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后背疼是说明肝的疏泄功能差造成的。肝胆的解剖位置在右侧,肝主疏泄,调解情志,人在大怒或生气时,会造成右背部痛,在肝俞和胆俞穴会出现隆起。又因为在五行中肝属木,脾胃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在这时会出现胃胀,打膈,暖气等现象。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肝俞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肝俞穴的定位 10 肝俞穴的取法 11 肝俞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肝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肝俞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肝俞穴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肝俞穴研究进展 181 对消化道的影响 182 对血液的影响 183 对胆囊的影响 184 对血糖的影响 185 对血胆固醇的影响 186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87 对垂体的影响 188 治疗肝炎 189 治疗麦粒肿 1810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811 治疗胆石症 1812 治疗胃脘痛 1813 治疗淋巴结核 1814 治疗眼睑下垂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肝俞 1 拼音
gān shù
2 英文参考Gānshū BL18 [中国针灸学词典]
gān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肝俞 汉语拼音 Ganshu 罗马拼音 Kanshu 美国英译名 Liver Locu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18 日本 18 法
国 莫兰特氏 V18 富耶氏 V18 德国 B18 英国 B18 美国 BI18
肝俞为经穴名[1](Gānshù[2]BL18)。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1]。肝俞是肝的背俞穴[1][2]。肝即肝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肝气输注的部位,故名肝俞[1]。肝俞穴主治肝胆、神志、眼目、血证等疾患:如脘腹胀痛,胸胁支满,黄疸结胸,吞酸吐食,饮食不化,目赤痒痛,胬肉攀睛,目生白翳,雀目,青盲,癫狂,病症,脊强反折,鼻衄,唾血,吐血,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腰背痛,咳逆短气,寒疝,气瘿,瘰疬,黄疸,胁痛,目赤,目视不明,眩晕,夜盲,痫证,背痛,目痛,癫狂痫,衄血,脊背痛,胃痛,目赤痛,青光眼,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现代又多用肝俞穴治疗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精神分裂症,各种眼病,支气管炎,月经不调,眼睑下垂,结膜炎,夜盲症,视网膜炎,偏头痛,精神病,淋巴结结核,肠出血,胆石症等。
4 肝俞穴的别名肝念(《灸法残卷图》)。
5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肝俞在九焦(椎)之间。
6 特异性肝俞穴为肝之背俞穴。
7 穴名解肝即肝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肝气输注的部位,故名肝俞[1]。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消化腺,五脏之一。《说文》:“肝,木脏也。”《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载:“肝者,罢极之本…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木喜畅顺,此可顺其气而达之也。此穴内应肝脏,是肝气转输、输注之所,为治肝要穴,故名之。[3]
8 所属部位背部[4]
9 肝俞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5]。
