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足背快慢角差大于10度

左侧足背快慢角差大于10度,第1张

足背张肌力导致的。足背屈角得正常状况是慢脚快脚均小于70度。异常状况是慢脚快脚均大于70度,快慢角差大于10度,左右脚会显得不对称。这种情况是足背张肌力造成的。足背快慢角是测量足背正常的标准。

目录 1 拼音 2 简介 3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4 先天性内翻足 5 先天性仰趾外翻足 6 先天性马蹄外翻足 7 跗骨并合 8 先天性外翻凸形足 9 高弓足 10 副舟骨 11 先天性内翻 12 先天性第一跖骨内翻和外翻 13 龙虾足 14 卷缩趾 15 先天性小趾内翻 16 趾屈曲畸形 17 趾背伸畸形 18 多趾 19 缺趾 20 巨趾 21 并趾 1 拼音

zú jī xíng

2 简介

小儿足部畸形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占第一位。其余各种畸形类型甚多,形态各异。畸形可为单侧或双侧性;单独存在或与其他骨胳畸形并存。足部功能虽不及手指功能重要,但因负重关系足部畸形常引起疼痛,而需及时治疗。

3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参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条。

4 先天性内翻足

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相似,足于距骨头以前呈内收和内翻畸形,足跟内翻、踝关节屈伸活动无影响。X线片可明确诊断。

用手法将患足外翻,牵拉纠正前足内收和内翻畸形,每日20~30次,至畸形完全纠正。手法治疗无效时,可作楔形石膏,逐步纠正畸形,每2~3周更换石膏一次至畸形纠正。会走病儿需穿外翻矫形鞋,预后良好。

5 先天性仰趾外翻足

较常见,常发生于女性第一胎。有人认为是初产妇羊水过多,子宫内压过高所致。病儿足部可背伸与胫骨成25°角或触及小腿前方,严重者足背外侧皮肤挛缩,跖屈动作明显受限。5%患儿伴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治疗前应排除神经肌肉疾病,如病儿足趾能自由伸屈者,表示无神经肌肉或骨胳畸形。可用手法矫治,每天20~30次使足部尽量跖屈,2~4个月后,畸形消失。此外,在踝关节前方置棉垫,并用绷带固定亦可纠正畸形。

6 先天性马蹄外翻足

先天性马蹄外翻足少见,其足跟外翻,足部下垂。畸形较固定而不能活动,可为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的一部分。常伴有肘关节、膝关节活动限制,髋关节脱位、腕与手屈曲,大拇指内收等。诊断时需排除大脑性瘫痪引起的马蹄外翻足。

早期应用手法矫治,纠正外翻和足下垂,手法治疗无效者可采用石膏矫治。顽固病例需手术延长跟腱,石膏固定4~6周。

先天性跖骨内翻、内收畸形 跖骨内翻、内收畸形局限于足前部,足后部完全正常。跖骨全部内收、内翻。畸形的差异很大,轻者常不易发觉,重者前足较宽、穿鞋困难,鞋的前方内侧很快折断,鞋底外侧足跟处明显磨损。自足底观察,大趾向内侧凸出,足前部与足底有比较明显的内收,而足跟并不内翻。X线片显示跖骨内收和内翻,第一、二跖骨间隙增宽、跟骨和距骨的正常轴线角度无异常。

轻度畸形可用手法矫治,畸形较重时采用石膏矫治、逐步纠正,每2周更换石膏一次,约需8~10周。一岁以上患儿,石膏矫治无效时,作内侧外展肌松解, 第一跖楔关节切开术。儿童需切开跖跗关节囊和跖骨间韧带方能纠正畸形。

7 跗骨并合

跗骨并合可分为单侧、双侧,完全骨性、软骨性、或纤维性融合。常见于跟距关节,而距舟、跟骰关节极为罕见。

婴幼儿多半无症状,跗骨的软骨性与纤维性并合于X线片上不易发现。10岁以后当跗骨联合为骨性或软骨性、纤维性钙化后才影响距骨下关节的活动而出现疼痛,腓骨长、短肌,趾伸肌群痉挛致行走易疲劳,距骨内侧有骨性突出及足跟外翻。患足45°外斜位X线片显示跟舟骨桥,跟骨轴心位摄片显示跟距骨桥,断层摄片可确诊,晚期病例可见退行性病变。

