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足部反射区和穴位图解的内容提要

实用足部反射区和穴位图解的内容提要,第1张

《图解》将是足部反射区和足部穴位融为一体,收集同名足部反射区75个、同名足部经穴41个、同名足部经外穴5个。《图解》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以文解图、简明实用,便于读者学习使用。足部反射区、足部经穴、足部经外穴均采用统一编码排列;为便于国际间交流,其足部反射区和穴位名称均以中文、汉语拼音、英文(解剖学名词采用1991年公布的英文名词)平行排列。对照《图解》可快速了解人体各部位组织器官在足底、足内侧、足外侧及足背部体表的对应反射区和穴位的位置(定位)、名称、功能、主治、手法等;《图解》还介绍了足部反射区与足部穴位相对对应关系,并附录了足部反射区按摩的程序,轻、中、重按摩手法,按摩后可能出现的反应,注意事项等。《图解》可供普通家庭保健和医务工作者临床工作中参阅,读者可根据需要“辨证施治”进行配区按摩,以达防治疾病、养生保健之目的。

背部的五条经络有什么重要

 背部的五条经络有什么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中,身体有经、多元性路线,每一条路线都拓宽至身体的每一个位置,那么你知道背部的五条经络有什么重要吗,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背部的五条经络有什么重要1

  背部有什么经脉

 背部的经脉名字及部位:十二经脉对称性的遍布于身体的两边,各自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里侧或两侧,每一经络各自归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而,十二经脉中每一经络的名字,包含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一部分。手进行于上肢,足进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里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两侧,属腑。在其中腰背部共2条经和5条脉,督脉坐落于后正中心线,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后正中心线15寸,为全身背俞穴所属,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心线3寸,沿锁骨内侧线下滑。

  背部经络疏通的益处

 背部经络疏通是一种健康保健性的医治,关键适用感染医治、背部疾病治疗等,根据背部经络疏通能医治许多病症。应用该项医治益处也是许多的,病人做此医治多是拔火罐医治,医治时根据背部的穴位刺激性,应用身上的经脉所有开启,就会有输通的作用。背部正中间的脊柱是督脉的循行线,它省长一身之阳经,有统领、调整、联系其他阳经的功效,影响力十分关键。而脊柱两边的膀胱经又全线贯通浑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是有相对的反映点,五脏六腑功能产生的生理性转变,都可以在背部俞穴上反映出去。

  中医学如何输通背部经络

 背部的经脉联接人体每个位置,常常背部按摩能连通全身血气、推动血液、血循环及组织间的新陈代谢、可减轻全身疲倦和肌肉疼痛,去病强身健体、提升人的抵抗能力这些。下边我们讨论一下背部按摩的方式。

 中医学觉得身体的好几个穴道系于背部,适当敲打背部可经络疏通、推动血气运作等,做到缓解疲劳、安神助眠等功效,并可加强内分泌及中枢神经系统,增强免疫力。捶腿简便易行,不会受到时间管束,一般有拍摄手法(虚掌敲打)和叩法(虚拳敲击),二种技巧均宜轻不适合重,务求姿势融洽、节奏感匀称,切实颇具延展性。捶腿时,两手沿脊柱两边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轻轻拍打轻叩,捶击幅度以能使人体振动而不觉得疼痛为宜。可自身敲打,也可由别人敲打,被捶者可坐可卧。一般捶腿频率以每分60至100下以宜,每天可捶腿1至2次,每一次捶腿时间以20分钟为限。

  经络的关键实际意义

 经脉对身体来讲十分关键,它既能决存亡,又能处万病,由于人往往变成一个有机化学的总体,是因为经络蜿蜒曲折,进出表中,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来连络的,而经络之气运作一切正常针对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治疗起着的关键功效。运作血气,营养成分五脏六腑燃气需要用管路传至每个地区,一样,血气还要根据经脉传至人体各部,滋养浑身上下内外它是经脉的第二个功效。经穴还能够体现人本质的问题,中医学称作"以表知里"。

背部的五条经络有什么重要2

  1、背部的经络名称及位置

 十二经脉对称的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其中腰背部共2条经和5条脉,督脉位于后正中线,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后正中线15寸,为全身背俞穴所在,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线3寸,沿肩胛骨内侧线下行。

