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背反复疼痛,可能和哪5种情况有关,你知道吗?

后背反复疼痛,可能和哪5种情况有关,你知道吗?,第1张

经常性感觉到后背部位疼痛,应该了解具体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不同病因引发的后背部位疼痛表现,纠正的方法并不相同。因此,在背部疼痛期间,需要先找出具体的原因,采取好的方式来积极改善,局部的疼痛感才会减轻一些。那么,后背部位疼痛,可能跟哪些原因有关呢?

骨质增生

感觉到自己的后背部位明显疼痛,应该了解是否跟腰椎骨质增生症有关。很多人腰椎功能受损,年龄增长过程中,可能会有骨质增生症,受到影响之后骨刺的刺激会导致后背部位产生疼痛感。

对于这种原因引发的局部疼痛,可以通过用药治疗、手术改善的方式来缓解疼痛感。如果是比较严重的骨质增生症,骨刺的体积大,对局部软组织造成的影响明显,应该及时采取方法缓解。

腰肌劳损

背部疼痛跟长时间弯腰负重有关系的,很多人从事的工作可能需要搬运东西,在长时间搬运东西的过程中,后背更容易肌肉劳损,可能在弯腰负重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后背部位明显疼痛。

如果是这种原因引发的不良症状,应该通过适当休息,避免负重的方式来改善,局部的肌肉受到的损伤减轻,后背产生的疼痛感也会有所改善。

颈椎病

颈椎病发病率高,在长时间颈椎病的影响下,不仅颈背部位会疼痛,还可能会伴随着后背部位疼痛表现。对于颈椎病带来的影响,平时应该注意颈椎适当活动,不要长时间久坐不动或者保持某一姿势。

只有颈椎维持轻松、健康状态,局部的血液循环保持良好,受压迫的情况也得到改善,身体的不良反应自然会减轻。

肺部癌变

莫名感觉到后背部位疼痛,应该了解是否跟肺部的病变有关。很多人在肺部严重疾病来袭的时候,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后背部位就会产生疼痛感。特别是有肺部的恶性肿瘤,在局部肿瘤体积增大,压迫周围组织、神经的时候会出现牵涉性疼痛。

除了胸部有疼痛感,有时候背部也会明显疼痛。对于这种病引发的不良症状,应该针对肺癌展开治疗,肺部的恶性肿瘤得到控制,后背部位疼痛表现才会减轻。

长时间穿高跟鞋

很多女性会有后背部位疼痛现象,主要跟长时间穿高跟鞋有关。在穿着高跟鞋走路,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损害人的脊椎,久而久之腰背部位的疼痛感就会比较明显。如果想要真正改善这种情况,最关键的就是选择宽松舒适的鞋子,不要长时间穿着高跟鞋,否则除了后背部位疼痛,双脚也会受到损伤出现不良症状。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

过敏性皮肤病

荨麻疹患者要在饮食上多注意一些。荨麻疹强调的是限制饮食,但要有针对性,合理限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人每天胡吃海喝,有过荨麻疹史的人更要注意其实有些食物是不能吃的,不然又会引起荨麻疹的复发,很多患者就是因为饮食的不合理才诱发的荨麻疹。因此,建议有荨麻疹的人在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宜进清淡饮食,多休息,勿疲累,适度的运动。多吃含有丰富维他命的新鲜蔬果或是服用维他命C与B群,或是B群中的B6。多吃碱性食物如:葡萄、绿茶、海带、蕃茄、芝麻、黄瓜、胡萝卜、香蕉、苹果、橘子、萝卜、绿豆、意仁等。

2、忌食辛辣鱼腥发物:在没有发现可能诱因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鱼虾、蟹及剌激性食物。如牡蛎、海蛤、甲鱼、带鱼、鳝鱼、猪头肉、公鸡、牛羊肉、蘑菇、竹笋、香蕈等,因为这些食物容易生风化热,可催生本病产生。辣椒、胡椒、桂皮、洋葱、咖喱、茴香、烟酒等。因这些食品可助热动血,诱发本病发生;有时也可直接成为过敏原,产生变态反应。此外鱼、虾、蟹及其它海产品。这也是容易引起过敏的一组食物,经常会引起荨麻疹等。所以说海鲜之类的食物是荨麻疹患者忌口食物,为了自己的健康,希望我们能够合理的忌口。

