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的后背能吃么?

蝉的后背能吃么?,第1张

可以吃的,蝉的壳和后背都是很好的中药

有除风湿、发

痘疹

、解毒止痒等功效,可治疗头眩晕、

失音

小儿惊厥

夜啼

等症。肉也是相当美味。期待满意!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也是法布尔《昆虫记》整部书的特色。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先让学生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画出生字词。然后读第二遍,画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切实地感受课文内容。

作者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呢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所热爱的事业是多么执著!搞科学研究需要这样的精神。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从第3段开始介绍蝈蝈。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蝈蝈。先写它的歌声。蝈蝈的声音是“窃窃自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声音“喑哑”“尖锐”“短促”“清脆”。当四周的蛙声和其他虫鸣沉寂时,蝈蝈的声音则显得“非常柔和”。这些描述都表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特别是“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流露出了多么浓厚炽热的感情!

进入第4段,开始写蝈蝈的食物习性,一直写到最后一段,这是文章的主体。这部分 内容是观察金属网罩里的蝈蝈。作者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不仅到野外去观察,还捉了许多养在家里,这就是他的实验室。蝈蝈长得什么样呢作者作了一番描述:“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接下来,作者写蝈蝈的食物。作者把蝈蝈和螽斯比较着写,它们都不太喜欢吃莴苣叶。这使作者遇到了“麻烦”。“麻烦”一词表现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作者推测蝈蝈可能吃鲜肉。这样的介绍,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是法布尔《昆虫记》的特色。这种笔法非常受青少年的欢迎。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一句话,通过观察。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那么蝈蝈为什么最喜欢吃蝉的肚子呢“是不是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作者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实验和观察。第7段写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本文没有丝毫机械呆板的介绍,自始至终饶有兴趣。文中表现出的作者仔细观察,细心揣摩的探索创新精神是十分可贵的,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本文的写作特点很突出:1.文艺笔调。本文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尽量生动感人。比如,“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这些语言都很传神。3.拟人手法的运用。像“蝈蝈在窃窃自语”“蝈蝈酷爱甜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处在一起的”等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二、问题研究

本文的生字词比较多,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多写几遍,弄清意思。这些词语是:篝火、狩猎、喧嚣、弱肉强食、颚、钳子、、喑哑、静谧、沉寂、更胜一筹、螽斯、莴苣、悬殊、踢蹬、津津有味、嗉囊、喙、吮取、酷爱、螳螂、贪婪、唾液。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文章,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千万不要上得枯燥乏味。因此,多读,让学生自己讨论是可取的办法。

6、7、8、9、10段都很短,一段一层意思,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总结。比如教师可以提问:“这五段合并为一段行不行?为什么?”

练习说明

一 快速阅读课文,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

1.这道题检查阅读效果,看看学生能否抓住文章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2.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二 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此题旨在鼓励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跨学科交流。

教学建议

一、找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进行课外阅读,并做读书笔记。

二、注意学习、积累语言。

三、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动物。

有关资料

一、法布尔传略(王光)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降生在法国南部阿韦龙省圣雷翁村一户农民家中。其父安杜瓦纳·法布尔能言善辩,好打抱不平;其母维克陶尔·萨尔格性情温顺,和蔼可亲。但他们是个山乡穷户。

法布尔四岁左右,父母送他到祖母家生活,暂时减轻家庭衣食负担。天真的孩子爱上了祖母家的白鹅、牛犊和绵羊,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

长到七岁,父母接他回家,送他进了村里的小学。校舍条件极其简陋,一间正规房间,一间房顶阁楼。正规房间既当教室,又作厨房、饭堂和睡房,门外就是鸡窝猪圈。老师虽有责任心,却经常无法正常教书,因为他还兼任着本村的剃头匠、旧城堡管理员、敲钟人、唱诗班成员和时钟维修工。

初入学堂,法布尔很不适应,26个法文字母让他花了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但小法布尔求知欲望格外强烈。他常有机会跑到乡间野外,每次回来,兜里装满了蜗牛、贝壳、蘑菇或其他植物、虫类。

大人一心向往城市生活。法布尔十岁时,小学还没读完,只好随全家迁到本省的罗德茨市去住。父母在那里开了个小咖啡馆,同时安排酷爱学习的小法布尔去罗德茨中学,只随班听课,不在校食宿。这期间,为交足学费,法布尔每逢星期日便去教堂,为弥撒活动做些服务工作,挣回少许酬金。整个中学阶段,法布尔家为生计所迫,几度迁居,又先后在上加龙省的图卢兹市和埃罗纳省的蒙彼利埃市落脚。少年法布尔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无法正常读下来。他抓紧一切时间自学,强记勤问。到了15岁那一年,他只身报考沃克吕兹省阿维尼翁市的师范学校,结果被正式录取。

从阿维尼翁师范学校毕业后,法布尔谋得同省卡庞特拉中学初中教员职位,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中学教师生涯。

起初,他教数学。一次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忽然在石块上发现了垒筑蜂和蜂窝,被城市生活禁锢了八九年的“虫心”突然焕发。他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到一本昆虫学著作,细读之后,一种抑制不住的强大动力萌生了,他立志要做一个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那一年他不足19岁。

研究昆虫的决心下定了,但维持生存的职业是教书,法布尔仍须为现实问题苦斗。他先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会考,拿到高中毕业资格的业士证书。以后又坚持业余自修,通过各门考试,取得大学资格的物理数学学士学位。24岁的法布尔,由政府教育部门调派到科西嘉岛,担任阿雅克修市中学的教员。他一面努力任教,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四年后,他被调回阿维尼翁市,担任中学教员。他心目中有个理想:有朝一日能在大学讲课。

