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内劲一指禅

气功内劲一指禅,第1张

“少林内劲一指禅”功法,是我国福建少林寺特有的练功术。它历经数百年十几个朝代的提炼、充实,成为武林界推祟的上乘功法。它不同于一般的少林动功,也不同于一般的禅林静功,而是一种包括动功、静功、“竞技”、“技击”等功法的独特门户。“内劲一指掸”功法繁多,训练方法也奇特。训练中虽不强调入静和意守,但对姿势的正确性,动作的先后次序,要求特别严格。它能,人体的气血,使之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从而起到防祛,健身延年,精、气、神、力合一的作用。坚持练此功法,功底随时间而深厚,不仅可以“外气内收”,积蓄“内劲”,而且可以“内气外放”,为患者导引治。 “内劲一指禅”的“内劲”,是人体活动的能量,是蕴藏在人体内的潜力,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禅”,是梵语,即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指”,是指在练功过程中,必须再加上一个特殊的、关键性的训练方法,即十个手指和十个脚趾有系统、有规律的扳动和按动的。十指和十趾,分别为人体十二正经的起点或末端,手指的扳动和脚趾的按动,不仅可以积蓄“内劲”,调节释放“内劲”,而且还简便易学,可以缩短练功时间,使之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热身法 “热身法”是本功法练功时的一套准备动作。是从“心意六合拳”的精碎中总结出了摇、摩、转、压、提、拉、搓、曲、磨丹田等一套动作,并把这些动作联系起来,使之既可作为练习本功法之前的准备动作,又可成为一套独立的体育医疗方法,名为“热身法”或“丹田功”。 “热身法”在动作形状上模仿“心意六合”十大形中的一些基本动作,在步法上有虚、蹬、前、后、鸡、熊步等基本步型。时要求动作协调,配合呼吸,做到既不松软飘浮,又不僵硬呆板,而是灵活自然,轻松自如,两眼平视,炯炯有神,周身充满力量。下步有力、敦实,像棵苍松,显示出很沉稳的气度。 本功法呼吸和动作相配合的基本原则是:“开吸合呼,升吸降呼”。 第一节 摇膀子--摇丹田 预备姿势: 右脚向前跨出一步,成前弓步;右手在右膝外侧,掌心向前,手指并拢;左手拇指朝后,其余四指并拨,指尖朝前,叉腰;头颈正直,目视前方(图1)。 动作: 右手臂向前上方绕环至肩上时,掌心外翻向后,同时转腰带动手臂继续向后下方绕环,经体侧复原(图2)。手臂成车轮状旋转一圈为一次,一般做20次。右侧做完了再做左侧,要求同上,全做完了恢复直立。 要求: 动作时手臂要伸直,速度先慢后快,目视前方,上身保持正直;腿保持弓步,重心乎稳,脚跟不拾起,自然呼吸。 功用:’ 打开“极泉”穴、“章门”穴、“京门”穴;活利关节,疏通手三阴、手三阳经络,对防治肩周炎、等肩部疾患有疗效。 歌诀:摇臂好似车轮转,风云漫舞肩臂旋;活利关节疏经络,肩臂疼痛可愈痊。 第二节 摩肩--摩丹田 预备姿势: 左脚向左分开,与肩同宽,平行站立,向左转体90度,同时屈膝下蹲;右肩在前下沉,重心偏左,右臂自然下垂于两膝之间;五指松直,拇指朝内,掌心内转向右;左手置于左腰胯后外侧,掌心朝外,头颈正直,目视前方。(图3) 动作: 右肩带动肘和手直线向上拎起(似从井里打水上拎状),屈肘过头顶到最大限度,顺势向右转腰,带动胯、膝、踝关节向右转动,右手背经腋下沿右背部下行至右腰胯后外侧处,掌心向外;同时左肩下沉,向右转体至最大限度,左手背沿左腿后侧下行,再前移到两膝之间,五指松直,拇指朝内;掌心内转向左,左臂自然下垂于两膝之间(图4);重心偏右;再似右臂那样上提,并顺势向左转腰,带动胯、膝、踝关节向左转动。一般左右各做20次,恢复直立。 要求: 动作时注意保持头、颈、脊柱中正,目视前方,肩、肘、腕、胯、膝、踝各关节同时转动,但脚不移动,自然呼吸;手上提、下行时动作要协调。 功用: 活动六大关节,故又叫通“六关”(即肩、肘、腕、胯、膝、踝)。它不仅能促进气血流通,对关节痹痛、腰背酸痛有防治作用,还能内练五脏——又叫练“内五行”(即心、肝、脾、肺、肾),即通过腰部及各大关节的转动,各内脏器官也得到有节奏的牵动和 ,因此,对气滞、食欲不振、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患尤为有效。 摩肩动作,是模仿“心意六合”拳的熊形,练习它可为以后练行功打好基础。 歌诀:摩肩形似熊走路,导引五脏和六腑;活利关节通经络,身心舒。 第三节 猫洗脸--转丹田 预备姿势: 左脚向前方跨出半步,成左前虚步,右腿屈膝下蹲,重心在右腿上,以腰为轴,右肩向左转90度;右手掌心向内,手指朝上,距左“太阳”穴10公分处,成保护状;左手掌心向内并屈肘向后方拉足,护于左腰际;头颈正直,目视前方(图5)。 动作: 以腰为轴,带动右肩向右转动90度,右手掌随势下行似“猫洗脸”状,经左胸腹划弧至右腰际,右肘向后方拉足成三角形,手心向内成护腰状;同时左肩亦随之向前,左手掌心向内、向上划弧至右“太阳”穴处(图6)。 两手象“猫洗脸”似地频频在左右面部成圆形轮番转动20次;换成右前虚步再做20次,后恢复直立。 要求: 动作时注意保持上身正直,上虚下实。以腰带肩,肩随腰转,手随肩转,收腹提肛,自然呼吸。 功用: 本节动作对内脏有。仿生于猫洗脸,可活动带脉,同时对肩周炎、腰扭伤等疾患有防治作用。 虚步站桩的练习,有助于增加下肢的力量,为以后锻炼提高功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动作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用于技击则有防身进敌之功。 歌诀:虚步站桩转丹田,形态模拟猫洗脸;收腹提肛前虚步,防治腰扭肩周炎。