3、忌食油炸肥腻食物:如各种油炸、煎烤、熏腌肉制品、动物内脏、奶油蛋糕、巧克力等,因这些食品易生痰动火或聚湿生热,使湿热内蕴,郁于肌肤而诱发本病。此外,油科作物。如花生、黄豆、芝麻、葵花籽等,这些食物不但畜含油类而且含蛋白质,也是重要的过敏原。其次食用色素、防腐、保鲜、及调味品过敏的人也是数不胜数的。

4、对于慢性荨麻疹饮食的限制更要谨慎,因为慢性荨麻疹的原因较急性更复杂,食物因素不是很主要。有些干果类,如核桃、豆类、花生酱、巧克力、咖啡、柠檬饮料等也不少见。对于荨麻疹特别是慢性患者,必须仔细,耐心的寻找最有可能的原因。总之,急性荨麻疹限制饮食是主要的,慢性荨麻疹其他因素更常见,最好不要过分,盲目的限制饮食。

5、牛奶和鸡蛋。牛奶和鸡蛋在食物过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这两种食物过敏的病人不仅人数多,而且多数病情严重,因过敏而致死的病例屡见不鲜。牛奶中的乳清蛋白和鸡蛋中的卵蛋白是主要的过敏成分,其它蛋类也可致敏,但较少见。另外某些发酵的食品。如啤酒,有些病人对啤酒花过敏,有些病人则对食用酵母过敏,有些人则为食用真菌过敏。

中医认为,红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养血壮神、润心肺、生津液、悦颜色、解药毒、调和百药的作用,以往也有用红枣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病例。这些都说明吃红枣可以治愈过敏性疾病。

  如果是过敏体质或者出现过敏症状,可选用以下任何一种方法服用:红枣10枚以水煎服,每日3次;生食红枣,每次10克,每日3次;或用红枣10枚与大麦100克煮成粥,每日2~3次。直至湿疹等消失。

用去核大枣适量,加入明矾少许,共同用瓦焙干,研未敷患处,可用于治疗小儿湿疹。

取土大黄干品50克或新鲜土大黄100克,水煎药液洗患处,每日1剂,洗2~3次。经初步观察发现,对急性皮炎和急性湿疹效果尤佳。

头一两天可以多吃些,另外不同的人体质不一样,根据个人决定。(吃多了貌似上火)儿童减量,自己不会进食考虑做成枣泥用开水煮泡一下,喝枣水。

绿豆粥方法借鉴。绿豆放进暖水瓶倒进开水,第二天早晨便是软软的绿豆粥。大枣煮时间长会苦,可以使用此方法。 艾蒿(野地里有)(去搜)煮水洗洗有好处。

大枣“笑果”很好,个人“体燕”去 百度大枣和“艾蒿”(艾蒿煮水洗洗具有除湿和抗过敏)详细了解。食用冷榨亚麻籽油,对皮肤好,抗过敏(湿疹荨麻疹)

另外可以配合吃药和涂药,但时间最好不要过长因为激素),另外某种药经常用会不灵,要换另一种。

四大抗过敏食物

一、胡萝卜

  最近,日本专家发现胡萝卜中的β-胡萝卜素能有效预防花粉过敏症、过敏性皮炎等过敏反应。据有关报道,日本专家通过实验鼠研究发现,β-胡萝卜素能调节细胞内的平衡,使实验鼠较难出现过敏反应。

  二、大枣

  日本学者研究发现,红枣中含有大量抗过敏物质———环磷酸腺苷,可阻止过敏反应的发生。凡有过敏症状的患者,可以经常服用红枣。服用方法为:1红枣10枚,水煎服,每日3次。2生食红枣,每次10克,每日3次。3红枣10枚,大麦100克,加水煎服,日服2-3次。以上均服至过敏症状消失为止。大枣水煎时掰开煎为好,煎熬时不宜加糖。

  三、蜂蜜

  专家提出,每天喝一勺蜂蜜就可以远离伤风、气喘、瘙痒、咳嗽及干眼等季节性过敏症状。蜂蜜能够预防过敏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其中含有微量的蜂毒。蜂毒是蜜蜂体内的一种有毒液体,但在临床上被用于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二是蜂蜜里面含有一定的花粉粒,经常喝会对花粉过敏产生一定的抵抗能力。

