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乳腺增生的穴位

治疗乳腺增生的穴位,第1张

乳腺增生会恶化为乳腺癌,所以千万不要轻视了这个症。其实 的方法乳腺增生,是有讲究的,下面就来看下。

防治乳腺增生,除了疏通脚上的渠道外,胸部的渠道也得疏通,首推膻中穴(两 连线的中点)。可以用拇指旋转按揉膻中穴,具体操作可按个人习惯进行。再就是对包块部位的 ,按揉、点压均可。每天坚持,,就会有不错的效果。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主要是气血不畅通造成的,与女性的心理、生活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 肝、胆这些经络的,消除身体的积滞,促进气血的通畅,让乳腺增生在 中得到改善和根除。

的有渊腋、辄筋、三阴交、太冲。其中渊腋、辄筋是胆经的要穴, 时使用大拇指由渊腋向辄筋方面轻推,这个部位比较在 的斜上方,比较敏感,开始可能会有些酸痛感觉,这正说明此处经络有堵塞,轻推81次,然后用手的拇指外四个指头再轻揉一下推按的这两个之间的区域,手法可以轻柔一些。三阴交对于女性作用很大,太冲是肝经的原穴,这两个穴位对于很有益处, 时每个穴位点按180下,以感觉到酸麻为度。如果有时间再搓一下两肋,可以进一步促进效果。

如果是轻度的时间不长的增生,一般 当天可以感觉到增生减轻或者疼痛消失,一周到半个月会将增生完全的消除,如果增生严重和时间过长,就需要坚持 一段时间,并且在饮食和心理上都要注意调节,综合治疗,肯定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与相关穴位:

1、膻中穴:位于两 连线的中点,属于任脉,是心包的募穴。本穴位居胸腺的部位,三焦与胸腺相络,可参加机体的细胞免疫,为卫气的表现形式之一。常揉按膻中穴可起到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功能,可,预防乳腺及有一定的丰胸效果。

2、乳根穴:该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 直下, 根部,第5肋间隙。该穴名意指本穴为 发育充实的根本,对乳上部的肌肉物质有承托作用,是乳部肌肉承固的根本。常按此穴,可起到缓解减轻乳胀、乳痛的现象。

3、库房穴:位于人体的胸部, 直上,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常按此穴即可预防治疗咳嗽、气喘、咳唾脓血等,又可缓解胸肋胀痛,预防治疗乳腺。另外,库房与乳根为调节乳肌的二个重要穴道,若单纯为胃气不足所致的 扁平细小或 下坠,取此二穴作隆胸治疗有奇效。

4、期门:该穴位于胸部,当 直下,第6肋间隙,为肝经募穴。常按此穴可以疏肝利胆,解郁开胸,预防治疗乳痈。

患有患者,如果能够每天坚持推拿,一般在经过2~3个月的时间,便可以改善,肿块变小直至消失。

手法:

1、将左前臂外展与身体呈一线展开,用右手来回大力捏揉左乳外侧上部,方向不论,大约5分钟。因为这个部位包括了胃经以及冲脉,而胃经上有“屋翳”、“膺窗”等。

2、左手指尖向后捂左耳,将左前臂向前与身体呈垂直状态,用右手来回捏揉左肋背阔肌边缘上侧突起之肌肉,方向不论,力度如前,捏揉大约5分钟。

3、左手仍然是指尖向后捂左耳,将左前臂斜向展开与身体呈大致135度角,用右手来回捏揉腋下突起部分,方向不论,力度如前。捏揉大约5分钟。

4、左侧做完,换过手来,以同样的步骤做右侧一遍。全程下来,大约半个小时。

古方中医专业人士提醒:此套动作手法简单,容易掌握,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可以做。只要每天坚持,可令你远离乳腺增生。首次尝试者,建议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求好的疗效。

揉法、捏法:

1、揉法

(1)指揉法:用指端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2)掌揉法:用掌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3)鱼际揉法:用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4)掌根揉法:用掌根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亦可双掌重叠,以掌根着力于一定部位,左右方向地用力按揉。

(5)前臂揉法:用前臂的尺侧着力于一定的部位,用力做环旋揉动或左右揉动。

(6)肘揉法:用尺骨鹰嘴着力于一定的部位,用力做环旋揉动或左右揉动。

2、捏法

(1)三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中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捏拿肌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

(2)二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尺偏,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以上是对于治疗穴位叙述,跟多有关乳腺增生的穴位等方面的内容,请继续关注频道。

治疗乳腺增生的穴位、、

问:你好,张博士,由于背包导致的高低肩。应该如何处理?

