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穴减肥的原理是什么?

点穴减肥的原理是什么?,第1张

大家都知道,减肥有很多方法,有饮食减肥法,运动减肥法,针灸减肥法,按摩减肥法,还有借助医疗技术减肥的方法埋线减肥法,抽脂减肥法等等。今天,给大家介绍点穴减肥法,点穴减肥法是通过刺激穴位,控制你的食欲,从未达到减肥的效果。看完本篇文章,你会更了解点穴减肥法。

1点穴减肥拥有小蛮腰

1、原理介绍

点穴减肥的原理就是通过刺激你的穴位,让你感觉不到饥饿,实际上还是控制食量的摄入。它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调整特定区域的经络,从而调节五脏功能及内分泌系统等达到减肥的目的。通过点穴可缓减饥饿感,帮助控制饮食。该点穴减肥法对局部肥胖,大腿和腹部,背部有很好的疗效,并可以起到调节月经、治疗便秘、降低血脂等作用,而且做起来特别舒服。

2、穴位解析

按摩和点穴主要集中在腹部,其他部位包括头部、腿部、手臂和足底的几个穴位。肚脐周围的穴位有气海、大巨、关元、天枢等,每个穴位通过10~20次按压,可以促进新陈代谢、降低食欲,调节内分泌等,改善腹胀、水肿、预防小腹突出等。通过按摩头部的下关、颊车等穴位,可以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还有紧实脸部肌肤的功效。按压腿部及足部的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可以有加速腿部血液循环、增加胃肠蠕动、消除腿部赘肉。

3、方法介绍

(1)针灸点穴法

原理主要是调整机体的各种代谢功能,抑制胃肠的蠕动,并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减轻饥饿感,达到减肥目的。适用于脂肪型肥胖。

(2)反射疗法

通过对足底穴位施加压力,影响人体的内部器官和循环系统。

(3)耳穴埋压法

耳穴埋压法能有效调整脾胃功能,疏通淤血,清泻消脂,减少能量摄入,促进能量代谢,使脂肪运动分解,适合各种类型的肥胖。

(4)水分穴疗法

水分穴腹部正中线肚脐以上大约1寸处。按摩水分穴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避免水肿,并且可以帮助肠胃蠕动、锻炼腹肌,避免小腹突出。

(5)气海穴、关元穴

气海穴腹部正中线肚脐以下大约15寸处,关元穴腹部正中线肚脐下大约3寸处。按摩气海、关元穴能有效地抑制食欲,有利于腹部脂肪均匀分布;而按摩天枢穴则可以帮助消化、排气、促进肠胃蠕动、废物排泄,当然更有利于消除小腹赘肉。水道穴肚脐以下大约3寸,关元穴左右两侧各向两旁大约2寸处。天枢穴肚脐左右两侧各向两旁大约2寸处,以左天枢为重点。

4、穴位按摩方法及时间:每天早晚仰卧在床上,先以手法2由上腹部向小腹推压3-4回,再先后以手法1和手法2依次按摩以上6个穴位,每个穴位各按摩2分钟左右。腹部按摩并不是简单的揉肚子,选准基本穴位实施按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你可以更自信地露出小蛮腰。腰部穴道按摩法,按摩一下,脂肪少一些。

2其他部位点穴

1、手臂点穴

有些女孩儿夏天不敢穿短袖的衣服,原因就是手臂内侧有堆积的肥肉,俗称蝴蝶肉。我们就可以通过点穴按摩的方法减掉这些蝴蝶肉,在手臂的内侧,腋窝下方与手肘中间有一个穴位叫肱中穴。如果经常按摩这个穴位,能够加速新陈代谢,使堆集在大臂内侧的废物和水分排除,就能促进脂肪消耗,减掉蝴蝶肉。

2、大肚子点穴

大肚子是减肥的人最头疼的一个部位,你可以按摩天枢穴,这个穴位在肚脐两边左右各三指的地方,每天只要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对调节肠道蠕动有着明显的作用,这个穴位既能止泻又能通便,连续按摩一个星期就能清除肠道内常年积累的宿便。坚持按摩这个穴位就能把大肚子减掉了。

3、大腿点穴

很多女孩都希望自己拥有美腿,其实通过点穴法也很容易办到。在人的大腿外侧的中线上,和你垂直双手的时候,你中指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有一个穴位,这个穴位叫风市穴。只要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就可以排除大腿多余的水分,消除水肿,让大腿变得苗条起来。

1、准确位置: 风市穴位于大腿外侧在大腿骨转子上缘与大腿骨外侧颗下缘(膝关节间隙的中央),当腘横纹水苹线上7寸。 

2、取穴方法: 人体站立双手自然下垂,中指指头在腿上所点的凹陷处,就是这个穴。取仰卧位,在大腱外饲部的中线上,二手自然伸直时,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中指尖处,按压有明显的酸胀感。

3、功效

(1)瘦身 

中指按压于穴位,顺时针绕圈按揉至大腿感到酸胀为佳,按摩时间约2分钟即可,两腿交替进行;若握拳敲打穴位50~100下,力道由轻到重为佳。具有排除大腿多余水分,使大腿变苗条 

(2)治疗消化不良 

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两手掌相互摩擦至热,两手心对正胃部,距离约10厘米,十个脚趾同时抓地,每次做lO分钟。每次饭后l小时做此功。效果显着。

寒则先泻后补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配伍用穴 配大肠俞、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等穴治疗腰腿酸痛;配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等治疗类风湿、痹证;配风池、曲池、外关、血海穴治疗荨麻疹;配伏兔、犊鼻、足三里、悬钟等穴治疗下肢痿痹等。