  四、金针菇

  经常食用金针菇有利于排除重金属离子和代谢产生的毒素和废物,能有效地增强机体活力。新加坡的研究人员发现,金针菇菌柄中含有一种蛋白,可以抑制哮喘、鼻炎、湿疹等过敏性病症,没有患病的人也可以通过吃金针菇来加强免疫系统。不久前,台湾的科研人员也进行过类似试验,期望用金针菇来解决当地近1/3 人群罹患的过敏性疾病。

  怎么样,很多人都不知道上面介绍的四大食物具有抗过敏的作用吧,所以这可是过敏一族在夏季抗过敏的法宝哦,那我们还不赶紧在我们的夏季饮食中多多食用这些食物,让我们的健康饮食远离过敏食物“骚扰”。

≡钅谟形抟夯翱涨唬绻杏嗖≡畈淮螅榻峁挥忻飨砸斐#泵挥蟹⑷鹊戎⒆矗梢怨鄄臁

腰大肌脓肿治疗二十天了,由于没有液化所回答者:yantie123您现在的情况还是需要坚持用消炎药的,还是没有更好的办法,祝您身体健康!

腰大肌脓肿手术是否一定要将脓囊剔除干净回答者:王骞病情分析:你好,目前表现考虑是属于脓肿造成的指导意见:一般临床需要引流干净,就会慢慢愈合

腰部针灸会引发腰大肌脓肿吗回答者:lianghuanjie

病情分析:你好,这种情况一般考虑是有这种可能的指导意见:建议去医院外科进一步检查治疗,一般需要手术切开引流治疗的

腰部针灸会引发腰大肌脓肿吗回答者:宋西振病情分析:你好,在腰部针灸是不会导致腰大肌脓肿的。指导意见:

