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康复必要解剖--小腿肌肉群

足踝康复必要解剖--小腿肌肉群,第1张

腓肠肌、跖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胫骨前肌,拇长伸肌,拇长屈肌,趾长伸肌,趾长屈肌,腘肌

腓肠肌

起点:内侧头:股骨内上髁;外侧头:股骨外上髁

止点:跟骨结节

作用:屈膝关节、足跖屈(胫神经L4-S3)

跖肌

起点:股骨外上髁、膝关节囊

止点  :跟骨结节

作用:足跖屈(胫神经L4-S3)

比目鱼肌

起点——腓骨上部后面、胫骨比目鱼肌线

止点:以跟腱止于根骨结节

作用:跖屈踝关节

胫骨后肌

起点——胫、腓骨后面及骨间膜;

止点:足舟骨粗隆、内侧、中间和外侧楔骨

作用:足内翻、跖屈

胫骨前肌

起点——胫、腓骨上端骨间膜前面

止点:内侧楔骨内面、第1跖骨底

作用:足背屈、内翻

拇长伸肌:

起点——胫、腓骨上端骨间膜前面

止点——拇指末节趾骨底

作用:伸第2-5趾、足背屈

拇长屈肌

起点:胫腓骨后面及骨间膜

止点:拇指远节趾骨

作用:屈脚拇指、足跖屈(胫神经L4-S3)

趾长伸肌

起点:胫腓骨上端骨间膜前面

止点:第2-5趾趾骨背腱膜

作用:伸第2-5趾,足背屈(腓神经L4-S2)

趾长屈肌:

起点——胫、腓骨上端骨间膜前面

止点——第2-5趾趾背腱膜、止于第5跖骨底者为第3腓骨肌

作用:伸第2-5趾、足背屈。

腘肌

起点 :股骨外侧髁的外侧面上缘

止点 :胫骨比目鱼肌线上的骨面

作用:屈膝关节、内旋小腿(胫神经L4-S3)

总结:主要功能——跖屈踝关节、背屈、足内翻、伸趾、小腿内旋和外旋

当这些肌肉局部紧张或过度拉伸,将会

一、影响足踝关节的稳定性,向上继续衍生影响2膝关节——3髋关节——4腰椎脊柱!

二、体态:

1、典型的O或X型腿——进一步恶化影响全是体态

2、小腿肚粗大影响美观

三、生活影响:容易崴脚(绝大多数人崴脚为外侧受伤)

四、腰痛。

万丈高楼平地起,人也是一样。足踝为人体站立的根基,这些小腿肌肉群的平衡发力对在足踝的平衡受力很重要,平时的功能性训练在强调核心的同时,这些肌肉都是不可忽略的。

引用3Dbody,文章为自我学习资料笔记整理,错误难免,仅供参考。

脚的结构是由胫、腓骨下端,距骨、跟骨、舟骨、骰骨,第1、2、3楔骨,5个跖骨,14个趾骨以及附着的韧带和肌腱组成。

视诊:足弓的变异。由于骨关节的结构形成内、外侧纵弓和横弓,内侧纵弓明显,外侧不显。足负重以内侧纵弓为主,其负重区为跟骨和第一跖骨头。当纵弓下陷或足外翻时,出现扁平足畸形。相反,由于足底内在肌肉和筋膜挛缩,形成高弓足。

畸形。常见的脚畸形有马蹄高弓足、马蹄内翻足、外翻足、跟骨趾外翻、爪状趾等。

肿胀。踝关节。以前后方肿胀为主,皮肤皱纹消失,可有波动感;距跟关节:以踝下两侧为主;中跗关节。表现在足背;足底肿胀属局部软组织肿胀;足后跟部肿胀多属跟腱炎、滑囊炎,骨质增生等。

胼胝或溃疡。胼胝为肥厚的角化皮肤,常因足畸形后非负重区变为负重区而来。胼胝中央区常因缺血坏死脱落而形成溃疡。足跟溃疡多属神经营养性的,跟趾附近溃疡可因痛风而来。

趾甲颜色白色为严重缺血,青紫色为静脉回流受阻。

触诊:压痛点常见的压痛点除关节间隙外,多在骨端和肌腱附着区,如内、外踝及下方的侧韧带,舟骨内缘,跟腱附着区,第5跖骨基底,足底跟部,第1、2、3跖骨头处。

肿胀区多有压痛,检查有无波动或属实质感。软性组织常属滑膜、腱鞘病变,硬性者为骨病变。

背和胫后动脉的检查在足背相当于舟骨和第2楔骨处可触及足背动脉搏动,在内踝后方可触到胫后动脉搏动。不能肯定时,为了了解血液循环情况,可按压趾甲,观察放松后趾甲颜色恢复的速度。

