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都患有颈椎病,尤其是一些上班族大多颈椎都有一点不适,但是虽然颈椎病属于常见的疾病,人们对于颈椎病的理疗方法却并不清楚。那么颈椎病理疗方法有哪些?颈椎病的理疗方法是怎样的呢?
1、颈椎病理疗方法有哪些
(1)离子导入疗法
2、应用直流电导入各种中西药物(碘化钾、陈醋、冰醋酸、威灵仙等)治疗颈椎病,有一定治疗效果。
(1)高频电疗法
3、常用的有超短波、短波及微波等疗法,通过其深部电热作用,改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组织的血液循环,以利于颈椎病功能的恢复。
(1)石蜡疗法
4、利用加热后的石蜡敷贴于用处,组织受热后,局部血管扩张,循环加速,细胞通透性增加,有利于颈椎病组织水肿的消散和血肿吸收。
(1)磁疗法
用磁石所产生的磁场作用于人体的穴位,以促进患部康复的物理疗法,它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使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从而达到止痛、消肿、消炎的作用,有利于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酸胀。
(2)温热疗法
将热量直接传入人体,以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常用的加热材料有中草药、砂粒、盐粒、粘土以及空气等,经加热后,作用于病变表面,从而发挥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等作用。
(3)其他
5、如冰醋酸、其他中药导入、电兴奋治疗机等,在减轻颈椎病的症状方面都有一定效果。
(1)小贴士
颈椎患者进行理疗请前往正规的医院进行,在家中可以采取简便的理疗方法,比如热水袋外敷颈部疼痛处,也有一定缓解作用。患者平常注意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避免睡高枕的习惯,避免头颈负重物,防止颈肩部过度疲劳。
6、颈椎病的临床分型
(1)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也是最早期的颈椎病,同时也是其他各型颈椎病的共同早期表现。因其以颈部症状为主,故又被称为局部型颈椎病。由于早期症状较轻,往往不易引起人们重视,以致反复发作而使病情加重,常见于经常反复落枕的人群。此型颈椎病的主要病因使由于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性或慢性损伤,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椎休松动移位,小关节错缝等。常因机体感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或睡眠位置不当、枕头高低不适宜等原因,导致颈部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挤压即造成颈椎病的急性发作。
(2)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为发病率最高的易型颈椎病,临床较为多见。部分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不稳定的,随着长期的病变发展,可以发展为脊髓型或者椎动脉型,也就是说神经根型颈椎病往往是其他类型颈椎病的早期表现。临床上神经根型颈椎病又可分为根痛型、麻木型、萎缩性型。
(3)根痛型
多由于颈椎间盘突出,椎间关节损伤继发神经根炎症、水肿、肌肉痉挛。因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植物神经都可受累,故可表现为疼踊、运动无力,管神经营养性改变等。
(4)麻木型
麻木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较为多见,一般发病年龄较根痛型高,多在更年期或更年期之后。临床上没有明显的远功障碍和肌肉萎缩,一般没有疼痛或仅有轻度的酸胀痛。麻木型与根痛型相反,绝大多数为隐性发病,逐步出现症状,并多在睡眠或起床后出现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白天可以缓解甚至完全消失。
(5)萎缩型
萎缩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推体后缘骨赘压迫脊神经前根所致,如果合并脊髓病,则多内脊髓受损所致。
(6)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致残率较高,轻者可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重者则四肢瘫痪,卧床不起,其最突出表现为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常见病因有:
一、急性外伤:部分由发行颈部急性外伤的患者,如有颈椎间盘脱出、外伤后血肿压迫、脊髓震荡或者挫伤、血管痉挛等病史。多少患者在血肿吸收,颈部脊髓损伤恢复后症状可以出现缓解。但是有部分患者存有残留不同程度的颈部脊髓损伤可以引起本病。此外外伤后根袖发生粘连,对脊髓存在束缚作用亦可导致发病。
二、陈旧性外伤后骨赘形成:多为外伤后数年甚至数十年,逐步出现脊髓受压迫症状。临床上多见于青少年时期外伤,当时可仅有短时的颈见神经受累表现,无脊髓受损症状。
三、慢性磨损:慢性磨损,可造成椎体后缘骨赘产生,通常可压迫脊髓,可照成四肢痉挛性瘫痪等症状。
四、椎体位移:由于椎体移位,是椎管前后径变小,对脊髓造成压迫而导致发病,往往可以同时合并有神经根型颈椎病或者椎动脉受压型颈椎病。