  2、背部经络疏通的好处

 背部经络疏通是一种保健性的治疗,主要适用于感染治疗、背部疾病治疗等,通过背部经络疏通能治疗很多疾病。使用此项治疗好处也是很多的,患者做此治疗多是拔罐治疗,治疗时通过背部的穴位刺激,使用背上的经络全部打开,就有疏通的功效。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脉的循行线,它总督一身之阳经,有统帅、调节、联络其它阳经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而脊椎两侧的膀胱经又贯通全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应的反应点,脏腑机能发生的病理性变化,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应出来。

 如果经常在背部正中或两侧拔罐。这种特有的刺激,不仅有利于快速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而且能调节脏腑,促进血液循环,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作用增强内分泌功能,激活免疫细胞,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可见,背部拔罐好处多多,喜好拔罐的朋友,不妨在背部拔罐。拔罐背部经络疏通的好处有哪些呢可治疗疾病也可预防疾病,拔罐是中医里很经典的治疗方式,多数人都进行使用。

  3、中医怎样疏通背部经络

 背部的经络连接身体各个部位,经常背部按摩能打通全身气血、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可缓解全身疲惫和肌肉疼痛,去病强身、增加人的抵抗力等等。下面我们来看看背部按摩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多个穴位系于背部,适度捶打北部可振奋阳、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等,达到消除疲劳、安神等作用,并可强化内分泌及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捶背简单易行,不受时间约束,通常有拍法(虚掌拍打)和叩法(虚拳叩击),两种手法均宜轻不宜重,力求动作协调、节奏均匀,着力富有弹性。捶背时,双手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轻拍轻叩,捶击力度以能使身体震动而不感到疼痛为宜。可自己捶打,也可由他人捶打,被捶者可坐可卧。一般捶背频率以每分钟60至100下为宜,每日可捶背1至2次,每次捶背时间以20分钟为限。

  全身重要的经络有哪些

 经络学是古老中国医学的一部分,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该学说认为人体经络分为经脉、络脉,以及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经脉又分为正经(十二条,称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条,称为‘奇经八脉’)。络脉又分为浮络(体表部位的脉络);别络(较大,共十五条,其中‘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支,合称‘十五别络’);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

  人体经络的重要意义

 经络对人体而言非常重要,它既能决生死,又能处百病,因为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来连络的,而经脉之气运行正常对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所起的重要作用。运行气血,营养脏腑天然气需要用管道输送到各个地方,同样,气血也要通过经络输送到身体各处,滋润全身上下内外这是经络的第二个作用。经络穴位还可以反映人内在的毛病,中医称之为"以表知里"。

背部的五条经络有什么重要3

 背部的脊椎是人体年轻的第二道生命线,也是五脏六腑的反射区,因为五脏六腑的神经和血管都连在脊椎上。

 脊椎弯曲变形容易压迫五脏六腑,还容易形成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80%的慢性疾病都是因为脊椎弯曲变形所导致。

 脊椎两边是膀胱经,而人体气血走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去湿排毒的通路,那么做好这条经络的保养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背部脂肪厚,压迫了膀胱经,就会造成排水排毒不畅,毒素堆积,水肿、肥胖甚至疾病。

 背厚往往是因为背部脂肪堆积,这不仅会加重脊椎负担,导致脊椎变形,还会堵塞背部经络,导致气血不畅通,百病则生。

 肾经对应膀胱经,泌尿骨骼掌控中;

 小便发黄膀胱痛,尿路发炎讲卫生;

 四肢无力后背痛,痔疮难坐肩颈痛;

 背薄一寸,命长十年!背部经络畅通,百病消退!所以,保养背部成了养生很重要的一点。

 背部健康与否,往往间接反映着脏腑是否正常运转。由此可见,背部是健康的晴雨表,是人体坚实的保护屏障。

怎么按摩后背的经络

 怎么按摩后背的经络,背部的经络连接身体各个部位,经常背部按摩能打通全身气血、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可缓解全身疲惫和肌肉疼痛。怎么按摩后背的经络,快来看看吧

怎么按摩后背的经络1

  一、要学会放松你的双手

 想要按摩的时候,一步步进行得顺利,不出现卡壳的问题,就需要放松你的双手。若是在双手没有放松的情况下,帮别人按摩背部的话,身体会因为被僵硬的手部肌肉摩擦,而感到稍许的不适。