两年后,法布尔仍靠自学,取得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又过一年,31岁的法布尔以两篇优秀学术论文的实力,一举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两篇论文的题目分别是:《关于兰科植物节结的研究》和《关于再生器官的解剖学研究及多足纲动物发育的研究》。就在同一年,他在《自然科学年鉴》发表了长期积累的成果——《节腹泥蜂习俗观察记》。《观察记》博得广泛赞赏,法布尔出色的观察才能令人折服,人们公认他不仅纠正了以往权威学者的错误,弥补了前人的疏漏,而且阐发了独到的见解。法布尔的昆虫学文章,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34岁那一年,他发表了关于鞘翅昆虫过变态问题的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之精、理论意义之大,令同行刮目相看。法兰西研究院向他颁发了实验生理学奖金,肯定他在活态昆虫上的研究具有不同于昆虫结构解剖学的价值。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格外关注这位年轻的法国人;待1859年《物种起源》问世时人们读到,达尔文称他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博学的法布尔老师,又发现一种从茜草中提取红色染素的工艺,当地政府准备采用他的技术。可是没想到,经过数年周折,工厂主最终建造的是一个人工合成茜红色染料的车间,没有实现他想利用茜草自然资源的“工业化学梦”。这期间,帝国教育部曾以杰出教师的名义为他授勋,主要表彰他在教师岗位上也能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他为此还受到拿破仑三世几分钟的接见。放弃化工计划后,为实施教育部长教学改革方案,增设自然课内容,法布尔给女大学生不定期作了一些讲座,听课者越来越多。出于保守、偏见和妒嫉,一群有身份的政界、教育界人物无端指责他是“具有颠覆性的危险人物”,宗教界顽固派攻击他“当着姑娘的面讲植物两性繁殖”。最后由房东出面,强令法布尔全家搬走。法布尔决定离开阿维尼翁这座城市,决心今后再也不想登什么大学讲台。这一年是1870年,法布尔已经46岁。

法布尔携妻室子女进入沃克吕兹省境内,在奥朗日市找到一处安身的家。先丢了饭碗,再花销路费,生活没了着落。一向腼腆的法布尔破天荒开口“求钱”,向只有几面之交的英国著名哲学家密尔(旧译“穆勒”)诉苦,这位英国朋友几年来在阿维尼翁侨居。密尔先生慷慨解囊,法布尔一家度过难关。此后五年间,法布尔主要以撰写自然科学知识读物为生,他的卓越文才开始显露出来。他出版了不少读本,其中包括《天空》《大地》《植物》等讲解性作品,也包括《保尔大叔谈害虫》这样的系列故事性作品。

1875年,长期思考后,法布尔决定远离城市喧嚣,加紧实现整理旧资料、开展新研究的昆虫学工作计划。他带领家人,迁往乡间小镇塞里尼昂。小镇各方面条件较差,甚至没有像样的学校。他鼓励小儿子:在这里能锻炼出强壮的身体和强健的头脑,比在故纸堆里更能发现美和真。经过四年努力,整理二十余年资料而写成的《昆虫记》第一卷,于1879年问世。

1880年,法布尔的宿愿终于实现: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小镇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旺斯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荒石园主人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吃着普通老百姓的清汤淡饭,尖镐平铲刨挖,于是,花草争妍,灌木成丛,一座百虫乐园建好了。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是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文体基本为散文,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一位饱经沧桑、追求不止的昆虫学探索者的优势,在这部巨著中得到充分发挥。十卷二百二十余篇,内容丰富自有公论;可其工程之艰难,恐怕只有作者本人才最清楚。法布尔这样说:“散文写作”比求解方程根来得“残酷”。

第十卷脱稿时,他原来不打算把《菜青虫》《萤火虫》两篇编进去,因为这两篇是为计划之中的第十一卷写的。就在这时候,他意识到自己85岁的老身子骨支撑不住了,而且耳聩眼花,手指僵到难以正常写作的地步。最后,他心中埋没了“第十一卷”的念头,毅然将两篇文章定为第十卷的增补篇。1910年,他已过86岁,第十卷问世了。他抱着书,拄着拐杖,装上放大镜,一步三摇,流连在“荒石园”中,仍想再把《昆虫记》写下去……但老人的心愿难以实现了。

就在这一年,家人以“从事《昆虫记》写作五十周年”之名,邀集法布尔的挚友和学界友好来到“荒石园”,为他举行一次小型庆祝会。法布尔倍感安慰,热泪盈眶。消息传出,舆论界大哗大惊:法国人居然把隐居“荒石园”中的这位值得骄傲的同胞忘得如此轻松!法布尔不在乎这“疏忽”,他正开始筹划出版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并亲自为这一版本写下一篇短短的序言。序言结尾是这样几句话:“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仅有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新闻界造起宣传声势,“法布尔”的名字四处传扬;“了不起”“最杰出”“伟大”一类赞扬声此起彼伏,荣誉桂冠一个接一个飞向老人;“荒石园”热闹非凡,赶往参观、慰问、祝贺的人群络绎不绝,其中有普通读者,有学界要人,也有轿车成行的政府官员。能令法布尔为之动心的消息只有一个:那一年里,自己作品销出的册数,是此前20年的总和。后来,法布尔的小石膏像四处出现;再后来,法布尔的大型塑像相继剪彩揭幕。老人一辈子未识光彩荣耀为何事,此时下意识地摇着头,颇有莫名其妙之感。近90岁的老翁,操着诙谐的口吻对老朋友说:“这些作法,也太‘神乎’了。他们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反正我是感到,自己一天比一天憔悴,一天比一天临近末日。”

离92岁生日只差一个月了,法布尔卧在床上,静候生命里程这又一标志性日子的到来。那是1915年11月的一天,他平静得像一位藐视死神的勇士。这时候人们发现,他已悄悄地长眠了。一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从此消失。

法布尔去世不到十年,十卷精装本《昆虫记》出齐。他的女婿勒格罗博士,将介绍他一生的文章结集出版,续作《昆虫记》第十一卷。

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可惜诺奖委员们还没来得及做最后决议,便传来法布尔已经离世的消息。然而,这一光荣称号被人们传颂开来。

人们曾称法布尔是“昆虫观察家”,到晚年公认他为“昆虫学家”;他去世后,人们在一段时间里称他为“昆虫学家、作家”,后来又把他称作“作家、昆虫学家”。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请看法布尔描写宽厚的蝉在七月的一个下午钻了一口水井,却被侵略者抢占的情景:

果然,一大群口干舌燥的家伙在东张西望地转悠着。它们发现了这口井,井边渗出来的汁液把它暴露了。这群家伙一拥而上,开始还有一点儿小心翼翼,只是舔舔渗出来的汁液。我看到匆忙赶到甜蜜的井口边的,有胡蜂、苍蝇、球螋、泥蜂、蛛蜂、金匠花金龟,最多的是蚂蚁。

那些个子小的为了走近清泉,便钻到蝉的肚子下,蝉宽厚地抬起爪子,让这些不速之客自由通过;那些大一点儿的昆虫,不耐烦地跺着脚,迅速地吸了一口就退开,到旁边的树枝上去兜一圈,然后更加大胆地回来。它们越发贪婪了,刚才还有所收敛,现在已变成了一群乱哄哄的侵略者,一心要把开源引水的凿井人从泉水边赶走。

在这群强盗中,最不罢休的是蚂蚁。我曾看见过它们一点一点儿地乱咬蝉的爪尖,逮着正被它们拉扯的蝉的翅尖儿,爬到蝉背上,挠着蝉的触角。一只大胆的蚂蚁就在我的眼皮下,竟然抓住蝉的吸管,拼命想把它拔出来。

这个巨人给这些小矮子烦得没了耐心,最终放弃了水井。它朝这群拦路抢劫的家伙撒了一泡尿逃走了。(《昆虫记》卷五)

法布尔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最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正是这种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敬畏之情,给这部普普通通的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使这部描写微小的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制。

贫穷和偏见困扰了法布尔的一生,他完全可以利用化学和数学天赋走一条驾轻就熟的捷径,赢得掌声和荣誉,过上梦想中的好日子。他之所以执著而艰难地坚持自己的研究和探索,是因为他有着某种精神;那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昆虫记》,人类的精神之树上将少掉一颗智慧之果。

法布尔说:“我是圣多马(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亲手触摸耶稣伤口始信其复活。——编者注)难于对付的弟子,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铁证下归顺听从为止。”(《昆虫记》卷七)求真,使他把昆虫研究的实证精神发展到极其严谨的地步,必须通过反复的观察和实验来探究昆虫世界的真相;求真,使他如孩童般天真,敢于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验质疑权威理论。法布尔在研究树莓桩中的壁蜂时发现,他观察到的事实与优胜劣汰的理论相悖,于是,他戳了进化论一针:

如果优胜劣汰这个据说是支配和改造着世界的著名规律言之有据,如果最有天赋的真的把最没有天赋的从世界这个舞台上排除掉,如果未来是属于最强者、最有技巧者;那么壁蜂家庭自从它们在树莓桩里挖洞以来,它们本应该就让那些固执地要从通常的出口出去的弱小者死掉,而全都由善于从侧面凿洞的强有力者来代替的。……可是,强者的子孙并没有使弱者的子孙消失,相反它们仍然是少数。优胜劣汰规律的巨大意义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但是每当我想把这个规律应用于观察到的事实,它却使我空忙一场而得不到任何证据来解释实际的情况。这个规律在理论上是宏伟的,可在事实面前却是装着空气的球。 (《昆虫记》卷二)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19世纪正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行其道的世纪,法布尔发出这不合时宜的声音,正是求真的精神给了他勇气。

洋洋洒洒二百万字的《昆虫记》,不仅详尽地记录着法布尔的研究成果,更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尤其是《阿尔玛实验室》《返祖现象》《我的学校》《水塘》《数学忆事:牛顿二项式》《数学忆事:我的小桌》《童年的回忆》《难忘的一课》《工业化学》这几章。如果换一种眼光看,不妨把《昆虫记》当作法布尔的自传,一部非常奇特的自传,昆虫只不过是他研究经历的证据,传记的旁证材料。

三、轻音乐演奏家——螽斯

螽斯是昆虫“音乐家”中的佼佼者。螽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鸣叫,其鸣声各异,有的高亢洪亮,有的低沉宛转,或如潺潺流水,或如急风骤雨,声调或高或低,声音或清或哑,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

1.形态特征

螽斯有时也被称为蝈蝈,又称哥哥,是鸣虫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长在40毫米左右,侧扁。触角丝状,通常超过体长。覆翅膜质,较脆弱,前缘向下方倾斜,一般以左翅覆于右翅之上。后翅多稍长于前翅,也有短翅或无翅种类。雄虫前翅具发音器。前足胫节基部具一对听器。足跗节4节。尾须短小,产卵器刀状或剑状。栖息于树上的种类常为绿色,无翅的地栖种类通常色暗。

2.生物学习性

螽斯科为渐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卵多产于植物组织中,或成列产于叶边缘或茎干上,一般不产在土中,若虫需蜕皮5~6次才能变为成虫。蝈蝈一年一代,成虫通常在7~9月为活跃期。成虫植食性或肉食性,也有杂食种类,多栖息于草丛、矮树、灌木丛中,善于跳跃不易捕捉。有时捉住了它的一条腿,它会毫不犹豫地“丢足保身”,断腿逃窜。因此,当你去捕捉时一定要十分小心。雄虫脱皮后3~10天开始鸣叫,夏日炎炎,常引亢高歌,铿锵有力。天气越热,叫得越欢。谚语说:“蝈蝈叫,夏天到。”在我国的南北方均有它们的“声”和“影”。在民间饲养广泛,深得爱好者的青睐。每到夏秋季节,大街小巷中常可见到骑自行车叫卖蝈蝈的小贩。

3.饲养方法

饲养蝈蝈并不难,它的食性很杂。在野外,主食植物的茎、叶、瓜果,也会捕食小昆虫,甚至斗胆捕捉蝗虫。人工饲养很容易,通常用竹丝笼、玉米秆、篾片编织笼为好,并悬挂于通风处,避免日光暴晒。它们有相互残杀的习性,故每笼一只,不能混养。在饲养中只要荤素搭配得当,一定会养得体壮善鸣。素食主要喂以柿子椒、南瓜花、葱、毛豆、丝瓜、甘蓝、茭白、青菜等。荤食可用蛋黄、肉糜、肝粉等混合4.种类与分布