第四节 恨天无环--压丹田 预备姿势: 直立。 动作: 右脚向前跨半步,屈膝,同时右手五指并拢经右耳向上将臂举直,使右肋全部伸张开,似手风琴样地拉足,左手掌心向下,随势置于右肘下作保护右肋势。同时用鼻吸气1(图7)。接着,右手成鹰爪用力抓物势,卷掌成拳,直线向下猛拉至拳与肩平,好似抓住“天的环”,把天拉下来一样,肋骨此时就像手风琴似地合拢,同时两腿用力蹬直,挺胸,顶住上面向下挤压的力,使内脏受到上下两个力的挤压作用,左手护右助,并用口迅速呼气(图8)。 要求: 手臂上举尽量伸直,下拉时要迅速有力,动作要清楚,一下一下地不能拖泥带水,动作过程中身体要保持正直,目视前方,右手右脚做完了即换左手左脚,重复交替进行,左右各做7次,恢复直立。 功用: 锻炼“内五行”。通过上下肢肌群的相对力、腹肌的收缩以及深吸气后的突然快速呼气,使隔肌得到大幅度,从而扩大肺活量,增强胸肌、背阔肌、肱二头和腹肌的劲力,并对减肥(皮下脂肪)有成效,对、哮喘等呼吸道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注意:高血压和内脏下垂及肝脾肿大患者宜轻做。 歌诀:举手护肋竖丹田,恨天无环“顶、压”劲;排除浊气身舒展,久练气顺体太平。 第五节 野马奔糟--提丹田 预备姿势: 成立正势站立,左脚顺脚尖方向跨出一大步,成左弓步,两臂伸直在左腿上方,十指松直,手背相靠,上身倾向出腿方向,目仍视正前方(图9)。 动作, 两臂随掌心向下、向侧后方拉至最大限度,同时用鼻吸气,重心随势后移,右腿屈膝,左腿伸直,上身后仰(图10);两臂继续下行,两手由掌变拳,经腋下朝出腿方向猛力向上冲提,同时用口顺势短促呼气有声,上身也随势前移,右腿用力蹬直,但脚不离地。两拳眼向外翻转,左拳在前与眉齐,右拳在后,靠近左手腕处与鼻平。头颈正直,目视正前方(图11)。做完7次后换右脚在前,再做7次,而后恢复直立。 要求: 在两臂后拉至最大限度时,前腿要伸直,与上体、头颈成一直线;冲拳后,头颈、躯干与后腿成一直线。 功用: 加速吐故纳新(调息)。对治疗肺气肿、胸膜粘连、肠粘连、胃下垂、肾下垂等疾患有疗效。 通过腿推腰、腰推肩、肩推肘、肘推手连贯动作的导引,以提升中气,同时也有效地锻炼了下肢、腰背和上肢的劲力。本动作有较大的技击实用价值。 注意:禁忌。 歌诀:野马奔槽气门开,收腹提肛暖气海,肺与腹腔活量大,血压高者慎重来。

禅、一指、内劲、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拼音 5 代号 6 出处 7 痞根穴的定位 8 痞根穴取穴方法 9 痞根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痞根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痞根穴主治病证 12 痞根穴的配伍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特效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痞根 1 拼音

pǐ gēn

2 英文参考

EXB4 [中国针灸学词典]

pǐgē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B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痞根为经外奇穴名(pǐgēn EXB4)[1][2]。出《医经小学》。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1]。主治痞块,腰痛,胃痉挛,胃痛,胃炎,胃扩张,肝炎,肝脾肿大,腰肌劳损,肾下垂,肠炎等。

4 拼音

pǐgēn

5 代号

EXB4

6 出处

《医学入门》:专治痞块,十三椎下,各开三寸五分。

7 痞根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痞根穴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1][3]。

痞根穴位于腰区,横平第一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5寸[2][4]。

痞根穴位于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处(《医学入门》)[5]。

另说在“十二椎下旁开三寸半”(《医宗金鉴》); “第十一胸椎之下两侧,相去三寸半”(《中国针灸学》)。

经外奇穴——痞根穴的位置

经外奇穴——痞根穴的位置

8 痞根穴取穴方法

患者俯卧位,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取穴。

俯卧位,于膀胱经之肓门旁开05寸处取穴[4]。

快速取穴:肚脐水平线与后正中线交点向上推1个椎体,在其棘突下,旁开35寸处即是痞根穴[6]。

9 痞根穴穴位解剖

痞根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和腰方肌。分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和第一、二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髂肋肌[3]。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第1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第1腰动脉分布[3]。

10 痞根穴的功效与作用

痞根穴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

11 痞根穴主治病证

痞根穴主治痞块,腰痛,胃痉挛,胃痛,胃炎,胃扩张,肝炎,肝脾肿大,腰肌劳损,肾下垂,肠炎等。

痞根穴主治痞块、腰痛[3]。

痞根穴主治痞块、腰痛、胃痛,以及肝脾大、肝炎、胃炎、肠炎、肾下垂等[2]。

痞根穴主治痞块[5]。

局部病:痞块(肝脾肿大)久不愈,肝炎[4]。

其他病:胃痉挛,胃炎,胃扩张,肾下垂,腰肌劳损等[4]。

12 痞根穴的配伍

痞根配精宫、鬼眼,治疝痛、反胃[4]。

痞根配命门、肾俞、太溪,治腰肌劳损[4]。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斜刺05~10寸[2]。

