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咸分别在舌头的哪个部位最敏感?是舌根?是舌尖?还是舌侧?

酸甜苦咸分别在舌头的哪个部位最敏感?是舌根?是舌尖?还是舌侧?,第1张

答:味觉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分布在舌背,特别是舌尖和舌的周围。中医认为有世间有五味,而生理学研究认为有酸、甜、苦、咸四味,其他味觉都是由这四种混合而成。一般情况下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敏感,舌边对酸味最敏感,同时舌尖和舌边感受咸味很敏感。

味觉的知识

味觉是能溶解于水或唾液中的化学物质作用于舌面和口腔枯膜上的味蕾所引起的感觉。 味觉的感受器分布在舌表面、咽的后部及胯的味蕾。其中在舌上分布得特别多,每个味蕾都含有2--6个味觉细胞。

味分析器的皮层部位在额叶区。

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部和舌的侧面。此外,也分布在会厌、咽后壁及前腥帆、软腊等处。儿童的味蕾较成年人分布的更广。老年人的 味蕾由于萎缩,其数量在减少。每一味蕾是由味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的。味觉细胞的末端有纤毛,叫味毛,从味蕾的中孔伸出。支配味蕾的感觉神经末梢包围在味 觉细胞的周围,将味觉细胞的兴奋传入中枢。味觉细胞兴奋的传导路线不完全一样,其中舌面的前2/3味觉的传导是经面神经到达脑干的。舌面的后1/3味觉是 经舌咽神经进入脑干的。

科学实验证明,味觉的敏感度往往受刺激物的温度的影响。一般说来,在20-30℃之间味觉的敏感度最高。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食品味道的品尝既不能温度太高,也不能温度太低,太高和太低都影响对食物味道的敏感度。除食物的温度外,味觉还受血液中化学成份变化的影响。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人,由于氯化钠的排除量的增加,致使血液中钠离子含量减少,病人则主动选择含盐量较大的食物。可见,味觉的生理意义不仅仅在于营养方面,而且也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有关。

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成、苦。实验证明,用食盐、白糖、草酸和奎宁四种东西,按不同比例配合可得到不同的味道。人的舌的不同部 位,对各种味的敏感性是不同的。舌尖对酸、甜、苦都敏感,尤其对甜味最敏感,舌面侧缘部对酸味最敏感。成人舌面的中间部位不感受任何味觉刺激。

味觉和嗅觉的关系是很密切的,通常我们感到多种多样的味道的感觉,是由于味觉和嗅觉协同作用的结果。假如没有嗅觉的作用,茶、咖啡、奎宁等溶液的味道便没有什么区别了。又如感冒时,鼻子不通气,便降低了对食物的味觉感受性。

参考资料:

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特点

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分布在舌背部表面和知缘,口腔和咽部粘膜的表面也有散在的味蕾存在。儿童味蕾较成人为多,老年时因萎缩而逐渐减少。 每一味蕾由味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图9-24)。味觉细胞顶端有纤毛,称为味毛,由味蕾表面的 孔伸出,是味觉感受的关键部位。

舌表面不同部分对不同味刺激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在人,一般是舌尖部对甜味道比较敏感,舌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舌两侧前部对咸味比较敏感,而 软腭和舌根部对苦味比较敏感。味觉的敏感度往往受食物或刺激物本身温度的影响。在20-30 ℃之间,味觉的敏感度最高。另外,味觉的辨别能力也受血液化学成分的影响,例如,动物实验中正常大鼠能辩出1:2000的氯化钠深夜,而切除上腺皮质的大 鼠,可能是由于血液中低Na+,可辨别出1:33000的氯化钠深夜,主动选饮这种含盐多的深夜。因此,味觉的功能不仅在于辨别不同的味道,而且与营养物的摄取和内环境恒定的调节也有关系。

