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上真的有哑穴?或者说什么穴道会导致人说不出话吗?有吗?

人身上真的有哑穴?或者说什么穴道会导致人说不出话吗?有吗?,第1张

不得不说这功夫基本是失传了,民间也许有。。按我们中医上来说,燕窝穴(肱二头肌长、短头之间),天突穴(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 ),两穴位都有宽胸理气的功效,哑门穴(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专治舌强不语,实践中发现这些穴位根据针刺、按压的力度手法不同,患者会有不同的反应。 最常用的莫过于天突穴按压治疗咳嗽,但有一次给我女友按,不知道是怎么发的力,她突然就觉得气息非常不顺,很难发声

总保持一个姿势对身体不利,希望您多锻练肩周炎的治疗有中西医服药治疗、外用膏药敷贴、药浴、药敷、外擦等多种方法,分别给予介绍如下:

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广泛的炎症反应。本病是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侧较右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早期表现,仅以疼痛为主,或仅有轻微隐痛或肩关节不适和束缚感;继则疼痛逐渐加重,夜间尤甚,常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也逐渐完全受限;最后形成“冻结状态”。本病在中医学属“痹证”范围,又称为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等。

肩周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情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尤以肱二头肌腱长头腱沟为甚,少数呈肩周软组织广泛性压痛,无压痛点者少见。

(5)肌肉痉挛与萎缩: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6)X线及化验室检查:常规摄片,大多正常,后期部分患者可见骨质疏松,但无骨质破坏,可在肩峰下见到钙化阴影。实验室检查多正常。

治疗肩周炎常用哪些西药

(1)非甾体抗炎药:可在中药治疗基础上作为辅助治疗,在关节剧痛情况下,可小量应用以缓解疼痛,缓解后即停用。

①阿司匹林:3~6g/日,分3~4次口服;或水杨酸钠,6~8g/日,分3~4次口服。水杨酸盐类具有止痛、退热、消炎、抗过敏的作用,无心脏炎者首选此药。该药服后可有胃肠道刺激症状或胃出血,应注意观察。

②消炎痛:具有抗炎、退热、镇静作用,口服每次25mg,每日2~3次,饭后服用,以减少对消化道刺激症状。溃疡病患者禁用或慎用。

③炎痛喜康:具有消炎、镇静作用,口服每次20mg,每日1次,饭后服。本药用量小,用次少,不良反应比阿斯匹林、消炎痛为轻,故为常用药。但仍可引起溃疡病出血,故溃疡病患者、哺乳妇女、儿童禁用。

(2)肾上腺皮质激素:此类药物能抑制变态反应,控制炎症发展,减少炎症渗出,但一般尽量不用。药如强的松,每日10~20mg,分2~3次服;或地塞米松每日15mg,分2次服。

中医临床上一般把肩周炎分为以下四型:

(1)风寒侵袭

主证:肩部疼痛较轻,病程较短,疼痛局限于肩部,多为钝疼或隐痛,或有麻木感,不影响上肢活动,局部发凉,得暖或抚摩则痛减,舌苔白,脉浮或紧,多为肩周炎早期。

主证分析:体虚之人,肌肤卫阳不固,复因汗出当风,风寒趁虚袭于肌肤经络,痹阻于肩部,使肩部气血运行不利,不通则痛,故见肩部疼痛,局部发凉,因病程短,风寒仅袭肌表,故其痛较轻。苔白脉浮或紧均为寒邪在肌表之征。

治则: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10g,独活10g,桂枝10g,秦艽10g,海风藤15g,桑枝10g,当归10g,川芎10g,木香10 g,乳香10g,甘草6g。

方解:方中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配以当归、川芎、木香、乳香活血理气,并能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寒胜者加制川乌、细辛;风胜者,重用羌活,再加防风。

(2)寒湿凝滞

主证:肩部及周围筋肉疼痛剧烈或向远端放射,昼轻夜甚,病程较长,因痛而不能举肩,肩部感寒冷、麻木、沉重、畏寒得暖稍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主证分析:年老肝肾亏虚,正气不足,或因冒雨涉水,睡眠不当,外界寒湿之邪侵及,滞留局部,日久寒湿内结,致使局部经脉闭阻,故见局部疼痛,麻木;寒凝邪实,故疼痛剧烈,畏寒;湿性重着,故有沉重感,得温则痛稍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均为寒湿之征。

治则:散寒除湿,化瘀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

麻黄10g,制川乌12g(先煎),白芍15g,黄芪30g,全虫12g,羌活12g,细辛6g,甘草6g。

方解:方中的制川乌、羌活、细辛、全虫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止痛;用麻黄散外寒表湿;芍药、甘草缓急舒筋;黄芪益气固表,并以此缓和麻黄、乌头之性,以防伤正气。诸药配伍,使寒湿之邪微汗而解,邪去而又不伤正,以达温经散寒,祛湿止痛之功。

(3)瘀血阻络

主证:外伤后或久病肩痛,痛有定处,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拒按,肩活动受限。或局部肿胀,皮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

主证分析:外伤内挫,局部经络损伤,气血逆乱;或久痛入络,血脉瘀阻,故见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且有定处,拒按,或肿胀。皮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均为血瘀之征。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活络效灵丹与桃红四物汤合并加减。