肝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九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一说肝俞穴“除背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肝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肝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10 肝俞穴的取法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肝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九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第9胸椎棘突下与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下推2个椎体,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肝俞穴[7]。
11 肝俞穴穴位解剖肝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著第九、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八、九、十胸神经后支外侧支重叠分布。穴位深部对第九肋间隙呐的结构。在胸、腹腔内则对应胸膜腔、肺、膈、肝、脾与胃。肝、脾为实质性器官,血液供应丰富。因此,如盲目针刺时,不能提插,不能捻转,应立即起针,应严密观察有无内出血现象。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1]。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9、第10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胸背神经、第9和第10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相应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8]。
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5]。
12 肝俞穴的功效与作用肝俞穴具有疏肝利胆,理气明目的功效。
肝俞穴有清利肝胆、宁神明目、补血消瘀的作用[1]。
本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9胸椎旁,是肝气输注于背部之处,故可治疗肝脏疾病[9]。
肝为阴脏,体阴用阳,易升,易动,最易化火生风,因此又可治疗神志病[9]。
肝开窍于目,主筋,藏血,同时也是治疗眼病、血证和筋脉病的常用穴[9]。
肝与胆相表里,肝开窍于目,《黄帝内经灵枢·脉度》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故本穴与胆俞配伍为治疗肝胆疾病的重要腧穴,同时也是治疗眼目疾病的腧穴之一[9]。
有清泻肝胆、养血明目之功,如诸风掉眩、满闷多怒,咳引两胁,目翳生泪、疝气,挛筋、转筋引腹、小儿惊风,以及黄疸、积气等症,皆可取此[3]。
13 肝俞穴主治病证肝俞穴主治肝胆、神志、眼目、血证等疾患:如脘腹胀痛,胸胁支满,黄疸结胸,吞酸吐食,饮食不化,目赤痒痛,胬肉攀睛,目生白翳,雀目,青盲,癫狂,病症,脊强反折,鼻衄,唾血,吐血,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腰背痛,咳逆短气,寒疝,气瘿,瘰疬,黄疸,胁痛,目赤,目视不明,眩晕,夜盲,痫证,背痛,目痛,癫狂痫,衄血,脊背痛,胃痛,目赤痛,青光眼,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现代又多用肝俞穴治疗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精神分裂症,各种眼病,支气管炎,月经不调,眼睑下垂,结膜炎,夜盲症,视网膜炎,偏头痛,精神病,淋巴结结核,肠出血,胆石症等。
肝俞穴主治肝胆、神志、眼目、血证等疾患:如脘腹胀痛、胸胁支满、黄疸结胸、吞酸吐食、饮食不化、目赤痒痛、胬肉攀睛、目生白翳、雀目、青盲、癫狂、病症、脊强反折、鼻衄、唾血、吐血、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腰背痛、咳逆短气、寒疝、气瘿、瘰疬等[1]。
肝俞穴主治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视不明、眩晕、夜盲、癫狂、痫证、背痛[8]。
肝俞穴主治黄疸,胁痛;目赤,目痛,目视不明,雀目;眩晕,癫狂痫;吐血,衄血;脊背痛[6]。
肝俞穴主治黄疸,胁痛,胃痛,吐血,衄血,眩晕,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癫狂,痫证,脊背痛;以及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5]。
现代又多用肝俞穴治疗急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各种眼病、支气管炎、月经不调等[1]。
1 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黄疸;
2 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睑下垂,结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视网膜炎;
3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病;