考虑是局部感染了,可以去外科进行清创处理,并服用消炎药物祝你健康

背阔肌有一个极其实用重要的作用:防治驼背和脊椎病。

背阔肌是背部最宽大的肌肉,纤维浅而薄。其在胸腰筋膜内的宽广附着点以及在肱骨的特定附着点,让它对肩关节产生着巨大的力量。

背阔肌在肱骨处的附着点也有和胸大肌类似的扭转,这一共同特点可能是这两块强大肌肉存在协同关系的原因。在过顶投掷运动中,扭转展开。

背阔肌对肩关节的伸展从180度至-40度全都有参与,它与胸大肌、大圆肌、三角肌后束协作,下拉上举的手臂,是上肢拉的动作模式中最主要的肌肉。

背阔肌在肩关节足够的活动范围对于正确进行手臂在头部上方的运动很有必要,当它紧张时,脊柱代偿性后弓,会对脊柱背侧结构产生压迫,造成腰痛。

扩展资料

背阔肌和胸大肌共同协作,完成肩内收和肩内旋的动作。这两块力量很强的肌肉,在功能上有多处重叠,在肱骨上又有机械性的联结,像是一件背心的前襟和后摆。

由于背阔肌附着点广泛,它不仅能够移动臂部,而且还能影响躯干和脊柱。左侧背阔肌收缩可辅助躯干向左侧侧屈,臂部固定时,背阔肌能辅助脊柱伸和骨盆前倾。

-背阔肌

简介,肌病的分类,表现,力弱,肌疲劳,肌痛及触痛,肌肉萎缩,肌肉肥大,肌肉不自主运动,肌肉收缩或 后引起的不随意运动,肌张力低下,腱反射低下,肌病时的肌电图改变,肌病的类型, 简介 肌肉疾病(muscular disorders)通常是指骨骼肌疾病。骨骼肌是执行机体运动的主要器官,也是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器官,人体共600多块肌肉,其重量约占成人体重的40%。骨骼肌是由数以千计的纵向排列的肌纤维聚集而成,肌纤维(肌细胞)为多核细胞,外被浆膜(肌膜,即肌细胞膜),其外层为基膜。细胞核位于肌膜下沿纵向排列,其数目可多达数千。肌纤维的长度为数毫米至数厘米,直径在10—100gm。肌纤维内含有肌浆,肌浆内有肌原纤维和纵向排列的纵管,以及线粒体、核糖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肌原纤维由许多纵向排列的含有收缩蛋白和调节蛋白的粗、细肌丝组成,粗肌丝含肌球蛋白(myosin),细肌丝含肌动蛋白(actin)。这两种蛋白均为收缩蛋白。尽管肌纤维在解剖和生理上表现为独立单位,但疾病可能仅侵犯其中一部分,根据病程的特点和严重性,剩余部分也可能发生功能障碍或萎缩、变性或再生。尽管结构相同,并非所有的肌肉对疾病有同样的易感性,事实上,某一疾病不可能侵犯机体的所有肌肉。一些肌肉的实质性病变如各种肌营养不良和肌炎可直接损害肌原纤维;由于终板电位下降而引起的去极化阻断可见于周期性瘫痪。各种原因导致的肌病均可表现肌无力。 肌病的分类 肌病的分类很不统一。1965年世界神经肌肉病研究协作组在维也纳开会准备制定神经肌肉病的国际统一分类。沃尔顿等 4人从神经原性肌病和肌原性肌病两个方面考虑,提出神经肌肉病应包括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本身的疾病,其分类方案在1967年蒙特娄国际会议上通过,由世界神经病学联合会(WFN)于1968年公布,1981年又作了增订。1986年 9月在吉林召开中国首届肌病和周围神经病学术座谈会,由陈清棠、郭玉璞、罗毅等草拟了中国的肌肉和周围神经病的分类草案,将肌病分为肌原性疾病和神经-肌肉传递异常两大类,并于1987年发表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上。 沃尔顿的分类较全面,但其中重复的条目太多,而且不便于临床套用。中国的分类方法较简便,主要类型均包括在内,亦便于临床套用。 表现 力弱 最常见,只有少数肌病,如先天性肌强直麦卡德尔氏病及脂类贮积病,某些病例缺乏此症状。疾病早期力弱出现于持久、用力活动时如表现为跑步速度慢等。以后日常生活中一些动作(如行走、起坐等)亦难完成。疾病后期肌肉完全丧失运动功能。由于受侵肌肉不同表现的症状亦不一,如咽肌、舌肌力弱可致吞咽困难、伸舌困难;肩胛带肌力弱致穿衣、洗脸、梳头困难;手部小肌肉力弱则持筷、写字困难;下肢肌力弱及骨盆带肌力弱则步行、上楼梯、蹲下站起困难等。 肌力弱的分布、进展的速度、症状持续存在或呈发作性、有无缓解等,对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价值较大。近端型肌力弱多见于肌病。远端型肌力弱多见于神经原性疾病。肌力弱在短期内迅速进展达到高峰,多见于多发性肌炎,并常有复发缓解交替。病程缓慢持续进展则多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其他变性病。发作性肌无力见于周期性瘫痪。 肌疲劳 重复运动后出现肌力弱,休息后症状减轻,故晨起时症状较轻,活动后症状加重。检查时可令患者重复动作多次(如睁闭眼,握紧及松开拳头等),或连续引出腱反射,以观察肌肉运动的幅度是否越来越小。