五、韧带肥厚压迫脊髓:有其他病变所产生的继发性黄韧带肥厚皱迭入椎管,造成脊髓压迫。
六、椎管先天性狭小:此为先天性病变所导致,狭小的椎管可以对脊髓造成压迫,导致脊髓型颈椎病的产生。
(7)椎动脉型颈椎病
此型颈椎病多由于椎动脉与颈椎的正常关系被破坏,由于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性,导致椎间孔狭窄或者完全消失以及随着年龄的增加伴发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富有弹性回缩力的动脉发生变性等;颈椎骨性病变及疤痕压迫常见的病因有骨赘生物压迫椎动脉、横突病变及椎体本身移位或者滑脱等对颈椎动脉造成压迫;椎动脉本身病变,患有颈椎病时,如果椎动脉本身有左右发育不对称、血管扭曲、动脉硬化剂动脉炎等病变,则更容易出现供血不足的症状;软组织损伤造成的交感神经收到挤压,继而引起继发性椎动脉痉挛。
7、预防颈椎病的正确姿势
(1)仰卧位
睡觉最好能够采取仰卧位。睡觉的时候如果采用的是俯卧位的话,为了更好地保持呼吸,头颈部位往往需要进行侧弯,长时间如此容易造成颈椎韧带的慢性劳损。采用仰卧位这种情况就可以避免,而且也不需要担心睡着之后颈肩部位肌肉放松会导致颈椎失稳。
(2)侧卧位
颈椎病患者在侧卧的时候最好能够保持左右膝关节微屈对置,因为脊柱受到床垫的影响会出现弯曲,所以脊柱病不宜长时间采用,脊柱长时间侧弯会发展成为脊椎病。最好的办法是能够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以仰卧为主、侧卧为辅,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还要进行左右交替活动。
(3)枕头合适
睡觉的时候出了要注意睡觉体位的正确性,还要注意头部、颈部和枕头之间的间隙。如果枕头不合适,睡觉的时候,头部、颈部处于悬空状态下,很容易造成颈部的慢性损伤,久而久之发展成为颈椎病。如果是患上了颈椎病的患者头颈部不能很好地贴合枕头,会加重病情。
(4)良好的坐姿
如果坐姿不正确,特别是需要久坐的人群,经常低头、凳子过高过低都会使肩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一个姿势下,时间一长很容易发展成为颈椎病。要保持良好的坐姿就要注意使背部、颈部挺直,肩颈部自然放松,在保持一个姿势一个小时之后要注意活动肩颈部位。
(5)良好的站姿
颈椎病产生的一个原因就是肩颈部位肌肉慢慢出现劳损而发展形成,如果在站立的时候也能够昂首挺胸,双肩能够稍微向后展开,下颚微收,后腰收紧,尽量使脊柱保持正常的生理弯曲就能很好地预防脊椎病,也能帮助缓解颈椎病带来的不适感。
介绍说,从10米高跳水,身体平着拍击水面形成的震动足以致伤。即使是专业运动员,在学习新动作时被水拍得脸肿、吐血丝也是有的。个别人跳水后上颌出血往往不是因为嘴里进水,而是碰到自己的膝盖。25米以上的高度跳水危险性大大增加,就连保险公司也一般不予承保。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副主任王文介绍说,跳水姿势不当容易令腹部、背部、面部、鼻子受到冲击而受伤,但很少出现肝脾破裂、肺挫伤之类的严重内伤。跳水还容易令身体的旧伤复发,特别是从5米以上的高度起跳,例如胳膊曾经脱臼者手臂张开跳水可造成关节再次脱臼。跳水时若头部先入水,因为害怕而自然弯曲的颈部容易形成曲颈型颈椎损伤,颈椎向后突出压住脊髓,轻则造成短暂的脊髓休克,令四肢麻痹无力,呼吸喘不过气,过一段时间便可恢复,重则造成高位不完全瘫痪或完全截瘫。如果再加上冲击造成的脑震荡和脊髓震荡,跳水者无力挣扎就很容易溺水。
高速插水:可能导致眼耳穿孔
跳水奥运冠军孙淑伟、郭晶晶、胡佳等都发生过眼球视网膜脱落,有的人因此被迫提前退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曾经对50名国家队跳水运动员做过调查,发现16%视网膜脱落,6%视网膜出现裂孔。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眼科主任梁纳介绍说,中老年人和近视在600度以上者的眼球玻璃体容易发生液化,承托视网膜的力量下降,而且视网膜周边部位变性也使得视网膜变得不牢靠。跳水时眼球剧烈晃动,便容易令视网膜与玻璃体粘连处撕开一个洞,令患者看到眼前出现飞蚊或闪电,视觉变得模糊。这时若及时发现,可以打激光给视网膜“点焊”固定,穿洞便能闭合。如果放任不管,继续进行剧烈运动,就有液体跑到视网膜下面令其剥脱,表现为视野出现固定的暗影,要挽救视力只能做手术。
1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
(1)脊髓震荡 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大体病理无明显器质性改变,显微镜下仅有少许水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未见破坏现象。临床表现为受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迟缓性瘫痪,经过数小时至两天,脊髓功能即开始恢复,且日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2)脊髓休克 脊髓遭受严重创伤和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的暂时性完全抑制,临床表现以迟缓性瘫痪为特征,各种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丧失。其全身性改变,主要可有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