蝈蝈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知约7 000种。我国约有百余种,按地域分,南方统称“南哥”,北方称“北哥”。按地区划分,则各地都有各自的称呼。如山东产的称“鲁哥”,北京产的称“燕哥”,山西产的称“晋哥”。若按它们的成长期划分,端午节后出现的称“夏叫”,声音低弱;立秋后10天出现的称“早叫”,体型健壮,叫声洪亮;在晚秋出现的称“冬虫”,叫声柔弱。如按它们的体色分,绿色而有光泽称“翠哥”,绿色带白的称“白哥”,或“糙白哥”,紫红如铁者称“铁哥”。若按眼睛的颜色命名者,则有“红眼翠哥”,“黑眼铁哥”等。若在野外捕捉的称“野虫”,人工繁育者称“孵虫”或“坊虫”。

5.发音器官

螽斯发出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是靠一对覆翅的相互摩擦形成的。它们的“乐器”长在前翅上:在左覆翅的臀区具一略呈圆形的发音锉,锉周缘围以较强而弯曲的翅脉,中间横贯一条加粗的翅脉作为音锉,音锉上有许多小

喂养。入冬以后,装入葫芦,贴身保暖,通常可以养到来年春节前后。将饲养笼挂在阳台或庭院向阳处,你便可以听到它响亮的鸣叫声,犹如身处大自然。

蝉有两对膜翅,头部宽而短,具有明显突出的额唇基。

蝉是半翅目蝉科动物,生活在温带至热带地区。当天气过热时,蝉将从背部排出多余水分。蝉的视力良好,有三个单眼。触角短,呈刚毛状。口器细长,内有食管与唾液管,属于刺吸式,而蝉就是利用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根部汁液。

“金蝉脱壳”讲的就是蝉的蜕皮过程了。蜕皮是由一种激素控制的。当蝉成虫时,它可以牢牢地吸附在树上。如果蜕皮的过程中,受到干扰,将终身残废,不仅无法飞行,而且无法发声。雄蝉会鸣叫,其发声部位在腹部,鼓膜受到震动会发出声音。

↑红脉熊蝉(雄)                                                         

(蝉科) 体长约37- 39 mm,雌虫较大,体色黑色,头部、胸部背板具光泽,腹部黑色, 前翅基半部具橙红色翅脉,雄虫腹瓣黑色,椭圆形, 侧缘为红褐色,前脚腿节红色,下缘黑色,胫节以下都是黑色,中後足胫节则具橙、黑的斑纹。生活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区,北部分布范围较窄,於石门 乡海岸边的乔木林有出现,中南部平原及山区则较为普遍,成虫发生於6-9月,白天鸣叫。

说起“北京毛猴”,即使是老北京人,知道的见过的恐怕也不多了。这是一种北京独有的民间工艺品,从清末就开始出现了;早先年在庙会上是小孩子手里拿着玩的小玩意儿。随着岁月的漫步,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老玩意儿已经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在2012年的北京城里,制作毛猴的艺人也就廖廖几位了。

见过“北京毛猴”的观众,首先是感到惊奇,“似猴非猴、似人非人”的各种人物造型和曾相识的生活场景。“以物代猴、以猴代人”,真是奇思妙想、巧夺天工!随后都会问:“这是用什么做的呢”以往不多地对“北京毛猴”介绍的文字多是讲了毛猴的故事和历史,代表人物和主要材料;对毛猴的制作工艺只是泛泛而谈。其实制作“北京毛猴”看似简单,真正要想做成一个形神兼备的毛猴却不容易,有许多技巧呢。本文尽可能通俗易懂地讲述“北京毛猴”的制作工艺。

早年在北京城,制作毛猴的艺人在庙会上、天桥或东安市场摆一摊子,一个大铜子粘一个毛猴给小孩子拿着玩,混口饭吃,晚上收摊回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制作毛猴不再是谋生的唯一手段。人们生活休闲了,又怀念起过去的老手艺和绝活;艺人们又做起了毛猴。小玩意儿越做越精细,“北京毛猴”慢慢地变成了一种北京独有的工艺品。现在的毛猴艺人多在家里或店铺里制作,已经没有艺人出摊现场制作了。(北京圆明园里的孙怀忠先生的摊位也主要是为了展示。)

要想学习制作“北京毛猴”,准备好以下条件就行了:

工作台制作毛猴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工作台也就是每个家庭里都有的旧写字台即可。最好在上面铺一块八十乘四十五公分的三合板,再在三合板上粘一块三十乘二十五公分的白色瓷砖,工作台就成了。制作毛猴的工作台最好有多个抽屉,便于分门别类地存放各种原材料。讲究的话,如果能在旧家具市场淘到一种以前的小中药柜,有十几个小抽屉,那就更好了。除了工作台外,最好在工作台上另置一个三或四层的塑料文件盒,放随手用的半成品,取用很方便。工作台最好安置在室内窗下,光线充足、便于操作。

工具早年间毛猴艺人主要是以制作毛猴谋生,制作工艺较粗糙,像吹糖人一样几分钟就制成了。你想啊,如果一个毛猴用了两三个钟头才成型,那还能做生意么?所以,早期制作毛猴的工具很简单,除了原料,有一把剪刀、一把镊子和粘毛猴的白笈胶就行了。随着制作毛猴的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制作工艺水平比以前提高了许多,也越来越精细了。当然了,每个人对毛猴工艺的理解不同,制作手法各异。各人有各人的爱好和习惯,工具也各有选择。本人经过多年对毛猴工艺的探索,现在选用的工具都比较精密。

刀子:如果能找到医院里用的手术刀是最好的。手术刀有两种:一种刀片前端为圆口,一种为斜直口;刀片又分大小两种。手术刀片非常锋利,在制作毛猴过程中切割非常顺手。但要注意一点:手术刀片钢性脆,只能直切,不宜撬别。除了手术刀外,一把美工刀在做道具时是必不可少的。除了以上两种刀具外,一把长柄长刃厚背的小窄刀是需要的,清理蝉蜕前后爪上的泥土很可手。

