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亚健康的方法介绍

艾灸治疗亚健康的方法介绍,第1张

关于艾灸治疗亚健康的方法介绍

 悬灸保健技术只用于养生保健,而不是用于治疗疾病。因此,在调理项目中,悬灸组方分为二类,一为基本方,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为主,本着既要简便易行,穴位少而精,便于掌握的原则,又要科学辨证,达到悬灸效果。二为调理方,是为针对不同症候而设,采用辨证取穴的方法。

 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以是否有病为标准的`。没有病,身体就属于健康,反之则是不健康。由于受这种错误观点的影响,致使绝大部份人处于病与非病之间,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第三状态,即亚健康。亚健康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生理功能减退,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游移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因此,没有病不等于健康。有些人虽然没有器质性的疾病,但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的压力陡增,致使过度疲劳,造成精力、体力上的透支;也有些人随着人体的自然衰老,机体器官开始老化而出现体力不支。此外,现代人出现身心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这些疾病在发作之前是以潜临床和前临床的状态存在着的,还有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期也会导致生物节律的紊乱等。以上这些原因都会造成人的营养、代谢、心理、激素、阴阳等不平衡。虽然这些不平衡,初期还不足以以疾病的面貌出现,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的生命状态和身心健康。因此,为了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我们要对亚健康引起高度重视。但是亚健康具有逆转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亚健康经过正确的养生保健,可以恢复为健康。

  1、调理对象

 白领阶层、脑力劳动者、企业管理者。

  2、适应症候 精神欠佳、乏力、困倦、疲劳、头昏、头痛、眼部发紧、视物模糊、出虚汗、心悸、腰酸背痛、关节疼痛、性功能减退、情绪低弱、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心烦意乱、焦虑不安等症。

  3、穴位组方 调理方:大椎、肺俞、关元、足三里

 基本方:命门、肾俞、中脘、神阙

  4、操作方法

 顾客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腧穴部位。将艾条点燃一端。不能用口吹或用手煽,首先温补命门,艾火不能旺。施灸者左手中指顶住神阙穴,右手拿艾条悬空施灸命门,艾条离皮肤3寸,根据年龄体质不同,施灸时间通常约2~5分钟。温补命门1分钟左右,顾客局部有温热感,且脐部也会有微微温热感为宜。

 命门施灸后,再灸背部大椎、肺俞、肾俞穴。施灸肾俞穴,要使顾客感到腰部热量能够渗透较深,扩散范围较大,腰部两侧都能感到温热。背部穴位施灸后,嘱顾客取仰卧位,然后施灸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施灸关元穴,要使顾客感到下腹部热量能够渗透较深,扩散范围较大,且腰部也能感觉到温热,这样才能达到悬灸后有轻松舒适的感觉。每穴灸2~3分钟。前5次每日1次,后5次隔日一次。10次后,每周1~2次悬灸调理。

  5、注意事项

 1、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尤其是要有充足的睡眠,避免形成恶性循环,积劳成疾。

 2、合理安排饮食结构,营养要均衡,禁烟少酒。

 3、调畅情志,保持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

我们说“背薄一寸,命长十年”,人的背应该是薄薄的肌肉搭配充足的阳气御寒,但现在很多人的背越来越粗,背上的脂肪越来越厚。这是因为寒湿入侵的太多,阳气不够用,只能积累脂肪来御寒。

尤其是夏秋之交的寒邪湿邪,对背部威胁极大,秋的寒加夏的湿,都在这个时候往背上钻,久而久之,后背便成为了寒湿生活的土壤。身体内积聚的寒湿、毒素,在这个季节是好排出的时候。

凡是寒湿,必有淤堵;凡是寒湿,必要温通,而艾灸,无疑是温通的第一法宝!

艾灸有温通之性:温能补其虚,通能化其淤,简单的说就是能补充身体虚损的阳气,能温化、排出体内的淤堵、垃圾。

《 养生 四要·慎动》:“背者五脏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则肺脏不伤。”

《摄生消息论·春季摄生消息论》:“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令鼻寒咳嗽。”

背部艾炙有4个穴位,大椎穴、风门穴、身柱穴和命门穴4个穴。

大椎穴

精准定位:放前正中间往上,第7颈椎骨横突下凹痕中。

常被用以治感冒、登革热病、颈椎病、痤疮这些,身体诸阳之汇,是身体全部阳经交汇处的一大要穴。

风门穴

精准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常被用以医治一些外感风寒寒邪的病症,像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颈部僵硬、胸背痛等。

身柱穴

精准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间往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痕中。

