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是怎样化妆的?一般有几个步骤?

古代女子是怎样化妆的?一般有几个步骤?,第1张

古代女子化妆可以分为八个步骤,分别是:敷粉、施朱、画眉、点唇、额黄、斜红、花钿和面靥。每一个步骤都是有讲究的,就和我们现在的化妆一样,从打底到最后的定妆。古人第一步肯定也是先洗漱后才进行的。最开始的时候,先是使用米粉敷面,发展以后到使用珠粉、、檀粉、香粉等多种粉来敷面,让面色均匀一些。

施朱类似于现代的腮红,是提升气色的重要步骤,一般就是常见的胭脂。胭脂一般都是使用花朵萃取汁液以后做成的膏状物品,在敷粉以后再脸颊上涂抹上胭脂。这样可以让面色红润一些。不然的话会看起来死气沉沉的。胭脂有深色和浅色,和使用的花朵有关系。这一个步骤也是古人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

接下来就是画眉了,古人最注重的就是画眉了,眉毛画好了会显得人很有精气神而且在不同的朝代,眉毛的画法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会流行浓眉,有的会流行细眉和柳叶眉。古人一般画眉用的都是黛,这样画出来的眉毛会好看一些,显色也很均匀。只需要注重一些画眉的手法就可以了。

剩下的几个步骤点唇、额黄、斜红、花钿和面靥分别就是画唇、画额头、面颊涂抹一些红色、眉头中间的额饰和画酒窝了。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并不太注重眼妆。但是其他的妆容步骤都是很注重的,而且主要就是为了提升气色。尤其是女性的妆容,大多都看起来面若桃花一般粉嫩。

综上所述,古代女子的化妆步骤也是比较繁琐的,有八个步骤才能完成。而且一般有功夫去化妆的都是富贵人家的女子,一般的女子很少有钱买这些东西。我们所看到的古代妆容一般都是达官贵人家里的女子妆容。

从古到今,女性追求美丽的脚步从来没停止过,爱美之心自古有之,古代的**姐们和美人们也是要化妆的,只不过种类比我们现代要少的多。

古代女子化妆步骤比较简单,搽胭脂抹粉是重中之重,古代美人化妆的三大步骤大概如下:

第一:敷粉

“一百遮三丑”皮肤白是所有女性的追求,古代的美人也是如此,今天女性一般都用粉底和粉饼来让自己皮肤变白,而古代美人们也同样用粉来美白。

“粉”是米字旁,最早的粉其实是米粉做的,当然这种粉的持久度不好,经常会脱妆,这样难免会尴尬,脸上经常掉渣。

于是古代人又发明了改进款,也就是“铅粉”,虽然铅粉有毒,含有重金属,可是为了白,古代美人们还是相当乐意往脸上抹好几层的,看来为了美,古人的美人也是蛮拼的。

第二:胭脂

胭脂在古代就算彩妆了,一般都是天然朱砂石研磨以后的红色颜料,在古代靠脸吃饭的舞姬,或者爱美女性都用朱砂当胭脂,涂抹在嘴上当口红,还可以擦拭在脸上当腮红。

朱砂本来没有粘性,涂在嘴上很容易被唾液给溶化,因此古人就在朱砂里掺入了适量的动物油,这种很接近现在我们用的口红。

第三:画眉

眉毛是重中之重,有句话说的好,“面部一枝花,全靠眉当家”古人美人们同样追求眉若远山的美态,古代没有现在用的眉笔,一般用的是石黛。

石黛是一种黑色矿物,将石黛放在黛砚上磨,碾成粉末后加水调和,蘸着就可以画眉毛了,当然有些古代美人们买不起石黛,就用燃烧过的火柴头沾上水涂抹在眉毛上。

综上所述,因为古代化妆技术不发达,化妆品比较匮乏,因此古代美人化妆没有我们现代女性更浓妆艳抹,而且也没有眼线美瞳睫毛膏等黑科技。

在现代人看来,化妆是女人的专利,如果有哪位男子也化妆,那么就有可能会打上娘炮的标签。但是在古代,男子化妆是一种流行,历史上就有相关的史料记录了男子化妆。所以古代的男子还有专门的化妆品,而且不同的朝代,化妆品也会不同。 

