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时期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雕塑作品主要有哪些?

古希腊时期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雕塑作品主要有哪些?,第1张

1、掷铁饼者

《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刻家米隆于约公元前450年雕刻的青铜雕塑,原作已经丢失,复制品现收藏于罗马国立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

《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具有表现力的瞬间。

雕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也是研究古希腊雕刻的重要资料。

2、米洛斯的维纳斯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断臂的维纳斯》)是古希腊雕刻家阿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左右创作的大理石雕塑,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雕像表现出的爱神维纳斯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思想化传统。

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形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3、雅典娜神像

《雅典娜神像》为公元前438年希腊雕刻家菲迪亚斯的香木雕塑。原作毁于拜占庭时代,现存于雅典民族博物馆的大理石摹制品是公元二世纪罗马作品。

《雅典娜女神》的塑像体态丰满、健壮,右腿直立,左下腿自外侧微屈。身上的袍挂和长裙,采用深雕手法,衣纹不但厚重有力,而且很自然,富有动感。《雅典娜神像》反映了雅典繁荣盛时代的精神风貌。

4、胜利女神

胜利女神是勃兰登堡门门顶中央最高处的一尊高约5米的铜制雕塑。

勃兰登堡门门顶中央最高处是一尊高约5米的胜利女神(希腊神话中的尼刻,罗马神话中的维多利亚)铜制雕塑,女神张开身后的翅膀,驾着一辆四马两轮战车面向东侧的柏林城内,

右手手持带有橡树花环的权杖,花环内有一枚铁十字勋章,花环上站着一只展翅的鹰鹫,鹰鹫戴着普鲁士的皇冠。雕塑象征着战争胜利,雕塑是普鲁士雕塑家沙多夫的作品。

5、大卫

《大卫》是1501—1504年间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创作的大理石雕塑,现收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此雕塑为大理石雕像,高396米,连基座高55米。该雕像展现了一个年轻有力的裸体男子形象,体态健美、神情坚定、肌肉饱满、有生命力,似乎能够感觉到人物身体血管的跳动,更突出了大卫作为一名英雄的高大形象。

《大卫》体现了人体的神圣美与大卫即将迸发出的巨大热情,从而成为西方美术史上值得夸耀的男性裸体雕像之一。

我心目中最好看的应该是《花滑女王》

这是一部励志 爱情 更加温暖的影片,非常适合年轻人的口味。

影片围绕花滑女王的成长故事,成长中有压力,有痛苦,还有爱情的选择。从小热爱花滑的小女孩,一点花滑的天赋都没有,甚至被教练拒绝,而在母亲善意的谎言,埋下了伏笔,感动了教练,最终成名,而在成功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的,在和其他同学共同学习的情况下,她要付出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付出和努力,影片更像一部MV,总之,这部影片非常惊艳。

它给予我的启示: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莫过于父母,他们给我们希望,给我们鼓励。之后,我们会遇到一个启蒙者,ta会带我们进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后来,我们会遇到一人,我们肯为ta放弃一切,坠入凡间,只为此世今生。

有,是阿佛洛狄忒。

阿弗洛狄忒(希腊语:Ἀφροδίτη、英语:Aphrodite),是古希腊神话中爱情与美丽的女神,也是性欲女神,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由于诞生于海洋,所以有时还被奉为航海的庇护神。

阿弗洛狄忒生于海中浪花,拥有白瓷般的肌肤,是个金发碧眼的美女。她有着古希腊女性完美的身段和样貌,象征爱情与女性的美丽,被认为是女性体格美的最高象征,优雅和迷人的混合体,所有她的行为和语言都值得保留并用作典范,但无法代表女性贞洁。

阿弗洛狄忒是火与工匠之神赫菲斯托斯的妻子,但经常对丈夫不忠,有关她的恋爱传说很多。在古希腊、后世罗马时期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中被塑造成绝色美女,最著名的雕像是在米洛斯岛出土的“米洛斯的阿弗洛狄忒”。

扩展资料:

赫菲斯托斯(希腊语:Οήφαιστος、英语:Hephaestu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火神、砌石之神、雕刻艺术之神与手艺异常高超的铁匠之神,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是宙斯和赫拉的儿子(或由赫拉独生),阿佛洛狄忒的丈夫。

赫菲斯托斯善于建造神殿,制作各种武器和金属用品,技艺高超,被誉为工匠的始祖,以及锻造的庇护神。在利姆诺斯、岛屿最初尊他为地火之神,据说当大地轰隆震响、火山喷发,就是他在打铁。

赫菲斯托斯对应罗马神话中的伏尔甘(Vulcan),伏尔甘本身是罗马的古老神明,但他起初并没有更多事迹,只是单纯的火焰化身,后罗马人将他与赫菲斯托斯进行混同,使其获得了锻造神的身份。据说这个神明的名字起源于克里特岛,而西方语言中的“火山”一词便是源于其名字。

—阿佛洛狄忒

—赫菲斯托斯

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它们当时的势力范围,远远超出现在希腊和意大利的地理范围,影响到欧、亚、非三洲。古希腊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爱琴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约公元前1100年),但它最繁荣的时期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中期,史称“古典时期”。古希腊最著名的雕刻与建筑,就产生在“古典时期”及其以后的“希腊化时期”。公元前146年,古希腊被罗马所灭亡。

古罗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伊达拉里亚时期”。以后经历了“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30年)、“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以“帝国时期”最为强盛。古罗马的雕刻、建筑名作多产生于“帝国时期”。

古希腊、古罗马雕刻 特别是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的雕刻,其共同特点是追求一种和谐的理想美。它的突出成就集中体现在人像(包括神像)雕刻,特别是人体雕刻上。古罗马的雕刻,其成就集中体现在肖像雕刻上,其特点是既写实而又个性化。

古希腊雕刻特别发达,以及流行人体雕刻的主要原因:

首先,古希腊的奴隶制,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有了更大规模的分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也有了明确的分工。这样就有相当一部分人专门从事与美术有关的手工业劳动和艺术创作活动。同时希腊奴隶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奴隶制民主政治,它比之其他国家的奴隶制专制制度,人的创造力较少受到压制,艺术匠师的劳动较多地受到重视。

其次,古希腊的文化艺术不仅是一种创作活动,而且是它的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古希腊最发达的戏剧,最早起源于祭祀酒神的活动,后来发展成全民的庆祝节日。不仅每个公民每年演戏时至少有一天看戏的机会,而且政府还发放观剧津贴。同样的,希腊人为了适应对外掠夺战争或防御战争的需要,也为了他们赖以谋生的海上贸易,迫切需要体魄健全、尚武善战的斗士,为此从很早起就非常重视体育运动。公元前776年,他们就在奥林匹亚举行了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就是现在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以后每四年举行一次,是全希腊的一次重大的节日。在体育比赛中得奖的运动员,人们要为他们制作雕像以资鼓励和纪念。雕塑创作成了古希腊人生活的一部分。何况,笃信神灵的古希腊人还要为他们崇敬的各个神灵造像,而希腊神话又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为神造像也是为他们理想化了的人造像,神像也是人像。同时,由于古希腊人重视体育锻炼,以锻炼出健美的身体为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些随处可见的健美的人体,为人像雕刻的发展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古希腊男子在体育锻炼时是赤身裸体的。这既有利于锻炼出健美有力的身体,又自然而然地培养出一种能够以坦荡无邪的态度去看待裸体形象,并且自觉地、热烈地追求人体美的风气。以至一些全民性的盛大庆祝活动,成为炫耀与展示人体美的场合。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风尚和由此产生的特殊的审美观念,决定了古希腊的人像雕刻往往采取裸体的形式,并且在表现人体美上达到了一个难以比拟的高度。正如19世纪俄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所说的:“希腊人的雕像用了裸体刻画的形式:在他人看来,这或许是厚颜无耻、有碍观瞻的事,在古代世界,这却曾经是纯洁无瑕的诗章和对人的尊严的赏识。”(见《希腊艺术的一般特征》)

