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不有个成语举案齐眉嘛?说的就是这个。
先秦时期,贵族行盥沃之礼之时,以浇水,盘承弃水,盘是礼器。其另一用途在陕北古今没变,就是盛放食具。《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云:“乃馈盘飧,璧焉。公子受飧返璧。”说的便是这“盘”。陕北用的“盘子”――也就是木盘,和“案”一样,是最古老的家具,远出现在桌椅板凳之前很久。以“案”为“餐桌”,已有四千五百年历史(王仁湘著:《饮食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版,第284页)。出土战国时“案”之形状,跟今天的陕北木盘相同,有四围边沿,只是添加矮足而已。《说文》:“案,几属也。”清代段玉裁注:“许云几属,则有足明矣。今之上食木盘近似,惟无足耳。”《说文》还有:“,承也。”段玉裁注:“盘引申之义为凡承受者之称。”西汉时有个识字本儿《急就篇》,内有盘、案二字,唐代陕西人颜师古注:“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说盘、案用途一致,都是放置和端送食物的。
“举案齐眉”的成语,源自《后汉书》所记东汉事迹。说陕西咸阳妇女孟光,敬重丈夫,为其端饭――就是婆姨给男人端饭――不敢仰视,把头低至眉毛与手中木案水平。所说之案,用如今日陕北木盘,如果有长腿儿,不可能端用。《汉书・外戚传》中则记有西汉时陕西事:“许后朝皇太后,亲奉案上食。”《史记・田叔列传》也有:“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甚恭。”这些“案”,都是用于端放食物的矮脚木托盘。
汉代时候,“盘案”一词还代指祭品。《后汉书・循吏列传》记载,公元105年官员王涣不幸病逝:“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那盘案,便是平日盛食物、此时供祭品的木盘。“盘案”之所以可代指祭品,只因祭品也是食物,也置盘案中。至今,陕北乡间,木盘的另一重要用途,便是丧葬时,用以端送祭品。村上的人死了,奠送中有重要仪式曰“侑食”,巫师托举木盘,游走端送祭品,用这样的方法寄托哀思。
古代瓷器盘子作为一种艺术品,具有多种象征意义和艺术欣赏价值。
首先,盘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盛放食物的器具,而在古代,瓷器制作的技术和工艺非常发达,因此瓷器盘子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瓷器盘子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从选土、制坯、绘画到烧制等多个环节,都需要匠人们精心制作才能完成。其中,绘画是瓷器盘子艺术欣赏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匠人们用笔墨在盘子上绘制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如花鸟、人物、山水等,使得盘子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盘子也象征着人们的饮食文化。在古代,不同种类的盘子有着不同的用途,例如大盘子通常用于盛放主食或菜肴,而小盘子则用于盛放调料或配菜。盘子的形状和大小也反映了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和习惯,例如南方地区常用的小碗小盘,而北方地区则更喜欢用大碗大盘来盛放食物。这些不同种类的盘子在制作时需要考虑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因此也体现了人们的饮食文化和艺术欣赏价值的结合。
此外,盘子还象征着制作工艺的变迁和发展。古代瓷器盘子的制作工艺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例如元代的大盘子、明代的青花大盘子和清代的粉彩盘子等。这些不同时期的盘子在制作工艺和风格上都有所不同,反映了当时的技术和审美观念。同时,一些名贵的瓷器盘子还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例如清三代的青花瓷盘,它们在制作工艺和绘画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成为了中国古代瓷器盘子中的珍品之一。
综上所述,古代瓷器盘子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象征意义和艺术欣赏价值。它们反映了人们的饮食文化和审美观念,同时也体现了制作工艺的变迁和发展。在欣赏古代瓷器盘子时,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它们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领略到它们的艺术魅力。
一般的正统韩餐啊宫中料理啊,都是由主菜,汤,米饭和伴餐组成的。
你说的那个一大堆的就是伴餐,韩语是반찬(pan can) 主要都是一些咸的辣的简单小菜和腌菜。
盛伴餐的器皿也没有专业的叫法啊,就是碟子。韩语是접시(choub xi)。颜色以白色居多。
在韩国,稍微贵点的宫中料理,这种伴餐也是很有讲究的。满满当当的能摆一大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