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解剖
足位于踝关节以远部位,由跗骨7 块(跟骨、距骨、足舟骨、骰骨及内侧、中间、外侧楔骨)、跖骨5 块、趾骨14 块等26块骨以及肌肉、血管和神经等构成的一个统一体。26 块骨之间形成众多关节,包括距小腿关节(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距下关节、距舟关节、跟骰关节、楔舟关节、舟骰关节、楔骰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趾间关节、拇趾跖籽关节等。骨关节之间连接牢固,除关节囊外还有许多韧带加强。足部肌肉包括足内在肌及外在肌,能运动足关节、维持足弓。足部神经来自胫后神经及腓深和腓浅神经,支配足部肌肉活动及皮肤感觉。足部的血管主要来自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
按照足的功能解剖分类,足分为 前足 、 中足 和 后足 。前足由 5 块跖骨 和 14 块趾骨 组成;中足由 3块 楔骨 、 足舟骨 和 骰骨 组成;后足由 跟骨 和 距骨 组成。
足弓构成
足弓 是由所有跗骨和跖骨被坚固的韧带连接而成的拱形结构。人站立时,足仅以跟骨、第1跖骨头到第5 跖骨头着地,足心成窟窿状。每侧足有两个纵弓和一个横弓。两足并拢时构成一个完整的横弓。纵弓又可分为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
内侧纵弓 :如图1所示,内侧纵弓的骨性结构由后向前,依次由跟骨、距骨、足舟骨、3 块楔骨和第1 、2 、3 跖骨头构成。
弓的最高点为距骨头,前端的承重点主要在第1 跖骨头。此弓曲度大,弹性强,有缓冲震荡的作用。维持内侧纵弓结构的肌肉有胫骨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足底的小肌,跖腱膜及跟舟跖侧韧带等。检查内侧纵弓可以测量内弓角。
外侧纵弓 :如图2所示,外侧纵弓骨性结构由后向前依次由跟骨、骰骨和第4 、5 跖骨构成。
弓的最高点为骰骨,前端的承重点在第5 跖骨头。此弓曲度小,弹性弱,主要与维持身体的直立有关。维持外侧纵弓的肌肉有腓骨长肌、小趾的肌群、跖前韧带及跟、骰、距侧韧带等。检查外侧纵弓可测量外弓角。
横弓 :如图3 所示,横弓的骨性结构由后部内侧、中间、外侧楔骨及骰骨与前部5 块跖骨基底构成。
此弓作拱桥,跖面形成一个很深的凹,全体作为横弓。横弓最高点在中间楔骨。维持横弓结构的肌肉有腓骨长肌及拇收肌的横头等。骨性结构和韧带的支持点极为稳固。横弓尚无直接测量方法,通过CT 检查,可以进行定性观察。
足弓功能
内、外侧纵弓和横弓在人体的足部形成了一个力学性能非常合理的拱形弹力结构,能够使足底应力分布均匀,足弓和维持足弓的肌肉、韧带共同协调能够充分吸收能量、缓冲震荡,有利于持久站立、行走、跑跳、负重等活动;有保护足底通过的神经、血管及维持足部以上关节的作用;有防止内脏损伤的作用。
当足弓维持因素的相应排列的骨组织、足底韧带、足底筋膜损伤时,均可影响足弓结构,引起足弓塌陷、破坏。足弓破坏以后,不能做长距离行走,同时也难以维持长时间的直立。
伤残鉴定
遵循医学科学原理和法医临床学理论与技术,全面了解案情,详细审查、摘抄鉴定材料,对被鉴定人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听取专科专家会诊意见,综合判定。
资料摘录重点应包括:(1)明确的踝足部外伤史;(2)损伤(如跟骨骨折、距骨骨折、距舟关节骨折、Lis-franc损伤、胫后肌腱损伤、撕裂伤、弹簧韧带损伤等)当时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见和治疗经过;(3)损伤后遗留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动态变化;(4)既往病史中曾否有过踝足部外伤、有无后天获得性或先天性、遗传性平足等。
询问:
检验时应对受检者进行详细询问,包括:(1)遭受外力作用致踝足部损伤情况(包括致伤工具、致伤方式等);(2)损伤治疗经过及损伤后是否遗留久立或劳累后感觉足部发酸、发热或足部浮肿;重者,足部疼痛、不能久立,行走、跑跳更感困难,丧失吸收震荡的能力。自己发现足弓降低或消失。
查体:
应嘱受检者取坐位和立位,进行包括望诊、触诊、动诊、量诊等全面检查,且应注意双足比对记录。
(1)坐位检查: 受检者坐在床边,观察其足弓和足的外观,确定最明确压痛点。对比伤、健侧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范围,背屈正常范围20°~30°,跖屈正常范围40°~50°,应于屈膝及伸膝位分别测量。对比伤、健侧足内翻和外翻活动范围,正常内翻30°,外翻 30°~35°。对比伤、健侧跖趾关节运动范围,拇趾正常背屈45°,跖屈30°~40°。测量背屈、跖屈、内翻、外翻的肌肉力量,同时检查髋、膝关节的活动范围。