常被用以治感冒、哮喘、夜尿症等症状,常常艾炙小孩子的身柱穴,小孩可以少发烧感冒,对小孩快乐成长有非常大协助。

命门穴

精准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间往上,第2椎间盘横突下凹痕中。

常被用以后背发凉、手脚发凉和腰酸腿寒这种有阳虚症状的病症。

背部是身心 健康 的气象图,是身体牢靠的维护天然屏障。常常艾炙背部,能够培补阳气,调五脏血气、安神助眠定志、舒筋活血。

秋季坚持背部艾灸的好处

改善局部营养状态

通过艾灸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背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减少皮肤细胞的老化,有利于皮肤的清洁与 健康 。

舒筋活血,健身防病

尤其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中老年人来说,经过一天的劳作,难免会出现腰酸背疼、肌肉紧张,此时如接受艾灸,不仅有利于肌肉放松,消除疲劳,还能防止慢性病及腰肌劳损的发生。

宁心安神,改善睡眠质量

人过度疲劳时,就会出现心烦意乱、坐卧不宁的现象,艾灸带来的良性刺激会使心绪逐渐安定下来,从而感到全身舒适和轻松,促进睡眠。

女人灸背,防治妇科

女性体质属阴,若是背部受寒就更容易导致腰酸背疼,脏腑受寒。而寒湿质量重,脏腑的寒湿常常会往下跑,下注至胞宫,时间一长就酿成了妇科疾病。故而女人养背就是在防治妇科,其中常用来防治妇科的穴位是命门穴和八髎穴!

男女灸背,驱寒减肥

后背、臀部、后腿、脚外侧都是膀胱经循行的位置,像后背、臀部上的赘肉多,都是膀胱经淤堵的问题。

所以好多人后背的赘肉摸上去的感觉就像摸一层棉花一样,没有质感,这就是寒瘀堆积引起的。艾灸把寒湿去掉,脂肪肥肉也会跟着减少。(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李傲霜)

  背部养生专业知识以及方法1

 背部养生专业知识

 1、大椎突出、色素沉着。

 肩颈长期劳损,易引发肩周炎,肩颈经络不通,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容易头晕头痛,心慌胸闷。长痘:——肠道宿便便堆积,毒素代谢缓慢,便秘、腹胀、肠鸣。

 2、肺区。

 毛孔粗大、色素沉着:——肺功能减弱,易引发鼻咽问题,鼻炎、咽炎、候咙,干痒、易上火、胸闷气短。

 3、心区。

 毛孔粗大、色素沉着、长痘:——心火旺,有心事,浅睡多梦,心悸,心慌,手脚冰冷。

 4、肝区。

 明显凸起:——肝火旺、心情抑郁或脾气暴躁,面黄,口苦,目赤干涩,解毒功能弱,易引发洒精肝,脂肪肝,胆结石,两肋满胀,后背发沉,容易小叶增生,乳腺增生,手脚冰冷。

 5、脾区。

 推膀胱经时更容易判诊,有气节、肿胀:——肤色暗黄、皱纹明显、胃口不好、胃火或胃寒、口臭、胃胀胃疼、打嗝反酸,肌肉松弛、易淤青,月经不调。

 6、肾区。

 发黑、色素沉着、肾虚纹、腰眼深:——肾气不足,易脱发,记忆减退,睡眠质量不高,夜尿频繁,易受惊吓,黑眼圈,眼袋明显,耳鸣,易浮肿,怕泠,手脚冰,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调,妇科疾病,夫妻生活不和谐,性冷淡,不孕不育,腰酸背痛,下肢循环不好。

 7、妇科。

 八髎穴突出、发青、发黑、长痘:——内分泌失调、宫寒、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赤白带下、子宫

 背部养生区的保健方法

 1、晒背取暖:避风晒背,能暖背通阳,增进健康。

 2、衣服护背:平时穿衣服注意保暖,随时加减,以护其背。

 3、捶背:捶背又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本法可以舒经活血,振奋阳气,强心益肾,增强人体生命活力。

 4、搓背:搓背也分自我搓和他人搓。自搓可在洗浴时进行。以湿毛巾搭于背后,双手扯紧毛巾两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发热为止。注意用力不宜过猛,以免搓伤皮肤。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闷、腹胀之功效。

 5、多做按摩:背为五脏俞穴所会,尤其是天热汗出腠开时,若被风吹,则风寒之邪易于内侵,引起疾病。中医认为背部区为五脏之附,一定要经常按摩,肝脏才会健康,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做好背部的保健养生。

背部养生专业知识以及方法2

 背部养生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人体背部分布的基本都是人体的阳经,背部养好能提升阳气,使气血通畅,强身健体。