答:

先讲讲你的照片里能发现的问题:

1、脊柱轻微右侧弯,从胸腰结合段至颈胸结合段

2、右侧背阔肌较厚实,左侧较宽,这与脊柱右侧弯有关

3、胸椎下段后凸,竖脊肌张力较大,推断有轻微驼背的体态

4、高低肩跟脊柱右侧弯有很多高的相关性

5、左侧斜方肌较右侧发达,这也是高低肩的结果

处理方法:

你的脊柱侧弯高低肩都是非常轻微的,通过短期训练就能很好的改善

1、自述是由于背包所致,所以首先日常习惯得改善,增加右侧背包的时间就是一种日常矫正方法

2、泡沫轴松解右侧背阔肌和胸腰筋膜:往返滚动20次左右,注意避免直接按压骨骼

2、拉伸右侧体侧肌筋膜链:保持30秒,配合呼吸,吸气保持,呼气增加幅度

3、拉伸左侧斜方肌:要求同上

4、左侧单臂下拉弹力带或绳索训练器,下拉同时脊柱轻微左倾,这个动作能够很好的增强左侧肌肉链的力量,调整脊柱位置。

其他注意事项:

1、矫正训练期间减少上肢大负荷训练的时间,先把体态调整好再增加负荷。

2、双侧训练是要有控制的平衡发力,避免右侧用力过大

3、日常生活主要保持脊柱中立位进行,避免侧躺睡觉,尽量以平卧为主,侧卧应双侧平均。

作者:

想要一个完美的身材,不仅要重视大肌肉群的训练,还要加强小肌肉群的练习,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针对冈下肌,有许多人还是了解的,而冈下肌是肩袖的一个构成肌,想要如何练冈下肌,是有很多训练法的。以下列举的一些练习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一、站立手臂旋转拉动手柄。立在拉力器边上,左手握住拉力器,使前臂和上臂垂直,双脚之间要保持与肩部同宽,将右臂自然下垂在放在右侧位置,身体保持稳定,转动肩膀拉动滑轮。维持手肘的部位不会改变。 然后使手柄回到原来的位置,整个过程保持前臂和上臂保持90度角不变。

二、俯身哑铃摆肩。身体俯身向前,后背伸直弯,使脊椎处于中立位置,维持手肘和肩部竖直。前臂和上臂保持垂直,并且上臂和肩部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时,向外界转动膀子,手肘要提升到肩膀部位,旋转全过程才可以推动背部肌肉。 整个过程上臂、肩部保持稳定,这样才能更好的刺激背部的冈下肌。

三、侧卧支撑哑铃侧拉。把握住哑铃,侧卧在平凳上,手握着哑铃。身体侧卧在平板凳上,左手握住哑铃。手心向里侧,将前臂放在小腹处,左臂向上屈肘,保持自身前臂与上臂的成直角状,在做动作时以左肘为转轴,保持身体的稳定,手臂上边一部分维持不动。每天两次,每次坚持做四组。

 四、坐姿肩外旋。将臂肘屈伸90度,紧靠身体,做动作过程中不要离开,假如操纵不太好的话夹一个纯棉毛巾。训练过程中抗压强度不要过大,每20个一组,每次3-5组。要体会到冈下肌使力,要有酸的感觉。留意身体操纵好,不要出现转动。 

  弹力纤维瘤(elastofibroma)是一种好发于背部肩胛下角区深层的良性纤维组织肿瘤,由Jarvi和Saxen于1961年首先报道。弹力纤维瘤临床上较少见,为无痛性肿块,部分劳累后可感肩胛酸麻不适。其特点为:(1)本病均在中老年,老年发病率高;(2)发生部位多在肩胛下角的深面,单侧或双侧发生,单发多见,以右侧发病率较高,典型部位在肩胛下角,菱形肌及背阔肌的深面。其他可发生于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腹股沟、上臂三角肌、腋窝、肘部等处;(3)弹力纤维瘤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且主要发生于老年妇女及劳动者。男女比例约为1:9;(4)职业与发病率关系密切。特别是重体力劳动者,所占比较较大;(5)肿瘤生长缓慢,无痛,仅少数有局部隐痛或酸胀感。