肌疲劳常见于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等。 肌痛及触痛 为炎症性肌病和代谢性肌病的特点。与肌痛有关的疾病大致分为四种:①肌纤维炎症,如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约半数有肌痛症状,持续性出现,运动时可加重。②肌纤维崩解、破坏,见于麦卡德尔氏病,其他代谢病及肌强直样疾病。③血管性疼痛,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椎管狭窄所致马尾缺血等。④原因不明的肌痛。 肌肉萎缩 肌容积减小。一般判定无困难,但在婴幼儿皮下脂肪较多时不易发现。检查时用手触摸判定。皮下脂肪萎缩常被误认为肌肉萎缩,但脂肪萎缩多分布于臀、腰、腹、肩及局部脂肪丰富处,呈斑片状或环状萎缩,与肌肉走行方向不一致。 肌肉萎缩可出现于肌病及其他疾病,其原因和分布特点是: ① 中枢神经系病变。大脑半球顶叶病变、先天性运动区发育不全、大脑半球深部肿瘤、炎症、脑血管病后,可出现病变对侧肌肉萎缩。顶叶病变时出现的肌萎缩常常影响手肌和臂肌,手的皮肤细嫩,可有或无偏瘫,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和手指位置觉障碍,称为偏侧性肌萎缩。 ② 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病变。肌萎缩在早期按神经节段分布,单侧或双侧,远端肌萎缩明显,伴有肌束震颤。颅神经运动核受累,其支配的肌肉有萎缩。 ③ 周围神经病变。肌肉萎缩按神经根、段或神经干分布,与神经支配范围相一致。 ④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肌萎缩少见。若发生肌萎缩,则分布无一定规律。若重症肌无力发生肌萎缩,则多在前臂、上肢近端、面肌、咀嚼肌等。 ⑤ 肌原性疾病。多对称性地分布于四肢近端。在有些肌原性疾病如周期性瘫痪、多发性肌炎等,肌无力程度与肌萎缩不一致。 ⑥ 废用性肌萎缩。石膏固定、骨关节病、长期卧床等可引起废用性肌萎缩,分布在病变关节附近,一旦原因解除,锻炼后肌容积可恢复。 肌肉肥大 肌肉过度运动、锻炼及脂肪结缔组织增生均可引起肌肉肥大,前者称工作性肥大或真性肥大,后者称假性肥大。真性肥大见于运动员,健美锻炼者或体力劳动者。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可表现一侧肌萎缩而另侧肢体相对运动过度而肥大。假性肥大见于肌营养不良。 肌肉不自主运动 肌肉、肌群或肌肉的一部分,出现的不受意志支配的运动。见于多种疾病,亦见于肌病。肌肉纤颤和肌肉束颤,多见于下运动神经元变性所致的继发性肌萎缩。正常人疲劳、寒冷时及神经病患者亦可见束颤。肌纤维颤搐为肌肉纤维连续、缓慢的自发运动,沿肌肉纵轴方向波浪起伏地运动。肌肉图表现为单个电位重复发放,或为电位连续性高频发放。可见于神经性肌强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等(见不自主运动)。 肌肉收缩或 后引起的不随意运动 包括:①肌强直。肌肉随意收缩后不能立即松弛或肌肉受叩击时出现肌凹和肌丘。肌电图上出现高频放电,其频率与幅度逐渐递增后逐渐递减。见于肌强直综合征。 ② 运动后痛性痉挛。指运动后肌肉痉挛收缩,触之坚硬,伴有剧烈疼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肌电图上表现为电静息。持续运动后症状减轻,见于麦卡德尔氏病、磷酸果糖激酶缺陷症、肌脂质类贮积病等。 运动诱发强直性肌痉挛尚可见于僵人综合征、神经性肌强直、破伤风等。 肌张力低下 是肌病的特点之一,常伴肌萎缩。但下运动神经元疾病及小脑疾病亦表现肌张力低下,故肌张力低下的诊断价值不大。但婴儿时的某些肌病如先天性肌弛缓、婴儿性肌萎缩(韦尔德尼希-霍夫曼二氏病)、糖原贮积症等表现明显的肌张力低下,即所谓的“软婴儿”综合征。 腱反射低下 肌病多表现腱反射低下。晚期腱反射可消失。 肌病时的肌电图改变 包括以下几种: 运动单位平均时限缩短正常运动单位电位的峰波部分由针极下最近的肌纤维去极化形成,而起始及终末的低波幅慢波部分是由离针电极05~1mm的肌纤维去极化产生。肌肉病变时,肌纤维坏死、变性、萎缩,具有正常功能的肌纤维数量减少,离针电极05~1mm能兴奋的肌纤维数量亦减少,它们产生的慢波成分电压极低,因此运动单位电位失去了起始及终末部分,故时限缩短。另外,由于运动单位内肌纤维分布不匀,边缘部分密度最低,当周围肌纤维变性、坏死时,运动单位的周围部分丧失,范围缩小,运动终极区域变窄。这样当运动单位内的肌纤维去极化,综合形成运动单位电位时,在时程上的分散也小,因而出现短时限电位。肌病时运动电位时限缩短可达20~60%。 运动单位平均幅度下降由于肌肉疾病时,肌纤维变性坏死,数量减少,造成运动单位电位平均幅度下降。