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按摩会觉得非常放松,背部按摩是比较常见的,背部是人体很重要的部位,有许多的经络和穴位,对内脏的调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背部按摩有养生保健的作用,中医中按摩是很好的保健方法,那么中医背部按摩有什么好处?背部按摩的作用有哪些?
1、中医背部按摩的好处
在背部的特定部位、穴位上施以特定的手法,以松弛肌筋、舒筋通络、壮腰补肾、调和脏腑气血,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保健方法。
脊椎是背部的主体,是中枢神经的主要通道,并在其两旁散射出许多成对的神经,散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传递着大脑和各组织器官间的兴奋抑制等信息。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脉的循行线,它总督一身之阳经,有统帅、调节、联络其它阳经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而脊椎两侧的膀胱经又贯通全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应的反应点,脏腑机能发生的病理性变化,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应出来。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背部皮下隐藏着大量“沉睡的”免疫细胞,在缺少刺激的情况下,这些对人体极为有用的免疫细胞常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如用良性刺激的方法激活它,使其进入血液循环,就成为具有吞噬异物能力的网状细胞,能积极消灭有害病菌,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此外,背部还有重要的保健穴,如著名的华佗夹脊穴以及大椎、膏肓、命门穴等。
因此,如果经常在背部正中可以形成大面积的负压作用以及牵拉、挤压等的刺激,也可用走罐的方式产生刺激。这种特有的刺激,不仅有利于快速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而且能调节脏腑,促进血液循环,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作用增强内分泌功能,激活免疫细胞,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脊椎是背部的主体,是中枢神经的主要通道,并在其两旁散射出许多成对的神经,散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传递着大脑和各组织器官间的兴奋抑制等信息。
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脉的循行线,它总督一身之阳经,有统帅、调节、联络其它阳经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而脊椎两侧的膀胱经又贯通全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应的反应点,脏腑机能发生的病理性变化,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应出来。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背部皮下隐藏着大量“沉睡的”免疫细胞,在缺少刺激的情况下,这些对人体极为有用的免疫细胞常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如用良性刺激的方法激活它,使其进入血液循环,就成为具有吞噬异物能力的网状细胞,能积极消灭有害病菌,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此外,背部还有重要的保健穴,如著名的华佗夹脊穴以及大椎、膏肓、命门穴等。
因此,如果经常在背部正中可以形成大面积的负压作用以及牵拉、挤压等的刺激,也可用走罐的方式产生刺激。这种特有的刺激,不仅有利于快速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而且能调节脏腑,促进血液循环,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作用增强内分泌功能,激活免疫细胞,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中国真空拔罐法是以利用机械抽气原理使罐体内形成负压,使罐体吸附选定的部位(穴位或病灶点),使皮下及浅层肌肉充血,刺激人体皮部、经筋、经络穴位以达到排除毒素、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固本、促进新陈代谢、调动脏腑功能最终以达到净血血液的一种非药物自然物理生态疗法。
2、按摩时的注意事项