(2)立位检查:受检者站立,面向检查者,观察其足弓和足的外观,注意前足有无内收和外展,检查时,跟骨保持中立位,采用被动活动,前足外展或内收,正常各约25°。背向检查者,观察其有无后足内翻、前足外展;前足和后足关系改变;双足跟抬起时,跟骨内、外翻情况及出现乏力、疼痛情况。在负重和不负重时,分别观察足弓和足的外形改变。检查赤足和穿鞋时步态以及鞋底的磨损情况。站立时外侧纵弓几乎全着地,内侧纵弓并不着地,作足印检查。同时检查脊柱和神经系统肌力、感觉、反射等。平底足特征是前足外展,后足内翻,内踝特别隆起。站立时尤为明显。鞋跟内侧磨损特别多。足印可清楚看出足弓消失或降低。
X 线片足弓测量
投照方法是立位(双足平立)水平侧向投照,中心线对准外弓顶点。可测量下列诸角(图 4 )。1 距骨头最低点;2 跟骨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 3 第1跖骨头最低点;4 跟骰关节最低点;5 第5跖骨头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6 跟距关节后上缘;7 跟骨后上缘;8 跟骨前突上缘。
(1)内弓角(A角):表示内侧纵弓。由以下三点构成:①距骨头最低点;②跟骨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③第1跖骨头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即∠③①②。参考值:113°~130°。
(2)后弓角(B角):表示后弓。由以下三点构成:④跟骰关节的最低点;②跟骨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⑤第5跖骨头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即∠⑤②④。参考值:16°~20°。
(3)外弓角(C角):表示外侧纵弓。由以下三点构成:②跟骨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④跟骰关节的最低点;⑤第5跖骨头与水平线接触的最低点。即∠②④⑤。参考值:130°~150°。
(4)前弓角(D角):表示前弓,由②⑤④三点构成。即∠②⑤④。参考值:13°以上。
(5)跟距角(E角):由跟距关节的后上缘经跟骨的后上缘引一直线,再由跟距关节的后上缘至跟骨前突起上缘引一直线,此两线相交即成跟距关节角。参考值:25°~42°。
足弓结构破坏的判定
条件:
前提条件:有足弓静态维持因素:骨、关节、腱膜、关节囊、韧带等和/或动态维持因素:胫后肌腱、足内在肌等损伤。
基本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一项以上:
(1)身体的重力线不能正确地落在第1 、2趾之间,通过腘窝中点的垂直线不能落在足跟中点;
(2)骨骼、肌肉和韧带不能保持均衡状态。
重要条件:
足部侧位 X 线片足弓测量存在以下情况:
(1)伤侧内弓角比未受伤侧内弓角>10%,提示内侧纵弓损坏;
(2)伤侧外弓角比未受伤侧外弓角>10%,提示外侧纵弓损坏。
(3)伤侧后弓角比未受伤侧后弓角<3%,提示后弓(横弓)损坏。
(4)伤侧前弓角比未受伤侧前弓角<3%,提示前弓(横弓)损坏。
破坏程度:
一足足弓结构破坏1/3以上:是指足三弓(内侧纵弓、外侧足弓、横弓<前弓、后弓>)中任一弓的结构破坏。
一足足弓结构破坏:是指一足三弓结构均有损坏。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结构同时破坏时,必然会影响横弓结构。
一足足弓结构完全破坏,另一足足弓结构破坏1/3以上:是指一足足弓结构全部损坏(内弓角>130°、外弓角>150°、后弓角<16°、前弓角<13°),另一足三弓中任一弓的结构破坏。
双足足弓结构完全破坏,是指双足足弓结构全部损坏。
测试你的足弓类型
1 往空盘中倒入少量的水;
2 浸湿脚掌;
3 将浸湿的脚掌踩到一个购物袋或者一张空白厚纸板上;
4 将脚拿开,并开始观察吧。
平(低)足弓——如果你几乎能看到整个脚印,那么你的足弓很平,意味着你极有可能过度内旋;
正常(中等)足弓——如果你能看到约半个足弓,那么你是最普遍的足型,旋前肌也正常;
高足弓——如果你只能看到脚跟、前脚掌以及脚外缘,那么你是高足弓,十分少见的一种足型。
背浅肌----位于躯干背面浅层(自棘突→上肢带骨或肱骨),主要有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菱形肌等。第二层为指浅屈肌。
分成四条腱,通过腕管入手掌
指浅屈肌 自内上髁 第2—5指的中节指骨底。屈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腕关节。
浅层自外侧向内侧有:
耻骨肌 位于大腿上部,髂腰肌的内侧,有屈髋兼内收作用。
长收肌 在耻骨肌内侧。
股薄肌 在大腿最内侧。
深层有:
短收肌 在耻骨肌和长收肌的深面。
大收肌 位于上述各肌的深面,抵止处的腱和股骨之间有一裂孔,称收股腱裂孔。
后群——位于大腿的后面,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共同起于坐骨结节髋、膝关节后方