活动:被动活动踝关节以屈伸为主,中立位为0度,背屈20度至30度,跖屈40度至50度。距、跟和中附关节,以内、外翻为主,前者约30度左右,后者仅15度左右。足趾活动以伸屈为主。

跟腱挛缩时,为了区分腓肠肌为主或比目鱼肌为主,可对比在伸膝位和屈膝位足下垂的角度。若屈膝位下垂角度明显减小,说明腓肠肌挛缩为主。

主动活动检查肌力。由于某组肌肉麻痹,另组肌肉表现代偿性活动,可能反而加重畸形。例如胫前肌麻痹时,伸长腱代偿性背屈活动,使趾关节过度背屈,将第1跖骨头向足底压迫,形成马蹄高弓畸形。有时腓骨肌腱在踝关节主动伸屈活动时,发生向前滑动现象。

1腰椎活动度评定

腰椎的运动范围较大,运动形式多样,表现为屈曲、伸展、侧弯、旋转等多方向的运动形式。L4-L5和L5-S1节段是腰椎动度最大的节段。评定主动运动时,患者取站立位,观察患者腰椎各向动度是否受限,并观察主动活动是否自如,是否伴有疼痛、痉挛或僵硬。若患者主动运动不受限,可在主动运动达最大动度时施加外力。如患者做某个动作时出现了症状,应该让患者在该诱发症状的体位停留10s-20s,观察症状是否加重。

(1)前屈:腰椎最大屈曲活动度为40°-60°。腰椎的前屈与人们俗称的弯腰动作有一定的区别。一般认为,弯腰的活动范围较大,但是弯腰并非为单独的腰椎前屈活动,而是腰椎和髋关节共同运动的结果。

(2)后伸:腰椎后伸的最大活动度为20°-35°。当完成这个动作的时候患者应该用双手支撑腰部以稳定腰背部。

(3)侧屈:腰椎侧屈的最大活动度为15°-20°。嘱患者以一侧手放于下肢的侧面尽力向下,测量双侧指尖距离地面的距离。脊柱侧屈常为伴随旋转的复合动作。

(4)旋转:腰椎旋转的最大活动度为20°。检查时患者取坐位以排除髋关节和骨盆运动的影响。如果站立位测量时需固定骨盆。

(5)复合动作检查:腰背部的损伤很少由单一的动作引起,因此检查时需要让患者进行复合动作,如前屈时侧屈、后伸时侧屈、前屈和旋转、后伸和旋转等。如小关节突综合征的患者,作后伸和旋转复合动作会引起症状的加重。

2腰椎肌力和耐力评定

(1)躯干屈肌肌力评定:患者仰卧,屈髋屈膝位,双手抱头能坐起为5级肌力;双手平伸于体侧,能坐起为4级肌力;仅能抬起头和肩胛为3级肌力;仅能抬起头部为2级肌力;仅能扪及腹部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

(2)躯干伸肌肌力评定:患者俯卧位,胸以上在床缘以外,固定下肢,能对抗较大的阻力抬起上身为5级肌力;对抗中等阻力抬起上身为4级肌力;仅能抬起上身不能对抗阻力为3级肌力;仅能抬起头为2级肌力;仅能扪及腰背部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

(3)腹内和腹外斜肌肌力评定:用以测定一侧的腹内斜肌和对侧的腹外斜肌的共同肌力。患者仰卧位,嘱患者尽力抬起头和一侧的肩部,双手抱头能屈曲旋转腰椎为5级,双臂胸前交叉能屈曲旋转腰椎为4级,双臂前伸能旋转屈曲腰椎为3级,仅能抬起头部为2级,仅能扪及肌肉收缩为1级。

(4)躯干屈肌耐力评定:患者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并拢抬高45°,测量能维持该体位的时间,正常值为60秒。

(5)躯干伸肌耐力评定:患者俯卧位,双手抱头,脐以上在床缘以外,固定下肢,测量能保持躯干水平位的时间,正常值为60秒。

3腰椎特殊检查

(1)直腿抬高试验:又称Lasegue试验(图1),检查时患者双下肢伸直仰卧,检查者一手扶住患者膝部使其膝关节伸直,另一手握住踝部并徐徐将之抬高,直至患者产生下肢放射痛为止,记录此时下肢与床面的角度,即为直腿抬高角度。正常人一般可达80度左右,且无放射痛。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图2),即检查者将患者下肢抬高到引起放射痛的高度后,慢慢放下腿至患者主诉症状消失,然后让患者尽量屈曲颈部或将足背屈,或二者同时进行,如能引起下肢放射痛即为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