剪刀:做毛猴时剪刀是不可缺的。备一把家里常用的剪刀,在剪裁道具材料中很顺手;但修剪毛猴就显得粗笨了。如果能找到一把手术用的直口剪刀最好。手术用剪刀钢口好,手柄长、又精密。修剪毛猴比普通剪刀要好用的多。如果更讲究一点,达到工艺品级,做毛猴身子的辛夷要通体修剪。有一种理发用的小剪刀,刀刃上有极细小的锯齿。用的熟练,能把辛夷修剪得很圆润。

镊子:一把直口的、两把斜口的就足够了。但其中至少要有一把尖口的,便于夹起细小的东西。普通医用的前端圆口的带防滑齿的不好用。

除了以上说的三大件外,一把小钳子、小手锯、毛刷、直尺、锥子、一套什锦锉、大小画笔、颜料是用的着的。其余地工具可根据各人的爱好寻找。

胶:除了做毛猴常用的工具,粘毛猴的胶是最重要的了。没有胶也就做不成毛猴了。在早先,粘毛猴的胶也是一味中药——白笈。用水泡后有粘性,用来粘毛猴的头和胳膊、腿。现在做毛猴的艺人已经没有人再用白笈胶了,粘性不够。现在市面上各种胶都有了。有用热熔胶棒的、有用白乳胶的、有用快干胶的,还有用强力胶的。以上这些胶在制作毛猴中各有利弊。热熔胶棒几秒钟就能凝固,但每次用时要用明火烤一下。现在最多用的是木工用的白乳胶,价格也便宜。但刚买回来的白乳胶比较稀,毛猴的胳膊、腿不能一下子就粘牢。白乳胶买回来后不要急于用,放在通风有阳光的地方晒三、四天后,胶就变得粘稠。在晒的期间要搅拌几次,让胶上下一致,挑起来不往下滴了,像稠浆糊样,用起来正好。每次用过后胶罐要盖严,干涸了就没法用了。用快干强力胶的,好处是瞬间粘牢;缺点是不好掌握,快干胶如果滴多了,结成一个疙瘩。如果不慎粘在毛猴身上,上面的毛就结成一绺,无法修剪。粘在手上、衣服上,清理起来相当困难。因此,不熟悉快干胶性能的慎用。

用白乳胶粘制毛猴,有的艺人用牙签抹胶,如用平常用的竹筷子截取十五公分长,一头削尖,打磨光滑后,抹胶十分顺手。

用哪种胶各人偏好不同,怎么顺手、方便,能把毛猴粘牢就行。

除了常用的工具和粘毛猴的胶外,还要配一水盂、棉签,便于擦洗蝉蜕上的泥土。

玻璃罩:“北京毛猴”是用辛夷和蝉蜕粘成的,属观赏型工艺品。早先年,大人在庙会上给小孩儿买个毛猴,玩着玩着就把胳膊、腿碰折了。现在做的毛猴作品大都带有玻璃罩了。不易碰坏,又便于观赏。常见的有圆形罩,大小高矮不等,多见于一两个毛猴的小品。价格相差很大。还有长方形玻璃罩,空间大;根据作品题材的需要,可以定做各种不同尺寸规格的玻璃罩。现有的毛猴作品有一米多长的,完成后就是一件大型作品了。做毛猴的玻璃罩用料现在也越来越讲究了。一般硬料外,还有鸡翅木的、花梨木的。除了木框玻璃罩外,现在还有用有机玻璃罩的(亚克力),根据毛猴作品的大小定购合适的罩子。有机玻璃罩的优点是重量轻,耐碰撞、便于运输。缺点是表面好有划痕,粘上胶后不易清理干净;除量大不能随意订做。

做毛猴不论用哪种罩子,底板上都要铺一层薄绒毡,毛猴才好粘在上面。注意的是薄绒毡一定要粘在底板上,毛猴才能在上面站牢稳。

毛猴作品除了玻璃罩外,还有艺人把毛猴作品做成相框形的。挂起来观赏效果也不错,缺点是不能做的太大。

有了玻璃罩,为了便于保存和运输方便,玻璃罩外面还要做一包装盒,古色古香;贴上标签后一件毛猴作品才算完成。

道具和置景:毛猴只有四、五公分高,没有鼻子、眼。由于毛猴本身主要是由两味中药材粘成,模仿人的肢体语言,不可能过多的刻画加工。如打扮的像真的小人一样就失去了毛猴特有的味了。做一个单个的毛猴很容易,但要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毛猴是干什么的,这就要求艺人除了毛猴本身外,在衬物道具,置景上下功夫了。许多艺人都有体会,一件作品的成败,除了毛猴做的生动外,就靠场面道具衬托了。往往衬物道具比做毛猴还费时费力。最重要的是比例要与毛猴恰当。毛猴只有几公分高,用的物件就很小了。道具置景做得好,毛猴作品成功了一半。毛猴是生活场面中的人物,道具置景的制作刻画,无一不细微精致,比例恰当。看一些前辈艺人优秀的毛猴作品,无不对衬物道具制作的精细赞叹不已!道具的制作除了要符合与毛猴的比例外,还要符合时代生活背景,力求作品符合历史的真实。让人一看就勾起了对生活往事片段地回忆,引起兴趣。所以制作毛猴的衬物道具要根据毛猴作品的主题需要,以严谨的创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去制作。毛猴道具的制作要做到主题突出,布局符合现实生活场面,比例恰当又不喧宾夺主。道具做好后要上彩,贴近生活原貌。一婚嫁场面,就要显得热闹、喜庆。道具丰富的色彩也能给色调单一的毛猴增色不少,起到烘托作用。总之,一件好的毛猴作品,在衬物和道具上一定是下了功夫的。天津任金生先生的道具做的出众,有味。平淡中出神奇,体现出艺人的深厚功力!

