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业主在选购实木家具的时候,因为对木材知识了解的不多或不够透彻,所以会选购到劣质木材家具。因此今天小编来和大家说说常见家具用木材信息,让你对木材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哦。
木材知识非硬性木材
1、梓木紫葳科,落叶乔木,我国最古最普遍的高级家具用材。梓木呈红褐色,质地轻软,除可用于家具外,也可供刻书印刷,是以书槁付印又称“付梓”。
2、杉木常绿乔木,品种较多,我国北起秦岭南坡,南至两广、滇、闽等地均产。木理通直,边材淡红**,心材紫褐色,日久渐深,质地轻软,耐腐朽及虫蚀,变形较小,自古以来即是建筑、造船及各类家具的常用材料,尤其是民间普通家具,应用极广。
3、柏木柏科,有扁相、侧柏、罗汉柏等多种。我国民间惯将柏树分为南柏和北相两类。南柏质地优于北柏。其色橙黄,肌理细密匀整,近似黄杨,有芳香。其性不翘不裂,耐腐朽,适于用作雕刻板材,是硬木之外较名贵的材种。
4、松木种类颇多,古代使用的主要有赤松、黑松、白松(即华山松)、五须松等。松木材质松软,易于加工,变形也小,但较易腐朽,高级家具多不使用,或仅用作髹漆家具和硬木包镶家具的胎骨。
5、楷木又称黄连木,漆树科,落叶乔木,冀、鲁、豫、陕及台湾等地均有出产。楷木边材呈淡赤褐,心材暗绿褐,年轮明显,质地紧密坚韧,刨之有明丽光泽,是家具制作的良材。
6、桐木有玄参科泡桐、大戟科油桐及梧桐科的梧桐等多种。其材质轻、松,防虫性较好,心材呈白色、淡黄或褐色,变形很小,古时多用于制作乐器、木屐和箱、柜等家具。
7、樟木常绿乔木,产于我国东南沿海及湘黔等地,尤以台湾、福建居多。木材的香气袭人,能避虫害,但较易爆裂。自古以来,樟木是制作箱、匣、柜、橱等家具以及雕刻的理想材料。
8、楠木樟科,种类很多,常用于建筑及家具的主要是雅楠和紫楠。前者为常绿大乔木,产于四川雅安、灌县一带;后者别名金丝楠,产浙江、安徽、江西及江苏南部。楠木的色泽淡雅匀称,变形小,易加工,耐腐朽,是软性木材中最好的一种。此外,楠木尤多“满面葡萄”的结瘿,其花纹细密瑰丽。明式家具中用在显著部位的瘿木,多数为楠木瘿子。
9、椿木楝(音lian)科,落叶乔木,有香椿、臭椿之别,香椿的嫩叶可食。椿木原产我国华北至南方间木材稍带红色,质地通直细致,变形较小,刨之光滑如镜,是家具制作的上好材料。
10、黄杨木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枝丛而叶繁,产于我国中部,木材呈淡**,老则为浅绿色,生有斑纹状之线,其质地坚硬,细致有光泽。黄杨木生长十分缓慢,据传每年只长一寸,分毫不差,遇闰年反缩一寸(信不信由你)难觅大材,明清时或用黄杨木与硬木配合使用,制作帐子、牙子等构件,或用来作镶嵌花纹,很少有通体用黄杨木的家具。”
11、桦木乔木,有棘皮桦、坚桦等多种,产于我国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及西北诸地。棘皮桦木材呈浅褐色,纹理致密,有光泽,质地较粗糙;坚桦别名杵榆,木材初带白色,后变红褐色,有光泽,质地坚硬致密,为华北木材之冠,有“南紫檀,北杵榆”之称。明式家具所用桦木,可能是坚桦。桦木不似其他树木,只有在结瘿部位才能剖出瘿木来,其木纹十分漂亮,板材也比较大,常用于桌案面心板及圆角柜柜门门板。
12、椐木或写成榉木、_木。榉木榆科,落叶乔木,北方称“南榆”,我国大陆、朝鲜及日本均有出产,江浙一带尤多。榉木的材质稍粗,但坚重强韧,耐冲击磨擦,江南木工多用以制作各式刨子及锯子手柄等工具;木纹漂亮;边材淡红褐色,心材呈红赭色。传世的明清家具中,有许多是用榉木制作的,其艺术价值及历史价值,可与其他贵重的硬木家具相媲美。
木材知识硬性木材
