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湿热交替,脾虚,脾湿的人都有哪些特征?中医教您调理方法

夏季湿热交替,脾虚,脾湿的人都有哪些特征?中医教您调理方法,第1张

  夏季的一大特点,就是热湿并存,热是指长时间存在的高温天气,而湿指的是夏季频繁的暴雨,累积了环境中的水气湿度。这两种天气情况,轮换着出现,也会给我们的身体 健康 带来不利影响,中医也称其为“湿热交替”。体温上升,外界湿气入体,我们的脾脏往往也更容易抱恙,大家一定要注意防范。

 因为湿热交替所影响出现的脾脏不适症状,大多可以归类为脾虚和脾湿。虽然两者名称相似,但是症状表现和病症原因却各不相同。

 01脾湿和脾虚有什么区别先说脾虚:

 脾虚顾名思义,就是脾脏虚弱。在中医看来,脾脏属于器官的土经,是身体运转的基础,脾脏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能量,继而供给给身体各处,维持身体的生理活性。

 脾虚出现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日常饮食行为习惯不规整,例如长期偏好冷饮,刺激性食物,重油重辣等等,这些食物在转化过程中增加了脾脏的负担,久而久之,脾脏磨损过大,继而出现了虚弱的症状。

 夏季的负面天气,对于脾虚的朋友来说,更类似于推波助澜的作用,极高温的天气,使得身体里的器官普遍活性降低,脾脏也不例外。本就虚弱的脾脏工作效率进一步下降,也就会进一步加剧脾虚的症状。

 再说脾湿:

 脾湿相较于脾虚,并不属于长期埋下的病因,然后形成特有的病症。脾湿的症状往往是短暂的,相对性的。

 所谓的脾湿,也就是脾脏湿气过重,上文有提到过,夏日暴雨频发,带动了周围环境水气的提升,环境湿度变高。我们人处在这个环境里,也会容易被湿气侵入,湿气在身体里淤积流转,影响到了脾脏,就会引起脾湿的现象。

 简单来说,脾湿多与人长时间所处的环境以及饮食偏向有关,夏季环境水气湿气偏重,就容易引起脾湿的普遍现象。

 总结一下,脾虚更偏向于长期的身体素质,脾湿更倾向于夏季高发的异常现象,两者虽然病出一脉,仍要好好区分。

 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虽然脾湿属于夏季多发的异常现象,但如果我们不注重脾脏的养护,任由湿气侵蚀,脾脏的活性和工作效率降低,变得越来越虚弱,是有可能转变成脾虚之类的长期顽固症状的。因此,为了我们的脾脏 健康 ,还请大家能够多多留意脾湿脾虚症状,尽早地进行调理治疗。

 虽然很多朋友可能也有养护脾脏,调理脾脏的想法,但是对于自身脾脏的 健康 情况,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有些朋友并不确认自己是否存在脾虚和脾湿的相关问题。医生接下来教您区分。

 02脾湿和脾虚的人,分别有哪些症状表现中医有一句俗语:

 “脾虚的人一定是瘦子,脾湿的人一定是胖子。”

 虽然我们不能将所有人全方位的概括,但还是能够通过这句话,找出脾湿脾虚症状的一些规律的:

 如果是脾湿的人:

 因为身体的湿气过重,大部分的器官和组织都会被水气包裹,整个人可能会有水肿的迹象,自然看起来也比较胖。

 并且脾湿者的脾脏在进行谷物转化的时候,也会将一部分的水气掺杂着能量分散出去,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我们的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被过重的湿气沾染,食物消化吸收的流程受到影响,就非常容易出现大便黏腻,消化不良等异常现象。如果朋友们在夏天出现了此类的典型情况,就要考虑自身是否存在脾湿的问题现象。

 如果是脾虚的人:

 上文有提到,脾虚多为本身的体质原因,并且症状会在夏天加剧。

 脾虚的一大特征,就是“完谷不化”。简单来讲,就是吃什么拉什么,身体吸收不到足够的营养,就会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出现过分瘦弱,营养不良等症状,这也是中医总结脾虚者多瘦弱的原因所在。