当归15g,丹参15g,生乳没各15g,桃仁10g,红花10g,熟地10g,川芎10g,桂枝10g,白芍 10g,鸡血藤15g,桑枝20g。

方解:方中用当归、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止痛,熟地配当归以养血;白芍缓急止痛,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用桂枝、桑枝、鸡血藤祛风通络。诸药共奏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效。

(4)气血亏虚

主证:肩部酸痛麻木,肢体软弱无力,肌肤不泽,神疲乏力,或局部肌肉挛缩,肩峰突起,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主证分析:久病体弱,气血亏虚,外邪乘虚侵袭,闭阻经络,肩部筋脉失于荣养,故见肩酸痛麻木,肢软乏力,肌肤不泽,肌肉萎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无力均为气血亏虚之征。

治则:益气养血,祛风通络。

方药:秦桂四物汤,或用本方加味治之。

秦艽12g,桂枝12g,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2g,生地12g,黄芪15g。寒甚加羌活、独活、附子;湿甚加苡米、海桐皮;筋缩不利加木瓜、鸡血藤、忍冬藤;痛甚加全虫。

方解:本方以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养血柔筋,以秦艽祛风散寒,以桂枝、黄芪益气温经,通络散寒,共奏益气养血,疏经散寒之效。

治疗肩周炎有哪些中成药

(1)昆明山海棠片

药物组成:昆明山海棠。

功效: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主治:筋骨疼痛,风湿寒痹,麻木不仁,肩周炎之早期。

服法: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

(2)风湿寒痛片

药物组成:见类风湿性关节炎章。

功效: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扶正固本。

主治:肩周炎各期。

服法:口服每次6片,每日2~3次。

(3)风痛安胶囊

药物组成:防己、木瓜、桂枝、生石膏、姜黄、海桐皮、忍冬藤、连翘、通草、黄柏。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主治:肩周炎早、中期有热象者。

服法:口服每次4~5粒,每日3次。

(4)痹苦乃停片

药物组成:制川乌、制草乌、制乳香、制没药、制马钱子、怀生地、薏苡仁等。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主治:肩周炎各期。

服法:口服每次5~7片,每日4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

(5)痹隆清安片

药物组成:萆�、怀生地、制马钱子、制乳香,制没药、薏苡仁等。

功效:除湿消肿,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主治:肩周炎各期有热象者。

用法:口服每次5~7片,每日4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

治疗肩周炎有哪些外用膏药

(1)肩贴灵

药物组成及制法:雄黄、樟脑、急性子、公丁香、生半夏、乌蛇、蜈蚣、凡士林。上药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药膏。

功效: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主治:肩周炎之风寒侵袭兼瘀阻者。

用法:取药膏适量摊于敷料上,贴患处。

(2)肩凝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牛蒡子1500g,白凤仙120g,川芎120g,桂枝60g,大黄60g,当归60g,白蔹60g,肉桂60g,草乌60g,地龙60g,僵蚕60g,赤芍60g,白及60g,乳香60g,没药60g,川续断120g,防风120g,荆芥120g,木香120g,苏合香油120g,蜂醋3000g,香油5000g。将以上诸药入油炸枯,过滤法渣,加入蜂蜡搅拌成膏状,夏季时蜂蜡酌增,冬季时蜂蜡酌减,制成后放一周后使用。

功效:温经通络,祛风散寒,化瘀止痛。

主治:各型肩周炎。

用法:将药膏适量摊敷于棉布片上,敷匀,贴患部,3~5日更换1次。

(3)消散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清明前鲜泽漆草2500g,生菜油7500g,生麻黄、生半夏、生南星、甘遂各 180g,白芥子、大戟、僵蚕各240g,黄藤90g,火硝30g,炒黄铅粉1500g。先将泽漆草入油熬枯去渣,再入麻黄、南星、甘遂、白芥子、大戟、僵蚕,再熬枯去渣,呈滴水成珠状时加入黄藤,火硝熬枯后将油滤清,入黄铅粉收膏,将药膏摊牛皮纸上。

功效:温经散寒,豁痰止痛。

主治:肩周炎痰浊阻络型。

用法:洗净患处,将膏化开,贴于患处,5天换1次。

(4)五枝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桑树枝、槐树枝、榆树枝、桃树枝、柳树枝各36cm(直径12mm,秋末、冬初采者为宜)。将各树枝切成每段3cm长,放入香油500g中炸焦(呈**)捞出后,将乳香、没药各15g研细,加入油中,边加边搅拌(朝一个方向搅拌),拌匀再加入漳丹250g,继续搅拌,呈糊状放温后摊在25~30张牛皮纸上备用。

功效:通经活络,化瘀止痛。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用法:患处洗净,取膏贴患处,5天换1次。同时,嘱患者加强肩关节功能锻炼。

治疗肩周炎有哪些药浴方法

(1)洗剂Ⅰ号

药物组成:防己30g,威灵仙30g,五加皮30g,羌活30g,独活30g,川芎30g,赤芍30g,红花3 0g,木瓜30g,鸡血藤30g,千年健30g,海风藤30g,青风藤30g,桑枝30g,马钱子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