直刺05~1寸[3][4],局部有酸胀感[4],或放射至腰部[4]。

132 灸法

可灸[3][2][4]。

艾炷灸3~7壮[5]。

14 特效

经常用 槌敲打 痞穴根有利于维持和促进肝脾消化系统功能,可缓解由气血瘀滞引起的肝脾肿大[6]。

15 文献摘要

《医学入门》:多灸左边,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

病情分析: 走楼梯时脚打滑摔到屁股和腰部,脊椎中间肿了一个小包考虑软组织损伤引起,可以拍片检查明确,应用活血消炎止痛药物意见建议:建议饮食清淡注意休息,局部物理治疗,可以应用云南白药气雾剂,服用扶他林,三七伤药片等

甲状腺肿块切除术

患者今日取仰卧位,肩部垫高,全麻达成后,常规消毒铺巾,在胸骨切迹上约两横指处顺皮纹方向作弧形领式切口(kocher 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用组织钳牵开颈阔肌,在其深面用电刀分离皮瓣,上至甲状软骨切迹,下至胸骨切迹,两侧越过胸锁乳突肌前缘。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开筋膜,分离两侧胸锁乳突肌与深面的颈前肌群的疏松间隙。用无菌纱布保护切口。牵开上下皮瓣,用组织钳或止血钳提起颈白线两侧组织,切开颈白线直达甲状腺固有被膜,然后上下切开。探查见患者右侧甲状腺中上极有一约2×3cm2左右结节,用数把血管钳夹住甲状腺组织,边钳夹边切除,将结节及周围少量组织切除。结扎切面出血点,缝合切面。以稀碘伏冲洗创面,彻底止血。于手术区放置14#硅胶引流管一根,持续负压吸引。清点器械无误后,依次缝合各层,表面皮肤以皮内缝合法缝合。术中出血少量,术程顺利,病人安返。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

麻醉达成后,平卧位,肩部垫高,常规消毒铺巾,在胸骨切迹上约两横指处顺皮纹方向作弧形领式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用组织钳牵开颈阔肌,在其深面用电刀分离皮瓣,上至甲状软骨切迹,两侧越过胸锁乳突肌前缘。用无菌纱布保护切口,牵开上下皮瓣,用血管钳提起颈白线两侧组织,切开颈白线直达甲状腺固有被膜。

探查发现,甲状腺左叶未见异常,甲状腺右叶中极可及一约25×2cm囊性结节。术中冰冻报告: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囊性变。决定行右侧腺叶切除术。分离右叶甲状腺上极,结扎甲状腺上动脉,分离甲状腺下极,暴露喉返神经,离断甲状腺下动脉,离断峡部,切除甲状腺右叶。遂缝合峡部创面,以生理盐水冲洗术野,彻底止血。于右甲状腺残腔放置引流管一根,持续负压吸引。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后,逐层缝合,表面皮肤以皮内缝合法缝合。术中出血少量,术程顺利,病人安返。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峡部+部切(情况之一)

麻醉达成后,平卧位,肩部垫高,常规消毒铺巾,在胸骨切迹上约两横指处顺皮纹方向作弧形领式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用组织钳牵开颈阔肌,在其深面用电刀分离皮瓣,上至甲状软骨切迹,两侧越过胸锁乳突肌前缘。用无菌纱布保护切口,牵开上下皮瓣,用血管钳提起颈白线两侧组织,切开颈白线直达甲状腺固有被膜。

探查发现,甲状腺呈弥漫性病变,左叶可及多个结节,最大约0705cm,质硬;右叶下极可及0605cm结节,质硬。术中冰冻报告:甲状腺左叶多灶性乳头状癌,右侧甲状腺腺瘤样结节。决定行左侧腺叶切除术+峡部切除+右侧腺叶次全切除术+气管旁淋巴结清扫术。分离左叶甲状腺上极,结扎甲状腺上动脉,分离甲状腺下极,暴露喉返神经,离断甲状腺下动脉,离断峡部,切除甲状腺左叶,细致清除气管旁淋巴结。同上离断右甲状腺血管,用数把血管钳夹住甲状腺组织,边钳夹边切除,将右叶大部连峡部切除,残留约拇指大小。缝合右叶残面,以生理盐水冲洗术野,彻底止血。于左甲状腺残腔放置引流管一根,持续负压吸引。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后,逐层缝合,表面皮肤以皮内缝合法缝合。术中出血少量,术程顺利,病人安返。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峡部+部切(情况之二)

麻醉达成后,平卧位,肩部垫高,常规消毒铺巾,在胸骨切迹上约两横指处顺皮纹方向作弧形领式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用组织钳牵开颈阔肌,在其深面用电刀分离皮瓣,上至甲状软骨切迹,两侧至胸锁乳突肌前缘。用无菌纱布保护切口,牵开上下皮瓣,用血管钳提起颈白线两侧组织,切开颈白线直达甲状腺固有被膜。

探查发现,甲状腺两叶上极可及多发结节,左叶上极可及一囊性结节,约218cm。分离左叶甲状腺上极,结扎甲状腺上动脉,用数把血管钳夹住甲状腺组织,边钳夹边切除,将左叶部分甲状腺连囊肿切除,送冰冻,缝合左叶残面。术中冰冻报告:甲状腺囊肿。同法离断右甲状腺血管,用数把血管钳夹住甲状腺组织,边钳夹边切除,将右叶部分切除。缝合右叶残面,以生理盐水冲洗术野,彻底止血。于左甲状腺残腔放置引流管一根,持续负压吸引。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后,逐层缝合,表面皮肤以皮内缝合法缝合。术中出血少量,术程顺利,病人安返。