此外,古希腊人是一个美学观念特别发达的民族。伯里克利就曾自豪地说过:“我们是爱美的人。”他们在人像雕刻和神庙建筑上一再探讨正确的比例关系,就是这种爱美观念的突出反映。这一切都为古希腊美术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比同时代其他国家更优越的条件。古希腊美术能结出如此丰硕的成果,以至我们今天还常常从中汲取营养,决不是偶然的。

古希腊建筑以神庙建筑最为发达。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它的非常完美的建筑形式。即用石制的梁柱围绕长方形的建筑主体,形成一圈连续的围廊,柱子、梁枋和两坡顶的山墙共同构成建筑的主要立面。经过几百年不断演进,这种建筑形式达到了十分完美的境地,基座、柱子和屋檐等各部分之间的组合都具有一定的格式,称作“柱式”。柱式的出现对欧洲后来的建筑有很大影响。

古罗马建筑古罗马人由于发明了由天然的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构成的混凝土,在券拱结构的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建筑艺术方面,罗马继承了希腊的柱式艺术,并把它和券拱结构结合创造了券柱式。使罗马的建筑物在艺术风格上显得更为华丽。同时,为了适应庞大的罗马帝国的多方面的需要,古罗马人创造了一系列新的建筑类型。罗马的建筑师维特鲁威,总结了前人的实践经验,写出了系统的建筑学理论著作:《建筑十书》,首先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建筑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

柱式 欧洲古代石质梁柱结构的几种规范化的艺术形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基础。它包括柱身的粗细、高低,柱上檐部和柱下基座的艺术形式。成熟的柱式,如希腊建筑的柱式,各部分的比例有一个大致的规定,特点十分鲜明。不同的柱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建筑物的艺术风格。

多立克柱式古希腊建筑最基本的两种柱式之一。公元前5世纪中叶达到成熟程度。它的主要特征是没有柱础,柱子直接安置在台基上,柱高为柱径的4—6倍,柱身刻有一条条垂直平行的凹槽(一般是16—20条),柱头由方块和圆盘组成,没有任何装饰。它的造型粗壮有力,给人以深厚刚毅的感觉,近乎男性人体的美。

爱奥尼柱式 也译作“伊奥尼亚柱式”。古希腊建筑最基本的两种柱式之一,成熟时期与多立克柱式大体相同。它的主要特征是有柱础,柱头的正面和背面各有一对涡卷,柱高与柱径的比例增大,柱身凹槽也增多,给人以柔美的感觉,近乎女性人体的美。

科林斯柱式 古希腊建筑的第三种柱式,是在爱奥尼柱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柱头上雕刻着毛茛叶,显得十分华丽,其他部分则与爱奥尼柱式相同。这种柱式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

2美术作品

《三女神》 (帕特农神庙正面山墙上的浮雕,大理石,高112厘米,公元前449年—前400年,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这是希腊古典时期著名的雕刻杰作之一。旧称“命运三女神”。它原是帕特农神庙正面山墙上右角末端的高浮雕。题材来自希腊神话。现存的这三个女神的雕像,头部和四肢都已失去,但那健美的身躯,恬静而潇洒的姿态,仍给人以极其优美的形象。尤其是三女神的衣服的处理,希腊式薄衫穿在三女神的身上,纤细而又繁复的湿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得这些雕像不像是由冰冷的大理石雕凿而成,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米隆《掷铁饼者》 (大理石,罗马复制品,公元前5世纪,罗马国立博物馆藏)

米隆是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古希腊著名的雕刻家。他善于运用写实手法创造性地刻画人物在剧烈运动中的动态。《掷铁饼者》便是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米隆在这一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出色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员形象。尤见作者匠心的是,他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整个连续过程,表现了一种动态的美。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使人产生一种发射的联想。铁饼和人头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紧贴地面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整个雕像给人的印象是:健美、庄重、和谐,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运动员之所以呈现出裸体的形态,是由古希腊人的社会风俗所决定的。因为,古希腊人在从事体育运动和宗教性的文艺演出活动时,男子往往赤身裸体。他们认为完美健康的人体乃是人的骄傲,是神性的体现。这种社会风俗反过来也促进了希腊人体雕像的发展,并且形成了西方美术中崇尚人体美的艺术传统。