功效:温经活络,祛风散寒。

主治:肩周炎。

用法:将上药用冷水浸泡于铁瓷盆内,2小时后,文火煎熬20分钟,不去渣,待放置温度适宜后,用毛巾蘸药液热敷患处,或直接用药液洗浴患处,再次用时加温即可,加温前可续水。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每剂药可用1周。

(2)洗剂Ⅱ号

药物组成:伸筋草、威灵仙、续断、麻黄、桂枝各15g,当归、红花、川乌、草乌、木鳖子、乳香、没药、川芎各12g。

功效:舒筋活血,温经散寒。

主治:肩周炎各期。

用法:同洗剂Ⅰ号。

(3)漏肩风熏洗验方

药物组成:鬼箭羽15g,桂枝、红花、木瓜各9g,晚蚕沙15g,黄酒250g。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化瘀,通经和络。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属风湿痹阻型者。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浸泡15分钟,再加水半面盆,加黄酒煎沸后,趁热熏洗患处,冷则加热再熏再洗,每次熏洗15~30分钟。每日2次,每剂连用3天。

治疗肩周炎有哪些药敷疗法

(1)肩周散

药物组成:生半夏、生南星、生川乌、白芷、生草乌、细辛、红花、没药、乳香、生葱、生姜、白酒各适量。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主治:肩周炎各期。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再加生姜、生葱捣烂,兑适量白酒,一齐入锅内炒热,敷于患肩部,外包固定,隔日换药1次。如有皮肤对药过敏者,可用纱布蘸清油隔在皮肤上,再敷药。

(2)川乌散

药物组成:川乌、草乌、樟脑各90g。

功效:温经散寒,通阳除痹。

主治:肩周炎。

用法:上药研末,根据疼痛部位大小,取药末适量,用食醋将药末调成糊状,均匀敷于患处及压痛点,厚约05cm,外裹纱布,用热水袋压在局部热敷约30分钟,每日1次。

(3)吴薏盐散

药物组成:吴茱萸、薏苡仁、莱菔子、菟丝子、紫苏子、生食盐各30g。

功效: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祛湿止痛。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用法:诸药研为粗末,先将生食盐锅中炒黄,再加入中药末拌炒至微变色,然后倒布袋内,外敷患肩,边熨敷边活动肩关节直至药温已低为止。隔时复炒再敷,日3次。

治疗肩周炎有哪些外擦疗法

(1)外擦验方

药物组成:生川乌12g,生草乌12g,干姜12g,细辛8g,威灵仙6g,凤仙花8g。红花6g,川芎4g,桂枝7g,独活8g,寻骨风6g,樟脑15g,松枝6g,大黄8g,仙茅6g,巴戟天6g,茴香6 g,丁香6g,三七6g,五加皮6g,牛膝4g,乳香12g,没药12g,全虫6g,土元6g,山茱萸10g ,麻黄9g,杞子9g,狗脊9g,桑枝6g,当归6g,秦艽6g,白酒1200ml。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肩周炎各型。

用法:诸药粉碎为粗末,用55度白酒浸泡,夏季14天,春、秋季21天,冬季30天,过滤沉淀 5日而成。晚睡前用棉签蘸药液适量涂于疼痛处,用聚乙烯超薄膜(薄软食品塑料袋)覆盖,外用衣被覆盖10分钟左右,有发热感,温度升高(灼热感属正常),6小时后去掉覆盖物。每日1次。注意:药物要均匀接触皮肤部位,孕妇及酒精过敏、皮肤破损者禁用。

(2)消炎止痛液

药物组成:丁香、山茶各10g,木香9g,大黄12g,红花10g,当归12g,生地、赤芍、丹皮、白芷、川芎各10g,防风、乳香、没药、荆芥各9g,薄荷6g,樟脑10g。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肩周炎。证见肩关节疼痛难忍,难以入眠,手不能抬举转后者。

用法:上药除樟脑外,加入90%酒精(适量)浸泡24小时(酒精与药之比为1∶2),然后置水于锅中,用蒸馏法,收集蒸馏液200ml,药渣中残余液滤尽,把樟脑粉加入蒸馏液中搅匀,与滤液合并,制成350ml外擦液备用。用时先在病灶部位,用特定电磁波谱治疗器照射10分钟后,将本品涂擦患处,间隔5分钟涂擦1次。每次照射30分钟,每日2次。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证名·内关 5 经穴名·内关 51 内关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内关穴的定位 57 内关穴的取法 58 内关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内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内关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内关穴的配伍 513 特效 514 文献摘要 515 内关穴研究进展 5151 循经感传研究中的发现 5152 穴位结构研究中的发现 5153 抑制肱二头肌反射性肌电 5154 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中的发现 5155 针刺内关穴的镇痛作用 5156 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 5157 降低血清淀粉酶 5158 调整心律 5159 治疗冠心病 51510 调整心脏功能 51511 治疗休克 51512 治疗呕吐 51513 治疗急腹痛 51514 预防休克 51515 治疗癔病 51516 治疗高脂血症 51517 调整胃肠功能 51518 排除食道、贲门痉挛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内关的穴位 2 治疗内关的方剂 3 治疗内关的中成药 4 内关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内关 1 拼音

nèi guān

2 英文参考

Nèiguān PC6 [中国针灸学词典]

nèiguā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C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内关:1病证名;2经穴名。