脊髓休克在伤后立即发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儿童一般持续3~4天,成人多为3~6周。脊髓损伤部位越低,其持续时间越短。如腰、骶段脊髓休克期一般小于24小时。出现球海绵体反射或肛门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结束的标记。脊髓休克期结束后,如果损伤平面以下仍然无运动和感觉,说明是完全性脊髓损伤。
2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
从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平面来判断损伤的节段。
(1)颈脊髓损伤
1)第一、二脊髓损伤 患者多数立即死亡,能到医院就诊者只有下列神经病学改变:①运动改变 第一、二颈神经发出纤维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当其受伤时,会影响这些肌肉功能。②感觉改变 第一、二颈神经的前支参与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当寰枢推骨折、脱位、齿状突骨折时,患者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检查时可发现有局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三颈脊髓损伤 该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间肌,损伤后不能进行自主呼吸,伤员多于受伤后立即死亡。常见的损伤原因为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颈椎脱位,第二颈椎双侧椎弓骨折。这种骨折脱位亦可因上部颈椎于过伸位受伤引起。
3)第四颈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患者为完全性四肢瘫痪。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颈神经支配,第四颈脊髓节段损伤后,创伤性反应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颈神经,故患者的自主呼吸丧失。创伤性反应消退后,膈肌机能可望恢复而行自主呼吸,但呼吸仍较微弱。②感觉改变 锁骨平面以下的感觉消失,其他如括约肌功能、性机能、血管运动、体温调节机能等均消失。
4)第五颈脊髓损伤 损伤早期因第四至五颈脊髓受到创伤性水肿的影响,患者膈肌功能很差,加之创伤后患者发生肠胀气等更会加重呼吸困难。①运动改变 双上肢完全无自主活动而放置于身体两侧;肩部则因有提肩胛肌、斜方肌的牵拉而能耸肩。②感觉改变 患者除颈部及上臂前方一个三角区以外,所有感觉全部消失。③反射改变 患者除肱二头肌腱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外,其余腱反射全部消失。
5)第六颈脊髓损伤 患者由于脊髓创伤性反应及肠胀气的影响,呼吸功能可受到明显干扰。①运动改变 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三头肌瘫痪,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头肌仍可收缩,因而患者的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头部附近。桡侧伸腕长肌呈下远动单位性损害,而第六颈脊髓节段以下的神经所支配的手指、躯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瘫痪状态。②感觉感变 上肢的感觉,除上臂外侧、前臂背外侧的一部分以外,上肢其余部分均有感觉缺失现象。③反射改变 肱二头肌、肱桡肌反射均正常,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6)第七颈脊髓损伤 伤后膈神经机能正常,患者腹式呼吸。①远动改变 上肢轻度外展,前臂屈曲于胸前,腕可向桡侧偏位。伸指总肌肌力减弱,其中以伸示指肌的肌力减弱尤为明显;旋前圆肌、桡侧屈腕肌、屈指深肌、屈指浅肌、屈拇长肌均显力弱,故手呈半握状态。肱二头肌肌力正常。②感觉改变 躯干、下肢、上臂、前臂内侧、手的尺侧3个手指、有时示指有感觉障碍。③反射改变 肱二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均存在,三头肌反射消失或减退。
7)第八颈脊髓损伤 患者可见有单侧的或双侧Horner氏征;由卧位改为直立位时,可出现血管运动障碍,即位置性低血压,经过锻炼以后,此种现象可消失。①运动改变 屈拇长肌、伸拇短肌、骨间肌、蚓状肌、对掌肌、对指肌肌力减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瘫痪而呈爪形手。②感觉改变 感觉障碍范围包括4—5指、小鱼际及前臂内侧、躯干及下肢。③反射改变 三头肌反射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碍。
8)第一胸脊髓损伤 Horner氏征阳性,面部、颈部、上臂不出汗。①远动改变 拇收肌、骨间肌、蚓状肌部分瘫痪,拇展短肌完全无功能,肋间肌及下肢瘫痪。②感觉改变 感觉障碍发生在上臂远端内侧、前臂之内侧、躯干及下肢。③反射改变 上肢无反射改变,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碍。
(2)胸髓损伤 仅影响部分肋间肌,对呼吸功能影响不大,交感神经障碍的平面也相应下降,体温失调也较轻微。主要表现为躯干下半部与两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以及相应部位的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功能紊乱。