 《养生四要·慎动》说:“背者五脏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则肺脏不伤。《摄生消息论·春季摄生消息论》说:“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令鼻寒咳嗽。传统的度冬健身谚语也说:“老人防寒冷,曝背能延年。

 对背部的保健和科学的刺激,能对五脏六腑的功能调节起到有益而积极的作用,刺激背部经络调和气血,春季升阳气从背部开始,下面一起来看看背部的养生方法。

 中医的五个背部养生方法

 适度捶打

 中医认为人体的多个穴位系于背部,适度捶打可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等,达到消除疲劳、安神等作用,并可强化内分泌及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

 捶背简单易行,不受时间约束,通常有拍法(虚掌拍打)和叩法(虚拳叩击),两种手法均宜轻不宜重,力求动作协调、节奏均匀,着力富有弹性。

 捶背时,双手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轻拍轻叩,捶击力度以能使身体震动而不感到疼痛为宜。可自己捶打,也可由他人捶打,被捶者可坐可卧。一般捶背频率以每分钟60至100下为宜,

 我们每天可以捶一两次背,每次时间大概二十分钟就可以了。

 用叩法捶背应手握空心拳,不应把力用在握拳上,力度应先轻后重,以逐渐适应。

 应根据情况变换捶打频率。如被捶背者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宜采用轻而缓的手法捶背;若被捶背者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时,宜采用强而快的手法捶背。

 艾灸背部

 艾灸可选择采用艾条悬灸和艾灸器温灸的方式,不直接接触皮肤。选择一定的'俞穴部位(如背部的肺俞穴、三焦俞、膀胱俞等),约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潮湿即可。

 艾灸背部的方法一个人还是不易操作的,而且还会出现问题,我们要想做的话,还是去正规的中医院找医生调理。

 保暖

 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人体背部分布的基本上是人体的阳经,所以背部的脊柱是主一身阳气的督脉所在。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经之海,故其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都与脊柱有关,因而,背的寒暖与脏腑的功能息息相关。

 背部受寒,就会出现腰酸背疼、肌肉抽搐等问题,并可能导致下肢关节及内脏等的不适,形成病害。尤其是患有风湿痛、支气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做好背部保暖十分重要。

 坐行方式

 当我们站立时,脊椎承受我们所有的体重,所以站立的姿势非常重要,而正常的脊椎有一定的弧度,保持及维持正常的弧度能够减轻脊椎所承受的压力,所以可以减轻背部酸痛,当我们需要长时间站立时可以轮流将一只脚放在高度约20至30公分高度的脚凳上,如此就可以减轻背部所受的压力。

 现代人的工作花大多的时间坐在椅子上,所以坐姿非常重要,坐的时候背部一定要有椅背的支撑,最好椅背能够稍有突出的弧度来支撑背部。另外可以将膝盖的高度稍高于臀部的位置,如此也可以减少脊椎所受的压力。一个姿势的维持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就应稍微活动一下身躯,也有助背部的健康。

 平时搬运东西要注意减少脊椎的受力,爱护背部。

 捏脊

 “捏脊是儿童推拿手法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捏到枕项部,重复5-10遍。其实,不仅小儿疾病,成人也可以用捏脊来治疗保健。捏脊可以刺激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五脏背俞穴,可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

 背部养生的方法很多,以上仅仅是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您也可多加注意,做好背部养生工作。

“ 热证施灸 ” 的临床运用概述

陈瑞云1 秦黎虹 2

热证, 系指八纲辨证中病性属热的症候, 包括外感热病,内伤热病以及外科疮疡肿毒等多种疾病中表现出来的热性病症。 灸法, 系以艾为基本原料(或在艾绒内掺入适当比例的中药细末), 做成艾柱或艾条对患者特定穴位、 经络或者病变局部进行施灸, 具体包括艾柱的直接灸和间接灸以及艾条的悬起灸和实按灸。 大量文献资料表明, 艾味辛能发散, 味苦能泄热,性温能行气活血, 性热能胜寒, 又因其气味芳香, 可升可降,善通诸经, 启闭开窍, 借火力以行药力, 可使灸火直达病所,调理气血, 平衡阴阳, 而治各种病证 [1] 。 所以灸疗并非仅仅适用于寒证, 历代医家关于“热证施灸” 的理论和临床经验都很丰富, 现代临床上应用的同时也对其起作用的基础进行了实验研究, 现综述如下:

1 “热证施灸” 的历代应用

秦汉时期, 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成书, 其中关于灸法颇多阐述, 《内经•终始》 有言: “少气者, 脉口人迎俱少不称尺寸也, 如是者, 则阴阳俱不足……如此者弗灸, 不已者因而泻之, 则五脏气坏矣。” 有医家, 如张介宾即认为其不可灸,然而杨上善则认为“弗灸” 于理不顺, 李怀林 [3] 辨其为“如此者弗灸不已, 因而泻之, 则五脏气坏矣。” 参照《内经•官能》篇“阴阳皆虚, 火自当之。” 当以李怀林为是。《灵枢•痈疽》篇云: “发于肩及臑, 名曰疵痈。 其状赤黑, 急治之……痈发四五日, 逞焫之。” 当为灸治热证的第一典例。魏晋时期, 灸法得到了显著发展, 灸法灵活多样, 热证的灸法治疗也有了更广泛的运用,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 中述:“诸痈疽发背及乳方, 比灸其上百壮。” 又“石痈, 当上灸百壮”。 葛洪首创疮痈隔蒜灸治, 并称:“余尝小腹下患大肿, 灸即差。”

唐宋时期, 是我国针灸史上灸法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灸法专著很多, 崔知梯有《骨蒸病灸方》 记载专病灸治经验, 称:“尝三十日灸活一十三人, 前后差者, 数过二百。” 孙思邈,在增加了灸疗防病的同时, 在热证用灸方面做了更多的 探索 ,如《千金要方》 治: “五藏热及身体热, 脉弦急者, 灸节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千金翼方》:“胃中热病, 灸三里三十壮。”

《千金冀方》 医“诸烦热时气温病, 灸大椎百壮。” 内科病证中, 阴虚火旺之灸治,《千金要方•卷十九》:“腰背不便, 筋挛痹缩, 虚热闭塞, 灸第二十一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随年壮。”又云:“消渴咽喉干, 灸胃管下输之穴各百壮。” 穴在背第八椎下横。《千金方》 疗双目“风痒赤痛, 灸人中近鼻柱二壮”。 王焘《外台秘要》 云: “盗汗者, 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亡津液故也……灸大椎五六百灶, 日灸二七、 五七任意, 汗即渐止。”又治小儿云:“下血身热, 口嗓不乳, 反张脊强, 汗出身热, ……如此非复汤所不能救, 便当时灸之妙。”《针灸资生经》 独立痨瘵一节, 指出: “灸劳法, 其壮手足心热, 多盗汗……初发咳嗽, 渐吐脓血。” 灸治累效。《扁鹊心书》: “妇人产后热不退,恐渐成痨瘵, 急灸脐下三百壮。”

金元时期, 由于针法研究的崛起和针法应用的日以推广,灸法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以金元四大家为首的不少医家巩固发展了灸法, 在热证灸法上, 刘河间不囿于张仲景热证忌灸之说而指出:“骨热……灸百会、 大椎”“疮疡已觉微慢肿硬, 皮血不变色, 脉沉不痛者, 当外灸之, 引邪出而方止” 等,《丹溪心法》 则载一些医案, 如“治肺痨咯血, 发热肌瘦, 灸肺俞五次” 而廖。 又载: “两手大热为骨厥, 如在火中, 可灸涌泉 5 壮, 立愈” 等。

明清时期, 灸法成熟于此时期, 从著作的数量、 灸法技术的改进、 隔物灸的广泛应用等方面可见灸法的鼎盛发展, 汪机《外科理例》 载:“一人年逾四十发背, 心脉洪数, 势危剧……骑竹马灸, 灸其穴, 是心脉所游之地, 急用隔蒜灸, 以泻心火,拔其毒, 再用托里消毒而愈。” 李梃《医学入门》 里说: “虚者灸之, 使火气以助元阳也; 实者灸之, 使实邪随火气而散也;寒者灸之, 使其气复温也; 热者灸之, 引郁热之气外发, 火就燥之义也” 龚廷贤《寿世保元•灸法》 论及热证施灸的病不少,如骨蒸劳热灸“四花” 穴; 肠风脏毒便血, 久不止者, 取脊骨平脐处, 椎上灸七壮,“无不除根”, 其它如破伤风、 小儿惊风、疔疮等等俱以灸治。 吴亦鼎在《神灸经论》 言:“传尸痨瘵……每致传人, 百方难治, 惟灸可攻”, 其中列举百余例实热虚热证的灸治穴位及方法, 涉及了内外妇儿五官等诸科。

综上所述, 在古代文献中, 热证用灸的记载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 病性则涵盖了表里虚实, 诚如明代龚居中《痰火点雪》 所言: “灸法去病之功, 难以枚举, 凡虚实之热, 轻重远近, 无往不宜。”

2 “热证施灸” 的现代应用

现代临床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同样涉及了内外妇儿五官科诸科, 病种则以现代医学的感染性疾病为多见:

内科方面, 成华 [4] 等隔盐姜灸神阙及天枢治疗急性胃肠炎126 例, 30 分钟症状基本消失者 68 例, 60 分钟症状明显缓解者 50 例, 120 分钟缓解者 5 例, 120 分钟仍无明显缓解者 3 例,有效率达到 9762%; 梁德斐 [5] 治疗阿米巴痢疾 18 例, 方法是先行针刺气海及双侧天枢穴, 得气后出针, 改艾柱直接灸, 每穴七壮, 一般灸一次即愈, 随访一年未复发; 曾红英 [6] 在大椎、神阙、 足三里、 病变关节穴位施以太乙神针, 每日一次, 每次半小时,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57 例, 治愈率为 19%, 其认为太乙神针能达到早期治愈, 中晚期可以控制病情发展、 改善症状; 李剑松, 郭粉莲等 [7] 用灸法治疗痛风 36 例, 与口服西药秋水仙碱 24 例对照, 疗效优于对照组; 赵粹英等 [8] 对 80 例难治性肺结核进行隔蒜灸治疗, 治疗选 2 组穴位, 即: 一组选双侧百劳、 肺俞、 膏肓, 另一组选关元、 双侧中府、 足三里, 每日轮换施灸, 施灸期间除口服 INH300mg/日, 停用其他抗痨药,三月后显效 19 例, 好转 33 例, 无效 28 例。

外科方面, 涉及病种很多, 如带状疱疹, 李元友, 李红,刘洪涛等 [9] 采用针刺方法操作, 病变周围局部常规消毒, 用 30号 115 寸毫针从病变外围 05cm 处围刺, 之后将艾条点燃, 在病变上方 3cm 处进行艾灸, 灸至局部皮肤潮红, 大约 15min,7d 为 1 个疗程, 治疗带状疱疹 48 例, 两个疗程痊愈 41 例, 显效 6 例, 好转 1 例。 刘钦华, 姜翟明 [10] 则通过与西医的常规治疗对照, 发现艾灸加烟熏治疗带状疱疹, 无论在缩短疗程还是在减少或减轻后遗症方面都占有明显优势。 另外, 孙小英 [11]用局部围刺, 加疱疹头尾簇处麦粒吹灸治疗带状疱疹 38 例;

白晔 [12] 运用艾条回旋灸结合三棱针点刺, 毫针围刺等治疗 23例, 余瑞平 [13] 则以皮损所属的胸神经对应的背俞穴为主施灸,同时配合使用复方炉甘石洗剂外搽皮损处, 每日 4 次, 都取得了满意疗效。 其他, 马新飞 [14] 等治疗褥疮, 将艾条点燃后在患处温和灸, 每处 15 分钟, 每天两次, 10 天一个疗程, 经过 1 2 个疗程, 痊愈 25 例, 好转 12 例, 无无效病例。 宋秀兰 [15] 等用灸法配合抗生素治疗创面长期不愈合和脓性感染 36 例, 即创面消毒后, 艾条回旋灸, 30 分钟左右, 敷上研细的抗生素包扎即可, 每天一次, 最多 10 次即可痊愈; 王治国 [16] 采用点刺与艾灸之法治疗 50 例急性淋巴管炎患者, 疗效显著, 除一例无效外, 其他五日内痊愈; 李桂清等 [17] 艾灸治疗急性淋巴管炎16 例, 在红丝末端用雀啄灸并移向病变中心, 实施回旋灸, 轻者日一次, 重者两次, 经 1 到 2 次治疗痊愈者 7 例, 经 3 到 5次治疗痊愈者 8 例, 5 次无效者 1 例; 对于疖, 李惠芳 [18] 则通过隔蒜灸治疗 38 例, 6 次内治愈率 9773%; 许文辉 [19] 用温和灸治疗单纯性未溃破者 136 例, 未成脓者 87 例三次内均全消散, 成脓者 49 例, 病轻脓少者 20 例, 三次内脓液吸收而愈,余 29 例切开排脓后, 再灸 2 次均痊愈。 秦黎虹 [20] 曾用艾熏灸治疗辨证属实热阳证的外科感染 1556 例, 病种包括了疖、 痈、甲沟炎、 脓性指(趾)头炎、 外伤感染及脚癣等, 总有效率 100%,治疗中无不良感染及扩散现象。

