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和尚要剃头,而道士不用剃头发?

为什么和尚要剃头,而道士不用剃头发?,第1张

如果我们仔细发现,我们可以看出和尚一般都是光头,而道士却都是长发飘飘的形象,有人就很好奇他们都是出家人,为什么他们的形象却差别这么大呢?因为和尚剃头一般都叫做剃度,他们把自己的头发剪掉,就代表自己已经和人间的烦恼无关了,剃头就是去除自己的一切牵挂,一心修行,所以说剃头就是要斩断这些无所谓的牵挂,而道家和佛家是不一样的。

在古代人眼中身体发肤乃父母所赐,所以说当时古代人都是长发,剪一下辫子,可以说就像杀了他的头一样,那么的痛苦,所以说当时古代人都是蓄发的,也是清军入关以后才将汉人的头发给剃掉,而道士修行学道肯定想要从人变成一个仙人,所以说孝顺也是他们修行的一个标准,所以说他们和佛家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佛家追求的是自己斩断凡尘俗事与世人无关,而道家可以说是修炼自己所有的东西,从而达到一种非常好的状态,修炼自己所有的东西从而达到一种望我的状态。

这两个可以说都是不一样的,我们都应该怀着一种敬畏的态度,因为像这种修真的人都是很不容易的,他们需要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还要耐得住寂寞来追求他们自己心目中的真理,可以说他们都是非常厉害的人。

对于他们剃不剃头发我觉得都是一样的,不过这都代表着他们的决心,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基本上长发的很少,光头的也非常的少,所以说,无论是续发还是剃头,都象征着他们自己的决心,对修行的一种执念。

1“男从女不从”:男子剃头梳辫子,女子仍旧梳原来的发髻,不跟满族妇女学梳“两把儿头”或者“燕尾”。梳“两把儿头”很复杂繁琐,首先需要有一个较长的饰物叫扁方,它长约20厘米,宽约3厘米。梳头时要先用自己的头发将发纂的底座梳出,即头后边的“燕尾”,而且还要留下两绺头发。在头顶安好那用黑缎子和铁丝裹好的架子,再用这两绺头发往上梳,从左右两侧经过这大扁方裹住和固定这架子,再在根部插上各种簪子和花等装点起来。汉女子还因此保留了三寸金莲的陋习,甚至使旗人女子也纷纷效仿,以此为美。

2 “生从死不从”:这条即“生降死不降”。说的是人活着时穿满人服饰,死了则穿明朝服装,所以人死入殓,还是用明朝的服装。

3 “阳从阴不从”: 既然“生从死不从”,那么阴世的事,象做佛事超度等,都仍按汉族传统佛道教习俗办理,不从旗人习俗,所以叫做“阳从阴不从”。

4 “官从隶不从”:做官老爷的,吃皇粮办公事,观瞻所系,自然须顶戴花翎,身穿朝珠补褂马蹄袖的清朝官服。但隶役依旧是明朝“红黑帽”的打扮,这就是“官从隶不从”。

5“老从少不从”:孩子百无禁忌,穿什么都可以,但一旦长成,还是要按旗人的规矩办。

6 “儒从而释道不从”:这跟“在家人降,出家人不降”意思一样。在家人必须改穿旗人的服装,并剃发留辫。出家人不变,仍可穿明朝服装,因此僧人道士至今仍保持着明朝的服装。

7 “娼从而优伶不从”:娼妓从,唱戏演员不从。戏台上既然扮演的是前朝的故事,不穿前朝的服饰怎么演?废话一句。

8 “仕宦从婚姻不从”:这条可参照“男降女不降”。汉族男子投降,女子不投降,这也是指服饰。比如男女婚嫁,新郎穿的是旗人的礼服,女子则依旧穿明朝的礼服,即所谓的“凤冠霞帔”。

9“国号从官号不从”:改朝换代了,国号大清,叫大明当然不行。但官号就不必再另起炉灶,照抄大明的六部九卿,总督巡抚等,省却许多麻烦;

10“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满人有满人的语言文字,跟汉语言当然不同。满清入定中原后,最初是用满州自创的语言文字,后来具有许多优点的汉语终于战胜了满州语,成了国语,连旗人也不得不用起汉文,说起汉语了。

满清入关以后,由于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汉族老百姓颇不服气。为了让汉族老百姓服气,满清实施了一项严厉的措施,就是“剃发易服”,并且做出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规定。也因此,很多不愿意改装剃发的汉人,纷纷惨遭杀害。一时间杀得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由此也可见,当时所采用的措施,是非常极端而又严厉的。

既然清初满清统治者采取的手段那么极端严厉,可是为什么,他们却允许道士留头发呢?实际上,当时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因为不愿意剃发,纷纷出家当道士。这种情况,满清统治者其实是知道的。可是为什么,满清统治者明明知道这些名人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被剃发,仍然放任不管呢?