4 病证名·内关

内关为病证名[1]。阴邪极盛,积聚于内,不能与阳气相交所致的病证[1]。《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5 经穴名·内关

穴位 内关 汉语拼音 Neiguan 罗马拼音 Neikuan 美国英译名 Inner Pass 各

号 中国 PC6 日本 6 法

国 莫兰特氏 MC6 富耶氏 MC6 德国 MH6 英国 Cx6 美国 EH6

内关为经穴名(Nèiguān PC6)[2]。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属手厥阴心包经[2]。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一,通阴维脉[2][3]。内即内侧,与外相对,关即关隘,此穴在前臂内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内关[2]。内关穴主要用于心血管、神志及消化系统疾患等: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胸闷,胸痛,呕吐,呃逆,热病,上肢痹痛,偏瘫,眩晕,偏头痛,怔忡,胸胁痛,咳嗽,气短,哮喘,癫证,痫证,急惊风,郁证,目眩,面赤,目赤,脘胀,腹胀,泄泻,痞块,便血,中风,热病无汗,虚劳,中暑,疟疾,黄疸,脚气,脱肛,腋下肿,肘臂腕挛痛,舌裂出血,遗精,惊悸,癫狂,痫症,肘臂挛痛,休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无脉症,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血管闭阻性脉管炎,高血压,胃炎,胃痉挛,肠炎,痢疾,急性胆道疾患,血管性头痛,多发性神经炎,脑血管病后遗症,手术疼痛,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关穴为针麻,镇痛常用穴之一。

51 内关穴的别名

阴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5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

53 穴名解

内即内侧,与外相对,关即关隘,此穴在前臂内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内关[2]。

内,与外对言,有入、中之义,指胸膈之内及前臂之内侧。关,关格,有关联、联络之义。内关,病名。本穴位近候脉之“关”,与外关相对,因而名之。《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胸膈痞塞不通诸病,正为内关之象,盖以阴气闭塞于内,不与外阳协调,致阴气逆行上犯,而为胸中各病,本穴可以治之,故名之为“内关”。犹内藏之关隘也。与外关内外相对,且交相联络。杨上善曰:“手心主至此,太阴少阴之内,起于别络,内通心包,入于少阳,故曰内关也。”是指其居于太、少二阴之内,且为联络手厥阴与少阳关要之处也。[4]

54 特异性

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

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交阴维脉。

内关穴合于胃、心、胸部位。

55 所属部位

前臂[5]

56 内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3]。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1]。

内关穴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穴。[2]

内关穴在手厥阴心包经中的位置

内关穴在前臂的位置

内关穴在前臂的位置(《中国针灸学词典》)

内关穴在前臂的位置

内关穴在前臂的位置(肌肉)

内关穴在前臂的位置(骨骼)

57 内关穴的取法

伸臂仰掌,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穴[2]。

握拳,手外展,微屈肘时,显现两肌肌腱[6]。伸臂仰掌,于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大陵直上2寸,当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处取穴[6]。若两手的一侧或双侧摸不到掌长肌肌腱,则以桡侧腕屈肌肌腱尺侧定位[6]。

快速取穴:微屈腕握拳,从腕横纹向上量3横指,两条索状筋之间即是内关穴[7]。

58 内关穴穴位解剖

内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间膜。皮肤由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双重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在桡侧腕屈肌和掌长肌之间入指浅屈肌,在正中神经的尺进入指深屈肌,经前臂屈肌后间隙入旋前方肌,直抵前臂内间膜。以上诸肌除指深屈肌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外,其它肌肉均正中神经的肌支支配。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2]。

皮肤→皮下组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旋前方肌[8]。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和前臂正中静脉分布;深层有正中神经干及与其伴行的正中动脉经过,并有骨间前神经和骨间前动脉分布[8]。

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并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通过[1]。

59 内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内关穴具有宁心安神,和胃和逆,理气镇痛的功效。

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作用[2]。

“阴维为病苦心痛”,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心主血脉,心藏神,内关穴又为心包经络穴,故可治疗心、胸、神志病证[9]。

手厥阴心包经联络于手少阳三焦经,故内关穴可治疗中焦脾胃病证[9]。

手足厥阴经相交于胸中,“同气相求”,内关穴通阴维,阴维会期门(肝募穴),故内关穴可平肝潜阳、镇肝熄风,治肝阳上亢之眩晕、偏头痛,以及肝风内动、肝火扰心之卒中、偏瘫[9]。

内关穴与外关相对应,经气由此而上,犹如关口;又为心包经络穴,别走于手少阳三焦经;又与足厥阴肝经同属厥阴,易化火生风。故取本穴以治疗心脏病、神志病为主。对心率有双向性调节作用。[9]

内关穴系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别走三焦经,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有安神宁心、镇痛理气之功。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胁痛,胃痛,恶心,呕吐,呃逆,癫狂,痫证,失眠,热病,烦躁,疟疾,肘臂挛痛。[4]