妇科现代主要用于乳腺炎的治疗, 效果显著。 吴巧玲 [21]隔蒜灸治疗急性乳腺炎 28 例, 即将蒜片置于乳管硬结处, 直径 10mm, 高 10mm 的艾柱燃完 3 壮, 积乳即可从乳头自行排出, 28 例中, 一次治愈 23 例, 乳房胀痛消失, 硬结肿块消散,体温下降, 余 5 例, 3 至 5 次, 痊愈; 杨继军等 [22] 取患侧局部红热肿块处和乳中穴, 以隔蒜灸治疗急性乳腺炎 42 例, 灸至红晕、 溢乳为度, 脓肿溃破的可加拔火罐, 脓被吸尽后再隔蒜灸, 痊愈 38 例, 显效 2 例, 好转 1 例; 侯桂英 [23] 则以肩井、乳根为主穴, 配伍曲池、 合谷、 和手足三里, 用艾条温和灸患侧穴位, 每穴位 8 分钟, 每天灸一次, 乳痈初起者 1 2 次即可消散, 已成脓者加灸少泽穴, 可促其排脓, 加速愈合, 30例中, 一次治愈率 50%, 2 次治愈率 30%, 5 次治愈率 1667%,1 例中途停灸。

儿科方面, 路瑶和倪瑞军 [24] 对 72 例发热患儿取双侧肺俞和足三里采用雀啄灸, 每穴位 5 至 7 分钟, 日一次, 治愈率943%, 平均疗程 3 天; 唐永莲, 孙秀霞等 [25] 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78 例, 取双侧肺俞、 足三里施以雀啄灸, 以皮肤潮红、 湿润为度, 日一次, 治愈 73 例, 显效 5 例; 韩长根 [26] 等用回旋灸神阙及双侧涌泉, 每穴位 10 分钟, 每日一次, 治疗小儿自汗、 盗汗 24 例, 10 次内痊愈 24 例, 随访半年无复发。

五官科方面, 张化男 [27] 等用麦粒大的艾柱, 灸后溪穴治疗睑腺炎 32 例, 左病灸右, 右病灸左, 连灸 3 柱为一次, 一般患者一次即愈, 一次治愈 27 例, 2 次治愈者 5 例; 严峰 [28] 等雀啄灸治疗耳廓假性囊肿, 即用清艾条雀啄灸患处, 每日两次,每次 25 分钟左右, 灸处红热为宜, 22 例中, 一例无效外, 余1 2 次即愈, 随访半年无复发。 对于口腔粘膜溃疡, 何明波 [29]用艾条悬灸劳宫穴治疗, 每穴位 15 分钟, 以穴位潮红为度,早晚一次, 7 天一疗程, 1 疗程后口臭明显好转, 2 个疗程后口臭消失, 疮疡点愈合, 张建勋 [30] 则用艾悬灸神阙穴治疗, 每日一次, 重者两次, 三次内痊愈 21 例, 五次痊愈 5 例, 无效 2例, 随访半年, 复发者 2 例。

3 “热证施灸” 的传统医学理论依据

31 灸法能温通气血

奚永江主编的《针法灸法学》, 关于灸法作用如是说:“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 起到温通气血、 扶正祛邪, 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即以温为手段, 经络作传导, 起到通气血的作用, 所以灸法的主要作用是“温通” 而不是“温补”。 然而关于疾病的发生,《千金翼方•针灸》 云: “凡病皆由血气壅滞。” 说明血气壅滞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机理。 郁滞、 壅滞之形成无非由于外感六*、内伤七情, 热邪亦不能例外。 如外科的痈疽、 疔疖就是由于热、毒之邪, 蕴蒸肌肤, 致气血凝滞而成。 既然热邪可致气血壅滞,那么具有温通作用的灸法用于热证, 也就无可厚非了。

32 灸法能以热引热

《医学入门》 云: “热者灸之, 引郁热之气外发, 火就燥之意也” 中医有所谓“郁火” 之说。 热邪可与它邪互结。 郁滞了肌肤之热, 易生痈疡。 被郁之热, 可以用温和的热气引之,使之外出, 达泄热之效。《医宗金鉴》 中亦指出:“无论阳毒阴毒, 通过火灸“轻者使毒气随火而散, 重者拔引郁毒, 通彻内外。”

33 灸法能补能泻

《灵枢•背腧》 中云: “以火补者, 毋吹其火, 须自灭也,又火泻者, 疾吹其火, 传其艾, 须自灭也。” 这是初次提及灸法的补泻观点, 后世的《针灸大成》 也有所论及, 《黄帝内经太素》 作了注释: “言灸补泻, 火烧其处, 正气聚, 故曰补也;吹气热入, 以攻其病, 故曰泻也。” 这里涉及到灸法刺激量和时间与补泻的关系。 毋吹其火, 须其自灭, 以聚正气。 正气指什么, 阴阳之气也。 吹其火, 吹气热入, 以攻其病, 说明灸可攻病泄邪, 当然包括热邪之为病了。 所以, 灸法补泻论, 也驳斥了艾灸之火为火邪的观点。