 另外,脾虚的人因为身体吸收的营养不足,各个器官能够接收到的能量不够,工作效率也会下降。也容易出现例如血气不足,头晕心慌,低血糖等普遍病症。还望脾虚的朋友能够适当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给脾脏一个恢复和疗养的时间和机会,以期未来的 健康 。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夏季学会调理脾脏的方法,继而维持自己的身体 健康 ,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中医对于脾脏的疗养,也有自己的一套独特方法。

 03在夏天,中医有怎样的方法帮助保养脾脏①穴位法,按摩脾经穴

 穴道可以说是中医的经典学术言论之一,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都在皮肤表面有其相应的穴道部位,自然脾脏也不例外,脾脏的穴道部位,叫做太白穴,是脾经的中心原位穴之一。

 经常按摩太白穴,可以帮助脾经运转的更加通畅,继而提升脾脏的工作效率。脾虚和脾湿的朋友因为湿气亦或是体质的原因,脾脏运转滞涩,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多多按摩太白穴,对于脾脏的运转,减轻脾脏异常症状,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

 太白穴的位置:足部内侧,大脚趾跟向脚踵处3指宽的地方。大家在按摩的时候,尽量使用大拇指指腹,力道比较集中,按摩的效果也会更好。

 ②食补法,重在补气

 中医有言:补脾先补气。通过补充身体湿气的方式,排解出淤积的湿气,火气,继而降低脾脏的运作负担,达到恢复脾脏 健康 的目的。

 在补气食物的选择方面,可以摄入例如南瓜,红薯,白术,莲子,栗子等等,这些食物的普遍特点是温性甘平,气阴两补,可以在不过分加重脾脏转换负担的同时,起到滋养脾脏,舒心补气的作用,大家可以尽可能的选择尝试,以期脾脏恢复 健康 。

 结语:夏季湿热交替,正是对我们脾脏考验最大的时节。脾脏或多或少也会出现例如脾湿,脾虚等症状,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一定要做好在夏天对脾脏的保养工作,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下文中中医的方法,通过食补和穴位两种方式,双管齐下,稳步调整脾脏的运作状态,让其走上正规。长久坚持,自然也能让我们更加安稳地度过夏天。

脾虚生热

  症见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舌淡苔黄腻,脉细数无力,烦渴不能多饮,皮屑增多,言语无力,小便短赤,耳鸣遗精。

  病机病理因脾虚所至内湿停滞,久而生热,无养气血,水湿不化,阴虚阳盛。

  治法以健脾益气、养气血为主,辅以清虚热,滋肾阴。

脾虚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中医脾虚症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症,其病情虽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

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西医认为,脾虚的原因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始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逐渐变薄,消化腺也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于这些生理的变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发生了上述的种种不适。

如何调理脾虚

1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2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例如香肠,腊肉,腌菜。

3不吃海鲜:这些食物俗称“发物”。

3不吃或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例如水果,冰淇淋,烧烤,火锅等。

4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5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楂-脾@芝圜 ,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6生活要有规律:早睡早起,适当运动。

脾虚证是指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比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临床表现。

1脾气虚

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

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气陷临床表现,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慢性出血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1脾虚证的宜忌食物

(1)宜食食物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牛肉、鸡肉、兔肉、牛肚、猪肚、桂鱼、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2)忌食食物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

2食疗

脾胃是人体纳运食物及化生气血最重要的脏腑,对脾胃病患者来说,食疗亦不可缺少,但必须根据病人平素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来选择饮食,即所谓“辨证施食”,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若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甘寒生津之品;若气机阻滞者,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

(1)药点药饭药点、药饭是将谷物与某些食物和药物一起制作成饭、糕、饼、包子、馒头等主食或点心,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1橘红糕:鲜橘皮,打碎成细粒后用糖浸渍,再和入面粉制成糕点。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方2豆蔻馒头:白豆蔻粉撒入适量面粉内,再蒸煮成馒头,适用于腹胀、食欲不振。

方3红枣益脾糕:红枣、白术,干姜,鸡内金。先煮熬取汁,再将汁与面粉及适量的糖制成糕,适用于胃呆纳减,大便溏薄。

方4山药饭:山药、莲肉、米仁、扁豆各,洗净切碎,莲肉去皮,芯后煮烂,再与粳米一起煮饭,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5八仙糕:黄芪、白术、山药、山楂、茯苓、陈皮、湘莲末、党参。先将上述药物煎煮取汁,再与适当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6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玉米粉、红糖适量,将火麻仁研末、芝麻洗净,放入玉米粉拌匀,再加入红糖用水和面做成糕。适用于脾虚气血亏损引起的便秘。