多数病儿不需治疗,随年龄增长,患足可用特制Thomas后跟和足弓托保护。出现腓骨长、短肌痉挛时可行距骨下关节普鲁卡因或可的松封闭,或于麻醉下手法纠正外翻畸形,小腿石膏固定3~4周,拆除石膏后穿戴有内侧“T”字带的小腿支架步行三个月。早期发现跟舟骨桥者可作切除,跟距骨桥可考虑作跟距关节融合术,对伴有关节退行性变青少年作三关节固定手术。

8 先天性外翻凸形足

先天性外翻凸形足又称先天性距骨垂直足,是距骨头向内、向下脱位,使舟状骨与距骨颈部接触的一种畸形。约10%脑脊膜膨出患儿伴有此种畸形足。有大脑性瘫痪、三染色体症13~15或18、多发性关节挛缩、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患儿都可出现此种畸形。

新生儿时期足呈船状,足趾和足跟向前后撬起、足底凸出。足底内侧可摸及质硬、固定的距骨头、用力挤压亦不出现足弓,足跟稍向外翻。病儿行走后凸出部出现胼胝,将足趾背屈、跖屈可发现活动于距骨头之前,足底部凸出之距骨头并不移动亦无疼痛。X线片能确诊,距骨头呈90°垂直状,舟状骨与距骨颈相接触,距骨头指向足内侧。侧位X线片显示足呈船状,跟骨处于马蹄位。先天性外翻凸形:X线检查示距骨与跟骨成角,距骨头向下方脱位。

新生病儿确诊后,应立刻进行手法矫治;用拇指顶住距骨头向上向外,前足向下向内复位,使患足于尽量内收、跖屈位石膏固定6~8周。复位不成功需切开复位,切开距舟关节、切断挛缩韧带、筋膜,将距骨复位,必要时切除距骨头或舟状骨,克氏针贯穿固定。其他治疗方法尚有切开复位加肌腱转移,如胫前肌腱至距骨头,距骨楔形截骨,距舟关节融合、跟距关节外固定术,10~12岁以上患儿常需作三关节固定手术。

9 高弓足

高弓足为内侧和外侧足弓先天增高。常见的弓形足是由神经肌肉性疾患,如脊柱裂、脊膜膨出、脊柱畸形、运动失调症等使内在肌与长肌腱功能失调引起。先天性高弓足于新生儿期症状不明显,待患儿行走后,穿鞋困难时才引起注意。患足内侧和外侧的足弓增高,肌力无不平衡现象、足趾无屈曲畸形,30%患儿有明显家族史。

临床检查和X线摄片能确诊。患儿于生长发育期需穿特别的矫形鞋,加用足弓托或于足底跖骨头后加用横条。有疼痛的患儿于6~8岁时可将跖筋膜剥离,足跟有内翻畸形时进行跟骨截骨术,年龄较大患儿畸形严重时,需作跗中关节楔形或“V”形截骨术。

先天性杵臼踝关节 先天性杵臼踝关节为罕见畸形,踝关节不仅能跖屈、背伸,其侧向活动明显增加。男性多见,常有家族史,并伴有其他畸形,如脊柱椎体融合、腓骨缺损、下肢缩短等。此症无主诉症状。踝关节侧向活动增加后,易引起关节扭伤,成年时可出现关节炎。X线正侧位摄片,显示距骨体呈球状,胫骨关节面呈臼状。无症状时毋需任何治疗,成年后发生关节炎而引起疼痛时,可作踝关节固定术。