萨莫德拉克的胜利女神 (大理石,高328厘米,公元前200年左右,巴黎卢浮宫藏)

这一作品因1863年在爱琴海北部的萨莫德拉克小岛上发现而得名。雕像出土时已成碎块,经过四年的精心修复,才重新站立起来,但仍然缺头无臂。以后又发现了这一雕像的底座及女神的左手和部分手指的残片。对于女神原来的姿态是什么模样,人们有种种猜测,都不足为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是小亚细亚的统治者德梅特里奥斯一世为纪念他在一次海战中大败托勒密王国的舰队而创作的。它原安放在萨莫德拉克岛海边的悬崖上,面对着茫茫大海。胜利女神虽是古希腊雕塑常用的题材,但与其他胜利女神雕像有重要的区别。首先,这尊雕像的构思非常新颖,作者将底座制成一艘战舰的船头,胜利女神从天而降,飞立船头,引导着舰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它既符合纪念一场海战胜利的需要,又形象地表达了战斗胜利的主题。其次,作品充分发挥了雕塑立体造型的特点。尽管雕像已失去头与双臂,但不论从哪个角度都能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雕像上身呈前倾姿势,静中见动;从侧面看,女神的乳峰为最高点,脸和双翼的波状线构成一钝三角形,从而加强了前进的态势。像这样杰出的作品,无怪乎巴黎卢浮宫要将它和该馆收藏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并称为卢浮宫三宝。

波利克利托斯《持矛者》 (大理石,罗马复制品,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

波利克利托斯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长表现青年运动员的形象,所用材料都是青铜。据说他还写了一本论述人体比例的论文:《规则》。可惜他的原作均已不存,只留下《持矛者》和《束发带的青年》等几件罗马时期复制品。其中《持矛者》尤为重要。它塑造了一个体格健壮、充满朝气的青年战士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人在希波战争胜利后对英勇保卫国家的战士们的崇敬心情。同时,它也是作者长期研究人体比例的验证,即他认为最理想的人体比例,是头与全身的比例为7∶1。按照这样的比例塑造的人体,显得比较粗壮,但它是以均衡自然的体态和严格的比例表现出来的,符合当时希腊人审美趣味的标准的人体美。以至当时的雕刻家们就把这座雕像称作“规则”,即把它看作是人体美的规则和典范。

普拉克西特列斯《赫尔墨斯与幼年的狄奥尼索斯》 (大理石,高213厘米,公元前350年—前330年,奥林匹亚博物馆藏)

普拉克西特列斯是希腊古典时期后期最著名的雕刻家。《赫尔墨斯与幼年的狄奥尼索斯》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877年在奥林匹亚赫拉神庙内殿旧址发掘出土的,故又称此像为《奥林匹亚的赫尔墨斯》。它表现希腊神话中的传信使者赫尔墨斯抱着宙斯的私生子、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幼年的狄奥尼索斯去山中神女那里,在途中稍事休息片刻的情景。现在,赫尔墨斯的右手已损坏,据考证,原来的右手是拿着一串葡萄在逗孩子。这一雕像的主要特点是:赫尔墨斯的人体追求一种女性的美,即整个人体自上而下形成三个自然的转折(头、躯干和下肢),使整个身姿构成一个S形,接近于后来在女性人体上所追求的曲线美。同时,作者还充分发挥了大理石质地的特点,努力追求人体肌肉的细腻变化和美妙含蓄的线条,使整个人体更接近于女性肌肤的丰润。这与古典时期前期男性雕像所表现的刚劲有力的风格,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一般都将普拉克西特列斯看作是开一代雕塑新风的雕塑家。

《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希腊) (大理石雕刻,高202厘米,约作于公元前150年,巴黎卢浮宫藏)