说来做毛猴作品的衬物道具的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废弃材料,毛猴工艺也称为“波普艺术”,只要平时留心,注意收集,随手丢弃的许多东西、小物件都可以当作制作道具的材料。怎样出彩,这就要靠艺人的创意和制作水平了。

准备好了做毛猴的工具条件,下面就说说毛猴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早先做毛猴用到四味中药材:辛夷、蝉蜕、白芨和木通。现在后两味中药白芨和木通已经很少或不再用了。(木通只能切片像一顶小草帽。)下面主要讲讲蝉蜕和辛夷。

蝉蜕蝉,昆虫纲蝉科动物的统称。又名“知了”。蝉蜕就是蝉的幼虫蜕下的壳,俗称“知了壳”。中医可入药。呈褐色、半透明。细看有头、胸、腹、六足、四翅。初夏多在杨、柳树干上捡拾到。蝉在南北方稍有差异,北方的蝉个头稍小,色发黑。也许南方水土滋润,出的蝉个头较大,色也较黄。还有一种个头只有指甲盖大小的金蝉,很少用到。现在有些农户能自己种蝉了,没听说过吧。

蝉蜕为一味中药,在中药店可以买到。如果只是做着玩玩,随便买点或夏天到大的杨、柳树上都能找到。中药店买到多破碎。如果是要以此为职业和爱好,建议到各地的中药材市场去挑选,成色也好,价格也便宜。一公斤的蝉蜕整理后够用好几年的。

蝉蜕怎样做成毛猴的呢?看过毛猴的观众,许多人一眼就能认出毛猴的头、胳膊和腿是用“知了壳”做的。

蝉蜕又是怎样变成毛猴的头和四肢的?这里面大有门道。“知了壳”拿回家后,首先要进行清洗。(也有艺人不主张清洗的)因为蝉从地下钻出后本能地爬到附近树上蜕皮。变成“知了”,剩下的“知了壳”就趴在树干上了。蝉蜕上面粘了许多泥土,有些上面还粘有树脂、草屑;更不好看。有些艺人把蝉蜕拿来直接就做毛猴的头和四肢,仔细看就显得很脏。所以蝉蜕用之前要进行清洗。清洗蝉蜕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把整个的“知了壳”泡在水里,把粘在上面的泥土泡掉后捞出晾干,再分剪头和四肢。再一种是先把“知了壳”的头、前后肢剪下后分类清洗。清洗蝉蜕是个功夫活,不能急躁、要有耐心。清洗蝉蜕时可先用清水泡一遍,大部分泥土、杂物泡掉后再换清水,滴入一些“84”消毒液。一为消毒,去掉土腥味。二为清洗的更加干净。因为蝉蜕的壳较脆,只宜泡,不能用棍子使劲搅;如果用棍子搅,蝉蜕的肢腿容易折断、脱落。“知了壳”泡洗干净后捞出摊开晾干,千万不能暴晒。蝉蜕晾到八成干时就可以分剪了。分剪蝉蜕的头和四肢也有门道,一只完整的“知了壳”可以分剪出一个毛猴头、四只胳膊、两条腿。分剪毛猴手头要有一把尖头的小剪刀。蝉蜕背上有一裂缝,用手往两边轻掰,蝉蜕的头就很容易分离,蝉蜕头的两颊部有一些皮膜连结,不要剪去。做毛猴时头与身子粘合有个过渡。蝉蜕的头细看左右两侧后部各有一个小凸起,尽量不要碰掉,像两只耳朵;做出的毛猴更生动。头的前端有一管状口器,要剪去。这样一个完整的毛猴头就有了。蝉有六足,前面的两只粗壮,朝里的一面带有锯齿状,朝外光滑,像一把大刀。从蝉蜕上取这两个爪子,要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一个爪子根部,另一只手捏住“知了壳”,把爪子往上掰。因为蝉蜕背部的壳较厚,比较脆。往上掰,爪子容易与壳分离。掰下后再用剪刀修一下就成了。蝉蜕的腹部皮膜较软,后面的四只小爪子细小,上有三个关节。如果用手掰很容易折,只能用小剪刀分剪。从蝉蜕的胸部往下剪开,再把左右两边的两条小腿剪下。如果完整,这就有了四条腿。这四条腿就是毛猴的胳膊。蝉蜕的头、爪剪开后第一步要分类,蝉蜕的头没有多大差异,蝉在蜕壳时六条腿伸出的角度都不一致,有的较直、有的弯曲。这是蜕壳时就固定了的。用不同曲度的爪子做出的毛猴就会有不同的姿态,这正是毛猴的肢体语言是借助弯曲度不同上下肢表现出来的绝妙之处!用蝉蜕大爪子做成的毛猴腿大约分为三种:站姿、坐姿、跪姿(或称蹲姿)。也有艺人为让毛猴站的更直、更拟人化。把蝉蜕的前爪从中间关节处掰开,然后换角度再用胶粘上,做出来的毛猴就是直立的。这不是初学者一下子能掌握的,要经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掌握其中的技艺。蝉蜕的后面四条小爪用来做毛猴的胳膊。用心揣摩,能做出各种姿态的毛猴。早先有些前辈老艺人把蝉蜕做胳膊的小爪子最前端一处关节折去,留下的五个小毛刺像五个手指,这根据各人的爱好不同取舍。

辛夷说起辛夷,见过的人大都能说出是玉兰花在初冬时形成的花蕾。辛夷也是一味中药材,主治鼻炎。辛夷呈灰褐色,为多层花瓣包裹而成,表面长有一层密密的灰褐色绒毛。辛夷也分产地不同外形上有差异,北方的玉兰树结的花蕾个头小,毛色发黑;南方的辛夷个头较大,能挑出五、六公分大的。毛色也较淡,发黄。河南出的辛夷最好。四川也产一种辛夷,花蕾上无毛,不能做毛猴用。

中药店卖的辛夷大多为隔年陈货。经过运输,挤压;大都破碎,很难挑出适合做毛猴的。自个采摘又不方便。在大的中药材市场有辛夷专营店。分等分级,可以挑选。提醒一句:一定要买带有花梗的,如果是去掉花梗的,无法做毛猴了。