在汉朝的时候,我国男子就有关于敷粉的记载,而敷粉在魏晋南北时期是属于士族男子的时尚。那个时候男子所用敷粉的粉是铅粉,用的是铅、锡等材料做成的。这种粉敷到脸上能够让人的容貌增辉生色,所以也被叫做“铅华”。铅粉的形状可以分为固体和糊状,固体的粉经过加工后,成为银锭的形状或者瓦形的形状,因此在当时也被称为“锭粉”“瓦粉”,而糊状的铅粉则称为“胡粉”。 

 到了南北朝的时期,男子除了敷粉外还要涂胭脂剃胡须,同时还流行熏衣。所以男子想要出门还要给衣服熏香,用的是从其他国家进口而来的香料,当时比较流行的就是苏合香、甘松香,安息香等,这些香料的香味浓郁并且比较持久。所以古代的男子过得是相当的精致。 

到了唐代,男子还会像女子一样涂抹面脂类的护肤化妆品,其中就有口脂。尤其是唐代的帝王们每到腊月初八的时候,还会将面脂和口脂当做是慰问品,发放给戍边的将官。除此之外,古代的男子还有染头发、染胡须等行为,这真的是出乎我们的意料啊。

俗话说得好:俗话说得好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古至今,从上到下,从老到少,谁不都在爱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呢?现在的**妹们,出门定要在镜子前“捣鼓”一番自己,粉底液、遮瑕膏、眼影、高光、腮红、口红等化妆那是琳琅满目,功能样样齐全。画个美美哒的妆容,哪怕是只给自己看,心情也是十分愉悦,美滋滋的。有时候懒得化妆的**妹,还可以用咱们新时代的P图、美颜技术,咔嚓一拍,照样可以把自己美美哒的形象记录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在古代这样一个技术落后,没有化妆品和P图的年代,古代的**妹是用什么化妆的呢?

妆粉

所谓“一白遮百丑”,古代的妹子化妆第一步就是往自己脸上敷粉,俗称妆粉,作用类似现在的打粉底,都是把脸涂得光滑、美白。古代最早的妆粉是用米粉制成的,米粉是以高粱米或者粟米研磨成粉后,再经过不断的冲洗,直到水色清透没有米色,再加入冷水,发酵后磨成米浆,晾干成型再研磨成细粉即可,家庭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妹子,还会在米粉里添加一些香料,来达到美容的效果。

这种纯天然的米粉对身体没有什么伤害,但问题是容易脱妆呀,要是夏天出个门,天气热,往脸上抹把汗,把底妆都给融了,出现各种“面疙瘩”,这画面太美,我们自个想象一下。

于是后来人们就用上了另一种流行粉“铅粉”。铅粉的粉质更加细腻白皙,有光泽,而且附着力强,不会轻易掉粉,深受女孩子的欢迎。但是铅粉的主要原料就是重金属铅,是有毒的,妹子要是用久了,皮肤颜色不仅会变得蜡黄蜡黄的,而且还可能导致生命危险。虽说知道铅有毒,但依然有很多妹子使用,真是生命诚可贵,美丽价更高!为了美,古代妹子也是够狠的。

胭脂

说到胭脂,大家应该不陌生吧,这可是古代化妆界的“顶流”,所谓胭脂,跟我们现在的腮红差不多,都是用于涂抹面颊,让脸色明亮、红润有血色。胭脂其实是从一种红蓝的花朵中提炼出来的红色颜料,后来人们又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得它变得稠密润滑。这种胭脂可以用来润唇,就像现在的唇膏唇蜜;又可以润肤红颊,腮红和乳液并用,难怪古代妹子对其爱不释手。

再来看看古代的口脂,也就是口红。口脂是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混合加工而成,既能有朱砂的红色,还不会因为没有油脂而让朱砂被唾液融化,古人的智慧还是杠杠滴。而且口脂其实是和胭脂是通用的,都可以涂脸或者涂抹唇部。

眉黛

抹完胭脂,咱们来画画眉。黛是古代画眉工具的统称,最初的时候,人们用烧焦的柳树枝涂在眉上,但是这样的眉色十分不自然,而且极易掉妆。后来她们又想出了一种工具,名为“石黛”,就是将石砚研磨成细粉加水调和后凝固,便制成了古人版的“眉笔”,用石黛画出的眉毛十分自然,深得古代妹子的欢心。