小腿骨上端。
股二头肌 位于股后外侧,有两个头(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嵴),共同止于腓骨头。可伸髋,屈膝,并使小腿旋外。
半腱肌 股后内侧,
止于胫骨上端内侧。伸髋,屈膝, 并使小腿内旋。
半膜肌 在半腱肌的深面
三、小腿肌
掌握小腿肌的分群、位置、层次和作用:
小腿肌运动膝、踝及足部关节,分三群:
前群——自内侧向外侧为胫骨前肌、足母长伸肌、趾长伸肌。
经踝关节前方
胫骨前肌 起自胫骨外侧面 内侧楔骨及第1跖骨底。使踝关节背屈及足内翻。
经踝关节前方
足母长伸肌 起自腓骨及骨间膜前面 足母趾末节趾骨底。伸足母趾,踝关节背屈。
在足背分成四条腱
趾长伸肌 起自腓骨前面 第2—5趾中节和远节趾骨底;伸2—5趾,踝关节背屈(另有一腱止于第五跖骨底,称第三腓骨肌,可使足外翻。)
外侧群——腓骨长、短肌。
肌张力:指肌肉的紧张度。 肌张力检查方法:触摸肌肉测试其硬度,并测试完全放松的肢体被动活动时的阻力大小。两侧对比。 (1) 肌张力减低:见于①“牵张反射弧”中断时,如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后根、后索病变等。②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休克期。③小脑病变。④某些锥体外系病变,如舞蹈症等。 (2) 肌张力增高:①痉挛性肌张力增高:见于锥体束病变,系牵张反射被释放而增强所致。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呈“折刀状”,下肢伸肌张力增高。②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见于锥体外系病变,如震颤麻痹等。伸、屈肌张力均增高,呈“铅管样”或“齿轮状
1 概念
康复评定(rehabilitation evaluation) 是指对病、伤、残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客观、定性或定量的描述,并对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又称功能评定。
2 内容
康复评定分为 临床评定 和 功能评定 。
功能评定包括 单项功能评定 和 总体功能评定
检查内容包括:
一般资料
主诉:患者就诊的最主要症状或体征和发病期限
现病史
既往史
个人史
婚姻及生育史
家族史
体格检查
功能评定:躯体功能、言语(交流)功能、精神心理功能及社会适应功能,躯体功能包括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步态分析、平衡与功能评定、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3目的
明确功能障碍的性质
明确功能障碍的范围
明确功能障碍的程度
明确康复目标与治疗计划
评价康复治疗和预后判断
4 信度
信度(reliability) 又称可靠性,是指评定方法可重复性和稳定性的程度,用信度系数(coefficient)表示。
包括 组内和组间信度检验 。
组内信度检验 是由同一组受试者间隔一定的时间使用同一评定方法进行前后两次评定,是检验时间间隔对评定结果稳定性的影响,也称重测信度。
组间信度检验 是不同评定者按相同的评定方法来评定同一组患者时的一致性,以估计评定者的客观性。
5 效度
效度(validity) 又称准确性,指测量方法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是指一组评定方法的评定效果符合评定目的的程度。
评定所表明的为受试者功能障碍的特性
反映功能障碍严重的程度
方法:关联效度(相关关系检查) > 构想效度(现有评定方法) >内容效度
6 灵敏度
灵敏度是指选择的评定方法应该对所评定的内容敏感,即能测出受试者某一个特质、行为或程度上的有意义的变化。
真阳性 / (假阴性 + 真阳性)检验效度的一个标准
7 特异性
特异性是指应用一种特定方法评定无某种功能障碍的群体时,可能会出现真阴性(无功能障碍且评定结果也证实)和假阳性(无功能障碍但评定结果显示有功能障碍)等情况。
真阴性 / (假阳性 + 真阴性) 检验效度的一个标准
1 定性评定
把握研究对象的 “质”
2 定量评定
等级资料量化评定:肌力评定,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各类量表等
计量资料评定:关节活动度(°),步幅(cm),肌力检查(Nm)
3 工作流程
初期评定: 入院时的评定
中期评定:恢复快的患者建议1~2周评定一次;对恢复比较慢的患者,可用3~4周评定一次
末期评定:出院前的评定
康复医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疾病的”治愈“,而是着力于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功能,使其能重返社会。
独立程度 分为四级:
完全独立(无需依赖)
大部分独立(少部分依赖)