但在有些病人亦可表现为幅度正常或增高。 多相电位增加亦为肌病的重要指征,最有价值的为时限短、低波幅多相电位,称为肌病电位。多相电位产生的机制为神经侧支芽生,以及由于肌纤维数量减少,残留的肌纤维产生的电位在时程上分散。 重收缩时出现干扰相或病理干扰相肌肉疾病时虽然肌纤维数量减少及功能障碍,但运动单位数目仍在正常范围,即使在严重力弱情况下,所产生的电位仍能综合成干扰相。而且由于肌肉力弱,代偿性地增加了运动单位的发放频率,干扰相波型比正常更密集,另外,还因多相电位增加,使组成的干扰相波峰纤细,中间部分浓重,这称为病理干扰相。其电压降低,大多小于20mV,部分小于05mV。 运动单位电位最大幅度下降以套用多心针电极测得的运动单位电位的最大幅度为准,因此种电极较不受针极位置的影响。肌原性疾病时,运动单位电位的最大幅度可下降30%。一般说来,遗传性疾病的运动单位电位最大幅度下降比获得性肌病(如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要显著,可能因获得性肌病有周围神经芽生,局部肌纤维数量增加。 插入活动延长和自发电位肌原性肌病时可出现各种形式的插入活动延长。强直性肌病出现肌强直性放电,这是一个重要的诊断指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的肌强直样放电代表肌膜兴奋性升高。 自发电位如纤颤电位、正相电位,在肌病时十分常见,一般在疾病早期出现。推测为肌肉病变时,肌纤维局灶性坏死,部分肌纤维与终极分离,造成暂时性失神经支配所致。更多的学者认为,原因是病变肌肉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降低,使静息膜电位降低、细胞兴奋性增高而引起肌纤维自发性活动。在慢性期和晚期,纤颤电位数量减少,当肌纤维明显纤维化时,纤颤电位消失。 肌病的类型 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周期性瘫痪较为多见。其余肌病均少见。 重症肌无力以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为主的自身免疫病。表现为受累骨骼肌极易疲劳并出现肌无力。 皮肌炎少见的结缔组织病,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肌肉酸痛无力和特征性皮肤损害。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一组原发性肌肉变性病,表现为进行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肌肉萎缩,为遗传性疾病。 肌强直性疾病一组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典型表现为肌强直,即随意运动开始或肌肉受 后即强直性收缩,需数秒至十数秒钟后才能松弛,因此造成肢体僵硬,动作不灵,如与人握手时手不能马上松开。包括萎缩性或营养不良性肌强直(斯坦纳氏病,有肌强直,但肌无力及肌萎缩更突出)、先天性肌强直(汤姆森氏病,婴儿期发病,伴肌肥大)、先天性副肌强直(奥伊伦贝格氏病,幼时发病,表现为肌强直及阵发性无力,肌强直以面肌明显)等。无特殊治疗。奎宁、普鲁卡因酰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症状。 先天性肌病如杆状体肌病、中央轴空病、肌管型肌病(均表现肌无力、肌张力低下,肌纤维内有杆状体、中央轴空、肌管等);先天性肌纤维类型不均衡;多发性轴空病;指纹体肌病等。 代谢性肌病种类甚多,如糖原贮积病Ⅱ型、Ⅲ型可表现肌无力、肌张力低下。Ⅴ型、Ⅶ型可表现运动后肌痉挛。脂质贮积肌病为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包括肉碱缺乏综合征(表现肌内肉毒碱含量低下,进行性肌无力,发作性肝功能障碍)、肉碱棕榈酸转移酶缺乏病(反复肌痛、肌红蛋白尿)等。肌红蛋白尿症表现为发作性肌无力、肿痛,尿呈棕红色,病因多样(糖原贮积病Ⅴ、Ⅶ型,肉碱棕榈酸转移酶缺乏,毒物,肌挫伤等)。 感染性肌病如病毒、寄生虫感染可引起肌炎,如弓形虫、旋毛虫病。流行性胸痛为 B型库克萨基病毒引起,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表现为胸、背、肩部肌肉疼痛。 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粘液水肿、库兴氏病、恶性肿瘤等亦可伴发肌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537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