在较为严重的患者中,不仅患侧的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连健侧的直腿抬高试验也可以为阳性,称为间接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图3)。这是由于健侧下肢抬高时可使神经根牵动硬膜囊,从而相应改变了对侧神经根与突出物的相对位置,而诱发了疼痛。

(2)股神经牵拉试验:是腰腿痛检查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在俯位、仰卧位或侧卧位进行。在保持髋关节适度的过伸时,将患侧膝关节最大限度屈曲,腹股沟或大腿前侧疼痛视为阳性,交叉股神经牵拉试验则为健侧屈膝时患侧出现症状。股神经牵拉试验有两种做法:一是病人俯卧位,患侧膝关节伸直,检查者将患侧的小腿上提,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出现大腿前方痛者为阳性;二是患者俯卧位,两下肢伸直,检查者站于患者侧旁,以手握住患者检查侧踝部,屈曲膝关节,使足跟尽量贴近臀部,出现被检测大腿前方牵拉痛,大腿前方或后方放射痛,或骨盆抬离床面为阳性。此试验原理是牵拉了腰大肌及股四头肌中的股神经而使上位腰神经根紧张,产生疼痛。

(3)“弓弦”试验:患者行直腿抬高试验至产生疼痛,此时保持大腿位置不变,检查者轻度屈曲患者膝关节,症状减轻。然后用拇指在患者腘部加压,如再次出现放射性疼痛,则弓弦试验阳性,说明坐骨神经在其走行区受到压迫(图4)。

(4)屈颈试验(Linder test):患者仰卧位,四肢平放,检查者一手按其胸前,一手置其枕后,缓慢屈其颈部,若出现腰部及患肢后侧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提示坐骨神经受压。此试验原理是:患者屈颈时,可使脊髓上升25px~50px,同时向上牵拉神经根及硬膜,在腰骶神经有病变时,可因牵拉神经根而产生大腿后放射痛,严重者可引起患侧下肢屈起,此即为阳性。

(5)屈膝试验:如果患者主诉站立时有坐骨神经痛,让患者向前弯腰伸手去触摸自己的脚尖。如果患者弯腰时受影响,患侧的膝关节屈曲,则认为屈膝试验阳性,坐骨神经根受到压迫。

(6)腰部过伸试验:患者俯卧位,双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将患者双下肢向后上方抬高,离开床面,另一手用力向下按压患者腰部,出现疼痛者为阳性。多见于腰椎峡部裂。

(7)拾物试验:将一物品放在地上,令患者拾起。脊椎正常者可两膝伸直,腰部自然弯曲,俯身将物品拾起;如患者先以一手扶膝、蹲下、腰部挺直地用手接近物品,屈膝屈髋而不弯腰的将物拾起,此即为拾物试验阳性,表示患者脊柱有功能障碍,多见于脊椎病变如脊椎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脱出,腰肌外伤及炎症等。