辛夷是玉兰花初春时没绽开的花蕾。如果采摘的不及时,花蕾就一夜自然绽放,一树玉兰花了,失去了做毛猴的功能。遇到已裂开的花蕾,一般弃之不用。如果只是外层开裂,把裂开的一层剥去,里面还是花蕾,毛色白亮,适合做小毛猴的形象。

有些艺人都是直接用辛夷就做毛猴的身子,显得毛比较乱。讲究的话,辛夷要经过精细地修剪。把绒毛修剪得长短一致,圆润;才能做毛猴的身子。修剪过的辛夷做的毛猴与没修剪过的效果大不一样,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作品。修剪辛夷宜用小的长刃剪刀,最好用一种理发用的刀刃上带细小锯齿的小修剪,能咬住绒毛。修剪时一只手捏住辛夷的花梗均匀地旋转,用剪刀修剪。手眼要配合好,看到哪剪到哪,熟中生巧。不能一下子把绒毛剪得很短,要像理发剪“板寸”一样,多次修剪,把绒毛修平整。把辛夷修剪好后还应把花蕾的尖修平,这一点很重要。有谁见过人长了一个尖屁股的?把花蕾的尖剪去修平,更像人形;也便于粘毛猴的腿。修平的花蕾尖有一空洞,要用胶封住,保证毛猴长期不炸裂。

做毛猴的原料蝉蜕、辛夷和工具都准备好了,下面就要粘毛猴了。看起来,说起来粘毛猴很简单,把取下的蝉蜕的头、爪粘在辛夷身上就成了一个毛猴了。简单玩玩是这样的,如果你想把毛猴做成工艺品级的作品,怎样粘毛猴那就不简单了。没经过长期的揣摩,是悟不出这个境界的。

“以物代猴、以猴代人”。许多人误以为毛猴就是猴子,这是被毛猴的名字蒙弊了。其实在毛猴作品中以猴子为题材的作品是不多的。除了以《西游记》和寓言故事中猴子为题的外,毛猴都是人形。毛猴“似猴非猴、似人非人”,要的就是这个味。

怎样做好毛猴?

首先要有立意。不清楚要做什么作品,要表现什么人物,心中没底,怎么能准确地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毛猴的内心世界呢?所以做毛猴前艺人脑子里要打好谱。明确了做什么人物,思考其特点,才能塑造出人物的动态。粘一个毛猴很容易,早年的毛猴制作艺人多是做单个的毛猴,表现一种简单的动态即可。但即使是一个毛猴,老艺人的构思也非常巧妙。他们凭着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物形象的细致观察和个人的揣摩,感性认识变成了千姿百态的毛猴人物。过去的毛猴作品主要是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各行当,民情风俗的为多。如“剃头的”、“倒水的”、“推小车的”、“卖糖葫芦的”、“拉黄包车的”、“算卦的”等等。现在毛猴艺术经过不断地挖掘,艺术家的构思更加巧妙,题材更加广泛。也出现了不少大型的作品。观之让人感到惊奇和感叹!

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你根本都不知道的故事和情节,怎么能表现出来呢?所以,毛猴艺人要多读书,不断地积累知识。肚里有了“货”,立意也就有了。才能得心应手。许多做毛猴的艺人常说:“做毛猴不难,想出一个好的题材难!”

其次,要善于观察。为什么有些老艺人能做出别人想不到的作品,一是与老艺人的丰富生活阅历分不开,多年的生活经历,见得多知道的东西就多。这不是读几本书能得到的。二是勤于观察,善于学习。毛猴艺术是透过毛猴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动态。毛猴没有表情,(也有画脸的)怎么做出不同的人物,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物是干什么的。仿佛看到了他的表情。这就要靠艺人平时对社会各层面人物的动态的观察,敏锐地抓住各种人物代表性动作。眼睛要“尖”,要“毒”。多出去走走,多观察生活场景。亲身体验的感受更深刻!闭门造车是做不出好作品的。毛猴只有四、五公分高。要区分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身份。肢体语言就要夸张一些。譬如走路的,快了就是跑。所以艺人对跑步的姿态就要把握准,身体要向前略倾或向一侧倾斜。左腿在前,右臂就要朝前摆。如果把左腿左臂做的都朝前,那就顺只了。不好看,生活里也没有这样跑步的。又譬如毛猴的头像人的头一样,可以左右转动,昂头、低头。但不能扭转180度。这就要求艺人对生活中人物的细致观察。有的毛猴看上去很生动,像有生命一样,这就是艺人的悟性和功力了。

传承和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创造并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种类繁多,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而老手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占有极为重要的一席。如今,有许多老手艺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或永远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有些绝活则濒临失传。这不能不令人为之扼腕,感到痛惜!

一门老手艺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失传,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后代。每一代人都有对文化艺术承前启后的责任。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国家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物质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老手艺绝活,已经逐渐得到社会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愈来愈引起重视。

“北京毛猴”也像其他老手艺一样,面临传承和发展的问题。虽然现在制作毛猴的艺人屈指可数,年青人又大多没见过。但应看到这门手艺在近二、三十年间还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学做毛猴的人也越来越多,工艺也越来越精湛。毛猴艺人孜孜不倦地对毛猴制作工艺的探索,题材的挖掘。使毛猴这种小玩意儿变成了工艺品、收藏品。许多优秀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现在有艺人做毛猴画脸的,也有作品道具中用灯光照明的。凡此种种这些都是艺人对毛猴制作工艺的多方位不懈地探索,体现出艺人对毛猴工艺的苦心追求。也使毛猴艺术突破传统模式,创新发展。毛猴艺术也应当“百花齐放”,各有特色。

学会做一个毛猴很简单。每个人只要感兴趣,都能粘成一个毛猴。但那不叫传承,只是玩玩。毛猴作为一种北京特有的手工艺品,源于生活,升华于生活。记载了北京人的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和城市的历史沿革。所以说除了从制作工艺层面上继承外,最主要的是对毛猴这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民间工艺进行挖掘、保护。希望让全社会认识到这些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将它们传承下去,并不断地创新发展。