甲亢手术

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高,颈部过伸位,麻醉达成后,常规消毒铺巾,在胸骨切迹上约一横指处顺皮纹方向作弧形领式切口(kocher 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用组织钳牵开颈阔肌,用盐水巾保护皮肤,在颈阔肌深面用电刀分离皮瓣,上至甲状软骨切迹,下至胸骨切迹,两侧越过胸锁乳突肌前缘。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开筋膜,分离两侧胸锁乳突肌与深面的颈前肌群的疏松间隙。牵开上下皮瓣,用止血钳提起颈白线两侧组织,切开颈白线直达甲状腺固有被膜,然后上下切开,横行切开右侧颈前肌群。探查见患者右侧甲状腺大小约8×6×5cm3,内有数枚结节,最大约2cm;左侧大小约6×5×4cm3,内未见结节。向上分离右侧甲状腺上极,离断结扎甲状腺上动静脉,向下分离至甲状腺中极,结扎离段中静脉,暴露喉返神经,避免损伤,分离结扎甲状腺下极动静脉,予以结扎后离断;连同峡部,用数把血管钳夹住甲状腺组织,边钳夹边切除,切除右侧甲状腺腺叶,保留背面少量被膜。标本送冰冻,结果示:右侧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向上分离左侧甲状腺上极,离断结扎甲状腺上动静脉,向下分离至甲状腺中极,结扎离段中静脉,暴露喉返神经,避免损伤,分离结扎甲状腺下极动静脉,予以结扎后离断;用数把血管钳夹住甲状腺组织,边钳夹边切除,切除左侧甲状腺大部分,保留约2拇指大小甲状腺;结扎切面出血点,缝合切面。置一颈部引流管;仔细止血;清点器械无误后,依次缝合各层,表面皮肤以皮内缝合法缝合。术中出血约200ml,术程顺利,病人安返。

右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左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右侧颈部淋巴结清扫

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高,颈部过伸位,麻醉达成后,常规消毒铺巾,在胸骨切迹上约一横指处顺皮纹方向作弧形领式切口(kocher 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用组织钳牵开颈阔肌,用盐水巾保护皮肤,在颈阔肌深面用电刀分离皮瓣,上至甲状软骨切迹,下至胸骨切迹,两侧越过胸锁乳突肌前缘。牵开上下皮瓣,用止血钳提起颈白线两侧组织,切开颈白线直达甲状腺固有被膜,然后上下切开。探查见右侧及峡部甲状腺内有数枚结节,暗红色,质硬,最大约25cm,整个包绕气管,局部侵犯气管,并与双侧喉返神经粘连,部分甲状腺延伸致胸骨后方,周围可见十数枚肿大淋巴结;质硬,最大约15cm,其中可见已肿大淋巴结与右侧颈总动脉及右侧颈内静脉粘连致密;左侧探查未见结节。切除右侧甲状腺上极部分肿块,标本送冰冻,结果示: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决定行右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左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右侧颈部淋巴结清扫。

将切口向右侧乳突处延伸呈L型切口,切开皮肤、皮下、颈阔肌,分离颈阔肌直至颈总动脉甲状腺分支水平上约1cm处;向上分离结扎甲状腺上极动静脉;向下分离至甲状腺中极,结扎离段中静脉,分离右侧甲状腺下极,结扎并离段甲状腺下动静脉,连同腺峡部及右侧剩余甲状腺及病灶一并切除;暴露左侧甲状腺下极,离断结扎甲状腺下动静脉,向上分离至甲状腺中极,结扎离段中静脉,分离结扎甲状腺上极动静脉;沿甲状腺后包膜切除,切除左侧甲状腺大部分,仅剩后包膜及约半个拇指大小。结扎切面出血点,对拢缝合切面。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开筋膜,分离两侧胸锁乳突肌与深面的颈前肌群的疏松间隙,上至颈总动脉甲状腺分支水平上约1cm,下至锁骨水平,牵开胸锁乳突肌,沿颈内静脉骨骼化处理,上至颈内静脉面静脉分支水平,下至锁骨水平,骨骼化颈总动脉,下至锁骨水平,上至颈总动脉甲状腺分支水平,保留迷走神经、膈神经、副神经进行右侧颈部清扫,上至颈总动脉甲状腺分支水平,下至锁骨水平,内至气管右侧缘,外至斜方肌外侧缘,连同右侧颈前肌群(右胸锁乳突肌除外)整个切除。

置一颈部引流管;仔细止血;清点器械无误后,缝合皮下及皮肤层。术中出血约300ml,术程顺利,病人安返;标本送病理。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

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高,颈部过伸位,麻醉达成后,常规消毒铺巾,在胸骨切迹上约一横指处顺皮纹方向作弧形领式切口(kocher 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用组织钳牵开颈阔肌,用盐水巾保护皮肤,在颈阔肌深面用电刀分离皮瓣,上至甲状软骨切迹,下至胸骨切迹,两侧越过胸锁乳突肌前缘。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开筋膜,分离两侧胸锁乳突肌与深面的颈前肌群的疏松间隙。牵开上下皮瓣,用止血钳提起颈白线两侧组织,切开颈白线直达甲状腺固有被膜,然后上下切开。探查见患者右侧甲状腺中极背面有一约4×3cm2左右结节,灰白色囊性,左侧探查未见结节。向下分离右侧甲状腺下极,暴露喉返神经,避开喉返神经,离断结扎甲状腺下动静脉,向上分离至甲状腺中极,结扎离段中静脉,分离结扎甲状腺上极动静脉;保留甲状腺峡部,用数把血管钳夹住甲状腺组织,边钳夹边切除,切除右侧甲状腺约85%甲状腺,保留背面少量被膜。标本送冰冻,结果示:右侧甲状腺囊肿。结扎切面出血点,缝合切面。置一颈部引流管;仔细止血;清点器械无误后,依次缝合各层,表面皮肤以皮内缝合法缝合。术中出血少量,术程顺利,病人安返。