(8)背伸试验:患者站立位,嘱患者腰部尽量背伸,如有后背疼痛为阳性。表明患者腰肌、关节突关节或棘上、棘间韧带等有病变,或有腰椎管狭窄症。

你这种病情表现叫间歇性跛行,这个毛病考虑是腰椎管狭窄症,下面就腰椎管狭窄症作些介绍。有一点就是这个毛病不会致命,保守治疗比较难。 1.间歇性跛行是怎么回事 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后(一般为数百米左右),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病人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再度出现。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跛行呈间歇性出现,故称为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在腰椎管已有狭窄的病理基础上,因直立时椎体及神经根的压力负荷增大,再加上行走时下肢肌肉的舒缩活动进一步促使椎管内相应脊神经节的神经根部血管生理性充血,继而静脉瘀血以及神经根受牵拉后,相应部位微循环受阻而出现缺血性神经根炎,从而出现腰腿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当患者蹲下、坐下或平卧休息后,神经根的压力负荷降低,消除了肌肉活动时的刺激来源,脊髓及神经根缺血状态得以改善,因此症状也随之减轻、消失。再行走时,再度出现上述症状,再休息,症状再缓解,如此反复,交替出现,形成了间歇性跛行。它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临床特点之一。 2 如何鉴别间歇性跛行 腰椎管狭窄症表现为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与血管性间歇性跛行 (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不同,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神经性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血管性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下肢可有节段性感觉障碍,血管性间歇性跛行为袜套式感觉障碍。 (3)神经性间歇性跛行步行距离随病程延长而逐渐缩短,血管性间歇性跛行则不明显。 (4)必要时,可行动脉造影检查,神经性间歇性跛行动脉良好,血管性间歇性跛行可显示动脉腔狭窄区。 3.引起腰椎管狭窄的病因有哪些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腰椎管狭窄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类: (1)发育性腰椎管狭窄:这种椎管狭窄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 (2)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主要是由于脊柱发生退行性病变所引起。 (3)脊柱滑脱性腰椎管狭窄:由于腰椎峡部不连或退变而发生脊椎滑脱时,因上下椎管前后移位,使椎管进一步变窄,同时脊椎滑脱,可促进退行性变,更加重椎管狭窄。 (4)外伤性椎管狭窄:脊柱受外伤时,特别是外伤较重引起脊柱骨折或脱位时常引起椎管狭窄。 (5)医源性椎管狭窄:除因为手术操作失误外,多由于脊柱融合术后引起棘间韧带和黄韧带肥厚或植骨部椎板增厚,尤其是后路椎板减压后再于局部行植骨融合术,其结果使椎管变窄压迫马尾或神经根,引起腰椎管狭窄症。 (6)腰椎部的各种炎症:包括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椎管内或管壁上的新生物等均可引起椎管狭窄。各种畸形如老年性驼背、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氟骨症、Paget氏病及椎节松动均可引起椎管狭窄症。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先天肾气不足、肾气虚衰,以及劳役伤肾为发病的内在因素。若反复遭受外伤,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邪的侵袭为其发病的外在因素。其病理机制是肾虚不固,风寒湿邪阻络,气滞血瘀,营卫不得宣通,以致腰腿痹阻疼痛。 4 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为: (1)间歇性跛行:病人直立或行走时,下肢发生逐渐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乏力等不同的感觉,以致于不得不改变姿势或停止行走,蹲下或休息片刻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继续站立或行走,症状再次出现而被迫再次休息。因反复行走与休息,其行走的距离则逐渐缩短。在爬山、骑自行车时,可不出现间歇性跛行。 (2)下腰痛: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较轻微,卧床休息则减轻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动往往受限。 (3)神经根压迫症状与体征:神经根管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受压迫或受刺激症状及体征。有些病人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现为持续性放射性神经根症状,多为酸痛、麻痛、胀痛、窜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经根症状的部位与受压神经根有关,表现为相应的神经根性分布区针刺觉减弱、痛觉异常、肌肉力量减弱及腱反射异常。 (4)马尾神经压迫症:腰椎管狭窄症可导致马尾神经受压迫,出现马鞍区的症状与体征以及括约肌的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及性生活障碍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方法,如各种投照方法的X线平片、脊髓造影、CT扫描、CT脊髓造影、核磁共振等,以做出精确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大区别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不具备间歇性跛行,主诉与客观检查不符、腰部后伸受限三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屈颈试验和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而腰椎管狭窄则为阴性。此外,腰椎管狭窄症在影像学上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明显的区别,即腰椎管狭窄症在CT、核磁共振、脊髓造影等检查时均显示椎管矢状征小于正常,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则无。二者是单独的两种疾病,但同时还有一定联系,可以相伴发生,而且伴发比例相当高,这也是人们易将二者混淆的原因。因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由于相应的小关节发生滑膜炎性渗出反应、关节软骨磨损及碎裂,导致在椎体侧后缘及关节突处出现增生的骨赘,继发腰椎管狭窄症。在两病同时发生时,患者可同时表现两者的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多无困难。 5.腰椎椎管狭窄症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腰椎椎管狭窄症常见于中年人以上者,男多于女,患者主要症状是长期反复的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疼痛性质为酸痛或灼痛,有的可放射到大腿外侧或前方等处,多为双侧,可左、右腿交替出现症状。当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腿痛或麻木无力,疼痛和跛行逐渐加重,甚至不能继续行走,休息后症状好转,骑自行车无妨碍。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尿急或排尿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肌肉萎缩,以胫前肌及伸 肌最明显,肢体痛觉减退,膝或跟腱反射迟钝,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也有部分患者主诉多,没有任何阳性体征。 拍摄腰椎正、侧、斜位X线片,有助于诊断,常在腰4~5,腰5骶1之间可见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椎体滑脱、腰骶角增大、小关节突肥大等改变。椎管内造影、CT、 MRI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6 如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是导致慢性腰腿痛的病症之一,对本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多不理想,很多需 手术治疗才能解决问题 常用的保守治疗有: (1)手法治疗:手法治疗的目的是活血舒筋,疏散瘀血,松解粘连,使症状得到缓解。常用手法为按揉法、扌衮法、拿法、搓法、擦法以及下肢屈伸的被动运动。 (2)针灸治疗:可取腰阳关、肾俞、大肠俞、气海俞、命门、环跳、风市、委中、昆仑等穴位,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 药物治疗:对神经根的无菌性炎症可采用镇痛消炎药物如扶他林、芬必得等。中药治宜温通经络、强壮筋骨,可用补肾壮筋汤加减,常用药如熟地、炮姜、杜仲、牛膝、制狗脊、续断等。气虚血亏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白芍。腰腿冷痛者加鸡血藤、独活、桂枝、*羊藿等。 (4)封闭治疗:可用硬膜外封闭,能消除肿胀,松解粘连,缓解症状,常用醋酸强的松龙125mg加1%普鲁卡因10ml,每周一次。 (5)医疗体育:可加强背伸肌、腹肌的肌力锻炼,使腰椎的稳定性增加,从而推迟腰椎关节退变演变的速度。打太极拳对本病有较好的作用。 (6)手术治疗:经上述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7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指征是什么 手术指征是: (1)活动后腰及腿痛,影响生活工作,经保守治疗不愈者。 (2)进行性跛行加重,或站立时间渐缩短者。 (3)神经机能出现明显缺损者。 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神经组织和血管在椎管内、神经根管内或椎间孔内所受的压迫。常用的手术方式为椎板切除、神经根减压术。