4 外科系统疾病:淋巴结结核,胃出血,肠出血,胆石症;
5 其它:月经不调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3~05寸[1]。
斜刺03~05寸[5]。
斜刺05~08寸[8][6],局部有酸胀感[6],可向肋间放散[6]。
注意: 肝俞穴右侧穴下深部为肝脏,故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肝脏[6]。
142 灸法可灸[1][8][6]。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 肝俞穴的配伍肝俞配期门,为俞募配穴法,有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主治肝炎,胆囊炎,胁痛。
肝俞配百会、太冲,有平肝潜阳,清热明目的作用,主治头昏头痛,眩晕。
肝俞配肾俞、太溪,有滋阴养血补肾的作用,主治健忘,失眠。
肝俞配大椎、曲池,有清热泻火,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癫痫,精神分裂症。
肝俞配睛明、风池、光明,治青光眼[6]。
肝俞配胆俞、阳纲、期门、阳陵泉,治肝炎、黄疸[6]。
肝俞配大椎、风池、太阳、肾俞,治视网膜出血[6]。
16 特效双手拇指分别按压在双侧肝俞穴上做旋转运动,由轻到重至不能承受为止,每次10~30分钟,可缓解眼红、眼痛等症状[7]。
17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冲。
《针灸甲乙经》:咳而胁满急、不得息、不得反侧,腋胁下与脐相引,筋急而痛……唾血短气、鼻酸,肝俞主之。癫疾,膈俞及肝俞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肝俞、脾俞、志室,主两胁急痛。吐血,灸肝俞百壮。
《针灸大成》:肝俞,主热病,瘥后食五辛,多患眼暗,如雀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相距一寸五分……咳引两胁急痛,不得息,转侧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目生白翳。
18 肝俞穴研究进展 181 对消化道的影响肠功能障碍患者,针刺肝俞可使肠功能正常化;针刺肝俞、脾俞、胃俞等背俞穴,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的疗效,能使溃疡逐渐愈合,胃液分泌虽保持高分泌状态,但胃液的总酸度和自由酸度多趋向正常化。有人用皮内针刺入胆俞、肝俞等,在胆囊X线片上可见胆囊影像缩小,表现为胆囊收缩,也可见Oddi括约肌舒张,胆管内压力下降。[6]
182 对血液的影响针刺肝俞可使肝血流量明显减少,对血液成分也有影响。如针刺肝俞,可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脾性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症状好转[6]。
183 对胆囊的影响针刺肝俞后,即刻见到胆囊、胆总管均呈现收缩,Oddi括约肌舒张,胆管内压力下降[6]。
184 对血糖的影响针刺肝俞使耐糖曲线高者下降,低者升高[6]。
185 对血胆固醇的影响针刺肝俞可使高胆固醇含量下降明显,对正常机体的胆固醇含量影响不显著[6]。
186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针刺家兔的“肝俞”、“足三里”、“肾俞”1次,针后可见家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明显增强,但连续7d,每日1次,反看不出明显效果[6]。
187 对垂体的影响针刺足三里、肝俞、脾俞能引起垂体肾上腺的功能增强,肾上腺重量增加,束状带变宽,皮质增厚,细胞体积增大,球状带和束状带界限不清[6]。
188 治疗肝炎以肝俞、足三里为主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44例,配穴取阳陵泉、内关,常规针刺,留针15 min,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治疗5个疗程后,氨基转移酶864%转为正常[6]。
189 治疗麦粒肿针刺肝俞治疗复发性麦粒肿15例,针后强 捻转,并行开阖泻法,使之出血,每周1次,结果全部在1~3次内治愈[6]。
1810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针刺肝俞配心俞埋线为主,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40例。结果:近期有效率为922%,远期有效率为893%[6]。
1811 治疗胆石症取肝俞、胆俞、脾俞等,用推按运经仪治疗63例,配合服用硫酸镁、稀盐酸、油煎鸡蛋,结果均有较好疗效。
1812 治疗胃脘痛针灸肝俞、胆俞、脾俞等,治疗50例,有很好疗效。
1813 治疗淋巴结核割治肝俞、膈俞,治疗211例,有较好疗效。
1814 治疗眼睑下垂肝是人体五脏之一,在人体器官和功能活动里扮演这极其重要的角色,任何食物要消化和吸收都要经过肝的过滤,因此肝脏的健康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所以养肝至关重要,通过穴位按摩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养肝方法,那么肝脏不好可以按摩哪里如何按摩可以养肝