古希腊雕刻的美名,莫过于这座《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这一作品因为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中的米洛斯岛而得名。它是用两块大理石合雕而成的,接缝处在裸露的躯干与衣服的交界处。端庄的身体,丰腴的肌肤,典雅的脸庞,娟美的笑容,微微扭转的站势,这一切构成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姿态。尽管雕像的双臂残缺,但由于年代久远,人们欣赏的心理已产生积淀,断臂反而诱发出人们美好的想象,从而增强了人们的欣赏趣味,使人们愈加觉得它非同凡响。从艺术风格上看,它融合了希腊雕刻中的崇高与优美的两种风格。它那阔大而简洁的手法,使人联想起菲狄亚斯在帕特农神庙上创造的庄严崇高的雕刻;它那端庄优美的身姿和容貌,又使人联想起普拉克西特列斯塑造的优美而抒情的女性人体雕刻。无怪乎19世纪法国的雕塑大师罗丹要称这一雕像为“古代的神品”。

见:(米洛斯的维纳斯_教案_课件)

http://wwwteachercncom/Jxal/Zxyw_Zhja/2006-9/9/20060108220508725_8html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们在竞相制作复原双臂的复制品后,都为有一种画蛇添足感觉而叹息。正是这残缺的断臂似乎更能诱发出人们的美好想象,增强了人们的欣赏趣味。雕像没有追求纤小细腻,而是采用了简洁的艺术处理手法,体现了人体的青春、美和内心所蕴含的美德。整尊雕像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能发现某种统一而独特的美。这种美不再是希腊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现的“感官美”,而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充满了无限的诗意,在她面前,几乎一切人体艺术作品都显得黯然失色。

整个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种人体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米罗的维纳斯》由若干块断片经过精心的接合加工后而公诸于世。那个带铭文的台座和持苹果的手臂很快就被专家鉴定与雕像无关而被剔除了,从而推测在罗马时即已失去手臂。因此,雕像又同时以“断臂维纳斯”著称于世。于是,修复原作的双臂成了艺术家、历史家最神秘也最感兴趣的课题。归纳起来,当时最典型的几种方案是:左手持苹果、搁在台座上,右手挽住下滑的腰布;双手拿着胜利花圈;右手捧鸽子,左手持苹果,并放在台座上让它啄食;右手抓住将要滑落的腰布,左手握着一束头发,正待入浴;与战神站在一起,右手握着他的右腕,左手搭在他的肩上……但是,只要有一种方案出现,就会有一种反驳的道理。最终得出的结论,几乎是保持断臂反而是最完美的形象!除了双臂复原的争论以外,还有许多其他问题也引起人们的兴趣。譬如,她真是维纳斯吗?也许是大海女神、胜利女神?其次,作者是谁?制作年代、地点?等等一大堆问题挑起了大家的论战。最后,除了她是维纳斯,并创作于公元前二世纪末这个看法比较统一以外,其余的只好作为一系列悬案留待后人去考究了。

作为审美观照,当人们站在这个精美的雕像面前的时候,一个裸体的女性,她丰满而圣洁,柔媚而单纯,优雅而高贵,这就足够人们为之倾倒的了。在这洁白的大理石里面,是少女的青春,是生命的跃动。人们从这里发现了自己,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创造潜能;感受到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这是一种极大的满足,最深的启示,这也是人体的魅力之所在!人体,它本身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变化,孕含着微妙多姿的美。希腊民族得天独厚,最深刻地理解和最完整地把握了人体这个小宇宙,并发掘出人类纯粹的知性结构,再通过自然的真实外貌,去表现一种更高的境界。他们把情与理、美与真探合在一起,在神的庇护下追求着自由生活的真谛与乐趣,在理性的指导下,赤裸裸地展现人自身。黑格尔就曾经高度赞扬希腊人能够完美地把神的普遍性和理想性与神的个性结合在一起。尤其赞赏阿佛洛耿忒的裸体表现,他说,“她是纯美的女神”,“把她雕成裸体是有正当理由的:因为她所要表现的主要是由精神加以节制和提高的感性美及其胜利,一般是秀雅,温柔和爱的魔力。”对于《米罗的维纳斯》,谁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从她赤裸袒裎的身上去归纳出一个具体的主题。她把自然、生命,她把真、善、美都集中于一身。她不愧为古代希腊雕刻的一个典型代表,不愧为女性美的最高体现。她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直至今日还表现出那种秀雅、温柔和爱的扭力。

