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的身体位置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这里说一下被针灸的人们的姿势。
1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前侧面)腧穴
2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3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4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 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 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7 肘仰掌位
适宜于取肩臂、前臂屈侧面和手掌部位的腧穴。
8 屈肘侧掌位适宜于取肩臂、前臂外侧面、腕掌部位的腧穴。
9 屈肘俯掌位适宜于取肩臂、前臂伸侧面、手背部位的腧穴。
近日新北市一名孩童在中医诊所进行针灸治疗,回家后发现呼吸困难送急诊,才发现是气胸,并且三分之一的肺已经塌陷,一度有生命危险。针灸会导致「肺部塌陷」吗?该诊所的医生认为「自发性」或「侵入性」气胸都有可能,不服病患家属的医疗意外指控,谁是谁非目前难以公断。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式,透过对穴道的 来治病。须注意的是,虽然穴道密蜜麻麻布满全身,但中医师在针灸时,有些部位在一般情况下会避开。中医古藉《黄帝内经》就写道「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虽然针灸的针体细小,但若扎针深度没有拿捏好,仍可能伤到内脏。 针灸有三避 一般民众对针灸的了解不深,可能不知道什么地方针灸要特别小心,去诊所只能任由医师下针治疗,无法事先拿捏治疗风险。陈潮宗中医诊所院长陈潮宗在专栏文章指出,针灸下针的部位若在较危险的区域,大家可以留心注意,包括: 肩窝颈椎附近 :肺尖和胸膜顶高出胸部上界,会突出至颈根和锁骨内侧,所以下针时有伤及肺尖的危险。 胸部腋下两侧 :因为胸部腋下两侧的肌肉与脂肪层较薄,下针过深容易伤到肺脏。 肩胛骨以下的背部 :胛骨以下没有大片的骨头保护,针刺的角度、深度没有掌握好,容易从肋间空隙细刺伤肺脏,造成气胸。 另外,小孩子的头骨还未发育成熟,头顶囟门的柔软部分也是针灸时须要避忌的,在这里下针恐有致命风险。近日新北市一名孩童在中医诊所进行针灸治疗,回家后发现呼吸困难送急诊,才发现是气胸,并且三分之一的肺已经塌陷,一度有生命危险。针灸会导致「肺部塌陷」吗?该诊所的医生认为「自发性」或「侵入性」气胸都有可能,不服病患家属的医疗意外指控,谁是谁非目前难以公断。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式,透过对穴道的 来治病。须注意的是,虽然穴道密蜜麻麻布满全身,但中医师在针灸时,有些部位在一般情况下会避开。中医古藉《黄帝内经》就写道「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虽然针灸的针体细小,但若扎针深度没有拿捏好,仍可能伤到内脏。 针灸有三避 一般民众对针灸的了解不深,可能不知道什么地方针灸要特别小心,去诊所只能任由医师下针治疗,无法事先拿捏治疗风险。陈潮宗中医诊所院长陈潮宗在专栏文章指出,针灸下针的部位若在较危险的区域,大家可以留心注意,包括: 肩窝颈椎附近 :肺尖和胸膜顶高出胸部上界,会突出至颈根和锁骨内侧,所以下针时有伤及肺尖的危险。 胸部腋下两侧 :因为胸部腋下两侧的肌肉与脂肪层较薄,下针过深容易伤到肺脏。 肩胛骨以下的背部 :胛骨以下没有大片的骨头保护,针刺的角度、深度没有掌握好,容易从肋间空隙细刺伤肺脏,造成气胸。 另外,小孩子的头骨还未发育成熟,头顶囟门的柔软部分也是针灸时须要避忌的,在这里下针恐有致命风险。 身体有这些状况,最好不要针灸 针灸毕竟是侵入性治疗,且对神经有一定的 作用,所以有些风险。在某些状况下,即便下针的部位没有伤及重要器官的疑虑,仍不建议进行针灸治疗。比如: 有打针恐惧症 :有些人看到细针状的物体,不管针头或针灸用针,身体会产生一连串反应,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严重者甚至会昏倒。如果自身有打针的不良经验,或是天生怕打针,可以询问医师有没有其他的治疗方式,比如热敷、穴道推拿等等。 太过疲劳 太饿、太饱 身体状况不好 生理期 喝酒 任何的身体不适 若有上述7种情形,发生晕针的可能性较高,要事先告知医生。所谓晕针,是指在进行针灸治疗时,有些人会忽然感觉身体不适,比如感到头晕、血压下降、恶心作呕、脸色苍白、手脚发冷等等,甚至是昏倒。在针灸治疗前如果觉得身体状况不佳,一定要请示医生,看能否用别种治疗方式,或是延期治疗,以免晕针,或其他意外情形。 针灸后,哪些情形是正常、哪些症状要提高警觉? 晕针了怎么办 :若针灸过程中有晕针的症状,应立即停针,并把所有的针拔出,最好能躺下休息,同时注意身体保暖,一般只要仰卧片刻、补充一点水分就会回复正常。 残留「针感」、淤青酸痛 :针灸后有些人会残留「针感」,或是瘀青、酸痛的现象,都是正常的,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针灸后不要特意去揉针孔,以免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同样的道理,出血的伤口在1~2小时之内不要冲水,以免病菌侵入。 施针处红肿、发热、肿痛: 虽然现在中医诊所都是使用全新开封的针来进行针灸,但细菌感染无孔不入,若在针灸后发现施针处有红、 肿、热、痛现象,就要提高警觉,若持续不退,应尽速回诊由医师诊治。 参考资料: newsyahoo/%E9%87%9D%E7%81%B8%E5%AE%B3%E6%B0%A3%E8%83%B8%E8%82%BA%E5%A1%8C-%E6%82%A3%E8%80%85%E6%80%92-%E8%A8%BA%E6%89%80%E6%B2%92%E9%81%93%E6%AD%89-062534718 healthudn/health/story/6035/475171 king/knNew/news/sine-articlenewId=19316 tcm/articleviewphpid=2154 pntnmohwgov/public/hygiene/6b9abbf81fb256308c4611b712e174dfpdf