实际上,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满清之所以要实施剃发易服,目的是为了便于管理,让老百姓屈服。而当一个人(哪怕这个人是一个名人)出家当了道士以后,实际上意味着他已经屈服了,满清不用管他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出家当道士,意味着不再坚持汉人装束。

满清之所以要杀那些汉人,是因为他们坚持汉人装束。“装”就是服装,“束”就是束发。坚持汉人装束,就意味着留念汉人王朝。只要留念汉人王朝,就有可能会造反,这是满清统治者所担忧的。

同时,汉人的服装和束发,还具有一种“礼”的意义。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所代表的是汉人的文化。当清朝统治者刚入关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打算采用汉人文化,而是想按照满清的文化来行事。所以,改变装束,既有让老百姓不怀念旧朝的意思,也有让老百姓归顺满清文化的意思。

但是,当一个人出家当道士以后,他实际上已经改变装束了。他虽然留了发,但是那个头发,与汉人的“束发”,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而且他们所穿的衣服,也与汉人的衣服是不一样的,包含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既没有怀念旧朝的意味,也没有坚持汉人文化的意味。因此,完全可以不用管了。

其二,出家当道士,意味着放弃世俗的权力。

出家人与没出家人,完全属于不同的两个群体。

没出家人的人,他们的生活叫做“入世”。“入世”的人,他们是有各种追求的。这些追求,其实也就是一种人生的欲望。因为有了欲望,自然就有诉求,就要追求权力。满人的权力很大,汉人的权力很小,汉人才不服,才要反抗。满清入关后,为了统治汉人,才会极力打击他们。

打击他们,也就是在压制他们的欲望,削夺他们的权力。

但是,出家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出家人叫做“出世”,不管他们是不是真出家,但是既然出家了,他们就要按照出家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压抑自己的欲望,不再去想世俗的权力。自然,对于清王朝来说,其危害就不大了。

其三,出家的道士,要接受更多的约束。

前面我们说了,出家人是“出世”的,他们是必须受自己内心约束的。不管愿不愿意,都要受约束,都要排除自己内心的欲望。这一种约束,力量是相当强大的。

除了内心的约束外,出家人还会受到世俗的约束。世俗的老百姓会认为,出家人是应该遵守清规戒律的。因此,若是这些出家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不遵守的行为,就会受到指责。这相当于又有一部分人在监督这些没剃发的人。

同时,道士还会受到道观里上级道长的约束,他们会时时规劝那些只是因为不想剃发而做道士的人。久而久之,这些人即便有造反之心,在受到多次规劝教育后,这样的心思也收敛了不少。

这样一来,道士相当于受到了三重约束,满清统治者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其四,出家当道士,就叫做跳出三界外。

从古至今,一个人无论是当和尚,还是当道士,只要出家了,就叫做跳出三界外,一般的统治者都不会再追究他。

《水浒传》里写鲁达杀了人,然后去出家,因此就逃避了被追责。还有一些末代皇帝。本来新朝廷的皇帝对他是不放心的。但是只要他出家了,一般都不会再管他。比如宋恭帝,就被元朝统治者送到西藏去当和尚。

还有一些战败的领袖,比如朱允炆、李自成等等,民间也有多种传说,说他们出家去了。民间为什么有这样的传说呢?就是因为如果这样,也就意味着跳出三界外,退出权力场,可以不用管他们了。

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纪,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的一个释迦族部落里,王子乔达摩·翻达多离家修行,7年后觉悟成佛,开始在恒河流域布教,广收门徒。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苦难的,只有断除一切烦恼修行成佛,才能达到永恒的幸福。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对迦叶等5人说法时,亲手为他们剃去了头发,表示接受他们做自己的弟子。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和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头发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必须保护好,不能有损害,否则是对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断除这些无谓的亲情牵挂;三是为了区别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当时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后来剃头就成了加入佛门的一种仪式。

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其他仪式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只要剃掉头发,披上类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当和尚了。

比较可信的是当时张天师和顺治帝聊得来,特批道士可以不用剃发易服。

且清初民间政策里面有十从十不从而在里面,道就是不从的那一列,所以道士便被规定为是可以保留发饰和衣冠的,而有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认为张天师曾经和道士王常月一起觐见了顺治帝,向他恳求道士不剃发而成功了。