1)上胸段(第二至第五)脊髓损伤 患者仍可呈腹式呼吸。损伤平面越低,对肋间肌的影响越小,呼吸功能就越好,除有截瘫及括约肌失控症状以外,尚有血管运动障碍,患者坐起时常因位置性低血压而出现晕厥。①运动改变 损伤平面以下的肋间肌、腹肌、躯干及下肢麻痹,呈截瘫状。②感觉改变损伤平面以下感觉消失。③反射改变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发生障碍。
2)下胸段(第六至第十二)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在第六至第九胸脊髓受伤时,上段腹直肌的神经支配未受损害,具有收缩功能,而中段的和下段的腹直肌则丧失收缩功能。在第十胸脊髓节段以下损伤时,由于腹内斜肌及腹横肌下部的肌纤维瘫痪,患者咳嗽时腹压增高,下腹部向外膨出。下肢呈截瘫状态。②感觉改变 第六胸脊髓受伤时为剑突水平,第七、第八胸脊髓为肋下,第九胸脊髓为上腹部,第十胸脊髓平脐,第十一胸脊髓为下腹部,第十二胸脊髓为腹股沟。③反射改变 上、中、下腹壁反射中枢分别为胸7-8、胸9-10、胸11-12节段。
(3)腰髓及腰膨大损伤
1)第一腰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腰部肌肉力量减弱;下肢肌肉瘫痪,其中包括提睾肌、髂腰肌、缝匠肌以及髋关节的外展肌;膀胱、直肠的括约肌不能自主控制。②感觉改变 整个下肢、腹股沟、臀部及会阴部均有感觉障碍。③反射改变 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均消失。
2)第二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 髂腰肌及缝匠肌肌力减弱,股薄肌隐约可见有收缩,下肢其余肌肉瘫痪。肛门、直肠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 除大腿上1/3感觉改变以外,整个下肢及会阴部鞍区均有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提睾反射、腹壁反射阳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障碍。
3)第三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 下肢呈外旋畸形;股直肌力弱导致伸膝力量弱,膝关节以下肌肉瘫痪。②感觉改变 大腿中下1/3交界处平面以下及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消失或明显减退,跟腱反射及跖屈反射阴性,提睾反射可引出.
(4)第四腰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患者可勉强站立、行走,但由于臀中肌力弱,患者步态不稳,极似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鸭步,上楼困难;足的跖屈和外翻功能消失,但背屈和内翻功能存在;膀胱括约肌和直肠括约肌没有功能。②感觉改变 鞍区及小腿以下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消失或减弱。
(5)第五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 因髂腰肌及内收肌没有拮抗肌,故患者髋关节呈屈曲内收畸形,严重者可脱位。又由于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的肌力弱或瘫痪,可出现膝过伸畸形或者膝反弓弯曲畸形。此外,由于阔筋膜张肌及臀中肌力弱,患者行走时呈摇摆步态。胫前肌及胫后肌力量较强而腓骨肌、小腿三头肌瘫痪,可导致马蹄内翻足。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 足背、小腿外侧及偏后方、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消失。
(6)第一骶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小腿三头肌及屈趾肌瘫痪而伸肌有力;大腿的股二头肌瘫痪或有少许肌力;半腱肌、半膜肌肌力减弱;膀胱括约肌及直肠括约肌仍无功能。②感觉改变 跖面、足外侧、小腿外侧、大腿后侧及鞍区感觉减退。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存在,跟腱反射消失。
(7)第二骶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屈趾长肌及足部小肌肉瘫痪,患者不能用足尖站立。由于足之内在小肌肉瘫痪,足趾呈爪状。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 小腿后上方及大路后外侧,足之跖面及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跟腱反射可能减弱。
(8)脊髓圆锥损伤 骶髓3-5和尾节称脊髓圆锥。损伤后,会阴部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呈马鞍状分布。由于膀胱逼尿肌受骶2-4支配,可引起逼尿肌麻痹而成无张力性膀胱,形成充盈性尿失禁。大便也失去控制。有性机能障碍。肛门反射和球海绵体反射消失。腰膨大在圆锥以上,故下肢功能无影响。
3横向定位(脊髓不全性损伤)
