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瞳子醪穴),向上到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完骨穴),外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复返向耳后(风池穴),再沿颈部侧面行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向下进入缺盆部。
其包括如下几个分支:
耳部分支: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手少阳的翳风穴进入耳中,过手太阳经的听宫穴,出走耳前,至眼外角的后方。
眼外角分支:从眼外角分出,下行至下领部足阳明经的大迎穴附近,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前脉会合于缺盆后,然后向下入胸中,穿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分支:从缺盆分出,向下至腋窝,沿胸侧部,经过季胁,下行至髋关节部(环跳穴)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关节外侧,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足背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一、第二趾骨间,出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联系脏腑 属胆,络肝,与心有联系。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不用,口苦,黄疽,胁肋疼痛,善太息,疟疾,恼怒,惊悸,虚怯,失眠。
病机分析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毗,上达额。本经有病则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足少阳胆经其支者绕耳经颈部结喉旁下行缺盆,经腋窝循胁肋,沿股、下肢外侧中线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间。本经有病,经气运行不利,则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不用。胆主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横溢则口苦、黄疽;胆气不畅郁滞则胁肋疼痛,善太息;胆为少阳,可表现为往来寒热,故辨疟疾为少阳;胆气郁结化火则恼怒;胆为中正之官,具有决断功能,胆病则决断功能失常,故惊悸,虚怯,失眠。
该经主治 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常用腧穴 左右各44穴:
瞳子髎 、听会、上关、 颔厌 、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 、正营、 承灵、脑空、风池、肩、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瞳子髎 GB1 Tóng zǐ liáo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解剖]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
瞳子髎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配伍]配合谷、临泣、睛明治目生内障;配少泽治妇人乳肿;配养老、肝俞、光明、太冲、治疗视物昏花。
[刺灸法]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听会 GB2 Tīng huì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主治]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喎斜,面痛,头痛。
[配伍]配颊车、地仓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聋气痞;配耳门、听宫治下颌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上关 GB3 Shàng guān
[定位]在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及三叉神经小分支。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
[配伍]配肾俞、翳风、太溪、听会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合谷、颊车治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颔厌 GB4 Hàn yàn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配伍]配悬颅治偏头痛;透悬颅、悬厘,配外关、风池治眩晕。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悬颅 GB5 Xuán lu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配伍]配颔厌、治偏头痛;配曲池、合谷治热病头痛。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悬厘 GB6 Xuán lí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配伍]配鸠尾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配束骨治癫痫。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曲鬓 GB7 Qū bìn
[定位]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配伍]配风池、太冲治目赤肿痛;配下关、合谷、太冲治疗头痛、口噤不开。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率谷 GB8 Shuài gǔ
[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配伍]配印堂、太冲、合谷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炎。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天冲 GB9 Tiān chōng
[定位]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支。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瘿气。
[配伍]配目窗、风池治头痛。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浮白 GB10 Fú bái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分支;布有耳大神经之分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疬,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配伍]配风池、行间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配听会、中渚治耳鸣、耳聋;配肾俞、太溪、耳门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头窍阴 GB11 Tóu qiào yīn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
[配伍]配强间治头痛;配只支沟、太冲、风池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顶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完骨 GB12 Wán gǔ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配伍]配风池、大杼治疟疾;配风池治癫疾僵仆;配风池、合谷治风热上犯喉痹、齿痛、痄腮、口歪。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本神 GB13 Běn shén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配伍]配前顶、囟会、天柱治小儿惊痫;配水沟、太阳、合谷、大椎、天柱、百会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阳白 GB14 Yáng bái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