510 内关穴主治病证

内关穴主要用于心血管、神志及消化系统疾患等: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胸闷,胸痛,呕吐,呃逆,热病,上肢痹痛,偏瘫,眩晕,偏头痛,怔忡,胸胁痛,咳嗽,气短,哮喘,癫证,痫证,急惊风,郁证,目眩,面赤,目赤,脘胀,腹胀,泄泻,痞块,便血,中风,热病无汗,虚劳,中暑,疟疾,黄疸,脚气,脱肛,腋下肿,肘臂腕挛痛,舌裂出血,遗精,惊悸,癫狂,痫症,肘臂挛痛,休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无脉症,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血管闭阻性脉管炎,高血压,胃炎,胃痉挛,肠炎,痢疾,急性胆道疾患,血管性头痛,多发性神经炎,脑血管病后遗症,手术疼痛,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关穴为针麻,镇痛常用穴之一。

内关穴主要用于心血管、神志及消化系统疾患等: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等[2]。

内关穴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胸痛、胃痛、呕吐、呃逆、癫痫、热病、上肢痹痛、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8]。

内关穴主治心痛,心悸,怔忡,胸胁痛,咳嗽,气短,哮喘,胸闷;失眠,健忘,癫证,痫证,急惊风,郁证;偏头痛,眩晕,目眩,面赤,目赤;胃痛,脘胀,呕吐,呃逆,腹胀,泄泻,痞块,便血;中风,偏瘫;热病无汗,虚劳,中暑,疟疾,黄疸,脚气,脱肛,腋下肿,肘臂腕挛痛,舌裂出血,遗精等[6]。

内关穴主治心痛,惊悸,胃痛,呕吐,呃逆,健忘,失眠,胸胁痛,癫狂,痫症,疟疾,肘臂挛痛;以及休克,心律不齐,心绞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无脉症等[1]。

1.循环系统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炎,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管闭阻性脉管炎,无脉症,高血压;

2.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肠炎,痢疾,急性胆道疾患;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癔病,失眠,血管性头痛,多发性神经炎,脑血管病后遗症以及手术疼痛,膈肌痉挛,休克;

4. 其它:甲状腺机能亢进,哮喘,疟疾。

5. 为针麻、镇痛常用穴之一。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5~1寸[6][8][1][1],深刺可透外关[6],局部有酸胀感[6],或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6]。

5112 灸法

可灸[2][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20分钟。

512 内关穴的配伍

内关穴配间使、足三里治心绞痛[2]。

内关穴配涌泉、足三里治中毒性休克[2]。

内关穴配公孙治胃痛[2]。

内关配心俞、膻中,治胸闷[6]。

内关配大陵、神门,治心悸、失眠[6]。

内关配心俞、郄门,治心痛[6]。

内关配公孙、足三里、中脘,治胃痛、呕吐[6]。

内关配太渊,有益心安神,理气复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内关配足三里、中脘,有和胃降逆,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内关配三阴交、合谷,有益气行血,化瘀通络的作用,主治心气不足之心绞痛。

内关配神门,有镇静安神的作用,主治失眠。

内关配公孙,为八脉交会穴,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呃逆。

513 特效

用左手拇指指尖按压右侧内关穴10~15分钟,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压左侧内关,反复操作。可改善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等症状[7]。

514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针灸甲乙经》:面赤皮热,热病汗不出,中风热,目赤黄,肘挛,腋肿,实则心暴痛,虚则烦心,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心憺憺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凡心实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

《针灸大成》: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抢,妇女胁痛心痛,结胸里急难当,伤寒不解胸膛,疟疾内关独当。

《针灸大成》:主手中风热,失志,心痛,目赤,支满肘挛。实则心暴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针灸大成》:某夫人患危寒之疾,半月不饮食,目闭不开久矣,六脉仍有如无……针内关二穴,目即开,而即能食米,徐以乳汁调理而愈。

《玉龙歌》: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

515 内关穴研究进展 5151 循经感传研究中的发现

在循经感传研究中发现,在内关附近的心包经线路上施加机械压迫,可使针刺内关对病灶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T波变化的改善作用显著减弱或完全消失。

5152 穴位结构研究中的发现

在穴位结构研究中发现,内关穴区肌梭密集;针感感受器以肌梭为主。

5153 抑制肱二头肌反射性肌电

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电针家兔内关,对伤害性 引起的肱二头肌反射性肌电有明显抑制作用。

5154 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中的发现

在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发现:

①用苯肾上腺素造成家兔实验性心动过缓,电针内关可使发病率显著降低,自然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②用毒毛旋花子素G造成狗实验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电针内关或阿托品、维生素C、蒸馏水穴注,均可使心率即时增快,心律转为规则,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消失。

③用垂体后叶素造成家兔急性心肌缺血,电针内关组可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心动过缓与心电图波形损害的自然恢复时间,并能显著减轻波形损害程度。

④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第三分支根部的方法造成狗心肌梗死,电针内关可使心外膜心电图ST段升高总和(> ST)明显降低,ST段升高超过2mV的总数(NST)明显减少;以 NBT染色法显示,心肌梗死的范围缩小;以酸性复红甲基绿和HE染色法显示,心肌坏死程度有所减轻。