这里指的是五十肩、冻结肩、凝结肩。如果是颈肩综合征所选穴是不同的。
肩前部的疼痛取鱼际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
抬不上的取肩髃穴
后背不了的取天宗穴
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
肩重不能举取肩髎穴
按摩肩髃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肩臂疼、肩关节周围炎、上肢不遂、项强、瘰疬、瘾疹等,肩髃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 本文图解肩髃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肩髃穴(Jianyuxue)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阳蹻之会。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
名解 “髃”,骨间凹陷的意思。因为此穴位于间端关节的凹陷处,故名“肩髃穴”。
主治病症 肩周炎、中风、偏瘫、高血压、多汗症、手臂无力、肩臂疼痛,手臂挛急,肩痛,上肢不遂等。
中医病症: 肩臂痛,半身不遂,手臂挛痛,不能上举,手背红肿,四肢热,瘿气,乳痈等。
西医病症: 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高血压病,肩周炎,乳腺炎,荨麻疹等。
配伍应用
背及肩臂肿痛: 肩髃、风门、中渚、大杼(《针灸大成》)。
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肩髃、臂臑(《针灸大成》)。
半身不遂: 肩髃、曲池、列缺、合谷、手三里、环跳、风市、委中、绝骨、丘墟、阳陵泉、昆仑、照海(《神应经》)。
隐疹: 肩髃、曲池、合谷、曲泽、手三里、环跳(《针灸逢源》)。
瘰疬: 肩髃、支沟、足三里、手三里(《简易普济良方》)。
瘿气: 肩髃、大空(《世医得效方》)。
保健 养生 : 平时多用手掌大鱼际处搓搓肩髃或者用中指指腹点揉肩髃,可预防关节炎。
作用功效肩髃穴,通利关节 疏散风热、舒筋活络,祛风活血,消肿散结。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祛邪解热。
保健原理肩髃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坚持按压,可疏风活络、调和气血。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此穴还具有祛风通络、清热止痒 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邪或风与血分之热相搏于肌肤之间所致的风热瘾疹;此穴的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天宗穴位位置图
图解天宗穴位的位置
天宗穴的位置: 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取穴方法: 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穴位解剖: 在冈下窝中央冈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神经。
: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天宗穴,出处《针灸甲乙经》、《灵枢·经脉》, 属: 手太阳小肠经。 作用: 散风、舒筋、止痛。
天宗穴: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穴位含义: 小肠经地部经水在此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
按摩天宗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乳痈、肩部疾病等;
2、缓解肩关节周围肌肉劳累、促进气血运行,丰胸美乳、对于预防乳腺增生效果很好。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胛部疼痛、肩关节周围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穴位配伍: 配肩外俞穴治肩胛痛;配膻中穴、足三里穴治乳痈。配秉风主治肩胛疼痛。
1、《针灸甲乙经》:"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颔肿。"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天宗穴的手法: 用双手,由颈下过肩,以中指的指腹按揉天宗穴位,如果可以正坐或者俯卧,可以请他人用双手大拇指的指腹垂直按揉穴位,穴位处有胀、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约1—3分钟,也可以双侧穴位同时按揉。刮痧也是可以的。
疗法原则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肩髎穴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穴位于肩部,肩关节的后方,当胳膊向外展开时在肩部前后各有一个“小窝”,后面那个位置就相当于肩髎的位置。