1、紫檀蝶形花科,常绿亚乔木,叶为复叶,花蝶形,果实有翼,产于印度及马来半岛、菲律宾等地,我国湖广一带也有出产。紫檀的材质坚硬,体重,入水则沉,没有疤痕,心材呈血赭色,有芳香,《博物要览》说:“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我国自古即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商周以来,紫檀多用作车舆、乐器、高级家具及其他精巧器物的材料
2、花梨古时多写作花榈,或称榈木,有黄花梨和花梨(亦叫新花梨,上海地区俗称香红木)两种。黄花梨,主要产地为海南岛,木色从浅黄到紫赤,质地坚硬,花纹美观,锯解时芬芳四溢,材料较大。是明及清前期高级家具的主要用材,清中期后很少使用。明式家具的传世品中,黄花梨木的数量颇丰。新花梨,我国的浙、闽、粤。滇等地均有出产,福建的泉州、漳州大多野生,也有人工栽培的,清代时亦从缅甸、泰国等地大量进口。新花梨材呈黄赤色,质地较黄花梨稍为粗糙,且纹理呆滞少变化,无悦人香味,锯末浸水呈绿色,有微毒。新花梨与黄花梨差异显著,非同一树种,但两者的比重均小于紫檀,浮于水。
3、铁力木也作铁梨木、铁栗木,为大常绿乔木,原产东印度,我国广西容县和藤县亦有出产,树木直立高大,直径丈余,木材坚硬耐久,心材呈暗红色。因铁力木大材易得,故明清时期的许多大件家具都用它做成。由于铁力木的色泽纹理略似鸡翅木,故建国前的家具商常用它冒充鸡翅木。
4、红木现代最常见的名贵硬木,为热带地区豆科檀属木材,多产于东南亚一带,印度是主要产地,我国广东、云南也有少量出产。“红木”是江浙及北方流行的名称,广东一带俗称“酸枝”(因加工时有酸气而名)红木也有新老之分。老红木材色呈柠檬红色、深紫红色、紫褐色以至紫黑色,并且带有深紫色或黑色、紫色的条纹,形状美观,色彩鲜艳,经久不变;有香气,但不及黄花梨;其材质近似紫檀,十分坚硬,入水则沉,但较之紫檀光泽略暗,颜色稍淡,质地的细密程度也较逊。新红木颜色赤黄,有花纹,有时颇似黄花梨,现在还大量进口。清中期后,黄花梨、鸡翅木等传统硬木日见匮乏,遂大量进口红木制作高档家具。关于清代直至现代的红木,包括国产的及外国输入的,究竟有哪些树种,目前尚难确知,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5、乌木乌木产于海南、云南等地。性坚体重,纹理细腻,颜色黑如墨,光亮似漆,日久而不变。乌木树小,无大材,而且产量少,所以价格昂贵。由于乌木量少材小的特点,一般多作台面的心板,或台面四周的边框,与其它不同颜色的木材搭配,形成深浅对比,或红黑成趣,很是新颖别致。
6、瘿木瘿木非指某一树种,而是指树根部位结瘤、或树干结瘤部位的木材。此处木材纹理特殊,历来受人喜爱。瘿木,实指木质纹理的特征。瘿木,也写作影木。产于辽东、山西、四川等地。不同树种的影木,呈不同花纹,如:
楠木瘿木纹呈山水、人物、花木、鸟兽状。桦木瘿俗称桦树包,呈小而细的花纹,小巧多姿,奇丽可爱。
花梨瘿木纹呈山水、人物、鸟兽状。柏木瘿呈粗而大的花纹。
榆木瘿花纹又大又多。枫木瘿花纹盘曲,互为缠绕,奇特不凡。瘿木一般用作台面心板,可想,一件桌案的精致边框,配以自然成趣的瘿木台心,将是何等别致,新颖。瘿木大材少见,现在我们所见的传世家具中,瘿木只作镶板使用。
7、乌木乌木为常绿亚乔木,产于海南、南番、云南等地,叶似棕榈,青干耸直,高十余丈,雌雄同株。其木坚实如铁,可为器用。老者纯黑色,光亮如漆,世人誉为珍木。乌木可分数种,木质也不一致,有沉水与不沉水之别。
潮汕木屐的式样与省城广州的木屐大致相同,但制作工艺比较精巧、讲究,其形式有:椭圆形,前略宽,后略窄,只适应男人穿的“龙船屐”;分左右脚,前趾略低,中呈弓形,后跟略高的“认脚屐”;不加任何油漆的原木的“白胚屐”;涂上红、橙、黑、棕等颜色,绘上花卉、图案的“油彩屐”;晚上在家穿的“高脚屐”;用坚韧的木材制成并上漆的称为“漆屐”等等。潮汕木屐又名“散屐”,做工精细,屐皮用料考究,清代以来,已享有很好的声誉。