(2)补脾食物马铃薯:味甘、性平。补气、健脾。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忌食。

红薯:味甘、性平,归脾胃经。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香菇:味甘、性平。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栗子: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红枣(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鸡肉:味甘、性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补精添髓。宜于脾胃虚弱,疲乏,纳食不香,慢性泄泻。实证、热证、疮疡和痘疹后忌食。

兔肉:味甘、性凉。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宜于脾虚食少,血热便血,胃热呕吐反胃,肠燥便秘。虚寒、泄泻者忌食。

猪肚:味甘、性温。补益脾胃。宜于虚弱、泄泻,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

牛肚:味甘、性温。益脾胃,补五脏。宜于病后气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羊肚:味甘、性温。补虚弱、益脾胃。宜于形体瘦弱、脾胃虚寒。

牛肉:味甘、性平,归脾、胃经。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中气下陷,慢性泄泻。

桂鱼:味甘、性平,归脾、胃经。补脾胃,益气血。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虚寒证、寒湿证忌食。

泥鳅:味甘、性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利水祛湿。宜于中气不足、泄泻、脱肛。

粳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宜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

籼米:味甘、性温,归肺、脾、心经。补脾胃,养五脏。宜于脾虚湿盛腹泻。热证、湿热证、阴虚证忌食。

糯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补中益气,补肺敛汗。宜于脾虚腹泻,因粘滞难化,食积证、气滞证、湿证、脾虚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豇豆:味甘、性平,归脾、肾经。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之胃痛,津亏肠燥之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辨证施治

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以健脾益气为治疗大法。《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一说“脾气……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见《圣济总录》卷四十四)。邹澍《本草经疏》归纳“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伤食必恶食,停食,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肿属脾气虚,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气壅逆所成。脾虚属气虚,健忘属气血两虚,倦怠、嗜卧属脾气不足。脾虚腹痛,按之则止,属血虚;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

脾虚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多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脾为湿土,喜燥恶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脾虚也可以生湿,往往互为因果。因脾虚失运,水湿停留,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主者,治多健脾,佐以化湿;标实为主者,则应以祛湿为主,兼以运脾。下面介绍几种常见脾虚病症的治疗方法:

1脾虚呕吐

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则:健脾和胃止呕。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则:健脾渗湿止泻。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3脾虚水肿

证候: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则:温脾利水消肿。主方:实脾饮加减。

4脾虚出血

证候: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则:健脾益气摄血。主方:生脉饮合参附汤加减。

5脾虚带下

证候: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主方:完带汤,水煎服。

6脾虚经闭

证候: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治则:补脾胃、养气血。主方:八珍汤加减。

7脾虚多涎

证候: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治则:补益脾气摄津。主方:五味异功散加减。

8脾虚生风

证候: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主证。脾虚引动内风,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治则:补脾熄风。主方:六君子汤加蝎尾、炮姜、肉桂。

9脾虚如球

证候: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治则: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10脾虚生热

证候: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舌淡苔黄腻,脉细数无力,烦渴不能多饮,皮屑增多,言语无力,小便短赤,耳鸣遗精。因脾虚所至内湿停滞,久而生热,无养气血,水湿不化,阴虚阳盛。治则:健脾益气、养气血为主,辅以清虚热,滋肾阴。主方:人参健脾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

上热下寒是寒热夹杂的表现之一。指病人在同一时期,上表现为热,下表现为寒的综合症。上热下寒的体质是由于久病、体质虚弱或某些疾病造成的。首先可以用艾灸的方式来促进康复,如艾灸关元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气海穴。此外,还可采用传统中药配合治疗,如松花江、黄连、甘草、人参、干姜。上热下寒的体质,主要是调节中枢 "脾胃"。上热下寒说明焦炭被堵住了。只有疏通上焦之热,才能正常下行以温暖下焦之寒,下焦之寒变热以形成正气,从而濡养上焦,整个气机才能正常运行。

