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方法

刮痧方法,第1张

  刮痧法:

  直按刮法:

  指用热毛巾擦洗被刮部位的皮肤,然后均匀涂上刮痧介质,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直到皮下出现痧痕为止。

  间接刮法:

  指在病人要刮拭的部位上放一层薄布类物品,然后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间接刮拭,此法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主要用于儿童、高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开始出现抽搐者、年老体弱和某些皮肤病患者。

  撮痧法:

  根据手法又可分为挟痧法、扯痧法、挤痧法、拍痧法及点揉法;

  (1)挟痧法:

  又称揪痧法,在民间称之为“揪疙瘩”,是指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涂上刮痧介质,然后施术者五指屈曲,将中指和食指等弯曲如钩状,蘸刮痧介质后夹揪皮肤,把皮肤和肌肉挟起然后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一挟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的声响,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被挟起的部位就会出现痧痕,造成局部瘀血,使皮肤出现血痕的除痧方法。施行本法时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2)扯痧法:

  (3)挤痧法:

  对因痧引起疾患,用两手或单手大拇指与食指互相挤压皮肤,连续挤出一块块或一小排紫红痧斑为止的治疗方法,叫做挤痧疗法。

  (4)拍痧法:

  指用虚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患者体的刮拭部位,一般为痛痒、胀麻的部位。

  (5)点揉法:

  指用手指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点压,同时做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是点压与指揉的复合手法。该法不属于刮痧手法而属于按摩手法,在治疗和保健中常与刮痧法配合应用,可起到增强疗效和弥补刮痧疗法不足的作用。在刮痧治疗中主要用于头面部、腹部、肢体关节及手足部。

  挑痧法:

  指刮拭者用针刺挑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主要用于治疗暗痧、宿痧、郁痧、闷痧等病症。

  放痧法:

  又称刺络疗法,以针刺静脉或点利穴位出血,用于因痧而达到治病的施治方法,叫做放痧疗法。

  (1)泻血法:

  (2)点刺法:

  ——感谢您对中医拔罐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好轻松健康团队。

 刮痧以空气新鲜、冷暖适宜的室内环境为佳。室温过高时应避免空调或风扇的冷气直吹,室温以不低于 18℃为宜。

 第一步:

 选择既便于刮痧者操作,又能充分暴露所刮部位,被刮者感到肌肉放松,可持久配合的体位。坐位适宜刮拭头、颈、肩、四肢、胸、背、腰等部位。被刮者面向椅背骑坐,双臂放在椅背上,使其身体有所依靠。

 仰卧适宜刮拭前头、头顶、侧头、面、胸、腹等部位。

 俯卧适宜刮拭侧头、背、腰、髋、下肢侧面等部位。取俯卧位时腹部下还可垫一软枕,托起腹部,避免腰部下陷,肌肉紧张。

 侧卧适宜刮拭后头、背、腰、下肢后侧等部位。

 第二步:

 选定治疗的部位、穴位,涂刮痧油或美容刮痧乳,实施刮痧操作。

 根据体质、病症和治疗的目的,选定并充分暴露治疗的部位、穴位。用纸巾保护好刮拭部位下面的衣服。在刮拭的全息穴区和经络穴位处涂上刮痧油,面部则先涂美容刮痧乳,再开始刮痧操作。

 第三步:

 擦净残留刮痧油渍,穿衣保暖,饮温开水。

 顺序:

 先上后下,先背腰后胸腹,先躯干后四肢,先阳经后阴经。为减少穿脱衣服的次数,也可以先刮暴露部位,再刮躯干部、下肢,最后刮足部。

 刮拭方向:

 背部、腹部、四肢从上向下刮(如肢体浮肿、静脉曲张、内脏下垂则从下向上刮),面部、肩部、胸部从内向外刮。

刮痧是中医中自然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刮痧的过程会有些疼痛,让身体表面出现一些暗红色血点,刮痧虽然疼痛,但是对身体是有一些好处的,比较常见的刮痧是背部的刮痧,刮痧还可以配合针灸和拔罐,那么背部应该怎么刮痧?背部刮痧有什么功效?

1、背部刮痧的好处

一活血祛瘀,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二背部刮痧疗法对疼痛性疾病,感冒发热,亚健康状态,防病保健以及轻度脏腑功能失调有很好的疗效。

三舒筋通络,背部刮痧,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紧张也就消除;如果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则疼痛和压迫症状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四排除毒素,刮痧过程(用刮法使皮肤出痧)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流及淋巴液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加了全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势,促进康复。

2、背部刮痧的坏处

一凡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中医刮痧疗法,否则会导致创口感染和扩散。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中医刮痧疗法,因为中医刮痧疗法会加重伤口处的出血。

二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因为中医刮痧疗法会使人皮下充血,促进血液循环,这会增加心、肺、肝、肾的负担,加重病情。

3、背部刮痧的方法

背部刮痧通常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肩部应从颈部分别向两侧肩峰处刮拭。用全息刮痧方法时,先对穴区内督脉及两侧膀胱经附近的敏感压痛点采用局部按揉法,再从上向下刮拭穴区内的经脉。

1先刮督脉: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板身与皮肤倾斜45度,由上至下(大椎~骶骨)刮拭督脉,每个动作重复5~8次,直至出痧。

2用刮痧板的角面分别刮拭与督脉紧邻的华佗夹脊穴所在的经络。

3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刮双侧肩胛缝,刮痧板紧贴皮肤,力度均衡渗透。

4刮膀胱经:先刮外膀胱经,后刮内膀胱经(内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15寸的位置,外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3寸的位置)。