(1)中央性脊髓损伤综合征 这是最常见的不全损伤,症状特点为:上肢与下肢的瘫痪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轻,或者单有上肢损伤。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也可能人触觉障碍及深感觉障碍。有的出现膀胱功能障碍。其恢复过程是:下肢运动功能首先恢复,膀胱功能次之,最后为上肢运动功能,而以手指功能恢复最慢。感觉的恢复则没有一定顺序。
(2)脊髓半切综合征 也称Brown-Sequard综合征,损伤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运动瘫痪和深感觉障碍,而对侧痛觉和温度觉障碍,但触觉功能无影响。由于一侧骶神经尚完整,故大小便功能仍正常。如第一至第二胸脊髓节段受伤,同侧颜面、头颈部可有血管运动失调征象和Horner综合征,即瞳孔缩小、睑裂变窄和眼球内陷。此种单侧脊髓的横贯性损害综合征好发于胸段,而腰段及骶段则很少见。
(3)前侧脊髓综合征 可由脊髓前侧被骨片或椎间盘压迫所致,也可由中央动脉分支的损伤或被压所致。脊髓灰质对缺血比白质敏感,在损伤、压迫或缺血条件下,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较易发生选择性损伤。它好发于颈髓下段和胸髓上段。在颈髓,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的痛觉、温觉减退而位置觉、震动觉正常,会阴部和下肢仍保留深感觉和位置觉。在不全损伤中,其预后最坏。
(4)脊髓后方损伤综合征 多见于颈椎于过伸位受伤者,系脊髓的后部结构受到轻度挫伤所致。脊髓的后角与脊神经的后根亦可受累,其临床症状以感觉丧失为主,亦可表现为神经刺激症状,即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有对称性颈部、上肢与躯干的疼痛和烧灼感。
(5)马尾—圆锥损伤综合征 由马尾神经或脊髓圆锥损伤所致,主要病因是胸腰结合段或其下方脊柱的严重损伤。临床特点:①支配区肌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为弛缓性瘫痪;②因神经纤维排列紧密,故损伤后其支配区所有感觉丧失;③骶部反射部分或全部丧失,膀胱和直肠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因括约肌张力降低,出现大小便失禁。马尾损伤程度轻时可和其他周围神经一样再生,甚至完全恢复.但损伤重或完全断裂则不易自愈。
4神经功能分级
(1)Frankel分级 1969年由Frankel提出将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存留情况分为五个级别,该方法对脊髓损伤的程度进行了粗略的分级,对脊髓损伤的评定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但对脊髓圆椎和马尾损伤的评定有其一定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约肌功能判断,尤其是对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状况表达不够清楚。
(2)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 1982年美同脊髓损伤协会(ASIA)提出了新的脊髓损伤神经分类评分标准,将脊髓损伤量化,便于统计和比较。1997年ASIA对此标准进行了进一步修订,使之更加完善。该方法包括损伤水平和损伤程度。
1)脊髓损伤水平 ①感觉水平检查及评定 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感觉功能(痛觉、触觉)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区的关键点,在每个关键点上检查2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3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0为缺失;1为障碍;2为正常。不能区别钝性和锐性刺激的感觉应评为0级)。检查结果每个皮区感觉有四种状况,即右侧针刺觉、右侧轻触觉、左侧针刺觉、左侧轻触觉。把身体每侧的皮区评分相加,即产生两个总的感觉评分,即针刺觉评分和轻触觉评分,用感觉评分表示感觉功能的变化。正常感觉功能总评分为224分。②运动水平的检查评定 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运动功能(肌力3级以上)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10对肌节中的关键肌。检查顺序为从上向下,各肌肉的肌力均使用0-5临床分级法。这些肌肉与相应节段的神经支配相一致,并且便于临床做仰卧位检查(在脊髓损伤时其他体位常常禁忌)。按检查结果将两侧肌节的评分集中,得出总的运动评分,用这一评分表示运动功能的变化。正常运动功能总评分为100分。③括约肌功能及反射检查 包括肛门指检、肛门反射、尿道球海绵体反射,测试肛门外括约肌。该检查用于判定脊髓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损伤。
2)脊髓损伤程度 鞍区皮肤感觉的检查应环绕肛门皮肤黏膜交界区各个方向均仔细检查,任何触觉或痛觉的残存均应诊断为不完全性损伤。临床医生需行肛门指检后才能作出完全性脊髓损伤的诊断,肛门指检应注意肛门深感觉有无和外括约肌有无自主收缩。脊髓休克期确定完全性脊髓损伤是不可能的。即使说脊髓休克期已结束,仍须对骶区功能仔细检查后才能确定脊髓损伤完全与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