34 灸法能助阳益阴

阴虚而生内热, 如肺痨者, 其以阴虚为本, 再以艾灸之,往往有愈劫其阴之虑, 其实不然。 如前文所述, 《内经•终始》有言:“阴阳俱不足……如此者弗灸不已”,《内经•官能》 篇又云“阴阳皆虚, 火自当之”。《丹溪心法》 亦云: “大病虚脱,本是阴虚, 用灸丹田, 所以补阳, 阳生则阴长也。” 可见, 从阴阳互根的观点看, 灸可以益阳, 以翼阳生则阴长也, 故可治疗虚热之证。

4 “热证施灸” 的现代医学阐述

41 灸法的近红外线作用

杨华元, 刘堂义等经过研究发现, 艾灸时候其红外线辐射以近红外辐射为主, 因后者与人体穴位的红外辐射光谱极其相似, 所以能传入较深的人体组织, 激励穴位内生物大分子的氢键, 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 使得被照射的组织内出现一些活性物质, 并进入血管随血循环到达其他部位, 使组织和器官的代谢和产热均得到加强, 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 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 也能为能量缺乏型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 使其有效修复并行使机能 [31-33] 。 这种红外辐射作用, 可能与其温热作用一样, 是艾灸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 [34] 。

42 灸法的温热作用

灸的温热效应也能使毛孔开放, 毛窍通畅, 使热有路可走,从而起到一定的退热作用 [35] ; 灸法还能使皮肤表面毛细血管扩张, 血流加速, 促进血流循环, 增加局部组织营养利于机体的修复 [36] ; 由于血液循环的改善, 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在减轻炎症区域组织水肿的同时, 也可以促进血流中的白细胞向组织间游出, 使炎症局部的白细胞及其他免疫成分浓度大大增加[37] 。

43 灸法的免疫调节作用

现代医学实验研究及临床经验表明, 艾灸在免疫系统的各个层面上都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关于免疫器官, 艾灸肾俞,命门的穴位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胸腺和脾脏有保护作用, 对老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有增强作用 [38] , 艾灸大椎、 足三里、 命门等穴位对实验性小鼠胸腺、 脾脏损伤有明显的恢复和改善作用 [39] ; 关于免疫细胞, 艾灸可使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 T 总细胞数、 Th 细胞数及 Ts/Th 比值提高, 从而调整T 细胞亚群的平衡 [40] , 艾灸关元穴还可促进吗啡依赖小鼠淋巴细胞转化, 提高 NK 细胞的活性, 增强免疫细胞的杀伤能力 [41] ;关于免疫分子, 谢甦等研究发现艾灸关元、 足三里能明显升高血清 IL-2 的水平, 降低血清 IL-6 的水平,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和改善衰老机体的免疫机能 [42] , 邓柏颖等报道化脓灸对体虚易感患者的 IgA、 C3 有明显改善作用, 表明艾灸对血清补体量具有调整作用 [43] 。

44 艾烟的抑菌作用

艾条燃烧产生的艾烟含有多种复杂的成分, 包括挥发性的氨水、 醇类、 脂肪烃、 芳香烃与萜类化合物及其氧化物等 [44] ,它们可附着在皮肤表面并可通过艾热由损伤的皮肤渗入, 发挥抑杀细菌作用。 秦黎虹等所做的艾熏抑杀菌实验证明, 艾烟及其挥发油、 燃烧生成物等对金**葡萄球菌、 乙型链球菌、 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等有显著的杀灭作用, 杀菌效果与熏灸的时间成正比, 杀菌范围亦随着熏灸时间的延长而扩大。[45]

5 结 语

艾灸疗法是中医外治的精粹, 纵观历代文献, 可发现其也能治疗表里虚实各种“热证”, 并且涉及了内外妇儿各科, 现代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艾灸具备多种效应, 可以调整机体, 有利于机体恢复平衡状态, 然而现代临床上应用却还显得局限。 鉴于灸法的“简、 便、 廉、 验” 等优点, 有必要加强灸法的临床研究, 提高临床疗效并加以推广, 这在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上将大有裨益

艾灸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中医理疗方法,人体适当艾灸可以治疗多种不适病症,而且养生功效也非常不错,那么艾灸要注意哪些事项?艾灸的注意事项和禁忌?艾灸的注意事项有很多,方法不当对健康也是不利的,下面就来详细了解具体内容吧。