旧时,潮汕人穿红木屐实为平常之事。我儿曹时,也曾穿过木屐,夜行戏耍,喀喀咔咔,颇有童趣。可在外地人看来,却有一番异味古风。清康熙时曾官至内阁学士、刑部尚书的徐乾学,写有《潮州杂兴》云:
蛮女科头足踏尘,大夫偏裹越罗巾。
天无晴雨穿高屐,岂是风流学晋人。
木屐作为潮汕地区旧时的生活用品,现已被各种塑料鞋类所取代,但现代农村仍有少数人还喜欢使用它。 中国南部海南省著名侨乡文昌县素有穿木屐的习惯,虽然木屐逐渐被淘汰,以布鞋、皮鞋、塑料鞋取代,但是在城乡,还有一些人仍然喜欢穿着木屐。
木屐,是木底鞋子的通称。相传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晋国贵族介子推曾随晋文公流亡国外,回国之后,介子推隐居绵上(今山西公休东南)山中,晋文公多次召请不至。后来奉命来召介子推的军士想用纵火焚山的办法逼他出山,介子推竟抱树而死。晋文公哀叹之余,便用该树为木料做成木屐,每当穿着时就说:悲夫,足下!以表示对介子推的眷念。
文昌木屐已有悠久的历史。初时,它的外形宛若一只用木板钉成的小凳子,上面再接合鞋帮,着地的两只脚称为屐齿。由于屐齿的接触面积小,所以能适应泥泞的路面或在雨天行走,人不易滑倒。
后来出于生活的需要,慢慢出现了由整块木料凿成的拖鞋形式的木屐。这样的木屐有更多的优点。
文昌木屐种类颇多,有苦楝木屐、苦常木屐、江斧木屐等等,特别是用苦楝木料做的用油漆画得很漂亮的木屐,因为苦楝木轻便耐用,着之足下,真是妙不可言。 木屐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
木屐在日本又称下駄(geta)。木底通常是用桐木或者杉木制成。连歯下駄是
指台下前后两片屐齿相同的木屐 。只有一齿的称为「一本歯下駄」。「一本
歯下駄」用于山道的步行,特别是在山中修行的僧侣和山间野宿者。一本歯
下駄可能源自谢公屐。台面鼻绪的材质自古多种多样,古代常用布包住的麻、棕榈、稻草、竹皮、蔓草、皮革所制。彩色的鼻绪又称为“花绪”。
东晋时志怪小说《搜神记》中描写中国古代木屐云:昔作屐,妇人圆头,男子方头,盖作意欲别男女也。而日本的木屐式样也多为方形,妇女也常用圆头木屐。 木鞋(clog)是荷兰服饰中最著名的特点。木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那时皮鞋是达官贵人独享的奢侈品,而老百姓会在农闲的冬季制造经久耐用的木鞋。杨树和柳树的木材成为制造木鞋最好的原料,并且通常是人们在自己的村庄或地区进行相对封闭的木鞋制作。这样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木鞋在兼备了保暖、坚固、防潮防汗和舒适特性的同时,还显示出不同的地区特色。 木鞋在荷兰还是订婚的信物。传统的青年男女订婚时,男方要把自己亲手做的木鞋作为信物送给女方。如果男方送给女方的木鞋精美又很和脚,女方就认为男方能干,心诚,爱她,将来的婚姻一定可靠、幸福。订婚的当天,未来的新娘就可穿上木鞋以示婚约。有时结婚后,她还会继续穿着这双木鞋,但通常因为新娘木鞋太漂亮了,她们舍不得穿,往往会把木鞋挂在新房的墙上,象征生活幸福、吉祥。
如今,荷兰每年生产300万双木鞋。虽然其中的大部分作为纪念品带出国界,但越来越多的人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木鞋。据了解,100万以上的荷兰人经常穿用木鞋。这种返璞归真的怀旧,当然是以木鞋本身的优点为基础。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木鞋的存在显示着它的实用意义,并且在未来还会延续它的生机。 荷兰传统格屐 荷兰桑德拉斯传统婚礼用clog 夏天啦,海边的活动肯定少不了吧,如何能在沙滩上玩乐的时候留下