 所以说,进行背部按摩之前,要先放松你的双手,比如说可以做一做手指操,或者是多做几次握拳,放开的动作。

  二、要通过摇动方式进行按摩

 双手放松好了之后,先将你的右手放在另一半臀部左侧边的位置,再用的左手压住另一半的背部。之后用力用手掌慢慢地摇晃另一半身上的肌肉,双手分别不断地摇动,同时活动双手,从左边臀部的位置慢慢摩擦到肩背位置,再从右边臀部的位置慢慢摩擦到肩背的位置。在摩擦的过程中,手掌要记得用力,同时轻轻摇动肌肉,这个步骤必须要做全面,这样是为了让身体肌肉放松。

  三、对背部进行按压

 身体肌肉放松好了之后,用你的双手分别压住另一半肩背位置,再用你的大拇指用力以从上到下的顺序一步步按摩肩背。注意力度要慢慢调节,要以对方能承受的力度为最佳,千万不要过重,不然很容易造成淤青的哟。

  四、通过敲打的方式放松背部肌肉

 当你的肩背位置按摩完成之后,为了让背部肌肉恢复活力,你需要为另一半做最后的按摩,也就是帮另一半敲打背部。也就是将双手握成空拳,然后轻轻沿着脊椎两侧的位置,有规律的做敲打动作,攻击敲打三四个来回,按摩就结束了。

 这样坚持做下来,对背部有益处的按摩手法就完成了。我提醒,当你在为另一半按摩的时候,要注意力度。尤其是男方给妻子按摩的时候,力度要控制好,太过大力的话,会导致女人娇嫩的背部皮肤受伤,造成背部淤青,反而不利血液流动哟。因此,建议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再为另一半按摩的时候,要用不同的力度去按摩,之后选择一种能够让另一半感到舒适的力度进行按摩才好。

怎么按摩后背的经络2

 1、准备一个软垫子,双手抱膝,把重心放在臀部下面,抬起双脚,大腿贴近小腹,感觉自己像个摇篮一样前后摇摆,直到背部发热。

 2、经常按揉或拍打膝窝,这里有个委中穴是膀胱经的重要穴位,如果弯腰拍打不方便,可以坐在垫子上,双腿伸直交替颤动,用膝窝去拍打地面使双腿发热,疏通气血。

 3、双手扶住门框,双腿一前一后呈弓箭步,后腿尽量伸直,双臂尽量伸展,两条腿交替做这个拉筋的动作能有效打通背部经络

 4、双手十指交叉,紧贴在后颈部来回摩擦,使颈部发热可以有效预防颈椎於阻。

 5、每天随时随地的用双手把后腰搓热,这是刺激命门穴和肾俞穴的最直接的方法。

 6、打通背部经络对改善血液循环,缓解颈椎,腰椎等不适,促进睡眠等都有很好的作用,以上动作长期坚持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怎么按摩后背的经络3

  1、简单按摩背部手法

 仰卧在床上,双手放在身体的两侧,然后弯曲双腿,脚后跟紧紧地贴着大腿的后侧,双手移至头的两侧,掌心贴着地面,接着吸气,拱起背部,也就是说,双脚膝盖跪在地面上,双手用力地撑着向上拱起身体,同时髋部与腹部是向上升起的。或者哑铃法,双腿分开站立,膝盖弯曲。胸部向前倾,但是背部始终保持挺直。双手持哑铃,向两边水平提起,感觉到背部肌肉在用力。此动作重复2组,每组20次。

 早上醒来,先揉揉眼睛、搓搓脸,用手向后梳头发,然后双手手臂从肩上伸出来,向后震震手臂,向后仰仰头部,接着躺在被窝里伸个懒腰或者向上挺几挺腹部,再翻身趴下,像猫“长身”一样用力地拱拱腰,尽量伸展腰背以及四肢的肌肉。或者双手放在背后相握,尽量伸直手臂,同时尽力向上抬至极限,如此进行50下,这时候会感觉肩胛骨上面部位被挤压,同时也有助于锻炼胸部的肌肉。