小部分独立(大部分依赖)
无法独立(完全依赖)
注意:
正确的评定方法,测量值要与 正常的参考值 做对比, 左右侧身体比较
掌握合适的评定时间,每次评定的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引起患者疲劳
处理好医患沟通,积极争取患者与家属的支持
由同一个评定者评定患者的功能状况,在不同时期评定不宜更换评定者
防止意外发生
一、人体形态学测量
身体素质评定
肌力 :指肌肉工作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静力性力量 和 爆发性力量
耐力 :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能力
速度 :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
平衡协调性 :平衡指人体不论在什么位置,在静止、运动或受外力作用下的状态,自动调整姿势并维持姿势的过程;协调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它要求运动时要有一定的方向、节奏、适当的距离、速度和肌力,以准确到达运动目标。
灵敏度 :指人体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在快速、准确和协调地改变身体姿势、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运动功能和身体素质在运动活动中综合表现。一般有目测法和游戏测定法。
二、关节活动度评定※
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 ,又称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的远端向着或离开近端运动,远端骨所达到的新位置与近端骨之间的夹角。
测量时,除前臂旋转检查以手掌处于矢状面时为 0 ° 时,其余关节一律以肢体处于解剖位的 0 °
分为主动关节活动度和被动关节活动度。
主动关节活动度反映关节活动程度与肌肉的力量;被动关节活动度反映关节在活动末端的性质。
主动运动不能而被动运动正常者,常为神经麻痹或肌肉、肌腱断裂所致;
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均部分受限者,常为关节僵硬,主要为关节内黏连、肌肉痉挛或挛缩或关节长时间固定所致;
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均不能者,常为关节僵直,说明构成关节的骨骼间已有骨性或牢固的纤维连接。
先评定关节的主动运动范围,后评定被动运动范围,并与对侧相应关节评定结果进行比较。
1 肩关节
屈曲、伸展。 屈曲:0° ~ 170°,伸展 0° ~ 60°
外展、内收。 外展:0° ~ 170°,内收 0° ~ 45°,内收:肩关节处于 20° ~ 45° 屈曲位,上肢从身体前方向内运动
外旋、内旋。 外旋:0° ~ 90°,内旋:0° ~ 90°
水平屈曲、水平伸展。取坐位,肩关节外展 90°,伸肘,手掌向下,水平屈曲 0° ~ 135°,水平伸展 0° ~ 30°
2 肘关节
屈曲、伸展。屈曲 0° ~ 145°,伸展 0 °,过伸展 0° ~ 5°
3 前臂
旋前、旋后。旋前 0° ~ 90°,旋后 0° ~ 90°
4 腕关节
掌屈、背屈。掌屈 0° ~ 90°,背屈 0° ~ 70°
桡偏、尺偏。桡偏 0° ~ 25°,尺偏为 0° ~ 55° ,内尺外桡
5 手指
1 掌指关节(MP)
屈曲、伸展。屈曲 0° ~ 90°,伸展 0° ~ 45°
外展、内收。外展或内收 0° ~ 20°
2 近端指间关节(PIP)
屈曲、伸展。屈曲 0° ~ 100°,伸展 0°
3 远端指间关节(DIP)
屈曲、伸展。屈曲 0° ~ 90°,伸展 0° ~ 10°
6 拇指
外展、内收。外展 0° ~ 60°,内收 0° ~ 60°
掌侧外展、掌侧内收。掌侧外展 0° ~ 90°,掌侧内收 0° ~ 90°
对掌
掌指关节(MP)。屈曲 0° ~ 60°,伸展 0° ~ 10°
指间关节(IP)。屈曲 0° ~ 80°,伸展 0° ~ 10°
7 髋关节
8 膝关节
9 踝关节
10 颈椎
11 胸椎和腰椎
(略)
1 基本概念
肌力 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分为静态肌力和动态肌力。
肌力评定 是指评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或肌群的收缩力量,用来评价肌肉的功能状态。
2 肌的分类
原动肌:又称主动肌,是发起和完成一个动作的主要动作肌。
拮抗肌:与原动肌其相反作用的肌肉,即与运动方向相反并起拮抗作用的肌肉。
固定肌:为了充分发挥原动肌的作用,必须将其相对固定的一端的骨骼充分固定,参与固定作用的肌肉就是固定肌。
协同肌:配合原动肌并随着原动肌一起收缩或肌群
3 肌收缩的类型
等长收缩:只改变肌肉张力而长度基本不变的收缩形式。张力等于外加阻力,肌长度不变。