1、患者饥饿时及剧烈运动后,推拿时需防止晕倒;
2、癌症一般不作推拿;
4、正在出血的部位不宜推拿;
5、脱位处以整复手法为主;
6、妇女在怀孕期和月经期,腹部和腰骶部不宜使用推拿手法。
3、按摩背部的常见手法
中医推拿是指用手在人体经络上或穴位上用按、推、拿、揉、提等手法进行治疗。
1、一指禅推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自枕骨下经风府推至大椎穴,再以蝴蝶双飞势重点推风池穴,然后自风池经天柱推至大杼穴。
2、滚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以滚法从枕骨下经风府、大椎、肩中俞滚至肩外俞。
3、拿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单手拿双侧风池穴,再拿两侧肩井穴。
4、按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用拇指分按风池、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
5、摇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扶住头后枕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下颏,轻缓地作小幅度被动环旋活动3次。
4、背部疼痛的原因
1、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是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改变,并在关节缘处长沙新骨的病变。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容易患该病。除了会导致背痛外,还可伴有膝部、髋部、踝部等疼痛。发病是手指僵硬,特别是早晨起床后更为明显,活动后有所好转。
2、脊髓损伤
背部受到跌撞或者受伤后突然有疼痛感,并伴随有以下症状之一:肢体活动功能丧失,肢体麻木或者有刺痛感,大小便失控,提示有可能是脊髓损伤。
3、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所引起背后疼痛仅限于背的下部,并会出现某处脊柱的剧烈疼痛。
4、强制性脊柱炎
强制性脊柱炎是脊柱关节的炎症。主要表现为骶背部疼痛,并可向臀部方式,疼痛和强硬感在早期更为明显。
5、背部肌肉劳损
背部疼痛也可能是背部肌肉劳损所致。这种疼痛往往休息数日后即可得到缓解。
6、放射性后背疼痛
心血管疾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等),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以及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在发病期间,除了会引起病变部位的疼痛外,还会放射至背部不同部位,出现后背疼痛。
7、癌肿病变
食管癌、肺癌、肝癌、胰腺癌等癌肿病变,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后背疼痛、胀痛等不合适。
8、其他疾病因素
食道炎患者后期因为瘢痕性阻塞及周围粘连,会出现后背酸胀疼痛感;胸壁结合可出现胸背部持续的胀痛;发生在躯干部位的带状疱疹感染等也可出现后背疼痛等。
手法要求持久、有力、柔和、自然,并有一定深透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推拿按摩是一种古老的治疗疾病的方法,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此疗法就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中,民间医师扁鹊运用按摩、针灸成功抢救了尸厥病人;《黄帝内经》中记载了用推拿按摩手法治疗痹症、痿证、口眼歪斜和胃痛等。常用手法有:推、拿、按、摩、揉、捏、弹、拨、点、摇、滚、拍、击、拔伸、牵引、复位等。临床根据不同病人的体质、病症、部位及目的等采取不同的推拿按摩手法。推拿按摩法主要具有疏筋通络,理筋整复,行气活血,祛瘀等作用,通过刺激的强弱,作用时间的长短,频率的快慢以及手法方向的变化等各种不同性质和量的刺激,对具体脏腑起到治疗作用。
推拿按摩治疗八法:
1温:使用摆动、摩擦、挤压等手法,用较缓慢而柔和的节律性操作在固定穴位或部位上使能量深入分肉或脏腑组织,以达到温热祛寒的目的,适用于虚寒症。
2补:运用推法、摩法、揉法等重点在腹部的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穴上,再用按法、摩法、推法、点法作用于背部膀胱经和华佗夹脊穴上,以补气血津液之不足,脏腑机能之衰弱,重点补后天之本脾胃和先天之本腰肾。
3通:运用推、拿、搓、等法作用于四肢疏通经络,拿肩井通气机,行气血,点按背部腧穴通畅脏腑气血,以达到祛除病邪壅滞的作用。
4泻:运用按揉法、推法、弹拨法等作用于腹部,一般用于下焦实证。由于结滞实热引起的下腹胀满或胀痛,食积火盛,二便不通等皆可用本法,本法之长在于无药物之俊猛,且无毒副作用。