  弹力纤维瘤生长缓慢,瘤体多呈扁圆形,贴于胸廓上,长轴与人体一致,其大小不一,一般体积较小,直径>10cm者罕见。肿瘤无包膜,较固定,可延伸至周围肌肉组织内。瘤体质地坚实,切面呈灰白色,手术单纯切除效果好,术后不复发。

  弹力纤维瘤的病理特点:HE染色显示有较多的胶原纤维,呈嗜伊红色,边缘不规整,内部着色不一。弹力纤维瘤是境界不清的瘤样病变。目前较统一的看法认为该病不是真性肿瘤,乃增生性瘤样病变。

  以上关于弹力纤维瘤的介绍已经很全面了,你可以参考,不知目前是术后多久,如无特殊不适,可观察3-6个月后将另一个肿物切除。

  (李丹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01医院李丹 http://lidan301haodfcom/

这是锻炼背部训练动作中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身体坐在器材上,貌似都是一个下拉过程,但是通过调整姿势后倾角度、握距差别等可锻炼背部多层面肌肉,绝对是王道,不过话说回来,如何练才有效

1、端先调整好适合的配重,臀部坐到坐位上后,身体尽量向前靠,身体坐直与拉杆保持垂直的状态,然后用海绵轴将腿部固定住,之后双手握住拉杆比肩略宽左右各宽10-15cm左右(不要过分追求宽度,会降低肌肉收缩幅度同时增加肩胛损伤几率)。

2、身体略微后倾20度以内,深吸气,呼气时下拉,两个肘从身体两侧延冠状面努力接近身体收缩,下拉过程拉杆尽量靠近身体(或者说面部)下拉,尽量保持小臂,钢线和动作轨迹在同一平面,这样受力不易分散。

3、肩胛骨收紧,将拉杆拉到接近上胸(锁骨附近)的位置然后停顿略,使背阔肌完全收紧(不用过分追求下拉幅度只要背阔肌收紧即可),然后再吸气还原动作,离心还原过程一定控制到位略慢,到顶点的时候,不要将手臂完全伸直肘微屈为了更好的保持肌肉持续受力嘛,然后再次下拉。

4、如果窄距下拉(正手或反手)更多的对于背阔肌的下半部分,这就是达到视觉上背阔肌长度增加,其实主要是下背两侧背阔肌纤维得到发达增粗。保证动作质量不要过分追求重量超过自己的能力到位,这是我个人更坚持的训练细节,健美需要精准的训练。

背部肌肉训练高位下拉

注意事项

保证动作质量,不要过分追求重量超过自己的能力到位

腰部的解剖不算太复杂,可分以下几种

一、骨性结构

腰部有5分椎体,常出现骨性关节问题,可在拍片中看出其解剖,有上下关节突、横突、棘突、椎体、椎弓板、椎弓根,还有横突上的乳突和副突,椎体之前有椎间盘,常见问题为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椎弓狭部裂等

二、韧带

前纵韧带,黄韧带,后纵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横突间韧带

三、肌肉

按功能可分姿势肌和运动肌,姿势肌的作用主要是保持稳定,需长时间收缩,一般在深层,如腰大肌、肺方肌、横突间肌等,而运动肌主要负责运动,一般在浅层,如背阔肌等

四、筋膜

有深筋膜,即包在肌肉里面深层的筋膜,浅筋膜,肌肉与皮下脂肪之间的一层膜

五、动静脉

动静脉没有在腰背部行走,只在椎体前侧,故出现动静问题的少

六、神经

引起疼痛不适感的原因,从椎间孔出,有腰丛和骶丛神经,行走至臀部及腿部,其中任何一个位置被卡压都会出现疼痛等不适

七、淋巴

位于椎体前部,即腹部深层

病例分享:

很庆幸八月份收到的病人都是腰部问题的病人

以下是病人情况和治疗过程:

某男,50岁左右,腰痛,腰突

主诉:久蹲后起身困难

触诊:腰部硬结多,腹部筋膜紧张,腹横肌紧

治疗:1腰方肌等腰部肌肉,手肘点柔硬结点,再行牵张

          2臀部肘点柔(臀大、中、小肌)

          3腹部筋膜拉伸,腹横肌按压

效果:1起身后自我评价“好点儿”了,观察腰直了很多

          2出工作室后打电话回来主诉,痛得厉害

反思:手法掌握得不到位,把触发点激活后未解决

陈某,男,50岁左右,右侧腰、臀、腿痛,浩哥行治疗过的病人,治疗原因:急性腰扭伤

主诉:右侧腰以下,都有痛感,腰站不直

触诊:腰右边条锁状肌肉,但肌肉不紧张,腹横肌紧张(明显)

治疗:1手肘腰点柔硬结点,再行大手法,腰部起止点松解手法

          2手肘松解臀部肌肉

          3点压腹横肌

效果:1腰部伸直一点(主诉),观察腰部伸直

某女,40岁左右。腰痛,久蹲难起,腰椎变直(CT、MRI显示),浩哥治疗过的病人

主诉:久蹲难起,给王医生(浩哥)治过,好多了

触诊:腰部明显硬成板块状,压痛明显,腹横肌紧张

常规体检:主动运动阳性(腰部)

治疗:1腹部肌肉松解(按压腹横肌)后,腰部明显软下来

          2腰部肘点柔,再行牵张手法

          3臀部手法松解(大、中、小肌)

          4麦肯基自我运动

效果:好一点(主诉)

文某,男,34岁,腰痛伸不直

X光片:腰2~5椎体骨质轻度增生

检体:腰痛2个月余,做过针灸4、5次,躺床痛

触诊:左腰方肌、臀中、小肌、阔筋膜张肌明显压痛,腰方肌压痛引传到臀部、小腿外侧

第一次治疗:以上触诊所有肌肉,腹部肌肉(腹横肌),股直肌

效果:后伸有改善,前屈角度变小

病嘱:卧床(侧位)用枕头垫两腿间

第二次治疗:1加松解腰大肌

                    2医嘱:不吹空调

效果:腿麻有好转(不麻了)

第三次治疗:1考虑后表线和体侧线,松解颈部肌肉和腹横肌时小腿酸麻

                    2发现阔筋膜张肌紧张,重点松

效果:1手法反应明显,当晚复发,小腿和臀部痛得厉害(特别是阔筋膜张肌部)

反思:1严重病人需特别考虑手法力道,不然病人第二天痛就不会再来了

          2阔筋膜张肌本来就硬,治疗需循序渐进

黄某,男,31岁,腰痛

查体:左抬腿,右腰痛,前屈阳性,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阴性

主诉:给钟杰主任做过一次,明显改善

第一次治疗:考虑左边臀部肌肉和右侧腰方肌,重点解决

效果:1前屈无改善

          2抬腿腰痛消失

第二次治疗:考虑腹部肌肉紧张无力也会影响腰部前屈,行腹部治疗(查体坐位体前屈阴性,站立位体前屈阳性)

效果:1治疗再评估站立体前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腹直肌后疼痛消失,治疗后表线,当日效果不明显

第三次治疗:再过来时表示不劳累就不再痛,因长期站立、行走,左脚涌泉穴有痛,行治疗

效果:后深线紧张,疼痛消失,触感紧(腰部)

     

总结:1治疗腰部病人需重点注意手法力道,易引起大的手法反应

          2治愈率20%

1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

(1)脊髓震荡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大体病理无明显器质性改变,显微镜下仅有少许水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未见破坏现象。临床表现为受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迟缓性瘫痪,经过数小时至两天,脊髓功能即开始恢复,且日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2)脊髓休克脊髓遭受严重创伤和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的暂时性完全抑制,临床表现以迟缓性瘫痪为特征,各种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丧失。其全身性改变,主要可有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

脊髓休克在伤后立即发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儿童一般持续3~4天,成人多为3~6周。脊髓损伤部位越低,其持续时间越短。如腰、骶段脊髓休克期一般小于24小时。出现球海绵体反射或肛门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结束的标记。脊髓休克期结束后,如果损伤平面以下仍然无运动和感觉,说明是完全性脊髓损伤。