更多的乐趣?日本 kiko+ 工作室的“ashiato”木屐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木屐底部是各式各样的图案,有小猫、猴子、壁虎等小动物的脚印,
小孩子们穿上它在沙滩上跑来跑去,在沙滩上压出的痕迹,看上去
就好像各种小动物在聚会一样,让周围人也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吧。
带着孩子到海边,感受海洋和沙滩,感受天然的木质,感受可爱、赋有想象力的动物脚印:恐龙,猩猩,狗狗,猫咪。
出花园小孩穿的红木屐,是潮汕人日常的一种便屐。《潮阳县志》(光绪十年,潮阳知县周恒重监修,简称“周志”或“甲申志”)云:“屐有五便:南方地卑,屐高远湿,一也;炎徼虐暑,赤脚纳凉,二也;所费无几,贫子省钱,三也;澡身濡足,顷刻遂燥,四也;夜行有声,不便为奸,五也。”《南粤笔记》云: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这里所说的拖皮屐,就是林大钦穿的红木屐。
咳···中间还几段就没写了,就是上面那位写的,和他(她)写的一模一样
西班牙名abarca
久远的木屐之声
据文献记载,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据《史记》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就曾发现了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木屐。然而在今天的世界里,穿木屐最多的当属日本人。在日本传统的节日里,在婚庆、祭典等仪式中,日本人穿着传统的和服,而木屐在整套的和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看惯了日本人穿木屐,多数人会以为这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然而循着木屐之声,回到久远的过去,人们会惊讶地发现,日本服饰中的木屐是在唐朝时由日本来中国的留学生带回到日本并流传延续至今的。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派随臣遍寻吃食不得。就在几近绝望之时,跟随重耳一同逃难的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重耳喝了。一碗肉汤下肚,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发现所食之肉竟是介子推从自己身上割下的时候,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晋文公返国,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遂携母隐居到了绵山。文公得知后,命人去绵山搜寻,求之不获,遂下令三面举火以逐介子推下山。然而大火未能动摇介子推归隐之心,大火过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已被烧死在了一棵大树下。晋文公见状,恸哭。命人将旁边烧剩下的残木劈成板子,做成木鞋,穿于脚上。让嗒嗒作响的木屐之声时时提醒自己,不重蹈覆辙。木屐之声激励着重耳励精图治,最终使晋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木屐之声伴随着重耳“悲乎,足下”的叹息,伴随着寒食禁烟、伴随着清明上墓、伴随着清明植树的风俗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也许是历史的一个巧合,也许是后人接受了晋文公重耳足蹬木屐“以志吾过”的教训,总之,若干年后,决定唐王朝命运的介休之役就在绵山脚下进行。