  2、背部酸痛的原因

 一些人出现背部胀痛的问题是伴随有呼吸系统疾病出现的,一些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可能会引起肩背疼痛,一般多发生在后背、侧背部位,常见的引起肩背疼痛的呼吸系统疾病有结核、肺癌等等。背部受凉也是引起背部胀痛比较常见的一个原因,椎间盘老化引起的背部胀痛问题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众,对于腰椎部位的冲击便失去了保护的作用,在生活中很多错误的姿势是会引起腰背部病变的,会造成背部的胀痛,如长时间的盯着电视、电脑,长时间坐在办公室办公,驼背及不正确的站姿都会带来腰背部疼痛。肌肉力量不足会使背部肌肉力量减小。

  3、背部常见的疾病

 腰椎病因脊柱及脊柱周围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或腰椎间盘退变、腰椎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脊椎病脊椎的骨质、椎间盘、韧带、肌肉发生病变,进而压迫、牵引刺激脊髓、脊神经、血管、植物神经从而出现复杂多样的症状。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并可不同程度的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肩周炎是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脊髓损伤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

是不是在腕关节桡侧,拇指向上翘起时,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是的话为阳溪。阳溪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常用穴位,直刺05-08,(可灸),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按胃的反射区感觉胃痛说明你胃有点毛病。

  足底汇集了人体的六条经脉,六十六个穴位

  足穴按摩法是在足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上采用推拿手法,用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本法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足与经脉、脏腑、气血的密切关系,刺激足部的穴位,激发人体经气,以调整脏腑和各部组织、器官的联系,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由于足穴按摩法是在足部取穴按摩,减少了患者脱、穿衣服等环节,较为省时、省事,且安全,操作简便。不仅对慢性胃肠炎、神志病等有效,对急性疼痛、外感、心悸、眩晕等病证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足穴的定位与主治:为了定准穴位,以提高疗效,必须掌握好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折量法

  ①足跟后缘至中趾根部为 10寸。

  ②足内、外踝高点至足底为图63 足底部骨度分寸折量图3寸。

  ③足掌面第1跖趾关节内侧赤白肉际至第5跖趾关节外侧赤白肉际为5寸,足背部亦相同。

  ④足跟部最宽处距离为3寸。

  (2)自然标志定位法。该法即是根据人体足部的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如趾横纹、趾尖端、跖趾关节、跖骨小头、趾缝端、内踝高点、外踝高点、舟骨粗隆等。

  (3)足部穴位定位与主治

  2.选穴原则

  (1)依据疾病症状选穴。临床可以根据各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作为选穴的依据。选取对主证有治疗作用的穴位,例如头痛可选头痛点,失眠选用安眠点等。主治作用相似的穴位可以配合应用,如坐骨神经痛可同时按摩坐骨1、2穴进行治疗,也可将具有主治作用的穴位和对症选用的穴位配合选用,如失眠伴有头痛者,可选用安眠点配合头痛点治疗。

  (2)依据疾病部位选穴。依据疾病的发病部位选择相应的穴位按摩,如胃痛可取胃点,尿闭取膀胱点、肾点。

  3.常用处方

  头痛:取头面、肾、头痛点、眩晕点、臀。

  失眠:取安眠、心、胃、脾、癫痫点。

  眩晕:取肾、肝、眩晕点。

  中风昏迷:取趾端,

  面瘫:取面、头面。

  三叉神经痛:取面、头面。

  扁桃体炎:取心,扁桃1、2,眩晕点。

  目疾:取肝、头面。

  耳疾:取肾、肝。

  鼻炎:取头面。

  牙痛:取牙痛1、2。

  腮腺炎:取扁桃1、2,眩晕点。

  癫狂、癔病:取安眠、肾、癫痫点。

  癫痫:取癫痫点、肝、肾、安眠。

  尿闭:取脾、肾、膀胱、子宫。

  遗尿:取膀胱、肾、遗尿。

  痛经:取子宫,痛经1、2。

  落枕:取落枕。

  胃痛:取胃、胃肠点、肝。

  呕吐:取胃、大肠、胃肠点。

  腹痛:取小肠、大肠、胃肠点、臀。

  痢疾:取小肠、大肠、胃肠点。

  消化不良:取胃、脾、胃肠点。

  腹泻:取大肠、小肠、脾。

  胁痛:取肝。

  肋部神经痛:取胸、肝。

  腰痛:取肾、坐骨l、2,腰痛点、腰腿点

  急性腰扭伤:取腰痛点、腰腿点。

  坐骨神经痛:取坐骨1、2,腰腿点、腰痛点、臀。

  心悸:取心、心痛.点;肾。

  哮喘:取肺、胸、心痛点。

  胸痛:取胸、肺。

  末梢神经炎:取趾端。

  肿瘤疼痛:取癌根1、2。

  4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对症选穴后,患者仰卧,采用指尖点按,或食、中指拿、捏、揉动等手法,连续操作,每穴35分钟。