“米罗的维纳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爱与美的女神的雕像。但她并不是唯一的,她只是古代希腊众多的阿佛洛狄忒雕像中的一个罢了。从创作时间上说,她已经是希腊化时期的作品,在这以前就有不少佳作出现了,在这以后也仍有所见。现在,可以再回到古典希腊时代,从最早出现的阿佛洛狄忒雕像开始,并把她们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加以对比,从而了解她们与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

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发现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 高204厘米。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两截,并与刻着名字的台座、拿着苹果的手腕以及其它断片等等一道,散落在附近的田地下。已懂得这是值钱的东西的农夫,立刻将它们埋原,并报告了在岛上的法国领事。领事稍付定金,即通知当时设在君士坦丁堡的法国大使。几乎与此同时,在爱琴海搞测量的一位法国海军士官,名叫鸠尔·丢孟·都尔维尔对此表示了更大的关注。这是一位希腊艺术的爱好者,当他看过这些雕像的块片以后,认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并第一个断定这就是维纳斯的雕像。于是立刻告诉农夫,法国决定把她买下,要他不必再到处声张了。随即赶到君士坦丁堡,向大使命陈详情,促使大使下了决心并派专人前去交易。不料岛上的长老出于本岛的利益而中途插手,开会议决命农夫将雕像卖给在土耳其任职的一位希腊大官,当法国人赶到岛上时已经是雕像装船的关头了。见此情景,他们几乎要动武,命令法国船舰随时准备行动。顿时,爱琴海上战云密布。恰巧,一场暴风而解了围。它推迟了土耳其船只的起航,为法国使者争得了斡旋的时机,他们软硬兼施,把雕像终于转到了法国船上。后来又给岛上赠送金钱,从而取得了岛上放弃雕像的誓约书。雕像顺利运抵巴黎,由于种种政治、人事方面的原因,一直推至 1821年3月2日,国王路易十八才正式接受献礼。从这一天开始,她便成为法国国家财产。当时的登记名称是“在希腊群岛中的米罗所发现的维纳斯像”,并被陈列于罗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

法国获得这尊雕像时,全国一片沸腾,人们视之为国宝,并被尊称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她一直为世界上所有热爱艺术和美的人们所景仰,他们都以能亲眼目睹这尊古希腊最伟大的艺术奇迹为人生一大幸事。

2、关于维纳斯的文化背景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

3、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魅力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们在竞相制作复原双臂的复制品后,都为有一种画蛇添足感觉而叹息。正是这残缺的断臂似乎更能诱发出人们的美好想象,增强了人们的欣赏趣味。雕像没有追求纤小细腻,而是采用了简洁的艺术处理手法,体现了人体的青春、美和内心所蕴含的美德。整尊雕像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能发现某种统一而独特的美。这种美不再是希腊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现的“感官美”,而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充满了无限的诗意,在她面前,几乎一切人体艺术作品都显得黯然失色。

整个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种人体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导语设计:

在巴黎的中部,有一座著名的宫殿,它的名字叫卢浮宫。有这里荟萃着无数人类文化瑰宝。其中以“卢浮宫三宝”最为引人注目。蒙娜丽莎以其神秘的微笑而有了永远的魅力,还有张开翅膀奏响海战凯歌的胜利女神,只是她的头颅已经失去,还有就是米洛斯的维纳斯。

不知道是岁月的流失或者是一次意外使她残缺了双臂。而事实上米洛斯的维纳斯共有两尊,可是耐人寻味的却是,双臂完好的维纳斯默默无闻,可是断了双臂的维纳斯却漂洋过海,穿越了久远久远的时代而大放异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727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