[配伍]配太阳、睛明、鱼腰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头临泣 GB15 Tóu lín qì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配伍]配阳谷、腕骨、申脉治风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奇、水沟、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配大椎、间使、胆俞、肝俞治疟疾。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目窗 GB 16 Mù chuā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上齿龋肿,小儿惊痫。
[配伍]配关冲、风池治头疼;配陷谷治面目浮肿。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正营 GB17 Zhèng yí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的会合支。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配伍]配阳白、太冲、风池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承灵 GB18 Chéng lí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
[配伍]配风池、风门、后溪治鼻衄。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脑空 GB19 Nǎo kōng
[定位]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病。
[配伍]配大椎、照海、申脉治癫狂痫证;配风池、印堂、太冲治头痛、目眩;配悬钟、后溪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风池 GB20 Fēng chí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配伍]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刺灸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肩井 GB21 Jiān jǐng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解剖]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有颈横动、静脉分支;
肩井
布有腋神经分支,深层上方为桡神经。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虚百损。
[配伍]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脚气酸痛;治疗乳腺炎特效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渊腋 GB22 Yuān yè
[定位]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渊腋
[解剖]有前锯肌和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之支。
[主治]胸满,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配伍]配大包、支沟治胸肋痛、肋间神经痛。配条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关节周围炎。
[刺灸法]斜刺0。5-08寸。辄筋 GB23 Zhé jīn
[定位]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解剖]在胸大肌外缘,有前锯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胸肋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配伍]配肺俞、定喘治胸闷喘息不得卧;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日月 GB24 Rì yuè
[定位]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日月
[解剖]有肋间内、外肌,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配伍]配胆俞治胆虚;配内关、中脘治呕吐、纳呆;配期门、阳陵泉治胆石症;配支沟、丘墟治胁胀痛;配胆俞、腕骨治黄疸。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阴、少阳之会。胆经募穴。京门 GB25 Jīng mén
[定位]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
[配伍]配行间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缩、命门治脊强脊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募穴。带脉 GB26 Dài mài
[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2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
[配伍]配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治赤白带下;配关元、足三里、肾俞、京门、次髎治肾气虚带下;配中极、次髎、行间、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带下。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五枢 GB27 Wǔ shū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五枢
[配伍]五枢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对子宫全切术针麻。
[刺灸法]直刺0。8-1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维道 GB28 Wéi dào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解剖]在髂前上棘前内方,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
[配伍]配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治气虚下陷之阴挺或带下症;配五枢、带脉、中极、太冲、三阴交治卵巢囊肿、闭经;配横骨、冲门、气冲、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向前下方斜刺08-1。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之会。居髎 GB29 Jū liáo
[定位]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有臀中肌,臀小肌;有臀上动、静脉下支;布有臀上皮神经及臀上神经。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
[配伍]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配腰夹脊穴L 1-2 、L 3-5 、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15-2寸;可灸。
[附注]阳跷、足少阳之会。环跳 GB30 Huán tiào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
环跳
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配伍]配风市治风痹;配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飞扬治下肢水潴留、静脉炎;配风市、膝阳关、阳陵泉、丘墟治胆经型坐骨神经痛;配居髎、风市、中渎治股外侧皮神经炎;配髀关、伏兔、风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