⑤针刺正常人内关,不论心率或心缩间期,均无明显变化;而针刺冠心病患者内关,可使心率显著减慢,能增强心肌收缩力,调整皮质醇。

⑥电针正常人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并不影响血清淀粉酶,而针治急性胰腺炎时,却可使患者血清淀粉酶迅速下降。

5155 针刺内关穴的镇痛作用

针刺内关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已用于甲状腺切除术、扁桃体摘除术、乳癌根治术、胃大部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巨脾切除术的针麻。对牵拉反应也有抑制作用[2]。

针刺内关穴对大脑皮质有抑制作用,可抑制皮质内脏痛,从而作为针麻常用穴[4]。

5156 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

针刺内关和足三里可使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2]。

5157 降低血清淀粉酶

针刺急性胰腺炎患者内关,可使血清淀粉酶迅速下降[2]。

电针正常人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并不影响血清淀粉酶,而针治急性胰腺炎时,却可使患者血清淀粉酶迅速下降[4]。

5158 调整心律

对血压有双向调整作用;对心率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能使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2]。

据报道针刺内关穴,可使减慢的心率明显别快,使之恢复正常,对心律失常者,其调整作用极其明显,如窦性心动过速者常于针后3~5分钟,心率可由150~200次/分减至70~80次/分。针刺内关、对各种心律失常患者均有一定疗效。

针刺正常人内关,不论心率或心缩间期,均无明显变化;而针刺冠心病患者内关,可使心率显著减慢,能增强心肌收缩力,调整皮质醇[4]。

5159 治疗冠心病

针刺内关,可使冠心病患者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血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伴有心电图和临床症状的改善[9]。

51510 调整心脏功能

内关穴对心脏功能的调整作用十分明显,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收缩时间间期缩短,血中皮质醇水平趋向正常,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在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时,电针双侧内关,能降低心率和总外周阻力,增加心输出量、每搏做功和平均动脉血压,并能纠正急性心肌损伤时的低心排出量及高外周阻力的血液动力学紊乱,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

51511 治疗休克

动物实验表明,针刺家兔“内关”,对失血性休克模型有明显的升压作用,并可改善心泵的功能[9]。

51512 治疗呕吐

针刺或指压内关,对神经性呕吐、晕车呕吐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9]。

对神经性呕吐、手术麻醉引起的恶心呕吐,疗效较好。

51513 治疗急腹痛

针刺内关穴治疗急性腹痛200例,腹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起效的时间最短者2~3分钟,长者30分钟。

51514 预防休克

据报道抢救过敏性休克,有显著疗效。对预防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515 治疗癔病

单针内关穴,治疗癔病效果良好。

51516 治疗高脂血症

用激光照射内关穴治疗高脂血症50例,其中37例有不同程度下降。

针刺内关穴对高血脂有调节作用,对冠心病、高血脂者可明显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4]。

51517 调整胃肠功能

实验表明针刺内关,对胃酸分泌,肠的运动有调整作用。

针刺便秘患者内关,可使直肠蠕动增强[2]。

针刺内关穴能抑制胃酸分泌,调节胃肠运动,解除胃痉挛,调节唾液淀粉酶的活性[4]。

51518 排除食道、贲门痉挛

内关配足三里、中脘,可排除食道、贲门痉挛,以利于钡剂通过,提高X线诊断率[2]。

6

青灵穴为手少阴心经腧穴,具有缓解治疗头痛振寒、目黄、腋下肿痛等作用,对肩周炎,上臂疼痛具有很好的功效。且该穴位的安全性较高,针刺敏感,操作方便,适合初学者练针。

穴位定位

标准定位

位于臂内侧,当极泉穴与少海穴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解剖分析

浅层有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静脉等结构。深层有肱动、静脉,正中神经、尺神经,尺侧上副动、静脉和肱三头肌等结构。

名称释义

青,肝之色也,指穴内气血的运行为风的横行。灵,灵巧也。青灵名意指本穴的气血运行为风木的横向运行方式。本穴物质为极泉穴下传血液的气化 之气,在本穴的运行过程中,它因散热而缩合为水湿云气并以云气的方式向下传输,表现出风木的灵巧特征,故名青灵。

功能主治

运化心血、理气止痛,宽胸宁心

头痛振寒、目黄、胁痛、腋下肿痛、肩臂不举,神经性头痛,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腋下淋巴结合等

操作方法

推拿:点按,按揉,弹拨,推按

艾灸: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1-3壮

针刺:直刺或向上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前臂及腋部放散。

养生 保健

每日早晨和晚上左右穴位各按揉一回,每回大约按揉1至3分钟,可以有效预防肩周炎。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水针针具和常用药液 5 水针疗法的原理 6 水针疗法的作用及特点 7 水针疗法的沿革 8 水针疗法的适应症 9 禁忌症 10 操作方法 11 注意事项 12 水针疗法的应用 13 参考资料 附: 1 有水针疗法作用的穴位 1 拼音

shuǐ zhēn liáo fǎ

2 英文参考

liquid acupuncture therapy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fluid acupuncture therapy

hydroacupuncture therap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水针疗法又称针注疗法、穴位注射疗法[1]。局部注射 物者,则称穴位封闭疗法[1]。是指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入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1]。它兼备针刺和注射药物的作用[1]。临床操作时,在选取的穴位上,按肌肉注射的要求,当进针得气后,即可缓慢推入药液[1]。一般说来,凡适合于肌肉注射的中西药物,大多可据情选取[1]。常用的有葡萄糖、各种维生素、普鲁卡因,当归、红花注射液及部分抗生素等药物[1]。通常用量均小于该药物的常规剂量,头面和耳部穴位需更为减少[1]。施术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必要时,需做药物过敏试验,还应避免将药液注入关节腔内或刺伤内脏[1]。本法适应范围很广,常用于腰腿痛,肩背痛,关节痛,软组织损伤,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高血压,肝炎,消化性溃疡及神经衰弱等[1]。