等张收缩:只改变肌肉长度而肌肉张力基本不变的收缩形式。
向心性收缩: 特点是肌肉起止点彼此靠近且肌长度缩短,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长度缩短,如挥臂、高抬腿等
离心性收缩: 特定是肌肉起止点批次远离且肌长度增加,障碍小于外加阻力,肌长度拉长,如蹲下运动、下坡跑、从高处跳落等动作。
4 适应症和禁忌症
禁忌症:
局部炎症、关节腔积液、关节不稳、急性扭伤
局部严重的疼痛
严重的心脏病或高血压
5 注意事项
必要的示范,患者配合
减少干扰因素,如疼痛、疲劳、衣服过厚或过紧等
避免引起不良反应,如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等
避免代偿运动
6 结果记录与分析
结果记录:
肌力等级:0 ~ 5级,必要时注明 “+” 、“—”号
若ROM受限,应记录范围
有痉挛、挛缩、疼痛等情况应注明
结果分析:
肌力评定时,注意健侧和患侧的对比
7 评定方法
徒手肌力评定 与 器械测定肌力
握力计
捏力计
拉力计
等长肌力测试台
等速运动测定仪:速度固定,保持设备匀速运动。
测定参数
等速运动测定的参数
峰力矩:力矩曲线的最高点,单位是 牛米
最佳用力角度:产生峰力矩时相应的关节角度 ==> 关节角度力矩曲线
到达峰力矩的时间:从肌肉开始收缩至达到峰力矩所用的时间,单位是秒(爆发力) ==> 时间力矩曲线
力矩加速能力(爆发力):力矩开始1/8 s 所做的功的大小,或者包绕的面积
峰力矩与体重比
肌肉做功量,一次收缩做的功,可测定多次,取最大值
耐力比 = 最后 20% 收缩的峰力矩平均值 / 最初 20% 收缩的峰力矩平均值 100%
拮抗肌力矩比:原动肌与拮抗肌力矩之比
关节活动范围
重力效应力矩
1 基本概念
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持续的、细小的不随意收缩。
本质是 紧张性牵张反射
2 异常肌张力
肌张力增高:痉挛(具有速度依赖性,速度越高,越易发生)/僵硬(同痉挛相比,僵硬相对继续,且不依赖被动运动的速度,即无速度依赖性)
肌张力低下:肌肉松弛、软弱,被动运动阻力减弱甚至消失
肌张力障碍:肌肉收缩或快或慢,动作重复、扭曲畸形等一些列不自主运动等,肌张力通常不可预测
3 器械检查
生物力学检查法
电生理检查法
4 痉挛的评定标准
改良的 Ashworth 分级法
Penn 分级法
Clonus分级法
5 肌张力低下的评定标准
轻度
中轻度
6 注意事项
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和适宜的环境,治疗前后最好选择同一时间段进行评定
注意合并症的问题,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排除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略)
1 基本概念
协调功能: 协调又称共济。指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协调运动: 指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
协调功能障碍 :协调功能障碍又称共济失调。协调功能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
2 协调功能障碍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小脑功能不全的协调功能障碍特征
辩距不良 :画圆形或横8字试验
意向性震颤:手足越接近目标,震颤越明显
姿势性震颤
轮替运动障碍:完成快速交替动作有困难
运动分离:完成动作时不是一个平滑的动作,而是一连串的运动成分
基底节功能不全的协调功能障碍特征(帕金森,脑卒中后遗症)※
静止性震颤 : 静止时有震颤,活动后减轻
运动不能:启动运动有困难
手足徐动:四肢、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出现缓慢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
偏身舞蹈症
肌张力紊乱
脊髓后索功能不全的协调运动障碍特征(精细触觉和意识性深感觉减退或消失,不能借助视觉就不知道关节的位置和运动的方向,两点辨别觉和振动觉也消失)
平衡紊乱
步态异常
辩距不良
3 协调功能评定的目的和内容
协调功能评定的目的
协调功能评定的内容
启动和停止动作是否准确
运动是否顺畅、平滑
4 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身体不在直立位)
5 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身体在直立位)
这里取协调功能评定中的一部分概念 ——精细协调功能障碍,为平面范围内协调性设置一个标准,而不是为了评定协调功能障碍
1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运动控制功能障碍
