤。临床特点:①支配区肌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为弛缓性瘫痪;②因神经纤维排列紧密,故损伤后其支配区所有感觉丧失;③骶部反射部分或全部丧失,膀胱和直肠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因括约肌张力降低,出现大小便失禁。马尾损伤程度轻时可和其他周围神经一样再生,甚至完全恢复.但损伤重或完全断裂则不易自愈。
4神经功能分级
(1)Frankel分级 1969年由Frankel提出将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存留情况分为五个级别,该方法对脊髓损伤的程度进行了粗略的分级,对脊髓损伤的评定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但对脊髓圆椎和马尾损伤的评定有其一定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约肌功能判断,尤其是对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状况表达不够清楚。
(2)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 1982年美同脊髓损伤协会(ASIA)提出了新的脊髓损伤神经分类评分标准,将脊髓损伤量化,便于统计和比较。1997年ASIA对此标准进行了进一步修订,使之更加完善。该方法包括损伤水平和损伤程度。
1)脊髓损伤水平 ①感觉水平检查及评定 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感觉功能(痛觉、触觉)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区的关键点,在每个关键点上检查2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3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0为缺失;1为障碍;2为正常。不能区别钝性和锐性刺激的感觉应评为0级)。检查结果每个皮区感觉有四种状况,即右侧针刺觉、右侧轻触觉、左侧针刺觉、左侧轻触觉。把身体每侧的皮区评分相加,即产生两个总的感觉评分,即针刺觉评分和轻触觉评分,用感觉评分表示感觉功能的变化。正常感觉功能总评分为224分。②运动水平的检查评定 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运动功能(肌力3级以上)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10对肌节中的关键肌。检查顺序为从上向下,各肌肉的肌力均使用0-5临床分级法。这些肌肉与相应节段的神经支配相一致,并且便于临床做仰卧位检查(在脊髓损伤时其他体位常常禁忌)。按检查结果将两侧肌节的评分集中,得出总的运动评分,用这一评分表示运动功能的变化。正常运动功能总评分为100分。③括约肌功能及反射检查 包括肛门指检、肛门反射、尿道球海绵体反射,测试肛门外括约肌。该检查用于判定脊髓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损伤。
2)脊髓损伤程度 鞍区皮肤感觉的检查应环绕肛门皮肤黏膜交界区各个方向均仔细检查,任何触觉或痛觉的残存均应诊断为不完全性损伤。临床医生需行肛门指检后才能作出完全性脊髓损伤的诊断,肛门指检应注意肛门深感觉有无和外括约肌有无自主收缩。脊髓休克期确定完全性脊髓损伤是不可能的。即使说脊髓休克期已结束,仍须对骶区功能仔细检查后才能确定脊髓损伤完全与否。
颈椎病与颈肩背肌劳损的共同反映症状是发生颈肩背痛症状。在病人感觉中常与此分辨不清。尤其是当前颈椎病的普遍发生,每个人从精神上都比较敏感,当出现颈肩背痛时,就会出现联想,怀疑自己患了颈椎病,甚至把颈肩背痛说成是颈椎病。其实颈椎病与颈肩背痛是两回事,从病理变化分析有着严格的区别。颈肩背痛是颈肩背部肌肉由于受到外力扭换牵拉、长期从事扶案或低头操作,感受风寒侵袭等因素造成的肌纤维组织无菌性炎疗或劳损。颈椎病为颈椎骨酪、关节的退行性变波及血管、神经等组织所引发的病症。颈肩背肌劳损严格地说不能算病症,它只是肌肉纤维组织的一种不健康表现,不涉及关节骨骼、血管、神经,除无菌性炎症急性发作时患者感觉明显石适外,一般反映均能够被人所承受。急性发作后很快就会缓解。慢性劳损病程再长者不会引起其他变化的后果。急性发作时与颈椎病的表现较为相似,软组织可发生轻度肿胀,肌肉出现反射性痉挛,由于颈部的活动由颈肩部肌群参与完成,出现头颈歪斜、颈部活动发生剧痛。颈部转侧、后仰出现牵扯性活动受限。肌肉紧张痉挛可发生向肩臂、背部的放散性疼痛。临床检查时,受累的肌肉有明显广泛的压痛。慢性劳损者可感肌肉僵硬,弹性降低,并可模有组织肥厚与条索状筋结。不出现颈椎病分型小的典型特省症状。体征检查压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肩部下压试验、椎动脉压迫试验等不出现阳性反应。X线片检查除正常的牛理件退行性变外,一般无明显病理变化。颈椎病有持续日趋发展症状加重的感觉。其病理变化涉及了椎体骨骼、关节结构、血管神经等组织。颈肩背痛是颈椎病外在的牵连症状反映,其真正的表现症状则是肩臂放射麻痛、眩晕、恶心呕吐、心慌脑N、出汗、情绪不稳、下肢绵软麻木等分型中的血管神经及交感神经症状反映。临床体征检验可出现阳性体征。X线片可见椎体、椎间关节及颈椎生理曲度的病理变化。颈椎病与颈肩背痛无论在症状表现,临床检查,X线片检查中都有明显区别,只要掌握颈椎病的持有表现与颈肩背痛的发病规律,症状表现,从中进行分析对比,进行区分是很容易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