2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

从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平面来判断损伤的节段。

(1)颈脊髓损伤

1)第一、二脊髓损伤患者多数立即死亡,能到医院就诊者只有下列神经病学改变:①运动改变第一、二颈神经发出纤维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当其受伤时,会影响这些肌肉功能。②感觉改变第一、二颈神经的前支参与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当寰枢推骨折、脱位、齿状突骨折时,患者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检查时可发现有局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三颈脊髓损伤该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间肌,损伤后不能进行自主呼吸,伤员多于受伤后立即死亡。常见的损伤原因为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颈椎脱位,第二颈椎双侧椎弓骨折。这种骨折脱位亦可因上部颈椎于过伸位受伤引起。

3)第四颈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患者为完全性四肢瘫痪。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颈神经支配,第四颈脊髓节段损伤后,创伤性反应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颈神经,故患者的自主呼吸丧失。创伤性反应消退后,膈肌机能可望恢复而行自主呼吸,但呼吸仍较微弱。②感觉改变锁骨平面以下的感觉消失,其他如括约肌功能、性机能、血管运动、体温调节机能等均消失。

4)第五颈脊髓损伤损伤早期因第四至五颈脊髓受到创伤性水肿的影响,患者膈肌功能很差,加之创伤后患者发生肠胀气等更会加重呼吸困难。①运动改变双上肢完全无自主活动而放置于身体两侧;肩部则因有提肩胛肌、斜方肌的牵拉而能耸肩。②感觉改变患者除颈部及上臂前方一个三角区以外,所有感觉全部消失。③反射改变患者除肱二头肌腱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外,其余腱反射全部消失。

5)第六颈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脊髓创伤性反应及肠胀气的影响,呼吸功能可受到明显干扰。①运动改变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三头肌瘫痪,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头肌仍可收缩,因而患者的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头部附近。桡侧伸腕长肌呈下远动单位性损害,而第六颈脊髓节段以下的神经所支配的手指、躯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瘫痪状态。②感觉感变上肢的感觉,除上臂外侧、前臂背外侧的一部分以外,上肢其余部分均有感觉缺失现象。③反射改变肱二头肌、肱桡肌反射均正常,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6)第七颈脊髓损伤伤后膈神经机能正常,患者腹式呼吸。①远动改变上肢轻度外展,前臂屈曲于胸前,腕可向桡侧偏位。伸指总肌肌力减弱,其中以伸示指肌的肌力减弱尤为明显;旋前圆肌、桡侧屈腕肌、屈指深肌、屈指浅肌、屈拇长肌均显力弱,故手呈半握状态。肱二头肌肌力正常。②感觉改变躯干、下肢、上臂、前臂内侧、手的尺侧3个手指、有时示指有感觉障碍。③反射改变肱二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均存在,三头肌反射消失或减退。

7)第八颈脊髓损伤患者可见有单侧的或双侧Horner氏征;由卧位改为直立位时,可出现血管运动障碍,即位置性低血压,经过锻炼以后,此种现象可消失。①运动改变屈拇长肌、伸拇短肌、骨间肌、蚓状肌、对掌肌、对指肌肌力减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瘫痪而呈爪形手。②感觉改变感觉障碍范围包括4—5指、小鱼际及前臂内侧、躯干及下肢。③反射改变三头肌反射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碍。

8)第一胸脊髓损伤Horner氏征阳性,面部、颈部、上臂不出汗。①远动改变拇收肌、骨间肌、蚓状肌部分瘫痪,拇展短肌完全无功能,肋间肌及下肢瘫痪。②感觉改变感觉障碍发生在上臂远端内侧、前臂之内侧、躯干及下肢。③反射改变上肢无反射改变,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碍。

(2)胸髓损伤仅影响部分肋间肌,对呼吸功能影响不大,交感神经障碍的平面也相应下降,体温失调也较轻微。主要表现为躯干下半部与两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以及相应部位的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功能紊乱。

1)上胸段(第二至第五)脊髓损伤患者仍可呈腹式呼吸。损伤平面越低,对肋间肌的影响越小,呼吸功能就越好,除有截瘫及括约肌失控症状以外,尚有血管运动障碍,患者坐起时常因位置性低血压而出现晕厥。①运动改变损伤平面以下的肋间肌、腹肌、躯干及下肢麻痹,呈截瘫状。②感觉改变损伤平面以下感觉消失。③反射改变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发生障碍。