5向下斜刮肋骨缝:刮五条至六条肋缝即可(不可刮在肋骨上),以督脉为刮拭起点,刮至肋骨下为止。

每条刮拭部位都不要可以追求出痧,以所刮拭部位汗毛孔张开为宜。在背部的刮痧过程中,由于背部是人体比较大的反射区,所以在刮痧过的局部会出现痧斑黑紫的现象,这可能就是对应的脏腑功能、经络出现了问题。

4、刮痧的禁忌

1、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积刮痧等都是刮痧的禁忌症。如果强行进行刮痧疗法,可引起虚脱。

2、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因为刮痧会使人皮下充血,促进血液循环,这会增加心肺、肝肾的负担,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3、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等部位禁止刮痧,因为刮痧会使这些黏膜部位充血,而且不能康复。

4、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否则会引起流产。

5、凡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刮痧,否则会导致创口的感染和扩散。

6、有出血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患者不要刮痧,因为这类患者在刮痧时所产生的皮下出血不易被吸收。

7、接触性皮肤病传染者忌用刮痧,因为这会将疾病传染给他人。

8、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痧,因为刮痧会加重伤口处的出血。

刮痧属于我国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它的神奇功效在于可以很好的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但由于历史过于久远,导致很多人对于刮痧的方法都没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刮痧的误区都有哪些, 刮痧并非愈痛愈黑愈有效 很多人以为刮痧一定是感觉到疼痛难忍、刮得惨不忍睹才是最高境界。其实这是错误观点,刮痧并非愈痛愈有效,也不是刮得又黑又紫才好。其实正确刮痧的方法,刮拭部位出痧后呈现微红色或紫红色就可以停止。 刮痧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机理,主要起到解表祛邪、开窍醒脑、舒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化浊的作用。 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之目的。 刮痧操作不当加重病情 如果感冒是以发热为主,则不宜单一进行刮痧,要配合药物治疗。中医认为,尤其不能头痛刮头,脚痛刮脚。因为头痛刮痧必须排除头部有无器质性疾病,所以一定要到医院诊断清楚。 保健专家表示:由于刮痧是一种刺激疗法,操作不当会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身体不适。刮痧是从推拿、针灸、拔罐、放血等疗法变化而来,与这些疗法一样要遵循施术的四个原则:明确诊断、辨证施治、因人因病因时因地制宜、补虚泄实。 刮痧要注意掌握刺激度 针灸、按摩和刮痧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 所以病人在刮痧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适症状。此时,应迅速停止刮痧,让患者平卧,并喝点温开水或温糖水,休息片刻,很快会好转,若不奏效,可迅速用刮痧板刮拭患者百会穴、人中穴、内关穴、足三里穴、涌泉穴急救。 原来,刮痧过程中可能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头晕等。 正确刮痧的方法就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定,不要盲目进行刮痧的治疗,或是极端的采取错误的认知进行刮痧,那样不仅不能很好的发挥刮痧的好处,还容易造成体内的虚寒的症状,对于皮肤也是很大的刺激。

面部刮痧一周一次就好,刮痧前用清洁产品清洁皮肤,然后用刮痧板(或者其他刮痧工具)顺着皮肤纹理面部经络走向进行穴位刮痧,每次时间在20-30分钟为宜。配合刮痧精油使用效果更好(精油的渗透效果较快),刮痧完成之后温水清洁掉多余的精油残留(可不用清洁产品),进行正常护肤程序。此时血液循环加快,对护肤品营养成分吸收更快更好。

方法步骤

1、均匀上面部精油。

2、用刮痧板轻按面部穴位,由下往上:承浆、两地仓、两迎香、巨髎、颧髎、两鼻通、睛明、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球后、承泣、四白、太阳。

3、用刮痧板点按面部穴位:印堂、发际、攒竹、发际、鱼腰、发际、丝竹空、发际、太阳、医肉、听会、听宫、耳门。

4、开始刮痧,刮痧路线起止点及顺序如下:

1) 承浆——听会 2) 地仓——听会 3) 人中——听会 4) 迎香——听会 5) 鼻通——耳门 6) 晴明——耳门 7) 攒竹以下——太阳穴 8) 额头分三段——太阳穴

5、用刮痧板轻轻按抚全脸。

6、按4所述刮痧路线,再由额头刮至下颌,即由8线至1线。提拉左边脸颊,提拉右边脸颊。

7、用刮痧板轻轻按抚全脸。

8、颈部路线:由神经沿着淋巴走向,从耳后至锁骨轻刮,向下排颈部淋巴液。

脸部刮痧时需注意:手法一定要轻柔,手持鱼形刮痧板沿经络轻盈刮拭,不可用力过猛。

刮痧的手法及操作的顺序,按身体的部位,依序为头颈部、背部、胸部、手部、腹腰部及腿部。头部刮痧是以头顶的百会穴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刮拭,至头皮有热感。因头皮部分有毛发覆盖,为达到刺激效果,宜用刮板凸起面边缘合理刮拭。

背部刮痧通常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肩部应从颈部分别向两侧肩峰处刮拭。手握刮拭板,先以轻、慢手法为主,待刮痧者适应后,手法逐渐加重、加快,以刮痧者受力度为宜。宜单向、循经络刮拭,遇痛点、穴位时重点刮拭,以出痧为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9725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