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的发型并没有固定的的一种形容,不同的道教派别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规定和习惯。
一般来说,道士的发型通常是整洁、简单、朴素、自然的风格,以符合道教崇尚自然、淡泊、清净的思想。常见的道士发型有短发、长发、螺发、髻发等多种形式,具体的发型和样式也会根据不同的场合、身份、年龄、派别等因素而有所区别。
例如,在传统的正一派道观中,道士一般会剃光头或留短发,以示出家修行,严守清规戒律。而在全真派道观中,道士则多留长发,但不可蓄发,常以道髻为标志。此外,一些道士也会选择将头发留成长发,并编成发髻,呈现出更为传统和古朴的造型。
总之,道士的发型并没有固定的形容方式,而是根据不同的文化、地区、派别和个人喜好而有所不同。
我感觉清朝时道士可以保留自己的衣冠发饰是因为在那个时候人们都认为道士是神人,所以说没有人敢去碰触道士的霉头。
还有就是第一个说法:和清朝时候在人间流传的“十从十不从”规矩有关。在这个流传很长时间的民间歌曲里,就有一个“儒从释道不从”。也就是说,不是和尚的汉人都需要穿满族服装,并且削发留辫。但是,如果他们是出家人,就可以保留原来的汉族服饰和发饰,不用做出改变。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习俗,道教和佛教的服饰都未曾发生改变,而且道教继续可以将头发盘起来,和尚也依旧可以留光头。
还有就是第二个说法:和清朝皇帝的规矩有着亲密关系。在清朝建立以前,他们本就对中原土著宗教的重视感觉远不如入关之后,然而当清朝皇帝建立规矩的时候,他们也已经意识到了宗教对于百姓的影响力。而且早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就已经深受佛教影响,满清八旗正式入主中原以后,他们也已经开始插手佛、道二教的管理。当时清朝统治者为了拉拢这些在民间影响力巨大的宗教,他们并没有采取强硬的被迫归降手段,反而是对这些人礼遇有加,采取包容怀柔政策。
还有就是道教之所以没有更改道士衣冠,一是由于以前的民间习惯影响,二是由于皇帝对于道士的管理更加松。让这些道士保留他们原来的特别,其实就是清朝皇帝,安稳自己统治地位的一种办法。
近日微博开始流行起来了道士头,仔细一看还是挺中性美的嘛。喜欢新发型的女生们可以尝试一下。那么道士头怎么扎道士头发怎么梳头
道士头怎么扎 第一种方法
1、先将头发扎成马尾
2、将头发卷紧,向左绕
3、向下绕,目的是盘成一个圆
4、将发尾塞进盘好的髻中
5、用发簪挑起一络头发
6、将发簪插进头发内的皮筋里
7、成品
8、也可将发簪另一端插出来,记得要压一络头发在下面,这样盘得更紧
第二种方法
1、先将头发扎成马尾
2、头发向右绕,注意,此时不以皮筋为中心了,而在皮筋上面
3、再向左绕
4、再向右,就这样绕来绕去,直到把所有的头发都盘进去
5、把发簪插入皮筋里,并且把皮筋位置向上拉一点
6、簪子向上插入头发中
7、成品
8、换个角度看
第三种方法
1、扎马尾
2、头发向左绕,用手把皮往上弄一点,省得埋在头发里找不到了,我的皮筋是黑色的,为了大家看清楚,所以用画笔描成**
3、头发再绕过来
4、头发绕到了皮筋的位置
5、把绕过来的头发塞到皮筋里面,等于用皮筋把它们捆住
6、捆过来的头发继续向左绕一圈,注意后面一圈的头发要在第一圈的后面绕,就是藏在第一圈的后面。注意我左手食指拿住的,是绕第二圈的头发,这时基本只剩个发尾了。
7、把这个发尾继续塞到这根皮筋里面,用皮筋把它捆住。
8、成品
第四种方法
1手型:跷起3、4、5指
2把头发拧一下,只是拧头发
3把头发放到2指与3指中间。照片上可能手指太多,看好了我左手3指带戒指,我的2指隐藏在头发后边了。
4缠绕2指一圈。这张图发尾已绕过2指一圈,从大指出掏出,准备绕第2圈。
注:头发不用拧,光绕就可以了。
5绕好了第2圈,我的左手大指按着发尾。
6簪子自上而下穿过插进2指上的环。
7把簪子横着向左穿过去,先向头皮深处扎,再从左边的一撮头发前,钻出来。这步要用力!小心别弄疼自己就行了!穿出的那撮头发是:一撮刚才被卷过的头发,只是一撮这句话不知怎么描述了!好难描述呀!我在最后一张图里,用画笔指一下那撮头发。
8绿色画的就是上步骤说的那撮头发,簪子从那撮头发处穿出完成了!