我几天前有崴脚,但是恢复的很好,跟你分享一下经验:崴脚后如果不动的时候仍疼的厉害,最好去拍片,可能伴有骨折,一般的时候是不会有这么大的问题的,一般就是韧带拉伤。第一天的时候少运动,要冷敷,除了这两点,不要加任何处理,连按摩都不要,因为这个时候是充血的时候,血流越快,肿的越大,恢复越慢,如果可以的话,崴脚后立刻找个中医扎针放淤血,高手放的第二天就正常了。过了24小时后改为热敷,可以喷一些云南白药酊啊,贴个膏药啥的,经常按摩,我个人认为(一直都这么做,效果也不错),生命在于运动,一天之后,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恢复,整天呆在家里不动,再好的药也是外在的东西,运动起来血液的流动那才是由内开始的,我所有的筋骨方面的伤都比别人好的快,别人伤筋动骨100天,我不拿它当伤,但是又注意在以后的一段时间不再次在那里受伤,该运动运动,适度运动后,有时候你会有种突然那里舒畅的感觉,就好像经脉打通的感觉,我有好几次都是本来一瘸一拐的,然后走路走到浑身热乎的时候,突然那种感觉后,走路就正常了。

你现在的状况,估计可能的原因是你平时不怎么运动,血液流速慢,血管易堵塞,也有可能的严重的就是当时伤了骨头,建议如果当时没有拍片的话,先去拍个片子,把严重的排除,如果是骨头的问题就问问大夫怎么办,不是的话,建议适度的运动,刚开始走路就可以,最少要走一两千米,经常按摩,热敷,药不要停,还有,伤口发热是个好事儿,不要怕,建议好了以后继续保持运动,不容易受伤,受伤后好的更快。

足下垂,是一个医学术语,这种症状主要表现为踝关节跖屈位,不能够主动背伸。用通俗的话讲,也就是脚脖子主动钩不起来,向下耷拉,走路的时候脚趾碰地。出现足下垂,其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足部的骨骼因素,因为骨折或肿瘤等原因发生了骨骼畸形变。第二个原因是小腿前侧的肌肉发生了损伤。比如外伤产生了胫前肌或腓骨长短肌肉毁损,失去了踝关节背伸的动力。第三种是由于神经的原因,比如脑血管病变压迫神经,或者腓总神经外伤或卡压,使小腿前肌肉失神经支配产生足下垂。神经受到了压迫,引起神经受压的常见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梨状肌综合征,这两个病会压迫到坐骨神经,而脚外侧缘皮肤的感觉是由坐骨神经支配的,所以坐骨神经病变之后往往会引起脚外侧缘的麻木。首先是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突出压迫左侧神经根就会出现足背外侧麻木。其次是患了梨状肌综合征,导致坐骨神经压迫。第三是腓神经受伤或者涨了肿瘤,需要做心电图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456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