[刺灸法]直刺2-2。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风市 GB31 Fēng shì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风市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配伍]配风池、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中渎 GB32 Zhōng dú
[定位]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配伍]配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及小儿麻痹症。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膝阳关 GB33 Xī yáng guān
[定位]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解剖]在髂胫束后方,股二头肌腱前方;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
[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配伍]配环跳、承筋治胫痹不仁;配血海、膝关、犊鼻、丰隆、曲池、合谷治膝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阳陵泉 GB34 Yáng líng quán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胁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阳交 GB35 Yáng jiāo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解剖]在腓骨长肌附着部;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支沟、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配阳辅、绝骨、行间、昆仑、丘墟治两足麻木;配环跳、秩边、风市、伏兔、昆仑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阳维脉郄穴。外丘 GB36 Wài qiū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解剖]在腓骨长肌和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
[配伍]配腰奇、间使、丰隆、百会治癫痫;配环跳、伏兔、阳陵泉、阳交治下肢痿、痹、瘫;配陵后、足三里、条口、阳陵泉治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郄穴。光明 GB37 Guāng míng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配伍]配肝俞、肾俞、风池、目窗、睛明、行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络穴。阳辅 GB38 Yáng fǔ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
[配伍]配陵后、飞扬、金门治下肢痿痹瘫之足内翻畸型。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胆经经穴。悬钟 GB39 Xuán zhōng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配伍]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八会穴--髓会。丘墟 丘墟GB40 Qiū xū
[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在趾短伸肌起点;有外踝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配伍]配昆仑、绝骨治踝跟足痛;配中渎治胁痛;配大敦、阴市、照海治卒疝;配日月、期门、肝俞、胆俞、阳陵泉、腕骨治黄疸、胆道疾患。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原穴。足临泣 GB41 Zú lín qì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
[配伍]配三阴交治痹证;配三阴交、中极治月事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地五会 GB42 Dì wǔ huì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跖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跗肿。
[配伍]配耳门、足三里治耳鸣、腰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侠溪 GB43 Xiá xī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之趾背侧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疟疾。
[配伍]配太阳、太冲、阳白、风池、头临泣治眩晕、偏头痛、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附注]胆经荥穴。足窍阴 GB44 Zú qiào yīn
[定位]在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和趾跖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背侧神经。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
[配伍]配太冲、太溪、内关、太阳、风池、百会治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等;配阳陵泉、期门、支沟、太冲治胆道疾患;配水沟、太冲、中冲、百会、风池急救中风昏迷。
[刺灸法]直刺01-0。2寸;可灸。
[附注]胆经井穴。
经穴歌 足少阳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率谷天冲浮白次,
窍阴完骨本神至,阳白临泣开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是,风池肩井渊腋长,辄筋曰月京门乡,
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市中渎,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悬钟丘墟足临泣,
地五侠溪窍阴闭
撞背不只是古代武术家的一种功法,对于普通人的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也有很好的作用。撞背养生功法在民间流传很广泛。从中医角度讲,人体背部布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等重要经脉,经常撞击可以疏通经脉气血,对穴位的刺激又能增强穴位及相应脏腑的功能,从而进行人体自身的阴阳气血调节,祛病强身。
现代医学也证明,人体背部有着丰富的脊神经,它们起着支配人体运动及心血管和内脏活动的作用。当其受到振动时,可刺激皮肤及皮下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并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增强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关资料还指出:背部皮下大量体细胞具有很强的免疫功能,尤其是对杀菌和抗癌有着神奇的效果。但平时它们总处于一种抑制状态,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它们受到刺激时,才能激活它们的功能。
下面让我们详细地认识撞背养生法吧。
方法
双足与肩同宽(起式姿势),站立于墙壁之前(或者找一棵表面没有疙瘩的圆粗大树),与墙相隔约半尺,全身放松协调一致;身体后仰,用背部撞击墙壁,用力适度、不要太重,借撞击的反作用力使身体回复直立,如此反复进行。撞击时的接触部位是从上到下,要使整个背部逐渐都撞击到。撞击下背部时,上身适当前倾,使下背部略向后突出,然后进行撞击。撞击时意念贯注背部,使意气集中于腰、肩、背之间。每次撞击100次左右。
原理
撞背功又名铁背功、靠山劲,原是习武者藉以提高后背抗击力及内脏抗震力的一种功夫。该功法易学易练,且健身效果显著。
根据中医经络学说,我们知道:人体背部脊柱是督脉所在,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维脉交会于风府、哑门,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被称为“阳脉之海”。因此,通过练功,使督脉得到一定的锻炼,可调整和振奋全身阳气。