道士头发怎么梳图解
在清朝当道士可以束发。
清朝剃发有个著名的规定,称为“十从十不从”。僧道都属于可以不从“剃发令”的职业。可以按之前的打扮装束,不用剃发。
1、"男从女不从":男子剃头梳辫子,女子仍旧梳原来的发髻,不跟旗人女子学梳"两把儿头"或"燕尾头"。(清代满人称旗人,汉人称民人,但旗人不完全等同满人,除满八旗之外,还有蒙、汉八旗,但不占主导。)
2、"生从死不从":这条即"生降死不降" 活着时穿旗人服饰,死后则穿明代服装,人死入殓,还是用明朝的装束。
3、"阳从阴不从":即"生从死不从",阴世的事,象做佛事超度之类,仍按汉族传统佛道教习俗办理,不从旗人习俗。
4、"官从隶不从":当官老爷的,吃皇粮办官差,须顶戴花翎、身穿朝珠补褂马蹄袖的清代官服,但隶役依旧是明朝的"红黑帽"打扮。
5、"老从少不从":孩子年少,不必禁忌,但一旦成年,则须按旗人的规矩办。
6、"儒从而释道不从":即"在家人降,出家人不降" 在家人必须改穿旗人的服装,并剃发留辫。出家人不变,仍可穿明朝汉式服装,因此和尚、道士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汉式服装。汉族服装由此变成和尚、道士的"制服",甚至持续到现在。
7、"娼从而优伶不从":娼妓从,戏子不从。戏台上扮演的是前朝的故事,不穿前朝的服饰没法演。
8、"仕宦从婚姻不从":即"男从女不从",也是指服饰。比如男女婚嫁,新郎穿的是旗人的礼服,女子则依旧穿明朝的礼服,即所谓的"凤冠霞帔"。
9、"国号从官号不从":改朝换代,明朝改清朝,但官号照抄明代的六部九卿,总督巡抚等。
10、"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满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跟汉语不同,清政府"钦定" 的"国语"是满语而非汉语,不过后来汉语还是占据了主导,连旗人也不得不用起汉文,说起汉语了。
扩展资料
自乾隆时代起,因统治者极力推崇儒家理学,释道二教的地位大为贬降。清代正一道虽趋衰微,但在民间仍有一定影响。据康熙六年统计,全国道士有21286人,约当僧尼总数的五分之一。自乾隆年间废除僧道度牒制以后,僧道数量增长很快。
而且随着清朝疆域地开拓,汉族向边疆地区迁移,一些原来很少有道教的地区,如东北、新疆、内蒙、台湾等地,也陆续建起道教宫观,有道士住持,供奉香火。
据《诸真宗派总簿》所记,正一、茅山、清微、灵宝、净明等符箓道派至清末皆传承不绝,尤以正一、清微两派分支最多。
此外还有奉萨守坚的西河派、天山派、奉真武大帝的武当派,以及九宫山派、张玉皇高上派等正一支派。这些道派虽传承不绝,但其学说及修持方法多已相互融合,彼此区别不大。
清朝初年,全真道再次面临与其初创时期相似的形势。500多年前曾入主中原的金朝女真族后裔,又一次趁乱入关,建立了大清帝国。
民族矛盾又趋尖锐,剃发易服之辱,折磨着汉族人士的心灵。全真道龙门派宗师王常月应运而出,以振兴道教,恢复祖风自任,传戒弘教,使明代沉寂已久的全真龙门派出现了中兴景象。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