手术记录(甲状腺手术)

左甲状腺瘤

手术名称:左甲状腺瘤根治术

手术经过:

颈丛麻醉完毕,患者取平卧位、垫肩,常规消毒、铺巾。

取左颈部胸骨柄上方两横指做横切口,长约6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游离皮瓣,沿颈前前正中线切开颈前肌群,暴露左侧甲状腺,左侧甲状腺中部可触及约3cmX25cm大小肿物,质地中等,表面欠光滑,移动度差,游离左侧甲状腺,注意保护左侧喉返神经、喉上神经,沿肿物边缘钝性、锐性交替分离肿物,完整切除肿物,送快速病理检查,严密止血,等待病理结果。病理示:左甲状腺乳头状瘤,术中诊断左甲状腺癌明确,决定行左侧功能性颈清术。改为气管插管全麻,头偏向健侧,扩大切口,向右延长至右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左侧延长至胸锁乳突肌后缘,并沿胸锁乳突肌后缘向上延长,游离皮瓣,上至下颌骨下缘,下至锁骨上缘,内侧至颈前正中线,外侧至斜方肌前缘。在锁骨上缘约2cm处断颈外及颈前静脉,在颈外三角游离皮瓣并暴露副神经,游离胸锁乳突肌,注意不要损伤其后方颈动脉鞘,切开颈动脉鞘,游离颈内静脉外侧,注意不要损伤颈内静脉及其下缘的胸导管;在锁骨上方约2cm处切开兢深筋膜,注意不要损伤膈神经、臂丛,沿斜方肌前缘、前中斜角肌、肩胛提肌表面,颈内静脉外侧,清除颈后三角及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外侧区脂肪及淋巴结;进一步清除颈动脉、甲状腺中静脉、甲状腺上动静脉,注意保护左侧喉返神经、喉上神经,清除气管前、气管食管旁淋巴结,在健侧甲状腺峡部断甲状腺,缝合甲状腺创面,断颈前肌群,取出标本,严密止血,冲洗创面,沿切口放置橡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术程顺利,出血少,麻醉效果好,术后安返病房,标本送检病理。

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手术经过:

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右上肢外展90度,常规消毒、铺巾。

作右乳晕切口,长约3cm,依次切开皮肤、浅筋膜,于肿物周围禊行切口乳腺组织,完整切除一肿物,约20cmX20cmX20cm大小,质中,送快速病理检查示:右乳腺癌,决定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切除术。于距肿物周围约4cm作一长梭形切口,长约25cm,依次切开皮肤、浅筋膜,于皮下向四周游离皮瓣,上至锁骨,下至腹直肌前鞘,内至胸骨,外至背阔肌前缘。于乳腺后方游离,切除胸大肌筋膜,结扎穿支气管。解剖腋血管鞘,结扎分支小血管,注意保护胸长神经、胸背神经,清除腋窝淋巴结脂肪组织,将右乳腺包括乳头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清除胸大小肌间淋巴结脂肪组织,电凝止血,冲洗创面干净,查无活动性出血点,器械敷料清点无误,无张力间断缝合皮下组织、皮肤,关闭切口,加压包扎。

手术术程顺利,术中出血约50ml,麻醉效果好,术后安返病房

面瘫编辑词条 编辑摘要 摘要

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吊斜风”、“面神经炎”、“歪嘴风”等,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腮、努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目录

1临床表现

2是怎样形成的

3治疗方法

4偏方治面瘫

5患者治疗过程中…

6食疗 展开 目录

1临床表现

2是怎样形成的

3治疗方法

4偏方治面瘫

5患者治疗过程中…

6食疗

7针灸疗法

8护理 收起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它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平常人们所常说的面瘫,在多数情况下是指面神经炎而言。因为面瘫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毁容病”。 面瘫的根源在于颈椎骨骼错位歪斜压迫神经引起神经痉挛而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心理因素易引发面瘫:调查显示,心理因素是引发面神经麻痹的重要因素之一。面神经麻痹发生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存在身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及身体不适等情况。  应注意保持良好心情:防止面瘫最好的办法是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并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贝尔氏麻痹(面瘫)的症状  1一侧(偶为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病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增宽,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时病侧口角漏气)。  2病初多有耳周疼痛,有的患者出现耳后翳风穴疼痛严重,甚至会出现透皮牵扯痛。  3可伴有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听力过敏、听力下降等等。  面瘫的分类  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二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由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编辑本段是怎样形成的

  面瘫生成的原因就是面部中风,从而导致面部血液循环不畅。造成面部缺血,缺氧引起面部神经麻痹、发炎、甚至坏。使面部肌肉,不受大脑控制产生松弛下垂。被人们误认为口眼歪斜。 举个大家易懂例子:我们睡觉时把胳膊枕在头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手麻了,不听使唤了。面瘫也是一样,只不过胳膊麻了是外力压迫导致的麻痹。面瘫是面部中风(受风)、病毒、外伤等原因导致的面神部经麻痹、发炎从而造成患病一侧肌肉下垂所以也叫面部神经炎。 面瘫的检查:  (1)静止检查:  茎乳突: 检查茎乳突是否疼痛或一侧颞部、面部是否疼痛。  额部: 检查额部皮肤皱纹是否相同、变浅或消失,眉目外侧是否对称、下垂。  眼 : 检查眼裂的大小,两侧是否对称、变小或变大,上眼睑是否下垂,下眼睑是否外翻,眼睑是否抽搐、肿胀,眼结膜是否充血溃疡,是否有流泪、干涩、酸、胀的症状。  耳:检查是否有耳鸣、耳闷、听力下降。  面颊:检查鼻唇沟是否变浅、消失或加深。面颊部是否对称、平坦、增厚或抽搐。面部是否感觉发紧、僵硬、麻木或萎缩。  口: 检查口角是否对称、下垂、上提或抽搐;口唇是否肿胀,人中是否偏斜。  舌 :检查味觉是否受累。  (2)运动检查  抬眉运动:检查额枕肌额腹的运动功能。重度患者额部平坦,皱纹一般消失或明显变浅,眉目外侧明显下垂。  皱 眉:检查皱眉肌是否能运动,两侧眉运动幅度是否一致。  闭 眼: 闭眼时应注意患侧的口角有无提口角运动,患侧能否闭严,及闭合的程度。  耸 鼻:观察压鼻肌是否有皱纹,两侧上唇运动幅度是否相同。  示 齿: 注意观察两侧口角运动幅度,口裂是否变形,上下牙齿暴露的数目及高度。  努 嘴: 注意观察口角两侧至人中的距离是否相同,努嘴的形状是否对称。  鼓 腮 :主要检查口轮匝肌的运动功能。