  (2)操作前可嘱患者洗脚,患者如有足癣等疾患,操作者可戴乳胶手套操作,力量需柔和,不可撕裂拉伤患者足趾等薄弱部位。

  足底按摩常用简单的方法

  单食指扣拳法

  食指关节弯曲其余四指握拳

  拇指固定在中指上顶住弯曲的食指

  双指钳法

  食指、中指弯曲成钳状

  钳住脚趾间穴位压在穴位上

  双指拳法

  用手握拳中指食指弯曲关节凸出

  以凸出的关节着力以手腕施力

  拇指握推法

  拇指与四指分开

  用拇指指腹为着力点以手腕手掌施力

  扣指法

  拇指与四指分开呈圆弧状

  四指为固定点拇指指尖施力

  反射区

  1、肾上腺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第2、3跖骨体之间,距跖骨头近心端一拇指宽处。

  2、肾脏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第2、3跖骨体之间,近跖骨底处。

  3、尿管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自肾脏反射区斜向内方,至舟状骨内下方,呈弧形带状区。

  4、胱反射区:位于双足内踝前方,舟状骨下方,拇展肌内缘旁。

  5、额窦反射区:位于双足十个脚趾趾端。右边额窦反射 ace=Verdana1、肾上腺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第 2、3跖骨体之间,距跖骨头近心端一拇指宽处。

  6、垂体反射区:位于双足拇趾趾腹中央部位。

  7、小脑及脑干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根部靠近第二趾骨处。右半小脑及脑干反射区在左脚,左半小脑及脑干反射区在右脚。

  8、三叉神经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近第二趾的一侧。右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脚,左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脚。

  10、头部(大脑)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趾腹全部。右半大脑反射区在左脚,左半大脑反射区在右脚。

  11、颈项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趾腹根部横纹处。右侧颈项反射区在左脚,左侧颈项反射区在右脚。

  14、甲状腺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拇趾与第二趾蹼处沿第一跖骨头向内呈“L”形带状。

  15、眼睛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2趾第3趾额窦反射区至中节趾骨根部。右侧眼睛反射区在左脚,左侧眼睛反射区在右脚。

  16、耳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4、5趾额窦反射区至中节趾骨根部。右侧耳反射区在左脚,左侧耳反射区在右脚。

  17、斜方肌反射区 :位于双脚脚底眼睛、耳反射区的近心端,自甲状腺反

  射区至肩反射区之间,约一拇指宽的横带状。

  18、肺及支气管反射区:位于双脚斜方肌反射区下方一拇指宽处。支气管敏感带自肺反射区的中部向第3脚趾延伸。

  19、心反射区:位于左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在肺脏反射区后方(向脚跟反向)。

  20、脾反射区:位于左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心脏反射区下一拇指处。

  21、胃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1跖骨底远心端。

  22、胰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之间。

  23、十二指肠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1跖骨与楔骨关节前方(向脚趾方向),胃及胰反射区的后方(向脚跟方向)。

  24、小肠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中部凹入区域。第1、2、3楔骨、骰骨至跟骨前缘所形成的凹入区域,被大肠反射区所包围。

  25、横结肠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1至3楔骨、骰骨交界处,横越脚底中部的带状区。

  26、降结肠反射区:位于左脚脚底第5跖骨沿骰骨外缘至跟骨前缘,与脚外侧平行的竖条状区。

  27、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位于左脚脚底跟骨前缘呈一横带。

  28、肛门反射区:位于左脚脚底跟骨前缘 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的末端,拇展肌外侧缘。

  29、肝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

  30、胆囊反射区:位于位于右脚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肝脏反射区的内下方

  31盲肠(及阑尾)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跟骨前缘,第4、5趾间的垂直线上。

  32、回盲瓣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盲肠(及阑尾)反射区的远心端。

  33、升结肠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从跟骨前缘,沿骰骨外侧至第5跖骨底,在小肠反射区外侧与脚外侧平行的带状区