1、肝俞穴
位置:肝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肝的背俞穴,是肝之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具有散发肝脏之热的功效,可补肝阴,养肝柔肝,现代医学主要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胆囊炎、夜盲症、近视等。
按摩:采取俯卧姿势,双手大拇指的指腹分别按压在脊柱两侧的肝俞穴,由轻到重的做旋转式按摩10秒再放开,重复按摩约5分钟,至局部有微微酸胀感为宜,注意手法柔和。
2、大敦穴
位置:大敦穴在脚大拇指,靠第二趾一侧,取位时,可以采用坐次或是仰卧姿势。
功效:肝经温热水液由大敦穴输送于体表,本穴具有调理肝肾、熄风开窍、安神定痫、理血之功效,当出现焦躁之类的不良情绪时,按压本穴可有效缓解。
按摩:按压本穴7-8秒,再慢慢吐气,每天晚上睡觉前按摩,重复10次左右,早起后也要按摩数次。
3、行间穴
位置:行间穴在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通俗些说在大脚趾与二脚趾之间的红白肉交际处。
按摩:按压行间穴5秒钟,至感到局部有酸胀感,休息5秒后再按压,重复约20次。
4、太冲穴
位置:太冲穴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与行间穴相距较近。
功效:太冲是肝经的原穴,调控着肝经的总体气血,是肝经之原动力,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可以从太冲穴找到形质,如在人生气时,肝也受到影响,此时按压太冲,往往就会有压痛感。本穴现代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病、高血压、青光眼、月经不调、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症。
按摩:手拇指指腹按压太冲穴,沿骨缝的间隙按压并前后滑动,做20次,再用同样的手法按摩另外一侧。
温馨提示:根据中医的记载,动怒是很伤害肝脏的,容易引发肝火,所以养护肝脏首先要做到的是保持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情绪。
单穴功用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肝气转输、输注于背部的处所,内应于肝,又治肝病,故名肝俞。本穴具有清泄肝胆湿热、平肝息风、安神定志、补血消瘀、养阴明目、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黄疸、肝病、积聚痞痛、胁肋疼痛、吐血、鼻衄、目赤、目眩、夜盲、青盲、脊背痛、疝气、筋脉拘急、小儿惊风、癫狂、痫证。
少泽,又名小吉。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出,为井金穴。穴在小指外侧(尺侧)端,少阴心脉络通于此。少者小也,泽者润泽也。手太阳之脉主液,液有润泽全身的功能,穴为井穴,脉气初出尚微,故名少泽。本穴具有清心火、散郁热、调经气、开窍络、通乳汁之功。用于治疗热性病、中风昏迷、舌强不语、咽喉肿痛、目生云翳、胸膈闷痛、鼻衄、乳痈肿痛、乳汁不通。
伍用功能
肝俞为肝气转输、输注于背部的处所,内应肝脏,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化积、扶正培元、强体健身、益寿延年之功;
少泽为手太阳小肠经井金穴,有清心泻火、活络散瘀、开窍救急、通乳消胀、安神定志之力。
肝俞突出一个"补"字;少泽侧重一个"泻"字。二穴配伍,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清热泻火,清肝明目,祛瘀消翳之功益彰。
主治
目翳、视物不明等症。
操作法
肝俞:俯伏或俯卧,于第9胸椎棘突下、筋缩穴旁开15寸处取穴。斜刺03 05寸。
少泽:微握拳,掌心向下,伸小指,于小指爪甲尺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线,两线相交处取穴。斜刺,针尖略向上方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经验
肝俞—少泽伍用,出自《百赋症》:"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亦可与太冲、太溪参合,其效更著。攀睛又叫胬肉攀睛,即翼状胬肉。多因心肺二经风热壅盛、气滞血瘀所致。亦可由阴虚火旺引起。症见淡赤胬肉由眦角发出似昆虫翼状,横贯白睛,渐侵黑眼,甚至掩其瞳神,自觉碜涩不适,影响视力。
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习惯会引起背部中间部分疼痛导致背部中间部分疼痛的原因有哪些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背部中间部分疼痛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背部中间部分疼痛的原因