编辑本段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面瘫的方法很多,在临床上使用最多效果比较好的却不多。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有贴膏药(如面瘫康、复方牵正膏)、针灸、口服中药调理、口服及注射西药等。  针灸治疗主要方法如下:  以针灸治疗,并以手法为主,治疗过程中不加用药物或电针。法则:祛风通络。  处方:合谷、太冲、牵正、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颊车,风池,下关,迎香,承浆或颊承浆。每次选三或四穴。  加减法:眼睑不能下合、露睛流泪者,加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透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廉泉。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  操作: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平刺,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后抽动,留针20分钟。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  西医口服以及注射用药:  临床常采用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泼尼松等等)、维生素B族(维生素B1、B12之类的药物)及活血化瘀药共奏抗炎、减轻水肿、改善微循环之功效。显而易见,激素类药物副作用较强烈,加之其本身就是对症支持治疗,疗效并不确切。但如果过用激素,将产生许多反作用和副作用,让人肥肿难分、水钠潴留、免疫力下降,恢复缓慢。而维生素B1、B12之类的药物是营养神经的药物,但是见效缓慢,作用比较弱,使用周期比较长。  所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慎重,尤其是患病15天之内是面部神经缺血水肿期,这个时间也是面瘫疾病的急性发病期,最好不要做针灸,因为这个时间做针灸容易导致面部神经受损加重,临床上有许多之所以留下后遗症的患者,多数都是由于过早的使用针灸,而且针灸医师的手法,熟练程度以及对穴位针刺深浅和穴位准确度等情况的把握,要是早期过早、过强、针刺不恰当损伤神经,就极易出现面瘫后遗症的症状。希望患者使用治疗方法一定要慎重,更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和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才是最重要的,对后续的恢复是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面瘫患者容易引起后遗症:  面瘫后遗症一般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因治疗方法不当而延误病情或者经多种方法治疗仍未痊愈的情况。  面瘫后遗症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患侧麻痹的神经没有完全激活,功能未完全恢复所遗留的部分病症; 另一部分是接受损伤性治疗所造成的,如针灸。 具体表现:无抬眉运动或抬眉低,大、小眼或眼上睑松弛,抬眉时嘴角上错、闭眼时牵动嘴角、鼓嘴时眼小,鼻唇沟浅,面部僵硬、滞食、流泪等。由于损伤性治疗给机体组织细胞产生破坏,机体在恢复受损的组织时就会产生粘连造成连动,还会出现大面积的萎缩或者是增生。  鉴别诊断:  根据起病形式和临床特点,诊断并不困难。本病应与中枢性面瘫,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引起的面神经麻痹,以及后颅窝炎症、肿瘤所致的面神经麻痹等相鉴别。  体会: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足阳明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炎症所致,如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腮腺炎等。本病发病初期(1周内),炎症尚处于发展阶段,针灸治疗时,宜取穴少,轻刺激,或等待1周后才开始治疗。本病若病延日久,治疗失当,病情由实转虚,气血不能上灌于阳明,致使面部肌肉失于气血濡养而枯槁萎缩,面部麻木,甚则面肌抽搐,或至口眼歪斜难以恢复。针灸治疗本病是可行有效之法,可广加推行,以造福病患者。  面瘫是由于外伤、手术、面神经炎、占位性疾病等导致的单侧或双侧面神经麻痹、表情肌瘫痪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单侧。患病2年内没有完全恢复的称早期面瘫,2年以上的称晚期面瘫。 外科治疗主要针对晚期面瘫。外科治疗可以分为静态治疗和动力性治疗。静态治疗主要是将阔筋膜成条状移植于面部,治疗后静态情况下双侧面部表情对称,但动态下患侧不能随健侧运动。动力性治疗一般分为二期,一期是将从患者小腿取下的神经与健侧面神经吻合,移植神经末端置于患侧,待6个月到1年神经从健侧长入患侧后,实施二期手术,即移植带血管神经的肌肉,选择的肌肉可以为股直肌、股薄肌、背阔肌等,治疗3个月到1年后静态与动态都可达到双侧表情的对称。  我们提出按骨骼肌肌肉内神经、血管、肌腱分布设计移植肌肉供区的理论,并观察到股直肌神经、血管解剖恒定,口径适合面部血管、神经,其肌肉的肌腱有利于维持移植肌瓣的正常肌张力以及面部口角复位固定,而且手术切除肌瓣方便,无血管、神经损伤,无肌肉供区功能障碍。经实施游离股直股动力性治疗面瘫的患者现已有21位。经施用上述手术方法,全部患者于术后1~3个月左右面部肿胀消退,静态时双侧口角对称,其中有两位患者在术后8个月恢复了口角自主运动,其余均在术后10~12个月出现了自主的表情运动。  创伤性面瘫的发病情况  尽管创伤在面瘫发病因素中属第二位,但耳外科、医源性后遗症、肿瘤以及其他疾病所致的创伤性面瘫正处于上升趋势。其发病率在不断提高。  De-Vriese通过对4149例面瘫患者的研究,创伤性面瘫的发病率为1883%,May等报道为17 %(1575),Labella的统计结果为32%(147例),其中包括了医源性因素及肿瘤所致面瘫。在诸多创伤因素中,颌面部外伤及医源性创伤是主要致病因素。Conley报道腮腺区肿瘤及手术造成的面瘫发生率为30%,其中暂时性面瘫为20%,故在涎腺外科中,创伤性面瘫是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  儿童外周性面瘫的检查:  ⑴、生化方面,血糖、尿素氮、血常规;  ⑵、X线,头颅及乳突X线摄片;  ⑶、神经科检查,包括脑电图  ⑷、病变定位:流泪试验,镫肌反射,电测味觉法;  ⑸、面神经功能测定,即神经兴奋性试验,这种试验即使在最年幼的小孩也可施行,同时最好在面瘫一开始就作,并每天由同一个人进行,有时也可能作涎腺闪烁测定;  ⑹、听力计检查。  面瘫的治疗总的说:  第一是去除病因。第二是对症治疗,改善循环消除面神经水肿。第三是营养神经。对急性期的面神经炎一旦确诊,应尽早抗病毒,用激素和对症治疗。如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容易造成面瘫后遗症。 过去对面瘫、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传统治疗,都采用针灸、贴药、拔罐、割治、火针、电针、理疗、鼻塞药、介入治疗、面部注射药物等及一些民间的土办法如擦鳝鱼血等。这些传统的办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兴旺解除疾病,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祖国医药定库中的瑰定。 但是,就治疗面瘫、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面部肌肉的疾病上却有着它严重的,甚至不可克服的后遗症,是造成大量病人一生极大痛苦的根源。 面部肌肉都呈扁平、扁薄的皮肌和条状的扁平肌,这些肌肉起自于颅骨的不同部位,分布在眼裂、口裂、鼻孔的周围,呈扁平环形肌和扁平辐射形肌肉与周围的肌肉组织联结在一起。在这些肌肉收缩和舒张时,有开大和缩小眼、口、鼻孔的作用。同时牵动着面部皮肤活动,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面部的肌肉大约有26块之多。它们互相重叠在一起各有各的功能,如果在面部上针灸、拔罐、贴药、电针、火针、面部注射营养神经的药物,介入治疗。这些治疗方法,一定会造成这些肌肉的损伤、出血、纤维化及炎性反应