5汗:用先轻后重的手法加强刺激,步步深入,使全身汗出,使病邪从表解,达到祛风散寒的目的,适用于风热外感和风寒外感。
6和:运用滚、按、揉、搓、等手法作用于四肢和背部,达到气血调和,表里疏通,阴阳平衡的目的,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主要用于病在半表半里不宜汗不宜吐,不宜下的情况,可调脉气,和经血,气血不和经络不畅引起的肝胃气痛,月经不调,脾胃不和,周身胀痛等症。
7散:主要作用是“摩而散之,消而化之”使结聚疏通,不论有形或无形的积滞都可以使用,对脏腑之结聚、气血之瘀滞、痰食之积滞应用散法可使气血疏通、结聚消散。
8清:运用刚中有柔的手法在所取穴位、部位上进行操作,达到清热除烦的目的。
捏脊
穴位位置: 大椎至尾骨端成一直线。
推拿作用: 多用于治疗小儿积食、呕吐便秘、腹泻(泄泻)等疾病,又称“捏积”;除了治疗疾病还有效提高免疫力。
推七节骨穴位位置: 位于背部正中线第四腰椎至骶骨和尾骨交接隆突处。
推拿作用: 补法止泻,清法治便秘。
按揉龟尾穴位位置: 龟尾位于骶骨、尾骨交接隆突处下端。
推拿作用: 龟尾穴能止泻、通便。多与揉脐、摩腹、推七节骨合用,治疗腹泻、便秘等症。
拿肩井穴位位置: 井位于大椎与肩峯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
推拿作用: 主治感冒、惊厥。拿按肩井可以发汗解表、宣通气血。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1、“拿、掐、捏、捣”等强 手法,除急救以外,一般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小儿哭闹不安,影响治疗的进行。
2、小儿推拿手法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情、体质而定,因病因人而异。在临牀实践中推法、揉法运用较多,做摩法用的时间较长。运用掐法、按法时,手法要重、少、快。如果仅推拿一侧手部穴位,可不论男女,均推拿左手。
3、一般情况下,小儿推拿一次总的时间为20--30分钟。但是由于病情和小儿年龄的不同,在推拿次数和时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年龄大、病情重,推拿次数多,时间相对长。反之,次数少,时间短。一般每日1次,重症每日2次。需长时间治疗的慢性病7天至1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可休息数日,然后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4、做小儿推拿,针对不同的系统,可以进行每日1次或隔日1次的规律性推拿。做保健推拿时,穴位可以相对治疗时少取, 程度应略低,时间可以保持在15分钟左右。
5、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相关文章
[小儿背部推拿手法图解]
[小儿调理肠胃推拿 手法]
[小儿日常健脾胃四大推拿手法]
(1)按法
按法是指利用指尖(一般是拇指端、中指端)或指掌,或时尖,在患者身体适当部位,有节奏地一起一落按下。一般常用指按和掌按。通常使用的,有单手按法、双手按法。在两肋下或腹部,通常应用单手按法或双手按法背部或肌肉丰厚的地方,还可使用单手加压按法。也就是左手在下,右手轻轻用力压在左手指背上的一种方法;也可以右手在下,左手压在右手指背上。手法要领:按而不动,逐渐向下用力按压,力度要适度,避免用力过猛使患者产生抵触情绪。临床应用:按法的功能特点是“按”以止之,具有止痛、止咳、止吐、止泻的功能。此手法单独使用较少,常与揉法结合成复式手法,称之为按揉法。常用穴位有肩井、委中、丰隆等。
(2)摩法
摩,就是抚摩的意思。用单手操作,以手掌或指腹贴放在皮肤上。轻轻地作来回线形的或圆形的或螺旋形的抚摩。手法要领:摩法要求“轻柔不浮,重而不滞”。一般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两种。指摩法宜稍轻快,每分钟摩动约120次左右;掌摩法宜稍重缓,每分钟摩动约80—100次左右。临床应用:按摩的开始和结朿,都运用此手法。能使皮肤表面衰老细胞脱落,改善皮脂腺和汗腺机能,恢复皮肤敏感性,缓解肌肉疼痛和紧张状态,有助于局部消肿、止痛、消除麻木。此外,对神经系统还有镇静、催眠的作用。
(3)推法
往前用力推动叫推法。常用的有单手或双手两种推摩方法。因为推与摩不能分开,推中已包括有摩,所以推摩常配合一起用。像两臂两腿肌肉丰厚处,多用推摩。推法也可以用手指,不过手指面积太小,操作时多用左手握住患者腕部,右手食姆二指对患者一个手指进行推摩,或者只用右手拇指在患者手指上推摩。中医流传下来的推拿方法,实际上就是用的推摩法。手法要领:推摩的手法是多样的。要把握好“轻而不浮,快而着实”的原则。指推时穴部有推移感,但不推动皮下组织,每分钟150—200次,把两手集中在一起,使拇指对拇指,食指对食指,两手集中一起往前推动,叫做双手集中推摩法,这种方法,是推摩法中最得手的一种手法。家长不妨试一试。临床运用:推法有行气活血、补虚益损、驱邪散风等功效。在经穴上,推动方向与补泻有关,一般直推多泻,旋推多补;直推迎经气为泻,随经气为补;分推行气消积,合推益气养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