异常肌张力。痉挛主要发生抗重力肌群,上肢为屈肌型痉挛,下肢为伸肌型痉挛
异常的运动模式。联带运动 区别于 分离运动
反射的异常。卒中早期,患侧肢体肌张力低下,反射消失;卒中中期,深反射亢进,出现痉挛和联带运动
联合反应。健侧运动引起患侧不自主运动,上肢运动引起下肢不自主运动
其他
2 运动控制功能评定
肌张力评定
改良的 Ashworth 分级法
Penn分级法
Clonus分级法
异常运动模式的评定
Brunnstorm 评定法 0 ~ 5 级
0 驰缓阶段
痉挛阶段阶段
联带运动阶段
部分分离运动阶段
分离运动阶段
正常阶段
Bobath 评定法
Fugl-Meyer 评定法
塑料杯从一侧移动到另一侧(塑料杯不能变形)
将糖豆从一个容器移动到另一个容器
画水平线碰到垂直线,20s 内放十次(至少有5次碰到垂直线)
反射判定
联合反应判定
其他障碍的评定
一、Barthel 指数评定
Barthel 指数 (Barthel Index)是国内使用最多的一种日常生活评定的方法。
1 内容
Barthel 分成10项内容,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需要帮助程度分为 0 5 10 15,总分100分
进食
穿衣
大便控制
小便控制
上下楼梯
如厕
修饰:洗脸/刷牙/梳头/刮脸
洗澡
转移
行走
2 结果判断
< 20 : 严重功能障碍
< 40 : 生活需要很大帮助
< 60 : 生活需要帮助
> 60 : 生活基本自理
3 注意事项
关注患者能做什么,而不是可能或应达到什么程度
二、功能独立性评定
1 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t measure) 有专利,在国内应用有困难
自我料理 6 项 7 = 42
括约肌控制 2 项 7 = 14
转移能力 3 项 7 = 21
运动能力 2 项 7 = 14
交流 2项 7 = 14
社交 3 项 7 = 21
2 结果判断
126 : 完全独立
108 ~ 125 :基本独立
90 ~ 107 :极轻度依赖或有条件的独立
72 ~ 89:轻度依赖
54 ~ 71:中度依赖
36 ~ 53:重度依赖
19 ~ 35:极重度依赖
18:完全依赖
五、精神心理功能评定
六、言语与吞咽功能评定
七、生活质量与社会功能评定
八、临床常见疾病康复评定
一、脑血管意外后康复评定
1 联合反应
联合反应(associated reaction)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运动或主动用力时,诱发患侧相关肌群不自主张力增高或出现运动反应。
对侧性联合反应:健侧的运动引起患侧的某些肌肉群的张力增高
同侧性联合反应:上肢的运动引起下肢的某些肌肉群的张力增高
2 联带运动
联带运动(synergy movement)又称共同运动或协同运动,是病理性的异常运动模式,是指脑损伤后患者活动患侧肢体某一个关节时,不能做单关节运动,而临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相同运动。
3 姿势反射异常
紧张性反射
平衡运动性反射
4 肌张力异常
二、脊髓损伤后康复评定
脊髓损伤(SCI,Spinal Cord Injury)
脊髓是大脑和躯体之间传递运动和感觉信息的主要通路,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全长 42 ~ 45 cm,31个节段,即8个颈节(C1 ~ C8),12 个胸节(T1 ~ T12), 5 个腰节(L1 ~ L5),5个骶节(S1 ~ S5)和一个尾节。
三、脑性瘫痪康复评定
儿童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以内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证。
四、骨折后康复评定
分类
是否与外界相通:开放性骨折(骨头处与外界相通) 和 闭合性骨折
骨折程度: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
骨折固定度: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
骨折的形态:横形、移位、粉碎性骨折