编辑本段偏方治面瘫

  取活鳝鱼宰杀后取血涂抹瘫面皮肤,24小时后,或至少12小时后洗掉,一周左右可见效。  巴豆酒 [药物组成] 巴豆3—5粒 [功能主治] 温经、祛痰、通络。主治面神经麻痹。 [用法用量] 外熏面瘫之手掌心劳宫穴,每次1-2小时,重者可治疗4小时,每日一次,五次为一疗程。 [制备方法] 巴豆研细,放铝壶或玻璃瓶中,加入75%乙醇(酒精)或好烧酒500ml,炖热外用。 面瘫的护理方法 1、 心理护理:患者多为突然起病,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有的担心面容改变而羞于见人及治疗效果不好而留下后遗症,这时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解释和安慰疏导工作,缓解其紧张情绪,使病人情绪稳定,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2、 护眼: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长期外露,易导致眼内感染,损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护的非常重要的,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保护,同时滴一些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药水,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块保护。 3、 局部护理:热敷祛风:以生姜末局部敷于面瘫侧,每日1/2小时;温湿毛巾热敷面部,每日2—3次,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按摩时力度要适宜、部位准确;只要患侧面肌能运动就可自行对镜子做皱额、闭眼、吹口哨、示齿等动作,每个动作做2个八拍或4个八拍,每天2—3次,对于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缩及促进康复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面瘫患者应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脸,避免直接吹风,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自我按摩治面瘫 本病治疗除根治原发病外,主要疗法为针灸、理疗、按摩、药物等。自我按摩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现将具体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1准备。取卧床位者枕好;若坐位者头靠墙壁。患者思想集中排除杂念。按摩前先做热敷或中药煎汤(桂枝9克,防风9克,苏叶9克)浸湿毛巾热敷。谨防药液误入眼内。 2轮刮眼睑。以两手食指及中指的罗纹面为术端,分别从眼内眦向外均衡刮上下眼睑各50次,然后轻揉眼皮20-30转。 3指擦鼻翼。以两手食指罗纹面为术端,分别从鼻根两侧向下擦至鼻翼两旁迎相穴50次,在该穴处轻按揉1-2分钟(迎香穴在鼻翼旁开05公分)。指端按压由轻渐重,可治口角歪斜、鼻塞之症。 4 点捻四白穴。该穴在眶下孔凹陷处,瞳孔直下。以食指为术端捻四白穴,边捻边渐施压力。持续1-2分钟。 5掌揉颊车、地仓穴。以同侧手之大鱼肌紧贴病侧颊车穴(咀嚼肌),边揉边移至地仓穴(口角旁开0 5公分),往返50次。 治疗时注意面部保暖,莫受冷风吹,忌冷水洗脸,不食刺激性食物。每天按摩1-2次,对治愈面瘫大有裨益。 面瘫及面部神经疾病--绿色食疗 补充钙及维生素B族元素,对面神经疾病都有帮助。 钙不仅能对骨骼和智力有益,还能促进肌肉及神经功能正常,由于面神经疾病患者主要是面神经传导障碍而导致肌肉萎缩,所以补钙很重要,排骨、深绿色蔬菜、蛋黄、海带、芝麻、水果、胡萝卜、西瓜、奶制品等都富含钙质,。 维生素B族元素对面神经疾病也有帮助,如B1、B2、B12等。维生素B族富含于下列食品中:香菜、番茄、冬瓜、黄瓜、木瓜、苹果、菠萝、梨、桃、西瓜、杏、柿子、葡萄。维生素B,能够帮助神经传导物质的合成,所以应该适当进补。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款:菠萝、奶汁炖排骨,做法是这样的:先把排骨用鲜奶泡上一小时,然后爆锅,把排骨稍煎一下,注意不要煎老了,然后加好调料和上汤用中火炖上三十分钟。用排骨、牛奶是因为他们含有丰富的钙,菠萝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此外,排骨中还含有镁,镁可以在钙和钾的新陈代谢中,对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起重要作用。绿叶蔬菜、麦芽、红糖、干枣、谷类、排骨等食品中富含镁。在起锅前5分钟要把菠萝放进去。这就是今天为您带来的菠萝奶汁炖排骨。

