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心法作者孔宪德(气功心法)

气功心法作者孔宪德(气功心法),第1张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气功心法作者孔宪德,气功心法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教你一套简单的功夫。2、看懂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气功心法作者孔宪德,气功心法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教你一套简单的功夫。

2、看懂以后,不要因为简单而不练习。

3、只要肯勤练,一定会出效果。

4、不过这是第一段的功夫,练到一定时候,可以给你第二段、第三段的功夫练法。

5、这套功夫名为“大力神功”旨在增强功者的“实力”,“本力”,“娘力”(当然也能强身健体)练习者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收到令人吃惊的效果!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一个人的力气特别的大,精力特别的充足,而且特别的有长劲(耐力),有永远使不完的劲! 按照传统武功理论,大力神功是“以气练力”为练功原则,此功历代被视为“镇山之宝”,“不传之秘”!少林寺镇寺之宝乃是“易筋经”,“易筋”的作用是“长神力”,《易筋经》中就有专论“长神力”的功法!其他如“熊氏易筋经”、“喻氏易筋经”各家易盘经功法中,都是以“长神力”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其他又如民间秘密流传的“大力功”、“千斤神力功”、“神力千斤鼎”……也都是以长气力为宗旨的! 各位如果静下心来仔仔细细地看一看中国的传统功法,你如能心平气和地研究他们,你就会发现:“练力”,是中国传统功法的精粹之一! 以下的功法体系,勤练之,大长神力!女子练之,气力赛过男人! 一段功 一预备式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十趾轻如地,足心涵空。

6、两膝微屈。

7、直腰,拔背,收下颌,悬顶。

8、眼平视。

9、两手自然垂于体两侧。

10、 自然呼吸,心平气和。

11、 二下压式 全身站立预备式相同,两手垂放于体两侧,手掌上翘,十指分朝两侧,掌心向下。

12、缓缓,深长吸气;然后呼气,呼气时,两手掌跟下摁,十指上翘,同时,头往上顶。

13、又吸气,然后呼气,重复头上顶手下压的动作…… 24 次。

14、 说明:全身放松,动作要轻柔,缓慢,要配合呼吸。

15、要掌跟下压后,不能回收,这样一直压下去,压到练功结束为止。

16、 三前推式 站立预备式。

17、两手向前推,与肩同高,与肩同宽,掌心朝前,十指朝上,虎口斜相对。

18、肘微屈。

19、 深长,缓慢吸气,然后呼气,呼气的同时,两掌前推,十指后拗。

20、 两手前推与背部后争形成争力。

21、 然后又重复上述呼吸,两手再度前推,毫不放松,一直推到练功结束为止。

22、 24 次。

23、 四上举式 站立姿势同预备式。

24、 两手臂上举于头顶,掌心朝上,十指斜相对,肘微屈。

25、 深长,缓慢吸气,然后缓缓呼气。

26、呼气同时,两手向上推,十指向下拗。

27、如此重复 24 次。

28、 注意两手上推时,全身要有向下沉的感觉,使形成争力。

29、 五分推式 站立姿势同预备式 两手左右直臂分推,成一直线,与肩同高。

30、掌心朝外,十指朝上。

31、 深长,缓慢吸气;然后缓缓呼气,同时,两手左右分推,十指回拗,共 24 次。

32、 有两对争力!两手左右分推形成对争;头上顶与脚下沉形成对争 六后推式 站立姿势同预备式。

33、 两手从两胯向后推,十指斜相对,掌心向后。

34、 深长,缓慢吸气;然后缓缓吸气,同时两手向后力推,十指前翘,共 24 次。

35、 两手后推时,腰部不能后屈,腰部应与两手形成对争。

36、练功完毕,双脚站立,手叠放与小腹处。

37、静站半分钟。

38、放松身体,练功完毕。

传统武术最初起源于战场,将士手握重兵,驰骋拼杀,只争你死我活,将其他置之度外。由于兵器沉重,需要夹紧两臂,才能挥动,此时依靠身动带动器械,人体躯干得以强化,由此可知,“夹肘合肩” 乃整合一身劲力之关键。长时间的征战使得肌肉力早已经无法支持,于是肌腱开始慢慢占据主导,起了莫大作用。而这肌腱位于肌肉两端,连接于骨骼之上,或者存身于关节之间,使得关节能够崩弹,谓之 “大筋”, 这种动作被称之为“抻筋拔骨”。

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大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介于关节之间,用于固定骨关节,并且保持关节有一定弹力的肌腱韧带。另一类连接“肌肉”与骨关节之间的,区别于肌肉,但又跟肌肉连为一体的物质,如“跟腱”就是其中一种。有骨节的地方就有“大筋”,所以整个人体被大筋所连接着。

西方-德国的罗伯特-施莱普也写了一本叫做《筋膜健身》的书,他是德国筋膜研究领域先驱,人类生物学博士,心理学硕士,他在德国乌尔姆大学担任筋膜研究中心主任。说明了人类已经开始注重筋膜的研究,这对未来的体育运动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明确提出了未来属于筋膜这样的说法。

拳谱中有云“涨筋腾膜”,这个“筋”就是指大筋,这个“膜”则是指筋膜,大筋与筋膜之间是有区别的,但两者之间又有着很大的联系。《易筋经》中讲到“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窜于膜间,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

人们在运动时,一般很难分清到底使用的“大筋还是肌肉”,所以比较含糊。健美运动员,就是通过不断刺激肌肉,使其变得发达而有线条,而我们练拳又恰恰相反,我们要尽量避免肌肉用力,使肌肉处于放松的状态,借助各种阻力使大筋拉紧,而后能够崩弹,产生更快的速度和劲力。一个好的武者,一定是对自己的身体结构非常熟悉的,这样先区分而后盘练,才可以有质的改变!

我们脱开气不谈,因为无从考证,但我们大筋开发好以后,确实能够用大筋带动人体骨节崩弹,久而久之,会出现骨架与皮肉间脱离开这样的状况,就如同猫的背部皮肉可以一抓一大把,此时我们认为这种状态为“骨肉分离”。同时也认为气血可以在其间流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腾膜”之法其实在训练时,我们只要把大筋的崩弹训练出来了,大筋有了,筋膜自然也就腾起来了。

《易筋经》又有云:“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由胎禀而受之,有筋驰者、筋挛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奚由胎禀。如筋驰则病,筋李则瘦,筋糜则萎,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充分概括了“大筋”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我们在日常训练中比较重视肌肉的训练,因其可见,效果直接。而大筋位于关节之间或者介于肌肉两端,连接于骨节之上,容易为我们所忽视。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筋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由此可知“大筋”遍布周身,且与骨节相伴而行,大筋通肝,肝通神,经常训练大筋,可使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774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