人和动物 味觉系统可以感受和区分出多种味道;但很早以前就知道,众多的味道是由四种基本的味觉组合而成的,这就是甜、咸、酸和苦。不同物质的味道与它们的分子结构 的形式有关,便也有例外。通常NaCI能引起典型的咸味;甜味的引起与葡萄糖的主体结构有关;而奎宁和一些有毒植物的生物碱的结构能引起典型的苦味。有趣 的是,这4种基本味觉的换能或跨膜信号的转换机制并不一样,如咸和酸的刺激要通过特殊化学门控通道,甜味的引起要通过受体、G-蛋白和第二信使系统,而苦 味则由于物质结构不同而通过上述两种形式换能。和前面讲过的嗅觉刺激的编码过程类似,中枢可能通过来自传导四种基本味觉的专用神经通路上的神经信号和不同 组合来“认知”这些基本味觉的以外的多种味觉。

面神经的味觉通路是怎样走行的

传导舌前2/3味觉的纤维:第一级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面神经管中的膝状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先在面神经中行走,然后,进入面神经,出茎乳孔 以前分出鼓索支;鼓索支在颅底下方与舌神经(三叉神经下颌支的分支)结合,传导舌前2/3的味觉。其中枢突经中间神经进入脑桥后,终止于孤束核上部。孤束 核下部则接受舌咽神经传导的舌后1/3味觉。从孤束核发出的第二级感觉神经元的纤维至上、下涎腺核,从上、下涎腺核发出副交感神经纤维至涎腺,这是味觉引 起涎腺分泌的反射通路。意识性的味觉通路,则自孤束核发出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内侧丘系,上行至丘脑,然后交换一个神经元,终止于顶叶的中央后,回下部的岛盖 及其邻近区域。

人的胚胎大约在1个月的时候,咽底正中处就隆起一块好似三角形的东西。这表明:舌头已经开始出现了。

舌头主要由横纹肌和百粘膜组成,分为舌体和舌根两部分。舌体占舌前的2/3,舌根占舌后的1/3。有趣的是,一根舌头竟是由不同的部位发育而成的。所以舌根和舌体这两者的神经来路也不一样。舌体主要由三叉神经支配,舌根主要由舌咽神经支配。

人类学家说,古猿的舌头是平摆在嘴里的,有约14厘米长。由于直立,头抬了起来,舌根下降到咽腔,舌头变短到不足10厘米。整条舌头只有1/3被固定,2/3能自由活动,所以人舌就非常灵活自如。大体说来,舌有举、降、伸、缩、纵、展、卷。曲等多种功能。

舌的上面和两侧有许多突起,这叫乳头。乳头四周有味蕾,它是分辨甜咸酸苦的能手。

舌的表面还有丰富的触觉神经,要不,我们就无法在吃鱼时把小刺剔出来了。

舌对冷暖和痛的感觉也很灵敏。这些感觉都能影响味觉。

正常人的舌头是红色的,其上还有一层薄薄的白苔,如有特殊变化,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科学家发现人能感受鲜味的原因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3月18日 10:15 新华网

新华网伦敦3月17日电(记者王艳红) 除了酸、甜、苦、咸这四种味道,我们还能感受到鲜味,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人类能够享受鲜美味道的原因。

在亚洲,味精是很流行的调味品,它能增加食物的鲜味。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它是由日本科学家1908年在海带中找到的。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谷氨酸的钠盐,氨基酸能够组成蛋白质,而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氨基酸也被称为蛋 白质的“砖块”,它们是人体必需的物质。

在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发表了他们对于人类感受氨基酸味道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在人的味觉细胞表面存在着T1R1和T1R3两种蛋白质。作为氨基酸的受体,这两种蛋白质共同作用可以使人感受到20 种L氨基酸的味道,特别是谷氨酸的味道。

这两种氨基酸受体不能使人敏锐地品尝出D氨基酸的味道。L氨基酸与D氨基酸互为对映体,它们的空间结构如同人的左手和右手。而人体内的蛋白质都是由L氨基酸构成的,D氨基酸对人体没有用处。

科学家认为,正是由于长期进化才使人类拥有了品尝鲜味的能力,L氨基酸对人类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生存的必要,而D氨基酸不被人类的味觉“青睐”也是理所当然。

触摸舌头、模仿发音。

1、触摸舌头:用手指轻轻触摸舌头后部(舌背)和前部(舌腹),说不同的音时,觉察舌头的运动和位置的变化。

2、模仿发音:尝试发出t、k、s等音时,注意观察舌头的位置。对比舌腹与上颚接触的t音和舌背与咽部接触的k音,可以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差异。