除了普通人用的石黛,上层贵族 社会 的女子更喜爱“螺子黛”,螺子黛其实是一种青黑色的矿物颜料,制作好的螺子黛只需要蘸水便可以画出黑而不重的眉毛,根据《隋遗录》额记载:“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直(值)十金,后征赋不足,杂以铜黛给之。”在当时,一颗螺子黛就价值数十金,也只有贵族女子才能享用了。在电视剧《甄嬛传》中,我们的华妃娘娘还因为小小的螺子黛而争风吃醋,可想而知这东西多么名贵。

当然,像“小康”家庭的姐妹可以用它的平替品铜黛,铜黛即是铜锈,铜黛有的色若波斯青黛,有的鲜深娇艳,研磨成青粉,便可用来画眉,效果也是十分不错的。

而且相比现代流行的“一字眉”,古代女子的眉形花样可多了,以唐代女子的眉形为例,就有上十种。

面饰

大家有没有发现,古装电视剧中的美女不仅画着靓丽的妆容,脸上还贴着美美哒的饰物,这就是古代的面饰。随着朝代的发展,古代的姐妹们也是把面饰玩出了花。

1贴花钿

花钿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贴花钿是在唐朝开始流行起来的,花钿的做法非常精细,材料也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也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花钿,花样百出,别具一格,古代的**姐不仅要美,还要美得有特色。

2点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就是在额间涂上**。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逐渐成为潮流,我们耳熟能详的《木兰诗》里“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写的正是木兰换女儿身时正在梳妆打扮的样子,她还紧跟 时尚 潮流,也贴起了花黄。

3画面靥

面靥妆始于宫廷,起初并不是为了装饰,是在女子的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点缀出各种形状,相传当某个后妃来例假时,不能被帝王临幸,又羞于启齿,就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红点,女史见了不会列名安排侍寝。后来,面靥逐渐成为一种装饰,在民间广为传播。

4描斜红

斜红始于南北朝,涂抹的深浅、粗细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宫廷中颇受女性欢迎。面部常有月牙形妆容,色泽浓艳,造型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妆,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两道伤疤,就像**中的“小太妹”,原来我们古代的**姐也很“狂野”。

想不到在没有化妆品和P图的古代,女子化妆也可以如此丰富多样,大家涨姿

樱桃一点红为中国古代数千年里女子的最佳唇式。那时是女孩子或轻抿涂抹有朱砂的化妆薄片(用丝棉或纸做成的),或用唇膏(口脂),或用薄片状的丝棉胭脂,或用胭脂膏来点唇,使颜色附着于嘴唇。看看唐代盛行的各种可爱花式的唇妆:石榴娇、大红春、嫩吴香、圣檀心、眉花奴就知道当时女性使用口红的水准了。唐代的永乐公主酷爱打扮妆容,甚至自己制作各式口红。梳篦分为梳子和篦子,前者主要用于日常清洁头发。从古至今,梳篦都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使用象牙梳,除此之外,玉、石、铜都可成为制作发梳的材料,不过在古代,人们使用最多的还是各种木梳和羊角梳,而木梳之中以又以桃木梳最为常见,除了可以用以梳理头发之外,还在吉祥的寓意。唐代的女子还喜欢将制作精巧的梳篦插在头上作为装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则把梳当做保健用品来使用,认为梳头百余下再就寝更有利于睡眠。红妆配翠眉,双眉画末成,那能就郎抱,画眉是古代女子最爱的闺房乐事之一。她们画眉的工具和方法更是多种多样。比如可将采自山间的黑青色矿石石黛磨制成粉末,加上麝香等香料,在掺水调和使用。还可以使用产自波斯的螺子黛蘸水,细细描摹。及至宋代,女子甚至还采用烟熏材料来描眉。