1、施灸体位注意

艾灸时对体位的选择应该以施灸者能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感到舒适自然,并能持久配合为原则,常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俯卧位:脐下可以放一小枕头,以便背部肌肉舒展,平坦,便于头,颈,肩,背,腰,四肢的后侧穴位施灸。

仰卧位:仰卧,上肢平放,下肢放直或微曲,适用于胸腹部,颈部,四肢前侧的穴位施灸。

坐位:正坐,两足登地,上肢屈肘趴伏在桌子上,露背部以便施灸,适宜于项部,背部穴位施灸。

侧卧位:非灸侧在下,侧卧,上肢放在胸前,下肢伸直,适宜于侧头部,下肢外侧或内侧,部分上肢穴位施灸。

2、施灸的顺序注意

施灸的顺序是,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

先阳经,后阴经。

壮数先少后多,艾炷先小后大。

3、施灸的手法注意

现代中医多主张采用“无瘢痕灸”或“隔物灸”,“间隔灸”等施灸方法,其优点是简单,无损伤,患者易于接受。施灸者只要按照相关病症,采取正确的经络穴位定位方法,掌握灸疗的操作方法,即可进行自灸或为他人施灸。

4、取穴的正确方法

取穴的方法有多种,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选择三种简单实用的取穴方法。

体表标志定穴法:人体身体标志可以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固定标志指的是各部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及无关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如腓骨小偷前下方的阳陵泉,眉头的攒竹,两乳头中间的膻中等穴位。活动标志则是各部位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出现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例如位于耳屏与下颌关节间,未张口呈凹陷处的听宫等穴位。

手指同身定穴法:是依据被按摩者本身手指的分寸以度量选取穴位的方法。将被按摩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将被按摩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时的宽度作为2寸,将被按摩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骨度分寸定穴法:指以人体骨节为主要标志度量身体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经穴定位的方法。

5、艾灸的禁忌

头部,面部,关节部位,大血管处,不宜进行瘢痕灸。

孕妇及经期妇女不宜在腰骶,小腹部进行强刺激艾灸,以免引起以外。

艾灸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是要避免过堂风,以免受凉。

施灸后要及时熄灭艾条或艾炷,以免引起火灾。

空腹,过饱,极度疲劳以及慎灸者不宜施灸,

体弱多病者施灸量不宜过大,以免晕灸。

施灸后如出现头晕,目花,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甚至晕厥者,及时去掉艾炷,让患者平卧,喝些温糖水,休息片刻即可恢复。若症状无改善者,指捏合谷,人中,素_等穴,令其苏醒,仍然无效者,速送医院救治。

6、艾灸的好处

1、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5、回阳救逆。

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月经不调的女性其实可以适当的使用艾灸的方法,但是艾灸有一个问题就是艾灸什么位置,如果女性在来月经的时候要艾灸背部的话,其实背部是有很多的穴位需要注意的,所以首先要搞清楚,月经期可以艾灸背部的吗

月经期可以艾灸背部吗

 中医以为,月经周期稳定在28天一次,是女性健康不可或缺的条件(注意,西医定义的月经正常标准与此不同)。即使月经周期稳定,但周期过短(譬如稳定在21天),或者周期过长(譬如稳定在35天),都不符合月经周期正常的中医标准。月经周期不稳定,忽长忽短,也视为不正常。

 月经期间,如果月经少,月经颜色深,痛经比较明显的话,可以艾灸,穴位如八寥穴,腰阳关,三阴交,关元都可以,如果月经多的话,就不能做艾灸了。如果你经量比较大,那么你经期就停一停,免得你自己因经期艾灸了,使经量更多或经期延长,心存疑虑。如果你经量不是很多,我感觉经期可以艾灸,这样在经期艾灸有艾的作用会提高活血化瘀的功效,也许会增加你的经量。

 背部腧穴有很多,有些是可以,有些不行。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建议经期不施灸,经后可以根据病情选择施灸的穴位。可以艾灸气海穴:该穴位于人体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灸此穴对月经不调、崩漏、不孕有防治作用。另外也可按揉此穴,操作者可取仰卧位,将双手的手掌叠在一起(右手在上 ,左手在下 )放在小腹上,然后沿着顺时针方向在腹部进行环形按摩,可每次按摩100圈 ,以小腹有温热感为度。此方具有补肾益气的作用。

艾灸背部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背部艾炙,如果用手拿,是够不着的;用竹制的,又要看着、调节艾条的位置,也是不行。但人是很聪明的,因此发明了随身炙,不用别人帮助,就可以自己艾炙了;随身炙有纯铜的,也有铝制、钢的,建议纯铜为佳。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163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