另外,在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上有大量的俞穴,“俞”有传输的意思,俞穴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重要穴位,以适当的方法对这些俞穴加以刺激,可使与穴位相联系的各个器官功能正常化,并逐渐得以强化。
功效
撞背养生功法对某些相关的疾病能起到一定的疗效,例如:撞击时刺激肺俞,可缓解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盗汗、鼻塞等症;刺激心俞,可缓解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等症;刺激肝俞,能改善肝、胃、眼病和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刺激胆俞,可改善黄疸、口苦、胁痛等症;刺激胃俞,可改善胃肠、胸胁部病症;刺激肾俞,可缓解泌尿生殖系统的疾患;刺激膀胱俞,可改善小便不利、遗尿、泄泻、腰脊强痛等症。
另外,中医学理论还告诉我们:“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在现代生活中,大约有80%以上的人都患有某种程度的腰背痛,通过撞背,可产生一定的振动源,使肌肉、神经、脏器等组织受到超低频振动,故能促使紧张的肌肉、神经等放松,并能使瘀滞的气血得以流通,如此,则症状自然得以缓解。
一般腰背痛,只要背靠墙撞击,自练7~10天,其症状明显减轻。此功具有壮腰肾、活经络、行气血、平阴阳的功效。
撞背虽有效,但应注意,高龄者、心脑血管患者、孕妇、产妇、妇女月经期、儿童、背部皮肤破溃者,应慎用或忌用此法。
撞背功的习练者,只要坚持认真练功,方法正确,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健身效果。
你指的是背部膀胱经上的几个腧穴吧~~~ 肺腧
取穴方法 人体肺俞穴位于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气肿,肺结核;
2 外科系统疾病:颈淋巴结核,胸膜炎;
3 其它:感冒,心内膜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痛等。 厥阴腧
取穴方法 该位于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
1 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外膜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
3 其它:胃炎,齿神经痛等。 心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 1 循环系统疾病: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动过速;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失眠,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病
3 其它: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膈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慢性出血性疾病、贫血、呃逆、神经性呕吐、荨麻疹、皮肤病等。 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肝腧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 1 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黄疸;
2 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睑下垂,结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视网膜炎;
3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病;
4 外科系统疾病:淋巴结结核,胃出血,肠出血,胆石症;
5 其它:月经不调等。 胆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十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胆经疾病,如胆囊炎、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肝炎等。 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脾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倦怠感、口渴、食欲不振、糖尿病等。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胃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倦怠感、口渴、食欲不振、糖尿病等。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胃炎、胃痉挛、呕吐、恶心等。该穴道还可以有效的配合治疗由于胃肠功能引起的身体消瘦等消化系统病征,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三焦腧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
1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尿潴留,遗精;
3 其它:腹水,神经衰弱,腰肌劳损等。
肾腧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 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细节请参阅本站“穴道指压疗法”相关网页。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大肠腧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腰痛、腹泻、便秘、髋关节疼痛等。此穴与小肠俞配合可以明显改善男子早泄的情形,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小肠腧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的骶部,当第一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一骶后孔齐平。 主治病症下腹部肿胀、下腹部疼痛、脚部肿胀、夜尿症等。此外此穴和大肠俞穴配合可以明显改善男性早泄状况,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疼。 膀胱腧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的骶部,当第二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二骶后孔齐平。 主治病症夜尿症、膀胱肾脏疾病等。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噫嘻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噫嘻穴的定位 9 噫嘻穴的取法 10 噫嘻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噫嘻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噫嘻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噫嘻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噫嘻 1 拼音
yì xī
2 英文参考Yìxǐ BL45 [中国针灸学词典]
yìxī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4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4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噫嘻 汉语拼音 Yixi 罗马拼音 Yihsi 美国英译名 Happy Giggling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45 日本 45 法
国 莫兰特氏 V40 富耶氏 德国 B40 英国 B40 美国 BI45