1脊柱四周的软组织病变引起的下背痛:主要是支配各种动作的肌肉引起的下背痛,这是引起下背痛的最主要原因,占所有直接原因的8成以上。
2脊柱病变引起的下背痛:大约占10%,包括椎间盘突出症、脊椎退化性关节炎(俗称骨刺)、僵直性脊椎炎等。
3 其它 :包括脊柱、脊髓等之肿瘤、月经异常、怀孕,腹腔内血管疾病及情绪问题等,其发生率则小于10%。
专家指出,下背痛大多是不良姿势维持太久,或使力不当所造成,导致支撑腰背部份的肌肉被过度使用而造成肌肉疲劳,并使这些肌肉的筋膜缩短,同时产生“激痛点”,若继续使用这些肌肉,并刺激到这些“激痛点”,就会感觉疼痛。
背部中间部分疼痛的缓解 方法后背出现疼痛的问题有可能是因为颈椎病所引起的,还有可能是因为风湿病所引起的,还有可能是因为腰椎的问题。如果是风湿病的话会在变天的时候突然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是颈椎病的话自己的颈部同时会出现不适感。腰椎的问题也会在自己的腰部有对应的症状。建议现在可以适当使用一些药膏贴剂进行缓解,这样的话效果就会比较好,同时需要注意经常的运动。
首先,就是端正坐姿。平常坐着办公的时候,建议大家将椅子后面的靠背调硬点,避免过于松软,这样平常办公的时候可以有效支撑腰部,避免腰部受力过大。还可以买一个靠垫,刚开始办公的时候,笔者以为靠垫没什么作用,后来感觉到经常有些腰酸背痛,老婆上网帮笔者买了一个之后,发现用一段时间效果挺好的,有效地减轻腰部的压力。
其次,就是定期定规律走动。我们都知道,背部疼痛主要是长时间身体保持一个姿势导致的。所以笔者建议读者们,上班的时候只要有休闲的时间,就多起身走动,可以跟同事吹吹水,也可以上上洗手间洗洗脸,还可以多多喝温水。此外,就是上班之外的时间,可以通过晨运、晚运的形式,可以跑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运动,这些运动不需要太强的运动量,只要结合自己的身体,保持身体的活动就可以了。
最后,就是尝试下按摩拔罐等理疗方式了。很多人都有体验,到按摩店按摩是最舒适的了,一般技师就是通过按摩拉伸我们身体的筋骨,还有就是按穴位等等,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改变身体僵硬,让我们身体有效放松下来。拔罐也是一种方式,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相关的地方去尝试下。
背部中间部分疼痛的护理方法做 瑜伽 缓解后背疼痛,瑜伽不但能静心养神瘦身,由于伸展的动作还能缓解后背的疼痛。每周最少做一次瑜伽,每次40-90分钟,坚持三个月,后背疼痛的情况会有所改进。做瑜伽的效果好又健康,远优于吃药或者理疗。伸展对于治疗背部疼痛与瑜伽同样有效,但最主要的锻炼部位是躯干和腿部。
按摩后背缓解疼痛,每次每个穴位可以按摩10分钟,每天具体次数可以根据缓解情况来定,后背疼痛较厉害就每天3、4次,缓和一些的时候可以每天2次。 按摩上背的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可以帮助刺激肺部、心脏、以及理血、宽中和胃。按摩下背部的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可以刺激肝脏、胆囊、健脾、和胃、化湿。
靠墙站增加背部的肌肉力量以缓解后背疼痛,背靠着墙站直,两侧的肩胛骨尽量向墙面靠拢,每次坚持3分钟左右,这样做有助于肌肉力量得到增长能帮助预防和减轻后背疼痛。
放松身心减轻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对于避免后背疼痛也有相关性。当人们处于焦虑状态时,人体就会做出“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导致肌肉紧绷,做好了行动的准备,所以精神紧张和压力大的人更有可能出现后背疼痛的症状。
>>>下一页更多精彩“背部疼痛怎么办”1、做瑜伽缓解后背疼痛,瑜伽不但能静心养神瘦身,由于伸展的动作还能缓解后背的疼痛。每周最少做一次瑜伽,每次40-90分钟,坚持三个月,后背疼痛的情况会有所改进。
做瑜伽的效果好又健康,远优于吃药或者理疗。伸展对于治疗背部疼痛与瑜伽同样有效,但最主要的锻炼部位是躯干和腿部。
2、按摩后背缓解疼痛,每次每个穴位可以按摩10分钟,每天具体次数可以根据缓解情况来定,后背疼痛较厉害就每天3、4次,缓和一些的时候可以每天2次。
按摩上背的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可以帮助刺激肺部、心脏、以及理血、宽中和胃。按摩下背部的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可以刺激肝脏、胆囊、健脾、和胃、化湿。
3、靠墙站增加背部的肌肉力量以缓解后背疼痛,背靠着墙站直,两侧的肩胛骨尽量向墙面靠拢,每次坚持3分钟左右,这样做有助于肌肉力量得到增长能帮助预防和减轻后背疼痛。
4、放松身心减轻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对于避免后背疼痛也有相关性。当人们处于焦虑状态时,人体就会做出“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导致肌肉紧绷,做好了行动的准备,所以精神紧张和压力大的人更有可能出现后背疼痛的症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