在肩峰的后下方,三角肌中,深部有小圆肌、大圆
肌和背阔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布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腋神经、肩胛下神经。
主治疾病
①臂痛,肩重不能举。
②胁肋疼痛。
肩髎穴隶属手少阳三焦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有祛风湿,同经络的功效。肩髎穴还可以治疗肩周炎。
推拿手法: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2,体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3,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4,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触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渐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动,2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5,头枕双手,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6,悬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划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遍。
上面6个动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交替锻炼,每天3~5次,一般每个动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恒,对肩周炎的防治会大有益处。
肩髎-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 在肩部,肩髃后方,肩峰后下方,当臂外展时,于肩髃穴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解剖] 在肩峰的后下缘,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肌支;布有腋神经的肌支。
[主治] 臂痛,肩重不能举。
[操作] 直刺05~15寸。
[配伍] 配天宗、曲垣治疗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养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操作方法:
向肩关节直刺1-15寸。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等。配曲池、肩髃主治肩臂痛;配外关、章门主治肋间神经痛。
静脉所过,主治所及,荥输治外径,合治内腑,肩前部位疼痛取鱼际穴,肩前部是肺经的循行线路。鱼际穴是太阴肺经荥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肩外侧是大肠经的循行线路,三间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经的输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肩后侧是手太阳经小肠经的循行线路,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
还有: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肩外后侧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路。中渚是少阳经的输穴。
中渚穴(zhōng zhǔ xué), 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下为第4骨间背侧肌;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分布;布有尺神经皮支和尺神经肌支。
主治: 头痛、目赤、耳鸣、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肩、背、肘、臂疼痛麻木,手指不能屈伸;热病。
操作方法: 直刺03~05寸。
漏肩风也称五十肩,西医叫肩周炎,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不能前伸、外展、背伸,等为主要症状。发病原因多为外感风寒,肩部外伤史,过度劳累史等。
针灸治疗取穴。主穴:肩髃、肩髎、肩贞(统称肩三针)、阳陵泉、条口透承山、阿是穴(局部压痛点)。
配穴:手阳明经证配合谷;手少阳经证配外关;手太阳经证配后溪;手太阴经证配列缺。外邪风寒内侵配合谷、风池;气滞血瘀配内关、膈俞;气血虚弱配足三里、气海。
操作:取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肩三针取15寸针,入穴08-1寸,条口透承山取3寸针从条口穴往承山穴方向进针,得气后继续向承山穴方向进针直至患者可承受深度(自行把握)。余穴按经验进针。临床可配合神灯治疗仪,电针治疗仪,艾灸,中频治疗仪,穴位注射,小针刀等治疗,一般3-5天可见成效。(注:本文仅供参考,非专业人士请勿随意操作,造成不良后果,本人概不负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