自从清军入京之后其实道教的张天师就一直讲试图去劝说最高领导者,可以让道士留下他们的头发,并且不跟着更换衣服,但其实当时统治者对于道教和佛教是比较反感的,所以在那个时候,甚至还到了不允许北京的街道里面有道教佛教的闲杂人等居住在里头,而后来又因为民间有非常剧烈的反清复明的活动,而且又有各种各样的新奇教会出现。

直到那个时候,清朝的统治者才渐渐的开始正视起道教这一种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教会。后来顺治十二年新任的张天师觐见十八岁的顺治帝,也许是因为两个人交流的比较和谐,所以也从这里开始,道教就不必跟从替换衣服的规则了。而且民间有另外一个传说,就是有一条十从十不从的政策,其中便规定了读书人只需要服从剃发衣服的规则,而道家的出家之人就可以不用服从,不过这个说法还是存在比较大的逻辑漏洞的。

个人认为还是张天师觐见顺治帝之后恳请得来道士不用剃发,这个说法会比较靠谱一些,因为那个时候的顺治帝年龄还比较小,所以在面对同样年龄的张天师两个人谈的来,就答应了张天师的请求也很正常。

道教作为一种本土宗教和佛教,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两大宗派之间也存在着融合和纷争。这些学说和处理事务的思想是有区别的。为什么道士长发,僧人却剃胡子修行?

道教传承中国文化几千年。从古代到明末,中国人都有蓄发的传统。在儒家经典孝道中,有一句话:“身、身、肤、父母,不敢伤害,孝之始。”。道教追求不朽、高尚和不朽。要想长生不老,必须从人性出发,尊老爱幼。这些传统道德观念,如礼、义、智、信、仁,都属于人性范畴。因此,道士也应该孝顺,蓄发出家。

道教的教义是道是自然的“人是自然的,地是自然的,天是自然的,道是自然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有自己的方式。道家认为修行要符合自然规律,蓄发也是自然规律。同时,储发需要每天梳理,这也起到了疏通头皮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滋养身体的作用,这也是仙道贵生的体现。明末清初,满族入关。他们实行“剃须令”的野蛮政策,强迫汉族人剃头、辫子、穿满族衣服。这是几千年来对中国文化的沉重打击。在严厉的剃须令面前,有几个满族的规定可以让人留头发,即所谓“十从十不十”的规定。

其中之一就是“儒道不出佛道”参加考试的学者必须剃光头、扎辫子,隐居的僧侣、道士则可以保留原来的发型和衣服。很多有尊严的人加入了宣门。他们留起了头发,成了僧侣。他们从不换衣服。他们只是想延续中国文化。

道教分为两大派别:全真和正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正统派并没有强加蓄发的戒律。东正教的道士大多和普通的头发人一样。全真派仍然严格遵守蓄发制度。全真的僧侣们必须举行皇冠仪式。在仪式中,冠礼包括冠师、杜师、密发师和导游师。全真派道士虽不适合现代人的穿着,但却保留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与佛教在中国同时存在了数千年,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两大教派之间也存在着融合与纷争。它们之间的教义与处事理念存在着区别,同样是出家之人,为什么和尚要剃度修行,而道士却留长发呢?

道教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自上古时期至明朝末年,炎黄子孙一直都是有蓄发的传统。儒家经典《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道士们修行追求的是仙道贵生,证道成仙。而要达到仙道必须要从人道做起,尊老爱幼,礼义智信仁等这些传统的道德观念都属于人道范畴。所以道士在修道之时也要有孝道,要蓄发出家。

道教的教义是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与世间万物皆有“道”,道教认为修行要顺应自然规律,蓄发也是一种自然规律。同时蓄发需要日常的梳理,也起到了疏通头皮经络,活血养身的作用,这也是仙道贵生的一种体现。

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野蛮“剃发令”政策,强制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族服饰。这对几千年的华夏文化是一次沉重打击。在严苛的“剃发令”面前,满清规定有几类人可以蓄发,即所谓的“十从十不从”的规则。

其中就有一条是“儒从释道不从”:参加科考的儒生必须剃发留辫,而遁入空门的和尚、道士则可以保持原来的发式、服装。许多有气节之士纷纷加入玄门,蓄发出家,冠服不改,就是为了可以延续华夏文化。

道教分为两大派系,即全真派和正一派。随着时代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正一派对于蓄发的戒律不作强制要求,大部分的正一派道士在发型上与常人无异。而全真派依然严格遵守蓄发制度,全真出家道士必须进行冠巾仪式才可以,在仪式上行冠巾礼,有冠巾师、度师、拢发师、引礼师等。全真派的道士与现代人的装束格格不入,但是却是保留了千年华夏的文化传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4242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2
下一篇2023-09-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