噫嘻为经穴名[1](Yìxī[2]BL45),又作譩譆。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别名五胠俞[3]。属足太阳膀胱经[1]。令病人发噫嘻之声,此穴位局部能动应手指,故名噫嘻[1]。噫嘻穴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胸痛引背,少腹胀满,肩胛内廉痛,腰胁痛,癫狂,痫证,痴呆,不眠,虚劳烦热,热病汗不出,咳嗽,气喘,呕吐,目痛,目眩,疟疾,肩背痛,热病,胸痛,现代又多用噫嘻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等。
4 噫嘻的别名五胠穴(《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噫嘻。
5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胗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噫嘻。
6 穴名解令病人发噫嘻之声,此穴位局部能动应手指,故名噫嘻[1]。
譩,通“噫”,伤痛声。《集韵》:“噫,伤也,又痛声。”譆,通“嘻”,悲恨声。《说文》:“譆,痛也。”注:“痛而呼之言也。”噫嘻,哀痛声,即噫嘻。《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大风汗出,灸。在背下侠脊旁三寸所,压之令病人呼,应手。”王冰注:“以手压之,令病人呼噫嘻之声,则指动矣……因取为名尔。”《针灸甲乙经》:“以手痛按之,病人言噫嘻是穴。”按压取穴时,病人常有畏痛噫嘻之声,因而得名。[4]
7 所属部位背部[5]
8 噫嘻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噫嘻穴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2]。
噫嘻穴位于脊柱区,第六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1]。
噫嘻穴位于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针灸甲乙经》);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3]。
噫嘻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噫嘻穴在背部的位置
噫嘻穴在背部的位置
噫嘻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噫嘻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 噫嘻穴的取法噫嘻穴位于脊柱区,第六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平第六胸椎棘突下,灵台(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俯卧位,第6胸椎棘突下与肩胛骨内侧缘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10 噫嘻穴穴位解剖噫嘻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六肋间隙。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分布著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五、六、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参看督俞等穴)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1]。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6、第7胸神经后支外侧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肩胛背神经和第6、第7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通过[3]。
11 噫嘻穴的功效与作用噫嘻穴具有宣肺理气,通络止痛的功效。
噫嘻穴有宽胸利胁、清热安神的作用[1]。
噫嘻穴有宣肺解表、和胃降逆之功。治大热、汗不出、劳损、不得卧、温疟久不愈及胸腹闷胀、肩背胁肋痛、鼻黄等症。[4]
12 噫嘻穴主治病证噫嘻穴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胸痛引背,少腹胀满,肩胛内廉痛,腰胁痛,癫狂,痫证,痴呆,不眠,虚劳烦热,热病汗不出,咳嗽,气喘,呕吐,目痛,目眩,疟疾,肩背痛,热病,胸痛,现代又多用噫嘻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等。
噫嘻穴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胸痛引背、少腹胀满、肩胛内廉痛、腰胁痛、癫狂、痫证、痴呆、不眠、虚劳烦热、热病汗不出、咳嗽、气喘、呕吐、目痛、目眩、疟疾等[1]。
噫嘻穴主治咳嗽、气喘、肩背痛、疟疾、热病[7]。
噫嘻穴主治咳嗽,气喘;肩背痛;疟疾,热病[6]。
噫嘻穴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疟疾、肩背痛等[3]。
现代又多用噫嘻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等[1]。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
2 其它:感冒,心包炎,哮喘,疟疾,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斜刺03~05寸[3]。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6][7],局部有酸胀感[6]。
注意:噫嘻穴体内对应心脏,故不能深刺,以免引起气胸[6]。
132 灸法可灸[1][6][1]。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噫嘻穴的配伍噫嘻配定喘,膻中,有理气宽胸,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噫嘻配大椎、外关,有解表清热截疟的作用,主治热病,疟疾。
噫嘻配膻中、内关、中府,治胸痛[6]。
噫嘻配太渊、肺俞、风门,治哮喘病[6]。
噫嘻配大椎、后溪、风池,治疟疾[6]。
15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喘逆、鼽衄、肩胛内廉痛、不可俯仰、胗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噫嘻主之。小儿食晦头痛,噫嘻主之。
《循经考穴编》:诸疟不愈,虚烦劳热,胸痛引脊,膊内廉病。
每次醒来还是犯困,一副睡不够、睡不醒的样子?就算是睡眠时间已经够了,但还是一副疲惫的面孔?一个人的睡眠质量决定着一天的做事效率和心情状态。
中医认为,脾主思,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虚弱,气血贫乏,就会导致心神失养,导致入睡困难。《黄帝内经》也曾指出,“胃不和则卧不安” 。 即胃的生理功能紊乱、不协调,或出现病理性的障碍引起睡眠失调,严重者发展为失眠。
现在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我用了酸枣仁汤,还是失眠?我用了归脾丸,还是失眠?因为失眠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失眠呈现的不同症状,也对应着不同的改善方法。
失眠人群的大致表现分5类:
1、入睡困难,易醒。
2、常常从梦中惊醒。
3、睡不沉、醒后难入睡。
4、梦中易惊醒。
5、睡眠质量欠佳。
那么,这5种表现,都该怎么去改善呢?
有些人常常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着后也易醒,这类人通常一般都会伴有口臭、泛酸、上腹部胀闷不适等症状,有的人还存在没有食欲、恶心呕吐、大便无规律等问题。
建议: 消食导滞、通降助眠 。常用的中成药有枳实导滞丸、保和丸。
第二种:常常从梦中惊醒该怎么改善?
常常表现为易醒、多梦、胸部和上腹部胀闷不适、头晕目眩、恶心欲呕、咳嗽痰多、身体疲惫、口淡无味等症状。
建议: 除湿化痰、理气助眠 。常用的中成药有平胃丸、二陈丸。
第三种:睡不沉、醒后难入睡该怎么改善?
通常会表现为难以入睡,或醒后难再入睡,睡不沉、总是感觉似醒似睡,寒冷季节症状明显。这类人大多还怕冷,手足凉,大便便溏,或有小便清长等症状。
建议: 暖胃助眠、温里散寒 。常用的中成药有附子理中丸、交泰丸。
通常表现为脘腹和两胁胀痛,或身体转动时两腰胁痛,打饱嗝、口苦、小便短赤频涩。
这一类的睡眠问题,是由于肝气犯胃引起的。
建议: 疏肝理气,和胃助眠 。常用的中成药有柴胡疏肝丸、逍遥丸、龙胆泻肝丸。
第五种:睡眠质量欠佳要怎么改善?
多是因为风、寒、湿等外邪易侵犯于胃,表现出难入睡或睡不沉,身体困重感症状。
建议:解表疏邪,和胃助眠。常用的中成药有藿香正气丸。
最近啊,后台有很多人,都在问,老师,我失眠、我拉肚子、我脾虚谁谁谁用的那个方法我可以用吗?
我想说的是,您对症了吗?你真的辩证清楚了吗?他的方法真的适合您的具体问题吗?所以啊,辩证是第一位的!