传承不是一味地模仿前人的东西,任何一门艺术只去学前人做过的东西,路子只会越走越窄,失去艺术的生命力和感召力。限于时代和条件,早先的毛猴艺人的作品大多表现风俗民情,尤以表现老北京的市井民俗生活为特点。多表现“拉洋车”、“剃头”、“卖老豆腐”、“吃涮锅”、“下棋”、“卖糖葫芦儿”等等。如果现在再去模仿老艺人去做一个“掏粪的”毛猴作品,现在许多人是看不明白的,因为现在生活中已经看不到老北京掏粪这个行当了。举这个例子是说除了制作工艺外,题材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地发展。时代发展了,许多老的行当已经消失了。毛猴只是一种工艺,一种艺术平台。要想把这门手艺学好,传承下去,就要下大功夫学习许多这门手艺内涵和外延的东西。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精心探索,耐得住寂寞。又不断开拓性的创新,使以往被人们视为“小玩意儿”成为深受人们喜爱和雅俗共赏的艺术品。

上面说了许多粘毛猴的条件,下面该讲一讲怎样粘毛猴了。说过了毛猴的头、四肢都是用蝉蜕的头、腿做成的。初步分剪好了的毛猴的头、胳膊、腿。最好分类装在小盒里,方便拿取。如分的细一点,又可以把胳膊分为伸直的、弯曲的。腿也是这样。腿又分成站姿、坐姿和跪姿(也称蹲姿)。

首先要根据做的人物选一大小、毛色合适的辛夷,修剪好表面上的绒毛。修剪花梗便是第一步了,以前看到有些艺人把辛夷的花梗留的很长,上面顶着一个蝉蜕头,样子很难看。你想一想,如果人依比例缩小到毛猴那么大小,还能看到脖子么?这就是主观主义,臆造了。所以花梗要修剪得蝉蜕头卡上不露花梗为最好。孙怀忠先生的作品做的最好。花梗修好后,抹上胶,要注意胶不要抹的太多,以卡上毛猴头周围看不到多余的胶为宜。

选一合适的蝉蜕头按人物特征卡在花梗上粘牢,调整好头的扭转幅度。由于比例小,很小的幅度就表现出不同地动态。毛猴的头就粘好了。然后要粘毛猴的四肢,粘四肢前心里要先打好谱,确定好毛猴的姿态,是站、是坐还是蹲跪?胳膊的伸曲方向和角度?顺序是先粘毛猴的腿,毛猴的腿也有前后左右之分。蝉蜕的两只前爪外侧光滑,稍微向内弯曲;有三处关节。最前面有齿尖,上面有一小肢。前端弯曲较平,像人的脚。按塑造人物的形态,取一蝉蜕的前爪,分清左右,也就是齿尖朝前,光滑的一面朝外侧。用镊子或用手把最前端的一竖小肢掰去。腿的最上端,也就是要和辛夷粘合的地方,要用剪刀修成较平整的斜面。蝉蜕的腿很脆,修剪时一定要专心,稍一不慎蝉蜕容易炸裂,也就报废了。

在修好的斜面上抹上胶后,掌握好角度果断地粘上。粘上后以不要露胶为最好。也不要来回挫搓,胶粘在毛上面就显得很脏。比照人体结构的位置找好角度把毛猴的两条腿粘牢。在粘的过程中要对照两条腿是否在一平面上,如果一个高,一个低。初学者不容易让毛猴站稳。人是要活动的,千姿百态。由于辛夷的特定性,毛猴的身子不能扭转、也不能弓腰、后仰;只能用腿的角度来调整。但又不能超出人体活动的幅度。如果是用白乳胶粘的毛猴,由于白乳胶干结要有个过程,粘好毛猴的头和两条腿后要放一放,待牢固后才可以粘两只胳膊。蝉蜕的后四条小腿细看也有三个关节,左右区分不明显。

比照人与毛猴的比例,毛猴上臂的最上端关节是不应当看到的。有的作品没有剪短就粘在毛猴身上,显得上臂过长,不符合人体结构比例。人的上臂要比前臂稍短一些,所以毛猴的上肢做的时候上臂要剪短一些。人的动态不同修剪的斜面角度也不同,才能区分出细微地幅度。粘上毛猴在身子后才能表现出不同的动作。

一个单个的毛猴就粘成了。看似很简单,要做到形神兼备,让人一看就明了这个毛猴想什么,干什么;那就不是一日之功了。毛猴是凭借肢体语言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工艺品。肢体语言又主要靠人的头的转动和上肢的摆动来表达的;语言往往所不能代替。毛猴模仿人的动作,只能夸张地相像,不可能把人的所有动作都表达出来。根据毛猴的特点,夸张的动作往往更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初学者做出的毛猴呆板,差不多都一个样,缺乏个性。这不足为怪,学习任何东西,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可超越。一定要有耐心,不必急于求成。再就是要有钻研创新精神。日久天长,不断积累。只要对这门艺术不懈追求,技艺就会日臻完善,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人有社会性,单个的毛猴只能表现一个动作,通过各种不同姿态的毛猴组成一个故事,反映生活中的一个场面。这才是做毛猴的乐趣和目的。每位毛猴艺人的生活阅历不同,爱好各异。观察生活的角度不同,也反映出毛猴作品的不同意境。要想做出一个好的毛猴作品,除了掌握基本的制作工艺外,多学、多看、善观察、细揣摩。积累对人物形态、生活场景的感知。肚子里有了“货”,自然就能做出好的作品来。

毛猴的局限性。因“北京毛猴”的独有的特征,“似猴非猴、似人非人,”又以讽刺,幽默见长。毛猴表现的人物也受到局限。有些人物是不能表现和表现不出来的。把握住毛猴的独特性,不牵强附会,才能做出毛猴的韵味。

毛猴作品完成后,还有一个防霉的工序。各人做法不同,在这里就不再撰述了。

说起来粘一个毛猴没有神秘之处。以上说的这些如果能给毛猴的初学者以启迪,引起读者对毛猴工艺的兴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毛猴工艺传承和发展下去,这就是作者的目的了。

译文:

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2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 注释: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④疏桐:高大的梧桐。

⑤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⑥藉(jiè):凭借、依赖。

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164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