风市为足阳胆经的腧穴,位于下肢的大腿外侧部。常主治下肢风痹、中风、半身不遂、麻木不仁等病,为治疗风邪的要穴。“治风六穴”之说:在全身十四经的穴位中有六个带“风”字的穴位,即风池、风门、风府、秉风、翳风、风市,人们以前已述过一些穴位,其共同特点都是治风效果尤为突出,故常为称之为“治风六穴”、“风字六穴”。中医称“风为百病之长”,六*的其他邪气多依附于风而起病,常出现“风湿”,“风寒”、“风热”等病,机体中风邪有外风与内风之分,其中内风致病气根本在于肝、肾,正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常出现中风、面瘫、抽搐等病。中医认为临床上采取“治风六穴”来治疗这类疾病,治风可起到同治诸邪的作用,内风外风同治,“风”字穴对预防这类疾病也有一定作用。

古代治验《玉龙歌》说:膝腿无力身力难,原因风湿致伤残,尚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悠渐自安(二市穴:风市、阴市二穴);《胜玉歌》说:腿股转酸移步,妙穴说与后人知。环跳市及阴市,泻却金针病自除。

疾病治疗举例蜂针风市穴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

股外侧皮神经炎,又称感觉异常性股神经痛,以中年男性为多见,发病过程缓慢渐进,大多为单侧性,主要表现为病人自觉大腿前外侧皮肤呈针刺样疼痛 ,同时伴有异常感觉,如蚁走感、烧灼感、寒凉感、麻木感等。开始发病时疼痛呈间断性,逐渐变为持续感,有时疼痛可十分剧烈。衣服摩擦、动作用力、站立或活动时加重,夜间症状明显,常影响睡眠。有时对触摸、冷热刺激更敏感。查体时大腿前外侧皮肤的感觉、痛觉和温度觉减退甚至消失,有时伴有皮肤萎缩,但肌肉无萎缩,腱反射正常存在,也无运动障碍。该病发原因较为复杂,只要是外侧皮神经的任何一段受到损伤均可引起本病,如脊椎增生性骨关节、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病变可压迫刺激该神经引起本病。此外全身性疾病如痛风、糖尿病、肥胖、风湿热、梅毒、乙醇中毒甚至流感都可导致股外侧皮神经发生炎症而致本病的发生。有些多发性硬化、神经根炎等神经系统病变及腹部盆腔的发炎、肿瘤、结石等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应仔细找寻原发病因。通过蜂针的活血通络作用解除对该神经的刺激。由于该病的发生病机与外伤、受压、受寒等原因引起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神经缺血、缺氧有关。属祖国医学“皮痹”、“寒痹”范畴。蜂针具有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新陈代谢,提高肌肉和神经末梢的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镇静止痛作用。具有散寒祛湿逐痹、活血痛络止痛的作用。此外可对症治疗给予维生素B1、B2、B12或以营养神经的饮食消除炎症辅助止痛。

蜂针治疗方法:可用直刺法。配穴与治疗时,可用沿经刺法,或用扬刺法(《内经》说:“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广大者也”),即在该穴的前后左右约05~10寸处,再加用蜂针,或旁边各点用散刺或点刺的方法。其他可配用肾俞、阳陵泉、梁丘、血海等穴进行治疗。

穴位按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

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

因此,我们平时可以适当掌握一些穴位按摩,当身体出现不适时,通过刺激穴位来达到缓解疾病的目的,今天就向大家分享十穴位的位置以及按摩方法,希望大家都能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1、角孙穴

角孙,经穴名。出《灵枢·寒热病》。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布有耳颞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

主治:耳部红肿,目赤肿痛,目翳,颊肿,齿痛等。

2、劳宫穴

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劳宫穴。高血压患者可因生气、暴怒或激动使血压急剧上升,此时,可按压劳宫穴,用大拇指从另一只手的劳宫穴开始按压,逐个按到每个指尖,左右手交替按压。

按压时要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按压后突然升高的血压可得到缓解。

3、风池穴

中医讲头目风池主,就是因为风池穴能治疗大部分风病。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处,与耳垂齐平,常与攒竹穴、太阳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疗眼部疾病,缓解眼部症状。

按揉以上穴位,同时配合颈椎矫治,对治疗近视眼有很好的疗效。

4、太阳穴

太阳穴的位置是颅顶骨、额骨、蝶骨及颞骨的交汇之处,称为“翼点”或“翼缝”。此处是颅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质脆弱的部位。

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5、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穴居巅顶,联系脑部: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

主治: 头痛,眩晕,休克,高血压,脱肛等。

6、中冲穴

中冲,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手心主。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处。

主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热病、舌下肿痛、小儿夜啼。

7、劳宫穴

劳宫穴位于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和指掌侧总动脉。

主治:昏迷,晕厥,中暑,呕吐,心痛,癫狂,痫症,口舌生疮,口臭,鹅掌风等。

8、攒竹穴

攒竹穴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际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眼睑瞤动,眉棱骨痛,及急、慢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等。

9、涌泉

涌泉穴为肾经之首,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弯曲脚趾时的凹陷处。民间有三里涌泉穴,长寿妙中诀;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说法。

每天洗脚后,用双手大拇指摩搓两足底涌泉穴10分钟左右,有助睡眠,神经衰弱的人,可将时间延长为半个小时。

10、风市穴

风市穴为足少阳胆经的腧穴,位于下肢的大腿外侧部。

常主治:下肢风痹、中风、半身不遂、麻木不仁等病,为治疗风邪的要穴。

以上这10个穴位,大家不妨常按摩,对身体有好处,收藏加分享,让更多的人收益吧!

风市穴。

伏兔:足阳明胃经穴。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或术者以手腕横纹抵患者膝盖上缘,当中指到达处是穴。

风市:足少阳胆经穴。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七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374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