盐因为它的医用功效,在现存最早的中药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占有一席。《神农本草经》把盐列为“中品”,性味“咸、寒,入胃、肾、大小肠经。具有涌吐、清火凉血、解毒之功。还有补肾,引火下行,润燥祛风,清热渗湿之效”。
泡脚加把盐可助眠、补肾、防感冒。平日热水泡脚时,适当加把盐,配合按摩涌泉穴, 养生 效果更佳,有助于补肾、安眠。盐的消炎功效是安全有效的。盐溶于热水之后,借助水的热力,能更好地清洁皮肤、去角质,可做日常脚部清洁,还能辅助治疗脚气病。盐味咸、入肾经,通过盐水泡脚亦可发挥一定作用,并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心肾。感冒时可适当提高水温,温度感觉舒适即可,避免烫伤,泡至微微发汗。
盐蒸橙子有助于缓解感冒引起的咳嗽、痰多,也可用于平日食欲不振、胸腹胀痛。橙1个,食盐1/3勺,将橙子洗净,在盐水中浸泡一会儿,切去顶,将少许盐均匀撒在橙肉上,用筷子戳几下,便于盐分渗入,后装入碗中,盖上切去的橙顶,上锅蒸,水开后再蒸大约10分钟左右后,取出去皮,果肉连同蒸出来的水一起食用。
盐包热敷可祛湿、驱寒、止痛。取粗盐炒热,装入布袋,即可自制成热敷盐包。盐辛温驱寒,加热后药性更易发挥。现在市面也有现成的盐包产品,使用也很方便。在盐包表面洒少许水,用微波炉加热1分钟后,温度达到50℃~60℃,即可使用。盐包热敷,可用于:热敷足心,温寒祛湿,可用做日常保健。热敷风湿、痛风等关节疼痛处,可缓解疼痛。热敷腋窝,此处有不少保健穴位,可起到强健心肺的保健作用。热敷小腹,可缓解老人尿不出。老人尿不出时下腹疼痛难受,热敷可松弛肌肉,减少尿流阻力,让排尿顺畅,痛苦减轻。
盐包加点料,效果更好。加入少量小茴香治胃痛效果好。趁热敷在胃部和背部,可松弛胃部痉挛部位,令人舒畅,起到通顺胃气、消解胃病的效果。敷肚脐,可调补身体阴阳,尤其适用于肝肾阴虚的男性,比如腰酸胁痛、眩晕、耳鸣、遗精。加入适量干艾草缓解痛经。痛经时外敷,可温通经脉,驱寒止痛。亦可用于肩颈、关节劳累、酸胀不适等。(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胡世云)
[ 责编:钟蕾蕾 ]
来“中国网”(CIIC_China)官方微信,回复“部位”,告诉你一个减肥小秘诀
内科疾病
气管炎
临床主要表现是咳嗽、咳痰,急性气管炎常伴见发热,慢性气管炎常遇寒即发、迁延不愈,病程较长。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丰隆、鱼际。
辅穴―阳交、条口、阳陵泉。
支气管哮喘
临床主要表现是气喘痰鸣、呼吸急促,属于过敏性疾病,常反复发作。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鱼际。
辅穴―丰隆、阳交。
肺炎
临床主要表现是发热、咳嗽、胸痛,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属于中医“风温”范畴。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曲泽。
辅穴―委中、阳交。
咯血
咯血原因很多,最常见的疾病是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病,及慢性气管炎、心脏病,外伤亦可引起。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
辅穴―鱼际,及随症取穴。
心脏疾病
主要指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有心衰表现者,刺血治疗可以减轻症状。
治疗取穴:
主穴―曲泽、阳交、太阳。
辅穴―少海。
高血压病
临床表现主要是血压高、头晕、头痛,属于中医“肝风”、“眩晕”、“头痛”等证范畴。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委中、曲池。
辅穴―委阳、腰阳关。
胃痛
主要指“慢性胃炎”,“溃疡病”及“胃痉挛”等疾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
治疗取穴:
主穴―曲泽。
辅穴―阳交、足三里。
肝炎
主要指“慢性肝炎”,临床表现有肝区疼痛、肝脏肿大、乏力、纳差及/或肝功能异常等。
治疗取穴:
主穴―阳交、足三里、曲泽。
辅穴―阳陵泉。
肝硬化腹水
临床主要表现是腹胀如鼓、青筋暴露、两胁隐痛、消瘦纳少,属于中医“臌胀”、“胁痛”、“症瘕”等证范畴。部分病人刺血治疗有效。
治疗取穴:
主穴―阳交、足三里、曲泽。
辅穴―肾俞、腰俞。
胆囊炎
临床主要表现有右上腹胆囊区疼痛、消化不良或伴有发热、黄疸等症状,属于中医“胁痛”、“黄疸”范畴。
治疗取穴:
主穴―阳陵泉。