胫部的肌肉从膝关节之下的胫骨上端开始,向下覆盖胫部前方,一直到踝关节结束。胫部肌肉主要负责的动作是背屈、伸出和内转踝关节。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是脚趾部位最主要的伸肌。这些肌肉的肌腱覆盖踝关节、脚部,连接到脚趾。这些肌肉使脚部背屈,与屈肌起相反的作用。若小腿肌肉紧绷或这些肌肉用力超过限度,肌腱就会发炎。胫骨前肌发端于胫骨外髁,插人端在内侧楔骨的中间和跖底表面。胫骨前肌负责双脚的背屈和内转,跑步过程中每一步都靠它提起脚趾。如果因为过度使用或使用不当而导致肌肉和肌腱发炎或受刺激,前胫部就会疼痛难当。脚部有一个毫无用处的结构,即跖腱膜,又被称为足底腱膜,这是一个连接脚跟和脚趾的硬纤维组织。重复的脚踝运动会激发这种组织在脚跟插人端的生长。本章稍后会提供具体的拉筋操来缓解这个问题。双脚和脚踝是由众多控制脚部运动的小尺寸肌肉组成的。双脚和踝部的肌肉与关节使双脚大范围的运动成为可能,这些运动包括:跖面屈曲、背屈、倒转、外翻和旋转。足底的肌肉共分为四层。第一层最靠下(即最靠表面,离地面最近),包括拇展肌、趾短屈肌和小趾展肌。小趾展肌形成了脚底的侧表面。第二层包括蚓状肌和跖方肌,以及拇长屈肌和趾长屈肌的肌腱。第三层包括拇短屈肌、栂收肌和小趾短屈肌。第四层是最深层(即足底最靠上的一层),包括骨间背侧肌的四块肌肉、骨间足底肌的三块肌肉,还有胫骨后肌和腓骨长肌的肌腱:双脚的外表面是趾短伸肌。胫部、脚踝和双脚拉筋操对以下运动有益:篮球、无网篮球、拳击、自行车、徒步、远足野营、登山、定向越野、冰球、曲棍球、滑冰、轮滑、纵列式轮滑、武术、网球、羽毛球、壁球、跑步、足球、美式足球、橄榄球、滑雪、滑水、冲浪、游泳、竞走。
人体肌肉有几种类型肌肉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全身肌肉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三部分,共有600余块,约占体重的40%。(一) 伸展性和弹性肌肉受外力作用具有被拉长的特性称肌肉的伸展性。当外力解除后,肌肉又可逐渐缩回到原来长度的特性为肌肉的弹性。肌肉的伸展程度与其外部负荷不成正比例,随着负荷增大其长度增加的数值逐渐减少;当解除外部负荷后,肌肉也不立即缩回到原来的长度。由此可见,肌肉是一种非完全弹性体。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又密切联系,即弹性好的肌肉其伸展也好。增强肌肉的伸展性,可以防止在外力骤然牵拉时可能发生的断裂;肌肉收缩前被拉长所形成的弹性紧张,使肌肉迅速而有力地收缩,投掷标枪的引枪、跳跃中的预先下蹲及球类“扣杀”动作中预先挥臂,预先拉长股份,正是为了增大肌肉的弹性紧张。(二) 粘滞性肌肉收缩和舒张时,其内部所含有胶状物质分子之间,以及肌纤维之间因摩擦产生的阴力称粘滞性。由于肌肉具有粘滞性,在肌肉快速缩短或拉长时,必须克服这种阻力而额外消耗一部分能量,工作能力下降。天气寒冷时,肌肉的粘滞性增大,做好准备活动,使肌肉内血液循环加快,温度适当提高,减少肌肉粘滞阻力,从而加快肌肉收缩和舒张的速度,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还可预防肌肉拉伤五、 骨骼肌的配布规律全身骨骼肌大多配布在关节的周围,配布的方式与关节运动轴有关,在一个运动轴相对侧配布有两组作用相反的肌群。单轴关节有一对作用相反的肌群,如手指间关节的冠军状轴前方有屈肌群,在后方有伸肌群;双轴关节有两对作用相反的肌群,如桡腕关节(腕关节)冠军状轴前、后方有屈肌群和伸肌群,在矢状轴的内、外侧有内收肌群和外展肌群,在垂直轴的两个放置旋转方向上有旋内肌群和旋外肌群。骨骼肌的配布也反映了人类直立和从事生产劳动的特点。人体直立时,从侧而观,身体的重力线通过枢椎齿突、脊柱胸段前方、髋关节后方、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前方,落在足弓上。人体的结构经过长期的进化已完全适应届这一直立姿势,人的项背部、臀部、大腿前面和小腿后面以及维持足弓的肌肉特别发达,以克服重力影响和保持直立平衡。为了适应步行时单腿负重和限制髋过分外展,内收肌强于外展肌。直立时以下肢旋外位最稳定,髋关节的旋外肌多于旋内肌。由于上、下肢的分工和劳动的影响,下肢肌比上肢肌强大,上肢的屈肌比伸肌强,手肌比足肌分化程度高。此外,由于人类有语言和思维活动,舌肌、喉肌和面部表情肌也得到高度分化六、 影响肌力的解剖学因素肌肉力是产生人体运动的主要动力。长期以来,解剖学家、生理学家和生物力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对肌力的本质和我作过研究和分析。这里仅从解剖学角度加在阐述。(一)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一块肌肉的力量是这块肌肉内人全部肌纤维收缩的总和。国此,只能计算出一块股份中所含肌纤维数量,并能测定出每根纤维的力量,就可确定这块肌肉的力量。确定某块肌肉肌纤维数量和测定每根肌纤维的力量极为困难。目前一般彩确定一块肌肉的生理横断面,代替研究一块肌肉所含肌纤维数量,进而研究比肌力(单位面积肌肉的力量),该块肌肉力量就可确定。横切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横断面的总和,称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图2-17)。根据德国生理学家菲克(Fick)研究,肌力为6~10kg/cm2;美国的莫利斯(Morris)研究发现:男性比肌力92kg/cm2,女性为71kg/cm2。由此推算,一块生理横断面为9cm2的男性肌肉,其绝对肌力约为828kg。因此,肌肉生理横断面越大,肌力越大。