2)下胸段(第六至第十二)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在第六至第九胸脊髓受伤时,上段腹直肌的神经支配未受损害,具有收缩功能,而中段的和下段的腹直肌则丧失收缩功能。在第十胸脊髓节段以下损伤时,由于腹内斜肌及腹横肌下部的肌纤维瘫痪,患者咳嗽时腹压增高,下腹部向外膨出。下肢呈截瘫状态。②感觉改变第六胸脊髓受伤时为剑突水平,第七、第八胸脊髓为肋下,第九胸脊髓为上腹部,第十胸脊髓平脐,第十一胸脊髓为下腹部,第十二胸脊髓为腹股沟。③反射改变上、中、下腹壁反射中枢分别为胸7-8、胸9-10、胸11-12节段。

(3)腰髓及腰膨大损伤

1)第一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腰部肌肉力量减弱;下肢肌肉瘫痪,其中包括提睾肌、髂腰肌、缝匠肌以及髋关节的外展肌;膀胱、直肠的括约肌不能自主控制。②感觉改变整个下肢、腹股沟、臀部及会阴部均有感觉障碍。③反射改变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均消失。

2)第二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髂腰肌及缝匠肌肌力减弱,股薄肌隐约可见有收缩,下肢其余肌肉瘫痪。肛门、直肠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除大腿上1/3感觉改变以外,整个下肢及会阴部鞍区均有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提睾反射、腹壁反射阳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障碍。

3)第三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下肢呈外旋畸形;股直肌力弱导致伸膝力量弱,膝关节以下肌肉瘫痪。②感觉改变大腿中下1/3交界处平面以下及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膝腱反射消失或明显减退,跟腱反射及跖屈反射阴性,提睾反射可引出.

(4)第四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患者可勉强站立、行走,但由于臀中肌力弱,患者步态不稳,极似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鸭步,上楼困难;足的跖屈和外翻功能消失,但背屈和内翻功能存在;膀胱括约肌和直肠括约肌没有功能。②感觉改变鞍区及小腿以下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膝腱反射消失或减弱。

(5)第五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因髂腰肌及内收肌没有拮抗肌,故患者髋关节呈屈曲内收畸形,严重者可脱位。又由于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的肌力弱或瘫痪,可出现膝过伸畸形或者膝反弓弯曲畸形。此外,由于阔筋膜张肌及臀中肌力弱,患者行走时呈摇摆步态。胫前肌及胫后肌力量较强而腓骨肌、小腿三头肌瘫痪,可导致马蹄内翻足。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足背、小腿外侧及偏后方、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消失。

(6)第一骶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小腿三头肌及屈趾肌瘫痪而伸肌有力;大腿的股二头肌瘫痪或有少许肌力;半腱肌、半膜肌肌力减弱;膀胱括约肌及直肠括约肌仍无功能。②感觉改变跖面、足外侧、小腿外侧、大腿后侧及鞍区感觉减退。③反射改变膝腱反射存在,跟腱反射消失。

(7)第二骶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屈趾长肌及足部小肌肉瘫痪,患者不能用足尖站立。由于足之内在小肌肉瘫痪,足趾呈爪状。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小腿后上方及大路后外侧,足之跖面及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跟腱反射可能减弱。

(8)脊髓圆锥损伤骶髓3-5和尾节称脊髓圆锥。损伤后,会阴部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呈马鞍状分布。由于膀胱逼尿肌受骶2-4支配,可引起逼尿肌麻痹而成无张力性膀胱,形成充盈性尿失禁。大便也失去控制。有性机能障碍。肛门反射和球海绵体反射消失。腰膨大在圆锥以上,故下肢功能无影响。

3横向定位(脊髓不全性损伤)

(1)中央性脊髓损伤综合征这是最常见的不全损伤,症状特点为:上肢与下肢的瘫痪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轻,或者单有上肢损伤。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也可能人触觉障碍及深感觉障碍。有的出现膀胱功能障碍。其恢复过程是:下肢运动功能首先恢复,膀胱功能次之,最后为上肢运动功能,而以手指功能恢复最慢。感觉的恢复则没有一定顺序。