10 副舟骨

副舟骨又称外胫骨或赘。 系足部副骨中最多见之一。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般分两型。一种副舟骨很小,直径于02~05cm之间,圆形,无自觉症状;另一型副舟骨较大,呈三角形或钩状。临床常有平足、内踝前下方骨性隆起和局部疼痛,常于学龄后因运动量加大,体重增加而出现症状,病儿走路、久站后感足底和足内侧疼痛,舟骨隆起部有明显压痛。X线片显示舟骨内后方有边缘整齐的小骨块。骨块密度与舟骨相同。

本畸形无症状者不需治疗。症状轻者宜减少活动量,穿平足鞋垫。症状明显者可考虑手术切除副舟骨,将附于舟骨而变松弛的胫后肌腱摺叠紧缩缝合,或于舟骨鉆孔行胫后肌再植术。

第一跖骨短缩畸形 第一跖骨短缩畸形是较罕见的先天性畸形,有明显家族史。第一跖骨短缩时足横弓受影响,重力不能均匀分布于第1~5跖骨头,而转移至第二跖骨头,横弓下陷引起足弓中央出现胼胝而疼痛,大趾与第二趾骨间隙增宽。儿童无主诉时不需治疗。成年后,如足横弓受压而出现疼痛时,可用足弓托将第一跖骨处延长1~15cm,使重力均匀分布于第一至第五跖骨头之间,症状即可消失。

11 先天性内翻

大趾内翻、内收,有时可达60~90 °。此畸形可单独存在,亦可伴跖骨、其他足趾的内翻,第一跖骨短或其他全身性骨胳疾患。于畸形足内侧,自跖骨至趾常可摸及增厚的条索, 多数患儿穿鞋有困难。

治疗时应切除增厚条索, 切断挛缩的外展肌腱和内侧跖关节囊,纠正内翻,跖关节用克氏针贯穿, 塑料夹板固定。若畸形纠正不够彻底,常易复发。

12 先天性第一跖骨内翻和外翻

第一跖骨内翻和外翻属先天性疾患,但婴幼儿时不易察觉,至青少年期才出现外翻而确诊,有明显家族史,女孩多见。由于大趾外翻,第一跖骨内翻、内收与皮鞋摩擦造成滑囊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甚至化脓。 X线片显示趾骨与第一跖骨成角超过30°,第一、第二跖骨间隙增宽,交叉角超过10°。

用抗生素控制第一跖骨滑囊炎,宜穿布鞋,减少摩擦。治疗包括足内侧塑料夹板纠正或防止畸形发展。手术治疗适宜于年龄较大,畸形严重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可于第一跖骨底或远端作楔形截骨术,跖关节囊内侧重叠,内收腱转移至第一跖骨头及切除增生的第一跖骨内侧面。手术后一般需穿矫形鞋,并用足弓托防止复发。

13 龙虾足

又称先天性裂足,患足的跟、距、跗骨正常,第一及第五跖骨存在,而第二、第三跖骨,有时包括第四跖骨缺如。 大趾向外弯曲可达90°, 第五趾(或第四、第五趾)向内侧靠拢,使足呈分叉状。多数为双侧性,并伴有龙虾手、唇裂、腭裂、短指、并指、多指和耳聋等畸形。此症属显性遗传,为不完全性遗传表现频度(perance)。

1~2岁时可施行手术治疗,将分开的跖骨基底部截骨靠拢,弯曲的趾和第四、第五趾用克氏针贯穿纠正其内翻和外翻畸形,并将分开的跖骨间皮肤切开后整形缝合,使大趾和第四趾接近, 术后需穿矫形鞋以保持纠正的位置。

14 卷缩趾

又称内翻趾,是较多见的对称性、双侧畸形,一个或几个足趾向下弯曲、内翻,末节趾骨关节向外扭转,使足趾进入邻趾下方,这种畸形于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严重。发病原因可能是足趾的小肌肉发育不全。有明显家族史。

无症状时毋需治疗。年长后活动增加,跖骨头疼痛明显者可将卷缩的足趾与其内侧邻趾合并,亦可将趾长屈肌腱切断,缝合于趾伸肌腱之外侧,使趾骨关节完全伸直,并用克氏针经趾尖贯穿固定后石膏固定3~4周。