外部形态相同和体积相等的两块肌肉,由于肌纤维排列方式不同,两肌的生理横断面不相等,羽状肌最大,梭形肌最小(图3-17),故羽状肌肌力大于梭形肌。在运动实践中,常用体围(如臂围、腿围等)的增减作为估算一个日肌肉发达程度的指标。(二) 肌肉的初长度肌肉收缩前的长度称肌肉的初长度。肌肉力量的发挥与肌肉的的初长度有关,在生理范围内使肌肉的初长度变化,除能增加肌肉收缩速度和幅度外,还能增加肌肉力量的发挥。例如,当足背屈呈60度时,预先拉长小腿三头肌,增加其初长度,它的力量能从348kg增至598kg。这是因为肌肉初长度增长,使肌肉具有更大的回缩弹性。在体育运动中,常做与某一动作运动方向相反的准备性动作,目的在于增强完成该动作的肌力。例如,原地纵跳前的下蹲,其作用之一就是预先拉长伸膝肌(股四头肌)和足跖屈肌(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等),以增大这些肌肉起跳时伸膝和足跖屈的力量。田径投掷项目中的“超越器械”(如掷标枪的引枪),其实质是使原动肌(胸大肌等)在收缩前拉长,有利掷出时的发力。(三)肌肉和有关关节的相对位置 七、 研究肌肉运动功能的方法研究骨骼肌运动功能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 解剖学分析法1. 根据肌肉的起、止点及其所跨过的关节进行分析 首先观察肌肉标本,辨认出要分析的肌肉起、止点,确定要分析的肌肉所跨过的是何种类型的关节,是单轴关节、双轴关节,还是多轴关节。2. 根据肌肉的定、动点进行分析 确定肌肉收缩时定点是哪一端(侧),从而决定分析其近固定功能,还是远固定功能。3. 明确肌拉力线与肌拉力方向 肌拉力线一般是指肌肉起点的中心点与止点的中心点之间通过肌肉纵轴的连线。肌拉力方向一般指向定点。4.根据肌拉力线与关节运动轴关系以及肌拉力方向进行分析,在分析近固定功能时,具体步骤与方法是:(1)当肌拉力线跨过关节冠状轴,则使环节绕该关节做屈、伸运动。其中,在前方跨过,肌拉力方向向前,使其屈;反之,使其伸。但跨过膝关节、踝关节跖趾关节、足趾间关节的肌肉则相反。(2)当肌拉力线跨过某关节矢状轴,则使环节绕该关节做外展、内收运动。其中,从外侧或上方通过,则使环节绕该关节外展;反之使其内收。(3) 当肌拉力线跨过某关节垂直轴,则使环节绕该关节做回旋运动。其中,在前方跨过,肌拉力方向从外侧向内侧牵拉,则使环节旋内;在后方跨过,肌拉力方向从外侧向内侧牵拉,则使环节旋外。(二) 电刺激法在活体上用适当的感应电极刺激某块肌肉收缩,观察环节运动情况,用于确定某块肌肉的功能。(三) 扪触法 做某个动作时,对肌肉进行观察并触摸其紧张度,以确定该动作是哪些肌肉起作用.由于此种方法全凭肉眼观察和手触摸的感觉,准确程度不高。(四) 临床研究方法根据临床观察患者某块肌肉瘫痪和损伤,并与正常人(或健侧肢)作比较,观察何种功能丧失,从而推算出该肌肉的功能。(五) 肌电图法八、体育锻炼对骨骼肌形态结构的影响(一)对肌肉形态的影响(二)对肌纤维的影响:1对肌细胞共性的影响2对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影响(三)对肌肉中毛细血管的影响
桡神经支配的肌肉
一、肱桡肌 :起点为肱骨外侧髁,止点为桡骨茎突,作用为屈肘关节。
二、肱三头肌: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与内侧头分别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外上方和内下方的骨面。三个头向下以一坚韧的肌腱止于尺骨鹰嘴,作用为伸肘关节、长头还可使属关节后伸和内收。
三、肱肌:起于肱骨前内侧面与前外侧面下2/3、上端呈“V”形与三角肌的止端相接,止端与肘关节囊紧相贴连,附着于尺骨冠突之前,作用为屈肘。
四、旋后肌:起自肱骨外上髁和尺骨外侧缘的上部,肌束向外下,止于桡骨前面的上部,作用为前臂旋后。
扩展资料:
一、桡神经损伤是肱骨骨折后常伴的上肢神经损伤。在桡神经的超声诊断中,神经断裂时其超声可见桡神经受损区域呈低回声,临床认为此低回声系可能由增生的雪旺氏细胞及轴突无规则生长导致神经变性所致,其他回声减弱,神经束粗大,可见束膜回声增强,且多为片状不规则或欠规则低回声区,其多因断裂的神经残端被疤痕、骨痂包埋所致。
二、桡神经在肱骨中、下1/3交界处紧贴肱骨,该处骨折所致的桡神经损伤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伸腕、伸拇、伸指、前臂旋后障碍及手背桡侧和桡侧3个半手指背面皮肤,主要是手背虎口处皮肤麻木区。典型的畸形是垂腕。如为桡骨小头脱位或前臂背侧近端所致骨间背则神经损伤,则桡侧腕长伸肌功能完好,伸腕功能基本正常,而仅有伸拇、伸指和手部感觉障碍。
三、肱骨骨折所致桡神经损伤多为牵拉伤,大部分可自行恢复,在骨折复位固定后,应观察2-3个月,如肱桡肌功能恢复则继续观察,否则可能是神经断伤或嵌入骨折断端之间,应即手术探查。如为开放性损伤应在骨折复位时同时探查神经并行修复。晚期功能不恢复者,可行肌腱移位重建伸腕、伸拇、神指功能,效果良好。
--桡神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