  34、腹腔神经丛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1至4跖骨体处,分布在肾脏反射区附近的椭圆形区域。

  35、生殖腺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脚后跟跟骨中央。

  (二)足内侧反射区

  9、鼻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远节趾骨内侧,自拇趾趾腹边缘延伸到拇趾趾甲根部呈L形。左鼻反射区在右脚,右鼻反射区在左脚。

  12、颈椎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趾关趾根横纹内侧尽头。

  13、甲状旁腺反射区:位于双脚第1跖趾关节内侧。

  36、胸椎反射区: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第1跖骨头下方到第1楔骨前。

  37、腰椎反射区: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第1楔骨至舟骨、上接胸椎反射区下连低骶骨反射区。

  38、骶骨反射区: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起于舟状骨后方经距骨下方到跟骨前缘。

  39、尾骨内侧反射区:位于双脚跟骨内侧,沿跟骨结节后内侧呈L形区域。

  40、前列腺或子宫反射区:位于双脚跟骨内侧,内踝后下方的近似三角形区域。

  41、尿道及阴道反射区:位于双脚内侧,自膀胱反射区斜向后上方延伸经距骨至于内踝后下方。

  42、内侧髋关节反射区:位于双脚内踝下缘呈弧形区域。

  43、直肠及肛门反射区:位于双脚胫骨内侧,踝后沟内,从内踝后方向上延伸四横指的带状区域。

  44、腹股沟反射区:位于双脚内踝上方凹陷处。

  45、内侧坐骨神经反射区:位于双腿内踝关节后上方起,沿胫骨后缘上行至胫骨内侧髁下。

  (三) 足外侧反射区

  35、生殖腺反射区:位于双脚外踝后下方跟腱前方的似三角形区域。与内踝下前列腺、子宫反射区位置相对称。

  42、外侧髋关节反射区:位于双脚外踝下缘呈弧形区域,与内踝下的内侧髋关节反射区相对称。

  45、外侧坐骨神经反射区:位于双腿外踝前缘沿腓骨前侧上至腓骨小头处。

  46、尾骨外侧反射区:位于双脚跟骨外侧,沿跟骨结节后外侧呈L形区域。

  47、下腹部反射区:位于双脚腓骨外后方,自外踝向上延伸四横指的带状区域,与脚内侧的直肠及肛门反射区相对应。

  48、膝反射区:位于双脚外侧跟骨前缘,骰骨、距骨下方形成的半园形凹陷处。

  49、肘反射区:位于双脚外侧第5跖骨粗隆前后凹陷处。

  50、肩反射区:位于双脚外侧第5跖趾关节后方凹陷处。

  (四) 足背反射区

  51、肩胛骨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4、5跖骨间延伸到骰骨处稍向两侧分开的带状区域。

  52、上颌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趾关节横纹下的带状区域。

  53、下颌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趾关节横纹上的带状区域。

  54、扁桃腺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近节趾骨,拇长伸肌的左右两侧。

  55、喉与气管及食管反射区:喉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1跖趾关节的内侧;气管及食管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1跖骨体内侧。

  56、胸部淋巴腺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1、2跖骨底间,延伸至第1、2趾蹼处。

  57、内耳迷路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4、5趾蹼至第4、5跖趾关节间。

  58、胸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2、3、4趾蹼至第2、3、4跖骨底的似园形区域。

  59、横膈膜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2、3、4跖骨底部,与楔骨、骰骨之间,横跨脚背的带状区域。

  60、肋骨反射区:内侧肋骨位于脚背第1、2楔骨与舟骨之间;外侧肋骨位于骰骨、舟骨与距骨之间。

  61、上身淋巴腺反射区:位于双脚外踝与腓骨、距骨间形成的凹陷部位。

  62、下身淋巴腺反射区:位于双脚内踝与胫骨前肌肌腱形成的凹陷部位。

肝阳反射区

肝的反射区一般在右上背部。肝脏有炎症,占位,感染就会造成肝被膜张力高,反射疼痛到别的地方,一般以上腰背部及右上腹疼痛为主。当然有些病人肝脏的反射区不是很灵敏,阈值低,患者表现为右上腹不适,但无别处放射痛。少部分患者为内脏转位,则反射区会有偏移,为左上腰背部疼痛不适。而有些患者肝大,反射区位置会有下移,在下腰部有疼痛不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543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