15 先天性小趾内翻

先天性小趾内翻是家族性疾病,多数为双侧性。小趾跖趾关节向上、向内半脱位,伸直时压在第四趾上,趾长伸肌腱短缩,第四、第五趾间皮肤较紧,小趾外旋、过伸,趾甲面向外,趾骨关节无屈曲,背侧皮肤与皮鞋摩擦易形成胼胝。

手法牵拉小趾使与其他四趾并行,然后用胶布固定。较大儿童有局部疼痛时,可切开第四、第五趾间蹼,进行VY或Z形延长,松解趾间蹼,延长第五趾长伸肌或切断趾长伸肌腱缝于第五跖骨头,切开关节囊,去除第一节趾骨而保留骨骺,将第四、第五趾合并缝合,手术后石膏固定3~4周。

16 趾屈曲畸形

趾屈曲畸形少见, 常发生于第二趾或趾。足趾的屈曲畸形发生于远端趾骨关节,它与近端趾骨关节屈曲所引起的槌状趾不同,患趾屈曲有力,而不能主动伸直,由于趾尖触地形成胼胝发生疼痛。有明显家族史。

手术治疗将趾长屈肌转移至趾长伸肌上,效果良好。晚期关节已有畸形,应作趾骨关节融合术。

17 趾背伸畸形

第二、第三趾伸直向上撬起。跖趾关节较正常为高,而向后缩,检查者可将畸形的足趾推回原位,皮肤与肌腱并无挛缩。无症状者不需治疗。婴幼儿患者可将患趾往下拉,用胶布与邻趾固定,6个月可获纠正。

18 多趾

多趾为常见的畸形, 多趾多位于趾的内侧或小趾外侧。多趾可为完整的大小相同的足跖,也可是较小而缺一节的足趾,或仅有一段管状皮肤为无骨胳的足趾,偶而多趾与多余的一个跖骨连接。因足趾端宽大,病儿穿鞋困难。

治疗以早日切除为原则,最好于1~2岁时手术,切除小趾外侧或趾内侧的多趾。 但第四跖骨分叉, 伴有多趾时,应将跖骨的枝叉部分一并切除。手术时应正确设计皮肤切口,避免疤痕与皮鞋摩擦。大小相同的多趾切除后,留下的足趾有内翻或旋转畸形时,可作跖骨颈截骨术,以纠正术后内翻、旋转畸形。

19 缺趾

缺趾罕见,常伴有其他缺损,如腓骨缺如的病儿第四、五跖骨,第四、五趾常同时缺如;胫骨缺如者常伴有第一跖骨和大趾缺如;第二、第三趾缺如仅见于龙虾足病儿。单纯缺趾患儿,足趾部位仅有球形软组织存在。并发畸形尚有跗骨连接,马蹄内翻足等。

缺趾病儿,如跖骨完整、横弓存在,行走无影响者,不需治疗。 第二趾缺如的病儿,为避免大趾外翻,可用垫物嵌入第一、第三趾之间,防止趾外翻畸形。

20 巨趾

巨趾较多见,常见于第一、第二、第三趾。是足趾淋巴和脂肪组织增生,少数为神经纤维瘤病,患趾迅速生长,皮下脂肪等软组织增生,并涉及足背和足底,趾骨增粗、增长,穿鞋困难。

需手术切除,保留跖趾关节,防止大趾或小趾的内收或外翻。皮下脂肪应分二期切除,每次切除足趾之半圈,以免损伤血管,3~4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手术。跖骨肥大时可考虑破坏其骨骺,以控制病变发展,或破坏残留的第一趾骨骨骺。

21 并趾

脚往上勾的动作是由腓总神经支配决定的,所以右侧波幅低就是说嘛右侧收缩时产生的肌肉符合电位没有左侧大,也就是无力的表现。

正常肌肉,在静息,也就是放松状态下,是不会放电的,但是如果出现异常的自发电位,正锐波或者纤颤电位,这就说明有问题了。至于是什么问题,按电生理解释,可能有三种情况:神经源性病变、肌源性病变、或者失神经支配,至于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个就需要进一步检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582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