1、妆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2、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3、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盛放化妆品的物件在古代也有个好听的名字——“妆奁”。中国的妆奁文化历史可谓久矣,远古人已知用“止水鉴容,流水沐浴”,穿贝壳兽牙饰以颈项,“晨起对镜奁,晓妆点绛唇”。唐朱庆馀诗曰:“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亦然。 在强调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古代社会,“女为悦己者容”无疑是女性最大的乐趣及关注所在。尽管每一个朝代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道德观念、风俗民情等不同,对美也都各有不同的定义。环肥燕瘦,美或不美,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尤其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强,终身处在被男性选择、多位妻妾共事一夫、互相争宠的低劣情势中。在这种情况下,女性想要拥有较多优势,容貌之美自然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天生丽质的美貌并非人人可得,于是,大多数女性只有通过人为的妆点修饰才得以增添自身的风采,并以此博得异性的好感,而她们本身也在妆点的过程中,也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满足。 古代女性相当重视肌肤之美,吹弹欲破、莹洁柔嫩的肌肤是美丽的基本条件,更是用来衡量女性美的一项重要标准,从文人墨客描述美人的形容词“手如柔夷,肤如凝脂”、“肌肤若冰雪”、“冰肌玉骨”……,也可看出一二。

涂脂抹粉是女人从古至今从未改变的爱好。 且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甚至可追溯到之前的夏、商时期,民间就已开始使用化妆品了。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在强调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古代社会,“女为悦己者容”无疑是女性最大的乐趣及关注所在。加上古代女性由于社会地位的低下及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终身处在被男性选择、多位妻妾共事一夫、互相争宠的低劣情势中。在这种情况下,女性想要拥有较多优势,容貌之美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天生丽质的美貌并非人人可得,于是,大多数女性只有通过人为的妆点修饰才得以增添自身的风采,并以此博得异性的好感,而她们本身也在妆点的过程中,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满足。 古代女性相当重视肌肤之美,吹弹欲破、莹洁柔嫩的肌肤是美丽的基本条件,更是用来衡量女性美的一项重要标准,这从“手如柔夷,肤如凝脂”、“肌肤若冰雪”、“冰肌玉骨”……对美人的形容词,便可看出一二。 除了肌肤之美,古人也非常注重头发之美,每日梳理,爱护有加,并多蓄发不剪,早期披散在肩上,接着因实际需要而用绳带束发,再逐渐发展出各种不同的发髻式样,变化多端,甚至远在周代就已使用假发来增加头上的风情及美观。 学者推究古人之所以重视肌肤毛发,最基本的原因应与礼教有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不过,除了礼教的观念外,审美意识及健康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此,古代的中国妇女有着各式各样,适合不同需要的保养品。这些保养品分别用于脸部、手部和头部的保养,而保养的方式则可称得上五花八门,有些还颇具神秘感。保养品的功用基本上是以保护和预防为主,如果在其中添加了药方,便会增加治疗的作用。至于使用方式则有外用及内服两种。 在化妆方面,古代妇女更是多彩多姿,不仅以粉饰面,两顿涂胭抹红,修眉饰黛,点染朱唇,甚至用五色花子“贴在额上,增添美丽的效果。每一个朝代由于社会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道德观念、风俗民情等的不同,对美也都各有不同的定义。可以说,环肥燕瘦,美或不美,真的是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了。 现在使用的化妆品大都是化学制剂,它们不具备治疗作用姑且不论,不少化妆品还刺激皮肤、粘膜,引起过敏,往往弊大于利。其实,早在唐代我国就已有药物化妆品和中药美容剂。那时,人们十分注重仪容,贵族阶层盛行使用面脂、手膏,口脂等药物化妆品。《红楼梦》里的荣宁二府的公子、**乃至丫环都有搽香的习惯,他们自己制作香脂,涂于脸上、手上等地方,有保护皮肤,增加美容等作用。 古代女人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1、妆粉。古人擦的粉主要是用“米粉”做的。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用的时候涂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古人似乎为了白连命也不要了。当时许多女人为了追求皮肤净白的效果,是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违规词语的。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2、黛粉。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 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 ”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3、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另外还有不少“特技”配饰妆,譬如: 花钿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 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顺便补充一下,“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盛放这些化妆品的物件在古代也有个好听的名字——“妆奁”。中国的妆奁文化历史可谓久矣,远古人已知用“止水鉴容,流水沐浴”,穿贝壳兽牙饰以颈项,“晨起对镜奁,晓妆点绛唇”。唐朱庆馀诗曰:“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女为悦己者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亦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4436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2
下一篇2023-09-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