辅穴―阳交、曲泽。
慢性肾炎
临床主要表现有水肿、蛋白尿、管型尿、血尿,高血压,以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与中医的“水肿”、“虚劳”、“腰痛”等证有相似之处。
治疗取穴:
主穴―腰俞。
辅穴―曲泽、肾俞、委中。
风湿性关节炎
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多在天冷受凉时发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
治疗取穴:
上肢肩关节取尺泽。
肘关节取曲泽。
腕关节取中渚、阳池。
下肢髋关节取环跳、委阳。
膝关节取足三里、阴陵泉。
踝关节取足背部穴位。
头痛
主要指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和三叉神经痛,刺血治疗效果显著。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
辅穴―偏头痛取患侧太阳。后头痛取委中。巅顶痛取印堂。头项痛取尺泽。
精神分裂症
临床表现以行为、知觉、思维、 情感 和智能等精神活动失调,常见哭笑无常、语无伦次、幻听幻视、狂躁不安或木僵不语等等,属于中医“癫狂症”范畴。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曲泽、委中。
辅穴―阳交、丰隆。
癫痫
临床主要表现是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喉间有痰声,可以自然苏醒,是一种阵发性短暂的大脑功能失调,俗称“羊痛疯”。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曲泽。
辅穴―委中、阳交。
多发性神经根炎
临床主要表现是四肢麻木、四肢和躯干肌无力,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发性神经炎。刺血治疗效果较好。
治疗取穴:
主穴―腰阳关、曲泽。
辅穴―局部、委阳、委中。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主要指“脑溢血”或“脑血栓形成”引起的半边肢体瘫痪,属于中医“类中风”之后遗证“偏枯”、“半身不遂”等病证。刺血治疗,疗效可靠、满意。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曲泽、委中。
辅穴―委阳、腰俞、手足局部。
中暑
中暑是一种紧急病症,多因为较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引起,俗称“发痧”,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如不及时救治,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中暑包括了中医的“暑闭”、“暑厥”、“暑风”等证。
治疗取穴:
主穴―十宣、曲泽、委中。
辅穴―随证取穴。
外科疾病
急性乳腺炎
临床主要症状是乳房局部红肿、疼痛、有硬块、触痛。全身可有怕冷、发热、腋下淋巴结肿大,中医称为“乳痈”
治疗取穴:
主穴―曲泽(患侧)。
辅穴―局部。
急性阑尾炎
临床主要表现是右下腹疼痛,麦氏点有固定的压痛,一般常伴发热,中医俗称“缩脚肠痈”。针刺放血适应症主要是单纯性急性阑尾炎,临床观察部分化脓性阑尾炎早期也有一定效果。
治疗取穴:
主穴―髀关、阳交、阑尾穴。
辅穴―风市、委阳、曲泽。
结石绞痛
主要指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引起的腰或/及腹部绞痛,刺血治疗止痛效果显著。
治疗取穴:
主穴―肾俞、腰阳关。
辅穴―阴陵泉、阳交。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临床主要表现有间歇性跛行、患肢疼痛、麻木、发凉,肌肉可以发生萎缩,皮肤苍白或青紫,动脉搏动微弱甚至消失,最后可发生溃烂、坏死。
治疗取穴:
主穴―委中、腰俞、局部。
辅穴―足背部穴位。
肩关节周围炎
临床表现早期以疼痛为主,晚期以功能障碍为主。肩部弥散性疼痛,可向颈部和臀部放散,日轻夜重,活动后疼痛反能减轻,伴有局部广泛的压痛点,外旋、外展动作受限。俗称“五十肩”、“冰冻肩”。
治疗取穴:
主穴―尺泽、外关。
辅穴―局部、肩髃、曲池。
坐骨神经痛
临床主要症状是沿坐骨神经通路发生放散性的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夜间及步行时疼痛加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发病的原因很多,比如风湿、腰推间盘脱出、肥大性脊椎炎、骶骼关节炎、椎管内肿瘤等。