吃什么?脾胃的食物非常多,主要是黄白色的,如白扁豆、生姜、粳米、小米、南瓜、山药、羊肉、红薯、薏米、红枣、牛肉、栗子等怎么吃。根据自己的胃消化能力来吃,换句话说,要了解自己的胃,100个人有100个胃,每个胃对每类食物的反馈是不同的。怎么做:做运动时,我们发现脾胃虚弱,上热下寒,中气不足的宝宝,携带动力很差,就会造成胃肠蠕动缓慢,消化功能怎么也跟不上,于是便秘,口臭,脸色不好,血液循环不好,气血不足,脚冷。

瑜伽、散步、跑步、游泳、打羽毛球、健美操等,无论哪种方式,都是有益的运动,而且要坚持每天1小时。想什么,怎么想:久伤脾脏,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内耗,其实内耗更伤人的滋味,在无用的关心中,记住有一句话特别有用:悲伤是嘘寒问暖的过去,我们担心的是未来,但为什么不活在当下,所有的焦虑来自自己的不努力,如果努力了就没有时间有心情去想。如何思考。制定一个计划,一个长期的目标,并为一天制定几个小目标。

把你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列一个详细的清单,每做一件事就划掉一个。这样会更清晰,更有效率。调什么,怎么调:那些已经发现脾虚症状的人,往往是脾胃虚弱了一段时间,这个时候一定要去调理脾胃,把以前的落差调起来。这就好比学习。一段时间跟不上,就要补回来。

脾胃湿热的人有什么症状?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

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脾胃湿热的症状

脾胃湿热的食疗方法

1、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荆芥、藿香等,但这些菜也偏湿,不能吃得太多,可把这些菜当配菜来吃,以清除湿气。还有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山药,这些菜可以作为主菜来吃,有利湿作用。

2、茶:喝德辅常味宝嗏,助消化、调理肠胃、健脾益胃。

3、作料:生姜、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湿、发汗等功效,每天做饭时适当放一点有温中祛湿的作用。

4、粥:湿热的季节粥也是很好的选择,茯苓、白术、小米、大米各适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湿养胃。

5、汤: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适量煲汤,清热利湿。

脾阳虚最主要的表现为怕冷、四肢冰凉等。脾阴虚的患者常感口干舌燥,不思饮食,手心发热等。

脾阳虚:脾阳虚可能由食用过多寒冷食物、感受外来寒邪、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一般表现为食欲较差,会出现腹胀胃痛等症状,大便较稀、小便不通畅,偶会出现四肢浮肿的现象。这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可多吃一些热性食物,例如羊肉、狗肉、辣椒、韭菜等;若有便秘,还可服用海参、核桃仁、虾等;若腹泻,可以吃一些温补止泻的食物,例如糯米、姜、石榴等。

脾阴虚:可能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病后伤阴等因素所致。经常会感到燥热、心烦,会比较消瘦,胃肠道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不思饮食、进食减少、进食后不易消化、大便不畅、大便干结等。这类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平时要注意营养物质尤其是蛋白质的补充。

如有脾阳虚或脾阴虚症状,建议尽快到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治疗,不要讳疾忌医,更不要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影响后续治疗。

脾胃虚弱,为中医名词术语。脾胃虚弱含义比较笼统,包含了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胃阳虚、胃气虚、胃阴虚及脾胃虚寒等中医证候。其中脾气虚是脾胃虚弱的基本类型,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

常用食疗方法:

(1)益脾饼白术、干姜、鸡内金、熟枣肉。将前三味轧细焙熟,共合枣肉,同捣为泥,作成小饼,炭火上炙干,晨起空腹,细嚼咽之。

(2)蜂蜜蜂蜜隔水蒸熟后,于食前空腹一次服下,每日2~3次,坚持每日服用。

(3)薏米莲子粥薏苡仁、莲子肉(去皮心)、冰糖适量。先煎苡仁,继入莲子肉,待粥成后加入冰糖,作早点食用。

(4)山药扁豆糕鲜山药、扁豆、陈皮、红枣肉。将山药去皮切成薄片,再将枣肉切碎,共合均匀后蒸糕,做早餐食之,每次50~100克。

(5)大麦汤羊肉、草果、大麦仁。羊肉切片后,与草果熬汤,过滤后用汤煮大麦仁,熬熟,加盐少许即成,亦可在滤汁后与肉同煮食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869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