编辑本段患者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

  ⑴ 治疗期间,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不易消化,热性补药,热性食物,烟,羊肉、狗肉,带鱼,白酒、大蒜、大葱、海鲜、麻辣火锅、浓茶咖啡等。 ⑵ 多食新鲜蔬菜、粗粮如黄豆制品,南瓜,玉米,洋葱,瘦肉,山楂,海带,大枣,苦瓜,丝瓜,冬瓜,黄瓜,甜瓜,香蕉、瘦肉、大枣等。 ⑶ 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并加足底按摩。 ⑷ 减少光源刺激,如电视、电脑、紫外线等。 ⑸ 功能性锻炼如:抬眉、双眼紧闭、鼓气、张大嘴、努嘴、示齿耸鼻等。 ⑹ 用毛巾热敷,每晚 3-4 次,勿用冷水洗脸,遇风、雨、寒冷时注意头部保暖。 ⑺ 适当运动,加强身体锻炼,常听轻快音乐,心情平和愉快,保证充足睡眠。 ⑻ 每天坚持穴位按摩。

编辑本段食疗

  中医认为面瘫多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或风热、风痰、瘀血阻滞经脉,气血失和,引起筋肌弛缓不收。若早期重视中药加针灸疗效佳良。西医则主张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改善血循环、营养神经、抗病毒等类药物。但如果过用激素,将产生许多反作用和副作用,让人肥肿难分、水钠潴留、免疫力下降,恢复缓慢。 在进行医生定出的治疗方案下,我们可以配合科学的饮食方法,可以有效的辅助治疗面瘫。可选择如下食疗方法: 1、 防风粥  防风10—15克,葱白口茎,粳米30—60克,前两味水煎取汁,去渣,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成稀粥,温服。本方功可祛风解表散寒,适用于风寒袭络引起的面瘫,肌体肌肉酸楚等。  2、 薄荷糖  簿荷粉30克,白糖500克,将白糖放入锅内,加水少许,文火炼稠,后加入薄荷粉,调勺,再继续炼于不粘手时,即成本方具有疏风清热,辛凉解表的功效,对于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咽干微渴等症有效。  3、 川芎白芷水炖鱼头  川芎3—9克,白芷3—9克,鳙鱼头500克,葱、胡椒、姜、盐适量。武火烧沸,再以文火炖半小时,分早、晚食鱼喝汤。本方功能祛风散寒、活血通络,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面瘫。  4、 姜糖苏叶饮  紫苏叶3—6克,生姜3克,红糖15克,以沸水浸泡5—10分钟。本方具有流风散寒,常浸解表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诸症。  5、 大枣粥  大枣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煮至熟烂成粥,本方功能补气养血,适用于气虚弱之口眼歪斜,气短乏力者。  6、 参枸莲蓉汤  白人参,枸杞子,葡萄干各2克,莲子肉,山药各2克,肉莲蓉,火麻仁各12克,橘红3克,大枣,胡桃肉各2枚,煎汤取药汁服,口服2—3次。本方有补中益气,兼滋养肝肾之阴的功效。  7、生地蝎子汤 以生地黄20克、枸杞子10克、全蝎3至5只、天麻10克、猪肉100克及陈皮、生姜适量煲汤。其中全蝎为治风要药和著名的昆虫食品,与各药食料相配,能滋养阴血、祛风通络,适合中期和恢复期病人尤其是素来肝肾阴虚,伴头晕耳鸣肢麻,外风、内风兼见者饮用。而孕妇慎用。 8、参芪乌鸡汤 备党参15克、北芪15克、田七10克、竹丝鸡四分之一只除去皮脂,生姜2片,煲汤饮食。本汤可以补虚扶正、祛痰纠偏,适宜恢复期气血较弱的患者使用。 另外,当症状稳步改善后,病人尚可咀嚼口香糖(香口胶),双侧均可,而以患侧为主。通过主动锻炼相关筋肉,促进功能恢复。  面瘫的辅助治疗:  一、自我按摩 现介绍沿着肌肉方向按摩的方法如下:  1、枕额肌额腹 患者或他人用拇指或示指指腹沿着枕额肌额腹的方向从眉弓向头顶及从头顶向眉弓方向轻轻地按摩。按摩时可以轻轻地从眉弓处向头顶发际处推拉,或缓慢地揉搓。  

问题分析:

颈肩性肌筋膜炎是由致病因子侵犯颈,肩的纤维组织使之产生损伤及无菌性炎症,由此而引起广泛的颈,肩部肌疼痛及痉挛等一组临床表现。

意见建议:

你好,受损的颈肩、肌肉或肌筋膜,都是喜热怕凉的,一定要注重局部保暖。在家中,可采用热敷和泡热水澡的方式,或药物按摩进行缓解。也可选用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消肿散结的中药热熨、热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578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