4 水针针具和常用药液

针具 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浅,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经常规消毒即可使用。一般可使用1ml、2ml、5ml注射器,若肌肉肥厚部位可使用10ml、20ml注射器。针头可选用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常用药液 穴位注射法的常用药液有三类。

① 中草药制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针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徐长卿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② 维生素类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维丁胶性钝注射液。

③ 其他常用药物:5%~10%葡萄糖、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堿、加兰他敏、强的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氯丙嗪、利血平等。

5 水针疗法的原理

它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激发经络穴泣的功能,调整和改善人体机能和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由于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既可增强和延续穴位的 作用,又能减少用药剂量和副作用。

6 水针疗法的作用及特点

水针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使用时,将注射针刺入穴位后,作提插手法,使其得气,抽吸无回血后再将药液缓缓注入穴位,从而起到穴位、针刺、药物三结合的作用。一方面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 了经络线上的穴位,产生一定疗效;

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故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再有,药物对穴位的作用亦可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作用于机体,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产生出更大的疗效。

所以水针疗法不仅为针刺治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特异性穴位 物,而且也为药物提供了有相对特异性的给药途径(经络穴位),能减少用药量,提高疗效,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水针疗法具有以下特点:

① 既有针刺对穴位的机械性 ,又有药物等化学性 ,二者发生协同作用,更有利于调整机体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

② 穴位注射操作方法,虽较一般注射稍为复杂,但与针刺术的手法比较,则易于掌握。

③ 水针疗法用极小剂量的药物,即可取得和大剂量肌肉注射同样的效果,所以不仅能提高疗效,而且可以减少用药量。由于用药量的减少,相应的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也减低,如度冷丁常规注射,一般25~50mg,有的患者即可发生头晕、恶心,而小剂量(10mg左右)穴位注射,效果不低,副作用则甚轻微。

④ 一般患者穴位注射以后,即可随意活动,较之针刺留针法缩短了治疗时间。

⑤ 注入的液体用量多时 范围大,且吸收需要一定时间,可于穴位可维持较长时间的 ,延长治疗时效。

7 水针疗法的沿革

水针疗法又称穴位注射,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新疗法,它是根据所患疾病,按照穴位的治疗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选用相应的腧穴和药物,将药液注入腧穴内,以充分发挥腧穴和药物对疾病的综合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水针疗法50年代初期才形成。于封闭疗法的广泛应用中,开始将封闭与针灸疗法结合起来用于临床,被称为"孔穴封闭",经临床观察二者结合应用对某些病症较单纯使用效果为佳。50年代中期一些单位开始对"孔穴封闭"疗法进行初步整理并加以报道,其后此疗法被临床广泛采用,所用药物亦多样化,把中西药物中适宜肌肉注射的大部分注射液,也扩充进去,注射的部位及临床治疗的病症也日益增多,使用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

从40年来临床应用资料来看,水针疗法按注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 穴位注药:有中药、西药以及中西药物混合制成的针剂。

② 穴位注水:如生理盐水、注射用水及低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等。

③ 穴位注液:即穴位注射组织液。

④ 穴位注气:亦称穴位充气疗法,常用氧气、空气等。

⑤ 穴位注血:即抽取患者血液注射于穴位上。

⑥ 穴位注油:用某种植物油,如花生油、生姜油等。

8 水针疗法的适应症

水针疗法的应用范围较广,凡是针灸的适应证大部分可以用本法治疗。目前已运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神经,精神等临床各科。实践证明,许多疾病用水针疗法可以获得痊愈,有些疾病用此法配合其他治疗,有缩短病程的功效。用于各种类型腰腿痛、肩背痛、关节痛、软组织扭伤及挫伤、坐骨神经痛、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高血压病、消化性溃疡、肝炎、神经衰弱、催产、过敏性皮肤病。一般有针刺治疗适应证者亦可选用。

病 名

穴位

常用药物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曲池、手三里、足三里

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胞二膦胆堿、ATP、CoA、维生素 B1、B6、B12注射液、维脑路通注射液

胃下垂

阳陵泉

黄芪注射液、人参注射液

痢疾

脾俞、胃俞、足三里

庆大霉素、人参注射液

阳萎

上巨虚(或足三里) 关元、八髎

鹿茸精注射液

多发性神经炎

上肢:曲池、外关

下肢:足三里、阳陵泉

ATP、CoA、加兰他敏、维素 B1、B6、B12注射液

腓总神经麻痹

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ATP、CoA、加兰他敏、 维生素 B1、B6、B12注射液