刘武周、宋金刚会同突厥军队数万人与太原公子李世民进行决战。李世民坚壁挫锐,慎择战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此役李世民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就是礼贤下士,收降了一位割股奉君的名将尉迟恭。不过在后来的凌云阁封臣中,李世民没有像晋文公那样健忘,首先重赏了这位忠义名士,由此传为千古佳话。
日本人穿木屐的习俗是不是直接受了晋文公的影响,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两千六百年前的重耳是中国历史书中记载的穿木屐的第一人,而木屐又是在唐朝时期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据有关资料记载,日本历史上的飞鸟和奈良时代,也就是中国的隋唐时期,中国的文化对日本影响极大,吴越地区的宽袖、叠襟式长衫成为日本上流社会正式的礼服和朝廷的正规制服。虽然在和服的发展史上,其式样曾多次发生变化,但它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的定式。
究竟日本人穿的木屐和山西的绵山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率领日本友好人士代表团访华的池上正治先生更是怀着极大的兴趣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2001年池上正治先生第二次来到绵山,将自己所搜集到的一些有关日本木屐的资料交给了中方,其中有几张照片拍的是日本一家老字号的木屐作坊,作坊招牌上写的字竟是“山西商店”,也许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吧!
木屐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是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常见服饰,在中国,是汉服足衣的一种,是最古老的足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木屐的盛行时期。这个时期的木屐不仅用于出行,还用于家居。
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是我国山水派诗的鼻祖。性喜山水,根据《南史》记载,他创造了一种活络木屐。为了登山时保持人体平衡,这种木屐利用榫头、插子和两枝活动齿屐,在上山时卸掉前齿,下山时则脱掉后齿,史称“谢公屐”。宋代以后,木屐多用作雨鞋。
木屐的特点:
从整个器形观察,木屐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个是屐形设计趋于成熟,符合保护足部,便于行走的要求,长宽比例适中,略呈宽体型。
底部前后均为削磨成弧形,使用时用柔性的绳子固定足部,而通过底部的绳子,恰好嵌入凹槽,避免与地面接触,增加了使用寿命,就象今天宽松式保健鞋,穿着舒适方便,行动灵活自如,又坚固耐用。
第二个是木屐所用材料质地细密轻便,制作工艺精细,并运用了切削、刻槽、钻孔、磨光等多道工序,使屐面平整光滑,孔位准确合理,边线流畅美观,充分显现了娴熟的加工制作手法。
与同期出土的木耜、木柄、木桨等器物相比,其制作工艺要细致不少,这一点第一只屐更为突出,估计为有一定身份的人穿用。
以上内容参考 -木屐