治疗取穴:
主穴―腰俞、委中。
辅穴―委阳、阳交、环跳、丘墟。
急性腰扭伤
常发生在不正确姿势下扛抬或搬运重物时,突然发生腰局部疼痛、压痛明显、活动受限,俗称“闪腰”。
治疗取穴:
主穴―腰阳关、局部。
辅穴―委中。
跌打损伤
主要指软组织损伤及骨折后遗症状,临床表现有局部肿胀、疼痛及肢体功能活动障碍。
治疗取穴:
伤处局部。胸胁部外伤取阳交。
骨髓炎
主要指慢性骨髓炎患处肿痛、流脓、长期不能收口愈合者,针刺放血治疗可以促使排脓、消炎、生肌收口,以至痊愈。
治疗取穴:
主穴―局部。
辅穴―上肢取曲泽。下肢取委中、阳陵泉。
丹毒
临床症状有寒战、发热、头痛、全身不适,患肢局部皮肤红赤、灼热、疼痛,附近淋巴结肿大,常反复发作,但少见化脓,多见于下肢。俗称“流火”。
治疗取穴:
主穴―局部,阴陵泉。
辅穴―阳交、委中、三阴交。
毛囊炎
主要指颈部多发性毛囊炎,反复发作不愈者。
治疗取穴:
主穴―大椎、委中、太阳。
辅穴―局部。
疖肿
临床症状为局部肿痛,呈圆形突起的小硬结节,有的可见黄白色脓头,三、五天后溃破出脓,脓溃后逐渐愈合,中医称“热毒疖”。
治疗取穴:
局部、委中。成脓时可直接刺疖肿上出脓。
对口疽
指发于颈部的皮下脓肿,又称“砍头疽”。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委中。
辅穴―局部。
搭背
指发于背部的皮下脓肿。俗称“背痈”。
治疗取穴:
主穴―委中(患侧)。
辅穴―局部。
小腿慢性溃疡
主要指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皮肤慢性溃烂、久不收口。
治疗取穴:局部。
橡皮腿
指丝虫病引起的下肢皮肤粗糙、肿胀。
治疗取穴:
阴陵泉、三阴交及足背部穴位。
痔疾
指内、外痔及脱肛等肛肠科疾病。
治疗取穴:
主穴―腰俞。
辅穴―长强。
毒蛇咬伤
毒蛇咬伤患处肿胀、疼痛,宜早期刺血治疗。
治疗取穴:
局部。上肢取曲泽。下肢取委中。
妇科疾病
痛经
临床主要表现是行经前或行经期间下腹部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甚至昏厥。
治疗取穴:
主穴―阴陵泉、腰俞。
辅穴―曲泽、三阴交。
不孕症
主要指因气滞血瘀引起月经不调的不孕症。
治疗取穴:
主穴―曲泽、腰俞。
辅穴―阴陵泉。
儿科疾病
脑炎后遗症
指病毒性脑炎后遗的痴呆、耳聋、视物不清、失音或瘫痪等症。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曲泽、委中。
辅穴―腰阳关、局部。
小儿麻痹后遗症
指脊髓灰质炎引起的小儿肢体麻痹,肌肉萎缩或畸形等后遗症。
治疗取穴:
主穴―委中、腰阳关。
辅穴―手、足局部穴位。
遗尿
治疗取穴:
主穴―腰俞。
辅穴―太阳、三阴交。
新生儿破伤风
临床主要症状有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貌似苦笑等。俗称“破脐风”、“七天风”。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
辅穴―委中、随症取穴。
五官科疾病
急性结膜炎
临床主要症状是患眼先有刺痒或异物感,或有畏光及灼热感,眼睑红肿睁不开,球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等。
治疗取穴:
太阳及随症取穴。
急性扁桃体炎
临床主要症状有咽痛、扁桃体肿大,或有发热。
治疗取穴:
太阳、尺泽。
慢性鼻炎
临床主要症状有鼻塞、流脓性鼻涕,不闻香臭,副鼻窦有压痛。
治疗取穴:
太阳、印堂。
耳鸣、耳聋
主要指神经性耳鸣、听力减退。
治疗取穴:
太阳、听宫。
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
指因视神经病变引起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治疗取穴:
太阳、阳白。
其它各种疾病
荨麻疹
是一种过敏性疾病,发作时皮肤出现皮疹、瘙痒,无脱屑,常可反复发作。
治疗取穴:
主穴―曲泽、委中。
辅穴―曲池。
乳房肿块
主要指乳房小叶增生等乳房肿块。
治疗取穴:
主穴―曲泽。
辅穴―随症取穴。
甲状腺肿瘤
主要指甲状腺腺瘤,系一种良性肿瘤,刺血治疗可使瘤体缩小、消失。甲状腺囊肿也有效。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
辅穴―尺泽、中府、云门。
食道癌
临床主要表现是进行性吞咽困难、消瘦,食道吞钡摄片或食道拉网病理检查可以确诊。刺血治疗可以明显缓解症状,减轻痛苦。
治疗取穴:
主穴―曲泽、太阳。
辅穴―阳交、委中、足三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