急性尿潴留

悬钟

5%~10%葡萄糖4~8ml,每穴2~4ml

腰肌劳损

中三里、三阴交

当归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2%普鲁卡因2ml+ 强的松龙1ml

梨状肌损伤

肾俞、大肠俞、腰眼

同上

遗尿

阿是穴

阿托品025mg

弱智儿童

关元、三阴交

乙酰谷酰胺、胎盘组织液、神经生长因子

小儿麻痹后遗症

脾俞、肾俞、足三里、 曲池、悬钟

当归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胎盘组织液、 ATP、CoA、加兰他敏、神经生长因子、维素 B1、B6、B12注射液

慢性鼻炎

上肢:肩髃 、臂臑、 手三里、曲池、合谷 迎香、肺俞

辛荑花注射液、05%普鲁卡因05ml/穴

9 禁忌症

一般无绝对禁忌证,但以下情况应特别慎重。

1.妇女妊娠期,禁刺腰腹部及引起强烈反应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有流产史的孕妇忌针。

2.神阙、乳中穴及婴儿头部、幼儿囟门部位禁针。

3.有严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或应用肝素者)应禁针。

10 操作方法

穴位注射的药物用量,一般均小于常规的肌肉注射用量。运用时根据所取穴位及用药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与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 、将药液缓慢推入;急性病、体壮者用强 ,将药液快速推入。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渐提到浅部肌层,边退针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1.根据需要,选用120ml注射器和45号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

2.注射部位,应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选穴方法:辨证取穴或选用某些经验穴位(如结核点、血压点、溃疡点等);选用经络上触及的阳性反应物(结节、条索状物);软组织损伤的病症可注射最痛点;较长肌肉的肌腹或肌腱损伤,可注射肌肉起止点;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周围神经痛等,可注射到脊神经根周围。

3.凡能进行肌肉注射的中西药物,均可根据适应证选择应用。药液注入量可根据病情、部位、药物浓度而定。穴位及经络阳性反应物上,一般每点用052ml;头面、耳穴等每点用0105ml;压痛点,肌肉起止点,脊神经根周围及四肢、腰背肌肉丰满处,每点可注射220ml(5%10%葡萄糖、生理盐水稀释药物,或单用葡萄糖、生理盐水等),每次注射药物总剂量一般不超过一次肌注量,如作小剂量穴位注射,可用全剂量的1/51/2。

4.皮肤常规消毒后,针尖快速刺入皮肤,然后缓慢进针至相应深度,待有酸、胀感时,回抽活塞,如无回血即可推入药液。进针中如出现触电样感觉,说明已刺到神经,应将针退出051cm,或改向另一方向进针,避开神经注射药液。

5. 强度根据病情及耐受程度而定,一般体弱患者采用轻 ,推药要慢;体壮及痛症用中、强 ,可快速推药。

6.按照部位及治疗要求,决定针刺深浅,一般轻压即痛的病变多在浅层,注射宜浅,用力按压才出现疼痛的病变多在深层,注射宜深。

7.注射完毕快速拔针,如作深部注射,应将针退至肌肉浅层后再快速拔针,然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注射部位片刻,并休息数分钟。

8.一般可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若1次注射量较多者,可每周注射12次,712次为1疗程。

11 注意事项

1.严格查对,遵守无菌技术操作。

2.注意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必须先作过敏试验。有副作用的药物则应慎用。

3.注射时要准确、细致,避免损伤神经和注入关节腔。对神经有 与损害的药物,避免注射入神经干及其周围。胸背部穴位谨慎进针,以防气胸。

4.初次治疗及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药量应酌情减少。

5.其他注意事项同体针疗法。

12 水针疗法的应用

十二指肠溃疡 在脾俞穴区压痛点注射三磷酸腺苷或维生素B105毫升,左右梁门穴或上脘穴,鸠尾穴注射当归或黄芪注射液1毫升。每日1次,每次1穴。止痛可在脾俞区压痛点注射03毫升阿托品。30日为一疗程。 胆囊病证 在胆囊穴(阳陵泉穴下一横指的压痛点),背部10~12胸椎棘突右侧的压痛点,外丘穴区的压痛点注射柴胡或丹参注射液05毫升。止痛,可以背部压痛点注射阿托品03毫升或三磷酸腺苷05~1毫升。

慢性支气管炎 在肺俞穴、风门穴、大杼穴、哮喘穴、膻中穴、华盖穴注射三磷酸腺苷或维生素B11毫升,每日1次,每次1穴,10日为一疗程。

肩周炎 在肱二头肌长头和短头肩前区压痛点、三角肌区压痛点、肩胛冈肌区压痛点,每点注射1%普鲁卡因2毫升、强的松龙1毫升和当归注射液2毫升的混合液,每隔4日注射1次。

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在压痛点内注射1%普鲁卡因05毫升,强的松龙02毫升,和当归注射液05毫升的混合液,要注射到肌肉的附着点上,并采用多点注入法。

腰部急性扭伤、腰部肌肉及韧带陈旧性损伤疼痛 在压痛点或硬结组织注射普鲁卡因、强的松龙与当归混合液5~20毫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700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