布履是汉以后鞋的总称。秦朝时期,古代称鞋为屦,履为动词,是“践”、“踩”或“着鞋”的意思。古代的履种类繁多,以质料来分,有布帛、草葛和皮革三种。布帛履是以丝、麻、绫、绸、搓等织物制成的履。草葛履是以蒲草为原料,经碾搓编织而成的鞋子。皮革履是有生皮和熟皮之分,以生皮制成的称革鞜,以熟皮制成的称革鞮。
我国古代鞋子款式都鞋头上翘,称“翘头履”。唐代的翘头履多以罗帛、纹锦、草藤、麻葛等面料为履面,其履底薄,履帮浅,较轻巧便利,翘头做成凤头、虎头等,重动逼直。此外还有重台履、高墙履、勾履、芴头履等名称。 屐:一种鞋底装有双齿的鞋子,它主要是用木料为主,称木屐。木屐是由匾、系、齿三个部分组成。匾即为鞋底,鞋底上系有鞋带,即系、齿在屐的底部前后,呈直竖式。
汉代末年,女子出嫁多穿木屐。屐上彩画,并用五彩带系之,十分美观。晋朝,有一种木屐,匾、帮、齿全部用整块木头制成,帮代替了原来的系。还有一种,它的双齿可以任意拆卸。据说,这种木屐为南朝诗人谢灵运所创,称谢公屐,为登山旅游时穿用,可以在上山去前齿,下山去后齿,以便保持人体平衡。 三寸金莲:缠足风俗在中国历史上到底在什么时代开始,至今也没有确切年代,各有各说法。但大多数认为在南唐(公元 937 - 975 年)。皇帝李后主喜欢美色及音乐,他用黄金制成莲花台,高六尺,令官女窅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弯曲作新月状成弓形,并在上面跳舞,似回旋有凌云之状, “ 金莲 ” 由此得名。此后,宫内外皆仿效之,从五代开始一直沿袭到辛亥革命,上下一千多年。中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方、各地区形成了自己的款式,大体讲三寸金莲分南北两大类,南方以浙江的舟山、宁波、绍兴、嵊州及安徽的黟县为代表。北方以北京、天津、青岛为代表。相对讲,南方的三寸金莲较别致、细腻,绣工考究。北方的三寸金莲较粗犷有力,较大方。
三寸金莲按式样有:高统金莲,低帮金莲、翘头金莲、平头金莲。按种类分:皮金莲,下雨天穿雨鞋,室内外穿套鞋,生日做寿穿寿鞋、祭鞋、吉祥鞋,戴孝穿孝鞋、拖鞋等。按季节分:棉金莲、夹金莲、凉鞋。按鞋饰分:绣花金莲及素色金莲两种。按鞋底分:平底金莲、弓形底金莲、高跟金莲。按款式及走路姿势分:并蒂金莲、并头金莲、钗头金莲、单叶金莲、红菱金莲、碧台金莲、鹅头金莲、绵边金莲等。
三寸金莲上的图案是中国民族传统图案,有牡丹等花草,有鱼、虫、鸟、人物、福禄寿、铜钱、龙、凤、暗八仙、石榴、寿桃、荷花、藕、莲藕等等。一双金莲上的五彩图案本身是对鞋主人的祝愿和他所期望的,一双金莲同时亦代表着其主人的身份等级。一般年轻女子着红色等鲜艳彩色的金莲,老年妇女着黑色及深色金莲。 套裤:清代妇女喜欢着套裤,套在腿上至踝骨部,套裤上有系,用时系在腰部,目的是为了御寒及增加脚部美观。
着 “ 爬山虎 ” 的轻便短靿薄底靴。
制作木屐的方法可分为三种:
传统做法
先以刀、斧、锯来劈成木屐大小的长度,再分别以大人或小孩的脚型尺寸大小为模制成粗胚,再以刨刀将中间的木材削掉,鞋头底较低,鞋跟处较高,最后钉上屐带完成。
现代做法
木屐的粗胚先由机器做成,再贴上绣面花纹,钉上屐带即成,较为传统式省时省力,但是式样较固定无变化,且少了手工的亲切感,更何况手工还可依左右脚型制作呢!而手工木屐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画:一块木材要变成一双木屐,得先挑选阴乾的木材,然后用模板在木材上画出木屐的初型线,用机器或人工切割,分开时就自然有弧度,且一切就是一双,没有一个部分被浪费掉。
2、晒:用机器锯出初型后,便要拿去太阳底下曝晒一星期左右,使木屐比较不易腐坏。
3、砍:使用斧头,细腻的削出鞋缘的弧度。
4、泡:将木屐初型泡在装满水的桶子中,是为了使木屐在刨的过程中不会因木材乾涩而不好磨。
5、刨:老师傅在特制倾斜的平台上,脚一弯,一顶,就固定木屐开始磨了。