石头是人口腔底部向口腔内突起的器官,由平滑肌组成,起感受味觉和辅助进食作用,人类的舌还是语言的重要器官。人类全身上下,最强韧有力的肌肉就是舌头。

舌背上有许多细小的舌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丝状乳头和叶状乳头,除丝状乳头外,其他3种均有味觉感受器——味蕾。味蕾呈卵圆形花苞状,由支持细胞和味蕾细胞组成,有味孔伸向舌表面,可感受口腔内食物的味觉。不同部位的味蕾可分别感知甜、酸、苦、咸4种味道。舌尖两侧对咸敏感,舌体两侧对酸敏感,舌根对苦的感受性最强,舌尖对甜敏感。不同味觉代表不同的信号:甜味说明要补充热量;酸味说明新陈代谢加速和食物变质;咸味说明需要帮助保持体液平衡;苦味是保护人体不受有害物质危害的信号;而鲜味则是蛋白质来源的信号。

味蕾对不同味道是的敏感度也不同。人分辨苦味的本领最高,其次为酸味,再次为咸味,而甜味则是最差的。味蕾中有许多受体,这些受体对不同的味具有特异性,比如苦味受体只接受苦味配体。当受体与配体结合后,会产生兴奋性冲动,此冲动通过神经传入中枢神经,于是人便会感受到不同性质的味道。

  硬腭hard palate位于腭的前2/3,其骨性基础是上颌骨的腭突及腭骨的水平板,表面覆盖粘膜。腭为口腔上壁,可分软腭和硬腭两部分,硬腭是以骨质作为基础表面覆以粘膜而成;软腭连于硬腭之后,由肌和粘膜组成,其后缘中央有一向下垂的突起,称为腭垂(悬雍垂)。

  上齿是指整个上齿,上齿背指上齿背面也就是后面的部分。

  舌尖并没有详细的前后之分,如果说与英语发音有关,也是指发音舌头所处位置的不同。舌尖前音,就是利用舌尖抵住上门齿背这样的阻碍发出的辅音。上门齿背比起上齿龈来,位置靠前,(靠近双唇),因此相比于利用舌尖抵住上齿龈的舌尖中音,这类音就叫舌尖前音。舌尖中音 由舌尖和上齿龈对发音气流构成阻碍而形成的发音。 有d, t, n, l 4个声母。舌尖后音指舌间后移与齿龈后部接触构成阻碍后发出的一种辅音。

 

舌由表面的粘膜和深部的舌肌组成。舌肌由纵行、横行及垂直走行的骨骼肌纤维束交织构成。粘膜由复层扁平上皮与固有层组成。粘膜由复层扁平上皮与固有层组成。舌根部粘膜内有许多淋巴小结,构成舌扁桃体。舌背部粘膜形成许多乳头状隆起,称舌乳头(lingual papillae),可分为四种。

  1丝状乳头:丝状乳头(filiform papillae)数目最多,遍布于舌背各处。乳头呈圆锥形,尖端略向咽部倾斜,浅层上皮细胞角化脱落,外观白色,称舌苔。

  2菌状乳头:菌状乳头(fungiform papillae)数目较少,多位于舌尖与舌缘部,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乳头呈蘑菇状,上皮不角化,含有味蕾。固有层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使乳头外观呈红色。

  3轮廓乳头:轮廓乳头(circumvallate papillae)有10余个,位于舌界沟前方。形体较大,顶端平坦,乳头周围的粘膜凹陷形成环沟,沟两侧的上皮内有较多味蕾。固有层中有较多浆液性味腺,导管开口于沟底,味腺分泌的稀薄液体不断冲洗味蕾表面的食物碎渣,以利味蕾不断接受物质刺激。

  4叶状乳头:叶状乳头(foliate papillae)位于舌体后方侧缘,形如叶片整齐排列,乳头间沟的两则上皮中富有味蕾,沟底也有味腺开口。叶状乳头于兔等动物很发达,于人已近退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949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