(2)脊髓半切综合征也称Brown-Sequard综合征,损伤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运动瘫痪和深感觉障碍,而对侧痛觉和温度觉障碍,但触觉功能无影响。由于一侧骶神经尚完整,故大小便功能仍正常。如第一至第二胸脊髓节段受伤,同侧颜面、头颈部可有血管运动失调征象和Horner综合征,即瞳孔缩小、睑裂变窄和眼球内陷。此种单侧脊髓的横贯性损害综合征好发于胸段,而腰段及骶段则很少见。

(3)前侧脊髓综合征可由脊髓前侧被骨片或椎间盘压迫所致,也可由中央动脉分支的损伤或被压所致。脊髓灰质对缺血比白质敏感,在损伤、压迫或缺血条件下,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较易发生选择性损伤。它好发于颈髓下段和胸髓上段。在颈髓,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的痛觉、温觉减退而位置觉、震动觉正常,会阴部和下肢仍保留深感觉和位置觉。在不全损伤中,其预后最坏。

(4)脊髓后方损伤综合征多见于颈椎于过伸位受伤者,系脊髓的后部结构受到轻度挫伤所致。脊髓的后角与脊神经的后根亦可受累,其临床症状以感觉丧失为主,亦可表现为神经刺激症状,即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有对称性颈部、上肢与躯干的疼痛和烧灼感。

(5)马尾—圆锥损伤综合征由马尾神经或脊髓圆锥损伤所致,主要病因是胸腰结合段或其下方脊柱的严重损伤。临床特点:①支配区肌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为弛缓性瘫痪;②因神经纤维排列紧密,故损伤后其支配区所有感觉丧失;③骶部反射部分或全部丧失,膀胱和直肠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因括约肌张力降低,出现大小便失禁。马尾损伤程度轻时可和其他周围神经一样再生,甚至完全恢复.但损伤重或完全断裂则不易自愈。

4神经功能分级

(1)Frankel分级1969年由Frankel提出将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存留情况分为五个级别,该方法对脊髓损伤的程度进行了粗略的分级,对脊髓损伤的评定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但对脊髓圆椎和马尾损伤的评定有其一定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约肌功能判断,尤其是对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状况表达不够清楚。

(2)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1982年美同脊髓损伤协会(ASIA)提出了新的脊髓损伤神经分类评分标准,将脊髓损伤量化,便于统计和比较。1997年ASIA对此标准进行了进一步修订,使之更加完善。该方法包括损伤水平和损伤程度。

1)脊髓损伤水平①感觉水平检查及评定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感觉功能(痛觉、触觉)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区的关键点,在每个关键点上检查2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3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0为缺失;1为障碍;2为正常。不能区别钝性和锐性刺激的感觉应评为0级)。检查结果每个皮区感觉有四种状况,即右侧针刺觉、右侧轻触觉、左侧针刺觉、左侧轻触觉。把身体每侧的皮区评分相加,即产生两个总的感觉评分,即针刺觉评分和轻触觉评分,用感觉评分表示感觉功能的变化。正常感觉功能总评分为224分。②运动水平的检查评定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运动功能(肌力3级以上)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10对肌节中的关键肌。检查顺序为从上向下,各肌肉的肌力均使用0-5临床分级法。这些肌肉与相应节段的神经支配相一致,并且便于临床做仰卧位检查(在脊髓损伤时其他体位常常禁忌)。按检查结果将两侧肌节的评分集中,得出总的运动评分,用这一评分表示运动功能的变化。正常运动功能总评分为100分。③括约肌功能及反射检查包括肛门指检、肛门反射、尿道球海绵体反射,测试肛门外括约肌。该检查用于判定脊髓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损伤。

2)脊髓损伤程度鞍区皮肤感觉的检查应环绕肛门皮肤黏膜交界区各个方向均仔细检查,任何触觉或痛觉的残存均应诊断为不完全性损伤。临床医生需行肛门指检后才能作出完全性脊髓损伤的诊断,肛门指检应注意肛门深感觉有无和外括约肌有无自主收缩。脊髓休克期确定完全性脊髓损伤是不可能的。即使说脊髓休克期已结束,仍须对骶区功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525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