6、再刨:木屐是穿在脚上的,当然要穿得舒舒服服,老师傅细心的修饰,将木屐的表面、稜角或屐跟磨的很光滑。
7、漆:将磨好的木屐鞋台漆上一层又一层的亮光漆。 8、钉:最后在屐面上装钉屐耳,这样一双木屐就大功完成了。
9、屐:素素净净的,就是令人怀念古早木屐的成型。
简易做法
选择木材木材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你不会希望穿上一双满是裂纹和漏洞的鞋子吧。根据脚的尺寸,留出一厘米的余量,因为之后还要修整木屐的。这是还没有处理过的橡木。
开始磨啊磨,你需要做的就是用砂纸将粗糙的木材表面磨光。磨完一只以后,别忘了还有另一只。建议你在制作本项目时,不要使用任何电动工具(除了之后可能用到的电钻),因为这个项目本来就不是五分钟就能搞定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关键的齿当你准备制作木屐的齿时,提醒你一句。慢——慢——来~首先,在需要安装齿的位置做好标记木屐齿的位置和高度并没有硬性的规定,不过我建议高度不要小于四厘米。这样走起路来更方便。开始做标记这是凿子,在照片里它被木头挡住了看起来很不错首先慢慢地将木屐齿“锯出来”,然后用凿子刨仰视图,这些地方需要修补一下。
磨圆边角、加固木屐齿,该拿起木锉刀,尽量将边角磨圆了。然后再打磨一遍,让它看起来光洁美观。然后用树脂精油涂抹一遍。完成以后,你需要将木屐齿加固一下。首先,在每个齿上钻两个孔,然后灌入胶水,再用榔头敲入一根塞柱,接着将多余的部分切掉。等待胶水凝固。在等待的时候,你可以考虑一下Hanao(鞋带)孔的位置。将它们钻出来。磨圆边角。油啊油。这样木屐齿就不会断了。
制作工具
制作一双木屐一点也不简单,就以传统手工制作来说,过程看似简单,但是手持五斤半重的斧头,削劈硬度极高的山黄麻木,需要极高的技巧与力道,做木屐像学功夫一样。斧刀大,斧柄短,用虎口一握,大斧就得像小刀一样的动作,细腻到削出鞋缘的弧度,因此,要将山黄麻木劈成木屐雏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双木屐约需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之后开始用刨刀磨起正面和边缘来,然后钉上鞋耳,便完成一双木屐,与传统手工比较起来,真的是快了很多。
制作木屐时所要用到的工具也很多,主要有刀、斧、锯、刨刀、铁鎚、铁钉等等,再配以砍、劈、剁、削、刨、鎚等步骤,便可以制作一双木屐。
传统制作木屐的工具大约有以下几种:
刀:是用来切割木屐最原始的初型。
斧:砍、劈、剁、削等步骤,都是由一只斧头所包办的。
锯:是用来锯成木屐所要的尺寸、形状。
刨刀:主要的功用在於刨平表面、稜角或屐跟,使木屐表面成光滑。
铁鎚:钉屐带时所用。
铁钉:用於固定屐带。
木屐是一种以木材做底的鞋。平面、无边、有耳。以木材做底的拖板鞋,也称为「木屐子」。
传统的木屐是先以刀、斧、锯来劈成木屐大小的长度,再分别以大人或小孩的脚型尺寸大小为模制成粗胚,再以刨刀将中间的木材削掉,鞋头底较低,鞋跟处较高,最后钉上屐带完成。
木屐来源于中国古代。早在尧舜禹时期,我们祖先就开始制作并使用木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也一直使用此木制用品,当时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是穿木屐周游列国。木屐在中国的历史已经两千多年了,一直到清代以前,木屐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传统服饰,特别是汉晋隋唐时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